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42:53 页码:13
2023年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大全12篇)
2023-11-12 04:42:53    小编:zdfb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相互沟通与合作才能共同进步。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或者别人的经验,但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某大型企业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供大家学习参考。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小窗幽记》作者陈继儒,号眉公,生于明末清初。他高雅超脱,博学多通,一生著述颇多。透过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拿得起、放得下、抛得开、收得拢的`豁达心胸和无尘境界,其真知酌见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于今时今世仍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关于修身正心的见解最值得我们品读。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小窗幽记》说“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有乐在身,不如无忧在心。”告诉我们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古人说: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乃身之统帅,行之导向,要改善人生际遇,需要我们从“心”做起,常持喜悦心,就会以笑面示人;常持平常心,就会笑对人生。所谓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更不是消极遁世,而是平和豁达、宽容洒脱,是积极做事、低调做人,是利不能诱、邪不能干,是悲悯众生、利益众人。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就会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败,就能做到上不负天,下不愧人。一个人只有摆正了心态,才能有正念、正思维,继而才能有正面行为。正念是指积极乐观、与人为善的观念,处人时心存善念,则视对方如佛陀;心存恶念,则视对方如牛粪。处世时持积极乐观之心,则世界生机蓬勃一片光明;持悲观失望之心,则世界满目苍凉了无生气。在现实生活中,常持平常心并不容易做到,世事纷繁无时无刻不考验着每个人的判断抉择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当天薄我福时能否做到不怨天尤人?当天劳我形时能否做到不退避逃离?当天厄我运时能否做到不沮丧放弃?只有做到心地无尘、心境平和,才能改变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随之改变我们和世界的相处方式,才会让我们和世界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

《小窗幽记》说:“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珍惜时光善于学习,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能够吸收义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蛰伏日久历炼日深,所以会飞得更高;绽放得早也必凋谢的快,所以一片坦途未必是好事,《小窗幽记》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强调后天的努力超过先天的聪颖,困境的磨砺会促进成长;激励后人不要被资性、境遇所限制,告诉我们树立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积极态度,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古往今来,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事例比比皆是。国学经典《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精辟概述,被列为四书五经之首,其作者曾子被称为孔子最愚笨的弟子,可是像曾子这样愚笨的人却能够理解孔子并将孔子的学说阐扬于后世,并因著述《大学》而名垂千古,最终成为孔子最成功的弟子之一。可见限制人成长的不是资质、天性,而是固步自封的心态。心态、心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而且决定一个人是否快乐,像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颜渊那样,以一箪食、一瓢饮为乐,就是因为他的快乐没有依附于外界的环境上,而是由内心滋生的知命而乐天。如果每个人不缘外境,放下万虑,便可感觉到这种快乐,并且因为这种快乐发自于内心,而不是得之于外,所以也不容易改变或者失去。

“多燥者,必无沉潜之识;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小窗幽记》告诉我们,静就是不多言、不浮躁、不妄动、心不随物转。我理解所谓“静”,就是谨言慎行、淡泊宁静的一种境界。有了淡泊之心,才能放得下名利,放得下功过得失,平淡地面对所有的失去和拥有,直至以尊严的方式承受人生的苦难;有了淡泊之心,才能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一份淡泊,带给我们安闲自在、波澜不惊的生活,它把莫名的惆怅冲淡,让美好的心情升腾,使人达到闻谤不怒,见誉不喜的高深境界。如果说淡泊可以使人品格高尚,那么心静可使人处事从容。淡泊是平和的,心静则是深邃的,心静给人以不动声色的刚毅与坚韧,给人以面对现实的莫大勇气,还给人静观世事以从容应对的智慧。心静体现一种从容不迫的沉稳,一种气定神闲的大气。心静时,我们不仅能体味生命的美丽,而且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或许就在于拥有一个“静”字。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通过读书我们领悟到,做人要淡泊宁静,处事要安详涵容,工作要积极有序,生活要乐观豁达。当我们置身喧嚣浮华的世界却依然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当我们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而心湖不泛起一丝涟漪,当我们平和审视生命的历程而不在意获得与失去,当我们能够做到辛勤耕耘不问收获地默默奉献,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进入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地。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与狼共舞,与狼同寝,与狼共食,与狼为友,一切看似奇迹,却在“狼女”李微漪身上一一实现。

《重返狼群》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只草原上的小狼,和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姑娘李微漪。她在一次写生中,偶遇影响她一生的小狼——格林。

小狼一点点长大,高楼上的天台早已拘束不住小狼日益膨胀的野心。没办法,李微漪只好孤身一人陪伴格林到草原的养獒场,野化小狼!

