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1:45:53 页码:14
最新《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通用11篇)
2023-11-26 11:45:53    小编:zdfb

教案的优化和更新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案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一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本篇课文属于中学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习此诗不仅仅是学习几个生词,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首诗将分2个课时着重分析。本课的教学是在七、八年级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诗的象征手法。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学习优秀的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诗是艾青在抗战初期写的,充满了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另外,也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初步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2)导入新课。

3)由同学按感觉先划分诗的节奏,然后老师再纠正,教给大家朗读要领,之后全班朗读,让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4)在同学们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再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意见,最后由老师整合做总结。

1)通过问题的形式具体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最后简述诗歌创作,欣赏几首诗歌,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创作。

1)朗读诗歌

2)理解关键词和关键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诗的主旨。

1)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2)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欣赏探究法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共同学习的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我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教学,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1个革命者。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众多诗人饱含深情歌颂的对象。中国作为1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土地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而当中华民族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诗人艾青用饱含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自由讨论,老师总结本次讨论

根据班级人数分为4~六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表对诗歌看法。

老师综合各小组看法,对此次讨论做简单总结。

问题:

a.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b.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参考答案:

a.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c.“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1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艺术特色:

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1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主旨和作者情感: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诗歌创作:

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欣赏两首诗歌: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优点:本次教学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注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朗读感知、师生讨论、问题探究与课外诗歌欣赏等。在[)教学工具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视频或音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此,整个教学很好地营造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的诗意对话,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点:由于课时安排较长,内容较多,可能造成课程不集中的学习脱节的现象。

1)课时分配

本诗学习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节与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学习了象征的手法,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那个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忆古思今,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好好珍惜。爱国,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尽的主题。在这首诗中,我们沐浴在作者的饱含爱国热泪中,我们感动,也激励我们,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作业与答疑

作业:

a.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1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b.背诵全诗

c.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诗选》

课后答疑示例:

参考答案:

a.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b.诗人不用“圆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国热情。

附: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

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1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妈妈,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二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爱国者,因沉重的苦难而生发的焦灼,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土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秋夜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指导。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1、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震撼读者的心肺。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朗读感悟。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第三课时。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一、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二、小组讨论。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朗读感悟。

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四、拓展迁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想象练习。

1、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六、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圆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三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1、导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对祖国人民所做的种种恶习,你会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了,展示侵华战争时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课题。(那如果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会怎么做?我想听听男同学的心声。)

2、检查预习:

师: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作业,看一看大家对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艾青了?(学生举手回答)

师:对于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伐最为肆虐的时候,他们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们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活动2【活动】任务2

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那位来)

3、初读课文:

自由读

泛读

听朗读

比较朗读进行点评(你认为那个地方读得好,那个地方读的不好,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读)

在请同学来读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这样读?下面进入品读阶段:

活动3【活动】活动3

品读课文:

1、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活动4【活动】活动4

研读课文: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明确: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五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是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y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他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1932年,作为一个美术青年,由于在上海从事进步绘画运动,艾青被捕入狱。他失去了所有的画具,但他却拿起了笔,进行诗歌创作。这一写就再没有停下来,他写出了个人也是新诗史上感人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用他那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三、解题。

题目“我爱这土地”中,能够直接表达出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爱”,“爱”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事物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太阳。在这里,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你们觉得“土地”指的是什么?----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事实上,对祖国的热爱,才是艾青作品中咏唱不尽的旋律。那么,象“土地”这样被诗人赋予了一定含蓄的象征意义的事物,我们就把它叫做“意象”。《我爱这土地》也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规范诗句的停顿及重音)。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3.指名读。

4.全体学生齐读,充分感受诗句中的深情。

五、鉴赏全诗。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在这里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不是一匹驰骋疆场的战马,目的在于一只鸟是平凡的、普通的、他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作为这样一个弱小的个体“野”要歌唱,也要为它深爱的土地尽一份力量,小鸟都能这样,又何况是人呢?诗人作为一位有志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就更应该为它爱着的土地歌唱了。

----不好,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着,哪怕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止对土地的歌唱,同时它还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和忧郁,面对着暴风雨,它的声音不可能清脆、嘹亮,它对暴风雨的态度是愁恨的、愤怒的。

2.从以下四句中,找出鸟儿都歌唱了什么?

----土地、河流、风、黎明。(板书)。

这四个事物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意象”,意象是用来传达抽象含蓄的感情的,那么诗人在这里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具体来看这四句诗。

3.“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代表的是什么?----祖国。

当时的祖国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正在遭受一场“暴风雨”。

“暴风雨”指的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所以这里的“土地”象征了多灾多难的祖国。(板书)。

4.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下,中国人民屈服了吗?我们看下两句“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河流是永远汹涌的,风是无止息的刮着的,这说明中国人民的意志是不会被摧毁的,“河流”表现了民众的悲愤,“风”表现了民众愤怒的情绪,“河流”与“风”象征了中国人民坚持到底的反抗。(板书)。

学生齐读者两句诗,读出慷慨激昂的气势。

5.这两句中还有两个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词,是哪两个?

----“悲愤”、“激怒”。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河流和风被激怒了,诗人艾青被激怒了,所有的中国人民也被激怒了。只要“暴风雨”一天不停,英勇的中国人就要抗争,而且要抗争到底。

6.“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了什么?----希望,使诗人对胜利深切的向往。(板书)。

“黎明”为什么是“温柔的”呢?----人们经历了国土沦丧、腥风苦雨之后,终于透过树林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大家想想这是黎明会带个你什么感觉?温柔,这个温柔与前面的暴风雨相对,给人们温暖、轻松、愉悦的感觉,充满了生机。黎明的到来,就意味着胜利的到来。

7.看到了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耶夫兰在这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小组讨论)----对我深爱的土地,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放声歌唱;即使死去,也要魂归这片热土,也要把自己的羽毛腐烂在这里去肥沃土壤。生于斯,歌于斯,死于斯,葬于斯。

这是鸟儿对土地的情感,艾青对祖国的情感。谁能替诗人把这种情感更直接的.表达出来?

----对祖国的眷恋、至死不渝的爱。这是整首诗歌感情的升华。

再读者两句诗,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

8.鸟儿死了,艾青又回到了现实,代表所有被激怒的中国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是,它是对战争给大地带来的灾难而悲痛,是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而流泪,“常含泪水”恰好照应了开头的“嘶哑”。

9.最后两句的作用?

a.揭示全诗的主旨。

b.这两句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c.这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的年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10.带着感情朗读诗歌。

六、结语。

艾青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今天的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背诵中结束课程。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积累”以及“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民众的悲愤。

风--愤怒的情绪。

黎明--希望、胜利。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六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七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九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十

曾婧莉。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

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4、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5、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录音,初步感知情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读。

试读,表重读。

朗读节奏。

关联词后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语法知识补充:句子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停顿方法)。

学生自读,试划分。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法,从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5、跟读录音,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6、朗读小擂台。

重点设计这个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7、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1、优秀作业展示,用学生自身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2、紧扣“土地”,师生赏析诗歌。

学生有感情齐读,提出自己的疑难。

老师进行汇总,按顺序分条列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解决,发挥学生主动性,老师巡回提示,了解解决情况。(十分钟)。

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找代表自行解决。如:意象的象征义,结合背景显而易见。

稍有难度的,老师专门提出来,重点讲解。如:鸟这抒情形象的选择。

3、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小结: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篇十一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教后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