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论语》备课教案10篇(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0:58:20 页码:9
《论语》备课教案10篇(汇总12篇)
2023-11-25 00:58:20    小编:zdfb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有序推进课程进度,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的教案范文也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一

1、复习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对形近的复韵母能正确区分。(重点)。

2、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熟练认读。(重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拼音儿歌,增强拼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重、难点)。

4、复习会写的生字,熟练掌握。

5、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1、课件(教师)。

2、实物投影仪(教师)。

3、字母卡片(学生)。

4、小组汇报单(教师)。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孩子们,秋天到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这节课,再次跟随老师去秋游吧!

(播放音乐:《一同去郊游》)。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枯燥的拼音学习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秋游活动,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读读比比——激趣观察巧分类。

1、出示课件:郊外美丽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下,一群孩子有的在草地上追逐玩耍,有的围坐在一起玩游戏,还有的在草地上欢快地跳着扇子舞。

2、孩子们,你们看,他们多开心哪!瞧,那扇子上还有拼音呢!你们愿意去读一读吗?

3、那可要睁大眼睛仔细瞧了,请大家认真观察扇子上的音节,你能正确拼读哪一对呢?(课件出示扇子上的音节,学生自由选择拼读。)。

4、区分前、后鼻韵母。

(1)教师强调:在读的时候,舌尖要向上齿龈移动,抵住上齿龈发鼻音,在读的时候,舌头逐渐后缩,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

(2)如果在他们前面加上生母,一声,大家还会读吗?(指名读、齐读)。

(3)是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读出来,同学们可要记住哟!

(4)我们把这几对扇子上的音节再读一遍吧!

5、区分。

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音节又有什么不同呢?

强调:一个是两拼音节,一个是整体认读音节,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整体认读音节要直呼。

6、区分平、翘舌音节。

(1)谁能准确地读出这两个音节呢?边读边思考有什么区别。(指名读)。

(2)要注意平、翘舌音的发音规律,谁还能列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7、区分介母。

(1)出示读音时,应该注意什么?

(2)生试着读一读。

8、区分综合音节(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比一比、读一读——我们长得不一样(区分形近韵母)。

1、区根据发音方法区分:先发第一个字母的音,再滑向下一个字母。

2、男女生比赛拼读这三组音节。

3、出示拼音卡,试着再拼读几组。

设计意图:除教材上的音节外,又补充一些类似音节让学生拼读区分,扎实巩固这部分内容。

四、我会选直呼音节练拼读。

2、请大家小组内讨论,并在小组汇报单上,每人用拼音写一样物品。

3、小组选代表汇报,实物投影仪上显示汇报成果,集体订正错误音节。

4、刚才大家在思考的时候,老师也想了一些,看有没有和大家重复的。(出示教材上的词语音节)。

5、自由读,小组内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五、伴乐下课,布置作业。

1、孩子们,在你们的建议下,现在老师已经备齐了物品,让我们唱着欢快的歌儿继续前行吧!(播放《一同去郊游》)。

2、宣布下课,布置任务:把你在操场上看到的物品或景色用拼音写下来,如果能用一两句话写出感受就更棒了!

设计意图: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寻知探宝”,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价值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用拼音表达的能力。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二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如:朗读、表演、画图、介绍等,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及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图片,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2、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戴头饰表演、画插图、介绍等多种方式。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小游戏:猜猜看,他们怎么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话题引到感情上面来)。

师:“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都是有感情的,那么植物有感情吗?(出示植物的图片)学生猜测有或无;师:(你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吗?)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人类不同,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植物的“感情”》一课(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或说出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相机评价。

2、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走进课文,去感受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2、小组轮流读文,相互纠正字音。

3、利用课件检查生字的识认。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4、检查读文情况: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并要求学生要认真听。

三、自主合作,理解课文。

(一)分步出示中心话题: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植物?指名回答。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认识,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出示中心话题: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感情呢?从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一会讲给大家听。(可以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准备)。

(二)全班交流。

师:谁先来当我们的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感兴趣的植物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讲)(学生说到哪儿,教师不能牵着学生走,而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点上打井。)。