野化小狼看似简单,实则难如登天,小狼已十几次死里逃生,李微漪也几次生死难料。在死亡威胁下,“狼妈”李微漪却铤而走险,将根据地立在荒无人烟的狼山上!

历经9个月的野化训练,格林早已长成威风凛凛的大狼,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的“狼之柔情”。在“狼妈”生病时,格林把自己珍藏的食物送给了她,还一次次觅食支撑这个“家”。在受到三只藏狗追逐时,格林挺身而出,不惜负伤累累。

这一首首温情赞歌,让狼的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出人意料的是,格林野化成功,回归山林。狼妈饱含泪水,望着格林远去的背影……。

图腾仍在飘扬,狼已成为传说……。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小窗幽记》是一本以古文写成的道德故事,每个故事都会有一句表达中心思想的名言来作为题目,而遇到古文中不懂的字,旁边的注释会告诉你答案。古文下还有译文和评析,它们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处世之道,真正让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本书节选醒、情、峭、灵四篇内容,共约十五万字。全书始于“醒”终于“灵”,虽然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读轩快之书,听透彻之语”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找一本好书,读几篇好的文章,能让我们心有所悟,或是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或是增添了智慧,或是铸造了意志。所以空闲之余,读读书,看看报,都会受益匪浅。读书要用心专一,不可以朝三暮四,心不在焉;也不可以死读书,不求甚解。只有灵活地掌握读书要领,才能领会好文章中无穷的意趣。

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明白怎样做人,与人和睦相处。这的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而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明代作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近一个月里似乎有了许多闲暇的时间,也可以做些闲事。《小窗幽记》也算得上常记心头,起源就是去年暑假时在书院杂志上看到本书的选段,就一句“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颇合当时处境,似有所感。之后看过电子版之后,觉得还是纸质的舒服,就打算买本书,到书店一看,有倒是有,但翻译、评注太啰嗦了,还是看原本有味道。准备打印下来,但也没有打完,放假时间也多了,就抄写下来吧,也可以边抄边读。这段时间过年回家一趟,看书抄写的时间也被分割开来,加之有时游戏也耽搁了许多,五万余字竟然抄写许久才完成。抄一遍看一遍之后,写点感想。

首先从体裁上划分,该书属于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小”当真是窗子尺寸小,或者是因为句子短小吧,少则几字,最多百余字,平均就十余二十字。然而积少成多,全文五万多字也成中等篇幅,因此并不小。我是很少读中篇或者长篇小说,还好是小品。“品”则是因为其中滋味需要细细琢磨,不是草草看过就能理解。这也符合闲暇时的读书要求:一字一句的慢慢读,一心一意的仔细品,以此消磨时光,但不至虚度时光。然而纵观抄写读取的过程,其实是相差许多,为了赶进度,句子多是快速看过,至于味道,除极少数有所感触,大多是淡淡的,这也符合常规:越是心动,越是不得到。

虽然该书分为12卷,每卷都有个题记,但卷题和正文的关联总是显得那么的模糊,甚至可用牵强附会形容。这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理解其内在的联系,或者就是“小品”的特色。为了不使抄写仅仅是抄写,下面勉强对每卷做作个小结和分述。

题记中“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也是相当程度的刻画了人的'原动力:欲望。大一学管理学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也是相当细致描述了人的需求或者说欲望。而以六根六尘六识也很精到。

“寒灰内,半星之活火;浊流中,一线之清泉”句,可作集醒的点睛之笔。

“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不甚理解。

“峭”,本意是指山又高又陡,表示严峻,也形容诗文立意或语句奇特、挺秀。该卷开篇就感叹“今天下皆妇人矣”,国运衰微,歌舞犹喧,而写书的目的是“一片报国之忱,惟于寸楮尺只字间见之;使天下之须眉而妇人者,亦耸然有起色”,这就是书生的报国方式。须眉与妇人有何差别呢?当今国运昌盛,还是阴盛阳衰。在社会上其实男女已经相当平等了,所谓的不平也是习俗的残留吧,经济的潮流会将其清洗。从微观上看,也就一口“气”的差别。我个人的悲观情绪比较浓吧,阴气也有点重,又自以为有点认识力,在一般的不痛不痒的话失去效用的时候,就需要严峻的语言刺激,达到“耸然有起色”。“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句中,仅“担当”二字,就有此功效吧。

政治课上反复强调的“一个中心”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谓的建设在硬件上就是造房子、造公路、铁路、机场,人称“水泥浇大地”,软件上有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一类。得益的是社会现代化,受损的是自然生态。在水泥的城市,泥土许多变成了灰尘,而移植的大树都得用架子撑起,甚至打点吊针,怎么看都有点别扭。因此,“松间明月,槛外青山,未常拒人,而人人自拒者何哉?”这样的问题对许多人都已不是问题,或是不存在的问题。

