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的人教案设计(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5:45:37 页码:12
有的人教案设计(实用15篇)
2023-11-26 05:45:37    小编:zxfb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使用。借鉴他人的优秀教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

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出发进行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

电脑显示红花榜: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注意观察红花榜。)。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

师: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小雪比小华多几朵?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会解答吗?你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与难易情况来选择答题。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订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师:同学们,根据d的口答,你想对他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为什么用减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为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所以用减法……)。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师:咦,老师从这些题里发现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板书b和d,问: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用“12-8=4(朵)”来解答,是对还是错呢?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吗?可以四人小组来讨论一下,还可以借助学具,通过摆红花来想一想。

教师巡视,给个别组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结合学具边摆边商量,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生a:“12-8=4(朵)”这个答案是对的。

生b:因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意思一样,所以算法也一样,都用“12-8=4(朵)”。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还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没有信心?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电脑示图: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基本练习加以巩固新知。】。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二第1题。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跳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各跳了多少下?电脑示图:

师:电脑博士给我们出了两道题。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对比练习,加深“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关系。】。

3.选择题(教科书第74页第3题)。

电脑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加大难度)。

算式:44-40=4(盆)。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择答案,并集体订正。)。

问题: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还剩多少盆?

4.教科书第75页第5题。

电脑显示:

李平家养的家禽。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鸭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

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二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鲁迅的诗《自嘲》。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三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理解诗歌的内涵。

合作、探究式,讲解式。

鲁迅像。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诗歌,《死》中的片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 鲁迅的像

1、提问回顾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精神。我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想,同学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对鲁迅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3、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想,进一步讲解相关的内容。

5、鲁迅对生死的态度 学生看鲁迅《死》一文中的相关文字。结合其遗嘱回答。

6、鲁迅对自己看得很轻,但是别人呢?别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7、指名读名人评价鲁迅的文字。

8、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之以民族魂的称号。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读诗,把握主要内容。

3、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学习探究,领会内涵

生活死的意义。

活着却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来看看。

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

四.深化认识,拓展教学空间

师生一起学习,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觉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文章说。

2、“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教师课堂拓展 韩愈文章写得好,当时许多大户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请韩愈写祭文,想借助韩愈的文章来留名后世,但是,他们终究没有能够。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看到这两句,你想到了那首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的生命力顽强。其实,这儿有更深层的意义。只有那些像草一样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顽强的生命力。鲁迅先生始终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诗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这个意思。从全诗来看,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们始终都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总结归纳

本文运用对比的的手法,通过生与死两种不同的意义,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说到人的生死时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完以后,我们要认真思考。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搜集更多相关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四

麦子金黄金黄的。

树木浓绿浓绿的。

半圆的坟丘躺卧在麦田中。

安静的鼾睡。

再也不会醒来。

半圆的苍穹象半圆的.坟墓一样。

吞噬着所有的消亡和生长。

现在所有活着的人们。

所有生存着的动物和树木。

还有所有人类的房屋、道路和桥梁。

总终都会被它消灭和吞噬。

但是。

大地象一个孕妇一样。

又不停的繁衍。

不停的生长。

生衍出所有新的植物、动物和人类。

在这生命的此消彼长中。

在这季节的循环往复中。

在这生生不息的轮回中。

人类重复着他们的婚丧嫁娶。

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

总也诉说不完他们的恩怨和情愁。

总也征服不完自己的梦想和野心。

他们少了动物的从容恬淡。

少了植物的自然简单。

把上天赐予他们的天性和快乐放在一边。

自己树立了很多障碍和规范。

然后游走其间。

却又不厌其烦地喊着难、难、难。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五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同学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局部。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小朋友。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小朋友抱回来抚养。)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八、教学后记。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七

天有多高,地有多远。

而人能用神舟飞船去太空,高铁南北相连.