1、第二自然段: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

(1)含羞草:(出示多媒体课件)。

预设1:(表演)人一碰,扮演含羞草的同学就羞答答地把叶子合起来。

另一人介绍有关含羞草的知识:“含羞草的名字中有一个羞字,它真的很爱害羞呀,像个小姑娘似的,用手一碰,就羞答答地闭起了叶子。”

预设2:(文字介绍)。

生1:我知道了含羞草是有感情的。

生2:含羞草像小姑娘一样怕羞,用手一碰,它就羞答答地闭起了叶片。

师:(谁能来表演一下呀?)含羞草真是像它的名字一样会害羞,感情可真细腻呀。

(2)向日葵:(出示多媒体课件)。

预设1:(表演)两人合作,扮演向日葵的同学脸总是跟着太阳转。

另一人介绍相关知识:向日葵真的像它的名字那样脸总是向着太阳,好像太阳就是向日葵的妈妈一样。

预设2:(文字介绍)生:向日葵也是有感情的,它特别爱太阳,脸儿总是跟着太阳转。

师:是啊,所以人们叫它向日葵!

(3)西红柿:(出示多媒体课件)。

预设1:(表演)“西红柿”听着优美的音乐,舞动着,长高着,边表演边说:“哎呀,这曲子真美,我真高兴,我要快快成长啊!”

预设2:(文字介绍)。

生1:西红柿像我一样喜爱音乐,每天为它播放三个小时乐曲,竟然能促使它迅速生长。真是神奇!

生2:那农民伯伯天天为西红柿播放好听的音乐,那就会大丰收呀!

2、三至六自然段: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1)大豆(出示多媒体课件)。

预设1、(表演)。

两生分饰“大豆”和“玉米”,两者在一起,玉米说:“谢谢大豆哥哥的根瘤供给我的营养。”大豆说:“不客气,我们是好朋友,你的根比较浅,你还不和我争夺营养呢!”两者在一起很幸福。

预设2、(文字介绍)。

生:我知道了有的植物碰到合得来的伙伴会长得更好。

生: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因为大豆根瘤能供给玉米营养,而玉米根扎得较浅,绝不跟大豆争夺营养。

师:它们两个还真是情投意合,是对好邻居呢!谁愿意来表演一下。

(2)棉花(出示多媒体课件)。

(表演)。

两生分饰棉花和大蒜,“棉花”说:“我最害怕蚜虫了,谢谢大蒜为我赶走了蚜虫,我可以健康生长了。”大蒜说:“蚜虫讨厌我分泌的气味所以都跑了,这次你一定会大丰收的!”

师:他们可真是互帮互助的一对好朋友呀,关系真不错呢!(理解和睦相处)。

(3)黄瓜(出示多媒体课件)。

三人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演:“黄瓜”和“西红柿”在一起时,“黄瓜”背着身子,皱着眉头,缩脖弯腰,“西红柿”苦恼地说:“你就这么讨厌我吗?我做你的邻居,你怎么越长越瘦呀!”而“黄瓜”和“菜豆角”在一起时,“黄瓜”很精神,挺胸抬头,“菜豆角”夸奖“黄瓜”:“你长得真漂亮,水灵灵的!”

师:你瞧,黄瓜对不同的伙伴感情不一样,结果也相差悬殊。或用文字介绍。读课文,加表演。并理解萎靡不振。

(4)铃兰花(出示多媒体课件)。

(表演)“铃兰花”和“_”做邻居,两者像见了仇敌一样“势不两立”,最后“丁香”因为“铃兰”发出的香气“窒息而死”。“铃兰花”和“勿忘我”做邻居,两者比赛似的,你比我高,我比你还高,你开花大,我比你还大!或用文字介绍,读课文,加表演。理解(势不两立)。

师:铃兰花和丁香看来真是水火不容,视为仇敌,可铃兰和勿忘我却是感情相投,相互促进,植物之间的感情真是奇特!

