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五花山教学反思(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7:51:16 页码:11
五花山教学反思(汇总8篇)
2023-11-26 07:51:16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团队和资源,提升领导力。以下是美食达人整理的一些烹饪技巧和食谱,供大家参考。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一

《五花山》这篇课文五个自然段,层次清楚,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结尾回扣课题,中间分春、夏、秋季节描写。三个段落都是先总写颜色,再通过“看到的,联想到的”具体描述,但联想具体在高段才涉及,《月光曲》一文就是重点品评联想。要突出三年级学段特点,最后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之美;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颜色丰富之美,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之美。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重点在朗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理解朗读,配乐朗读和积累背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秋天之美,学会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原本普通的景色变得灵动丰富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前几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不知道如何通过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因此在最后上课前,我反复的斟琢老师的'评价语言,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真正的知道如何朗读。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帮学生创设情境,让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就来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满树杏黄的叶子,这一片像杏,那一片像梨,满树的叶子就像是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你看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吗?”让学生在朗读中把画面感读出来,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试着把这片火红的树林读活起来!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紫红紫红”,一个紫红不够,还得两个紫红。

描写“金黄色”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抓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不是一丝丝阳光,也不是许多的阳光,而是“所有的”阳光。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读中去品。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但是整堂课的教学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几次试教,都超时了,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读书,要在一节课里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难;仿写,学生语言贫乏。而正式赛课的班级,和我配合得非常顺,几乎一问就到位,很快就顺利地走完教程,发现还有7分钟。其实课堂有许多生成的资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总担心教学设计完不成,担心超出备课设计,自己无法驾驭。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顺学而导。

2、如检测学生词语的朗读情况,第一位就读的非常正确,我就没有再进行教学了。也许正好叫到一位好学生,但她的预习情况不能代表全体。这里的检测还可以请一组同学轮读词语,大家都读对了,才能判断,所以最少都要检查2、3位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再如“梳理文脉”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再有个学生“自读各段,画出这段写了什么?”的学生学习过程再交流,更务实。

4、“品读第四自然段”这一过程,八次朗读,后六次朗读的细节就程式化了,没有融入教学,不扎实。

5、另作为语文老师,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硬伤。

虽然从教十多年,但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结果也不令人满意。课后想想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其实本来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要珍惜。另指导朗读也一直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困惑很棘手的地方,通过这次的比赛,让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也学到了一点。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二

一、抓住一个点,牵成一条线,逐步深入。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1、知道什么是“联想”,

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出示句子: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

2、

交流第二句好在哪里。

生1:第二句话写出了“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让我感觉这金黄色很亮很亮。

生2:第二句话让我感觉到这阳光一定是金灿灿的。

生1:因为阳光是金黄色的。

生2:因为灯光、月光都不会给人金黄色的感觉。

指名读,读得不好。

师:当我们读联想的句子时,读到联想的这一部分,速度可以慢一点,仿佛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指名读,读得不错。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语速比较慢,我听着听着也仿佛产生了联想。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它提示了我们这个句子是联想句,如果你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词语,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该生读得很好,也突出了“好象”这个词。

师:你是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关键的词语。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关键的词语,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注意速度和关键词。(生读,读得相当好。)。

生1:仿佛。

生2:似乎。

师:是的,这样的词语都能提醒我们这是一个联想的成分。

那你们再继续读描写秋天的这一段话,找出同样是用了联想这一方法的句子来。

3、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理解,体会,朗读。

在学生欣赏完冬天的景色后出示例句: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然后把句子补充完整,不用写很多,一两句话就可,一定要用上联想的方法。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好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远远望去,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采用朗读评价法,抓关键词以读促思。

课文的第二和第三小节分别描述了五花山春、夏两季美丽的绿色,学生在理解方面没有难点,关键是教师要点拨他们体会“冒、涂、染”这三个词的恰当运用。那到底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几个重点词上来呢?怎样才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关注这几个词,而不是因为教师生硬的牵引呢?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师:这种绿色多美,淡淡的,嫩嫩的,你们还等什么,快好好地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有没有读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呢?

学生纷纷说有,指名读。

师:到底是哪个词给了我们这样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呢?

生1:是“冒”,我读到“冒”就觉得树叶正在长出来。

生2:我读“冒”的时候,好象看到树叶正像小草一样偷偷地钻出来。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树叶“冒”出来的经过读得很生动吗?

生读,很恰当地抓住了“冒”的重音。

生读,有重音,有感情,读得还不错。

师:同学们,这着这个句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以前也学过这样的感觉差不多的句子?

生很兴奋地说:是“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你真聪明,是啊,无论是“冒”还是“抽出”,都给了我们一种化静为动的感觉,语言文字真是奇妙,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一定多留意这些写得特别生动的词语。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三、从词语切入,再以词语结束,在词语中走一个来回。

我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要以“五颜六色”这个词语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最后再以这个词语结束阅读转到写话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1、五花山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一个能概括五花山的特点的词语。

学生很轻易地找出“五颜六色”这个词来。

2、“五颜六色”的五花山到底都有哪些颜色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圈出写五花山颜色的词来,并完成填空。

五花山是五颜六色的。

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

师:看到这么多的颜色,你能理解“五花山”的“花”的意思了吗?

