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29:22 页码:12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汇总9篇)
2023-11-12 11:29:22    小编:zd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进行回顾。在总结中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与写作技巧。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一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正确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的关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反映相互关系;对氧化还原知识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学生讨论并交流。

学生随意发挥: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

同学总结并得出结论: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物质得氧和失氧为标准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认为不是。

教师:事实上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得到氧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氧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因此也可以说: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教师指出:

并非只有得氧和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有没有发生变化分为两类:如果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时,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即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即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提问:

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观看结束后,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讨论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电子的转移情况。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同分析这两个化学反应,得出结论: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偏移引起化合价的变化,氧化反应表现为元素化合价的升高,实质是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过程表现为元素化合价的降低,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的讲述:

同学们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中反应物被氧化或被还原。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后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整个反应过程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多部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二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空气。

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四、原子的组成、元素、化学式。

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的标签中标有-(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电荷数(注意正负)。

12.氧一般为-2价,但过氧化氢中氧是-1价(注意氢不是+2价),氟氧化物中氧为正价。

13.氢一般为+1价,但活泼金属的氢化物(如nah)中氢为-1价。

14.注意语言的规范: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几个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15.多数气体单质是双原子的,而稀有气体都不是;多数液体和固体单质是单原子的。

五、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种类不变,但物质和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无论得到什么数据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也不能说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守恒。

3.根据一个物质参加反应的条件可以推断该物质的某些性质和贮存方法。

4.可以利用化学变化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和h+所中和的oh-数量守恒来巧妙地解决化学计算。

六、碳及其氧化物。

1.金刚石没有导电性但极其坚硬,石墨能导电但较软,二者属于不同物质,二者之间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常温下碳不活泼,但高温下碳可以与许多物质反应。

3.初中阶段,可以认为碳不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4.c02无毒,可溶但不是易溶于水。

5.活泼金属如钾钙钠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碳单质,属于置换反应,这些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一氧化碳中毒是化学变化。

7.二氧化碳使得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生成了碳酸,这是一个可逆过程,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七、燃烧与热量。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不是因为空气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是因为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2.降温灭火时,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而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下。

3.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4.甲烷不是最清洁的能源。

5.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证明其中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不能证明其中有氧元素。

八、金属。

1.合金是混合物,形成合金是物理变化,合金中可能有非金属,合金中个元素都以单质存在,合金一定有金属性。

2.紫铜是纯铜,青铜和黄铜都是铜的合金。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在常况下的,高温下金属的活动性不一定服从此顺序,比如高温下钠可以置换钾。

4.钾不是最活泼的金属,金不是最不活泼的金属。

5.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溶液反应越剧烈(钾钙钠除外)。

6.钾钙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金属的氢氧化物和氢气,将这些金属与酸溶液混合,金属先与水反应。

7.铜不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8.所谓的“置换酸中的氢”是指非氧化性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三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2、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则溶液呈酸性。

3、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4、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5、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引入新杂质又要易除去。

6、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和1mol碳碳键。

7、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四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2)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3)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注意:应该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注意: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5)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

(注意: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

(注意:应该是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3)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注意: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4)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

(注意: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

(注意: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6)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5、生产与消费及消费类型。

(1)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注意: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消费决定生产。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的)。

(注意:取代的说法错误)。

(5)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的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

(注意: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6、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易错观点。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注意: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

(注意: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4)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注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注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7)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

(注意:只有国有、集体控股,企业才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8)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注意:不能笼统地说)。

7、关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错观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注意:混淆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注意:是企业组织形式)。

(3)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形式。

(注意:是主要实现形式)。

(4)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注意:混淆了股票和债券)。

(5)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反比,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

(注意: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各项权利的基础是享有平等就业权。

(注意:劳动权)。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注意:权利可以放弃)。

9、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

(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

(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10、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

(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11、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12、税收和纳税人。

(1)我国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集体经济。

(注意:国有经济)。

(2)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税收的税率。

(注意:二者无必然联系)。

(3)不同性质国家的税收,其分配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注意: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注意: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5)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注意:直接负有)。

(6)在我国,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注意: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

(7)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

(注意: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

13、市场经济的易错观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2)平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注意:促进经济增长)。

(5)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14、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易错观点。

