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实用(十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1:52:27 页码:10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实用(十二篇)
2023-04-03 21:52:27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救孤儿的美好品质。

2.体会桑娜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会作者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续写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进行续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境,放飞思维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生:……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他,就在我班教室内。生:……

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  

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畅所欲言。

二、合作探究,表达真情

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你们有了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发现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如(略)。

生(2):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十分朴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词采,而是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生(3):作者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即:利用描写桑娜一家多么的穷苦,还去收留邻居之子,表现桑娜夫妇平凡中的伟大。 

三、个性创作,续写故事

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昔日的《穷人》已经流芳百世,相信今天的续写,一定会风云再起,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发现较好的习作。

四、展示习作,课后修改

教师读习作,作简单评价,引导学生课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附续写《穷人》下水文

自从家里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渔夫一家生活更艰难了:桑娜的五个孩子每餐只有半个黑面包,因为要省下钱给西蒙的两个孩子买米来煮粥喝——他们太小了。渔夫每天在太阳还没睡醒那会儿就早早出去打鱼了,直到夜晚十一点才拖着打来的鱼和早已累垮的身子回来。桑娜也从市场买了些棕榈叶,每天从早到晚地编坐垫,到了月底再到集市去卖,可生意冷冷清清的,除成本费外就只能挣一点儿钱买一些油、盐、米和黑面包。

眼看着孩子们脸色一天比一天枯黄,丈夫一天比一天瘦下去,原本健壮黝黑的体魄似乎只剩皮包骨头了,桑娜能不着急吗?这个时候,上帝似乎有意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一个生活稍微好些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的结果太残酷了……

“嘿,桑娜,那儿有个告示,过去看看吧!”早上在人声鼎沸的市场里,桑娜被一个老妇人拉到一个挤满了人的角落,那里贴着一张告示,大概是说,愿意用五万元(已经换算成了人民币)来换一个三岁的孩子收养。桑娜原先觉得自己决不会用孩子去换钱的,但后来,她一直忘不了这件事。

几天了,她都闷闷不乐:“我该怎么办?我到底该不该把我的孩子送去换钱?那样做的话,太对不起孩子了……但是,孩子去了那户有钱人家家里,给他们收养,孩子可能会更幸福……而且,我们这个家快维持不下去了,那笔钱或许能救救我们,那是一笔不少的钱啊,可是……”桑娜举棋不定,于是,她把这件事说给了丈夫听。

“你看怎么办?”桑娜小心翼翼地问。

渔夫也犹豫不决,“说实话,我并不愿意。但是,如果实在没办法……。”

“孩子们太可怜了……我真不忍心,那么小的孩子,就要担负起如此重任。”桑娜喃喃地说着,蓦地,又似乎要摆脱什么似的,使劲摇摇头。

“桑娜,我想,我们再怎么苦,也不能让孩子去承担,不如,我们放弃这个想法,想其它办法维持生计吧!”渔夫突然提高了嗓门。

桑娜听到这一席话,激动得站了起来,“我早就想这么说了… …”

两人久久对望,然后相视一笑。

渔夫和桑娜在物质上很穷,但他们的精神却很富足,他们自此后更勤劳了,但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窘迫……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设计理念: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本设计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潜心涵泳,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诵读体味,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理解下列重点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揍我一顿也好!

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是难点。将采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触发探究

出示肖像,问: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认识他吗?他就是《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写出许多传世之作,如《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誉为“世界文豪”,这足以说明他文字功夫了得。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看看你能发现它表达上的高明之处吗?生自读思索。

[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列夫. 托尔斯泰产生敬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强烈兴趣。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有助于学生再次感知课文的“语表层”,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基础。]

(二)、呈现专题,潜心探究。

过渡:你们发现了作者在表达上的高明之处了吗?抽生回答,师导: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感受作者笔下穷人苦难的生活和高尚的品德吧!