出示词语解释,让学生选择:

1、花朵。

2、花纹。

3、颜色或种类错杂。

引导学生理解,此处的“五花山”应理解为各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4、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五花山中,去欣赏它一年的美丽景色。(接下来是学课文,春夏、秋,重点是秋天的景色。)。

5、学完秋天的景色后,让学生配乐齐读。

师引读:秋天的山有如此美丽而多样的颜色,难怪作者这么写道:“秋天的山一片金黄——”学生接下来读最后一段。

6、理解省略号的用法,让学生体会五花山还有很多的颜色,图片欣赏五花山的美景。

生1:五彩缤纷。

生2:五彩斑斓。

生3:万紫千红。

生4:……。

8、

师:“五彩缤纷”很美,“五彩斑斓”更美,这一节课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记在心里,更把这些美丽的词语记在心里。

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的生成。

在学习“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这一句话时,一学生说:“老师,我看到了紫红紫红,就联想到了田里成熟的茄子。”我有点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我接下来的操作是让学生看看“紫绒幕布”和“紫红的树林”的对照的图片。这孩子突然来这么一句话,可能是前面联想的句子的理解让他学得太专心了,哈哈。我很笨,很没劲地说:“你的想象能力很好,能由紫红紫红想到了田里成熟的茄子。那作者想到的是紫绒幕布,这紫绒幕布到底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然后我仍然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走。这个环节上得有点郁闷。

现在我想,如果我当时能这么引导。

“你很会想象,老师可以看出刚才我们学习联想的句子,你学得是非常认真的。你能由紫红色想到了田里成熟的茄子,那作者为什么会想到的紫绒幕布呢?”

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再让学生看“紫绒幕布”的图片,然后慢慢地引导学生得出:田里的茄子矮矮的,颜色虽然也是紫红色,但是给人的空间立体感不够强。而紫红色的树林应该是比较高的,而且一棵棵树相连着,所以说他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个样应该更恰当些。

二、课堂的教学评价语不够丰富。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三

(一)内容理解。

《五花山》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游记散文。作品记叙了作者秋游五花山的所见所感。

(二)写作特点。

《五花山》这篇文章,紧扣题目,选择典型景物,突出五花山色彩斑斓的特点。秋天观赏五花山,最抢眼的应该是色彩。作者按照游踪,移步换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突出景物,自然流畅地由点到面、由缓渐急地展现出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五花山的特点来写景的;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4、积累好词佳句。

(四)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五花山的美丽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五花山不同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此课为略读课,安排3课时。

(一)第一课时:(主要讲解词语)。

1、课前测验。

2、导入新课。

3、随文讲解词语。

4、讲解形似字、多音字、疑难字。

5、小结。

6、布置作业(详见导学案)。

(二)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第一、第二、第三部分)。

1、课前测评。

2、导入新课。

3、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老师点评。

4、讲解内容(“走进五花山”“登上五花山”“辞别五花山”)。

5、小结。

6、布置作业(详见导学案)。

(三)第三课时:(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课生字词及让学生学会仿写句子)。

1、课前测评。

2、导入新课。

3、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老师点评。

4、造句、仿写句子。

5、说一说,完成课后“思考理解”

三、“积累运用”四。

6、小结。

7、布置作业(详见导学案)。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四

《春到梅花山》又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根据教学要求,我是这样来上的。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句时,我就让每个同桌之间的小朋友做做“挨”的动作,并和一学生演示给他们看,学生有了肢体表演,参与到了活动中,使学生很好地从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再来读读词语,学生的朗读充分表现了出来。

接着,我又适时地问道,梅花树枝上满是盛开的梅花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们想象说一下,学生们展开联想,畅所欲言,然后出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体会到了梅花的多。

在教学中,我也不忘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空间,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五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许有人认为一年级不需要讲得多么透彻,但是个人觉得对语言的理解,有必要从小从点滴开始感悟。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所以,从这个‘涌’字我们可以看出,人就像洪水一样多,涌了过来,人多,也就证明了人们喜爱梅花。”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人多,孩子们一下找到了“人流”,我在黑板上画了“水流”,说“水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就形成了水流。那么,人不断往前走,像水一样,就叫——”孩子们马上应声到“人流”。课文写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怪不得课文要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怎么会成为海洋了呢?”我故意问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有几个脑筋灵活的马上喊出来了“梅花山上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

“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孩子们看插图上,想象一下,欣赏梅花的人们一定会?——有说有笑,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梅花,人们都笑开了花,梅花欢乐地盛开着,人们欢笑着,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一句比喻句,要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透本体、喻体,那太难了,但是,如果就这样似懂非懂读过,似乎也说不过去,为什么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解一下的,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明白。

