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1:03:53 页码:12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优秀10篇)
2023-11-24 21:03:53    小编:zdfb

教案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规划和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范文中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过渡流畅,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一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短文。构思很新颖,通篇采取托物抒情的方法,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现作者高尚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作品可能写于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司马以后,文中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尘嚣的鄙弃,反映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的心境。

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陋室,而是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铺垫,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种以比兴起笔,贴切自然地引入正题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用山水陪笔,来衬托文章的主旨,表达了陋室虽然简陋,但我——居住的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播,陋室也就不陋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位杰出的人物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引题,从“山”、“水”引到“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点出了题旨。“惟吾德磐”是“由于我的道德高尚,(陋室就)出名了。”“馨”在此处应指“陋室”的名声飞扬远方,“陋室”是狭隘简陋的房子。杜甫《甘林》诗:“勿矜朱门是,陋此白屋非。”因此,“陋室”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屋子。但是,刘禹锡的“陋室”,因其主人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也就具有好声誉,引起人们注意,远近出名了。而文中刘禹锡以“陋室”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不但突出了他的道德高尚,更证实了“陋室”的“香”之远闻,名扬四方。“馨”字这样解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与起首二句紧密联系,互相照应了。意思说,这虽然是个狭小简陋的屋子,只因为我的品格高尚使它也变得美好,散发出花木般的芳香。“馨”字的本义是花草树木的香气,移用来描写人的品德,这用的是“移就”的修辞手法。“陋室”因“德馨”而“馨”,这就点明全篇的中心思想。

接着,作者描述了陋室的有关情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外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对陋室幽静清雅的景色的喜爱之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真是神来之笔,“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用比拟法把自然物写活了。仿佛这些清新、美丽,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于“陋室”的客人,它们以自身特有的清丽姿色,装点着这间散发出沁人香气的茅舍——台阶被滋生的“青苔”覆盖得绿茸茸的,草色跨进门帘,屋内呈现一片青翠。再用室内的人事活动来点染烘托“陋室”的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大学者,“白丁”本义是投有官职的平民,文中借指没有文化的人。古人很重视“无友不如己者”,“非贤友则无取之”这些儒家的交友之道。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那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以好衬更好的“映衬”手法,表现了作者德才兼备,择人而交的情怀。下面写主人在陋室中的活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以室内的人事活动来烘托“陋室”的宁静和室内人物思想情趣的高雅。这位主人悠闲地弹着“素琴”,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潜心静默地读经,没有官府事务缠身。这里简直像“世外桃源”一样清静幽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弹琴、读经不正是古时的君子之风吗!以上两句中的前一句从正面说,是实写,写出了室中的闲情逸事,表现了作者的喜趣爱好之情;后一句从反面说,是虚写,写出了室中的幽静超脱,表现了作者看破世俗,不受羁绊的感情。作者对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宝中之事的描写,目的在于说明,“惟吾德馨”,使后面“何陋之有”的结论有事实依据。这些具体描写,抒发了作者赞美陋室,蔑视世俗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虽然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耿介正直的情操,但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孤芳自赏,傲岸清高,不愿接近劳动人民的弱点,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的描写,多少反映出作者超脱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在评价古人时,要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时代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去苛求古人,仅“以一眚而掩大德。”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个比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陋室”比成“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杨雄自况——他胸怀雄才大略,尽管当权的保守势力把他贬谪到边郡,但他的政治抱负和高洁志趣不变,或者像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那样遇贤主而出仕,或像杨雄在成都草堂里著述《太玄》那样安贫乐道,赋诗著书,做出有益于天下的大事。

结尾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典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时却将“君子居之”四字略去,其原因不全是行文的字数限制,也是作者有意达到“盖而愈彰”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