(5)谷子(出示多媒体课件)表演:“谷子”和“水果”刚开始还能互相接受,但时间一长就开始“闹别扭”,“水果”叫道:“谷子,你们散发的热量,让我好难受,我一受热就会蒸发水分,我好渴呀,你看我都干瘪了,都怪你!”“谷子”也叫:“可你释放的水分,让我吸收后都变霉烂了,该怪你才是!”最后“谷子”霉烂了,而“水果”干瘪了。

生:交流最后一自然段。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说。

归纳: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

(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板书(出于本能)。

3、师问:那现在你明白课题中的“感情”一词为什么加引号了吗?课件出示问题。交流看法。

四、拓展阅读,扩展延伸。

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师:你还知道植物有“感情”的其他事例吗?

洋葱和胡萝卜是好朋友,它们发出的气味可驱逐相互的害虫。大豆喜欢与蓖麻相处,蓖麻散发的气味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玉米和豌豆间种,二者生长健壮,互相得益。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友好共存”,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有些植物间则有“血海深仇”,彼此“水火不相容”。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对仇敌,相处后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休想为邻,长在一起会“同归于尽”。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会把小麦等作物打得一败涂地。甘蓝和芹菜、黄瓜和番茄、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对头。等等。

五、小结: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11个要求认的生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新部首“四点底”“口字框”。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价值观。

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乐观、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要求认的生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新部首“四点底”“口字框”。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乐观、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1、你和小伙伴们一起约好了去做一件事情、但小伙伴却失约了。那时,你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

2、小熊和小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它们约好了一起去种树,但小熊在家等啊等,却一直不见小鹿来。很明显,小鹿失约了。接下来的事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

3、板书课题。

1、首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再读课文,要读得流利、有感情。

4、检查生词认读,尤其是生字的读音及书写、识记。

5、分组朗读,相机指导。

6、交流: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1、你从那些地方看出小熊非常想去奶奶家?

2、小熊为什么不去奶奶家?

3、学生交流,板书。

小熊。

(想去奶奶家)。

“答应过在家等他”

4、指导分角色朗读小熊和妈妈的对话。

5、在你的眼里,小熊有什么优点?

6、小熊等来小鹿了吗?指名学生谈谈自己遭遇伙伴不守信用后的感受。

7、小鹿是不守诺言的孩子吗?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板书。

托爸爸捎信。

8、想一想:如果你是小鹿,会怎样做?

板书。

请爸爸捎口信。

9、小结。

小鹿和小熊都是(守信用)的孩子。

板书。

守信用。

1、说一说。

小熊和小鹿都是守信用的好孩子。

都爱踢足球。

都。

2、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熊和小鹿。

小熊小鹿。

(想去奶奶家)(生病住院)。

“答应过在家等他”请爸爸捎口信。

守信用。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话。

1、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口头造句,“又。。。。。。又。。。。。。”说话。

两课时。

20xx年5月20日第十四周星期三第一节。

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读长句子。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1、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米”字旁。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写。

4、指导学生写字。

5、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学生对蚂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0xx年5月20日第十四周星期三第二节。

大家都知道蚂蚁是一种勤劳的小巧玲珑动物,我们要怎样做?

1、出示挂图,问:这是什么季节?它们各在干什么?

2、自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汇报。

(1)你觉得这群蚂蚁怎样?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蝈们都在干什么呀?蝈蝈怎样嘲笑小蚂蚁,说了些什么?它们是怎样享受的?

(3)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蚂蚁、蝈蝈是怎样过冬的?

(1)指导读词:满头大汗、自由自在、又冷又饿。

(2)指导朗读句子:

谁喜欢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谁愿意来夸夸它们?

谁能把蝈蝈这种瞧不起人的样子读出来?

(试读、评读、表演读)。

(4)课文,分角色朗读。

(5)导用“有的。有的。”“又。。。。。。又。。。。。。”说话。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五

节俭、朴素,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特点。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他的衣着,简直是俭朴到了让今天的我们无法相信的地步。

进京时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于穿衣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常常是有什么穿什么。为了少做一件衣服,为战争节约些开支,毛泽东的衣服上往往是补丁上缀补丁。1949年,毛泽东进了北京城,曾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在见张澜前,吩咐卫士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然而,李银桥在毛泽东所有的家当中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不打补丁的衣服来。李银桥异常委屈,对毛泽东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倒劝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张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他硬是穿着补丁衣服见了张澜,又见了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陈叔通等知名人士,更受到各位民主人士的尊敬。