专题探究一: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

1、出示第一个探究专题及学习建议

学习建议:⑴自由小声地读课文1-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体现穷人“穷”的语句,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疑问,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⑵为了使你的回答清楚明了,建议这样汇报:我从         体会到(想到了)        。

[探究前,教师给出建议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与表达习惯。]

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3、汇报交流,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二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桑那沉思的内容,追问:“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其他同学针对这一处还有补充吗?”教师引导学生从“不顾惜”“冒着寒冷和风暴”“从早到晚”等词中体会到①夫妻俩的辛劳②缺少穿的③食物单一,从而感受到穷人生活的艰难。

小结:这段话,作者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桑那家的穷,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练读再齐读,读出桑那家的穷。

[这个环节主要采用个别朗读指导,辅以重点语句的齐读指导,其间穿插朗读方法的介绍,如抓重点词体会后再细读,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4、细读中体会穷人的“勤劳”。

引导语:学习完1-7自然段,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引出问题:“桑那家如此穷困,为什么文中写道:这间渔家的小屋里为什么温暖而舒适?”引生讨论,并能透过字里行间,对比室内外的环境、桑娜家与西蒙家的区别中再次感受穷人生活的困苦及穷人的勤劳。板书:勤劳

5、总结并过渡到第二个专题探究:

看到桑纳家艰辛的生活,我想到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桑娜一家是怎样的仁慈。下面进入第二个专题的探究。

专题探究二: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

1、出示专题探究二及学习建议

学习建议:⑴、自由小声地继续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写出让自己感动的原因;⑵、试着用你的心,你的情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2、学生自学,再汇报交流

重点指导学习第九自然段与第二十四自然段

(1)体会桑娜的善良

课件出示九自然段内容,①生读后说感受,其他学生补充,②师引读各句,让生逐步理解桑娜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并相机板书担忧,后悔,下决心。③指导学生个别读后,提醒学生:通过刚才的读,你在标点符号上有什么发现?这些省略号可能省略哪些内容?④感情朗读,读出桑那情感变化的过程。⑤师再引生体会此处作者在表达上的高明之处。

过渡语:桑娜此时既担心又后悔,但是,他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出示重点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追问:“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段话作者把桑娜的内心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腻和真实,使我们感受到桑那善良的心,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2)体会渔夫的善良。

过渡语:桑那这么善良,渔夫呢?哪个自然段最能体现渔夫的善良?

出示二十四自然段,说说这段话是从哪些地方来描写渔夫的?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渔夫的善良?“熬”什么意思?透过” “熬”字你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熬、忧虑、思考、下决定,然后指导学生精读入情。

[此环节的微观探究主要是以点代面,把这两处的心理活动与人物语言揣摩透了,文中其它自然段的心理活动与语言描写学生领悟起来就容易多了,同时,这样的指导也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作用。]

3、    角色演读入境。

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文中还有多处对话描写非常朴实和感人,下面我们来练习朗读渔夫回家后与桑娜的对话这一部分。

①同桌互练。

②推选男女一名选手演读对话,表演前,同学们为选手提建议、加油 。

[在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心入其境地读书,更能让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三)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教师总结:通篇课文,除了课题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与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通篇文章却赞美了穷人美好的品质。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可以试着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多读多体会),去自学本组剩下的两篇课文,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它名著,去感受他文笔的精妙。

[此环节可以延续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课余自己读,自觉地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穷   人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这篇课文你们预习了吗?很好。预习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能交流一下你是怎么预习的?把课文读熟是预习的基本方法,自学字词,扫清障碍,你学习真扎实,有查资料的吗?查资料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要养成查资料的习惯。老师这儿也查过资料,愿与大家共享。

大家既然读了课文,那么,你能说说课文中哪些人是穷人?怎么见得他们很穷?我看,你是托尔斯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托尔斯泰的写法很高明,题目是《穷人》,但是文章里没有一个“穷”字,你能读出来,很了不起。

二、学习新课

这篇课文我读过很多遍,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请大家再读课文,提个要求,请你边读边想,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并把你的体会和收获写在书上。读懂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是收获。也可以从课文中提出几个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边走边了解情况。估计大家会谈到:

(一)家里很穷,但又要顽强地生活下去,渔夫不得不在一个寒风呼啸夜里到海上打鱼。老师相机启发:这么恶劣的天气应该怎么读?你读得真让人害怕?在这样的鬼天气里渔夫还要去打鱼,桑娜心情怎样?(担心)我用曲线表示她心里起伏不安,同意吗?你们能告诉我曲线图怎么画?你们从哪里能看出桑娜心情不安?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觉得你也很善良,但是还没有读出善良的味儿,愿不愿意再试试?听出来了,桑娜善良,你也善良。

就在这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她的丈夫,为她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也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大海张望,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你们知道她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桑娜怎样?是啊,善良的人的心都是相通的,你们肯定能读出桑娜的关心之情,谁把桑娜的想法读一读?