《陋室铭》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用简短的篇幅,容纳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主张:“文有三要:立意要纯一而贯摄,格局要整齐而变,字句要刻画而自然。”(《艺概》)这第二要的“格局”就是结构艺术,要求整齐中求变化,组成—个辩证的统一体,《陋室铭》一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文章分三个层次:开头点明题旨,用“山不在高……有龙则灵”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子,通过“仙”“龙”能“名”“灵”的事理类比,烘托“陋室”之非凡的原因——“吾德罄”。这第一层实际在说明写本文的缘由。第二层描述陋室的特点。一是“有幽境”。作者用两个描写句形容陋室外部清静的环境。我们仿佛看见:一座平凡而别致的小屋门前,碧绿的.苔痕爬上一级级的石阶,青青的草色拥入窗帘映照室内。宛若“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几乎忘却人世沧桑。这写法显然由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的句子演变而来。二是“有鸿儒”。陋室除了“德馨”的主人外,尚有高朋鸿儒往来其间,相聚“谈笑”。三是“有雅趣”。主人处于陋室还有一番高雅的情趣,他随心所欲地调节、弹奏古朴的琴弦,有时则阅读一下佛经,既无“乱耳”的音乐,更无“劳形”的官场文牍。显示出对勾心斗角的仕途的极度鄙视,与第一层“德馨”相呼应。第三层评价陋室地位。作者以古之名室(诸葛庐·子云亭)比今之陋室,两者并论,自然衬托出今之陋室主人蛰居泰然,安贫乐道,给人一种陋室不陋的美感享受。又引孔子“何陋之有”作结,点出陋室主人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的题意,与开头相吻合。

《陋室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乘一总万,举要治繁”,要求语言以少胜多。刘禹锡仅仅用了八十一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君子安居陋室的画图,包藏着巨大的思想和艺术的容量。作品把议论、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前六句议论,用大自然的山、水和人们常提及的仙、龙托出陋室主人。“苔痕”两句的色彩描摹,用“上”“入”赋予动态,生意盎然,极其形象、逼真。引用诸葛亮、杨雄、孔子的典故作自况,非常贴切、达意。

第二,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当然不容许长篇大论。凡铭刻之文都想使人们牢记不忘或争相传诵,当然语言就必须整齐优美,易于吟诵。《陋室铭》就多用对偶排比的句式,前六句用四字句,接着用五字句,再转为六字句,然后复用五字句,结尾用三字、四字句,有的对仗十分工整,如“苔痕上阶绿”对“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对“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对“西蜀子云亭”……。错综交替,不拘一格,读来音响铿锵,有金石声,富有音乐美,有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通篇隔句押韵,“青”韵通押到底(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可能由于“铭”的篇幅短小,没有必要换韵。文章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像这样声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短文怎能不叫人乐于阅读和传诵呢!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陋室在安徽省和县,位于城关历阳镇中。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荫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它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是和县仅存的一座古城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古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计。由于文革中此碑遭受过破坏,现已断裂残损。但除今别字外,文句犹清晓可读。金氏于后记中称,唐和州刺史刘梦德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口,碑亦无存。子才第来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爱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陈廷桂在同治四年新修的《历阳典录》中也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我们认为,清人起宝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刘禹锡在贬谪期间,一方面自振精神,处理政事民事;一方面散居闲处,留意文墨,以排遣苦闷。朗州九年,他选城边更鼓楼旁高地,筑楼而居,以避潮湿。到连州,他在海阳湖畔修建“吏隐亭”,留连其中。在夔州,他很少延接宾客,属意诗文,创作了不少民歌体的好诗。和县的陋室,就是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晚唐以降,和州屡遭兵燹(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要冲,历来为军事重镇和长江重要渡口。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人以此为题而诵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二

赏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三

洛阳才子刘禹锡的这篇脍炙人口、充满哲理、让人读后为之击掌的《陋室铭》,被人们赞誉为古今绝唱之作。但在刘氏文章背后,却有着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刘禹锡博学多才,是唐代的大诗人、哲学家,还精通医术,他的诗词豪迈旷远,人称他为“诗豪”。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正直,气骨高遒,在朝内反对宦官的腐败和藩镇的割据势力,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一贬再贬,逐出洛阳长达20余年之久,最后革职为安徽和州县刺史。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看人下菜,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

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杂花争艳,芳菲宜人,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知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绝处的努力,往往有逢生的回报,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知县本来怕他惹事,结果此文面世后,路人争相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说,假如刘禹锡不参与当年的革新,不得罪宦官,官运亨通,深居洛阳,恐怕也就写不出这篇传世之作了,更不会有后来的数百篇美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这些通俗清新、富有民歌色彩的诗篇,如潮涌,似火燃,在唐诗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的哲学著作《天论》,立言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有力地驳斥了当时盛行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