二、尊敬谦和谢之以礼。

1949年1月,北京解放了。历尽旧时代沧桑的86岁高龄的画家齐白石,从此步入了新时代的幸福坦途,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毛泽东亲笔写信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新政协会议,共商建国大计。齐白石看了信,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崇敬和爱戴,齐白石精心镌刻了朱、白两纹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夕,献给毛泽东。

1950年夏,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专门看望齐白石老人。第二天又把他接到中南海叙谈,品茶赏花,共进晚餐。在席间,毛泽东亲自给他夹很烂的菜,并敬他几杯葡萄酒。为了感谢毛泽东的款待,齐白石把自己用了半个世纪的石砚以及从自己珍藏的精品中选出的作品——一幅立轴《鹰》和一幅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收到礼物后,也以礼回谢。

1953年,白石老人双喜临门,荣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又逢90大寿。毛泽东特意送上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书画笔、一苗东北野参和一架鹿茸,祝老人家福寿康宁。白石老人激动地说:“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古人讲蔗境弥甘,我如今可享这份清福了。”

齐白石愉快地欢度晚年,他的愿望是要活到120岁,用自己在艺术上的辛勤耕耘来报答人民和领袖。但是,毕竟人的意志拗不过自然规律。1957年,95岁高龄的白石老人重病绕身,毛泽东劝他静屋休息,要节劳,少见客,还派田家英去探望多次。白石老人对田家英倾吐自己对毛主席的衷心感谢之忱。弥留之际,老人留下遗言:将自己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过的东西,献给毛泽东。

三、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毛泽东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泽东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表回答:“塘里挑来的。”毛泽东要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老表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泽东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终于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甜的井水,群众们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泽东真是什么事情都为我们想到了!”

红军长征转移后,国民党卷土重来,他们要把这口井填掉。沙洲坝人民听了怒火满腔,决心拼死保住水井。敌人白天来填,群众就晚上挖开;敌人填了五次,群众也挖了五次。敌人无可奈何,只得罢手。沙洲坝人民终于把毛主席亲手挖的水井保住了。

建国后,沙洲坝人民把这口井称作“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后来又把木牌改为石碑,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四、题书“人民日报”

1946年4月,晋察豫中央局准备办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豫日报”或“太行日报”,让薄一波请毛泽东题写报头时再确定用哪个名。

“为什么不叫‘人民日报’?”毛泽东对薄一波说。“好!就用主席取的名。”薄一波答应着说。毛泽东提笔蘸墨,一连书写了五份横式的“人民日报”字样。他一会儿拿起这一张端详一番,一会儿拿起另一张看着摇摇头放下,最后挑出一张比较满意的,交给薄一波。

两年后,党中央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人民日报”成为华北局的机关报。报头书迹需要有所变化以示区别,薄一波再次请毛泽东书写。

1948年11月30日,西柏坡。几名要去学习的警卫排战士来向毛泽东告别。大家看到满桌子遒劲有力的“人民日报”毛笔字,都很兴奋,便询问为啥又要重写,毛泽东笑着说:“全国要解放了,我们要办一张比原来还要大的‘人民日报’!”大家又问主席对哪份比较满意,“‘人民日报’这四个字写成报头,中间这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这两个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毛主席拿起一张字迹,对大家说。

朴素的几句话说出了书法上的艺术大道理,即章法布局问题。“人民日报”四个字,从笔画来说,第一个“人”字最少,只有两笔,第4个“报”字笔画最多,写不好会头轻脚重,失去左右的平衡和艺术对称。“民”和“日”在中间,视觉空间相对会感到比较小,即使写得与左右两字一般大小,也会使人产生大的感觉。所以,毛泽东从他的书法实践中,有意把中间两字写小一些,使这种错觉消失,从而达到布局上的艺术和谐,这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书法上的造诣。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六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七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同时,新课标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理念,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且彻底的运用,也成为当下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又能使学生获得真实且全面的文本感受,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要侧重于教师对文本的有效性备课。

