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21:04 页码:13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质8篇)
2023-11-13 12:21:04    小编:zxfb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总结要有层次感,结构清晰,避免内容杂乱无章。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些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1)是一首二胡曲。

(2)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3.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把你看到惠山的景色都划下来,好吗?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1)学生说:

(2)美还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说。

(3)学生说:月光……。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同学们看,这就是刚才大家找到的,你们最喜欢哪处风景,你们就放声地去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1)指名读(学生说他的“淙淙”的音没有读准)。

老师想请一个学生读“静影沉璧”。老师来读,你们感觉自己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沉下去的应该是月亮。

(2)还有哪个地方你很喜欢,请你为一个学生来读读。

学生读。

学生再读其他的话语。

(3)你们想看看这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吗?

(4)课件播放,教师语言过渡。

4.同学们,美吗?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感受着美美的句子吧。

(1)学生读。

(2)请大家接着说说惠山和二泉的风景(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1)这曲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2)学生说:优美、动听。

(3)这优美的曲子是谁创作的呢?(介绍阿炳)。

(4)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告诉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吗?

(5)学生说:他看不见东西;阿炳生活中十分坎坷;遭受别人的歧视。

(6)同学们,面对生活困苦,他屈服了吗?

6.课文哪里说他没有屈服呢?请你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1)学生自读,放声读。

(2)师生交流,阿炳屈服了吗?

学生说;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他多么希望有一天……。

她找对了,还有谁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呢?课件出示。

再指名读:……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齐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1)学生说:他十分的寂寞、困苦……。

(2)他带着一颗颤抖的心,操着二胡演奏起来。

8.师生交流:这时阿炳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热爱。

(1)找到这段话,读一读,看看阿炳究竟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学生读。

(3)指名读。

(4)还有补充吗?再读。

(5)学生再读。

9.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恬静而又激荡。

(1)你觉得哪一段旋律最吸引你?指名读,并指导朗读。

(2)还有同学希望其他段落的吗?

(3)随着旋律东西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学生说自己的理由,音乐起伏。

(5)指导学生进行描红(“腾”、“宕”)。

(6)起初这一段,谁喜欢,请学生读。(教师点评:你读出了自己的美好感受,再请一个学生来读)。

(7)阿炳想通过这个曲子什么呢?

(8)学生说:阿炳想告诉人们他爱那……。

(9)学生齐读:“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10.知道阿炳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动人心魄的曲子的呢?

(1)是阿炳的坎坷经历才创作出这样的曲子。

(2)还有他师傅告诉他的话,还有他自己坎坷的经历。

(3)你最喜欢读那一处的声音,就放开声音去好好地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11.但是在那个年代他伤心的哭泣有人聆听吗?他只有将他的一腔感受倾诉给这个茫茫月夜。

(2)此时此刻,你觉得这首二胡曲仅仅是动人吗?

学生说;人人都会经历困难,只要克服就好。

这个曲子仅仅是感人吗?

还有一点悲凉、伤心(教师板书)。

(1)播放音乐学生听。

(2)学生读自己想读的句子。

(3)教师随机点评。

三、小结。

时间虽然到了,但是我们对于阿炳的对于音乐的向往和追求却是难以忘怀的。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前播放课件: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同时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欣赏了惠山二泉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谁能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带领大家神游美丽的二泉?(学生可用书中的八个词,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老师展示图片,为大家再现美景。)。

2、这样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情?

