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0:44:03 页码:9
2023年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大全17篇)
2023-11-26 00:44:03    小编:zdfb

教案是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估和反馈。附上几个优秀教案的链接,供大家参阅和借鉴,希望对编写教案有所帮助。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一

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分数一直是一个核心的参照标准。而近期时,新冠的题材更是占据了全世界的头条。但这却不妨碍我们对于学习的关注,心中的更好的理解张齐华分数的意义。

分数,是一种实数的表述方式。它是用一个分子和分母两个整数表述为一个数字。其中分子表述纪录了按照某种标准分割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多少份,分母则表述了整体被分割成的多少份。例如,$\frac{3}{5}$的分子是3,分母是5,它的意义是整体中有五份,其中三份被“分割出来”。

第三段:分数的实际运用。

分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的运用,例如:烹饪(半勺、1/4杯)、计时(4分之一个小时)、体重比较(比如小于$\frac{1}{2}$kg),用分数表达通常是最简明、易于理解的方式。

另外,分数在数学中还有非常重要的概念。除、加、减、乘,分数都有特定的定义和规则。在代数、函数、多项式等高阶数学领域当中,分数是极其重要的概念。因此,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

张齐华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表示方法,它被广泛用于我国初高中数学竞赛中。通过这种分数表述方法,竞赛题目可以被更简便的设定和解决。同时,这也促进了学生对于分数概念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而对于学生而言,张齐华分数也是他们竞赛能力、数学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掌握张齐华分数,不仅意味着对于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还意味着对于数学的某些特定概念和方法的掌握。

第五段:结语。

分数是数学的核心和基石,掌握好分数是我们进行复杂数学概念理解和运算的基础。而对于张齐华分数的学习,不仅对于我们的竞赛表现有实质性帮助,还提升了我们对于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培养了我们的数学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掌握分数妙用和张齐华分数的意义,发挥这种工具的优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二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为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我收集了营养快线、哈百利、思慕分析其果汁含量来决定买哪种产品,收集了啤酒、干红葡萄酒、汾酒的酒精度,根据个人需要来决定什么酒,不仅增长了生活常识,也能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运用学生收集到的百分数的例子来表达百分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百分数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学生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有些拘谨,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浓郁。这也需要在进后的教学中训练,使课堂充满思维活跃的因素。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三

教材10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1、 我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我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圆纸片

1、自学教材104页例1

(1)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2)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我写的算式

(3)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4)通过解答,我发现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 )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 ),分子( )。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仔细观察,根据问题,写出算式。

我是这样想的,得出结果:

从计算中,我发现分数减法含义与整数减法含义( ),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分母( ),分子( )。

3.小组展示,汇报。

4.观察例1和例2,我发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 ),分子(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应该( )。

5.我能行

完成105页做一做第一题。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四

张老师上的课追求太完美了。众人评张齐华老师的课:亦歌、亦诗,亦画。昨天,我非常有幸听到了张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好样的”“我来采访一下”“真不错!”“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从他的第一句话讲出来,我就深深地被吸引,我想被吸引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所有的学生和观众。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张老师的课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不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话语中有很强思维逻辑性。

第二环节中有字母表示运算结果有a+5是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张老师让学生说说想法,然后出示了a+5=a+5。学生很惊讶的,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在评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还运用了儿童心理学讲解这个为问题。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在他课上这样的问题很多,作为观众深深地吸引着。在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教给了学生。张老师的课,不仅让人感觉他的数学素养很高,而且他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也很高,我想这也许是他语言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听了这节课,让我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佩服、太多的赞不绝口,作为新老师我们还是应该从最基础的做起,比如:理解把握教材,最好的方法不仅仅是看教参,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五

在广西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听了十一位广西各地优秀青年教师的展示课,领略了特级教师潘小明、张齐华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专家对教材钻研之深——不愧是专家!真会钻!

