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4:17:19 页码:13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精选11篇)
2023-11-24 14:17:19    小编:zdfb

健康问题是现代人普遍关心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总结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一

兰州水车博览园水车园位于市滨河路西段,东邻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兰州水车园的。

导游词。

欢迎参考!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历史故事。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第四,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五,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兰州水车园地处滨河中路东段黄河南岸带状公园,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南依西湖公园;北与九洲台,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与黄河"白马浪"为邻,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之园。

兰州水车是古老黄的提灌设施。她巧取黄河之水,灌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各项生产的发展。兰州水车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段续,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故里后借鉴云南简车致力于水车的创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第一轮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成功。历经四百余年,段续所创水车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雄浑粗犷,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倒挽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至一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黄河两岸,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给金城增添了独特风韵。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经市政府批准,重建兰州水车,再现水车雄姿。兰州水车工程建设得到国家旅游局、甘肃省旅游局、兰州市政府的重视和资持。

水车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竣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是黄河风情线上的著名景区。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博览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水车博览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峻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博览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清洁卫生死角,铺设地砖,广种花木,使水车博览园全园面貌焕然一新。

一九九八年先后新建了水磨坊、友谊商店、水车摄影部、水车茶社服务部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娱乐项目。尤为一提的是,以水车主体风景为依托的水车茶社,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水车园已经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兰州水车园正敞开怀抱,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欢迎您!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二

刘公岛上散落着大量的英式建筑和相关遗迹,作为刘公岛三大历史文化主题之一,“英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始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刘公岛博览园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馆内还展示了英租时期的一家银行、一家专为英军加工服装的裁缝铺、一家为英军服务的酒吧,反映了“欧风东渐”时的历史风貌。

英租时期,西方的习俗也传入威海并日趋制度化,有公共假日、银行假日以及国王生日等等,但平民百姓最为重视的仍然是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当年威海卫还创办过近代新闻出版业和书局,在宣传民族主义、抨击劣绅卖国言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入境西方人士的增多,威海卫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殖民当局开设了三所华人医院,透过历史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埠区内的大英民医院。全城设施最好、医术最高的医疗机构当属刘公岛皇家海军疗养院,但那里只为洋人服务,华人患者一律止步。

步入尾厅,威海卫的回归无疑占有重要篇章。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都曾为收回威海卫做出过程度不同的努力,回归之路历尽坎坷。1930年4月18日,历时八年的回归谈判以南京政府的一再妥协而告终,双方代表签订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条》。同年10月1日,中英双方在威海卫行政公署举行了接收典礼,庄士敦在归还仪式上宣读归还条约,馆内通过雕塑、巨幅照片和等离子屏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中国的国旗重新飘扬在威海卫上空。1931年10月1日,威海卫管理公署在市区三角花园树立了“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塔高32英尺,寓意不忘32年的殖民统治。

走出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观众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此时此刻,对本馆序言中的那段话感受尤深——“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非为缅怀已逝的年华,而是重在浓陈前鉴、警示今人、留戒后生。所述者史,所望者今……”

景区周边有威海景缘商务酒店、威海威胜大酒店等宾馆,吃住都是十分的方便。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位于博览园中华海坛地下,展厅面积1890平方米,以现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卫32年(刘公岛42年)期间的基本史实。

作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威海卫是继香港之后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借的。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威海市曾先后五次派员赴英国查档,收集资料,找回了部分珍贵史料。

然而,世人对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毕竟知之甚少,真实地再现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屈辱历史,进而激发世人的爱国热情,已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公岛上散落着大量的英式建筑和相关遗迹,作为刘公岛三大历史文化主题之一,“英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始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因此,在刘公岛建设一座全面展现英租历史的博物馆显得很有必要。经过反复论证,刘公岛管委会投资建设了还原英租威海卫历史的大型文化景点——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进入英租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98年的威海卫,港湾里泊着几艘英1舰。远处的刘公岛绿意葱茏,闲适而安谧。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那个形单影只的小男孩孤独地坐在一旁,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分明就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当时的威海卫已被英军占领。这就是该馆的序厅——威海卫全景。