现实就是这样,以前还念叨着家头有几亩地,成都混不下去了就回家种地吧。说来轻松,因为没有真正的辛苦过,也就感叹下土地的伟大:生发、承载、包容,其实根本不知种子如何埋进去,粮食如何收回来,还有那光、那水、那人的呵护。现在还就得为了那么点钱,感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既名肉就是荤菜了,“素”的又在哪里?这卷描画了许多的场景,以“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最为明确。这样的环境在城市定然是相当的奢侈,也不素了。其实更重要的是心境的素。正如“鄙吝一销,白云亦可赠客;渣滓尽化,明月自来照人”,处事上如“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则“素”的气质自然流露。

如果某一天某人送我几片白云,当如何答谢?拿下来看看啥。

如题记,美景当前,“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而高人韵士,能以片言数语尽之”,我读这卷感觉相当的淡啊,想必高人韵士才能会意。

题记,“人生斯世,不能读尽天下秘书灵笈。”然后呢?“有目而昧,有口而哑,有耳而聋”,寻常事。“而面上三斗俗尘,何时扫去?则韵之一字,其世人对症之药乎?”以韵治俗。“虽然,今世且有焚香啜茗,清凉在口,尘俗在心,俨然自附于韵,亦何异三家村老妪,动口念阿弥,便云升天成佛也。”呵,心口不一,无法感应。同样是喝茶,有几人两腋生风?同样念阿弥陀佛,谁又生净土成佛道?其中的滋味应该自知吧,所以,“韵”在此处可解作情趣,有了情趣,陈慥与妻妾的俗事也称作“花媒”。“情因年少,酒因境多”,可多多玩味。“观山水亦如读书,随其见趣高下”,大而无用。“山以虚而受,水以实而流,读书当作如是观”,可是知行合一的含义?“有花皆刺眼,无月便攒眉,当场得无妒我;花归三寸管,月代五更灯,此事何可语人?”情趣之浓。

呵,不仅这卷是“奇文怪说”,全书满是啊。为何?既然“寂处窗下,视一切人世,俱若蠛蠓婴媿,不堪寓目”,那么名利场中人对窗下的你也另眼相待了,或讽刺,或欣赏,或静观,都是一双冷眼。“点破无稽不根之论,只须冷语半言;看透阴阳颠倒之行,惟此冷眼一只”、“一段世情,全凭冷眼觑破;几番幽趣,半从热肠换来”,奇处不胜寒,能够承受外界如此寒冷的人,胸中必定有一口热气。非独行无以冷酷,非痛苦无以深刻。回到社会人事,还得和光同尘,那么又奇在哪里呢?冰炭不言,冷暖自知。

“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帘影”,佳人看背影。

“绮”本义是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美妙、美好。与卷七集韵对比,感觉这卷更注重外在的形,而许多句子和卷六集景的相通,当然也有特别处。“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感觉相当巴适。“武士无刀兵气,书生无寒酸气,女郎无脂粉气,山人无烟霞气,僧家无香火气,换出一番世界,便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也都是通达之人。

题记“宇宙寥寥,求一豪者,安得哉?家徒四壁,一掷千金,豪之胆;兴酣落笔,泼墨千言,豪之才;我才必用,黄金复来,豪之语”读来惊奇,但没有言尽。程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足够震撼,这卷又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惟恨古人不见我”,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豪气与否,其实不是由胆、才、言决定,而只是豪的表现。我曾听许多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感觉都是大言不惭,我则是从不敢说这句话,因为自知自己是个什么光景。这段时间又对“英雄尚不肯以一身受天公之颠倒,吾辈奈何以一身受世人之提掇?是堪指发,未可低眉”句中的“指发”和“低眉”有了兴趣,可以仔细体会。

“夫迂腐者,既泥于法,而超脱者,又越于法,然则士君子亦不偏不倚,期无所泥越则己矣”中的不偏不倚就是“中”,虽世无定法,但都是要保持在泥越之间的中道,这对我也是理论宣传,还是谨记“志不可无一日坠,心不可无一日放”,在生活中练习世法,待能体会“入心处咫尺玄门,得意时千古快事”,则有所受用了。

这卷似乎与景、韵、绮三集都有联系,竟不可分。唯一句“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铭记。至于“细烧沉水,毋令见火”,完全不懂,网上还查不到,看来书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小窗幽记》的味道有点闲,感觉有点冷,但晒着太阳,抄写几行,还有热茶在旁,感觉还是蛮不错的。末了,可赞句:好书。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惕,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多方面的处世格言。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目光,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作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

