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04:28 页码:12
最新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大全8篇)
2023-11-11 10:04:28    小编:admin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分析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而解决。总结时要注重事实、客观、具体,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这些总结范文中,有的是对个人成长的总结,有的是对项目工作的总结,都值得我们学习。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一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sio2=sif4+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1.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或交由老师处理。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c)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加些水(水覆盖在液溴上面),起水封作用。

(d)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盛放在磨口的广口瓶里。

(e)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贮放在阴凉处。

(p)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易在空气中变质,应密封保存;其溶液盛放在无色细口瓶里,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不能用玻璃塞。

2.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

(1)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紧靠;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靠;漏斗颈的下端出口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紧靠。

3.蒸发和结晶。

体。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外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4.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1)液体混合物蒸馏时,应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使之与被冷却物质形成逆流冷却效果才好。

(5)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二

1、so2的性质:强的还原性、漂白性、弱的氧化性、酸性氧化物。

2、so2通入氯化钡、氯化钙溶液都没有沉淀。但是通入__钡溶液有沉淀。因为so2在水溶液中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与__根构成__,可以氧化so2氧化成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

3、so42-的检验:先加hcl无现象,后加bacl2溶液有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5、除去so2中的so3可用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或浓h2so4。

6、含有2molh2so4的浓硫酸和1mol铜加热反应,得到的so2不到1mol,原因是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稀硫酸和铜不反应。

7、so2使石蕊变色而不褪色,so2不能漂白石蕊。

8、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铝钝化,钝化不是不反应,很快反应很快停止。钝化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

9、s常温下是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s可以和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0、浓硫酸有吸水性,但是不能干燥氨气、硫化氢、碘化氢、溴化氢。

11、向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以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含量。

12、酸雨:ph5.6的降雨,酸雨的产生主要是工业上燃烧煤产生大量的so2,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酸雨,但是也有少量的__酸雨。

13、臭氧层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但是臭氧不是越多越好,若超过10—5%对人体有害。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氟利昂、氮氧化物。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三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7、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8、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9、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0、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1、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3、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4、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苯酚是酚类。

15、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6、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17、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18、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19、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0、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1、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2、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3、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4、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25、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26、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27、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28、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例:乙醇和甲酸。

29、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例:乙烯与环丙烷。

30、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1.羟基官能团可能发生反应类型:取代、消去、酯化、氧化、缩聚、中和反应。

正确,取代(醇、酚、羧酸);消去(醇);酯化(醇、羧酸);氧化(醇、酚);缩聚(醇、酚、羧酸);中和反应(羧酸、酚)。

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酸甲酯、麦芽糖、纤维素错误,麦芽糖和纤维素都不符合。

3.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主链碳原子有3个的结构有2种正确。

4.常温下,ph=11的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h+)是纯水电离产生的c(h+)的104倍错误,应该是10-4。

5.甲烷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反应产物有4种错误,加上hcl一共5种。

6.醇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醛,醛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羧酸错误,醇类在一定条件下不一定能氧化生成醛,但醛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羧酸。

4o与c3h8o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最多可得到7种有机产物正确,6种醚一种烯。

8.分子组成为c5h10的烯烃,其可能结构有5种正确。

9.分子式为c8h14o2,且结构中含有六元碳环的酯类物质共有7种正确。

10.等质量甲烷、乙烯、乙炔充分燃烧时,所耗用的氧气的量由多到少正确,同质量的烃类,h的比例越大燃烧耗氧越多。

11.棉花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正确,棉花、人造丝、人造棉、玻璃纸都是纤维素。

12.聚四氟乙烯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其单体是不饱和烃,性质比较活泼错误,单体是四氟乙烯,不饱和。

13.酯的水解产物只可能是酸和醇;四苯甲烷的一硝基取代物有3种错误,酯的水解产物也可能是酸和酚。

14.甲酸脱水可得co,co在一定条件下与naoh反应得hcoona,故co是甲酸的酸酐错误,甲酸的酸酐为:(hco)2o。

15.应用取代、加成、还原、氧化等反应类型均可能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羟基正确,取代(卤代烃),加成(烯烃),还原(醛基),氧化(醛基到酸也是引入-oh)。

