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5:09:43 页码:13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汇总15篇)
2023-11-25 15:09:43    小编:zdfb

一个好的方案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步骤,以确保实施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方案应该具备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如果你正在制定方案,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一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张扬个性,展露才华,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高英语和特长发展的主要活动。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要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5、个性化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教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兴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优势,鼓励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6、校内外结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必须走校内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校本课程的学习效益。

7、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特长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原则: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2、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3、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4、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应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活动式: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

2、课外活动式: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等。

3、体验式:通过学生的制作、调查等方式进行等;。

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在课程表中体现。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开设艺术、体育、文学、科技实践等共12个门类,有手工制作、泥塑、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儿童画、国画、球类训练、诗词选读、美文赏析、动画制作等共18个班。

1、教师评价:

(1)学生选择的人数。教师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记载、有考勤评价记录。

(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教师应妥善保存学生作业、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加油”作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在现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进行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区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1、管理网络: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政教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二

自自治区书法教育学校在我校挂牌后,我校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并深入开展了系列活动;本学期,经学校研究将书法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和落实,实施方案具体概括为:三落实一展示。

学校将各班的阅读课改为书法教育课。一二年级为每周两节,三至六年级为每周一节,以及每天下午到校后的10分钟。

二、教师教授的落实。

1、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怎么教,教什么,做到胸中有数。

2、每位书法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书写水平,老师们虽然也是刚刚起步,但在学习后去指导学生是没什么问题的。

3、书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去获取书法的书写方法,做好上好每节课的准备。

4、老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书法演示或教师书写方法的示范,以此来引导学生。

5、课堂上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习充分结合起来,不可以只练不教,盲目练习。

三、学生学习的落实。

1、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体笔画的练习到字的练习逐步推进。

2、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做到持之以恒。

3、动员和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四、展示。

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学生书法展示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同时也将此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我想只要我们共同去努力,书法教育将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开展时间:从本学期3月8日开始进行。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三

一、指导思想: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写字(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它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的承认。写字(书法)不仅有其实用意义,而且还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严重地冲击着写字(书法)这一传统的艺术,致使许多教师、家庭、学生忽视了汉字的书写能力培养,降低了对书写美的要求与追求,学生中近视、姿势不规范、作业不美观、学习不耐心细致、不会欣赏写字(书法)作品的人增多,部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书法艺术,缺乏继承弘扬的责任意识。

我校把“写字”作为校本课程,以“学习写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学生树立公民道德意识为目标,将写字作为对学生进行“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艺术素养。

二、课程目标:

写字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在教学中,我们把书写文字的形体同理解文字的内容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的教育,依据不同年龄选择教学内容分层落实德育目标。通过学写字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培养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知能目标:

1、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写字(书法)艺术的一般知识;。

3、指导小学生逐步养成最基本的对写字(书法)作品审美兴趣;。

4、指导小学生逐步提高表现写字(书法)美的能力。

发展目标:

1、引导小学生在写字(书法)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写字(书法)的兴趣爱好;。

4、通过写字(书法)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5、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培养继承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情感。

根据课程目标的定位,我们开设写字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行写字(书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2、围绕写字教育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

(2)开展写字(书法)竞赛、书法展览;。

(3)组织参观各类书法展,欣赏(写字)书法作品;。

(4)建设书法教育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写字(书法)作品欣赏、评价;。

(5)出版师生作品集等。

四、课程内容:

(一)各段要求:

低年段:

1、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运笔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做事认真的态度。

中年段:

1、比较熟练地书写汉字,做到字迹工整、美观,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教育学生知道做一个怎样的人。

高年段:

1、能熟练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书写风格。

2、教育学生要懂得怎样做人。

(二)让学生领悟:

坐姿端正的平稳美、书写态度的庄重美、进行书写的平心静气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修养,把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富有活力。

五、课程评价:

(一)根据各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检测。

低年级:坐姿、写姿、笔姿是否合格,基本笔法是过关。

中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做到工整、美观。

高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写出自己的风格。

(二)管理:

1、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验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每学期举办写字展览,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教师给予奖励。

3、全校教师齐抓共管,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

六、组织机构:

组长:张从胜。

副组长:徐洪涛。

组员:韩敬亭、陈德富、徐杰、任仲恩、年级主任、语文教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四

“德”的塑造和形成,是培养21世纪接班人的首要任务。新学期里,我园德育工作将以上级的指示精神为指导,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方式,千方百计地把我园德育工作抓紧、抓实、抓成效。

现将我园本学期德育方案拟定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保证。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20__年8号文和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使全体教师能够严以律已、为人师表、以德施教,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用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引导和影响幼儿。