若要细赏其内容,从“醒”篇来看:抒发的是豪情空有、壮志未酬的末世情怀,偾世嫉俗,奇谋妙策,只有寄托于文字之间;从“情”篇来看:则标举美人名花、青山绿水、秘书灵籍为安身立命之场,体现的是方外之致和隐逸幽趣;从“峭”篇来看:警示世人欲成就人生大业,必要有超凡脱俗的心态和志趣高雅的追求,同时也要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从“灵”篇来看:张扬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和出世的情怀,看透世间人情冷暖,寻求与大自然的山水为伴,享受无尽的生活。

作者在作品中所言的。文字,是对人生的体会,是观世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以一个人所达到的颠峰状态来评定其价值的,而不是将他的颠峰和他的深谷持平来综合他的价值。

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更多的是看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略了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培植,所以精神显得极度匮乏,总是埋怨生活的无聊与苦涩。如果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去静心阅览一番此书,可能会给你的生活带去一些欢乐与充实,让你领略美好生活的另一面。佛缘本是前生定,一笑相逢是故人。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是明代陈继儒所著,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书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其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最传统、最具影响力的为人处世的经典之一,与《围炉夜话》《菜根谭》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其实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陈继儒还在集中写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这便是对于某些尘世中人的当头棒喝吧!

书中也有作者对于读书的见解——“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青衫淡茶,几卷在手,书中的芳草们,漫步湖岸,如同佳人拖曳长裙,步步生莲,纸页里含着水滴,光透过,辽阔的海会更加辽阔……眉公却要我们永葆那一厢单纯,一如未曾读过书一般便好。我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意,但细细想来,这是一种读书的境界啊!

黄永玉曾经问沈从文:“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有点小题大做……”沈先生闭着眼睛,半躺在竹椅上悠悠地说:“懂得的就值得!”就是这样,懂得就值得!懂得《小窗幽记》中的那份不一样的达观,也就值得去体味了。

最喜欢的是陈眉公辑录在《小窗幽记》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典雅华丽,看似淡然却深奥,一读起来便会蔓延一种心绪和情怀。人生山长水长,需要一种空灵的东西来给自己以心理暗示,方能笑看流光飞舞,不觉人生苦寒。“闲看庭前”四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漫随天外”又显示了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境界高邈,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副对联,短短二十四个字,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如此,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方能达观取舍,笑看人生。正如当代大德赵朴初先生在了悟生死之后,去世前写的几行字:“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挂牵。”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很久没动笔写点东西,今天看看,上篇文字已是去年金融风暴之前,回首顾之,避风求存,心劳体疲,偶翻书架杂书,见明朝.陈继儒著:小窗幽记。书中文章简且美,言近旨远,深有哲理,对应这几个月的状态,颇合书中所语:“心为形役,尘世马牛”。感而察己!

【原文】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

意译为:心灵如果被外在的事物所驱使,那么人就如人世间的牛马,形形役役。如果人被名声所束缚,就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失去自由,为名所缚。

个人感觉:快乐和幸福,属于感性的感觉,不是可以理性分析的量化指标,穷的可以很快乐,清贫的可以很幸福。同样,有钱的未必很快乐,富有的未必很幸福。唯心所感,为认知所碍,我们习惯于将眼光投向远方,未来,常常忽略了当下,目前自己拥有的东西,过度留恋徘徊于过去,易生抑郁,过度的担心未来,焦虑就易产生。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贫而不清,富而不贵。心障繁多,快乐感缺失。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很久没动笔写点东西,今天看看,上篇文字已是去年金融风暴之前,回首顾之,避风求存,心劳体疲,偶翻书架杂书,见明朝.陈继儒著:小窗幽记。书中文章简且美,言近旨远,深有哲理,对应这几个月的状态,颇合书中所语:“心为形役,尘世马牛”。感而察己!