知识扩展:陋室铭读后感。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今后人生中享受那份淳朴、心安理得的生活吧!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四

译文。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五

刘禹锡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六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七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更多《陋室铭》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的翻译。

3.《陋室铭》一词多义。

4.《陋室铭》内容细讲。

5.《陋室铭》包括几层意思。

6.《陋室铭》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7.《陋室铭》写作背后的故事。

8.《陋室铭》经典诗句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八

原文: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九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繁杂,短短81字内运用了对比、排比、对偶、白描、隐寓、用典、引言等手法,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而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将散文特点与诗化语言相结合,使得文章充满着理性,而又不失其飞扬的文采;读来尤如行云流水般轻巧,却又不失回味之隽永。

特色一:字精。用字精至极点,多一字,若画蛇添足;少一字,如群龙无首。可见作者行文之老到。全文仅81字,高度概括了陋室与德馨,并能在81个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而且很多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步运用多种方法,在他的妙笔下展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

特色二:韵美。通阅全文,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锒锒上口,通篇9句话一韵(in\ing)到底。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美妙的音乐感。

特色三:意长。文毕意不尽,余味绵长。《陋室铭》可谓十月酝酿、一朝分娩。作者长期以来深悟宦海的起落沉浮,以陋室为爆发点,思如泉涌,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文中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但其主旨如音乐般曲尽而余音绕梁。结尾一个问号,更留给人们一个丰富的想像空间,以孔子的话作为反诘,间接肯定。文章的意长,缘自文章的意境深长与张力无穷。

总之,本文在写作上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同时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十

这是刘禹锡在被贬之后所创作的。具体来说,这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当刺史时,被当地的官员再三的刁难,让刘禹锡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面,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埋怨,反而能够乐观的面对,并且创作出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文”。

我们能够从这篇诗文中看出来,当时刘禹锡居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不失儒雅,在环境上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青葱恬静,并且,刘禹锡居住的环境文雅之至,刘禹锡并没有因为被刁难而抑郁,反而能够广交好友,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真是积极乐观,生活充满阳光,并且,平时生活,刘禹锡更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好不惬意,同时也能够看处刘禹锡不同流合污,旷达致远的气质。

这篇诗文在写作技巧上是一种“铭文”的形式,何谓“铭文”,就是托物言志,多多的用来歌颂或者警戒自己。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并且,全文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歌颂自己能够安贫乐道的情怀。

刘禹锡诗中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不仅异于流俗,在当时的同领域中自成一派,并且,因为刘禹锡自身性格刚毅,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刘禹锡的诗往往都能够蕴含一些道理,能够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刘禹锡的诗风,刚直豪放,短小精干,清新自然,与同期伟大诗人白居易齐名。

对刘禹锡来说,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三首诗莫过于:和玄都观相关的,也就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第一首诗是刘禹锡第一次被贬召回时,游玩玄都观所作的,也是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在此被贬。后者是刘禹锡两次被贬返回京城,在此游玩时所想所感。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浪今又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是和刘禹锡被贬有关的,比如说:《陋室铭》,这一首诗,还有一个小典故,相传,刘禹锡在被贬时,常常受到当地官员的欺凌。有个官员看刘禹锡不顺眼,便让他去住一间很小的房子,刘禹锡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难过,反而创造了一首《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享受现在的生活,这个官员也因此更是生气,但是最后也没能气着刘禹锡。

刘禹锡(七七二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字梦得,号“庐山人”。又称“刘宾客”或“刘梦得”汉族人,唐朝彭城人(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被后世人尊称为“诗豪”。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革新的,也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积极地参加永贞革新,并且在革新时和柳宗元取得深厚的友谊。但是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便被贬为朗州司马(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所以,刘禹锡也是微笑面对生活,虽然说是屡遭贬谪,但是刘禹锡还是本着自身的清高,与文人特有的坚持,积极的处世,并且在此期间也深谙隐逸之道。

所以说,刘禹锡的诗风就透着自身性格的刚毅,他能够用很多诗篇来指责嘲讽当朝的权臣,也能够为了自己的生活,抒发豪放勇猛之词。读刘禹锡的诗词,不仅能从中看出他独特刚毅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刘禹锡对待生活爽快乐观,他独特的艺术表张力,更是突显自身魅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