从序厅向西是一条引领游人回顾历史的通道,两侧的图片记录了当年威海卫及刘公岛的概貌。通道虽短,步入其中却有一份凝重和辛酸,犹如穿过时光隧道,重又回到英殖民统治下的威海卫,开启那段已尘封百多年的记忆。

穿过“隧道”,即进入该馆的第一部分——“威海卫土地上的国中之国”。然后依次还有“常备不懈的军事控制”、“难圆的第二香港梦”、“欧风东渐”、“坎坷归途”共五个部分。通过场景复原、幻影成像、高分子蜡塑等先进手段,将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20xx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在他的主持下,当时的威海卫逐步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馆内复原了洛克哈特官邸一角,我们可以通过1:1的幻影成像技术直观地了解到骆克哈特工作时的情形。

军训。

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修建了军事训练基地及营房,利用刘公岛和威海卫沿海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此外,英方还利用当地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进行避暑和疗养。他们在岛上设立供官兵休养、消遣的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建起了将军避暑楼、海军病院、别墅、酒吧、舞厅、教堂,还有3个足球场、数十个网球场以及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地滚球场、台球场等。每到盛夏时节,挂着米字旗的航空母舰、潜水艇、巡洋舰、大小鱼雷艇便云集刘公岛,上万名英军官兵在岛上度假休闲,刘公岛俨然成了皇家海军的海上乐园。

《租威海卫专条》签字后,英国当局认识到,光靠一纸空文难以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卫站住脚,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作保证。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兵力匮乏时期,不可能从本土增派部队,殖民当局遂决定在华组建雇佣军,以担负威海卫的防务。

1899年,英方严重违背《租威海卫专条》的有关规定,在威海卫成立了一支由300多中国青壮年组成的雇佣军。这支在华组建的部队被称为“中1团”;由于该军团中的士兵全是华人,又称“华勇营”。这支军队着英军装、操毛瑟枪、打米字旗,这些“假洋鬼子”成了殖民当局“以华治华”的有利武器。

1920xx年日俄战争爆发,由于俄国在华地位被日本取代,加之英日又签订了同盟条约,英国对日本的戒心随之消除。1920xx年6月,中1团最终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转往南非当警察,部分人留在当地充任巡捕。

英租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巨大伤亡使交战各方兵员锐减,劳力奇缺,为挽回战争颓势,英法军团将目光转向中国,通过招募华工以解决劳力需求。英方认为山东苦力不仅耐寒冷,而且强壮能干,是最好的招募对象。英法两国先后在直隶、山东、江苏等8个省招募华工近14万人。作为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因转运华工达54000多人而成为最大的华工输出地。

展厅内有一幅记录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的老照片,那里葬有遇难华工842名,是欧洲最大华工墓园。长眠在那里的华工们被视为“中法关系的先驱”。

1920xx年11月,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华工们的命运却长期无人过问,后来由于广大幸存者的强烈要求,才于1920xx年被陆续遣返,但实际上回国的只有11万人。厅内播放的短片《巴黎和会》,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悲惨境地。

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这里是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国耻地,这里是惨遭英国殖民统治42年的屈辱地......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承载着太多的历史积淀。

1985年,封闭了近半个世纪的军事0刘公岛,裹挟这大海的热情,向世界张开美丽的怀抱。历经20xx年风雨洗礼,新世纪的刘公岛已成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和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文。

刘公岛上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汉代刘公、刘母的动人故事;既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大量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欧式建筑。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累计投资近亿元,重点抢修恢复了海军公所、龙王庙、丁汝昌寓所、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水师学堂等遗迹、遗址。建立了文字、照片记录档案,树立了保护标志,征集文物和资料数千件,其中济远舰前双主炮堪称镇馆之宝。刘公岛博览园通过深入挖掘刘公美德、英租42年、甲午战争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向游客展开了一幅幅跌宕起伏、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成为人们感悟悲壮历史、凭吊甲午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风光。

刘公岛自然风光秀美,远眺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部海滩绵延,水清沙洁。听涛崖、板礓石、五花石等地貌奇特,登山临水,饱览壮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4000亩森林中,乌桕、龙柏、朴树等70多钟林木、50多钟花草郁郁葱葱,200多头野生梅花鹿以及70多种鸟兽栖息林中,构成一道立体的、流动的风景。20xx年来,在提高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水平基础上,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环境品牌,提升环境效应,刘公岛以自然质朴、清新幽雅、特色鲜明、独具韵味的生态景观、旅游环境,吸引了一批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诚信。

