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33:56 页码:11
最新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13篇)
2023-11-13 12:33:56    小编:zdfb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以后更好地应对。一篇完美的总结应该既简洁明了又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总结的内容和思想。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总结范文,了解一下如何写好一篇总结。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一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一预习展示。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陟罚臧否裨以遗陛下补阙驽钝。

猥自枉屈以彰其咎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4)由是感激古义: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敕勒歌》。

作者无名朝代:南北朝体裁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二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明确】学生可能质疑的词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义复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师前的国内形式是怎样的?明确: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总之是危急存亡之秋,倘不奋发图强,国必亡。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两点建议?明确:这两点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述的,极具针对性。广开言路,主要是广开贤者的言论,听进忠言,抛弃偏言;赏罚分明,是要执法如一,忠有所赏,奸有所罚。这两点都是要刘禅弘扬先帝遗德,不要伤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们能继续为国竭尽忠心。也只有这样,国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乱。而这两点恰恰是刘禅没有做好的,也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五、当堂练习反馈。

完成《拓展强化》p92语段一。

六、作业:

复习1-2节,自译3-5节。思考:你认为三条建议中哪条是最重要的?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三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四

1、了解“表”的文体常识,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朗读,理解句意,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治国主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3、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5、感受作者对蜀汉的忠诚和崇高的人格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背诵全文;理解本文寓情于议(理)、寓情于叙(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作者三条建议的核心;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常识及“表”的文体常识,朗读课文,译读课文1—5段。

第二教时——译读课文6—9段、背诵全文。

第三教时——概括课文内容,探究课文内容,链接中考。

教学设想:编印学案指导学习;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略。

第三教时。

一、检查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二、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一)(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二)(6—7)追述往事,表达真挚情感和坚定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三)(7—8)归结责任,临表拜别。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第一段。

1、内容概括:作者提出三条建议的目的各是什么?

2、内容思考:

(1)开篇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的核心是哪条?为什么?

(4)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二)第二段。

1、内容概括:

(1)概括文中6、7段涉及刘备和诸葛亮的事件有哪些?。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2、内容思考。

(1)怎样理解诸葛亮自述本志和志趣这段的内容?

(2)追忆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的作用是什么?

(三)第三段。

1、内容概括:作者对自己、贤臣和陛下各自归结的责任是什么?

(四)全文探究。

1、你从文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2、文中13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四、赏读品味,总结全文。

1、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2、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3、总结课文。

五、练习。

1、链接中考。

2、课外练习。

(1)完成《基础训练》上的本课练习。

(2)课外练笔: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短文。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六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七

1.能梳理和积累本文中丰富的文言词汇和重要语句。

2.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分析和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对表达内容和思想情感的作用。

4.能鉴赏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感情恳切忠贞的特色。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学习重点,欣赏美点,领会情感是难点。

语言方面在前面已解决,积累放于课后,阅读理解重在多读多体会多欣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感知,探究主题: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由朗读陆游《书愤》一诗,找出对《出师表》评价句,让学生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导入。。朗读和思考。

介绍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梳理内容,体会条分缕析的写法。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并帮助归纳。进一步阅读梳理,归纳,自由发言。

明确写作意图。

4深入探究:(1)开头从论述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入手有何用意?(2)你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3)诸葛亮在说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时先向刘禅叙述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之事有何作用?(4)本表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可是其中却满是嘱咐、词意恳切,语重心长。你能揣摩出诸葛亮的内心所想吗?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二、欣赏美点,领悟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表达以及语言特色说说《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身处那种境地,你会怎样做怎样想?思考,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课后学习:

1. 整理词汇和语句加以积累。

2.背诵经典片段。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八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1.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一、讲解背景[刘小禾1]和疏通文意结合,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搞逐字逐句翻译。

二、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过于纠缠其中,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三、“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3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整体感知。

1、背景简介。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3、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第二课时诵读分析课文,解决教学重难点。)。

2、教学用具:小黑板。

3、方法:采用“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式,在读、议、说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研课题:

初中语文“双主双思”教改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语文活动。

二、复习相关文言知识。

1、通假字古今异义。

2、“表”有关知识。

三、引入正课。

列举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成语、俗语。

四、朗读课文,背诵竞赛。

1、师生合作多形式朗读。

2、背诵竞赛。

推选男生女生各一名背诵课文1--5段。

五、研读分析,思考讨论,体会文中感情。

(一),研读课文1-5段。

2、诸葛亮建议后住刘禅在宫中府中采取怎样的制度?

3、诸葛亮认为两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他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方法:独立思考,尽量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个别朗读课文6、7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这两段文字中作者回顾了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什么?请概述出来。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问题,后师生同议。

(三)教师朗读课文8、9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后主刘禅有何希望?

2、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这个人的?

六、拓展迁移练习。

1、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七、小结。

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配套练习习题。

板书设计。

广开言路。

提建议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报先帝而忠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叙身世忆先帝。

寄希望明责任。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能力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b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教学方法;。

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2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1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

2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1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a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b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指导背诵:

a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学生试着自己背。

c抽优生背。

5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1背诵1—2自然段。

2预习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

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思考:

a第3、4两段写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b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4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5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6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1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预习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1熟练背诵全文。

2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十一

适用年级:九年纪(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能力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b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2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1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

2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三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a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b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指导背诵:

a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学生试着自己背。

c抽优生背。

5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2自然段。

2预习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

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思考:

a第3、4两段写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b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4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5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6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预习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4][5][6][7][8]。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十三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语文教案-《出师表》。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

zuzho。

咨诹遗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