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的职场故事(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0:42:40 页码:7
最新我的职场故事(优质8篇)
2023-11-13 10:42:40    小编:zdfb

总结是锻炼思维的好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真实、简明扼要。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避免陷入思维定势。

我的职场故事篇一

儿时,曾读到过这么一本书,一句话,令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他是这么说的:“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时,我不以为然,十分不解,可是现在,仔细想想:作者说的颇有一番道理,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那时的一件事,令我现在还难以忘记。晚上该睡觉了,我闲着无聊,仗着自己会背几首诗了于是来到爸爸房间,和他玩起了诗词接龙,游戏很简单,轮流说诗,假如有人没接上,就要被刮鼻子,我乐此不疲,可兴奋了,很晚很晚才结束了这场“战争”。像这样的事在以前还有很多很多,而且百玩不厌。有什么伤心的,高兴的事回家一定和父母分享,仿佛是挚友一样亲近。

父母的爱永远是那么的真挚,我们一定要孝顺他们,让爱永远延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职场故事篇二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哪!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我的职场故事篇三

医生是一个如此特别的职业——每个人都需要他们,每个人都见过他们,但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工作状态所知甚少,对他们的生活和困惑更是无从了解。正因为这样,一个名为“急诊室女超人于莺”的微博,在网上迅速走红,不论明星百姓,都乐意成为她的粉丝。哪怕记录鸡毛蒜皮的小事,粉丝们都热情转发,这背后的隐秘动机,恐怕是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公众窥探医生心态的强烈愿望。

超人、非人

上午11点,上海仁济医院的电梯里,两位正在这家医院做实习医生的同学巧遇。女同学手里拎着洗漱用品。

“夜班?”男同学问。

“是啊。刚洗好澡准备回去休息。昨晚太幸运了,足足睡了6个小时,没什么事。要是轮上值急诊班就惨了,别想睡了。”女同学回答。

“唉,那个悲惨的人就是我呀,昨晚就只睡了2个小时,好几个急诊。”男同学无精打采,一脸倦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医生和患者站在同一部电梯里,互相之间却不理解、不信任。”医生培养周期比别的职业长很多,工作的辛苦程度也要高很多,但大多数病人,仅仅将医生看作一部精密运行的仪器,他们不能出错,也没有理由倦怠。

上午10点,卞正乾医生强打着精神,眼皮却在打架。他是前一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的,共做了5台手术,在值了24小时的班后,“不幸”又排到当天下午有3台手术。也就是说,他很有可能连续工作30个小时以上、上8台手术后,才能回家吃饭休息。“别担心,手术台上精神高度集中,绝对不会犯困的。”

从医近十年,卞正乾已经适应了这样的作息规律,练就了“超人”一般的工作精力。即使不遇到值班,“朝九晚五”对于卞正乾也是奢侈的,一周下来,能完整地休息一天他就很满足了。

现代社会中,像医生这样对智力、知识储备和体力都有着超高要求的职业,恐怕已经不多见。医学生周文婷告诉记者,她就读的医学院,是复旦大学唯一还保留有通宵自习室的校区,每天晚上通宵教室都坐满人。小医生蒋仕林离开学校已经3年,但他还清楚地记得,读书期间,看书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

学习过程长、劳动强度高、责任重大,付出不比别的职业少,但在青年阶段,医生的收入却要比别的职业低很多。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当医生的学历门槛是博士,一般学习时间需要10年,“小医生”们的年龄一般在30出头,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如果在别的行业中,同样学历或同样年纪,一些人进入管理层,没当领导的至少也已经“资深”,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刚工作那几年,去参加了几次高中同学聚会,后来都不愿意去了。人家讨论买房买车,晋升仕途,我却拿着可怜的收入值夜班、读书、考试。”31岁的小医生徐文停难为情地介绍自己的“家底”:房子首付是父母帮忙的,房贷要靠老婆还,“没地位啊!”“小医生”看似已经进入职场,实际上生活内容跟在大学里差不多,他们除了白天上班,晚上、休息日还要看书、进修、准备各种考试。

辛苦又清贫,“小医生”的真实生活,不太容易被“外人”接受。因此,不少“小医生”选择与同行结婚,以便互相体谅。

两个世界?