(1)总体小康水平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平。

(注意: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注意:这是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3)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我国计算汇率,通常以100单位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

(注意: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法治的作用是什么。

1法治的内涵是什么。

法治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是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权威,不是靠掌权者的威严甚至特权,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

2法治在中国推行的意义。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权利奠基石。

(二)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护航员。

(三)法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

(四)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五)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高中政治什么是智力支持。

智力支持系统亦称“制度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决策指挥中枢。反映管理的调控能力。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总体发展的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五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生物必修一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点笔记。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六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同学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吗?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当其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时,呈酸性;当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时,则成碱性。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nahs,na2hpo4),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nahso3),则溶液呈酸性。

6、h2so4有强氧化性。

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7、盐酸是氯化氢的俗称。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8、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从常见的强碱naoh、koh、ca(oh)2和常见的弱碱fe(oh)3、cu(oh)2来看,似乎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其实碱的碱性强弱和溶解度无关,其中,易溶于水的碱可别忘了氨水,氨水也是一弱碱。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碱,学过高一元素周期率这一节的都知道,镁和热水反应后滴酚酞变红的,证明mg(oh)2不是弱碱,而是中强碱,但mg(oh)2是难溶的。还有agoh,看ag的金属活动性这么弱,想必agoh一定为很弱的碱。其实不然,通过测定agno3溶液的ph值近中性,也可得知agoh也是一中强碱。

9、写离子方程式时,“易溶强电解质一定拆”,弱电解质一定不拆。

在水溶液中,的确,强电解质(难溶的除外)在水中完全电离,所以肯定拆;而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因此不拆。但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时,或反应体系中水很少时,那就要看情况了。在固相反应时,无论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论这反应的实质是否离子交换实现的,都不能拆。有的方程式要看具体的反应实质,如浓h2so4和cu反应,尽管浓h2so4的浓度为98%,还有少量水,有部分分子还可以完全电离成h+和so42-,但是这条反应主要利用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能体现强氧化性的是h2so4分子,所以实质上参加反应的是h2so4分子,所以这条反应中h2so4不能拆。同样,生成的cuso4因水很少,也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也不能拆。(弱电解质也有拆的时候,因为弱电解质只是相对于水是弱而以,在其他某些溶剂中,也许它就变成了强电解质。如ch3cooh在水中为弱电解质,但在液氨中却为强电解质。在液氨做溶剂时,ch3cooh参加的离子反应,ch3cooh就可以拆。这点中学不作要求。)。

10、王水能溶解金是因为王水比浓硝酸氧化性更强。

旧的说法就是,浓硝酸和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ocl和cl2能氧化金。现在研究表明,王水之所以溶解金,是因为浓盐酸中存在高浓度的cl-,能与au配位生成[aucl4]-从而降低了au的电极电势,提高了au的还原性,使得au能被浓硝酸所氧化。所以,王水能溶解金不是因为王水的氧化性强,而是它能提高金的还原性。

“张冠李戴”

1、干冰是固态co2的俗称,它并非是固态的水——冰;因为当它挥发变成气态的co2时,没留下任何“湿”的痕迹,外表又似冰,故把它叫做“冰”。

2、“白铅”是锌而不是铅。因其断面银白,硬度与铅相仿所致。

3、“黑金”是铅的误称,因其断面灰黑且具金属光泽所致,并不是金。

4、“银粉”是铝粉,因其粉末为银白色误称。

5、“金粉”是铜锌合金粉末的误称,因其合金有金黄色金属光泽所误。

6、“石炭酸”并非是酸,它是有机物苯酚的俗称,因它最早从煤焦油中提取又有酸性而得名。

7、“水银”不是银是汞,因其常温下呈液态且为银白色而得名。

8、过磷酸钙是ca(h2po4)2和caso4混合物的商品名称,其各化合物结构中并无过氧键。

9、纯碱na2co3是盐而非碱,因其水解,溶液呈碱性且水解产物中有naoh而得名纯碱。

10、铅糖并非糖,因其有甜味而得名,它有毒,不可食用,其化学名称叫醋酸铅。

1l、甘油不是油,是多元醇(丙三醇),因其无色、粘稠、有甜味,外观似油而得名。

12、水玻璃并不是玻璃,而是na2sio3水溶液的俗名,因其无色粘稠,既有粘性(矿物胶)又不能燃烧、不受腐蚀而得名。

13、发烟硫酸并不发烟,而是形成的酸雾。(so3吸收水分形成的小液滴)。

14、不锈钢不是绝对不生锈,它也能因盐酸等强酸腐蚀而“生锈’。

15、酚醛树脂不是酯,而是由苯酚跟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一种俗称电木的塑料)。

