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努力的现代诗(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8:39:07 页码:7
最新努力的现代诗(实用19篇)
2023-11-13 08:39:07    小编:zdfb

人生苦短,总结能使人的经历更加有意义。一个优秀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性和客观分析能力,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偏见。掌握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努力的现代诗篇一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政策,是为了国家能长久发展的必要手段。生态兴则文明兴,一个国家的发展绝不可能只依靠工业发展,为了保障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唯有如此,才是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长久保障。同时,我们也要集结国家、社会、个人的力量,全民动员,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通过加强对国民环保意识的教育,让生态保护成为我们的日常行为生活的一部分。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不得长久。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系统总结生态环境领域发生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继续朝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努力的现代诗篇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美好梦想。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因此,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的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离不开田地,田地离不开水,而水来自于山,山必须有树和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整体系统,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人类必须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功能,才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达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地球,敬畏地球,规范人类行为。当然,我们还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好环境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只有青山绿水才能源源不绝的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

努力的现代诗篇三

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10年来,累计造林种草11。7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到92亿吨。林草资源总体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为维护生态安全、增添民生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放眼神州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江保护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全国推行,202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个百分点;全国动员、全民参与,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中国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一幅天更蓝、水更清、万物更加生机盎然的美丽中国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我们一定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努力的现代诗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副主任郭兆晖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化进程最早发轫于西方国家,但它们的现代化是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获取的,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也不会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老路,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刘福森提出了“生态限度”。所谓生态限度,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所造成的破坏力的承受限度,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的活动的“容忍度”。这个生态限度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平衡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建立“生态限度”,让人的实践活动稳定在自然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中。在这个“可能性空间”中,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不会打破自然系统的稳定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人与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能够实现和谐共生。

推动生产方式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尤其是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何种生产方式至关重要。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认为,要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绿色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并努力促进生态恢复。

从顶层设计而言,改变生产方式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郭兆晖提出,要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运行机制,虽然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监管,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仍然发挥得不够,要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

比如,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了产权之后,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价格,并获取利润,以此激励更多的企业自愿投入绿色发展中。同时,还可通过绿色金融杠杆撬动更多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让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及其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成为老百姓“钱袋子”中的重要资产。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被奉为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模式典范,以“炫耀消费”“时尚消费”等为代表的过度消费主义加强了对资产的压榨和掠夺,也影响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态化的同时,也必须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从观念到行为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人人都是践行者和推动者,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努力的现代诗篇五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在前工业文明时期,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及“万物有灵论”的影响,人类对自然敬畏有加,甚至顶礼膜拜,对自然的利用也只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展开,生产生活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尚未超出自然环境的可代偿能力与范围,就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伴随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快速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人类陷入生态危机。面对这一境况,思想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恩格斯也警告人类“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警惕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继承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鲜明论断,并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的理性科学判断,为破解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供了认识论根据,为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必须顺应自然,依照自然规律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本身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能够被我们所认识,但却不能因为人类的意愿和行为而改变。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然规律的有益探索,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我们要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努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必须保护自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保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必须毫不放松推进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双碳”行动,以“双碳”行动倒逼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更大力度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更强决心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城乡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举措,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就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努力的现代诗篇六

还记得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现如今的安吉靠着当地先天的风景秀丽,发展了旅游业。在这个过程中,是自然养育了人民,也是人民依靠着自然,这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让人们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大自然也继续发挥着自己的独到优势,为当地的人们带来经济收益。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在现如今这个科技日渐发达的社会,空气质量引起愈来愈多的人们关注,人们在意健康的同时,也开始在意我们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还可以促进我们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一起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努力的现代诗篇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近3中,制造业的出现和工业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章对制造业历史地位、现在的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科学分析.阐述了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中心,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国防安全的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还有很大差距.在现存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秩序中,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我国制造业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建立起先进、强大的中国制造业.

作者:宋健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北京,100038刊名:中国工程科学istic英文刊名:engineeringscience年,卷(期):4(10)分类号:n09t-1关键词:制造业工业化现代化中国

努力的现代诗篇八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点是调结构、优化布局、加强产业全链条,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负荷;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的、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和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实现这一目标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部署、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努力的现代诗篇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的人员。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

早在古时候就有“天地与我并,万物与我为”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观念,人身处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不论我们如何飞速地发展科技,也无法脱离其中。即便我们想要追求经济收益、经济发展,也要考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过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导致了雾霾频发,对人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后果,再有塑料的发明与不当处理,造成了“白色污染”,还有种种环境问题的发生,我们人类无疑是事件的始作俑者,也无法逃脱受害的结果。由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

如今在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后,我们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也要“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的政策实施,人们慢慢开始保护自然。当然要真正做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止于此,我们要在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也要以自身绿色低碳的行动浇灌它,合理开发使用新能源,并且以国际视角考虑全球环境问题,加强合作,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为当下为后世都建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一

多彩的世界源自多彩的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闻到花香,美丽中国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愿景: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今日之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愿景变为实景,是复兴支点,是强国之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发展更有温度。没有绿水青山,何来金山银山?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统一行动,让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更有品味、更有格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幸福更有质感。生态环境美,幸福指数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没有一切,更谈不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追梦更有力量。美丽中国的生态梦,连接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生态梦、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上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拧成一根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为追梦路上播洒更多绿色的种子,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音符更准、音调更真,使生态梦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中大放异彩,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让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更加充满幸福的味道。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副主任郭兆晖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化进程最早发轫于西方国家,但它们的现代化是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获取的,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也不会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老路,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刘福森提出了“生态限度”。所谓生态限度,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所造成的破坏力的承受限度,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的活动的“容忍度”。这个生态限度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平衡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建立“生态限度”,让人的实践活动稳定在自然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中。在这个“可能性空间”中,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不会打破自然系统的稳定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人与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能够实现和谐共生。