二、家园合力,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充分挖掘利用、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工作合力,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2、重视家园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a、家长与教师及时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b、家长言行一致,做好幼儿的表率。

3、鼓励和带领幼儿参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五

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评定,确定本学年的校本课程。

人文类:时事开讲。

生活中的经济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花卉与生活。

科学类:身边的化学。

航天科技。

体育类:篮球、排球、足球、舞蹈。

(1)课程名称:(包括适合年级)。

(2)主持教师:(待定)。

(3)课程类型:(说明是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

(4)课时量:说明总课时量及课时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课程具体设计:

课程目标:逐点陈述目标,要全面而具体。

课程内容:知识内容、活动形式等相关方案;具体的组织等。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如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课程评价:评价的标准。注意: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过程评价、评价角度要多元化。说明学分值计算方法。

环境条件:(硬环境:需要学校提供设备、场地、资金等;软环境:工作量的计算、教学的评价等)。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六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努力实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全面贯彻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实施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探索课程发展的机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增强课程对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学生经历实践、体验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享受教育的快乐。

第一版块:一、二年级段“诗园漫步”

1、课程目标:

(1)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养成热爱诗歌,诵读诗歌的习惯。

(2)自觉搜集古诗文,提高学生口诵心惟、含英咀华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

2、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秋、冬之歌”、“秋、冬之诗”。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第二版块:三、四年级段“节日探访”

1、课程的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华,以传统节日为主线,结合其它特殊节日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第三版块:五、六年级“科学发现”

1、课程的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一些简单自然现象与自然事物。

(2)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来发现和提出问题。

(3)初步了解观察的方法,能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活动,记录简要的数据。

(4)感受与体验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欲望。

(1)自然界中,亲近自然动、植物。

(2)风、云、雷、电的形成,春、夏、秋、冬的更迭,草、树、鱼、虫的生活。(可以整合人、自然、社会,科学)。

3、课程安排: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隔周安排一个课时。

1、主讲教师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实施策略、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表)、评价建议四个部分。

2、教学要符合总体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特点。按照综合学科四项常规要求进行设计,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注重记录与反思,收集与整理学生有关作品。例如设计教学过程,低段可按这样的程序: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比一比,找一找。总之,教学设计思路简单,让自己与学生都能上。

学生方面: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待定"记录。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教师方面: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一学期每位上校本课程教师要上交优秀教材、教案两篇,开展一次优秀教案评比。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七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我的课程我喜欢”为主题,以“让多彩的课堂伴随孩子的童年,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孩子的舞台”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在未来三年,我们努力构建邱皮沟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课程让每一个邱小学子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向前迈进一大步。

二、总体目标。

1、开发具有学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存的校本课程体系。

2、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努力开设能全面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多样化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为最好的自己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领域,陶冶情操,为美好人生奠基。

4、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快乐、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并有效实施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开放型校本课程。

三、课程原则。

1、主体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学校领导共同研究探讨编集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校长、主任、同事、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4、选择性: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5、开放性: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主任、校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6、灵活性:采用自编教材,立足本校实际,立足课堂实际,立足学生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机构。

组长:范文华。

副组长:李秀娟崔丽娜。

组员:于旭坡邓红胥黎明王静坡。

佟艳梅闫红军张丽。

1、启动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1)。启动、筹备。(2)。评议、审核。

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实验。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继续深入展开校本课程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认真查找和梳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做好师生课题实验成果、经验总结工作;学校、师生各种资料归档。

1、评价设想。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形式以成长记录为主,要体现过程。

2、学生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评价的出发点是找出学生的优点。评价的方式是鼓励和表扬,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小组评价主要是采取捆绑式评价:最有实力的小组、进步最大的小组、帮扶最好的小组等。

3、教师评价:对授课教师的授课,通过听课、导学案,体会、反思、查阅各种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还要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历躬行。成立以范文华校长为领导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开发研究小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等领导机构,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良性运行。校领导带头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做好示范。

2、规范学校课程管理秩序。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由校长负责学校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同时做好监控工作;教导处根据各类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教师认真进行教学,撰写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案例,及时总结反思;教务处及时整理,保存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及取得的成绩证明。学校每学期召开学校课程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交流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组”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具体情况,召开分析会,总结经验。“学校课程评估工作组”随机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活动进程,每学期结束对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3、进一步拓宽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制各种教学设备,对现有对现有教育资源整理充实,妥善安排,统一调配。

4、时间上的保证。在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把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定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

(1)奖励制度。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的态度、能力以及实施效果对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