小医生们苦叹职业辛苦,他们自认为任劳任怨,努力用学识帮助患者解除痛苦。但在一些患者对医生的想象中,他们却是另一副相貌:冷漠、不负责任、只想赚钱。

在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延续多年后,医生和患者,仿佛变成两个世界的人,互不信任,也愈演愈烈。

六七年前,卞正乾曾抱着满腔热情,试图通过拍摄一部小电影,来让更多人了解小医生。那时候卞正乾刚做医生两三年,经历和目睹医生事业的种种现状后,他觉得“有话要说。”毫无影视经验的“小医生”卞正乾,带领着4名实习医生,着手拍摄。当时,医患矛盾已经是社会上热议的话题,医生形象的恶化也已经出现。因此,医生自拍医生故事《白领日志》的消息,很快成为新闻事件。

《白领日志》中,4名医科学生到医院实习,刚开始时,大家都对医生职业充满理想,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但真正进入医院后,医学生们发现,这个职业对专业能力要求那么高,而患者对医生的尊重却那么少。实习结束,4人中只有一人留下当医生,其他人要么到医药公司,要么继续读书,要么出国。卞正乾说,虽然现实中医学生做医生的比例,要比影片中高很多,但的确有很多人,因为职业环境而放弃医生职业。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名在中山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实习的医学生,被患者家属殴打,此后,他放弃了医生道路。

医患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感,经过多年的`累积后,以各种形式爆发出来。一名在眼科实习的医学生,甚至见过有患者用录像机把就医过程拍下来,理由是万一出了事可以拿出证据。

抢救结束后,倪诚把费用清单递到家属手上,所有自费的费用只有一千多元。让倪诚痛心的是,只有拿出这样的证据,患者家属才会相信,医生抢救病人,是职业上最起码的要求,与赚钱无关。

医患之间重塑信任和理解,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白领日志》在网络上播出后,只在医生圈子里引起一定的关注,由于专业性上的缺陷,普通观众很难去认真观看这样的电影。更重要的是,真正要改善医患关系,依靠文艺作品的沟通恐怕杯水车薪。

优秀人才逃离医科

目前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以及层出不穷的伤医、杀医事件,给准医生和小医生们以沉重的打击。今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习生王浩,被一名17岁的患者杀死。不久,北京又接连发生患者刺杀医生事件。这些恶性的事件动摇着医学生和小医生们做医生的决心。一名小医生告诉记者,丈母娘在看到这些新闻后,劝他改行。

职业环境恶化影响医疗人才储备——这句话在10年前或许只是一种猜测,但现在,猜测可能正在成为现实。

医学院校生源的变化,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记者通过上海市几所重点大学医学院学生了解到,最近几年,这些学校医科录取分数变化不大,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们认为,重点高校毕业后就业前景更好。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愿意读医科的越来越少。

蒋仕林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在这所老牌的医学院校里,学生家庭情况大多是工薪阶层的普通人家。按照他的分析,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大多因为医科学业太苦、回报太少,而不愿意报考。

教育周期长,是医学专业的特点,所有国家的医生,都要经历漫长的艰辛过程,才会获得职业上的成就。因此,一些国家医科学生,往往家境不错,才能负担他们长期的培养成本。普通家庭子女就读医科,家庭自然会对子女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期待,而一旦收入过低,同时在社会尊重上得不到补偿,很多医学生可能就会选择改行,从事回报更高的职业。

