手机阅读

2023年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39:54 页码:14
2023年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实用8篇)
2023-11-12 13:39:54    小编:zdfb

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才的过程。写作技巧有哪些?来和我一起学习吧。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拓宽思维,启发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一

今天上午听了牟老师执教的《诚实与信任》一课,发现牟老师很会调解课堂气氛,上课前就带领同学们做了“热身运动”,伴随着同学们的歌声,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紧张的情绪也得以缓解,为这堂课的成功做了小小的铺垫。

牟老师总是表现的那么激情四射,语言也极具调动性,所以学生在她的感染下也表现的非常出色,整堂课给我留下的感觉就是活生生的,不呆板,不老套,不虚假。

总结牟老师的这堂课有三大优点:

首先是课堂基本思路清晰,从导课、课题质疑、检查预习、小组研读、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等环节,教师穿针引线,把握全局,课堂整体效果良好。

其次是重点难点突出。教师把握课文中心,引导孩子自主互助学习,孩子在自主互助的过程中随时提笔记录,可见牟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孩子们已经养成了看书交流做笔记的好习惯。

再次就是教师点拨引导到位,牟老师抓住课文中的空白让孩子们进行补救练笔,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这点是值得广大老师学习的。

当然这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第一是教师对课堂时间调控上稍有欠缺。我觉得调控课堂是教师最应掌握的一门教学艺术,因为执教者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适当的调控时间,调控学生,调控课堂的各个环节,调控课堂整体密度,包括调控教师本人的一些授课行为等,如果在某些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为完成本课时目标埋下溃败的伏笔。牟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时,用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今天上午马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中一试。当然如果我们动动脑子,兴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二是某些环节切入不合时宜。牟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忘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点做得非常不错,但是在学生刚刚认识这个人物,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更完整的印象时就开始穿插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未免让人觉得不合时宜。本人认为把这部分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放到俩人的对话之后或学完内容之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主人公的品质,也就更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第三是教师在课堂调控中破坏了文本的完整性。课堂上老师能抓住文本的空白及时进行补救练笔是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牟老师做的很不错,当她讲到作者留给小红车主人的字条时,她抓住了字条内容这一文本空白,及时让学生进行了补救练笔:“想一下作者会留给小红车主人怎样的字条呢?请你写下来。”于是孩子们开始了练笔。由于时间紧,教师还没等到学生写完就开始引导交流(其实孩子们对于这种字条的格式也忘记了,虽然我们注重的是字条的内容)。其实这一环节的处理是欠妥当的,本人认为空白补救练笔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能进一步加强对人物品质的了解。但是把练笔放在此处却破坏了文本的完整性,也就是像上面说的那样,不合时宜的练笔却反而造成了费时无效的现象。那么练笔是否不要了?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在此环节让学生简单的说一说,或是放到文后拓展阶段,想必会更有成效。

以上仅代表笔者的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行家批评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二

《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撞碎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诚实与信任》的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有幸听了四年级陈春艳老师的《诚实与信任》一课,现在对这一课做简单的评议。

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描写手法平实,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也没有细致的人物刻画,但人物的所作所为却感人至深,“诚信”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陈老师这节课结构设计精巧,通过关键语句拎出文章的结构。陈老师思路清晰,课堂扎实,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训练。但课堂内容安排较多,讲解较为零碎,重难点不太突出。其他细节方面,比如陈老师设置的问题“第二天,小红车的主人来到自己车旁,看见反光镜碎了,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他看见雨刷下的纸条,又会想写什么?”。我觉得在这里可以细致揣摩小红车主的复杂内心,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对比,突出小红车主人后来的感谢和感动。这样易于学生的理解,而陈老师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中稍显仓促,课堂上没有体现出这个问题应有的价值来。

以上只是我的浅薄的见解,总之,陈春艳老师这节课让我们年轻教师收获颇多,对于我们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诚实与信任》这一课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这起小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感受到的黄老师的教学魅力有如下:

对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教师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黄老师对于钻研本课教材有这样的尝试。

1、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教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为什么以此为题呢?是因为作者的诚实和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才赢得了对方的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让学生理解“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就成了课文的难点。

失误(1):在教学中,没能抓住这点进行解题,课前研究得不够透彻,所以也未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只是停留在“我是一个诚实的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得不够。

2、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涵义。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该认真推敲,反复琢磨,逐句体味。