16、王水不是水,而是由浓盐酸跟浓硝酸以3:1的体积比混合的一种能氧化金、铂的强氧化剂。

作为分类依据是不科学的。其实,就性质而言,凡属芳香族化合物的物质大多无香味。

18、有甜味的并非都属糖,如糖精,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因其甜度远远大于糖类中的单糖而得名;其化学名称是邻磺酰苯酰亚胺。糖类并非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

19、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置换出的是h2o中的h2;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是2na2o2+h2o=4naoh+o2,应为2na2o2+4h2o=4naoh+2h2o+o2,还原产物应是生成物中的水。

20、甘汞不是汞,而是hg2cl2。

21、王铜不是铜,而是cucl2?6?13cu(oh)2。碱式氯化铜。

22、臭碱不是碱,而是na2s?6?19h2o,因其水溶液显碱性(水解)且有h2s生成而得名。

23、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ci,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不一定含so42-,也可能含有ag+,若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了一定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so32-。

24、某气体遇nh3有白烟产生,并不一定是hcl,可能是hno3蒸气或cl2。

25、电石并不产生电,因其在电炉内高温至2500℃左右时由c和cao合成而得名。

26、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不一定为co2,可能为so2。

基本概念的学习。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化学基本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关物质组成的概念,如元素、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学键等;有关物质性质的概念,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有关物质变化的概念,如化合与分解,取代与加成等;有关化学量的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物质的量等。

掌握化学概念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首先要通过生动的直观感知,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电教手段等,注意观察和想象。理解概念是中心环节,例如通过个别实验感知了化学变化,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要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定义,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有些概念容易混淆例如电解和电离,就要注意比较,掌握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概念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例如:氧化还原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深广度就有所不同。

最后,要通过复述、复习、练习、计算、实验等多种方式巩固和运用概念,以达到准确理解熟练掌握的目的。

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可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化学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主要有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分散系等。

基本理论较为抽象、逻辑严密并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学习时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或形象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如电子云模型、原子、分子结构模型。要抓住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分清主次。例如电解质溶液理论,讨论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度、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盐的水解等。其核心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抓住它,其它内容就容易理解。还要注意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例如:氧化还原理论、元素周期律都与物质结构理论有关,要把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融汇贯通。应该在适当阶段进行归纳总结,或列出表格以加深印象。最后,掌握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所以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学习化学平衡理论就可指导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并解决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

据化学事实,即具体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变化来学习,这样才能印象深刻、正确掌握,不出生编乱造的差错。作为一种工具,加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要经常地、反复地读、写、用才能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时,制卡片,编韻语、做游戏、搞竞赛等都是有益的辅助活动。

化学事实的学习。

化学事实一般指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形成,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按从个别元素到元素族到周期系;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顺序编排的。内容面广,量多。一般感觉“易学易忘”,“难记难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首先要抓住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知识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以理论为指导把知识串联起来。具体物质的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之间的关系。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生关系等等。其次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不仅能获取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也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抓住共性,注意个性,举一反三,就便于掌握,不易混淆。还应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如元素族的通性,有机官能团的特性等,或列表或画图均可。最后,元素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如能经常密切联系实际,就可以生动活泼地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在元素组成、价键结构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这类知识种类繁多,反应难记,初学时常感困难。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异构现象、通式,同系物、系统命名等一定要准确掌握。例如,若对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得清楚,对于二氯甲烷是否有异构体的问题就不会产生错误判断。对于同分异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在推导可能存在的有机物结构时就不会出现遗漏或错误。其次,要掌握各类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有机物的性质由结构决定。特别是官能团,是应应的中心。所以只要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官能团,就可以大致判断它应有什么性质,提供区分各类有机物的特征反应。例如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就可推测能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当然也要注意化合物的特殊性(个性),例如,甲酸能发生银镜反应。

