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7:52:38 页码:14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模板10篇)
2023-11-10 07:52:38    小编:zdfb

编写教案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评价的合理安排。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一

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社会,让他们体味到家庭责任感,体会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能力目标:

通过开展计划花钱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知识目标:

通过家庭调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有所放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花钱应该有计划,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结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参与实际活动,动手动脑,而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食品包装、玩具、学习用具、图书、课前调查爸爸妈妈想要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昨天,你和父母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生:我买了橡皮、本子……父母买了蔬菜、盐……。

二、新授。

活动一。

师:请同学汇报你想要的,爸爸妈妈想要的,全家都想要的。

生:遥控小飞机、溜冰鞋、电脑、冰箱、洗衣机……。

师:看来爸爸妈妈和我满想要的东西真不少,但是每个家庭的钱是有限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能马上都实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所放弃。

活动二。

师:有的东西我们特别喜欢或特别想要的,在你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烦恼或不顺心的事,讲给大家听,大家帮助他出主意。 生1:我想让父母给我买一件裙子,可是他们不同意。

生2:我想让父母买一台电脑,他们说太贵了。

生3:我想让爸爸买蛋糕,爸爸不给我买。

师: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师:我们在向家长提购买物品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看这种东西对我们身体是否有利,在向家长提要求时不可盲目攀比。

活动三。

师:在日常生活中花钱的学问可大了,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可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你们认为这是节约吗?请大家看第53页列举的几种花钱的方式,同桌讨论交流,再抽学生回答。

生:他们这些花钱的方式不是真正的节约,青菜便宜就多买一些,这样会腐烂。

生:看病坐公共汽车,耽误时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的观念,花钱时要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和需求量,不可盲目图便宜。

活动四。

师:假如你有30元零花钱,老师提供各种商品及商品的价格,请你根据需求进行购买。

火腿肠2元遥控小汽车18元小学生优秀作文5元。

布娃娃15元橡皮1元文具盒8元。

方便面1元口香糖1元。

四人一组交流购买计划,说说理由,评评每个人的计划是否合理,选择考虑比较全面的花钱计划,在全班介绍。

生:我想买作文书,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买遥控小汽车,锻炼操作能力,其余的钱以后需要买东西时再用。

师:你的花钱计划很好。那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究竟该怎样花钱呢?

生:买东西时,要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可盲目攀比,不要贪图便宜。

师:给大家建议,合理消费,符合实际。愿同学们都能成为有头脑的消费者。

板书:

钱该怎样花。

不可盲目攀比,不要贪图便宜。

合理消费,符合实际。

教学反思:

给学生一个理想的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统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综合课程。在教学时,倡导在活动中启发学生体验与感悟,在活动中生成新的问题,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活动中感受德育的魅力。为此,设计四次活动,第一次活动让学生明白想要的东西不一定能马上实现;第二次活动使学生知道在向父母提要求时不可盲目攀比的道理;第三次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根据实际的要求和需求量,不要盲目图便宜;第四次活动让学生自己计划花钱,然后评一评计划是否合理。这样,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效果很好。今后,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找准切入点,以游戏活动、对话交流为载体,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经验,习得生活方法,使生活变得更具有意义。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二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参见第34~35页。

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3、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通过探究知道:岷江经常洪水泛滥,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金刚堤”对岷江进行“三七分水”,平时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平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附近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灌溉;七成水从外江泄洪,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在继续为人类造福,所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伟大创造而感到骄傲。

4、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通过探究知道: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流动,会很快地从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所以,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减少水的损失,以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

5、教师。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或者在黑板上绘制都江堰和坎儿井的示意图。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和关注程度。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三

本课包括“我认识的交通工具”“家乡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展览会”三大块内容。教材开课的通栏设计,是利用人类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展示了在陆地、天空、江河湖海各个领域人们设计并运用的各种交通工具。对于这些熟悉或是陌生的交通工具,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在指认回顾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性能、用途.。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交通工具的种类、特点及用途,了解当地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和使用情况。

2、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懂得交通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引导学生学习搜集与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人们为什么会使用这种交通工具。

