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42:29 页码:14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大全13篇)
2023-11-12 21:42:29    小编:zdfb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列出总结的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提升总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作和绩效。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 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平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平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平均分到最优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平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江西省南昌市上河街小学 赵志辉。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二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无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让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在认识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判断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重视了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代替实物,分6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四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二年级1班去春游,同学们分发食物),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发铅笔,如3个人分9支笔如何做到公平;或12本作业分给4名同学等等。学生在我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生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平均分”,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如“把15支粉笔、或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铅笔,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五

《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与不足倶在:本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从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在分小棒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每份是几根?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想的过程,分的方法,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三次实际操作。

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水果,重视学生分的结果,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在课的始终,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二次,重视分法: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应该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第三次,分香蕉,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不过值得自己思考的是: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如何让自己提问时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思考、回答更明确,清晰,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六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次逐一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感知到操作,再到理解,最后过渡到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具体来说,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3.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通过操作发现平均分的特点。

4.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平均分。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建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多边形,请找出这组多边形中不同的一个。师:它们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四边形。它们都是一家人。

师:谁来说说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点。

再请谁来用我们刚学的垂直与平行来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师:正方形是长方形吗?

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很熟悉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

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平行四边形的名称是根据它的哪个特点来命名的呢?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同学们探究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与数学家们研究的结果是一样,其实,数学家们经过研究大量的图形发现,只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个物体的表面上有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吗?是什么样,能比划一下吗?

学生汇报后,电脑出示几张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还真多,他应用了平行四边的特点,既美观,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认识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旋转教具梯形,这样是梯形吗?下面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梯形吧。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不同?在板书的定义中,圈出重点词语?

3、应用概念判断。让我们来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课件呈现题目,学生在习题纸上做判断)。

独立思考答题。在答题纸上作答,汇报。

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辩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明确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5、(课件出示四边形集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在四边形中,如果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我们就叫它是平行四边形,(出示平行四边形)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我们就叫做它是梯形。(出示梯形),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出示正方形)。

四边形里包含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电脑呈现集合图。

三、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希望大家能够收获探索过程中的快乐,更希望大家能够感受数学之美!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 套得准,因为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 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是多少呢?

4、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

5、检测:想想做做第3、4题

根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认识到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另外,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求和均分。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九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1(79+80+81+82)=80.5 4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

答案:1.x小关 =79.05 x小兵 =80 2. x =597.5小时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

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x2 =96.5

乙被录取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4. 39人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

2、在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操作、分析、比较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究意识,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12根小棒、12个桃子。

学具准备: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铺垫。

1.看图让学生回答。

说说图中表示的分别是(   )个(   )。

2.学生摆小棒:3个2,   3个4。

二.展开新课故事导入  。

有一天,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口渴、肚子饿,猪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6个桃子了。“来,沙师弟你2个,大师兄1个,俺老猪肚子大就3个。”“嗨!凭什么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孙降的,我该多吃”,孙悟空气愤地说。站在一旁的沙和尚说:“平时重活儿是我做的,重担是我挑的,我该多吃。”“我!”“我!!”“我!!!”他们三兄弟争吵不停。其实他们三个为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帮他们分一分桃子,让他们别争吵下去了。

用小棒分一分,交流分法。讨论:为什么每人2个他们就不争吵了呢?

2、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像刚才,把6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人2个,每人分得的个数怎么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练习:填空,把6个桃子______分给3个人,每人______个。

3、教学例1.

独立分一分,指名演示。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4、试一试。

(1)  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子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四人小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分的过程。

(3)汇报分的情况,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呢?

5、教学例2.

(1)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几只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要我们怎么样去分?几个几个的分?

(2)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3)  6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想一想:老师刚才怎样分的?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4)  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6.试一试。

(1)  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也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说明12里面有几个2?(板书)。

(2)  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12里面有几个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上是什么?说明了什么?(5块饼干作为一份,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

独立完成第二幅图。

(2)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学生分小棒的方法来分一分,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四.全课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在生活中你把东西平均分过吗?举个例子。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人教版平均分教学设计篇十三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