再次,要掌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是有机制备的基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有机物种类繁多,掌握了相互转化关系,就可以熟练地解答制备问题,甚至可能提出几种合成路线。最后,要注意做好实验,加深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若能经常联系应用,将有助于加深认识和记忆。

系统复习。

可分为阶段性复习和终结性复习。前者是指在一章、一个单元、期中、期末进行的复习;后者主要指初中或高中学业结束时的总复习。系统复习可以使平时学习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得到深化和提高。系统复习之前要确定内容、制订计划,拟出提纲,以做到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有计划性。在实施时要注意:

(1)综合运用,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复习时特别要紧紧抓住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大量做题,要通过做题培养思维能力。注意进行归纳综合,可以采取列提纲,制表格等形式。

(3)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差别。在系统复习时,要从实际出发,在力争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目标,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就要特别注意在教师指导下,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4)要注意系统复习不只是单纯为了巩固已有知识,还有再提高的任务。系统复习具体方法很多,可以拟提纲,列图表,可以做练习、可以做实验。如有条件还可利用展览、电教等手段。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七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

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

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

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烯烃均能使溴水褪色。

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却能使其褪色。因为烃链越长越难溶于溴水中与溴接触。

7、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8、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

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9、误认为块状碳化钙与水反应可制乙炔,不需加热,可用启普发生器。

由于电石和水反应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产生的糊状物还可能堵塞球形漏斗与底部容器之间的空隙,故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0、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

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八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事实的话,使人震惊(贬)八面玲珑:形容窗户通透明亮,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不以为然:不认为它是正确的灯火阑珊:人烟稀少冷清轩然大波:很大的纠纷(贬)。

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贬)沸沸扬扬:议论的声音多而杂。

顶礼膜拜:及其崇拜(贬)豆蔻年华:十三四岁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篇九

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

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母和音标。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化学知识中的“句子”就是“化学式”:“字母”就是“元素符号”:“音标”就是“化合价”。

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就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讲究方法记忆。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而功倍”。初学化学时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因此,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记忆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介绍几种记忆方法。

(1)重复是记忆的基本方法。

对一些化学概念,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某些定义等反复记忆,多次加深印象,是有效记忆最基本的方法。

(2)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所谓理解,就是对某一问题不但能回答“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例如,知道某物质的结构后,还应理解这种结构的意义。这就容易记清该物质的性质,进而记忆该物质的制法与用途。所以,对任何问题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以旧带新记忆。

不要孤立地去记忆新学的知识,而应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记忆。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要联系前面所学化合价的知识来记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4)谐音记忆法。

对有些知识,我们可以用谐音法来加以记忆。例如,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编成这样的谐音: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拿(钠)回家(钾),又美(镁)又轻(氢)。

(5)歌诀记忆法。

对必须熟记的知识,如能浓缩成歌诀,朗朗上口,则十分好记。如对元素化合价可编成:“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铝三硅四硫二四六,三五价上有氮磷,铁二三来碳二四,铜汞一二价上寻”。又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点可编成:先通氢,后点灯,停止加热再停氢。

要重视实验。

做好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要认真对待。每次实验前首先要明确该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然后牢记实验装置的要点,按照操作步骤,细致认真地操作。

其次要学会观察实验,留心观察反应物的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如做镁的燃烧实验时,不但要注意观察发生耀眼的白光和放出大量热等现象,更要注意观察镁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因为这白色固体是氧化镁,是不同于镁的物质,因此镁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此外,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写好实验报告,都是不可忽视的。

要注重小结定期复习。

“化学易学,易懂,易忘”,很多初学化学的同学都有此体会。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每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要及时小结,系统复习。

做小结时,首先要把课堂笔记整理好,然后进行归类,列出总结提纲或表格。例如,初中化学第一章小结提纲如下:1、基本概念;2、重要的化学反应;3、重要的反应类型;4、重要的实验;5、化学的基本定律;6、重要的化学计算。

在做好小结的同时要注意定期复习。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的手段,最好趁热打铁。也就是说,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这样遗忘的程度小,学习效果好。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也要不时抽空浏览一遍,“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使知识掌握得牢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