(2)教研制度。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分学科的教研活动,研讨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质量监测制度。教导处根据教学流程管理的要求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意见或建议,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4)队伍保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深刻领会课程精神内涵。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课程实施的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进行课题研究。

(5)经费保障。实行经费倾斜政策。筹措资金优先用于课程开发,设备添置,印刷、或出版成熟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最新资料。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八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教导主任)xxx(政教主任)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xxx(校长)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九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发展史看,从学校教师、校长对学生进行的比较零碎的劝诫、说教、讲演,到《圣经》学习、公民课、社会课、道德哲学、哲学研究、道德科学等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德育课程,都属于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道德品性的知识性德育课程。这种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在欧美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也正是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等因素才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当时,从理论角度对这种“传统品格教育”提出批评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论著中,杜威批评“传统品格教育”中直接讲授道德规范或美德知识的方法与方式实质上是将道德教育变成了“特定的问答教学”,“关于道德的功课”,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

对于欧美学校中传统德育课程的性质与效果作出科学的否定性评价与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本世纪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与梅领导的“品格教育研究会”对当时的德育——“品格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价值,但与他们的实际行动毫无本质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激烈地反对欺骗;教师在班级内认为的诚实的人数与实验测量出来的人数不相符。

这一科学角度的研究与前述社会变化、理论家批评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证明了传统德育课程,特别是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与无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导致或加剧了传统德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被否定与消失。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名称不一的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课、思想品德课、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及国际共运史)、政治理论课以及各种集会与活动中的道德谈话。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分析看,这种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因素或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第二类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从而在实际上效果不大。至于第一类各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在这种德育课程中,被用来教给学生的是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教材或教科书和学习资料中的“有关道德的”知识(knowledgeabout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观念(idealsaboutmorality),它们是伦理学与道德学或道德社会学中的知识内容或观念体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识与观念,而不是道德与道德教育意义上或范围内的“道德知识”(moralknowledge)与“道德观念”(moralldeals)。对于前者的教育与学习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智育范围内伦理学的知识性教育与学习,只是一种“特定的问答教学”或“关于道德的功课”;而对于后者的教育与学习,只要其正确合理,就是一种真正的德育意义与范围内的教育与学习,它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能影响与指导其实际道德行为的那种道德认识、道德信念或信仰。第二,在学校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第三,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辑性与科学性。

总之,这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因为其“道德功课”的性质与一定程度的“空洞说教”的缺点,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些“非道德的”知识或观念,即“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对于传统的与现行的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上述缺点,不少欧美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实验。在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研究与借鉴的是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特别是他所创导的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及其德育课程的理论与方法[1]。作为德育课程及其教学领域的一种新探索,它对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法,某些方面是有限度的;当这一方法与其他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及各种隐性课程相联系时,其作用将得到保证和扩大。在我国学校认识性德育课程及说理、讨论、辨别等德育方法的建立、改进、发展与实施过程中,这种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方法与道德推理课是值得批判性借鉴的。当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认识性德育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还有待于大量的比较研究、探索创造与验证性实验。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十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传民族传统文化灰核心,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问题,使中小学德育直正体现普教性、持久、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减少突击与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初中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文明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友爱、热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一).知识。

1.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实质.

2.懂得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3.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懂得中学生得体的服饰要求和谈吐规范.

4.掌握家庭礼仪中对待长辈、客人及邻里的基本礼节.

5.懂得与教师、同学相互交往和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义.

6.懂得作为社会人在公共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能力。

1.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体态语言”习惯,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素养.

2.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礼貌用语,掌握与人交往的语言技巧,提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

3.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符合中学生自身特征,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养和提高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爱.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做事,培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培养和锻炼适应能力,培养协作能力.

6.培养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诚心、爱心和热心,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能力.

7.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

(三).情感和态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自尊、自重、自律的行为中培养关爱自己、宽容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貌的行为,在规范行为中培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3.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利益,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培养对国家、社会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生活作风,做到真诚讲信用,遵纪守法.

5.树立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意识.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与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教学计划:初中礼仪教育课程的知识部份共24课时,两个学年完成,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课时比例基本为1:1,或者活动实践课时多于知识传授课时,即礼仪教育总课时数为48节,教师教学时可视实际需要灵活把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注意与学校长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联系.另外,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节日教育、艺术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绪论(共2课时)。

1.礼的起源与发展(0.5课时)。

2.礼的内涵与实质(0.5课时)。

3.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1课时)。

1.形体姿态(3课时)。

2.中学生服饰礼仪(1课时)。

3.礼仪修养与个人卫生(1课时)。

1.谈吐礼仪与语言美(1课时)。

2.谈吐礼仪与声音美(1课时)。

3.谈吐礼仪与普通话(1课时)。

1.敬老礼仪(2课时)。

2.日常餐饮礼仪(1课时)。

3.待客礼仪(1课时)。

4.书信礼仪(1课时)。

5.电话礼仪(1课时)。

1.师生之间的礼仪(2课时)。

2.同学之间的礼仪(1课时)。

3.校园活动礼仪(1课时)。

1.公共礼仪基本原则(1课时)。

2.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2课时)。

3.社会公德与环保安全(1课时)。

本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总是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这一形式.