如果说重点高校生源近几年变化不大,那么,一般医学院校的生源情况,就已经显现出一些变化。记者查阅山东和安徽两省各一所“二本”医学院的录取分数记录,2009年、2010年、2011年3年中,这两所学校在本省招生的理科分数平均值,都呈下降的趋势,而理科生通常占医学院校生源的绝大部分。

近期在复旦大学医学院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上,记者对参加活动的几所医学院校带队老师进行了简单的调查。提起目前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的影响,多位老师表示非常担心,一致预测医学院校生源素质的下滑,是必然的趋势。同济大学医学院一位老师则表示,医院优秀医生后继无人的状况,恐怕很快就会出现。

复旦大学团委调研部也注意到了医患关系对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影响,他们就“医患关系如何影响我校医务青年”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医学生和青年医生普遍感到,医生职业风险很大。多名医科实习生在调查中描述,他们工作中曾见过医务人员被打,闹病房、砸诊室的情况时有发生。有实习医生表示,在目睹备受学生尊敬的资深医生被打后,他们感到工作中缺少安全感,而且对医生职业深感失望。一些被调查的学生表示,将来选择科室时,更希望去风险小、纠纷少的科室。

“现在不是辛苦不辛苦的问题,是性命攸关。”周文婷读医8年,即将成为一名医生。她告诉记者,当年报考医科,是觉得医生职业崇高。大五时第一次进医院实习,医生的工作环境,让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实习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她动了出国的念头,甚至已经着手各种考试。但最后,周文婷还是留了下来。她自己分析说,对医生职业最原始的向往,最终促使她跨入这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不过,周文婷也知道,精神上的坚持,很容易被残酷的现实动摇。

代谁受过?

追溯医患关系紧张的源头,是医疗事故、医生收红包、过度医疗、开大处方等新闻的频繁曝光。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所有医生都承认,医务界的确存在这样丧失职业道德的医生,但因为这些人的丑闻就判定所有医生唯利是图,让他们觉得很委屈。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患者从见到医生的第一秒开始,就已经预设医生的“恶意”,因此,医生们不得不万分小心,保守谨慎。但医学是如此特殊的专业,科学对疾病的认识如此有限,很多治疗不可避免充满风险,医生的过分保守并不利于治疗。小医生们更是受这种紧张关系之苦,卞正乾回忆自己刚做医生时,老医生们会鼓励自己多尝试,而现在的老医生带小医生,提醒最多的是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缺少练习的机会,医生成熟的过程也被拉长。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

在医生看来,大多数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不是医生的错,也不是患者的错,医生和患者都是代人受过。

患者对治疗效果期待太高,是引发医疗纠纷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周文婷在实习中目睹了一次纠纷产生的全过程。一位外省患者因为眼部疾病到上海著名医院求医,因为家境贫寒,患者病情拖了很久才就诊,情况已经非常危险,如果不及时手术,很可能失明。医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到模糊视力。但半年后,这名患者找到医院哭闹,称医生没有治好他的眼睛,他现在看东西都看不清楚。

这样的家庭,到上海做一次手术,可能花光一家人多年的积蓄,如此大的代价,让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期待是恢复到过去的视力。周文婷说,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医疗技术是有限的,面对这样的故事,医生也很无奈。

更多的纠纷,是因为“看病难。”“患者排了一个上午的队,到医生这里可能只有几分钟时间问诊,病人自然不高兴。”周文婷认为,患者的抱怨可以理解,但医生也不是故意缩短时间。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好医生、好技术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使得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能够分给每个病人的时间非常有限。

事实上,患者的怒气,也许只需要医生多几分钟关切的交流就能够化解。因为医务人员态度而引发医患纠纷的情况在三甲以下的其他医院会好很多。徐文停和蒋仕林是上海建工医院的骨科医生,在这家企业办的二甲医院,患者人数相比三甲医院要少,医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详细与患者交流。“术前谈话至少半小时,有的时候一个病人就要谈很久,把风险、预后都交代清楚。跟患者讲得越多,他们越能理解手术,也越能理解医生的工作,他们会感到医生是跟他一起努力解除病痛。”

