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2:52:28 页码:7
2023年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大全13篇)
2023-11-09 22:52:28    小编:admin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路线图,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案的控制力度要适当,不宜过分细致或过于宽泛。教案范例的选择是根据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的。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二

1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感受研究对数函数的意义。

2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对数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倾听、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2对数函数性质的初步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

【学前准备】对照指数函数试研究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三

style="color:#125b86">

【教学目的】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问题: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p且q”。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

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五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考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4)、了解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运用猜想、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索发现知识,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加上老师的辅助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大胆创新意识,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2)、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小组团结能力。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五、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认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用"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习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本课也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揭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六

1.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得.又的值域为,

所求反函数为.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板书)。

1.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画出直线.

(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

(3)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

(4)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

(5)单调性:与有关.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时,有;当时,有.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略。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七

1、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得。又的值域为,

所求反函数为。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板书)。

1、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画出直线。

(3)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轴的右侧。

(3)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

(4)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

(5)单调性:与有关。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时,有;当时,有。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略。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字知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复习。

(1)接着画。

(2)我会写。

上下左右右上下左左右上下。

2、出示课件。

123456。

(1)你们看这些图案是有规律排列的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46810。

(2)同学们请看这副图的排列有规律吗?是按什么排列规律排列的,

11975。

(3)同学们请看这副图的排列有规律吗?是按什么排列规律排列的,

3、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这些数列每相邻的两个数相差都相等,叫作等差数列,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较复杂的数列“找数列的排列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1)摆一摆。

同学们知道第六堆该加几个吗?第七堆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并把找到的规律说给小组的其他组员听)。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出规律的)。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11+()=(),肯定是11+5=16。

教师总结重点说明: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形抽象出数字,再发展到数学计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出示课本做一做练习题。

(1)24814224458。

(2)322519141075。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充分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闯关练习。

第一关。

1、

本题在课件演示数形结合,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的数。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点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2、填一填:

本题是一组等差数列,并渗透了数轴知识。引导学生找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差,学生会发现每次都加3.

3、青蛙跳:

本题是和上一题基本相同,相邻两数之间的差是一组等差数列,并渗透了数轴知识。本题通过数形结合,学生不难找出跳的规律。并以青蛙跳的形式出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青蛙跳有什么规律。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依次加2、3、4、5……,10+5=15,15+6=21.

第二关:

1、

本小题没有出现数轴,把数抽象出来,加深了题目的难度。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学生不难找出本题的数字排列规律。依次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1、加2、加3、加4、加5……所以本题是17+6=23.

2、

本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10,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00)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或者也可以根据数位来思考。

3、接着画。

本题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先写出时间,再根据时间画分针和时针,或者可以根据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去画,再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得,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第三关:

本题是着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介绍。第(2)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三关题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第一关和第二关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第三关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充分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延伸题:

本题是一个特殊的数列,每一个数是这个数所在项数的平方。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多方位去探索数列和图形的规律,不要定向思维,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小小设计师。

1、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2、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操作摆出有规律的图案,让学生展示自己富有个性的作品,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己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然后应用我们所找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八、板书设计。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百万有多大”之后,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较小的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学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尝试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不仅对于其正确理解数据所要表达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2.教材处理。

基于设计理念,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时添加了“银河系的直径”这一问题,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百万分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自身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百万分之一,发展学生的数感。能运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

(2)数学思考:

通过对较小的数的问题的学习,寻求科学的记数方法。

(3)解决问题:

能解决与科学记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科学记数法的科学性和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对较小数据的信息做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会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感受较小的数,发展数感。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据都想尝试着来加以分析和说明,但又缺乏必要的感知较大数据或较小数据的方法及感知这些数据的活动经验。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以“问题情境——设疑诱导——引导发现——合作交流——形成结论和认识”为主线,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将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情境的观察和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并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手段: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直观、生动地反映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常见的生活物品为直观教具,丰富了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使学生对百万分之一的认识更贴近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问题1:光的速度为300000km/s。

问题2: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km。

问题3:中国的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十).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及问题背景为依托,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认识百万分之一,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授课时相信会有一些预见不到的情况,我将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十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教案模板。

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求函数值域、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

难点。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从图像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函数增减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

三、学法。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1、由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十一

§3.1.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3.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

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例一(p111例一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如:数列4可写成和。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p111例二)略。

五、小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练习p112习题3.1(p114)1、2。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数列{an}满足(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7.(1)an=(2)1又an0,∴是递增数列。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十二

(一)。

首先,它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o,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o,而是在命题规定的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o。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就数学本身而言,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直觉的方面,但就其与其他科学比较而言,就其影响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迄今为止,人类知识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应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数学那样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个知识部门还是只有论断而没有论据,只是一堆相互没有逻辑联系的命题,前后又无一贯性,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了。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弦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1.文章开头举例,强调“在命题规定的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o”,是为了证明下面的一个观点()。

a.因为数学本身的特点,许多人被吸引到数学中来。

b.数学具有“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的特点。

c.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在命题规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有它的局限性。

d.“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o。

2.数学具有“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特点的,下列不属于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的一项是()。

a.包括“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同起作用,都是缺一不可的。

b.数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

c.数学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

d.人的纯粹的思维需要在认识宇宙上达到确定无疑的地步,并受一切思维的约束。

3.下列对结尾画线的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探索”意味着数学探索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

b.说“伟大”是因为需要一种求真的态度,倾其毕生的精力,并探求一个伟大而永恒的命题。

c.这句话主要阐述了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标志。

d.这句话主要概括了理性探索与数学的关系:数学发展需要理性探索,同时又是数学的贡献。

4.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方法已经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所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

b.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不拒绝直觉,但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

c.在人类历史上,在所有的知识门类中,只有数学的公理方法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功,其他知识门类实际上都不曾成功。

d.作者用“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弦是没有用的”一句补充,是为了强调“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是最重要的。

高三数学数列教案人教版5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オネ耆归纳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オs1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2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n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s1s2……sn是s类的所有个别对象)。

オニ以,所有s都具有(或不具有)性质p。

オタ杉,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