二、品读坎坷。

2、又是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二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认真读读,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4、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生活的年代离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比较遥远,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你们平时在郑州的街头有没有见过一些衣衫破旧、卖艺为生的人?当年的阿炳就是这样一个流落街头、卖艺为生的人,或许衣衫更破、处境更糟。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情感走近阿炳,走近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夏日,阿炳正当街演奏,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有一天,阿炳高烧39.5度,浑身发抖,又饥又渴,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同学们请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5、好,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所写的片断。)。

7、这是一个心灵在歌唱的时刻,这是一个灵魂在飞扬的时刻,一段不朽的名曲将由此刻诞生。让我们把这个永衡的画面记在脑海中吧!(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地点、场景、心情等方面巧妙记忆。)。

三、品读第五段。

1、过渡:在二十年代,在那个社会,有人听懂他深沉的的叹息吗?有人关心他伤心的哭泣吗?有人在意他激愤的倾诉吗?有人理解他倔强的呐喊吗?是的,没有人懂得他的情怀,他只能将一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看,他用颤抖的手拿起了二胡,听,如泣如诉的琴声从琴弦上流泻出来了。

2、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2、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学生自读)。

3、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配乐朗读。)。

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

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

4、他仅仅爱这些吗?从那里看得出来?省略号表示什么?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一代大师阿炳,就是这样深沉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一切。(音乐再次响起),同学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读上面一段(音乐不停),高潮部分师生齐读,尾声教师读。

四、升华情感。

是啊,还有阿炳那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感也像这琴声一样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响。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师:今天这节课,顾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泪流满面地说道:“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人心呢?请同学们现在就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体会。

师:听了这段曲子,你们有什么感觉?(指名说)。

师:你们对这首曲子有什么了解?(指名说)。

(板书:二泉映月)。

二、了解阿炳。

师:《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在心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恨、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深情的旋律中。欣赏这感人的旋律,我们得首先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出示图片)。

师: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多么五彩缤纷,然而对他来说却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了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穷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是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唯一的亲人------师父离开了人世。

师: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师:就是这样一位尝尽人间酸辛的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呢?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听一听顾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你们仔细地看课文,跟着音乐,随着朗读认真地听、仔细地想。(播放课文范读)。

师: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我读得好吗?好在哪里?(指名说)。

师:我读得时候是不是从头到尾都很大?有没有像有的同学一样读书都用大嗓门?有时候读书不一定都要用很大的力气,不一定要发出很大的声音。读书讲究的是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刚柔隐现。表现内心思考的文章,要用气把声音送出来。你们会读吗?听着音乐,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学生试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感觉怎么样?有感觉吗?

师:今天由于时间有限,顾老师就不让大家一节一节地读了。顾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读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自段然,猜猜看,我会让大家读哪个自然段?为什么?(指名说)。

师: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你们要是能把这一节读好,其它的内容也一定能读好。就这一节,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四、练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听的时候,你们发现他读的有什么毛病吗?(指名说一说)。

师:对读书的学生说:第一次站起来读这么一个高难度的自然段,读不好,顾老师原谅你。同时也要敬佩你的勇气。好,坐下。大家想不想把这一节读好?要想读好,我送给大家几个字。(板书:用心灵诵读)知道,什么叫“用心灵诵读”吗?(指名说)“用心灵诵读”咱们得首先学会“心与心的交融”,“心与心的交融”就是要让你们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试着去了解、琢磨阿炳的内心想法。现在,就请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节,你从中读出了阿炳内心世界的哪种心情?(学生再次读第五节)。

师: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节,你从中读出了阿炳内心世界的哪种心情?为什么?(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

(悲伤、痛苦、爱、信心......)。

师:同学们,这首乐曲以“悲”为主题,在凄楚的叹息声中又让我们看到阿炳那颗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心。现在来,让我们听一听一位著名的演讲家是如何将阿炳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播放第五节录音)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的声音轻轻读,跟着它学,好吗?(好!)。

师:后面的同学也可以跟着轻轻地读,轻轻地学,老师们也可以,咱们一起来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

师:“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啊!多么伟大的音乐啊!听完了,似乎我们的心情早已就沉浸在阿炳的心灵之中。你们谁来试着配乐读一读。(学生练读)。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师:让我们一起在心与心的交融中,用心灵去诵读这一节吧!(学生一起配乐读)。

师: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而如今音犹在而人已亡。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指名说)。

(指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师: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