患者很容易将看病难、看病贵的怨气发泄到医生身上,因为唯有医生是一个明确的目标,而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真正原因,患者看不见摸不着,无从责罪。这一点,医生们自己也很理解,“我生病看医生时,也觉得排队很长,医生很冷漠。”

我的职场故事篇四

我收到过很多封邮件,都是说自己与学历有关的痛苦,职场故事文案。比如,a小姐,因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面临极大的困难;b先生,因为没有读过大学,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感慨何时是个头。每次遇到这样的邮件,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无论我怎样回答,都没办法解决他们没有学历亦没有贵人相助,而被划在标准线之外的事实。

这些都是励志书上的故事。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以为自己就是下一个,第二天热情降温,又继续陷入生活的愁苦中。

无论我跟他们说什么,都没办法立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没有学历是一个既成事实,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只上了一年就因为各种原因退学了。之后,他一直在四线城市晃荡,做过业务员,开过影碟店,因为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广告人写的文章,就下定决心要去做广告。可是他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一个广告人,怎么办呢?好在他会上网。他花了很长时间收集了一二线城市知名广告人的个人资料和邮箱地址;又花了很长时间收集了许多知名广告公司的资料和作品集,还去琢磨已经出街的广告;最后,又下载了无数个广告人的简历去研究……最终,他花了很长时间,动手制作了一份非常牛的简历,投给了北京几家知名的广告公司。

这么多的“很长时间”加起来,距离他决定做广告人的时间仅仅4个月。因为简历做得好,他同时被好几家广告公司邀请面试,最终他选定了一家自己最喜欢的公司做文案。

“惊艳”这种事情需要用心,除了广告这种需要创意的行业外,大多数的行业并不需要员工太过“惊艳”,只要有足够的经验就行了。相对一般的工作来说,经验远远比学历重要精选职场励志小故事精选职场励志小故事。

经验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而这个“大量”是多久呢?有个朋友曾发起了一个名为“一万小时”的活动。意思是,任何事情,你用一万个小时来做,虽然未必能成为专家,但一定会成为熟手,故事大全《职场故事文案》。

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想求一份能保障温饱的工作。那么,我们并不需要令人惊艳的才华,小才华就足够了,而小才华是能后天培养的。无他,唯手熟耳。

我的职场故事篇五

2017年全国三卷的语文作文题目是“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上大学后中文课的作文课上,我也曾经写过这个话题。但总觉得800字写不完高三那年的回忆,我的高三是多少字都写不完的。

高考还有一百天的时候,我在干什么?那时二模成绩刚出,虽然大家都抱怨题难,但还是有很多学霸考得很好。身边所有人都在说,好像一切都定型了,学霸再如何失误也还是会比我高出好几十分,成绩单上令人发指的数字,班级倒数的排名,高一高二没有学习的苦果终于让我尝到了。

我一遍一遍地看成绩单,我没有资格说自己考得不好,因为我的成绩与努力是成正的。如果两年的空白,仅靠一个月的努力就能填补回来,那对一直努力学习的同学未免太不公平了。

在高手如林的高考战场上,我似乎已经败了。高中三年我好像都没有付出别人一半的努力,我参加了很多的活动,不放过任何一次打球的机会,我与其他同学一样玩,却忘了别人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做这些事情的。

我不求突飞猛进,只渴望看得到的进步。我拼命地在微信上看那些所谓逆袭的心灵鸡汤,所有故事的主角至少每次考试都是一次比一次进步的,最终才能成功,而我却始终停滞不前,所以那些逆袭的故事,我无法把自己带入情境之中,好像最后一丝光线都没有了,或许当时的我真的放弃也无所谓了。