毋庸置疑,当前充斥于市面上的各种备课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这些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能使教师迅速打开思路,直接切中文本分析中的重难点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环境当中,往往存在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间较为紧凑的情况下,选择便捷性的方式,进入“快餐”式的吸收,就是在粗读文本的前提下,将各种资料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简单消化之后,就轻而易举地把相关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尽管这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且能够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较为关键性的内容。但是,我们也深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总是伴随着教师授课的“期待性结局”,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掌握着关于讲授此文本全部内容的“决定权”,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总是围绕在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以及教师对答案的提示等环节中进行,因此整个课堂也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丧失,而且,由于教师过多地依赖于现有的资料教辅,而忽视自身对文本的真实感受,这就导致当学生在提出超乎教师预料的质疑之后,教师也往往会给予学生模棱两可且含糊其辞的答案,这也自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故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文本,一定要有深入且独特的见解,而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至少三次的重复性阅读,即“三读”的方式来完成。

首先,教师对于文本“一读”的进行,应该使关注点集中于整篇文章文意的疏通,要对全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能有初步的了解,清楚眼前的作者与文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比如,在对散文单元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留意这些作品是因作者对时局不满而写的激愤之作,还是作者期望能够寄情于自然,而写的能使心灵暂获几分宁静的作品……当然,这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此过程中留意文章的行文技巧,了解语文常识性知识在文中的运用,如表达手法,人物描写的技巧等等。这一切的出发点,实际也就是学生在初次接触文本时,存在的'对文本理解的流程。所以,教师在“一读”的过程中,就要尝试着以学生的心态来应对文本,而这也可以为接下来的“二读”进行良好的铺垫。

接着,教师“二读”的过程就要在“一读”的基础上,对于文本的感受怀着更为敏锐的态度,而且,还要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过程,就在于能够从文本所囊括的有限知识范畴内,寻觅到关乎文本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要寻找到贯穿文本的整条主线,以及在文本进行形式构造时,所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对于文言文单元的阅读,就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留意本文实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的存在等等。

最后,教师“三读”的侧重点自然要建立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而这一过程既可以理解为是查漏补缺,也可以理解为针对眼前文本,作为阐释者的教师,能否产生新的思想信条,或者是更为深邃且新颖的阅读感受。例如,对于散文单元,如果在前期已经完成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而在“三读”的时候,就要超脱于文本之外,寻找散文创作当中共性或个性的因素,比如,在进行完对《故都的秋》的二次阅读之后,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到郁达夫当时心境的落寞,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联系到前面的《荷塘月色》中朱白清心情的不断变化,并且借此就可以对比二者创作理念的不同,从而获得对文本理解的融会贯通。

总之,“三读”原则的运用,能够对当前教师在教学时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起到启示性的作用。事实上,在进行“三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获得对文本感受新的理,解。这种感受,一种是浅层的,可以言说的,也就是通过技术层面的分析来进行解说,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如何如何,文本结构的衔接怎样怎样,还有文中主要思想的存在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都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来传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层的因素存在,也就是阅读者对于文本的最为直接和主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的主体则不在于文本,却在于阅读者本身,也就是教师首先要以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文本,并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真实感受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并培养学生潜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和领悟到作者创作文本的深层目的,这样,最终就可以使教学过程获得质的升华。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八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九

“目标备课法”是我校校长肖志峰同志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的成果。该备课法在我校教学应用中已广泛实施,根据教学中的效果表明,此备课法使用性强,适合我校的具体校情。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对小学语文在“目标备课法”的备课特进行研究。

一、“目标备课法”包含的内容:

整个备课过程用目标来控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目标备课法”的特点就是避免把课讲乱、讲散,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真正做到心中有书,胸中有数。教师在备课时,按照以下目标进行:即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目标、重难点目标、教学用具目标、课时设计目标、作业测查目标、课后反馈九项等。