16.由天然橡胶单体(2-甲基-1,3-丁二烯)与等物质的量溴单质加成反应,有三种可能生成物正确,1,21,43,4三种加成方法。

17.苯中混有己烯,可在加入适量溴水后分液除去错误,苯和1,2-二溴乙烷可以互溶。

18.由2-丙醇与溴化钠、硫酸混合加热,可制得丙烯错误,会得到2-溴丙烷。

19.混在溴乙烷中的乙醇可加入适量氢溴酸除去正确,取代后分液。

20.应用干馏方法可将煤焦油中的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分离出来错误,应当是分馏。

21.甘氨酸与谷氨酸、苯与萘、丙烯酸与油酸、葡萄糖与麦芽糖皆不互为同系物错误,丙烯酸与油酸为同系物。

22.裂化汽油、裂解气、活性炭、粗氨水、石炭酸、ccl4、焦炉气等都能使溴水褪色正确,裂化汽油、裂解气、焦炉气(加成)活性炭(吸附)、粗氨水(碱反应)、石炭酸(取代)、ccl4(萃取)。

23.苯酚既能与烧碱反应,也能与硝酸反应正确。

24.常温下,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酚都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错误,苯酚常温难溶于水。

25.利用硝酸发生硝化反应的性质,可制得硝基苯、硝化甘油、硝酸纤维错误,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是用酯化反应制得的。

26.分子式c8h16o2的有机物x,水解生成两种不含支链的直链产物,则符合题意的x有7种正确,酸+醇的碳数等于酯的碳数。

27.1,2-二氯乙烷、1,1-二氯丙烷、一氯苯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分别生成乙炔、丙炔、苯炔错误,没有苯炔这种东西。

28.甲醛加聚生成聚甲醛,乙二醇消去生成环氧乙醚,甲基丙烯酸甲酯缩聚生成有机玻璃错误,乙二醇取代生成环氧乙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聚生成有机玻璃。

29.甲醛、乙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错误,蔗糖不是还原性糖,不发生银镜反应。

30.乙炔、聚乙炔、乙烯、聚乙烯、甲苯、乙醛、甲酸、乙酸都能使kmno4(h+)(aq)褪色错误,聚乙烯、乙酸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错误,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变化。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四

(1)对于氧化剂来说,同族元素的非金属原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就越难得电子。因此,它们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弱。

(2)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顺序相一致。

(3)元素处于高价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还原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元素处于低价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时,是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氧化剂,被还原生成h2,浓硫酸是强氧化剂。

(6)不论浓硝酸还是稀硝酸都是氧化性极强的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主要是得到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一般来说浓硝酸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常被还原为no。

(7)变价金属元素,一般处于价时的氧化性,随着化合价降低,其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氧化剂与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一般是生成相对弱的还原剂和相对弱的氧化剂,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五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

三价金属元素铝;一五七变价氯,

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

二四碳;一二铜,二三铁,

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

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

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六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i2(用淀粉ki试纸、h2s[用。

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i3,snci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

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

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

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0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七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煮沸、浸取、过滤等。

(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如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硝酸)性质的描述;古代铜器、铜钱成分为铜合金,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等。

二、解答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问题的方法。

(1)读题:读懂题中文言文所描述的物质的性质、重要的操作等。

(2)析题:由于文中物质的名称一般与现在化学教材不同,需通过性质联系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所描述的化学过程。

(3)答题:该类题目多为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正确解答。

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优秀篇八

2.有强氧化剂如氧气、氯气、高锰酸钾等存在。

3.(爆炸物一般自身具备氧化性条件,如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火药等,只要达到温度条件,可以在封闭状态下急速燃烧而爆炸)。

(二)、镁在哪些气体中可以燃烧?

1、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镁在氯气中燃烧。

3、镁在氮气中燃烧。

4、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三)、火焰的颜色及生成物表现的现象。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4、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5、硫在空气中燃烧---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强烈剌激性气味的气体。

6、硫在纯氧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强烈剌激性气味的气体。

7、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生成强烈剌激性气味的气体。

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9、磷在空气中燃烧,白色火焰,有浓厚的白烟。

10、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

11、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很亮,有浓厚黑烟。

12、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13、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黄色。

14、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熔融而滴下。

(四)、焰色反应(实验操作)。

1.钠或钠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火焰黄色。

2.钾或钾的化合物焰色反应为紫色(要隔着蓝色钴玻璃观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