小至遂道打通缩短了距离,以前老家到宁海走山路爬枫槎岭,人走黄胖,而此刻,开车二十分钟。

用手指头数数,天翻地覆大变样。

家门口,小汽车进进出出,十几万小车是代步车。

城市的房子,老房子都拆得拆,好象是旧城改造,富了拆迁户,而集居了商业化的小区,购物,娱乐。

我们的祖宗是不是高兴还是在担忧,确实,存在着是否就合理,手机,电脑,无线网。

生活太丰富了,想去哪去哪,想吃啥吃啥,想玩就忘了睡,胡噻海吃。

到如今,交通出行堵,吃出来的满身都是病,人都太享福了,天上飞的,地下爬的,而这也产生了好多催生的食物,基因裂变的种子,你防备不了这个世界偷去了你短短的时光。

人是不是太贪了,高楼林立,房地产开发。

将近十年间,房奴产生,一线二线的你支撑的是几百万几十年的`银行债务。

人不能停止奋斗,还不能保证哪一天人抛个锚,出点个状况。

心那个虚,生活由不得自已。

有一天,看看城市太挤,天也太朦胧,来到老家住几晚。

抬头看天,没工业化产生的气味,仅飘着柴灶的人间烟火味。

而微信朋友圈,冬天的景色是朦胧照,雾那个霾还要请风来吹散,我想,是看天脸色的季节了。

古有草船借剑,今有雾霾有风见天。

观山望天,鸟鸣鸡飞狗跳,原生态。

蓓蓓妹妹说,还是乡下好,空气还不沾霾,大水库还是天然的大水缸,没有污染。

宁海还是个后花园,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感恩天,感恩地,感恩这个大空间;我们但是是宇宙间的一粒小小的尘。

人与万事万物都能和谐相处,能量平衡。

空气;食物,阳光。

还有我们的食物链;尽量别吃众生肉,多吃素。

这天吃了它;明天来讨债。

佛知因,人知果。

天;地,人,有很多微妙的呼应,愿天地吉祥。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八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时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还要注意对比朗读的训练,以便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内涵,并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重点句子及鲁迅先生图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冷对孺子牛。”

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出自于何处吗?(出示鲁迅先生的图像)。

2、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从课题质疑。

预设:(1)、课题是《有的人》,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呢?

(2)、课文主要是写“有的人”,还是“鲁迅”?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诵,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诗。

3、请大家再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学生朗读)。

4、学生交流。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理解“野草”和“地火”。)。

(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三、深入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观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理解两个“死”“活”)。

依据:(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欺压人民的人和为人民服务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骄横地、诚恳地)。(鄙夷地、激昂地)。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鄙夷地、激昂地)。

(3)“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气愤地、赞扬地)。

四、探索写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1、这首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2、由此看来,,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3、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五、获得启发。

1、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2、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3、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生命意义的名言。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九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爱人民人民爱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十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十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这一节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然而,刚入校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尚短,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也容易消散。因此,识字教学必须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进行,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天”和“地”)引言: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板书“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进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是妈妈,他是爸爸,我是乖巧的小娃娃。妈妈对我说:“孩子,孩子,你是妈妈的好娃娃。”爸爸对我说:“娃娃,娃娃,妈妈对你说的啥?”我对爸爸说:“爸爸,爸爸,妈妈说我是她的好娃娃。”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我他”,学生认读。

设计意图: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6个会认字,学生充分认读。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

4.自主识字: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5.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天:(1)联想识字。独体字,“大”字多一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

(3)组词识字:天上、每天、天真。

地:(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

(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土”,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地”。

(3)组词识字。大地、地面、土地。

他:(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亻”。

(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亻”,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他”。

(3)组词识字。他们、他人、他乡。

(4)形近字比较识字。“地”和“他”的右边都是“也”,字的左边不同,“他”与人有关,所以是“亻”,“地”与土有关,所以是“”。

人:(1)数笔画识字。独体字,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捺。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人”字像一个人的侧视形象,头、臂、身、腿、足齐全,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3)猜字谜识字。“天下一绝”或者“春节放假三天”。

(4)组词识字。大人、人民、人们。

我:(1)联想识字。独体字,“找”字头上多一“撇”。

(2)组词识字。我们、我的、我家。

这一课我给孩子们创建了有意思的ppt,使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满满,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这一节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然而,刚入校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尚短,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也容易消散。因此,识字教学必须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进行,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

但是还是由于对每一个孩子还不够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差异性,只做到了一视同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给学生准备充分的游戏来熟悉课堂。课堂语言不够充满童趣,在课堂上孩子们的纪律只能维持三十分钟,会有学生容易走神。

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授课。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教导学生,进一步强调学生的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备课时尽量准备几个小游戏,在学生分神的时候用小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4+95+67+812+6。

2、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十三

23假如(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书写“食、场”等字,感受字的形体美。

2、初读课文,把住重点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

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词,学习书写,记忆易错字。

2、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指导,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苹果图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师讲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上课之前,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