可我现在回想起高三最后的时光,只有感谢和快乐。虽然讲起来很俗,但我真的感谢自己没有退缩。一二三四五模,五次模拟考试,我的分数没有任何显著的提高,我比班里任何一个同学的成绩都要稳定,稳定在一个我瞧不起的名次,当时的我比任何人都有理由放弃,可我没有,真的没有。

我听说过哈三中历年的模拟考试,每次的考点都是不重复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每个知识点都照顾到,这样高考考什么我们都不会陌生。那我即使复习会了这部分知识,下次模考考的也不是这部分考点呀,我的成绩当然不会提高了。但我如果每次考试都把错题弄懂,不会的部分反复练习,直到倒背如流,那我高考的时候就不会错了吧?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查缺补漏机会啊!于是我没有放弃,我不断地总结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然后记录到本子上,一开始总结的时间比做卷子的时间都要长,到后来一次比一次少,我心里清楚,我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一定是进步了。

考前一个月,历年所有院校所有专业的分数大厚本发到了我们手里,虽然很厚但我却一直背着,虽然老师说“考完再看、考前看没有用只会耽误时间”,但每当我无聊学累了或是学不动了的时候就会把它拿出来看一看,仿佛看一看我就能离梦想更近一些。当时的我最想考同济大学建筑系,虽然我知道我的成绩还是有一定差距。

高考前两天,大家心都散了,所有人都顺理成章地觉得,只有几天就高考了,分数当然已经定型了。这个想法特别有道理,但我不肯就这样放弃,对于高中三年而言考前几天确实不算什么,但我下决心认真学习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百多天,即使是五天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况且,还没到最后一刻,万一这两天我看的考点高考就考了呢?我当时总结了厚厚的一沓纸,上面画得乱七八糟的,那是我最后一段时间总结的我认为最重要或者是容易忘的东西,就是为了最后几天做准备,至今都舍不得扔。那几天我一直在背这些,反复看反复看,看得都要吐了,到最后基本真的可以倒背如流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安慰自己说,你现在看了还不会忘呢,他们复习完到现在都几个月了,也许都忘了呢。直到进考场前的最后一秒,我手里还拿着复习材料,转身交给来陪考的爸妈,然后迈进了考场。说我临阵磨枪也好,说我之前不抓紧也好,我都没理由反驳,因为之前我确实是浪费了很多时间。既然已没办法改变过去,那就把握现在,不再放弃任何一秒。

临近考试,大家的状态比较一致,学霸们早就充分准备好等待着这一天,自信得不用说;觉得自己备考不够充分的同学们紧张无比,也有一丝害怕。而我在考场上答题纸落到我面前的一瞬间,满脑子想的都是:我努力了这么久,总该是有回报的。模拟考试一直都没有提高,那这一次是时候兑现我的付出了。

最后一科英语交完答题卡后,我拿起放在椅子旁边的矿泉水一饮而尽,心里想着:干杯,高考。无论结局如何,我战胜你了。

网上很流行一句话,“愿你在合上笔盖的那一刻,有战士收刀入鞘的骄傲”,考完英语收起笔的那个瞬间,我真正意义上地体会到了这句话。

查成绩那天,我比高考还要紧张。无数次的刷新之后,看到那个即使有失误,却令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时,我差点就哭出来了,我的青春虽有遗憾,但比任何人都有意义,高中三年,终于结束了。

写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1.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而对自己失望,每个人都是有实力的,越努力一定会越幸运。

2.不要放弃任何一秒钟,我当时把衡水中学的时间安排抄在了课桌上,而且背了下来,到现在都记得。我还学习鲁迅,在桌布上写了一个“勤”字来激励自己。

3.勤能补拙,知道自己基础弱那就付出多倍的努力。化学方程式人家写一遍就背下来了,我写十遍写一百遍,我不相信我背不下来,没有人是笨的。

4.高三努力过的回忆,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当时就想,现在努力是人生的黄金时间,靠汗水换来分数,比将来在社会上升职加薪容易得多啦。

5.时不时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激励,我当时书桌上贴满了同济大学的海报和鼓励自己的话。推荐两部电影,《青春派》(我看了大概50遍)《垫底辣妹》。有意义的休息永远都不是耽误时间,加满了油才能开得更快。

赢不赢我未知,拼到底我无悔!