二、“目标备课法”的科学基础。

上课采用目标备课法来控制。授课时,每个目标都要体现在教学的诸过程中。一课授后,所设计的目标得全部完成。这样,全册书目标犹如宝塔尖,下面的单元、课目标、课时目标就是宝塔尖的支撑物,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形成整体。全册书教完,老师就教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同样学到了知识结构紧凑,体系完整的有机知识整体。为使目标备课法落到实处,我们将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先是把监控的责任落到备课组上,由备课组长负责。每位老师将自己设计的目标在“先周备课,中心发言”会上进行交流汇报。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形成。通过备课组内老师分别点评,补充、修正、充实,达到共识,统一备课,形成施课教案。这样以来,好教师的经验得以发扬,做到资源共享;差一点的教师得以补充提高。教师做到优势互补,学校教学做到均衡发展。拓展延伸:以目标备课法为基础,拓延大目标教学。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

三、全册书备课。

全册书备课是“目标备课法”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是系统的、科学的。是编者按照一定的知识内容分阶段分部编排的,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包括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了改革,重视以培养读写能力为主线,研究、设计训练的项目和序列,最基本的做法是,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起来,研究、设计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项目,并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排列,纵横结合,使全套语文教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全册书备课时,就要依据教材编排的特点,使包括更有针对性。

备课时,教师要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脉络,从所教教材的全册书备起,按照“目标备课法”的九项内容进行整体备课。九项目标(除作业测试目标、教学反馈)的每一项都要都要涵盖在全册书教材的训练要点。例如、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每一个目标都要设计到八个单元的训练任务。全册书的.目标备课,集中体现了训练的体系。便于教师整体认识教材,准确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四、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和全册书备课一样,按照“目标备课法”的各环节进行备课。所不同的只是落实某单元所承担全册书教材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每一目标涉及的知识和训练要点只是相对某单元而定,目标任务则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例如,某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基础知识目标就要承载本册书的基础知识目标的八分之一,其它相对应的目标也是如此。

小学语文教材,不论识字、阅读、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依据儿童的特点,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先导,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备课的基础,以“目标备课法”为出发点,认真处理单元教材的编排思路,为整个单元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文备课。

单元备课完成以后,紧接着就要进行单元内全部课文备课。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理顺各目标训练的教学内容,系统梳理各目标的训练要点,为因材教学,有的放矢上好课做好铺垫。

备课时,处理教材非常关键。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内容中提取出核心内容.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备课时就必须做到“四定”。

一是定标:确定教学目标任务。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泛。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要定读。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备课先备读。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就是读。哪些段读,该怎样读,教师备课时心中要有数。读书的形式要多样的。要通过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范读、接龙读等进行练习,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学生读后一定要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信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要有目的,要有层次。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四是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六、目标备课的具体要求。

备课时要落实好课时备课的内容。分清每篇课文需要几个课时。每个课时的内容要具体,训练要扎实,但和其他课时要有联系性。防止脱节。备课的环节和条理要清楚,要详尽。要做到:

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错点。

2、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籍。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3、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非常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确保演示、实验、实习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避免出现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

4、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作业布置数量适当、难易适度。

6、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避免满堂板书、书写杂乱、缺乏板书的现象。

七、目标备课后的教学反思。

“目标备课法”的最后环节就是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那麽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二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三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四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五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写寻找不足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教学中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是难免的。但我们要正视它。要根据不足寻找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备课中的考虑预设不周?是重难点确立有问题?是教师的事,还是学生的事?当不足真正找出之后,就要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来改进,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十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

俊俏()衷情()馈赠()。

憔悴()真谛()天穹()。

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讲授】走进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练习】朗读训练。

1、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

(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2、熟读句子,认读本课7个生字;。

3、初步知道什么是笔画、笔顺。

4、学法和习惯: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二、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读7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关于笔画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谁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老师在上语文课,小学生在听讲。)。

小朋友们在怎样听讲?(认真、专心等,启发学生说出不同词语,同时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

2、想知道他们在学什么吗?丁丁也在那上课呢,瞧,他告诉你们他们在学什么了。出示书上的六个词语。

(二)新授。

1、谁能帮丁丁告诉大家他们在学什么?(指名读,老师指黑板上的词语。)谁愿意带着大家读?(学生上黑板指读,其他学生跟读。)。

2、原来,他们在学写字、学笔画、学笔顺呢!

