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莆田的节日(精选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09:37:16 页码:12
莆田的节日(精选五篇)
2023-04-01 09:37:16    小编:admin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莆田的节日篇一

村里闹元宵彻夜无眠

在莆田,元宵节盛况赛过春节。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某个村过元宵,就有宫社摆斋菜、设“宴桌”、叠糕果、搭橘塔,乡民们抬菩萨神像行傩。家家户户厅堂摆设香案,焚香放炮,化“贡银”,烧柴草,祈求来年日子更红火。入夜,游灯、摆棕桥、跳傩火、舞龙戏狮、演大戏,通宵无眠。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民俗专家林成彬说,莆田元宵节持续一个月,与倭寇侵犯有关。当年倭寇被打退后,逃亡的百姓才回城过元宵。还有部分村民为了腾出时间春耕劳作,早早过元宵。百姓们过节时间不一,便有了一个月之长。

最后一天集中“化龙”

莆田元宵节,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同时莆田还有“总元宵”和“妈祖元宵”习俗。总元宵实际就是文艺“出游”。“出游”队伍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从早上8时一直游到晚上12时后回宫庙。

妈祖元宵的风俗一般是在莆仙沿海岛屿上,特别是湄洲岛上,妈祖元宵的正日是在正月初十。妈祖庙的元宵还有点“烛山”的俗例。妈祖元宵要持续到正月廿九才结束,这是因为莆仙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民间传说,龙灯不火化,龙将会成精变为“孽龙”伤害百姓。由于龙是古代皇帝象征,一般宫庙级别低,无法履行“化龙”职责,必须由龙女下凡的妈祖来担当此任。各乡镇元宵活动都结束后,就会把所有的龙灯集中起来,在正月廿九妈祖元宵时“化龙”。

不少元宵民俗被列入非遗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已有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游灯中有走马灯、猜谜灯、塔灯、六角灯、彩篮灯等。其中有一种用白萝卜制作的菜头灯,从宋代一直流传到现在,是最别具一格的花灯。

涵江延年宫在每年元宵期间叠5米高的蔗塔,蔚为壮观,该项技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涵江崇圣宫元宵圈灯是山区特色文化民俗,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莆田的节日篇二

春节是兴化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其习俗是:

午夜过后, 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

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籽、糖果、“寿面”饷客。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不过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

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鸣炮开门营业。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多少有一定的讲究。

晚上做“大岁”。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百姓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到家里,收葬遇害亲友后,于初四补过“除夕”,俗称做“大岁”。在仙游则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 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有的村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 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煮饭的锅,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

莆田的节日篇三

俗称“二月二”,也称“头牙”。因每月的初二、十六两日,各行业主于晚上以祭神福余,请伙友们聚餐,叫做牙祭,此例从二月初二开始,十二月十六结束,故名。是晚,各行业业主特为“首福” 邀请店员、伙友聚餐,未得邀请者,就意味着被“解雇”。在仙游这一天为蒙馆(私塾)开学日。这天家长们把孩子梳洗干净,挎上一篮炒米花(俗称“冰模”),炒糖豆。篮上放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象征孩子“七聪八窍”、“聪明花开了”。学生到蒙馆拜先生、孔子,正式入学了。 清明节 节前,人家用面粉蒸“清明龟”。节日当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

此是兴化八大传统节日之一,很隆重,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多。通常是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初三吃螺,初四吃桃,还有插艾,初五划龙舟,故有谚语“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初五这天,家家采几种芳香性青草,汲午时水,煎午时草汤,人人沐浴更衣,换冬装为夏令衣裳。小孩浴后佩挂香囊和布扎的小虎,在肚脐等处涂抹雄黄,吃“午时草”煮的蛋,谓之可壮身祛病。所谓午时草是初五午时正所采的草,实际上多在午时前采摘的 ,它们有铁芒箕、石榴叶、豆叶、兰草等七八种植物,煮出来的蛋呈清黄色。清扫堂室喷洒雄黄水,以炭火加苍术、桔皮闷烟,驱除蚊虫,也是端午节的一大内容。端午节最热闹最有趣的是赛龙舟。

炒糖豆、爆米花,其意是“吃炒豆、活老老”。当天晚上,人们都涌上埕头,观看天上牛郎织女相会。这天人们很少见到喜鹊,说是上天搭鹊桥去了。有时夜里还会落几点雨,人们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落下的泪水。

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民间炊“薄荷糕”、“金米果 ”、烧银冥纸衣,祭祀祖宗。出嫁女子,倘遇父母新亡,则于十三日备办祭品、银纸,回娘家祭祀,俗称送“头年纸”,其后每年是于十四日“送纸”。建国后,此俗渐废。

中秋节 亲朋间互赠月饼、板栗、白果等礼物,名为“送秋”。是晚,一家人团聚,吃炒米粉、芋头、板栗、月饼等,一直沿袭至今。 九月初九重阳节 俗称“九重阳”。民间人们蒸九层米果 。

冬至节俗称冬节。节前一日晚上,家家户户“搓圆子”,插合春,捏称砣银锭等;祝愿全家团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冬节早,全家吃“红糖丸子” ,又把“丸子”糊贴在门框上,预祝来年粮食有余。在平原一带,如果家有新丧,就不舂糯米粉了,表示居丧无心过节,其亲戚应在节前送糯米粉给他,主人回赠生姜、白米曲、麦芽饼、筷子、红糖及五谷种等,表示对馈送者见白不忌,祝他添丁发财。冬至节还有扫墓习俗。