张齐华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居然查到《辞海》去了,不仅钻研出平均数的意义、取值范围、求平均数的方法、连平均数的三大特征:敏感性、齐次性、均差和为0都钻出来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上《平均数》上出这三大特征的。那么深奥的算理,却被张老师举的生活中的小例子轻描淡写的就让学生心领神会,真是一节有内涵、有深度、深入浅出的一品好课!

让我来回顾一下张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的特征的:

1、四(2)班2人投球数分别为5个、3个,用几表示两人的整体水平合适?

生:“4”,师:“这个4怎么来的?”

2、四(3)班投球数为7、5、6。用几表示他们的整体水平?这个6怎么来的?

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两种方法都是为了使三个人的投球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叫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3、进一步挖掘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6代表谁的真实水平?

不代表某个人的真实水平,代表的是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小组中有的高于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均水平。

有学生猜:1、2,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可能!”师:“为什么?”生:“每个人投的数都高于1,平均数不可能是1,只有一个人成绩是2,其他人都高于2,平均数也不可能是2。”师:“那平均数有可能是8吗?为什么?”生:“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投中8个,其他人都少于8。”从而掌握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大于最小的`,小于最大的。

5、让学生求平均数,在统计图上画线表示平均成绩,从而只顾看出一组数据中,有的高于平均成绩,有的低于平均成绩,高的和低的一样多。这是平均数的一个特征。

6、另一组套圈成绩分别为5、7、6、2,平均成绩是5,如果第一个数增加4,平均数还是5吗?会比5怎样?一组数据中只改变其中一个,平均数就会发生变化,难怪有位数学家说平均数特别敏感,这也是平均数的特征。

7、为什么第一个数增加了4,平均数才增加1?若每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增加几?若每个数都减1哪?每个数都乘2呢?平均数可能是几?(这是平均数最深奥的齐次性特征。)。

8、通过生活实例设计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代表每一个的真实水平,只代表一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有的高于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均水平。

张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建构知识体系。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师!可是深挖教材容易,挖到什么程度合适?这个度却不好把握。讲得太深又怕超纲,加深学生学习难度。最难做到的是如何“浅出”?如何把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特征、抽象的概念、规律、性质等联系到学生生活实际中,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学。这是我的困惑,也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六

课本第75―76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

1、我能通过学习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我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我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准备3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展示动手操作。

2、自学教材75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通过例1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2)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怎么样变化的?

(3)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五年级下 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4

课本第60―61页内容,练习十一第1―4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我能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我能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自学课本第60、61页内容。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单位“1”?

3.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若干份,表示这样的()或者()的数叫做分数。

5.我能行: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一第1―4题。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七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_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反思:

本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也受益匪浅,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中“比较两队同学吹气球的水平,计算组内同学的平均年龄,收集并计算组内同学平均每户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给唱歌的同学现场打、算分,情境判断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吹气球比赛入手,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数不相等时,比气球总数不公平,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提出“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进而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队吹气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或平均数,但当吹气球人数不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情境判断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和广泛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深化了平均数的意义。

此外,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电”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实现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八

“平均数”教学设计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虞益锋老师和无锡市滨湖区育红小学杨文君老师分别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并都荣获一等奖。两位老师上的内容相同,但教学设计和设计中的思考却有着细微的不同,有关市区的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特别是执教老师花了不少心血,大家一起思考研讨了许多问题,现简述如下,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一、自然导出“平均数”是难点。