课件演示:

(1)丁丁的话:“小朋友,这是汉字的5个基本笔画,看谁能记得又快又准。”画面上出现一支笔在写这五个基本笔画,每写一个都说出名称。(横、竖、点、撇、捺)。

(2)丁丁的话:“谁记住了?”(指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对了,课件就出现丁丁的声音表扬他。)。

(3)丁丁的话:“学的真棒!请跟我书空。”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书空。丁丁问:“都记住了吗?”

(4)再进行书空。(巩固)课件出示声音表扬。丁丁的话:“汉字就是由笔画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写字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别忘了哟!”(初步渗透笔顺知识)。

3、丁丁当小老师教会了你们笔画和笔顺,谁还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这些?指名带读,学生跟读。

4、你们学得真认真,能自己读了吗?打开书第8页,自己指读,看看谁的指读姿势最美。(学生自读)。

5、同桌互相读:

(1)互相检查指读姿势;。

(2)有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

(培养合作意识和指读习惯,渗透另一种识字方法——向别人请教。)。

6、全班齐读。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的这样好,说明你们都能像丁丁和图中小朋友那样认真学习。

7、摘词游戏:学生上黑板摘一个自己认识或喜欢的词,大声的读出来并带着大家读一遍,然后邀请小朋友做游戏。(游戏可以是:接龙、开火车、好朋友、考考你等。)。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9、游戏:

(1)对对碰:小朋友把字卡边读边摆,然后其中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一个小朋友找到这个字,两个同样的字组成一对。

(2)找朋友:在黑板上竖着摆好:“用、写、”两个字,让学生从剩下的生字中给他们找朋友,即组成词语。

10、评价:

(1)同桌互评:两个人互相读认字表上的生字,一次读对的,奖励两颗星星,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的,奖励一颗星星。

(2)自我评价,这节课学的是否认真。

《论语》备课教案10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倾听的重要性;。

2、让学生从小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懂得倾听;。

3、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实践中锻炼倾听能力。

教学难点:

锻炼倾听能力,提高倾听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大家听故事,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教师出示故事,学生倾听并发言。

师:故事里的小朋友不但自己不。

能学到知识,还影响了老师和同学,是对老师、同学的不尊重,是没有素养的表现,长久下去会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板书课题:学会倾听。

二、合作交流:懂得怎样倾听。

1、师:认真地“听”别人说话,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得到,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呢?请小朋友们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看哪组想得最周全,随时作好笔记。

2、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归纳为倾听的方法,即“四心”

诚心:抱着谦虚态度听;。

专心:仔细地听,不要三心二意,上课时听到重要的地方可作笔记;。

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应心:给予适当的回应,鼓励对方说下去。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想大家一定都掌握了倾听的技巧,接下来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三、活动:践行倾听之道。

1、活动一:玲玲在倾听时犯了哪些错误?

教师出示材料:

时间:早上地点:上学的路上人物:玲玲和妈妈。

“玲玲,小孩子要讲礼貌,不能骂人,要尊敬老师,团结小朋友……”

“妈,我知道了!还用你来讲!”玲玲打断了妈妈的话。

“你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妈,我知道了!知道了!你还要讲!

”玲玲极不耐烦地说道。

“玲玲,你怎么能这样跟妈妈说话呀?”

“我不说了!”于是,一溜烟地跑了,只剩下妈妈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

学生讨论、交流玲玲在倾听时犯了哪些错误,并发言。

师:和长辈交谈要有礼貌,要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和建议,自己才能更快的成长。

2、活动二:播放各种声音,测测学生倾听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心情,听老师播放一些声音,看看谁的倾听能力,听的时候可适当作好记录。学生认真倾听,发言。

师:同学们的倾听能力可真强,说出了这么多,可见同学生们都在用心地倾听。

四、自我剖析环节。

师:请大家回想一下,近段时间,面对父母的唠叨,你倾听了吗?面对老师的教诲,你倾听了吗?面对同学的苦恼,你倾听了吗?把你做得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写下来。生活动,交流。

五、总结提高。

师:的确,倾听自然,倾听生活,倾听他人,你将会有一种美好的享受,一份意外的收获。倾听父母的唠叨,爱意满满;倾听老师的教诲,知识多多;倾听同学的苦恼,友情浓浓……同学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