从前,有个小男孩,叫马良,他有一支神笔,哗,这支神笔可神啦!他画蝴蝶,蝴蝶就翩翩起舞,画小马,小马就会嘀哒嘀哒地跑起来……总之画什么就有什么。他用这支神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

2、师生交流,揭题《假如》。

假如你有一支这样的神笔,你想画什么?指名说(三、四名)。

假如有一支这样的神笔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假如》。

师板书:假如,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1)自由读,同桌读。

你找到神笔吗?(生:没有)没关系,我请来了魔术袋帮忙,只要你记住它们的名字,魔术袋就会带你去找神笔。

先自由叫叫它们的名字,再读给同桌听。

(2)请小老师带读,师正音,再齐读。

哪位同学来叫第一排魔术袋的名字?(生读一个生字)其他同学跟他读!

(请读音准的两个小老师带读,此过程老师重新带读,来强调易读错的字,如:良、缩、康、操)。

好,全班大声地叫它们吧!(一个字读两遍)。

(3)去拼音,开火车读。

同学们读得真响亮!我们来开开小火车吧,火车来咯!(出示课件)。

师:火车火车哪里开?生:这里开这里开!

师:你的火车往哪开?(一小组读完后问)生:往左开(或往右开)。

3、识记字形(重点问:缩、遥、健、操)。

谁来告诉魔术袋?

4、拨荷叶游戏,学词语。

(1)自由读,齐读。

同学们把名字都记住了,魔术袋就带我们上船去找神笔了。(课件:袋渐变小,放入船里)好,我们出发!

(课件:荷叶挡住去路)河上的荷叶妹妹们睡着了,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来,睡来叫醒她们,请她们让让路。

一个同学声音太小了,叫不醒她们,我们全班一起来!(点击荷叶,荷叶拨开,船前进)向果园前进!

三、再读课文,领会诗情。

我们终于来到果园了。(课件出示果园)。

果园的阿姨有话想对我们说,认真听听: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果园,你们想找的神笔就藏在苹果里。可是你们要把课文读通,才能送苹果给你!

那我们赶紧来学课文吧!

1、听课文录音,弄清楚:课文分为几小节?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什么?

2、重点引导突破朗读难关。

我们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这四句话(出示课件)。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2)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

(4)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第一句)。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两名生读这四句话)。

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谁能读得更好?

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了,请听。

谁还能比老师读得更好的?!(指朗读好的一个)。

读得多好啊!其他同学也像她这样读吧!生齐读。

3、分四人小组,选其中一节读。

下面,请同学们从前面三小节中选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读给你小组的同学听。注意要读正确读通顺。师巡视指导。

4、派代表读,生评价。

师:1,2,3生:坐端正。

(读通奖个苹果,里面都没苹果。)怎么都没有的呢?

全班来读试试看!

5、学生齐朗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真好!婆婆刚才送了个大苹果给我们班,看(出示大苹果,师打开苹果,里有神笔),神笔终于找到了!

只有一支神笔,给谁呢?下面我们来赛一赛,看谁能把“食、场”写得最好就送给谁!

四、指导书写难写的字(食、场)。

1、观察,发现。

看看书本,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把“食”字写好呢?指名说(观察书上的田字格作回答)。

写“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名说。

2、师范写,生练写。

请看老师来写这两个字,你们书空。(课前板书好两个田字格)。

好,你们在书本上写写这两个字,看哪位同学写得最好看?

3、展示、欣赏、评议。

展示写得最好的,送大苹果,里面有神笔。

要同学仔细观察,认真写就可以把字写好的。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下课!

五、板书。

23假如。

作者邮箱:873056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十四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一课时

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一.谈话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三.品读全诗,领会情感

1.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

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自己的感悟

适时点拨: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在课后积极反思,现将教学中点滴感受赘述于下,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这首诗歌我还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文以载道,是古训中对语文学科功能的阐释。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的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有的人教案设计篇十五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xx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感受颇深,于11月1日写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文章题目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副标题)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检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关于鲁迅和臧克家)

2.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鲁迅生活时代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3.感知鲁迅作品《自嘲》《野草》。

三、初读知大意

1.师范读:诗歌中写了几种人?(两种人)

2.全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四、研读品内容。

(一)生自由研读

1.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根据所写的内容与结构的不同,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二)学生汇报,评议共进,教师相机点拨并梳理成果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五、联系实际谈收获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六、总结

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七、作业(小练笔)

模仿本诗的格式创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