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雨霖铃说课稿(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55:09 页码:11
2023年雨霖铃说课稿(实用8篇)
2023-11-12 23:55:09    小编:zdfb

总结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如何扩大环境保护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精华,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能够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一样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一样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经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经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本事。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梦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资料与已知资料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本事。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经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经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经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主角,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进取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本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本事。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本事。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俭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主角。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异常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我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供给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研究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我掌握知识的情景,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我的读法有哪些不一样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经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经过查找书籍解疑的本事。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资料。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景,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资料,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资料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述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景。要经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资料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我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必须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本事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一样。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并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我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资料;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我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供给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雨霖铃说课稿篇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一)、导入语。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说课稿篇三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雨霖铃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一)、导入语。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说课稿篇五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雨霖铃说课稿篇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说课稿篇七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雨霖铃说课稿篇八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本事:领会宋词婉约派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名句,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理解《雨霖铃》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其中2、3是教学重点,同时3又是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诵读法2、换字比较法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设置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长亭外古道边〉歌曲铺垫。

(二)导入:

(三)解题:

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

作者柳永,北宋中期婉约派大词人,少年时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官场失意,饱受白眼和打击。于是满腹怨恨,沉沦飘泊,花前月下,生活放荡,结局悲惨。相传他死时穷困潦倒,家无佘财,由一群妓女集资葬埋。他的词多写都市生活和与歌妓的交往,风格哀怨缠绵,婉转含蓄。他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齐,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婉的《雨霖铃》。

(四)朗诵诗文,初步感知。

1听录音朗诵(问为何这样读?情感基调:悲戚低沉,婉约词的特点)。

2自由读。

3选读,点评。

(五)深入突破,感悟文本。

怎样样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是我们能够真正读好诗的前提。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1情语的句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更哪堪”——衬托出自我离情比古人深。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讨论“牵手”“吻别”——大胆直接,不舍。

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

小结:伤离别。

2景语的句子(示例)。

(1)秋风送凉,长亭分别,骤雨初歇”

1写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

那用叙述性的语气读?——景中含情。

2意象理解?——带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

凄切——全词基调寒蝉?晚:不仅仅写了时间,并且渲染了不忍分离的气氛。

3意境:景+情+氛围。

描述画面:

情感:不忍分别的悲凉。

意境:凄苦。

4读法:低沉伤郁(齐读)。

(2)“千里相隔,乌云沉沉楚天暗”

1千里,阔——豪放派?

情感:忧伤。

讨论:怎样样的忧伤?

a与爱人分手而造成的离愁。

b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失意之愁。

意境:苍茫厚重。

3读法:不是雄壮,于凄切中有苍茫厚重之感(一男生读)。

(3)芳草地,凄风冷雨。

1此为乐景还是哀景。

a良辰好景虚设。

b晓风: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

折柳赠别的典故。

2意境:凄美清丽。

3读法:凄婉缠绵(一女生读)。

3叫几个同学上来画?比较诗画——诗歌具有画面美,情感美,想象美。诗歌纯意象叠加——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小结:景是清秋景——伤离别。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六)生读(背景音乐)——教师读。

(七)背诵(小组比赛形式)。

学习诗的方法小结:诵其音——咀其辞——品其情——陶其境。

(八)作业:背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