用心灵诵读心与心的交融。

一首曲子一段经历一番情怀一种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奠定情感基调。

1、假如没有音乐,社会将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假如没有音乐,生活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乐趣,世界就不再丰富多彩。上课前,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

二、初感人物,发现一道美景。

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这首世界名曲《二泉映月》诞生在这里。齐读课题《二泉映月》。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5、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倾听月光如银委婉连绵双目失明。

倔强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卖艺度日。

激愤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经历坎坷。

搀扶月光照水舒缓起伏热爱音乐。

积淀水波映月恬静激荡向往光明。

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三、分层感悟,体会坎坷人生。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3、交流:两次听泉。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

(一)第一次听泉声。

1、阿炳在第一听泉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

……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板书:坎坷)齐读。

4、请同学们再到书上找一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结合文章第三小节感受阿炳的坎坷经历)(板书: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5、齐读“双目失明”。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6、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阿炳就是这样卖艺度日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镜头,去想象体验说说阿炳卖艺的情景。(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11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文本解读: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惜生命”主题下的第五篇文章。

一、作为读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主旨。

带着疑问,我开始读文章。初读课文之后,感觉文章采用记叙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曲作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故事发生在无锡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边。在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和师傅到泉边赏月,听泉时,身为孩童的阿炳难解饱经沧桑的师傅的话语。后来,师傅去世了,阿炳也患眼疾双目失明,他只好靠卖艺度日。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二泉边,经历了人生磨难的他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于是他拉弓抚弦,创作了一首二胡曲,阿炳用这首曲子表达着他对师傅的思念,对命运的抗争,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后来这首乐曲成了一支不朽的名曲。

我查找了有关阿炳身世的资料,让《二泉映月》凄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

二、走进作者,客观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虽然本文作者无从知晓,但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价值和它所传递出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民间音乐家盲艺人阿炳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从网上也搜到了一些有关的散文和诗歌,那些作品更偏重于对阿炳的怀念和赞美,而本文作者选取了和二胡曲相同的题目作为文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便于读者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一股涓涓清泉”,这里是优美的风景胜地,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第二自然段“有一年中秋夜”第四自然段“又是一个中秋夜”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在中秋夜,却发生着不同的故事。第二自然段写师徒到泉边赏月,作者记叙了师徒对话的情景。“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写出了景色的优美,这些师徒都看在了眼里。小阿炳读懂了师傅“饱经沧桑”的脸,却听不出泉水中的特别之声,此时的阿炳可能无忧无虑,“似懂非懂”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阿炳。没有介绍阿炳童年的生活,没有介绍阿炳幼年苦练琴法,这就是作者的选材技巧吧!

“十多年过去了,”世事变迁,这里作者用了高度凝练的语言介绍阿炳人生的变故,“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先是失去了师傅,失去了人生的依靠,他会痛心疾首!然而更大的打击是“双目失明”,想想看,眼前再也不见一丝光明,那该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我们简直不敢想象!阿炳坠入了生活的深渊,他会痛不欲生!回首上一段中的介绍,这是鲜明的对比呀!然而,阿炳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这对读者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阿炳落入了生活的最底层,他的温饱问题如何解决?因此作者先写他如何生活,“整天”留给我们的是想象的空间,“卖艺度日”该是何等艰辛!接下来作者直接用转折连词“但是”来发表议论,“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展示给读者的一个不屈不挠的阿炳,一个顶天立地的阿炳!

文章最后作者用破折号提醒读者阿炳创作的这首二胡曲的名字,回扣课题,照应开头,此段用简洁的笔墨总括全文,《二泉映月》诞生了,它为人们所喜爱。

本文篇幅不长,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以“有一年中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作为叙述故事的时间线索,以阿炳创作二胡曲的过程为主线,选材精当,句式工整,饱含深情。文章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所传递出的情感,使读者真切的体会到《二泉映月》这支曲子的创作经过和琴曲意境。作者向我们传达了阿炳创作的艰辛,赞扬了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作为教者,思考凭借这篇教材,要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上也有,但无从知晓文章的作者,经过查阅,我发现课文内容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略有不同。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用全部身心谱写的最婉转的旋律,是最深沉的生命乐章。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他的经历,感受他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从他身上看到面对苦难的人生态度。《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有许多可供积累的词语,可供揣摩理解的语句,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也非常适于小学生学习。