“进去看看吧”桑娜就一次又一次地敲门,后来,干脆“猛地推开门”,根本顾不上象开始那样很有礼节的敲敲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心情迫切地想知道屋里的情况)你认为“敲门”这细节需要化这么多的笔墨写么?为什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该象托尔斯泰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桑娜猛地推开门,她看到了什么,大家自己读,一边读把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想、体会。谁来读一读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得让人心酸,我仿佛看到了母亲临死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孩子睡眠的甜美的反衬下更加痛苦;母爱的伟大在孩子的无知面前更加伟大。

看到这种情形,桑娜怎么做的?她为什么这样做?你读一读,我听一听你是不是心里懂而说不出来?平日多看书,多交流,你也能说好。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情怎样呢?“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呢?她都怎么想的?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这时的心情图应该怎样画呢?

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邻居的同情两种感情不能兼顾时,产生了矛盾不安的心理,有激动,有紧张,有担忧,甚至自责,她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一般地,在不安的时刻,门就成了重要的道具,一开一关都牵动每一根神经,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谁来读一读?这时,桑娜的心情图该怎么画呢?

(二)丈夫没有回来就不安成这样?当丈夫真正回来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收获,好吗?谁愿意交流?

估计大家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字词:熬、沉默

句子:渔夫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写法:结尾简洁、生动。

大家交流得真好。大家认为这时桑娜的心情图应该怎么画呢?我真想听听大家的朗读。谁想扮演善良的桑娜?谁想扮演淳朴的渔夫?谁读作者的叙述?大家当导演,对他们有什么嘱咐吗?

如果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说出结尾的好处,朗读完了以后引导学生体会。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大家看文中插图,桑娜拉开了帐子,欣慰而又忧虑的渔夫会说什么呢?你能猜出来吗?大家都这么想的吗?那么,你能猜出作者为什么不写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呢?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是的,这样的结尾简洁、明快,又让人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之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若蛟龙惧水浅。”

(三)善良的渔夫和桑娜过着贫苦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懒惰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既然不是懒惰造成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对,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遭遇都是当时沙俄的黑暗统治造成的,他们,只是千万个穷人的缩影。你们对这个社会有怎样的感情?你将来也能成为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当时也是这样想的。

三、这节课,你们自己通过读书有这么多的收获,多么了不起。

板书设计:

托尔斯泰  俄国  《穷人》桑娜                             忐忑不安

渔夫     善良 勤劳          熬

西蒙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2.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这个字(师红笔板书“穷”),你能说出带有“穷”字的成语吗?

(生说,并由生板书到黑板左边,竖着排列:可能有图穷匕见、穷困潦倒、穷凶极恶、无穷无尽、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你们了解的真不少,“穷”字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

出示幻灯1:

“穷”字解释:

1.缺乏财物。2.环境恶劣,没有出路。

3.达到极点。4.尽,完。

你能说说这些成语中的“穷”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讲21课《穷人》,(补充板书:人),这个“穷”字的意思是——

(设计意图:理解“穷”字的几种意思,积累有“穷”字的成语,并由“穷”引出课文重点内容。)

过渡:正是因为课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才有了她精彩的、扣人心弦的、充满矛盾的心理描写,在第几自然段?

出示幻灯2: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层层深入,学习第九自然段的心理描写

(一)初读第九自然段,体会桑娜矛盾的心情

1.谁来读读第九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桑娜的心情吗?(板书:忐忑不安)介绍“忐忑”写法。

3.还可以用什么词说桑拿的心情?(教师适时板书:七上八下、坐立不安、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找到课文重点段,初步了解桑娜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找出矛盾原因,理解桑娜一家穷苦的困境

过渡:为什么她的心理这样矛盾?(穷)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一家的贫穷,并适当批注。

1.略读:

a: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回来。

2.精读:(出示幻灯3)

a: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1)我觉得她找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品味,谁来读?透过桑娜的沉思,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2)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你能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抓住“从早到晚、勉强、黑面包、只有”)

黑面包是一种用麦皮和少量的面粉做成的,吃起来很硬,口感发酸。

(3)这两句话看似简单而又平淡,其实里面蕴含着许多内容,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4)通过你们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你的朗读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一家真是——(板书: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捉襟见肘)

过渡:还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家里的贫穷?(渔夫从早到晚地打鱼,他今天的收获怎样?)

b:糟糕,真糟糕!什么都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引导: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这是渔夫简短的几句话,这些话中蕴含着什么?谁来读读?