高考加油!

我的职场故事篇六

经过艰辛的初始、复试,我终于从上万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杀进最后一关

彬彬有礼的接待小姐把我和另一位面试者领进了总裁豪华气派的办公室。

由总裁亲自进行的这最后一次面试要开始了,将决定我和那位――戴着黑色眼镜的名校毕业生竞逐总裁助理的命运。

我的心简直怦怦直跳,我屏住呼吸,等着总裁出题。

总裁一招手,接待小姐端上了一个托盘,托盘上盖着一块锦绣的华美盖布。总裁一拍手,小姐拿掉盖布,原来是一瓶酒。我认得出来,是我老爸最爱喝的65度的二锅头。

我早闻生意场上喝酒论英雄的故事,想不到,这么有名的公司也搞这一套。

家里还在等着我上班还上学欠的几万元账呢,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得上,我准备豁出去了。

我伸出手,抓住了瓶颈,名校毕业生志在必得,也同时抓住了瓶腰。

总裁哈哈笑了,我喜欢,年轻人就要有冲劲。不过我们有个条件,必须一口气把这瓶酒喝完。

65度,一口气。

我的手缩回去了。到底是名校毕业生,把手缩回去之前低垂眼帘说,还是女士优先。我哼了一声。

总裁有点失望,说,难道年薪十万的总裁助理都不能……。

我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动。

总裁遗憾地摇摇头,你们可是我从几千位应聘者里挑选出来的佼佼者,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呀。

说完,总裁脱掉西服,弯下他水桶粗的腰,在地上比划了一下。

名校毕业生的眼镜差点掉下来:“您……说的是真的?”

总裁恼怒道,你说什么呢,我说话有过不算数的吗!

我没喝先晕了,10万元的年薪,外带看总裁爬……没等我抓住酒瓶子,名校毕业生早捷足先登,拿起酒瓶,一口气,咕咚咕咚,把整整一瓶二锅头灌下肚。

完了,我心凉了半截。我的工作彻底完了。

名校毕业生有点站立不稳,晃着酒瓶子,得意地说:“爬……说话算数,你给我爬!还有……我的聘书。”

总裁不动声色,拿起桌上的聘书,在递给他之前,转给了我。

我傻了。

名校毕业生也傻了,他的酒醒了大半,大半个舌头伸出嘴外,上去拽住总裁的脖领子:“什么,你骗人,说话不算数!”

总裁叹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学校没教你吗?相信一个人空口许诺,在生意场上是要吃大亏的。”

可怜的名校毕业生,说话都带哭声了:“你可是总裁呀。”

总裁坚定地说:“即使我是总裁,没合同的空口许诺也不能信。”

名校毕业生崩溃了,吼着:“你爬,你给我爬,你说过的……”总裁只是在一旁冷冷地摇头。

后来,很多年的商场生涯,我一次当也没上过。那位名校毕业生――现在他是我的丈夫,他的事业比我还棒。当然,我之所以看上他,也是看出他当时把那杯二锅头一饮而尽的坦率。

我的职场故事篇七

面试了一个大学毕业刚刚半年的应聘者。1985年出生的,虽然个子比我还高,但一眼看得出,还是满脸稚气的男孩。

他有些紧张地自我介绍说,我出生在湖北,成长在湖北,酷新闻,因为高考分数差一分没录到理想中的大学,为了读上新闻专业,一咬牙去了离家最远的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

“我想试试。”男孩说。“做记者编辑基本上没有可能。”我说。

我是想告诉他,我还有别的岗位,假如你能吃苦,愿意根据我们的要求去努力的话。我的话没有说完,小男孩反应不错,抢过话头说:“我可以做业务。做业务锻炼人。”

窃喜,我就喜欢年轻人这股劲。这也正是我看中新毕业的'大学生,想多用新人的原因。我说:“恐怕做业务也不那么容易,你千万别以为做业务比做记者编辑容易。”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私下里都有人讲,一流的人才做业务,二流的人才做采编。男孩说:“我知道,但我不怕。”我说:“小伙子,你现在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你知道吗?”