失误(2):对“毕竟”一词的理解。

在对“毕竟”一词的理解中,我让学生把“毕竟”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希望以此让学生了解我是一个诚实、负责任的人。其实换另一种引导方法会更好,可以这样引导:“我是在尽量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拉。”继而让学生理解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相信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诚实,这样也更加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失误(3):“我”留下了字条,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

分析这句时,老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把自己的姓名、电话这么重要的东西告诉给别人?”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我”想让小红车的主人早点联系自己。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有的说到老师会要学生的电话可以及时联系,有的说到发生火灾时119会让人留下电话,有的说到坏人要绑架人的时候会要别人的电话,因为回答的答案多,以至于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

感受:课堂时间,分秒必争!

虽然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刚开始系统地学习母语,语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一定要实而又实。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朗读。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读出“味”来,读出“情”来。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打电话”这个环节时把握住了“感谢”,当给学生配乐朗读时,两位同学都进入了角色。

2、标点符号也含情。

“噢”只是第一声,为什么后面会是感叹号呢?

失误(4):学生的回答有高兴有兴奋。其实在此老师忽略了一点,可能也会有一份忐忑不安,因为“我”并不知道小红车的主人打电话过来是不是来敲诈的,或者是来质问的。这里缺少了多元化的解读。

疑惑:既然“我”是一个诚实且信任别人的人,把自己的电话留下来就是为了等待小红车的主人早日联系自己好赔偿损失,我认为当他接到电话时,最多的感受还是应该是一种惊喜与期待吧。——个人感受。

今天上午听了牟老师执教的《诚实与信任》一课,发现牟老师很会调解课堂气氛,上课前就带领同学们做了“热身运动”,伴随着同学们的歌声,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紧张的情绪也得以缓解,为这堂课的成功做了小小的铺垫。

牟老师总是表现的那么激情四射,语言也极具调动性,所以学生在她的感染下也表现的非常出色,整堂课给我留下的感觉就是活生生的,不呆板,不老套,不虚假。

总结牟老师的这堂课有三大优点:

首先是课堂基本思路清晰,从导课、课题质疑、检查预习、小组研读、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等环节,教师穿针引线,把握全局,课堂整体效果良好。

其次是重点难点突出。教师把握课文中心,引导孩子自主互助学习,孩子在自主互助的过程中随时提笔记录,可见牟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孩子们已经养成了看书交流做笔记的好习惯。

再次就是教师点拨引导到位,牟老师抓住课文中的空白让孩子们进行补救练笔,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这点是值得广大老师学习的。

当然这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第一是教师对课堂时间调控上稍有欠缺。我觉得调控课堂是教师最应掌握的一门教学艺术,因为执教者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适当的调控时间,调控学生,调控课堂的各个环节,调控课堂整体密度,包括调控教师本人的一些授课行为等,如果在某些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为完成本课时目标埋下溃败的伏笔。牟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时,用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今天上午马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中一试。当然如果我们动动脑子,兴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二是某些环节切入不合时宜。牟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忘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点做得非常不错,但是在学生刚刚认识这个人物,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更完整的印象时就开始穿插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未免让人觉得不合时宜。本人认为把这部分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放到俩人的对话之后或学完内容之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主人公的品质,也就更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第三是教师在课堂调控中破坏了文本的完整性。课堂上老师能抓住文本的空白及时进行补救练笔是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牟老师做的很不错,当她讲到作者留给小红车主人的字条时,她抓住了字条内容这一文本空白,及时让学生进行了补救练笔:“想一下作者会留给小红车主人怎样的字条呢?请你写下来。”于是孩子们开始了练笔。由于时间紧,教师还没等到学生写完就开始引导交流(其实孩子们对于这种字条的格式也忘记了,虽然我们注重的是字条的内容)。其实这一环节的处理是欠妥当的,本人认为空白补救练笔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能进一步加强对人物品质的了解。但是把练笔放在此处却破坏了文本的完整性,也就是像上面说的那样,不合时宜的练笔却反而造成了费时无效的现象。那么练笔是否不要了?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在此环节让学生简单的说一说,或是放到文后拓展阶段,想必会更有成效。

以上仅代表笔者的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行家批评指正!

