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53:53 页码:8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精选12篇)
2023-11-12 22:53:53    小编:admin

求职信是一种用于申请工作职位或求职的书信。3.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和亮点,避免冗长和重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一

首先它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秋季的第四位,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其次它还涉及到二分二至的概念,即春分、秋分与夏至和冬至。分,即平分的意思,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故平分了秋季。进一步观察可知,而每个节气之间是15天的时间,一个季节有6个节气,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所以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通常在这前后会考虑秋收和小麦的播种。

在我国的古籍之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八月中气秋分,一般在公历9月22日前后,古语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各地(两极除外)都是昼夜平分。“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称秋分,也是天气变寒冷的时节。

1、秋分吃秋菜。

在我国的岭南一些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和春汤一样,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春分的顺口溜也就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2、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3、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再天上飞的很高很漂亮。

任何一个传统的时节,它带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很深远的智慧和指导,他告诉我们,在这一个传统的节日里面,我们会有哪些传统习俗和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含义,我们也从这些习俗里面,更加贴切地融合进这个时节的特色。“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日“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二

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因为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称为四季的划分,也就是立秋到了秋天就到了。而每个节气之间是15天的时间,一个季节有6个节气,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秋分日这天刚好把秋季平分了。

气候平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三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秋分有什么含义,代表什么意思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秋分的含义与意思,欢迎阅读。

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特点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的气候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谚语。

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风水)。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

顺口溜。

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一是,日夜时间均等,并由日长夜短逐步日短夜长。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秋分的特点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秋分的气候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四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9月22日秋分有什么寓意:象征秋季丰收寓意。

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也象征着秋季的丰收之喜。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二是,气候由热转凉。

1、《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2、《中秋对月》。

(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3、《点绛唇》。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4、《秋分後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5、《秋分日忆用济》。

(清)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1、秋分秋分,美景映入心门。稻谷金黄颔首微笑,石榴欢悦醉红脸颊,桂花米黄吐露芬芳,碧海湛湛吞吐如月,雾峰缥缈似真似幻。

2、心平浪静秋分到来万物改,树叶发黄谷物香。诗人心中多惆怅,农人收获多繁忙。秋风阵阵送凉意,秋雨滴滴更凉爽。

3、秋的清凉,清爽了世界;秋的清新,爽朗了心情;秋的寄语,灵动了美景;秋的问候,沁润了心田。

4、秋高气爽,甜美了心境,惬意了心情,秋花飘香,纷芳了生活,点缀了快乐,秋雨纷扬,滋润了幸福,浇灌了美好。

5、秋分是分界线,秋分是分水岭。不冷不热,寒暑平分。不多不少,日夜平分。不张不扬,景致平分。不离不弃,思念平分。

6、秋分后,果园里的水果都戴上了一条珍珠项链。用手去摇晃树枝,那一条条珍珠项链都不约而同的掉下来。滴在石头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

7、操场上那些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样绿,而是都黄了,聋拉着头,远远望上去也别有一种美。

8、金秋十月,树上那稀稀拉拉的叶子,干得像旱烟叶一样。大地妈妈敞开宽阔的胸怀像是在迎接、拥抱归来的孩子,落叶回到大地妈妈的怀里,甜蜜地跟泥土睡在一起。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五

秋分,所谓“秋分”,从字面上简单来说,就是把秋天给分开来,也就是秋分这天,就是秋季的中间点。所以这一天,全球昼夜等长,这一天,我们的睡眠状态能达到最佳,所以很多人都能喜爱秋分这一天。同样,秋分也会给我们带来凉爽的气候。

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1、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2。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2。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

1、注意防凉,秋分的到来,天气会渐渐转凉,这时由于人体的不适应易出现寒气入体的现象,易引起感冒及呼吸系统疾病。不要认为感冒是小病,如果不好好调理会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3、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这个季节,人体出现疲惫、困乏的现象是较为严重的,也就是所谓的秋乏,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出现,建议大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这样才能使人尽快适应季节性的变化,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

4、不要随便进补,有人说,秋分是人体进补的时节,这时不断食用补品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其实如果大量进补必然会引起身体出现异常,建议进补要分清虚实,虚者可进补。