小男孩老实,似乎在等待我的话。我看了看他,不想为难他:“你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年轻。”

我个人觉得,只要他的素质不错,态度端正,是完全值得培养的。我说,十年前有人对我说过同样的话,那个老兄当时也大概是我现在的年龄,他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假如还能年轻十岁,我的现在肯定是另一种状况。有多少机会,我都不懂珍惜。”

如今,我几乎照搬了那位老兄的话。我告诉男孩:“做业务的要求很高,市场交给你,没有人会教你怎么做,虽然我们有入职培训,有业务技能培训,但更多的实践经验是要靠自己去感悟,并且市场是残酷的,几个月出不了单,你就得滚蛋,因为在我们单位,是没办法混日子的。市场做不起来,我们整个报社都承担风险。”

男孩非常认真地说着。过了许久,他看着我,非常真诚地说:“我想试试,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我整体觉得还很满意,只是我得想好安排他做什么工作更容易出成绩,再通知他。有句话说,没有愚蠢的员工,只是位置放得对不对。我表面平静地告诉他:“谢谢你对我们的看重和支持,今天先到这里,你可以先回去,等需要的时候,我会电话通知你。”

小男孩有些沮丧,我看到了他的眼神,有些失落但依然自信。礼貌的道别,临出门,我装着很随意地样子问了一句:“在xxx报,你一个月能拿多少钱?”

小男孩显然非常单纯,没有虚报:“一千二。”说完还有些自嘲地笑了笑。走了两步,他转回头说:“蓝老师,我不缺钱,只缺机会!”

“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再见!”我的心突然被什么扎了一下,非常痛。

十年前,我不也是这样四处流浪,到处寻找机会?我还干过每个月八百块钱的活。我当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不缺钱,只要能养活自己,但我需要有机会锻炼自己,证明自己。”

如果有合适的岗位,我会争取报社试用这个男孩。我只想给他这个机会。一切都靠他自己。当然,报社还是承担风险,如果他不能胜任,报社失去的,可能不只是某个市场机会,还有时间。

十年一轮回,我分明看到自己的昨天。

我的职场故事篇八

1993年圣诞节前,作为一个合作项目的副主管,我与领导和同伴来到四季如春的天使之城——洛杉矶,开始了与美国一家著名的国防电子公司的合作。 刚刚安定下来,中美双方公司的人员便迅速组成了项目组,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双方的工程师却出现了争执——都认为应该是对方负责电路的设计。 异常紧张的项目突然陷入了停顿。 事实上按合同规定,这项工作应该是美方的责任。 我不得已找到了美方的华裔项目经理。 他看过合同后说:"嗨,这种事在美国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随后他将美方的主管工程师pete找来,将合同请他看一下。 pete看过合同之后,二话没说赶紧去工作了。 此事也没对我们下面的合作造成任何影响。 双方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这件事当时并没有让我特别留意。 相反,第一次与美国人共事的我们,尽管与对方相处的十分友好,但是我们在背后却常常表现出了对美国工程师的轻视。 普通的美国人确实有些像大孩子,头脑比较简单,好像不如我们的工程师聪明。