苏教版三下“平均数”一课从知识教学角度讲,主要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二是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提供的实例是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每人套中的个数,男生分别套中6,9,7,6个,女生分别套中10,4,7,5,4个,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按课本例题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认识到由于男、女生人数的不同,要分别求男女生套中的平均数进行比较是一个难点。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是:(1)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2)把套中个数最多或最少的男、女生比较;(3)去掉最后一名女生后比或再增加一名男生套一套再比总数。怎样引导学生自然导出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呢?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作一些准备和铺垫。宜兴一课设计是增加这样两个准备题:三年级一班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小组男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5、8、6、5;女生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是10、4、6、8。问男生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得到这样的比较方法,人数相同,可以把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分别求出来比总数,谁总数多谁就套得准。接着老师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条形统计图:男生队4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队5人,每人套中5个,问:哪个队套得准一些?学生受前一题影响自然出现比总数的方法,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人数不同比总数公平吗?(不公平)但由于男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每人都套中6个,女生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相同,每人都套中5个,各队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65,所以男生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自然导出平均数,引导学生用平均数进行比较就容易得多。

滨湖一课同样设计了两个准备题: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用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第一组男生有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也有3人,每人都套中6个。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中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方法一,从统计图上看,女生都比男生高,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1218,女生套得准一些;方法三,因为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所以可以比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套中的个数,46,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接着教师出示第二组套圈情况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套中6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5个。谁套得准一些?在比较中使学生知道,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数,但是虽然男女生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个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可以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65,男生套得准一些。在这两个准备题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两课设计的准备题虽不相同,但设计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自然地导出平均数,在例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人数相同可以比总数;人数不同,如果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可以拿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孕伏:当小组人数不同时,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这样比较是公平的。在此基础上引入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想到: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要想办法分一分、移一移或均一均,使每组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然后再进行比较。实践证明,有了前两题作准备,导出平均数,用平均数进行比较自然、合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

苏教版“平均数”一课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以前的教材把平均数的求法作为重点,课标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作为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设计者在例题教学中,当学生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男生队平均每人套中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6个后都追问学生:这里的“7”是指男生真正每个人都套中7个吗?这里的“6”是指女生真的每个人都套中6个吗?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它们表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实际情况有人套中的比它多,也有人套中的比它少,也有人正好套中一样多。它是移多补少得到的,它反映的是这一组学生套圈的总体情况,它是一个抽象的“统计数据”,而不是真实的“原始数据”。设计者在练习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把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如通过教材第94页第3题,让学生联系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学校篮球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但有学生身高155厘米,是可能的,篮球队中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又如通过教材第95页练习九第1题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学生虽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仍有危险。

教师在课堂中还联系实际补充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它的实际意义。如宜兴一课补充了两组题,一组让学生辨一辨,说一说:(1)据统计,我们学校为四川汶川灾区人民平均每人捐款28元,那么,每位同学一定都捐了28元。(2)我们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小林想:学校的某个篮球队员身高有可能是155厘米吗?(3)池塘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林想:我身高15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另一组让学生想一想,选一选:小林和小华进行了三场套圈比赛,每人每次都是套15个圈,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怎样呢?(1)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多;(2)小林第三次套中的个数比10个少;(3)小林第三次套中了10个。

滨湖一课取材上课班级,补充的一组题是:(1)老师了解到我们班有一个小组同学身高的情况是这样的:

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问每个同学身高都是142厘米吗?(2)一个小组6位同学平均体重是32千克,其中一位同学的体重只有26千克,可能吗?(3)我们班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女生都比男生高,这样理解对吗?显然通过这些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能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真正理解。

三、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需要。

“平均数”一课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是重点,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条件和结果都是整数)的平均数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求平均数一般用“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利用准备题的孕伏和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是一种需求,同时结合统计图的观察可以让学生体会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既直观又管用,但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毕竟有局限性,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是通法,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设计者首先通过让学生在求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中初步感知: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可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外,因为人数没变,套中的总数没变,所以还能用求和平分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在练习第93页想想做做第1题时,在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6枝铅笔后,出示第二组笔筒,分别有9,1,3,5,2枝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使学生感到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麻烦,用求和平分方法求平均数简便,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用“求和平分”求平均数是一种需要,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比较方便。这样做学生易于接受。

平均数一课虽然上了多次,但每次上下来认真反思、总结一下总感到启示和收获多多,其实,其他课也一样。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九