清早就驾船出去,夜晚十一点多了刚刚回来,至少十七、八个小时,却什么都没打到,每一网都是徒劳无功,没有半点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获取关于“桑娜一家贫穷”的语句,并通过朗读、想象等形式理解桑娜一家贫穷的程度,让学生了解桑娜一家是那样的一贫如洗、那样的捉襟见肘或者吃了上顿没下顿。)

3.引申理解贫困

小结:是呀,桑娜夫妇竭尽全力,一个早出晚归,不顾随时可能被海浪吞没的危险去打鱼,一个辛辛苦苦地做家务事,但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日子过得一贫如洗、捉襟见肘、家徒四壁。对于这样一个家庭,如果再多两张嘴,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是勉强吃饱,也许以后会是忍饥挨饿。

以前桑娜还能在家里做家务活,多了两个孩子之后……

(设计意图:想象桑娜一家在非常贫困的基础上,抱养了邻居的孩子之后的窘困境况。为理解桑娜夫妇的品质作铺垫。)

4.再次理解桑娜心理矛盾

怪不得桑娜的心里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坐立不安!谁来读读这矛盾的心理?

(设计意图: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有关“穷”的内容,进一步引申,理解桑娜的心情为什么那样矛盾、那样忐忑不安。)

三、理解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渔夫得知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料这个消息后,他是怎样做的?

(一)初步感知:

1.读: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说说你的理解。

3.熬字写法,(板书:熬,四点底用红色)

介绍四点底:煎、熬、烹、煮都有四点底,四点底表示用很长时间、慢慢、不间断地用火煮东西。

“熬”字在字典中解释:1.久煮。2.忍受,忍耐。这里选哪一个?

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忍受、忍耐,这样换可不可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挺过去的!

那是一种怎样的忍受?怎样的忍耐?怎样的煎熬呢?(长时间的、忍饥挨饿的、无穷无尽的……)

(设计意图:通过“熬”字再次感知桑娜抱养邻居家两个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夫妇纯朴善良的形象。)

(二)想象情景,理解夫妇的为人

1. 是呀,教师运用黑板上的成语总结:

他们被……煎熬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捉襟见肘的窘况,无穷无尽的贫困,举步维艰的困境)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呀!但是——

出示幻灯:

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说说桑娜夫妇的想法吗?

哪怕……也…… 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 不论……都……

2.听了这些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桑娜、怎样的渔夫?(板书:淳朴善良、心地善良、无比善良)

3.(出示幻灯5)填写:他们(    )贫穷,但是他们(     )不贫穷。

是呀,他们贫穷而不落后,贫困而不潦倒。从这贫穷与不贫穷之间,我们分明看见了大作家托尔斯泰笔下桑娜夫妇的什么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用关联词语说话、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夫妇”的形象。)

三、练习心理描写(出示幻灯6)

善良的桑娜看了看熟睡在帐子里的七个孩子,又看了看撕破的渔网和空空的鱼篓,她陷入了沉思:                           

……

(设计意图:练习心理描写,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

板书:

穷人

一贫如洗   (七上八下)   淳朴善良

捉襟见肘     忐忑不安     无比善良

家徒四壁   (坐立不安)   心地善良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作者: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吃的是_____,菜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⑴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⑵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⑴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⑵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⑴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⑵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⑶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⑷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评: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评:这样导入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全课评析:本课设计旨在“删繁就简”,在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后,紧紧抓住“穷”字深入学习,他们什么地方“穷”?为什么穷?为什么又可以说不穷?可以使学生借机了解时代背景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又通过重点词句的阅读思考很快抓住人物高尚品质,玩味课文语言,体会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学习作者通过平实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与学生一起理解、赏析、朗读文中的词句,打破了传统的分段式教学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样会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

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搁、填、怨、掀、唉、裹、魁梧、淋、撕、霉、虑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等。

3.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抓住人物、场景、理清线索的读书方法。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人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俄统治的黑暗以及穷人的贫苦生活。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性之美,感受和学习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板书:穷人)    ·

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你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3,以疑激读: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同学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