一直很欣赏沈主任上课时大气稳重、文气纵横的风格,虽不及女教师上课时的温柔与可爱,但却能够自成一体,吸引着学生走进他的课堂。

沈主任今天选择的是《诚实与信任》一课,这是一篇颇具。

励志。

色彩的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有关“诚实与信任”的故事。沈主任在教学伊始,就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往往是诚实的人或自己的亲人,进而过渡到“今天的故事却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这在潜意识中增加了故事的含金量,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从文本中一探究竟,这个过渡真实自然,颇有娓娓道来之风。

其次,沈主任在课堂上极具个人魅力的地方就是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第一段时,老师的一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打开了孩子们的猜想之门,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恰恰是此堂课的亮点所在。“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和老师心有灵犀,猜出来老师在这一段中会提出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多具有挑战性啊!孩子们不再随意地抛出问题,而是认真地揣摩文本,揣摩老师的想法,因为大家都想成为这个和老师“心有灵犀”的人。这个环节的设计巧妙不仅体现在这,对于这个和老师想得不谋而合的问题,孩子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然极有兴趣地去文本中寻求答案,于是第一段的学习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孩子们解得快速,解得全面,解得到位。

应该说,整堂课的教学,沈主任都把握得张弛有度,但对于一些教学中的细节,我觉得还需注意。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老师在“识字”方面指导得很到位,但“写字”方面却明显忽视了。老师在课堂上缺少生字的范写、指导,忽略了生字的描红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另外,老师在指导孩子分段时,忽略了学生在表达上的一个小错误,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为课文的第一段”或“从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是课文的第一段”,而不能说成“从第一段到第三段是课文的第一段”。对于这个小小的错误,老师没有及时地纠正。另外,放在小红车上的“字条”可以说是本节课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线索,老师完全可以进行相应文字拓展,问一问孩子们“你觉得纸条上除了姓名、联系方式外,还有可能写什么?”,进而再过渡到更深层的拓展:“这张纸条还留下了什么?”而且老师强调纸条上不会写上事故的原因,似乎太绝对了。

总之,沈主任的这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学习。我想:真正的一堂好课,听起来不但不会觉得是负担,反而会是一种享受。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三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很荣幸听了沈主任的一节颇具大家风范的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在一次驾车行驶中,不小心撞坏了停在路口的一辆车的反光镜,在车主不在的情况下,“我”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电话等放在那车的玻璃窗上。这位车主很感动,并打电话向“我”致谢。这个故事是很耐人寻味的。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描写手法平实,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也没有细致的人物刻画,但人物的所作所为却感人至深,“诚信”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

这篇课文是一则叙述性故事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难读的长句,学生容易读通读顺,在课堂上,学生能在沈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进行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上课伊始,沈老师就同学们课下跳绳的表现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龙活虎”,然后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这节课能够像跳绳一样表现优秀。接着板书课题,联系生活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诚实?什么样的人值得你信任?这样就赋予“诚实与信任”以生活化的具体内涵,使学生对课文深刻的主题产生亲切感,这样的导入自然而具有亲和力,并容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第一部分时,一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都想与老师产生心灵感应,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去思考,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有新意,打破了常规,值得学习。

教学不是表演,而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上完一节课,学生应该实实在在地学会了一些知识,这才是我们授课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沈老师时刻关注学生,对于他们读错的字词,能够及时纠正。让学生正确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此外,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也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最后提出个人的一点小建议,生字教学用时多,记住生字字形时,采用的多是拆字法,意义不大,又耽误时间。另外没有对生字没有进行书写指导,对于四年级学生指导写字还是必要的。课文朗读较少等。总体来说,受益匪浅。板书似乎不太合理。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四

我听了金老师执教的《诚实与信任》。教师的导入简单明了,齐读课题后检查词语,为后面的新授课文内容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课题是文眼,如果能利用好课题导入课文就更好。比如在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文章中哪句话中也提到了这个题目,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指名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诚实与信任的重要性,再读好课题,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和思维的基础,后面的教学会更顺利、更深入。

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写明”会有哪些不好的后果?为什么他要写明自己的情况?课文的哪些部分你能看出他很诚实?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的`思考,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再读课文。我认为金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充分朗读。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课文,自己读,同座位读,分角色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好,谁读出了话中的味道,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出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好在哪?不好在哪?老师适当点拨范读。就这样,学生高兴地读课文,其他人积极地评价,老师相机的点拨,整个课堂就很活跃。