诚信是风景名胜区的生命。景区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推行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和首问负责制,并从抓好诚信教育入手,不断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联合巡查、现场办公制度,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景区顺利通过了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连续17个黄金周,景区未发生游客投诉事件,拾金不昧、救助伤病游客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诚信经营为景区负责,一心一意为游客着想,已成为每一个刘公岛人的共识,也成为刘公岛最为闪光的名片。

和谐。

多年来,围绕打造和谐景区的目标,刘公岛始终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对餐饮业的投入、管理力度,使吹海风、品海鲜、赏海景变成游客的一种享受。充分利用岛上居民的老宅、北洋海军兵舍、炮台掩体、英租时期建筑以及部队废弃的营房等,增设住宿设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也正在有计划的运作之中。开发具有刘公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大对旅行社的促销力度,让更多的游客在景区购物、在岛上消费,被纳入景区重点工作目标。充分利用北洋海军、英租时期遗留的闲置房屋,增上北洋水师体验训练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已成为景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增长的刘公岛,正不断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

魅力。

刘公岛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意气风发的刘公岛人将坚持把“严格保护、有选择恢复、适度开发”作为第一指针,把提高效益作为第一目标,把开拓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追求,着力打造“文化、环境、管理和服务”四大品牌,全力推进后山景区、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工程,精心建设主题突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具特色的海权文化基地、人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基地,使刘公岛真正成为千里幸福海岸的龙头,成为国内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成为向世界展示人居威海魅力的靓丽窗口。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三

今天,导游带领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代时期,参观了最古老的提灌工具——水车。

一进水车园的大门,就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和正在缓慢转动的巨大的水车,它高约15米,是用木头做的,依靠水的动力转动。古代的时候,因为人们不能自己从黄河中提出水来浇田地,因为那样既费时间又费力气,所以就发明了水车,就方便多了水车靠水的动力转动,当转到岸边的时候,水就“哗”的倾泻而下,灌溉农田。因为庄稼吸收的水分多,就长得非常好,农民伯伯脸上也就露出了笑容。

参观完古老的水车,我们就又去见识了一下奇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就是将羊皮完整地剥下来后,将羊毛拔掉,洗干净。然后再把羊皮的四条腿绑紧,往里面吹气。气吹足后,一个羊皮筏子就做好了。人们抱着它就可以过河了。我看的那些羊皮筏子都是金黄色的,还有些微微透明。有的上面还沾着几根羊毛呢!

听了我的描述,你们想不想去奇特有趣的水车园玩呢?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四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历史故事。

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兰州人段续所造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五

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是黄河风情线上的著名景区。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博览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水车博览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峻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博览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清洁卫生死角,铺设地砖,广种花木,使水车博览园全园面貌焕然一新。

一九九八年先后新建了水磨坊、友谊商店、水车摄影部、水车茶社服务部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娱乐项目。尤为一提的是,以水车主体风景为依托的水车茶社,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水车园已经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兰州水车园正敞开怀抱,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欢迎您!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六

兰州水车园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吸引了很多游客去参观,作为导游也要给游客详细介绍兰州水车园的景点特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甘肃水车园。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兰州水车园参观游览。

兰州人有句老话:“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古老的水车悠悠转”,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兰州水车、微雕葫芦、羊皮筏子,均可在兰州水车园内尽收眼底。园内最有特色手工艺品兰州微雕葫芦等,可供游客尽情选购。另设有临水码头,可乘羊皮筏子沿河漂流,尽享黄河美景。

园内的陇原艺术馆陈列与销售兰州特色手工艺品——微雕葫芦。店内葫芦品种齐全,以鸡蛋葫芦、疙瘩葫芦(为主)和飞碟葫芦(最有名)等为代表。其中本馆的微雕疙瘩葫芦在20xx年6月26日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银奖。