2.反馈初读情况:    。

(1)出示重点生字,着重正音析形。

(2)指名若干学生,分段朗读全文。

(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师评点,再择难句适度指导)

(3)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

①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

(板书: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

(板书:“桑娜”两字下加着重号)

②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儿子。

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

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

①补破帆,等丈夫。②看西蒙,抱遗孤。③吐真情,得支持。

三、细读课文,体会“穷”境

1。谈话提示: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得怎样。

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语句,体会体会。

3.小组讨论:交流体现穷的语句,说说理由。

4.班级交流:(可以打破课文固有的顺序,言之成理即可)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5.引导深究:是啊!正因为穷,作为一家子的唯一顶梁柱,渔夫每天得在风浪中出生人死;正因为穷,作为家庭主妇,每天都得牵肠挂肚地等待丈夫。让我们再次细细地读第一部分,看看桑娜怎样焦急万分地等待丈夫,哪些情况让她焦急万分。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先说出词语,后理解意思,想象情境,再体会心情,读出感情)

6.齐读全段。

第二课时

一、配乐描述,导入本课学习

二、引读谈话,导出西蒙场景

师:(引)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 想起了——    :

生:(读)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师:(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可是没人答应。于是,她又想——

生:(读)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师:(启)同学们,从刚才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们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师:(导)是啊,往往越是穷人,越是善良!让我们跟随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谁能以朗读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师:(导)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有关语句说说。

师:(随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西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师:(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别心疼啊!让我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体会桑娜品质

1.启发谈话引导品读。

能够心心相通的,也只有穷人了。桑娜看到西蒙死了,她是怎样做的?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下面的内容,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受她的品质。

2.自读课文,圈画体会:

(学生阅读体会期间,教师走动巡视,随机查看,及时个别提示点拨)

(发觉同学大都已经完成自读圈画,即示意大家同桌讨论)

3.交流心得,指导朗读:

(程序:说出语句——谈谈感悟——尝试朗读——评议练读)

重点语句研读预设: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师:一个女人,在没有得到丈夫同意的情况下,作出这样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这是多么伟大的善举!让我们以深深的敬佩之情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她的伟大和善良!(学生齐读) 

(2)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一直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整个这段文字描写“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

①怜惜丈夫,深深自责:他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多分忧,反而擅自作主抱回两个孤儿来增加他的负担;

②为了孤儿,甘受责罚:人有良心,谁也不可能眼巴巴地望着幼小的孤儿见死不救!拿定主意接受丈夫的惩罚。

③不谋而合,无比欣慰:一边倾吐对丈夫的关切和牵挂,一边又嗫嗫嚅嚅透露西蒙死去的不幸,试探丈夫的态度,发现丈夫与自己息息相通,终于一块石头落了地。

4.总结评赞,深化情感。

看,这就是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

四、全文整合,总体认识穷人

1.完整认识桑娜。

(1)启发谈话: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是个最值得称颂的穷人,除了善良,桑娜还有什么特点?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读书)

(2)交流看法:

①桑娜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千千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②桑娜还是个贤惠温柔的人:“‘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2.全面认识穷人。

(1)启发谈话:那么,其他穷人呢?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再一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读书)

(2)交流看法:

①西蒙也是个善良的人,她很苦,但看得出她一直独自忍受,没有过多地麻烦邻居,直至死前。

②西蒙还是个勤劳的人、一个寡妇拉扯两个孩子,不是勤劳,就没法养活,而她居然能够把两个儿子抚养得很好。

③渔夫是个勤劳的人、爱家的人,每天都出海打鱼,却从无怨言。

④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他一听说西蒙死了,还留下两个很小的小孩,立刻就决定要抱回他们。  

3.归结课文主题。

启发提示: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学生归纳)桑娜及她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

(回应课题)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板书设计]

穷  人

(勤劳、善良)渔夫

桑娜——————

(5个孩子)

非这样做不可    (两个孩子)       得赶快抱回来

西蒙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穷人这一课简单的说一下。

一、说教材 :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 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4.用幻灯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5.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生词。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看幻灯片,听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学生跟读课文。

五、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出示幻灯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五、 练习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

1.思考: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2.出示幻灯片,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太长,先弄清中心、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文章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九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内容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难点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拟定两课时达成目标:

第一课时安排自主学会生字,初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贫困。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则安排为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重点语句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课文所要赞扬的人物品质他们能有所感悟,但难免流于浅表。通过环境、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前也有所接触,但要他们灵活运用这种写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我想以本篇课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练笔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

四、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我准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而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则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顾所学,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再安排练笔,仿照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写法续写故事。

五、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二步、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

第三步、感情朗读对话,体会渔夫品格。

第四步、展开合理想象,续编《穷人》故事。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十

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了桑娜和丈夫在自家生活十分艰难贫困的情况下,在家中五个孩子衣食难保的窘况下,主动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沙俄统治下穷人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歌颂了天下穷人是一家的淳朴感情。文章语言优美,遣词用句准确,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细腻、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感情真实、感人。

学生分析

本教学设计为《穷人》的第二课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在第一课时,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对于通过各种识字方式解决了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了生词的意思;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了质疑。

由于学生对世界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加之成长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活条件优越,生活幸福,没有作品中人物生活的点滴感受,对作品中反映的当时沙俄统治下穷人的困苦生活只限于表层字面的学习,在理解课文内涵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课文前就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方式搜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及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好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学习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法。

3.体会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合理想象,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首先,抓住教材特点,长文短教。在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后,进行启发引导,直奔中心段。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40分钟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学生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针对桑娜的做法谈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省略的内容补充、想象;在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又进一步让学生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出穷人勤劳、淳朴和善良的本性,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把精读和品读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穷人的淳朴善良。

2.通过品词、品句,使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穷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1.谈话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学习《穷人》。

2.齐读课题,回答: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教师随机板书:桑娜渔夫)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谁还记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了哪些内容?

2.总结复习: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3.(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读: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一读。

画:用直线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做简单批注。

议:在小组内说一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读:把你的感受读给小组同学听。

三、细读课文,理解穷人

(一)全班交流

预设:以下为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

(教法理念:顺学而导,学生先交流哪一段,就先学习哪一段)

●学习“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

1.课件显示重点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适时朗读文本,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学习“抱回孩子”部分内容

1.课件显示相关的重点句

①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②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③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再读这段话,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都有什么变化。

.想象补充五个省略号的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桑娜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教师随机板书:忐忑不安)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这5个省略号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地存现了桑娜害怕、后诲、自责……复杂的心情。)

2.理解后重点朗读这部分内容,从中再次深入体会桑娜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思想境界。

●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课件显示相关的重点句

①“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②“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③“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对“熬”进行换词练习,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桑娜一家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师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教师随机板书:严肃忧虑“得把他们抱来”)

2.理解后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对话。注意省略号的作用。(省略号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却是那么一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教师随机板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四、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学生交流议答,老师随时引导

(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作业

1.续写《穷人》故事结尾。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互相关心渔夫

忐忑不安互相帮助严肃忧虑

“得把他们抱来”

两个孤儿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提问下,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师能够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引导学生准确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师生、生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面广泛,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在抓住学生学习的情感主线后,设置问题更能触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一

作者:渤海小学 陈璐

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感受他们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上节课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方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的完成)

3、思考: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二、分组自学,讨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同学喜欢的一个问题讨论交流。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汇报、指导朗读。

以小组读,全班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朗读汇报,中间穿插评读和教师范读。使学生在评读和教师范读中进一步体会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评读:“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来,为什么?”这样以读促理解,既练习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又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人物善良的品质,一举两得。

2、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设计此项练习意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将此项训练和朗读训练相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再根据自己想象的心理活动指导自己的朗读。

其中,课文第9自然段可作为重点段研读。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帮助想象。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想象桑娜此时会想到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后会填写出这样的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丈夫整日整夜的打鱼,既辛苦又有生命的危险,可即使这样,孩子们还穿不暖,吃不饱。丈夫为了这个家已经付出了许多,自己的五个孩子已够拖累他了,我再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丈夫能负担的起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自己填写的语句,体会出桑娜此时的心理是十分为难和矛盾的。当学生体会出这一点后,再让学生带着为难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进行这项训练时,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而要让学生尽其所能,能体会出什么来就是什么,能填出多少来就是多少。无论学生完成的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同样,课文第11、18、23自然段也可用来作此项练习。这几个自然段可由学生自己分析、填写、朗读、交流。师生应及时给予评价。学习完后,教师可相机点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几种方式。

3、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对桑娜以及渔夫的看法。答案不要求统一,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不偏离中心,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师小结,布置扩展练习