写这张字条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如:学生要了解有关外国男士的名字的知识,不能写成自己的名字;学生要了解个人的电话号码的知识;你还要读懂文章中的关键词“写明”二字,不能把名字写成“某某”,把号码写成“*****”;要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得是不是有礼貌,是不是很诚恳;要考察学生简要概括事情的能力,说明留字条的原因;还要考察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称呼、礼貌用语、原因、希望、自己的姓名与电话,是不是协调地布局在一张小纸条上,不显得杂乱无章。最后,这张纸条,其实是围绕“诚实与信任”这个话题,教学生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诚实,并在表达之中,体会文中的“我”的诚实和对小红车主的信任。纸条,与文章的主旨是密切联系的。一节课中,能抽出一部分时间“写一写”,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但是如果能将这个练笔安排在前置性作业单中,上课进行讲评与修改,或许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练得更加扎实。

金老师的这一节课,动静结合,读写结合,课堂活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他这种积极钻研的精神,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五

《诚实与信任》这一课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这起小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感受到的黄老师的教学魅力有如下:

对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教师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黄老师对于钻研本课教材有这样的尝试。

1、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教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为什么以此为题呢?是因为作者的诚实和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才赢得了对方的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让学生理解“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就成了课文的难点。

失误(1):在教学中,没能抓住这点进行解题,课前研究得不够透彻,所以也未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只是停留在“我是一个诚实的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得不够。

2、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涵义。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该认真推敲,反复琢磨,逐句体味。

失误(2):对“毕竟”一词的理解。

在对“毕竟”一词的理解中,我让学生把“毕竟”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希望以此让学生了解我是一个诚实、负责任的人。其实换另一种引导方法会更好,可以这样引导:“我是在尽量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拉。”继而让学生理解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相信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诚实,这样也更加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失误(3):“我”留下了字条,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

分析这句时,老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把自己的姓名、电话这么重要的东西告诉给别人?”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我”想让小红车的主人早点联系自己。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有的说到老师会要学生的电话可以及时联系,有的说到发生火灾时119会让人留下电话,有的说到坏人要绑架人的时候会要别人的电话,因为回答的答案多,以至于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

感受:课堂时间,分秒必争!

虽然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刚开始系统地学习母语,语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一定要实而又实。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朗读。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读出“味”来,读出“情”来。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打电话”这个环节时把握住了“感谢”,当给学生配乐朗读时,两位同学都进入了角色。

2、标点符号也含情。

“噢”只是第一声,为什么后面会是感叹号呢?

失误(4):学生的回答有高兴有兴奋。其实在此老师忽略了一点,可能也会有一份忐忑不安,因为“我”并不知道小红车的主人打电话过来是不是来敲诈的,或者是来质问的。这里缺少了多元化的解读。

疑惑:既然“我”是一个诚实且信任别人的人,把自己的电话留下来就是为了等待小红车的主人早日联系自己好赔偿损失,我认为当他接到电话时,最多的感受还是应该是一种惊喜与期待吧。——个人感受。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六

评课稿是教师听其他老实上课时的感想与收获,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诚实与信任》的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上午听了牟老师执教的《诚实与信任》一课,发现牟老师很会调解课堂气氛,上课前就带领同学们做了“热身运动”,伴随着同学们的歌声,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紧张的情绪也得以缓解,为这堂课的成功做了小小的铺垫。

牟老师总是表现的那么激情四射,语言也极具调动性,所以学生在她的感染下也表现的非常出色,整堂课给我留下的感觉就是活生生的,不呆板,不老套,不虚假。

总结牟老师的这堂课有三大优点:

首先是课堂基本思路清晰,从导课、课题质疑、检查预习、小组研读、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等环节,教师穿针引线,把握全局,课堂整体效果良好。

其次是重点难点突出。教师把握课文中心,引导孩子自主互助学习,孩子在自主互助的过程中随时提笔记录,可见牟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孩子们已经养成了看书交流做笔记的好习惯。

再次就是教师点拨引导到位,牟老师抓住课文中的空白让孩子们进行补救练笔,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这点是值得广大老师学习的。

当然这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将其总结为三点:

第一是教师对课堂时间调控上稍有欠缺。我觉得调控课堂是教师最应掌握的一门教学艺术,因为执教者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适当的调控时间,调控学生,调控课堂的各个环节,调控课堂整体密度,包括调控教师本人的一些授课行为等,如果在某些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为完成本课时目标埋下溃败的伏笔。牟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时,用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今天上午马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中一试。当然如果我们动动脑子,兴许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二是某些环节切入不合时宜。牟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忘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点做得非常不错,但是在学生刚刚认识这个人物,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更完整的印象时就开始穿插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未免让人觉得不合时宜。本人认为把这部分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放到俩人的对话之后或学完内容之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主人公的品质,也就更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第三是教师在课堂调控中破坏了文本的完整性。课堂上老师能抓住文本的空白及时进行补救练笔是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的。牟老师做的很不错,当她讲到作者留给小红车主人的字条时,她抓住了字条内容这一文本空白,及时让学生进行了补救练笔:“想一下作者会留给小红车主人怎样的字条呢?请你写下来。”于是孩子们开始了练笔。由于时间紧,教师还没等到学生写完就开始引导交流(其实孩子们对于这种字条的格式也忘记了,虽然我们注重的是字条的内容)。其实这一环节的处理是欠妥当的,本人认为空白补救练笔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能进一步加强对人物品质的了解。但是把练笔放在此处却破坏了文本的完整性,也就是像上面说的那样,不合时宜的练笔却反而造成了费时无效的现象。那么练笔是否不要了?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在此环节让学生简单的说一说,或是放到文后拓展阶段,想必会更有成效。

以上仅代表笔者的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行家批评指正!

我听了金老师执教的《诚实与信任》。教师的导入简单明了,齐读课题后检查词语,为后面的新授课文内容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课题是文眼,如果能利用好课题导入课文就更好。比如在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文章中哪句话中也提到了这个题目,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指名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诚实与信任的重要性,再读好课题,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和思维的基础,后面的教学会更顺利、更深入。

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写明”会有哪些不好的后果?为什么他要写明自己的情况?课文的哪些部分你能看出他很诚实?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的思考,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再读课文。我认为金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充分朗读。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课文,自己读,同座位读,分角色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好,谁读出了话中的味道,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有没有读出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好在哪?不好在哪?老师适当点拨范读。就这样,学生高兴地读课文,其他人积极地评价,老师相机的点拨,整个课堂就很活跃。

写这张字条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如:学生要了解有关外国男士的名字的知识,不能写成自己的名字;学生要了解个人的电话号码的知识;你还要读懂文章中的关键词“写明”二字,不能把名字写成“某某”,把号码写成;要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得是不是有礼貌,是不是很诚恳;要考察学生简要概括事情的能力,说明留字条的原因;还要考察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称呼、礼貌用语、原因、希望、自己的姓名与电话,是不是协调地布局在一张小纸条上,不显得杂乱无章。最后,这张纸条,其实是围绕“诚实与信任”这个话题,教学生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诚实,并在表达之中,体会文中的“我”的诚实和对小红车主的信任。纸条,与文章的主旨是密切联系的。一节课中,能抽出一部分时间“写一写”,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但是如果能将这个练笔安排在前置性作业单中,上课进行讲评与修改,或许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练得更加扎实。

金老师的这一节课,动静结合,读写结合,课堂活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他这种积极钻研的精神,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七

《诚实与信任》这一课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这起小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感受到的黄老师的教学魅力有如下:

一、钻研教材——重识文本的美丽。

对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教师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黄老师对于钻研本课教材有这样的尝试。

1、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教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为什么以此为题呢?是因为作者的诚实和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才赢得了对方的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让学生理解“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就成了课文的难点。

失误(1):在教学中,没能抓住这点进行解题,课前研究得不够透彻,所以也未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只是停留在“我是一个诚实的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得不够。

2、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涵义。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该认真推敲,反复琢磨,逐句体味。

失误(2):对“毕竟”一词的理解。

在对“毕竟”一词的理解中,我让学生把“毕竟”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希望以此让学生了解我是一个诚实、负责任的`人。其实换另一种引导方法会更好,可以这样引导:“我是在尽量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拉。”继而让学生理解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相信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诚实,这样也更加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失误(3):“我”留下了字条,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

分析这句时,老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把自己的姓名、电话这么重要的东西告诉给别人?”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我”想让小红车的主人早点联系自己。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有的说到老师会要学生的电话可以及时联系,有的说到发生火灾时119会让人留下电话,有的说到坏人要绑架人的时候会要别人的电话,因为回答的答案多,以至于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

感受:课堂时间,分秒必争!