兰州刻葫芦所用材质主要有:兰州特有的“鸡蛋葫芦”及“疙瘩葫芦”。由于兰州特殊的气候环境及多年品种的不断优化,培育出了疙瘩葫芦这一特殊的葫芦品种,堪称中国葫芦的一朵奇葩。疙瘩葫芦通常以奇为美,在直径10—20公分的葫芦上遍布大小不一的疙瘩,有的竟大如小儿拳头,形状千奇百怪,如若虎踞,如若龙盘,又如太湖奇石,更若达摩打坐,回味无穷。这种葫芦上的疙瘩完全由天然生成,雕刻艺人根据疙瘩的形状及分布,巧妙构思,雕刻出“百子图”“百鸟朝凤”、“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等传统题材,更赋予了葫芦以文化色彩。疙瘩葫芦还可经手把玩,搓手健身,其涂之松墨永久不会脱落,可以长期保存经久不变。

葫芦,音同‘福禄’,同时,葫芦里面长‘子’,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因而兰州人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芦”,有“兰州三样宝,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的说法,吉祥葫芦列为三宝之首,成为馈赠亲朋、旅游收藏之首选。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种多样的刻葫芦工艺制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刻葫芦已经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刻葫芦不仅只是人们把玩、收藏的物件,而小小葫芦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风景,开创出一片大市场。兰州刻葫芦由于刻工精细绝妙,注重传神写意,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深受国内外鉴赏者所喜爱。五光十色、技艺精美的刻葫芦,远销英、德、日、美等国,成为兰州市出口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百万枚以上。

水车园内的羊皮筏子漂流队成立于20xx年,是黄河兰州段唯一经海事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漂流队,其队长马建华,家中五代摆渡皮筏,带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筏工,自皮筏队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20xx年5月,圆满完成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先生一行乘羊皮筏漂流黄河接待任务,得到好评。

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运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个人。坐在筏子上,听“筏子客”高亢的扯着嗓子唱几句颤悠悠的“花儿”,过险滩、搏激流,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黄河的独特韵味。

现在,羊皮筏子已经成为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特色旅游项目。当你在水车园内信步漫游时,便会看到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随着火车、汽车运输的快速发展,羊皮筏子已失去了当年黄河水上运输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它与现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成为一种典型的黄河民俗文化现象。古老的羊皮筏子也开始吸引众多中外学者和外地游客来兰,成为兰州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

各位游客,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愿兰州水车园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在兰州旅游愉快。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历史故事。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第四,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五,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兰州水车园位于市内南滨河路西段,东邻“黄河铁桥”,西邻“黄河母亲”“绿色希望”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

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具兰州地方特色的景点之一,建成于1994年,由兰州市旅游局建造,白银市特级木工高启荣制作。

兰州水车,又称天车,翻车,也称老虎车。明代以前,兰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蒙泉、惠泉及红泥沟泉水,用于灌溉的水源很少。明嘉靖五年(1523)兰州人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据1891年统计)。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七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历史故事。

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兰州人段续所造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第四,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五,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兰州水车园地处滨河中路东段黄河南岸带状公园,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南依西湖公园;北与九洲台,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与黄河“白马浪”为邻,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之园。

兰州水车是古老黄的提灌设施。她巧取黄河之水,灌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各项生产的发展。兰州水车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段续,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故里后借鉴云南简车致力于水车的创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第一轮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成功。历经四百余年,段续所创水车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雄浑粗犷,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倒挽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黄河两岸,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给金城增添了独特风韵。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经市政府批准,重建兰州水车,再现水车雄姿。兰州水车工程建设得到国家旅游局、甘肃省旅游局、兰州市政府的重视和资持。

水车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竣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是黄河风情线上的著名景区。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博览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水车博览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峻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博览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清洁卫生死角,铺设地砖,广种花木,使水车博览园全园面貌焕然一新。

一九九八年先后新建了水磨坊、友谊商店、水车摄影部、水车茶社服务部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娱乐项目。尤为一提的是,以水车主体风景为依托的水车茶社,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水车园已经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八

兰州水车博览园水车园位于市滨河路西段,东邻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州水车博览园。

导游词。

欢迎参考!