莆田的节日篇四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日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最振奋人心的是划龙舟,民间种种独特的风俗,更是耐寻味。

端午节成为一个节日,民间有多种传说,但多数人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净直臣冤。

唐代诗人文秀的这首《端午》诗,明确指出了端午节的起源是“万古传闻为屈原”。

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民间也有传说,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年轻时辅佐楚怀王,颇得重用,曾任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举贤任能,革新政治,和齐国结盟,抗衡秦国,由楚国来统一中国,后遭奸佞谗言而去职。楚怀王去世后,由其子接位,谁知他比父亲怀王更加昏庸,不但不采纳屈原的主张,还将屈原赶出京城,常年放逐在外。后来秦将白起率军攻入楚国都城,屈原听到郢都陷落的消息,万分悲痛,终于自投于汨罗江而亡。他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的诗篇,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人们说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十分震惊和悲痛,都纷纷是船来救。民众为了打捞其遗体,一边把五色丝线包的粽子扔入江中喂鱼吓,免得它们咬伤屈原的遗体,一边竞相划船寻找。从此以后,端午龙舟竞渡便成了民间的风俗。而以粽子投江,也成了对屈原的祭祀活动。

莆仙民间还传说:夏禹治水时,毒虫被水浸四起,百姓纷纷起来清除,并称五月为“毒月”。莆仙端午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过节,民间称为“五日节”,与宋朝宫廷中庆贺五日节会相似。

端午节在莆仙民间是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莆仙水特产‘小麦螺’),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划,划龙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了)”。歌谣指明了莆仙民间端午节五日内,过节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动的内容。

端午节期间,莆仙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驱邪避毒。相传妈祖曾以菖蒲熬汤为莆仙百姓治病,并以菖 蒲九节,贴病者门首,以驱邪消灾。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正日。中午家家户户吃过汤面后,就准备沐浴。据说,初五这一天的午时,百草尽吐芬香。因此,人们都盛水于桶,置于庭中。不少人家还从山上采摘或购买的“午时草”(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叶、菲子草、枇杷青枝叶、黄豆枝叶及豆荚等),用午时日晒的水和“午时草”烧煮后,让全家人沐浴。一些山村在人还唱“雄黄酒”,并将酒洒在墙角杀虫,小孩还要在腋下、肚脐和耳朵后涂上“雄黄”粉,以壮身祛病。许多小孩还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用五色线编织成网形的长香袋,装上鲜桃子和用五味汤煮熟的黄鸡蛋,也有的装上小香丸(莆仙方音,“避毒丸”),以避邪长寿。

端午节那天,莆仙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还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莆仙的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龙头的龙舟,百姓称其为“鸡公仔”,意即雄性的龙;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形象是彩画板面上,人们称其为“齐头船”或“剃头刀”,意即雌性的龙。竞赛时,通常都用昂头的龙舟。旧时,民间由于宗族帮派作崇,舟赛中常引起争端,甚至发生械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除了旧时的那种不良风气,龙舟竞赛也成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所提倡且倍受人们喜爱的一项水上体育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莆仙各地都有组织地举办龙舟竞赛。莆田曾举办过“妈祖杯”国际龙舟竞赛,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都应邀踊跃参赛,盛况空前。

莆田的节日篇五

冬至搓丸子,是莆仙的风俗。传说古时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日靠打工养活母亲和自己,眼看顺安已年过三十了,但还未娶妻,母亲的心里十分着急,便因此忧愁得神经都错乱了。

顺安到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换换口味。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顺安掌握了母亲的脾气,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十多年没有间断过。顺安的母亲去世后,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在冬至节时,也将丸子贴在门窗两旁,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爱老敬老的精神。

冬至的前一夜,莆仙人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红烛通明,在一个大簸箕(俗叫“大笠弧”)里摆上“果岳”桔子,供上筷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大块,桔子上插“三春”,同时点燃一对红烛。然后关上大门,全家人围在“大笠弧”四周,开始“搓丸仔”。家庭主妇把糯米粉和水在“大笠弧”上推压均匀,使其粘结。这时,全家人把它搓成龙眼那样大的“丸仔”,祝愿全家团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有的还捏上一些元宝、聚宝盆、小狗等,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来)”的吉利之意;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饲)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全家人围在一起,边搓“丸仔”边聊天,其乐融融,脸上充满喜气和幸福。

丸子搓好后,要点着夜明灯,把丸子、生姜、板糖、红筷子等一起摆在厨房灶公前过夜。因为冬至日的夜晚最长,小孩子爱吃丸子,常耐不住到天亮。所以莆仙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谚语。冬至节一大早,便把丸子放进锅里,煮熟后,捞进碗里,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有的人家在煮丸子时,还适量切几片生姜和少量板糖放进锅里,吃起了丸子,更有一番滋味。按莆仙民间风俗,只有祭礼祖先之后,全家才能开始吃丸子。

同时还要把“丸仔”粘在门框上,预祝来年粮食有余;把“客鸟丸”放在屋顶上,待喜鹊前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吃饱后,全家人开始带上煮熟的丸仔、水果、“十味”(荤素各十小碟)、香、贡银等祭品出门为祖先扫墓,扫墓仪式十分隆重。据莆田风俗,如果逝者是在清明节前下葬的就扫清明节,其后的就是冬至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