【原文】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

意译为:心灵如果被外在的事物所驱使,那么人就如人世间的牛马,形形役役。如果人被名声所束缚,就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失去自由,为名所缚。

个人感觉:快乐和幸福,属于感性的感觉,不是可以理性分析的量化指标,穷的可以很快乐,清贫的可以很幸福。同样,有钱的未必很快乐,富有的未必很幸福。唯心所感,为认知所碍,我们习惯于将眼光投向远方,未来,常常忽略了当下,目前自己拥有的东西,过度留恋徘徊于过去,易生抑郁,过度的担心未来,焦虑就易产生。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贫而不清,富而不贵。心障繁多,快乐感缺失。

佛学很多东西很有道理,平常心、无常、常,有时间试试写写、聊聊,静静、证证,希望拥有“般若”。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小窗幽记》以观世间荣辱、品人生苦乐为主线,以文辞优美、意蕴高雅为特点,是一本修身处世的格言书。书中的'格言有的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有的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读来有神思优游,流连忘返之感,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自我提升的佳作。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一

“多燥者,必无沉潜之识;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小窗幽记》告诉我们,静就是不多言、不浮躁、不妄动、心不随物转。我理解所谓“静”,就是谨言慎行、淡泊宁静的一种境界。有了淡泊之心,才能放得下名利,放得下功过得失,平淡地面对所有的失去和拥有,直至以尊严的方式承受人生的苦难;有了淡泊之心,才能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一份淡泊,带给我们安闲自在、波澜不惊的生活,它把莫名的惆怅冲淡,让美好的心情升腾,使人达到闻谤不怒,见誉不喜的高深境界。如果说淡泊可以使人品格高尚,那么心静可使人处事从容。淡泊是平和的,心静则是深邃的,心静给人以不动声色的刚毅与坚韧,给人以面对现实的`莫大勇气,还给人静观世事以从容应对的智慧。心静体现一种从容不迫的沉稳,一种气定神闲的大气。心静时,我们不仅能体味生命的美丽,而且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或许就在于拥有一个“静”字。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通过读书我们领悟到,做人要淡泊宁静,处事要安详涵容,工作要积极有序,生活要乐观豁达。当我们置身喧嚣浮华的世界却依然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当我们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而心湖不泛起一丝涟漪,当我们平和审视生命的历程而不在意获得与失去,当我们能够做到辛勤耕耘不问收获地默默奉献,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进入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地。

小窗幽记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二

明代陈继儒所作的《小窗幽记》与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洪应明的《菜根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书。这几部书中零散地记下不少人生哲理、处世箴言,论起道理来也各有千秋,其中能让我反反复复看上多遍、爱不释手的,就是这本《小窗幽记》。

同样是哲学小品集,《菜根谭》像极了一部严格的家训,骨子里透出一股宋明理学特有的傲慢与拘谨,行文格式也大多采用对仗工整的格式。而《小窗幽记》不同,其文风散漫随意,却又字字珠玑;格式随性自由,却透出一种慵懒的韵律。我是一个俗人,自然更偏爱于这种流畅简明的叙述风格,而非刻意追求工整的晦涩文字。

其实,从行文风格的无拘无束,也可猜出书中所述的人生观是如何的豁达自在。他说“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在历尽世态炎凉后,他却能从生活点滴中寻来无数闲情雅趣,怎可谓不超脱?只是为了保住这一份淡泊的心境,他也必曾付出代价,因为“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中勘过”,所谓的淡泊名利、镇静安宁,只有经过尘世繁华、浮生纷扰的考验而不动摇,才算得真正的超然。我总觉得不会有人生来便只有一颗淡泊名利,不为红尘所扰的心吧。谁没有年轻过,没有热血过?又有谁从来便只求“出世”而未曾“入世”呢?陈继儒在书中展现的,是他对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高远超脱的审美人生的追求。

不过既然有追求,便显出他并未达到如此超脱的境界;即便达到了,那也是在寂寂红尘中狠狠滚过一遭之后了。他是不是也曾捧出一颗火热的真心,却让现实社会的冷水一点一点泼熄了激情?我想是的,他应该也曾寂寞郁郁。勘破凡尘的背后,或许只是深深的疲惫。因为他有过感慨:“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现在能够停止,一切便终止了;如果想要事情都了结,那么终究没有了尽的时候。人生无尽,追求无尽这个天才而孤独的灵魂是什么时候开始疲惫,挥挥手叹一句“罢了”,便将一切过往都休去的呢?隔着数百年望不穿的时光,无人能得知真相,但当我们细细品读他有感而发的一条条议论时,却能清晰地寻到那变化的心路,这或许也是我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它像生命一样灵动,会欢笑,会叹息,也会渐渐成熟,一点点老去。

对于人生道理,他并未以训诫的语气谈起,而只是如探讨一般提出自己的看法,给人以颇多回味。也许有时,他会说些见闻历事,如“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也许有时,他会感叹起风雅景致,如“陌上繁花,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也许有时,他会闲谈起那些忧伤动人的典故,如“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往往他还未谈起道理,便已情境至处,心意自处,使人豁然开朗,有所顿悟。

慧心之书,理应反复推敲琢磨。多读便多悟,常常思考,细细品味,也许书中自成一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