依据课标中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做出思考: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泉映月》这篇文章虽然不到800字,但是句式杂陈,形式丰富,有许多词语的读音需要引起关注,学生要达到读正确、流利,要要借助字典正音,需要反复练习,这就需要布置学生在预习时读熟课文,将难读的句子记录下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例如,读好第二段中的师徒对话,读好第三自然段作者发出的议论,读出第五自然段乐曲表达的情感变化。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静下心来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文中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句子:

(1)小阿炳望着师傅饱经沧桑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2)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3)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想象理解的句子:

(5)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通过理解词语,“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两对反义词理解乐曲的特点:

(6)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体会排比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在本文的学习中有许多引发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看法的地方。如第四自然段“……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哭泣?为什么哭泣?谁在倾诉?为什么倾诉?谁在呐喊?为什么呐喊?领悟阿炳积淀已久的丰富的情怀,明白阿炳创作的动机和灵感。

再如,教师可以拓展介绍日本指挥家小征泽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感叹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本文所叙故事学生容易概括。本文第五自然段浓墨重彩地写了《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和这支琴曲的意境,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是学生积累背诵的材料,教学中可依据此段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积累背诵。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可以借助本文,引导学生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如开篇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句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之间用的是逗号,而“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词语之间用的是顿号。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六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儿学习来一篇课文,题目是《二泉映月》,(板书 齐读)关于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些什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知道的还不多,看看通过昨晚的预习,今天有没有进步?(自由谈)。

不错,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脚下一道著名的风景。原名叫惠泉,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品尝了这里的泉水,觉得它甘甜清冽,称这里为天下第二泉,大诗人李绅称这里的泉水为“人间灵液”,宋徽宗、清代康熙、乾隆都曾经亲自品尝过这里的泉水,甚至把它作为贡品。

二、美读“二泉景”

实际上,在我们的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完成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找出来,用笔画出来。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5、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淙淙流水蜿蜒而来)。

咱们把这四句话变成八个词,谁再来读一读?边读边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你读出了朦胧的美。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你读出了灵动的美。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你读出了宁静的美“泓”字可否改为“股”?联系静影沉璧。从“静影沉璧”你们联想到什么?再齐读。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月者寒也,泉者冷也。你读出了冷清的美。

读书要字正腔圆,读词要做到声断而意不断。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连起来就像什么?(一首诗一幅画)对,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读——什么感觉?(美不胜收)。

三、感受阿炳心。

师:这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使人陶醉,让人沉醉。但是,这样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三十五岁以后的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他看到的只有什么?(一片黑暗)是啊!没有花,没有草,没有月,没有泉,没有一切景致。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孤独和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说说你从这两段的内容中能读出“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是什么吗?(指名读)。

是啊,一样的中秋夜,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清泉,

不一样的是---人老了,那年是小阿炳,如今已成中年;

身边的人由师父换成了邻家少年,因为---师父已经去世了;

那年是来赏月,而今只能听听流水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那年小阿炳除了流水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告诉小阿炳,等你长大了,就一定会从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如今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想到了什么?他听到了什么?(出示文字一)。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2.理解“坎坷”。“坎坷”是这一课的生字。讲解生字。

3.谁能够用课文中的内容来具体说说“坎坷”。你知道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

6.然而,又是什么让他倔强的呐喊呢?(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5.你读懂了阿炳的心吗?再读这段话。

四、聆听“二泉”乐。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放音乐二泉映月)。

1、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优美凄凉愁苦高昂)。

2、让我们再来通过文字走进二泉映月。乐曲分三部分,谁来读开始的部分。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这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3、男同学来读读高潮部分?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这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4、接下来,自然是尾声。请女同学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是啊!这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大家听:(师范读)同学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贴近阿炳的心,一同走进《二泉映月》。齐读。