难点:交通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

1、“我认识的交通工具”活动设计。

(1)找一找。

让学生从寻找身边熟悉的交通工具入手,以加深对交通工具类别、使用范围、用途等方面交通知识的初步了解。

(2)说一说。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说说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利用一些交通工具的模型和图片加以说明,增强活动的兴趣。

(3)交流与展示。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他们围绕身边的交通工具,谈见闻,包括见过哪些交通工具、各种交通工具有哪些特点和用途;还可让学生谈谈某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发展或功用的知识趣闻。

2、“家乡的交通工具”活动设计。

(1)竞猜游戏“是真是假”

选择一些地区的交通工具如大象、骆驼、雪橇、轿子、马车等图,帮助学生认识交通好工具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交通工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可以利用竞猜游戏或“是真是假”现场互动游戏,提升学生对知识性学习的兴趣。注意课前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关资料准备。

(2)调查与分析。

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组、分工进行社会调查。事先,教师要知道学生设计好调查提纲和记录表。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交通管理部门、社区人士、街坊邻居、父母、同学等。到街头观察与调查,一定要嘱咐学生注意安全。

当地交通工具变化的调查。

时间工具名称特点及用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九十年代。

20世纪末、21世纪初。

(3)通过学生填写自己家乡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和用途表,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交通工具的认识。展示活动可按小组或班级进行,教材留白的部分可让学生画画、贴贴、写写,目的是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时间成果或体验。

(4)交通工具展览会。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交通工具的图片、玩具、模型展示出来,互相交流。

六、评价要点。

(1)对交通工具的种类的了解程度,对各种交通工具、特点和用途的熟悉程度。

(2)参与调查、交流等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有计划性。

(3)在实践活动小组中是否能分工合作、统一协调。

(4)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方法。

(5)在交流展示中是否积极、踊跃,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第7课《话说地球》。

学情分析。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探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一定的查找资料的能力,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目前我们生存的美丽的地球,对于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地球已有的认知是零散、片面的,对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知之甚少。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美丽。教学难点是: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尤其是在地球的地貌上的全面观察,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很零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层层递进和整体的把握,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资源,用观看视频和图片、调查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让学生感知地球两极的严寒、干燥、风暴、生物等自然情况,为了解人类对两极的探索作好铺垫。并从中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能力目标: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

教学难点。

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地球地貌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4-p46页内容,话题为“从‘天圆地方’说起”。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7-p49页内容,话题为“看看地球的表面”。 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50-p51页内容,话题为“到两极去探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谜语导入,感知地球。

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形状。

2.师: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这些表面的现象让“天圆地方”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但也正如大家所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有些现象引起了人们深入思考,渐渐对“天圆地方”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对地球的形状提出了新的观点。

4.供料学习————“月食推想”、“环球航行”(提供的资料应重点呈现探索的艰辛与卓越)。

5.后来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去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请大家认真读一读相关资料,下面有一个表格,请同学们补充完整。

时间。

人物。

现象。

猜想。

付出的努力。

结论。

6.师:其实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以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仑^令页~导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环球航行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要有着超于常人的毅力和执着,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航海家麦哲伦首次航行的故事。(多媒体展示)。

7.学生交流:在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人物或者事例打动了你?

8.师:是啊,“天圆地方”的时代,是人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生在地球上的片面认识,而“地球是球体”这一重大发现靠的是人类观察思考后的大胆猜想,挑战共识,靠的是超于常人的毅力和执着,异常艰辛的努力过程。最终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飞向太空,终于能从太空观察地球了!看,这是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谁?他看到地球真面目后发出了什么感叹!