1、秋分祭月习俗由来已久,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3、拜神,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了秋分的意思,习俗及养生原则,我们发现秋分一定要注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加衣物,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切忌不要随意进补。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六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这天是赏月的最佳时期。

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

3、送秋牛。

古时秋分,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古人很重视秋分节气,也因此形成了很多习俗流传下来。

"秋牛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在这一天,主人家开门以后,艺人们会说些祝贺丰收的吉祥话,有时还会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即兴创作,以讨主人家的欢喜,得到赏钱。

4、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5、放风筝。

秋分是第十六个节气,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此时正是秋高气爽,历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

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而在秋天,想必都要秋游放风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6、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把它竖起来。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七

大豆的美容护肤功效是世界所公认的,而且经常食用大豆可以让肌肤变得更加嫩滑。大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不仅能够破坏自由基的化学活性,从而抑制皮肤衰老,更能防止色素沉着于皮肤表面。

大豆加工后的各种豆制品,不但蛋白质含量高,并含有多种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其中,熟豆浆的蛋白质消化率可达85%,而豆腐则高达95%,为理想的补益食疗之品。

狝猴桃。

狝猴桃(也就是奇异果)中含有丰富的美白肌肤的维生素c,同时狝猴桃中还含有非常多的果酸成分,果酸可减轻肌肤表面黑色素的沉积,去除色斑,对于平衡肌肤油脂分泌,有着显著的效果。

另外,狝猴桃中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能够在头发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不仅能让头发免受脏空气污染,还能让头发越发丰莹润泽。如能坚持每天饮用一杯狝猴桃汁,对头发的生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八

秋分释义: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正式进入秋季。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从冬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但是从春分开始白天比晚上长,从夏至那天开始白天越来越短,但是从秋分开始才白天比晚上短。

秋分节气的气候特点。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3.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习俗活动。

秋分虽已过了中秋,但仍有“祭月”(又称夕月)活动。据《太常记》载:“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坛”,其“夜明”指的就是月亮。因每当秋分之节正值月亮圆缺时光,人们为期盼月光重圆故举行祭月仪式。此活动最早在朝廷举行,后流传民间。

竖蛋。

秋分“竖蛋”的习俗由来已久。此日人们特地挑选一个光滑匀称并是母鸡刚生下的新鲜鸡蛋,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把它竖起来。一来寄寓对生命和生育的崇敬之情,二来测验一下今日出门的运气如何。

赠画。

秋分之际,过去在民间特别是乡村一直有赠送《秋牛图》或年画的习俗。人们利用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的农历节气表或农夫牵牛耕田的图样赠给亲朋好友。更有民间善说能唱者挨家挨户地上门赠画并触景生情就如春节那样尽道贺喜之语,赢得主人欢欣而获赠钱物。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九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入地收声。阳光随之衰微。前半秋,秋云逶迤,秋霞烂漫已成告别。后半秋,阴风四起,秋雨缠绵,该秋虫残鸣、红叶伤心了。

蛰虫坯户。

后五日“蛰虫坯户”。王安石诗云:“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在这里是“培”的意思,虫类受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冬眠了。

水始涸。

再五日“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秋季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所以,湖泊河流将面临枯涸的境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时节到来,我们要顺应节气的变化,在生活、行事当中遵循规则而来,不骄不躁,收敛神气,平复心情,以缓深秋肃杀之气。

秋分养生。

秋分后天气转凉,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应注意防风保暖,多吃白萝卜、胡萝卜,舒展肺气。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要多喝水、保湿皮肤、少食辛辣,以免出现“秋燥”。

秋季早晚温差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注意佩戴口罩。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十

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特点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特殊的。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的气候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气候特点。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的由来。

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十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秋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每年公历的9月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秋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还有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两个: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的含义精选篇十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秋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每年公历的9月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秋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还有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是农历几月几日。

阳历时刻:209月22日21:30:32,星期二。

阴历日期:二〇二〇年八月初六,星期二

开始时刻:2020年9月22日21:30:32,星期二。

结束时刻:2020年10月8日03:55,星期四。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秋分当日,白天和黑夜一样长,都是十二个小时。从这一天起,白天就一天比一天短了,日照时长少了,天气也就一天比一天凉。从秋分节气之后,天气就开始转冷。

作为天气由热转凉的过渡性季节,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