水车园位于市滨河路西段,东邻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水车轮幅直径达16.5米,幅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

水车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水车园建成于1994年,占地14500平方米,由靖远县特级木工高启荣建造。公园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

水车园位于市滨河路西段,东邻中山桥,西邻“黄河母亲”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车轮幅直径达16.5米,幅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

车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水车园建成于1994年,占地14500平方米,由靖远县特级木工高启荣建造。公园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

兰州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

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

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

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是黄河风情线上的著名景区。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博览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水车博览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峻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博览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清洁卫生死角,铺设地砖,广种花木,使水车博览园全园面貌焕然一新。

一九九八年先后新建了水磨坊、友谊商店、水车摄影部、水车茶社服务部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娱乐项目。尤为一提的是,以水车主体风景为依托的水车茶社,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水车园已经成为一个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兰州水车园正敞开怀抱,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欢迎您!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九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日前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兰州水车焕发了生机。水车园是兰州市旅游局为再现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专门设计仿建的游览参观公园。

历史故事。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第四,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五,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十

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位于博览园中华海坛地下,展厅面积1890平方米,以现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卫32年(刘公岛42年)期间的基本史实。

作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威海卫是继香港之后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租借的。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威海市曾先后五次派员赴英国查档,收集资料,找回了部分珍贵史料。

然而,世人对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毕竟知之甚少,真实地再现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屈辱历史,进而激发世人的爱国热情,已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公岛上散落着大量的英式建筑和相关遗迹,作为刘公岛三大历史文化主题之一,“英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始终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因此,在刘公岛建设一座全面展现英租历史的博物馆显得很有必要。经过反复论证,刘公岛管委会投资建设了还原英租威海卫历史的大型文化景点——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

进入英租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98年的威海卫,港湾里泊着几艘英1舰。远处的刘公岛绿意葱茏,闲适而安谧。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那个形单影只的小男孩孤独地坐在一旁,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分明就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当时的威海卫已被英军占领。这就是该馆的序厅——威海卫全景。

从序厅向西是一条引领游人回顾历史的通道,两侧的图片记录了当年威海卫及刘公岛的概貌。通道虽短,步入其中却有一份凝重和辛酸,犹如穿过时光隧道,重又回到英殖民统治下的威海卫,开启那段已尘封百多年的记忆。

穿过“隧道”,即进入该馆的第一部分——“威海卫土地上的国中之国”。然后依次还有“常备不懈的军事控制”、“难圆的第二香港梦”、“欧风东渐”、“坎坷归途”共五个部分。通过场景复原、幻影成像、高分子蜡塑等先进手段,将英租威海卫这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20xx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在他的主持下,当时的威海卫逐步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馆内复原了洛克哈特官邸一角,我们可以通过1:1的幻影成像技术直观地了解到骆克哈特工作时的情形。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修建了军事训练基地及营房,利用刘公岛和威海卫沿海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此外,英方还利用当地宜人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进行避暑和疗养。他们在岛上设立供官兵休养、消遣的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建起了将军避暑楼、海军病院、别墅、酒吧、舞厅、教堂,还有3个足球场、数十个网球场以及高尔夫球场、棒球场、地滚球场、台球场等。每到盛夏时节,挂着米字旗的航空母舰、潜水艇、巡洋舰、大小鱼雷艇便云集刘公岛,上万名英军官兵在岛上度假休闲,刘公岛俨然成了皇家海军的海上乐园。

《租威海卫专条》签字后,英国当局认识到,光靠一纸空文难以实现殖民统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卫站住脚,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作保证。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处于兵力匮乏时期,不可能从本土增派部队,殖民当局遂决定在华组建雇佣军,以担负威海卫的防务。

1899年,英方严重违背《租威海卫专条》的有关规定,在威海卫成立了一支由300多中国青壮年组成的雇佣军。这支在华组建的部队被称为“中1团”;由于该军团中的士兵全是华人,又称“华勇营”。这支军队着英军装、操毛瑟枪、打米字旗,这些“假洋鬼子”成了殖民当局“以华治华”的有利武器。

1920xx年日俄战争爆发,由于俄国在华地位被日本取代,加之英日又签订了同盟条约,英国对日本的戒心随之消除。1920xx年6月,中1团最终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转往南非当警察,部分人留在当地充任巡捕。