10.小结:是啊,对地球的探索是艰辛而无止境的,但我们人类更是伟大的,一直以来人类对地球都进行着艰苦卓越的研究,只要我们有着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我们将会发现地球更多的奥秘。

活动三课外拓展。

1.人类不断探索地球,发现了地球的很多奥秘,但也有很多未解之谜,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2.小结:地球探索的过程由古至今,由外国到中国,人类一直在努力探寻,地球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如“失踪”的大西洲、北纬30度线上的“死亡区域”、罗布泊之谜、海底金字塔之谜、消失在太平洋中的古大陆、古人是否还活在百幕大海底、日本人谈虎色变的死亡之海、百幕大魔鬼区域水下早外星人的基地,我相信通过同学们以及以后人类的努力,我们都能找到^解答。

板书设计。

话说地球。

天圆地方。

球体。

第二课时。

活动一合作探究,知道地球地貌。

2.课件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师:地球表面大约有70%的地方被海洋覆盖,而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只占了地球表面积的约30%。所以我们的地球是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

3.师:除了蓝色还有什么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活动二了解七大洲、四大洋。

1.师:出示地球仪,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你还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发现穿插经纬线的定义,作用等)。

2.师:地壳的运动导致板块的分裂,根据不同的板块分成了大洲,在研究地球时,为了方便找到论述它们的位置,于是产生了以上的名词,并非地球本身所具有,这也利于人们对地球的不断研究与探索。

5.出示平原地形图,学生通过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图文介绍平原地形时,可以结合我们的家乡说说他感受到的这一地形的特征。(一马平川)。

6.师:通过我们的探究发现,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看来,各个洲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每一个小的地形区域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地球的表面可真丰富啊!

7.快速识记七大洲。

8.师:你们一下子记住了七大洲,那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由七大洲四大洋组成的,下面我们就去地球仪上找四大洋。(出示世界地图,认识四大洋。)。

9.我们将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麦哲伦的环球旅行经过了那些大洋?这说明了陆地是被海洋围绕,海洋连接成了一片。

活动三感受地球的美丽。

1.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皑皑的雪原、秀丽的群山、深邃的峡谷、广袤的平原、富饶的盆地、苍凉的沙漠、郁郁葱葱的森林高大连绵的山脉……)。

2.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那些地貌?

3.布置课后作业:以“地球地貌世界之最”为主题,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办一期小报。

板书设计。

看看地球表面。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

丰富的地表。

第三课时。

活动导入。

1.师:谁能在地球仪上指出南极和北极?一说起南极和北极地区,你会想到什么?教师可以相机板书。那被冰雪终年覆盖的地方,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2.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让我们去那里看一看,感受与众不同的自然条件吧!出示多媒体。

活动一了解两极的特点。

1.师: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主要特点:干燥之极、寒冷之极、风暴之极。

3.教师出示一组科学数据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干燥(年降雨量小)、严寒(有零下94、5摄氏度的低温;热水泼出去结成冰)、风暴(把200千克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体会两极地区恶劣自然条件。

4.师:两极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居然还有动物在此安居乐业,请举出几种动物。

6.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还有这样的生命存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7.小结:是啊,同学们的好奇也正是科学家们的好奇,他们用着坚强的毅力去探寻地球未知的奥秘。

活动二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1.师:如果你是科考队员,你会做哪些心理、物力上准备?

2.师:你认为会遇到哪些困难?

4.师:遇到这样多的困难,人类为什么还要不畏艰辛进行这样的探险考察?(板书:目的?)。

活动三信息交流。

1.师:北极和南极是探索自然界本来面目,研究地球过去、现在、和将来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尽管充满了艰难和危险甚至牺牲,却阻挡不住人类探索的步伐。

2.师:你还知道哪些探索南极和北极的故事呢?推选优秀代表讲讲他收集到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板书设计。

干燥之极。

到两极去探险风暴之极。

寒冷之极。

艰辛执著————目的?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五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1、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3、家乡地方戏曲或方言节目录音录像的资料。

活动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利弊

1、教师播放用家乡方言表现的各种节目录像导入,引导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交流,体会家乡方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家乡人与方言的关系: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根植于家乡人的生活,带来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欣赏方言节目时的痛快感和认同感。这是方言对人们生活中有利的一面。

6、引导学生交流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什么不便的地方。

7、师生共同归纳:方言不得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活动二:辩论会:方言与普通话哪个好

1、对比方言与普通话

(1)教师引导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家乡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