在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写得都很美,除了指导孩子们朗读好以外,细细咀嚼一下,品一品词意,读懂句子,读透文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六

这几天,春意渐渐地浓了起来。上班的路上,再也不用扎着厚厚的围巾。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脸和春天里清新的空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让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尽情地在两颊穿过。

可惜的是,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却很容易“春眠不觉晓”。看看课表,语文课又是下午第一节,祈祷着自己的课堂能再精彩点,不至于让这群小家伙们昏昏欲睡。今天要学的是《春到梅花山》,一篇挺不错的文章,我很喜欢,他们呢?应该也是吧。有了前面几篇美文的铺垫,这一课的学习似乎可以稍微放放手了。

课始,一起回忆了最近学的几篇课文,休息了两天,状态还不错,很快,就融入到课堂中了。有个小朋友去过梅花山,迫不及待地抢着介绍。幸好就她一个,要不,我得找个空闲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地炫耀一下。备课时,本想先放段录象让他们亲眼看看梅花山,激发他们的兴趣。课上,听了这位小朋友的介绍,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眼神,我想:还是不要让录象先入为主吧,在这温暖的午后,在那晶莹透亮的梅花从眼前飘过后,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文字会变得索然无味的。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开始了初读课文。接受以前的教训,改漫长的自读课文为检查预习。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小家伙们的预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借助拼音能将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接着,开始了课文的朗读检查。这次,我没有让他们开火车读下去。而是试着让他们这样读:读一遍,再读一遍,有兴趣的还可以再读一遍,然后和小朋友交流交流,你后一遍读的时候跟前一遍有什么不同呢?几分钟过去后,读书的声音渐渐地小了。我问:“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吗?”零零星星地举起了几只小手。可我却很想听听这少数几个人的答案。

“第一遍不怎么熟练,第二遍熟练多了。”朴实的回答。“她说的是心里话,看来多读能将课文读得很熟练。”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可第二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眼前全是字,第二遍读,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山和山上盛开的梅花。”“我跟他们差不多,可我再读几遍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

“因为读着读着,我就开始边读边想了啊,这样,就会不一样了。”哦,原来把我平时教的好方法读记在心中呢。真让人欣慰。“这些小朋友很会读书”我不失时机地夸奖道,“其他小朋友没有举手,也许还没有读出不同来。也许有的已经读出不同来了,可是没有再认真地思考思考。如果都像刚才这几个小朋友一样,边读边想,试着读出与上次不同的感受来,相信你们会有更大进步的。”

课堂还在继续着,这几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我思考着,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七

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青云谱区“青云杯”教学比赛。从抽到课题感觉手足无措,到一次又一次的磨课,听取专家的意见,让我对这篇课文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心中对上这节课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新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

《五花山》这篇课文五个自然段,层次清楚,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结尾回扣课题,中间分春、夏、秋季节描写。三个段落都是先总写颜色,再通过“看到的,联想到的”具体描述,但联想具体在高段才涉及,《月光曲》一文就是重点品评联想。要突出三年级学段特点,最后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之美;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颜色丰富之美,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之美。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重点在朗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理解朗读,配乐朗读和积累背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秋天之美,学会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原本普通的景色变得灵动丰富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前几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不知道如何通过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因此在最后上课前,我反复的斟琢老师的评价语言,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真正的知道如何朗读。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帮学生创设情境,让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就来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满树杏黄的叶子,这一片像杏,那一片像梨,满树的叶子就像是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你看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吗?”让学生在朗读中把画面感读出来,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试着把这片火红的树林读活起来!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紫红紫红”,一个紫红不够,还得两个紫红。

描写“金黄色”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抓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不是一丝丝阳光,也不是许多的阳光,而是“所有的”阳光。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读中去品。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但是整堂课的教学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几次试教,都超时了,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读书,要在一节课里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难;仿写,学生语言贫乏。而正式赛课的班级,和我配合得非常顺,几乎一问就到位,很快就顺利地走完教程,发现还有7分钟。其实课堂有许多生成的资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总担心教学设计完不成,担心超出备课设计,自己无法驾驭。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顺学而导。

2、如检测学生词语的朗读情况,第一位就读的非常正确,我就没有再进行教学了。也许正好叫到一位好学生,但她的预习情况不能代表全体。这里的检测还可以请一组同学轮读词语,大家都读对了,才能判断,所以最少都要检查2、3位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再如“梳理文脉”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再有个学生“自读各段,画出这段写了什么?”的学生学习过程再交流,更务实。

4、“品读第四自然段”这一过程,八次朗读,后六次朗读的细节就程式化了,没有融入教学,不扎实。

5、另作为语文老师,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硬伤。

虽然从教十多年,但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结果也不令人满意。课后想想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其实本来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要珍惜。另指导朗读也一直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困惑很棘手的地方,通过这次的比赛,让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也学到了一点。

五花山教学反思篇八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有的树林变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屏布一样。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