5、冷冷的弦,瘦瘦的人,颤颤的手,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阿炳是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出示文字三)。

6、而这一切,阿炳只能向谁倾诉呢?(茫茫月夜)为什么?(现实无知音)。

在阿炳去世近三十年后,有这样一个知音广为人知,有这样一个故事传为佳话——。

拓展:(出示文字四)。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当他听完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三、尾声。

最后,让我们再来听一段珍贵的历史录音。这是阿炳生前唯一的一次录音,是已故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用当时最好的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的。在阿炳演奏过的270多首曲目中,仅仅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成为了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留给人世的最后声音。让我们一起在这首二泉映月中缅怀这位苦难一生,抗争一生的民间音乐家吧!

板书设计:

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委婉连绵蜿蜒而来  赞叹怀念思索。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  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爱。

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2.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出示二胡图片,认识二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背景介绍。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境命名。

2.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背景简介: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学唱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2.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3.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4.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三、介绍乐器---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具体由课件展示)。

4、作品欣赏。

1、播放《二泉映月》片断,感受乐曲哀婉、凄凉的情绪。

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乐曲——《二泉映月》。

四、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感受主题音乐,并唱一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乐曲的主题音乐。

生:随着音乐用“嗯”轻轻地哼唱。

(2)播放音乐主题2。

a、听到这里同学们感受到这位盲艺人内心怎样的痛苦呢?(学生各抒己见)。

b、这位街头流浪的音乐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孤独地用他心爱的乐器倾诉心中的坎坷、痛苦、不平,音乐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感人的音调(出示音乐主题——哼唱体验)。

c、这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音乐层层推进,产生了最为愤慨的、激动人心的高潮,让我们继续欣赏,当你听到高潮时可举手或用合适的神情、动作表示出来(放至高潮处)。

d、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有何震撼?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e、命运对他如此不公,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倔强刚毅的阿炳终于发出了激愤的呐喊(出示高潮音乐,一起唱唱、议议)。

f、这是他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是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愤怒,是他积淀已久内心情感的全部发泄(播放高潮及过渡句)。

然而苦难生活也磨练了阿炳倔强刚毅的个性: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向黑暗现实挑战。

五、拓展延伸。

师:出示刘天华、闵惠芬的图片和有关资料。

1.了解江苏二胡演奏家——刘天华。

2.欣赏有关的二胡曲目——《光明行》、《空山鸟语》片断音乐。

师:《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悲苦遭遇。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感慨以至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并讲解你的作画意图。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通过欣赏不仅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乐曲的如泣如诉、如悲如怒的情调及二胡的演奏效果,还有作者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生活中那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课后同学们多搜集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更深的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感受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感受阿炳的坎坷人生。

一、检查预习。

指生默写生字词。齐读词语,简要理解词语意思,结合句子。

二、谈话。

交流课文内容。

从课题入手,课题也是一首二胡曲。请同学慢慢加修饰词,进而感受《二泉映月》的地位,感受它的与众不同,理解“享有盛誉”,并适当补充资料介绍。

谈及创作者——对于阿炳的了解。原名,家庭,悲惨命运。

对比上一课,海伦与他的不同,体会阿炳虽然不幸但又有幸的前半生,为学习后文作铺垫。(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它创作这首乐曲的情感变化)。

三、入文。

3、学习第一小节,指生读,概括段意,体会二泉的环境优美。

4、初读第二小节,是引导生概括(时间地点事情)生基本能概括出来。

同时引导学生区别,这样的概括行吗?

指生找出不一样,读好句子。“淙淙的流水……”“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指导学生不能掉词“似乎”,否则容易产生歧义。引导学生特别读好第二次听泉,为什么此时的感受不一样,三十岁之后的阿炳遭遇悲惨,感触颇多,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搜集了解阿炳的有关资料。

2、文中景色描写很美,请把那些词语归纳出来,想想写景是为了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