(2)在充交流的基础上,纠正自己语言中的方言。

(3)完成教材第29页图表的填写。

2、小小辩论会

(1)教师创设情境:大家了解了我们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利与弊,你能否谈谈自己的见解,说说方言与普通话哪一个好。

(2)辩论会将学生按照见解的不同分成小组,小组合作进行辩论。分别阐明已方见解。

(3)归纳明确:普通话与方言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平民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样身上的烙印。

活动三: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

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在班上交流。

2、底土其与普通话对比,让自己学好普通话,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六

1、体会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可贵,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尊重他人。

2、学会多为他人着想,多给他人鼓励和帮助,不嘲笑、挖苦他人,不取笑他人的弱点。

活动重点:学会多为他人着想,多给他人鼓励和帮助,不嘲笑、挖苦他人,不取笑他人的弱点。

活动难点:体会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可贵,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尊重他人。

活动准备:学生表演的头饰等。

1、师:在下面的情形中,你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2、自由选择以下情景(也可以自创其他情景),自选角色,自排自演。

(1)服务员为我倒茶水时;

(2)演出结束,演员谢幕时;

(3)同桌的日记本遗忘在课桌上时;

(4)要进老师办公室时。

3、汇报表演,教师可参与其中,演一些不够尊重他人的角色,形成角色冲突,引发思考、讨论。

1、结合教材中的故事,联系生活实际,反省自己的行为。

(1)如果你是刘宏兴,你有什么感受?反省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行为。

(2)如果你是小青,当王叔叔尊重了你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

(3)结合朱文文和周英的故事,谈谈你对尊重的认识,续写提示文要求的话。

2、交流小结:我们不应该嘲讽、挖苦他人,应该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关心、鼓励、帮助他人。尊重别人,,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相反,不尊重别人,也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还会失去很多的朋友。

1、过渡:普希金说:“尊重别人吧,它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我们的疏忽大意,也许是我们的幼稚无知,使别人受到伤害。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真情表白吧,把你的歉意写在纸上,用真诚的心呼唤朋友,呼唤友情。

2、教师引发学生反省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的行为。由伤害同学的行为,发散到伤害老师、家长、门卫、工友、售货员、公汽司机等有意无意的行为。

3、表示一下自己真诚的歉意。

4、小结:让我们学会彼此尊重,让快乐洒满每一个角落,伴随我们每一天。

将你写的信、卡片,送给你要表达的对象,真诚地对他说:“对不起,我愿永远做你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七

1、知道应当认真执行集体中经大家民主决策出的行动计划,这是自己的责任。

2、学会管理自己,形成主动管理自己和参与校内各项工作的意识。

3、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愿意并主动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服务。

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订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四课时。

2.说一说自己参加活动有哪些体会?

你对三位同学在一次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满不满?

组织讨论。

1.三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2.集体做出的决定,是不是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为什么?

集体讨论的时候,我们有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民主决策订出的行动计划,我们也有遵照执行的责任。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愿意为集体服务吗?

1、书中几位同学为集体做事的情景.

我们可以参与的事情:

我们参与的体会:

我们参与的经验:

我们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说自己的收获。

1、他们在自我管理中做了哪些事?

2、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你会做吗?

学校或班级生活中还有哪些现在没人管或是老师在管的事情,可以由我们自己来管?

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自我管理?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

2、说说你怎样来履行职责?

1、看到同学打架,周围的人该不该管?

2、发现问题后该怎么办?

从自身或别人的经历中,你认为集体中类似的“闲事”还有哪些?该不该管?为什么?

学校,班里有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管一管,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出面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向老师反映等。作为学校和班级的小主人,多学校的事情,可不能分分内和分外。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八

1.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口号。

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

参见第174~175页。

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

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

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

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做介绍。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1.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画板或厚纸,以便同意全班作品的规格。

2.鼓励学生为普通人、平凡人画像,不一定局限与英雄人物。

3.提醒学生无论所选择的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要说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的道德品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九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篇十

1、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2、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3、了解不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

:一个课时。

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书本16~17页的内容,并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两幅统计图表示什么

如: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在那里最多的呢降雨量最多,最少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在那里年平均气温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呢(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适当指导。)

了解不同温度地区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