昨天很幸运的听到了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有对比有发现。平时的赛课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想要形式上的完美,更想要内容上的突破,可有时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学生累,老师忙。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对他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心生佩服。认识负数是张老师早就讲过多遍的一堂课,但是因为前面一节同课异构课的启发,让他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开启全新的模式。这是张老师对自己的否定,更是对自己的肯定,把课堂更多的还给学生,这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一节课中老师教什么,学生会的不用教,怎么教也不会的不用教,学生自己学能会的也不用教,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就是一个点拨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节课张老师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从读法、写法、意义和用处四个方面去体会负数,完成负数的学习。老师没领着孩子学,让孩子在四人小组中完成学习,在合作中明晰知识,在探究中完善知识。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

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有不少的感想。因为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百分数这一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我就创设推荐罚点球选手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否定了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各种比较方案后,无形中“逼迫”着学生思考、创造出更趋理想的比较方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而,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上的基础,同时在切入主题后很自然地将百分数的读写法呈现给学生,也为后面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第二层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饮料、班级合格率、优秀率等。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再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个句子中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的辨析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自学、积极思考、与同伴的交流,获得知识真谛――因为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也没有单位名称;但一般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当分数表示具体的量时,它就有单位名称,了解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层次,习题比较具有趣味性。第一题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并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第二题既掌握了百分数的写法和意义,又启迪了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百分数的个数说一句有关百分数的话,学生兴趣盎然。第三题的成语中的百分数和用百分数来表示学习情绪更让学生大喜,原来百分数还有这等妙用。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一

这是一个重组题,主要想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分数表示一个具体数量时,是有单位的;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即两个数的关系时,是没有单位的。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最后让学生通过“10月1日前,已经完成了计划的95/100(95%)。说明还有(生:5%没有完成)”等两个问题,认识到百分数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不过从上课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处理的还不到位,有点轻描淡写的感觉。

这一部分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统计和比较的功能。预想呢学生能进行一定的比较,例如日本森林覆盖率比俄罗斯多27%等等。但是上课时提出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太适合,如果改成“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也许学生能从预想的方向思考了。当然这部分也想渗透人文教育,主要是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游戏的形式,把数学与语文知识相整合。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二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百分数?

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第4题的填空。

3.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体意义。

(2)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1)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题目中的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脂肪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呢?

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和脂肪各是多少克?其他食物呢?

2.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示意图,理解图意。

3.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1)独自看图填空。

(2)汇报交流,并使学生意识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或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4.讨论练习十九第10题和11题。

(1)第10题,先说出男生占40%是实际意义。

(2)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什么情况下不同。

三、全课。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三

张齐华分数是一种用于描述地震波传播规律的数学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引进中国。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精确地描述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距离,对于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介绍张齐华分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张齐华分数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只需计算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距离的比值即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地震学研究,也可以用于油气勘探、矿产资源探测等领域。同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张齐华分数的计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中,为科学家提供了便捷的计算手段。

张齐华分数之所以能够成为地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是因为它能够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复杂规律以及地下介质的复杂结构。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它能够因地制宜地根据地下介质的不同特性,来描述不同地区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从而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二是它对于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等领域,也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勘探手段和可靠的勘探结果。

在学习张齐华分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数学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门独特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地球的奥秘,破解地震、地缘等众多难题。同时,我也意识到科学的研究,需要我们本着严谨和创新的精神去不断探索、尝试,从而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张齐华分数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应用的领域也将不断拓展,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认为我们也应该在学习和深入研究张齐华分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四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

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1,分数的意义……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和通分……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五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借助课件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3、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的读,写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和实践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六

张老师上的课追求太完美了。众人评张齐华老师的课:亦歌、亦诗,亦画。昨天,我非常有幸听到了张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好样的”“我来采访一下”“真不错!”“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从他的第一句话讲出来,我就深深地被吸引,我想被吸引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所有的学生和观众。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张老师的课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不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话语中有很强思维逻辑性。