教师可使用这样的结束语:“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命运都是沙俄的黑暗统治造成的。沙俄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桑娜和渔夫便是这些穷人的缩影。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那么就让我们展开想象,下节课学习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将它们积累下来。

教学重点:

掌握续写故事的方法,明确续写故事的要求。

教学过程 :

一、提出续写要求。

1、先要清楚整个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2、掌握故事的主线。

3、情节发展要合情,想象要合理。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都不能有本质上的变化。

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续写思路。

三、当堂练习续写。

四、让学生读自己写的文章,大家点评。

五、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将它们积累下来,进行全班交流。师生给予评价。

板书: 穷人

桑娜 渔夫

非这样做 不可揍我一顿也好 皱起眉 脸变的严肃 总能熬过去

(心理活动) (动作、神态、语言)

善良

点评:

教学中注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还注意适时组织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点评人:王志勇 张洪兰

《穷人》续写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二

《穷人》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经典老课文,文章的作者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已是第三轮讲到这篇课文。我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尝试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问,问中读,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中走向文本,走向同学,走向老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扣课文题目释问

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题眼。教学时,引导学生紧扣文题来提问,将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如学生围绕文题提出:

1、文章围绕“穷人”二字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一般来讲文章的题目往往会以人物的闪光品质来命题,为什么这里作者只用了平淡的“穷人”二字为题?显然,这是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提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

于是,我鼓励学生潜心读,梳理归纳完全文的问题后,联系对课文的理解,再回到课题:同学们,你们现在读懂了课题“穷人”的真正含义吗?学生通过认真研读,积极讨论,交流感悟,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真切地体会到文题的含义:

1、十九世纪沙皇统治下的穷苦人民,尽管他们生活贫穷,但他们却有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他人的美好心灵。这类人是人心的旗帜,是民族的脊梁,是真正的人,是大写的人。

(教师形象地勾画出“人”字形的板书,设计框架。)

2、“穷人”尽管他们是生活上的穷人,但他们却是精神上的富翁。课题鞭挞了黑暗社会的残酷无情。

二、抓标点符号疑问

课文的标点符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文中十三个省略号的用途和文末句号的用法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思维。文末句号的用法更是引发了学生的奇思妙问: “老师,我觉得文章结尾‘你瞧,他们都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不应该用句号,因为故事还没有写完,应用省略号。”的确,这是学生潜心读书,大胆发现的很有新意的问题。如何利用这一质疑点,引发学生走向文本的更深处呢?我给学生的答案是:同意用句号的同学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

生1:因为桑娜一直在担心丈夫不会同意他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而此刻同样有着善良,救助他人美好心灵的渔夫和妻子想到了一块。故事到这里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还是打句号好。

生2:我觉得这里的句号代表着的是作者一颗感动的眼泪。因为渔夫和桑娜本来就有五个孩子,无异于给他们沉重的生活雪上加霜。这是多么打动人心的感人故事啊!

三、于课文“矛盾”处细问

有些课文中的语句看似矛盾之处,其实,那正是作者匠心独运所在。教学时,有个智慧的学生提出:“文中说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桑娜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说明时间很晚了。可后文又说:“桑娜觉得离睡觉的时间还早。”这两处写法矛盾了。这是学生敢于向文本挑战,向作者挑战的阅读新发现。我及时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同学生们,写法上果真矛盾了吗?认真读读课文,答案就在文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通过通览全文,精读深思,学生生成了新的感悟,获得了新的启示:这看似矛盾的写法更加突出了十九世纪沙皇统治下的穷人的悲惨生活,他们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也只能过着朝不饱夕的日子。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呀!

四、抠重点词语扣问

一篇文章的重点词句往往是课文的点睛之笔。教学时,如果能抠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探究,将起到牵—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时,有个学生质疑: “哦,我们,我总能熬过去的?”中的“熬”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仔细探究,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熬”字说明渔夫一家的生活非常艰辛。全家只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来维持生活,如果再添西蒙的两个孩子,说明渔夫今后还要受更多的累,吃更多的苦来勉强度日。有的学生说“熬”字突出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沙皇统治下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还有的学生说,从“熬”字中我们体会到渔夫有一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他人的美好心灵。可见,学生在读问中解读了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质疑,去发现,去研究,学生一定会走出一片新天地。这样,既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