5.诵读诗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诵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今经典赞歌、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欣赏:学生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乐,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

7.练习: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练习中学生形体健美操等.

8.讲授: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份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9.主题班会:针对某一主题而召开的班会,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10.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还可以与音乐欣赏、体育健美操练习等结合,还可以充份利用校园环境等创设礼仪教育氛围.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十一

本学年度,我校的校本课程继续实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线并行”的方案,其中,必修课程又分两个系列,一是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的主导性校本课程,按一至六年级的顺序,课程内容依次为《我是文明的土家人》、《优美动听的土家故事》、《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引以自豪的土家名人》、《美丽如画的清江风光》和《魅力四射的土家文化艺术》;二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写字课。

通过学生选课,确定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我有一双小巧手》《我们的动物朋友》《生活万花筒》《我是小小科学家》《儿童漫画》《美德故事伴我行》《演讲与口才》等。

1、必修课程之一。

《传承土家文化热爱山水长阳》校本课程纲要。

我校地处鄂西南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龙舟坪镇,这里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长阳文化名人都在这里居住;这里是巴人故里,土家先民的聚居地,勤劳、勇敢、富有聪明才智的土家人在清江两岸生息繁衍,酝酿出醇香的土家文化。这里有古朴的民俗风情,优美的土家传说,享誉神州的长阳“三件宝”——山歌、南曲、巴山舞,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八百里清江纵贯长阳,还鬼斧神工造就了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观。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秀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名人,就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彰显学校特色,作为县实验小学,把特色定位在哪里呢?几年来,我们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明确提出了“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的办学理念和“育创新人才,办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在这一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小学,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传统的民族精神,又有创新意识的现代文明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仅仅靠单纯的说教是难于凑效的,必须建立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程载体。我们反复分析了自身的地理位置、教育环境、文化氛围和课程资源优势,充分认识到,学生生活在土家族聚居区,耳濡目染的是土家文化的浩瀚与厚重,而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具有一种特有的归属感和亲近感,那么,我们利用土家文化的精华来教育、影响学生,必将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也定将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由此可见,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的土家文化,是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的,是难得的校本课程资源,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筛选这些资源,让土家文化走进校本课堂,构建起我校的主导性校本课程体系。

1、文化价值。

土家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无论是古人留下的竹枝词、当代人创作的寓言、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俗谚、格言、谜语;无论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还是酒文化、茶文化,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必将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智能价值。

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表演、艺术欣赏、动手操作、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必将全面培养其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思维得到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价值。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实践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土家文化的丰厚博大和源远流长,必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决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4、美育价值。学生在欣赏美丽如画的清江风光、魅力四射的文化艺术之时,必将提升自身的美育素质。

人文素养类。

让学生知晓土家文化,热爱土家文化,立志长大后光大土家文化,献身家乡(祖国)建设,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传统的民族精神,又有创新意识的现代文明人。

一年级:

1、初步认识学校、家庭、社区,了解大自然,知道自己的民族,具有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

2、参与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学习参观、访问、观赏等学习方法。

3、调动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二年级:

1、会讲萧国松笔下的.寓言故事,长阳地名故事、人物故事、孙家香讲述的神话传说故事等。

2、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积极进行故事的创编。

3、让学生在听、讲、演、编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

4、激发学生对土家故事的热爱。

三年级:

1、知道土家族的一些具有特色的风俗民情。

2、学习采访、辩论、阅读等一些方法。

3、从风俗民情中吸取道德的营养,感受土家风俗民情的个性、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

1、了解土家名人的感人故事。

2、在阅读、采访、讲述过程中,进一步习得一些方法。

3、学习土家名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五年级:

1、了解长阳的旅游景点及清江风光的美好。

2、学习图片的拍摄、风光的欣赏以及一些创作的方法。

3、清江风光的无限美丽,激发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之情。

六年级:

1、掌握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的相关知识,了解根雕、盆景、清江奇石。

2、会欣赏长阳山歌、南曲和根雕、盆景、清江奇石,会跳巴山舞。

3、充分调动学生的民族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初步的土家文化底蕴的土家人。

年级主题内容总体构想。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同时,在一学期结束时,也应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应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

二是学校教学检查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c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1、因课程中有一些内容的教学非一个教师能独立完成,如外出参观、实践活动,因此,凡教学相关内容时,学校应安排教师协助。

2、因课程中有一些内容的教学非校内教师能够承担,因此,学校应聘请部分社区人士作为该课程的教师。

课程开发者为曾祥友、彭兴建、赵爱华、漆昌琼等。

课程实施者建议为课程开发者之一,同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的学科相近性,安排具有其相应特长的教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十二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吧!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

日记。

调查报告。

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十三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十四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全员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导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真诚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整体性原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展指导工作。

三、方法和步骤。

1、组织建设。本校在区教育部门指导下,建立“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和职能处室,并具体落实德育导师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全校建立德育导师工作团。

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主要负责制定“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落实德育导师的资格预审工作,确定德育导师的聘请名单;负责《“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的落实,确定受导学生的名单,并负责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工作。

2、摸底调查。

(1)调查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学校教职员工。

(2)调查需要导师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需要导师的学生初步确定后,班主任要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形成包括学生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弱势、学习风格、同伴关系、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初步材料,作为导师选择学生的依据和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特别要关注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

3、选配使用。

(1)对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

(2)确定:我校将遵循自主、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愿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个人的特长、个性、兴趣爱好等情况选配导师,明确工作职责,并颁发聘书。

(3)使用:德育导师人选确定后,将在校园内张榜公布,并在各班提交受导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确定。原则上1位导师可指导3―5名学生,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

四、职责与制度。

1、德育导师主要职责。

(1)关心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帮助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特长发展,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他们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他们成长。

2、德育导师工作制度。

(1)导师聘任制度。凡被聘任为德育导师的教职员工均由学校颁发聘书,德育导师与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

(2)学生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或每一月的表现逐一登录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行为等变化曲线。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谈心交流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台帐,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5)小组活动制度。组内活动: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组间活动:德育导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6)导师培训制度。学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工作水平及研究水平。

(7)考核奖励制度。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检查导师工作的日常工作运作记载、结对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和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的情况反映等对受聘的德育导师进行考核评价,并作为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评职等重要条件,学校也将对优秀德育导师给予表彰奖励。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十五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写字(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它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的承认。写字(书法)不仅有其实用意义,而且还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严重地冲击着写字(书法)这一传统的艺术,致使许多教师、家庭、学生忽视了汉字的书写能力培养,降低了对书写美的要求与追求,学生中近视、姿势不规范、作业不美观、学习不耐心细致、不会欣赏写字(书法)作品的人增多,部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书法艺术,缺乏继承弘扬的责任意识。

我校把“写字”作为校本课程,以“学习写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学生树立公民道德意识为目标,将写字作为对学生进行“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艺术素养。

写字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在教学中,我们把书写文字的形体同理解文字的内容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的教育,依据不同年龄选择教学内容分层落实德育目标。通过学写字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培养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知能目标:

1、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写字(书法)艺术的一般知识;。

3、指导小学生逐步养成最基本的对写字(书法)作品审美兴趣;。

4、指导小学生逐步提高表现写字(书法)美的能力。

发展目标:

1、引导小学生在写字(书法)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写字(书法)的兴趣爱好;。

4、通过写字(书法)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5、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培养继承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情感。

根据课程目标的定位,我们开设写字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行写字(书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2、围绕写字教育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

(2)开展写字(书法)竞赛、书法展览;。

(3)组织参观各类书法展,欣赏(写字)书法作品;。

(4)建设书法教育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写字(书法)作品欣赏、评价;。

(5)出版师生作品集等。

(一)各段要求:

低年段:

1、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运笔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做事认真的态度。

中年段:

1、比较熟练地书写汉字,做到字迹工整、美观,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教育学生知道做一个怎样的人。

高年段:

1、能熟练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书写风格。

2、教育学生要懂得怎样做人。

(二)让学生领悟:

坐姿端正的平稳美、书写态度的庄重美、进行书写的平心静气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修养,把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富有活力。

(一)根据各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检测。

低年级:坐姿、写姿、笔姿是否合格,基本笔法是过关。

中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做到工整、美观。

高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写出自己的风格。

(二)管理:

1、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验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每学期举办写字展览,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教师给予奖励。

3、全校教师齐抓共管,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

组长:张从胜。

副组长:徐洪涛。

组员:韩敬亭、陈德富、徐杰、任仲恩、年级主任、语文教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