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51:33 页码:14
最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大全13篇)
2023-11-13 07:51:33    小编:zdfb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写完总结后,我们需要仔细检查和修改,确保总结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其次,学以致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这是其中的一个网站,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图片。感受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文章和图片做成ppt形式,在本组的微机上共享,由作者声情并茂地展示。展示时,教师通过主控台将所有学生的微机界面转换为要展示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两篇作品。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好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这里,谢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于科学文艺作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

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联系现实,思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类应吸取的教训。

(二)难点: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初二的学生,对环境保护应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学生对课文中提到了相关事物如沙漠,胡杨等应有一些了解,但如果用图片展示,效果就会更直观了,由于我们处于农村,学生平时对环境的知识和案例了解不是很多,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而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电脑操作技能。

面对同样的一篇文章,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且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查阅相关材料,了解罗布泊的历史与现状。查阅彭加木、余纯顺、斯文赫定的有关资料。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用歌曲《天堂》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一个环境优美的世界之中,然后强调“罗布泊”这一美丽的仙湖不复存在了,让学生初步领悟到“仙湖消逝”给人们带来的痛惜之情。

2、解题。根据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检查预习情况看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情况)。

(二)、初步了解课文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

(1)罗布泊曾是怎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状况?

(2)为什么会消逝?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三)、再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体会语言特点:既有新闻的特点,真实性,也有文学的特点,形象性和抒情性。

揭示文体:报告文体。

(五)拓展延伸:以平潭为例,让学生谈谈在开发中对生态造成的隐患,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每四人小组办一份环保小报,共同合作组织报刊,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保护我们的环境。

这篇课文以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警醒世人,呼吁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文章主旨鲜明,脉络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命运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触动并通过抒情语句的感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同时,通过设置情境,训练学生的写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学生的诵读中,明确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达成共识,让我们一起关心、保护我们的家园。不足之处: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合作性探究氛围欠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在文中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向人们强调了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更能唤醒和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明白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中查找、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分析教材的方法。据了解,绝大部分同学也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和运用资料,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些都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初中学生仍处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分组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先后运用情境导入法,想像联想法,分组讨论竞赛法,对比感受法,朗读法,换位思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习惯,我布置两项课前预习作业:预习课文并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在网上查找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翻开课本前,我先放映两组给人感觉截然不同的风景图片,让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自由讨论图片的内容以及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初步领略罗布泊由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的景象。然后告诉学生这两组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目的:把学生导入学习本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初步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

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1、请同学介绍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目的:a、鼓励学生网络求知的积极性,b、使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准确的新闻性和具体形象的文学性。)。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男、女两大组竞赛,从文中找出描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情景的语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然后说说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目的: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3、让学生当一回公安战士,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在文中寻找毁灭罗布泊的罪魁祸首,并用课文中的材料来概括说明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用文字概括。(目的:培养学生寻找主旨句、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4、让学生当一回律师,全班同学分两大组,分别从文中和网络中寻找证据来给人类定罪,可以运用文中的材料进行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网络中的图片来展示说明,力求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来控诉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罪恶行为。(目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5、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提醒人们要赶快醒悟过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经济建设的征途中,走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第三环节:课内拓展。

1、让我们一起去思考,去寻找,看看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步伐是否停止?当学生从文中找出青海湖和月牙泉这两个例子后,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学生在忧伤的旋律中到网络中去查找还有哪些江、河、湖、海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正在萎缩、消失?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目的:让学生在查找、浏览、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课堂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网络资料的浏览,学生已清楚地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也了解了正在萎缩或已消失的艾比湖和艾丁湖等的情况,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环保现象,提一些看法和建议,也可以拟写一些环保标语。(目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

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地球的口吻写一篇题为《人类,我想对你说》的作文,并发往网上的相关论坛,然后再把作文发送到老师的邮箱,同时把自己作文在网上的发表情况告诉老师。(目的:培养学生查找、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记得有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如果把网络当玩具,我们将误入歧途;如果把网络当工具,我们将受益无穷。”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各位评委和同仁指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五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与目标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学法分析:

我班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对查找和收集资料有一定困难,仅有极少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有限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五、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景(3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音乐《月牙泉》,在凄美的旋律中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广袤的草原,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导出了课堂探究的问题,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很远的事物如在眼前。)。

阅读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生讨论交流。

就如同学们听说的那样,罗布泊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题目,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还有更惋惜,难过的呢,老师带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师解说图片内容。

(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37分钟)。

(一)略读课文,整体感悟(12分钟)。

我们在欣赏图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

多媒体呈现表格:

对比的事物。

(写了什么)。

对比情况。

(怎么写的)。

心灵感受。

(为什么这么写)。

过去。

现在。

胡杨树。

用“看到这些变化,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塔里木河。

罗布泊。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5分钟)。

本文是篇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文学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下面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以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并做点赏析,并试着带着感情来读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听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曾几何时,罗布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但是现在的罗布泊却成为一个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麽?(多媒体出现罗布泊“今昔对比篇”:出现今昔对比图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超越自我(5分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总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廉顾不足。

3、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4、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来自xxx中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五篇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今天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在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放在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3、学情分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第二部分: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教师应为学生个性化的学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景创设法。

搜集大量的图片,既有仙湖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讨论法。

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领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查阅资料: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出示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融入到文本的主旨中来。

二、解题: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快速阅读,解决问题。

因为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

三、整体感知。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出示“仙湖”课件。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学生明确:沙漠。

出示“沙漠”课件。

提出问题,思考: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河流改道、人口激增、盲目取水。

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归纳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

过渡:仙湖消逝了。

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五、品味语言。

1、过渡:“仙湖”消逝了,那号称“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呀,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胡杨的诉说。

出示课件:胡杨。如果你是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因为个性化的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这种设计主要为了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见解。

2、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自由、自为、自愿是个性化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体现。

此环节能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六、拓展迁移。

听了胡杨的诉说,我们痛惜,我们难过。这时我及时小结课文,进一步明确主旨。可是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

p95青海湖解说(略),点击出示:青海湖图片。

p95月牙泉解说(略),点击出示:月牙泉图片。

教师讲解:看着这些画面,听到这些数字,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在这广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月牙泉面临如此的遭遇?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本作业设计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谴责人类的盲目行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八、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八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

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财不能吃。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与目标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我班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对查找和收集资料有一定困难,仅有极少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有限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景(3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音乐《月牙泉》,在凄美的旋律中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广袤的草原,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导出了课堂探究的问题,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很远的事物如在眼前。)。

就如同学们听说的那样,罗布泊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题目,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还有更惋惜,难过的呢,老师带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师解说图片内容。

(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37分钟)。

(一)略读课文,整体感悟(12分钟)。

我们在欣赏图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

多媒体呈现表格:

对比的事物。

(写了什么)。

对比情况。

(怎么写的)。

心灵感受。

(为什么这么写)。

过去。

现在。

胡杨树。

用“看到这些变化,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塔里木河。

罗布泊。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5分钟)。

本文是篇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文学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下面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以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并做点赏析,并试着带着感情来读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听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曾几何时,罗布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但是现在的罗布泊却成为一个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麽?(多媒体出现罗布泊“今昔对比篇”:出现今昔对比图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超越自我(5分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总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廉顾不足。

3、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4、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十一

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由仙湖变成荒漠的准确生动的描写及其原因的剖析唤起学生的痛惜之情,教育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根据新课标中对阅读提出的要求和本年级学生所具备的阅读能力,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以期达成三个目标。

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训练,结合本课内容,我把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做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尝试构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首先,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就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如果小组内仍未解决,就由组长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其次,学以致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这是其中的一个网站,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图片。感受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将能够代表本组水平的文章和图片做成ppt形式,在本组的微机上共享,由作者声情并茂地展示。展示时,教师通过主控台将所有学生的微机界面转换为要展示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两篇作品。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好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这里,谢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十二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

课件。

(二)、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

教学反思。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十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