推动生产方式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尤其是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何种生产方式至关重要。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认为,要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绿色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并努力促进生态恢复。

从顶层设计而言,改变生产方式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郭兆晖提出,要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运行机制,虽然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监管,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仍然发挥得不够,要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

比如,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了产权之后,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价格,并获取利润,以此激励更多的企业自愿投入绿色发展中。同时,还可通过绿色金融杠杆撬动更多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让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及其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成为老百姓“钱袋子”中的重要资产。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被奉为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模式典范,以“炫耀消费”“时尚消费”等为代表的过度消费主义加强了对资产的压榨和掠夺,也影响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态化的同时,也必须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从观念到行为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人人都是践行者和推动者,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指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要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二是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扩大低碳绿色产品供给。三是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三

深沉的夜色中挂着一抹黯淡。

顺着那抹黯淡。

好像看到了父母忙碌的身影。

看到了家中干净明亮的灯光。

思念搭成的桥上,温暖轻跑着迎来。

习惯了漂泊,习惯了寂寞。

却总是不能习惯那些思念。

开心、快乐的时候他就悄悄的躲在心底。

难过、伤心的时候他就轻轻的漫在心上。

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感染着你的所有。

渐驼的背影,细密的皱纹。

无一不是衍生着他的源头。

家的相貌没有模糊的惆怅。

家的感觉没有诗情的矫揉。

家,就在那里。

实实在在的,清清晰晰的矗立。

在快乐的时候,他迫切的催促着你去分享。

在难过的时候,他急切的敦促着你去抚慰。

家在哪里父母就在那里。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四

虽然这一句话讲起来特别简单,但是做起来特别难,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会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更会对大自然的野生动物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代化。每当我们提到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这种建设和经济发展联系到一起,很难会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里。虽然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也在逐步建立,但我们隐约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了一项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现在的发展目标不是发展的速度,而是发展的质量。

人类应该充分尊重自然。当人类快速发展经济的时候,其实人类一直在伤害自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人类破坏环境的例子。对于人类的这些行为,大自然也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回应。我们现在的工业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变得越来越多,温室效应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我们把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开垦成了工业用地,这样确实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业化发展,但是我们也很难见到野生动物了。总的来说,我觉得人类需要充分尊重自然。

人类也需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知道人类的发展绝对不会和大自然的和谐成负相关的关系,现实情况正好相反,我们的社会发展和大自然的和谐并不矛盾。如果我们能够在社会发展的时候保护大自然,大自然也会回馈给我们更加健康的生存环境。虽然人类的文明进程越来越高,但我们始终离不开大自然这一载体,我们必须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五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一直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指明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成效,增进了民生福祉。

然而,许许多多生态破坏事件依旧频发,与此同时,继发性破坏事件也接踵而至,沙尘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讲话并强调,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当时刻平衡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权衡利弊,使我们社会的发展行稳致远!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快速进步让人类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质量的降低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变暖、极端环境的相继出现,无不警醒我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一体推进,缺一不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抓实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大国应有之担当,也是为了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凝聚环保共识,推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生态这一关键环节。

身体力行下好生态建设“一盘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联防联治、齐抓共管,才能干出成效,抓出实效。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做好水土保持、河湖整治、退耕还林等基础工作,夯实生态本底,也做好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规范性工程,点缀人居环境,切实在联动联治中筑牢生态基础。

真抓实干绘就生态环境“一幅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真办法、硬措施,为打造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政策,不抓落实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党员干部要主动扛责在肩、揽责在身,积极破除经济环保“二选一”的狭隘认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核心理念,扎实开展“水”“土”“气”三大攻坚战,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储蓄优渥生态资源。同时,积极探索、深入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效应,推动形成经济生态“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防微杜渐织牢生态监管“一张网”。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仅靠一时一地的集中攻坚难竟全功,需要全党全民的常抓不懈。各级党组织要树牢环境保护“常态风”,以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不断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监管渠道体系,确保问题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要以严抓严管的负责态度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监督执纪,引导干部群众形成爱护环境的行动自觉。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是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守好发展底线;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抓住发展根本;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提升发展境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要坚定生态自信,提高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充分认识到生态价值是xx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坚定信心,让良好生态成为新xx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完成木里矿区、中央环保督察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整治,守护好这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保护好“中华水塔”,实施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好、走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路。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对今天的xx而言,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新xx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让群众生活幸福安逸。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八

束缚了身体。

想要展翅欲飞。

却默然不知何处是天空。

就如那池中的鱼儿。

禁锢了思想。

想要遨游远方。

却徒劳不知何处是方向。

就如那身处异乡的游子。

为生活所迫。

想要荣归故里。

却凄冷不知何时是归期。

你从不曾拥有过自由。

就如同你从不曾拥有这个世界。

以前没有。

现在不会有。

将来也不能有。

努力的现代诗篇十九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从多方面着力推进。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定为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研究部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明确了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大地绿色版图不断扩张,绿色经济持续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解决现实突出的环境问题、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严重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已经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的环境污染,持续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又要扩大环境容量,真正打赢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人民战争。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科学揭示了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指明了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是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的关系。这两个重要命题启示我们,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将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之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为此,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注重从源头上、从全局角度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不留“漏洞”“空地”“死角”,稳步推进构建生态功能的保障基线,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和宪法,相继制定出台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涵盖从源头、过程到后果的全过程,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操作性。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必须经过最严格的执行,方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为此,必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真正的刚性约束和任何组织、任何人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方能牢固树立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护共同家园的行动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阐述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作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只有站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高度,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既是中国自身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又是能够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