二、扎实训练——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

虽然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刚开始系统地学习母语,语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一定要实而又实。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朗读。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读出“味”来,读出“情”来。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打电话”这个环节时把握住了“感谢”,当给学生配乐朗读时,两位同学都进入了角色。

2、标点符号也含情。

“噢”只是第一声,为什么后面会是感叹号呢?

失误(4):学生的回答有高兴有兴奋。其实在此老师忽略了一点,可能也会有一份忐忑不安,因为“我”并不知道小红车的主人打电话过来是不是来敲诈的,或者是来质问的。这里缺少了多元化的解读。

疑惑:既然“我”是一个诚实且信任别人的人,把自己的电话留下来就是为了等待小红车的主人早日联系自己好赔偿损失,我认为当他接到电话时,最多的感受还是应该是一种惊喜与期待吧。——个人感受。

三、适度拓展——增加课堂的容量。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3篇篇八

史老师的《沉香救母》,几乎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小的设计都有汉字教学,教师通过汉字的音、形、义的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对这个汉字有了形象的、画面感的认知,更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课的伊始,史老师引领学生感受沉香的“救母心切”。短短四个字,老师便做足了文章,在板书“救”时,老师请学生想想怎么记,老师提示,“救”的左边是个“求”,右边反文旁代表手,当你遇到危险求别人帮助时,别人便伸出了援手。字形和字义的巧妙结合。像这样信手拈来,不经意的生字指导,课堂上真的是随处可见,这就说明,汉字教学已经成为史老师的一种教学习惯,提笔即练字,练字即教字,就像人们痴迷一种事物一样,史老师对汉字文化、汉字教学的痴迷已经深入骨髓。在教学“切”时,老师说,你们瞧,“切”的右边是把刀,沉香此时的心情就像心头悬着一把刀一样痛、一样急。就是这么巧妙的一句话,不但让孩子记住了这个字,更紧密联系了课文。在老师的心中,每一个汉字都在无声地诉说,老师也在教学中努力地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汉字的魅力。再看“磨”和“划”这连个字,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连个字的字形,一个石,一个刀,想象一下沉香身上的伤痕是什么磨出来、划出来的?引导学生透过汉字的字形将课文中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读懂汉字说的话。最后,一个“翻”字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说,“翻”原指鸟儿上下飞翔,沉香翻的会是什么样的山?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学生画下了陡峭、高耸的山,老师又顺势借助学生所画的山引导学生理解“深涧”这个词。最后,学生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沉香会怎样,这一环节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沉香这一路上的险。

第三节课,设计得更是精妙。每一个环节设计得都是如此精心,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小细节,都暗藏着老师的用意,都是在为课文理解服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节优秀的课堂。课的伊始,范老师用出关键词,猜寓言故事的方式,揭示寓言故事的特点,故事短小,留下思考,引出“寓言故事”。接着,范老师给孩子看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猜哪个是“鹬”,引导学生关注“鹬”字是鸟字旁,所以“鹬”是一种鸟,并关注“鹬”嘴巴长的特点。认识“蚌”,关注“蚌”的特点,点出“壳儿”就是“蚌”制敌的法宝。关注它的动作“夹”,并出示图,结合字理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最后引出课题“鹬蚌相争”。这一环节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关注两种动物的`特点,一个嘴尖,一个有壳儿,一个啄、一个夹,相互争斗。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鹬”和“蚌”的针锋相对。这一环节,老师只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一件事,就是指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有感情朗读。在鹬和蚌刚开始的交锋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威胁、毫不示弱的语气。同时学习生字“毫”和“弱”,结合古文字,字理等学习,进而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内容美后,教师又来了个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形式美。教师将“鹬”和“蚌”的对话分两列出示,并师生分角色读,让学生思考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一个设计便帮助学生感受到了“鹬”和“蚌”的针锋相对。

后面的设计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别的老师上到这儿,也许课就进入尾声了。但范老师没有,她引导学生关注“鹬”和“蚌”最后相争的“筋疲力尽”。这时,老师请同学们把“鹬”和“蚌”的对话再读一读,读出“筋疲力尽”的语气。一些孩子读得很棒,孩子们的表现也让这节课更加精彩。

两节课听完,如醍醐灌顶,汉字如一个个小精灵萦绕在课堂的方方面面,为课堂增光添彩,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课堂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怎么行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