第二环节中有字母表示运算结果有a+5是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张老师让学生说说想法,然后出示了a+5=a+5。学生很惊讶的,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在评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还运用了儿童心理学讲解这个为问题。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在他课上这样的问题很多,作为观众深深地吸引着。在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教给了学生。张老师的课,不仅让人感觉他的数学素养很高,而且他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也很高,我想这也许是他语言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听了这节课,让我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佩服、太多的赞不绝口,作为新老师我们还是应该从最基础的做起,比如:理解把握教材,最好的方法不仅仅是看教参,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文档为doc格式。

张齐华分数的意义教案6篇篇十七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理解分数的意义。

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教具:、一个苹果、5支铅笔、一个文具盒

教法与学法:教法:激趣谈话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激励法等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

生:欢迎

师:怎么没见你们的掌声呢?

生:鼓掌

师:谢谢,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许多小礼品,想要吗?

生:想

【设计意图】:建立关系,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生:1快。

师:同学们看的够仔细的啊,现在老师把它们合在一起,用什么数来表示?快速回答我?

预设一:2(你的数学水平还局限于一年级)

预设二:1(你能给老师说说为什么是“1”呢?)

生:指把两个小快的橡皮泥捏成一个整体了,所以可以用“1”表示了。(引出“整体”)

生:一半、0.5、

师:有文字表示的,幼儿园都会,有小数表示的,三年级学过。但我要表扬用分数表示的同学,你太给力了,懂老师会理解老师,你一语道破老师的天机了。你能给给大家说说 中间一条线表示的是什么?“2”是这个分数的什么?1又叫分数的什么呢?现在老师左手用分数表是?右手呢?这是几个 ?两个 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1”

师:经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已经达到了五年级的水平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分数的意义。(板书并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以分橡皮泥共同研究了分数是怎么来的。其实,分数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据科学家研究,仅次于自然。古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古代分数的产生。然后听老师给我们作的介绍(ppt出示介绍录音)

师:现实在你还在哪儿见过分数(谈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操作研究

师:分数重要吗?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汇报交流,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好,首先我们就来围绕什么是分数来研究研究。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研读教科书第46页的知识,小组交流,打开准备的学具袋,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这个分数。

2.反馈交流

师:我刚才转到看了一下,收集了这些表示 的方法,现在我请他来告诉大家表示的方法?

生一:(投影展示)我把圆片一个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平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 。(老师指导语言的表达:同学们请听我说,我是把……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嗯,你是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再取其中的一份表示的 。真有想法。

生二:(投影展示)我把一个正方形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平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 。

生三:我是这样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原折,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 的。

生四:我是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一份来表示 的。

师:嗯?你的 是多少面包?

生五:2个

师:(疑惑)上面同学样表的示的 都是1部分,怎么这次的 却是2个了呢?

生:上面是一个物体,下面是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面包,把这2个包看作是1份,就取这1份。所以8个面包的 表示就2个面包了。

师:你的分析真到位。哪个同学能用刚才这个同学一样的方法表示12个苹果的 。

生:我表示12个苹果的 是3个苹果,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3个,把这3个苹果看作是1份,就取这其中的1份。所以12个苹果的 是3个苹果。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不仅学的快还用的快。像8个面包、12个苹果这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也可 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 ,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师:同学表现的非常积极。发言的同学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听讲的孩子认真仔细思考有序。(用展示刚才5个同学汇报的几种情况)现在请大家用心的观察、比较、分析用 所表示的物体或计量单位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一: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板书:平均分),表示其中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分的物体不同,分的物体的总数不同。

师:我们把什么物体平均分了?

生: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些面包、苹果。

师:回答的非常好!在这里,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板书:整体 单位“1”)

师:现在同学们想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成单位“1”?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师:看样子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分数来表示物体的量,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 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