半年之后,完成了样机的试验我们回到了国内,开始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准备。 同时我也成为了部门的负责人。 又过了半年,我对管理工作的困难有了许多的切身体会。 在一次从北京返回深圳的途中,飞机上放映了一个史泰龙主演的电影。 影片充分地表现了美国人性格简单直爽的一面。 它使我猛然回忆起了pete的事情。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pete是一个中国人,他会那么痛快地服从合同的规定而又不影响下面的合作吗?他是否会认为自己的自尊心或者面子受到了伤害?甚至认为是我们故意和他过不去?我意识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心理结构上的差别,实在不应该成为我们对美国人的做事方式不以为然的根据。 我们中国人的聪明举世公认,可是她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基本素养上的缺陷,大大地打了折扣。 这使得我们与那些我们认为并不聪明的民族之间的竞争,更像是龟兔之间的赛跑。

美国人的普遍的.单纯,自然有幼稚甚至愚蠢的地方。 但是,它却使得人与人之间,少了许多我们中国人常见的彼此的无端猜疑,少了许多有害无益的内耗;在工作中,大家能够就事论事,而较少发生意气用事和情绪化的冲突;在个人行为上,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个性",更容易服从规范的管理的约束,在整体上保证了大规模协作和管理的可能性;它也使得管理者的精力,更多地注意在事情上,而不是人员之间的矛盾,是非和情绪上。 而这正是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的文化社会基础之一。

相比之下,在中国可能由于历史的悠久,人们的心理结构普遍比较复杂,具有相当强的非理性的情绪化倾向——敏感,多疑,内向和多变。 在相互交流时,特别是在关键问题上,旁敲侧击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多,就事论事,直截了当的情况少;在工作中,横向攀比的多,按客观标准行事的少;在做事的过程中,喜欢不分场合的标新立异,不容易保持持久的专注和服从管理规范;工作的业绩表现,常常受到自己心理和情绪波动的影响,而不是自己的能力的正常发挥。 这些问题,在聪明,能力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身上表现的有时更为突出。

几年来,在管理中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的团队。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步通过从小事和容易处理的事情开始让大家养成好的工作作风,建立公开,透明和平等的内部沟通,工作和评价管理规范。 这使得我后来带的团队成员,逐步适应了抛开个人喜好去就事论事,将问题摆在桌面上一起讨论,而不是背对背的议论和猜测的共事原则;面对工作中出的问题,团队内部员工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他人的批评;部门的内耗明显降低,彼此的配合多了许多默契;员工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评价趋于客观,心理的稳定性得到改善。 为了更有效的建立和实行平等,开放和透明的工作方式,我和普通员工一样,在开放的办公室的普通工位里工作。 有人认为我这是故作姿态。 事实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对下属永远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力。 那些无法适应或拒绝接受这种"简单"和公开的工作方式的员工,则陆续离开了团队。

应该讲,人的心理结构的改变,是相当困难的,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见到效果。 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当我明确要求员工今后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带到工作中来时,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员工当时就跳了起来,认为这个要求太高,至少短期内他自己做不到,尽管他自己也承认这个要求是正确的。 理念的认同和现实的行为,常常有着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差距。 但是,我们这些it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 在经验,资金和技术积累等各个方面我们都没有优势,如果在人员基本素质上再不如他人的话,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参与竞争?许多基本素质的提高,是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完成的。 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管理人员无法回避的,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别人为我们培养出一代适应未来竞争环境的新人。

现代工业发源于欧洲,繁荣于美国。 美国还奇迹般地造就了影响全球的信息产业。 百年以来,它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 而且与我们相比——美国很多人自己也承认,它确实没有"文化",没有"历史"。 但是如果不承认其社会基础包括文化和价值观对其百年的繁荣强盛所起的核心支撑作用,那几乎便近于自欺欺人。 现代经济是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基础而存在的。 评价文化的优劣,实在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但是,当我们必须面对现代经济带来的国际化竞争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了现代经济成长所必需的那一部分文化和价值观。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没有选择,也不能以任何其他的理由来回避——那样做唯一的作用便是浪费我们自己发展的时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