英租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巨大伤亡使交战各方兵员锐减,劳力奇缺,为挽回战争颓势,英法军团将目光转向中国,通过招募华工以解决劳力需求。英方认为山东苦力不仅耐寒冷,而且强壮能干,是最好的招募对象。英法两国先后在直隶、山东、江苏等8个省招募华工近14万人。作为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因转运华工达54000多人而成为最大的华工输出地。

展厅内有一幅记录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的老照片,那里葬有遇难华工842名,是欧洲最大华工墓园。长眠在那里的华工们被视为“中法关系的先驱”。

1920xx年11月,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但华工们的命运却长期无人过问,后来由于广大幸存者的强烈要求,才于1920xx年被陆续遣返,但实际上回国的只有11万人。厅内播放的短片《巴黎和会》,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悲惨境地。

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这里是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国耻地,这里是惨遭英国殖民统治42年的屈辱地......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承载着太多的历史积淀。

1985年,封闭了近半个世纪的军事0刘公岛,裹挟这大海的热情,向世界张开美丽的怀抱。历经20xx年风雨洗礼,新世纪的刘公岛已成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和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文。

刘公岛上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汉代刘公、刘母的动人故事;既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大量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欧式建筑。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累计投资近亿元,重点抢修恢复了海军公所、龙王庙、丁汝昌寓所、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水师学堂等遗迹、遗址。建立了文字、照片记录档案,树立了保护标志,征集文物和资料数千件,其中济远舰前双主炮堪称镇馆之宝。刘公岛博览园通过深入挖掘刘公美德、英租42年、甲午战争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向游客展开了一幅幅跌宕起伏、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成为人们感悟悲壮历史、凭吊甲午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风光。

刘公岛自然风光秀美,远眺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部海滩绵延,水清沙洁。听涛崖、板礓石、五花石等地貌奇特,登山临水,饱览壮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4000亩森林中,乌桕、龙柏、朴树等70多钟林木、50多钟花草郁郁葱葱,200多头野生梅花鹿以及70多种鸟兽栖息林中,构成一道立体的、流动的风景。20xx年来,在提高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水平基础上,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环境品牌,提升环境效应,刘公岛以自然质朴、清新幽雅、特色鲜明、独具韵味的生态景观、旅游环境,吸引了一批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诚信。

诚信是风景名胜区的生命。景区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推行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和首问负责制,并从抓好诚信教育入手,不断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联合巡查、现场办公制度,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景区顺利通过了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连续17个黄金周,景区未发生游客投诉事件,拾金不昧、救助伤病游客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诚信经营为景区负责,一心一意为游客着想,已成为每一个刘公岛人的共识,也成为刘公岛最为闪光的名片。

和谐。

多年来,围绕打造和谐景区的目标,刘公岛始终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对餐饮业的投入、管理力度,使吹海风、品海鲜、赏海景变成游客的一种享受。充分利用岛上居民的老宅、北洋海军兵舍、炮台掩体、英租时期建筑以及部队废弃的营房等,增设住宿设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也正在有计划的运作之中。开发具有刘公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大对旅行社的促销力度,让更多的游客在景区购物、在岛上消费,被纳入景区重点工作目标。充分利用北洋海军、英租时期遗留的闲置房屋,增上北洋水师体验训练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已成为景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增长的刘公岛,正不断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

魅力。

刘公岛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意气风发的刘公岛人将坚持把“严格保护、有选择恢复、适度开发”作为第一指针,把提高效益作为第一目标,把开拓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追求,着力打造“文化、环境、管理和服务”四大品牌,全力推进后山景区、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工程,精心建设主题突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具特色的海权文化基地、人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基地,使刘公岛真正成为千里幸福海岸的龙头,成为国内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成为向世界展示人居威海魅力的靓丽窗口。

水车博览园导游词篇十一

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园再现了水车这种古老的水利机械,可以使中外游人一睹为快。

兰州水车园位于市内南滨河路西段,东邻“黄河铁桥”,西邻“黄河母亲”“绿色希望”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园,南近白云观,是滨河路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

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具兰州地方特色的景点之一,建成于1994年,由兰州市旅游局建造,白银市特级木工高启荣制作。

兰州水车,又称天车,翻车,也称老虎车。明代以前,兰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蒙泉、惠泉及红泥沟泉水,用于灌溉的水源很少。明嘉靖五年(1523)兰州人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据1891年统计)。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