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大全(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25:31 页码:9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大全(实用10篇)
2023-11-11 18:25:31    小编:zd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自己的思考、感受和体会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我想,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吧。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思想,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回忆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再选择一两个重要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接下来,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尽量避免简单的摘抄和复述。同时,读后感也需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可以通过合理的段落安排和过渡词语来使文章结构更清晰。此外,读后感不必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即可。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来获取更多的启发和观点。写读后感是一个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写作,就能写出一篇完美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覆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和技巧。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一

我在20xx年2月份开始读《初中主题教育36课》,这本书针对初中学不同年级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了整体性的主题设计框架和完整的目标实施体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操作步骤具体翔实,让我受益匪浅,深有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所得,思考所想,共同进步。

体会一:对于新生入学,重点在于培养其爱学校的情感。

开学后对新生的教育不是纪律声明,不是习惯培养,不是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培养孩子们的爱校情感。接下来是第二个活动是亲师的相关主题活动。这个顺序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所做并不一致,或者说,我们没有重视这一点。而引起我对这个专题文字深思的,是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初中,而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三年,宝贵的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了。(接下来的高中大学也是在学校)那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三年,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青春期呢?这让我想起了丁如许老师的话,丁如许老师提出,要教会孩子爱学校,就像爱家一样。他们要接受学校,才能在学校进行学习,交友等其他事项。

体会二:这本书让我对班会主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班会过程有一定的把握。

年龄段不同,班会形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级侧重于游戏,还有一些简单的动手环节,比如剪纸。整个过程中的文字是简单明了的,有关的提问也是简单直接的,也就是低年级学生能听懂,能回答的。而中年级的班会主题形式就比较多样了,一个主题班会下来,可以有情景分析、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而且每个环节是随着主题层层递进,逐渐升华。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几环,层层推入,达到引导的效果。

体会三:主题班会力量的`延续。

一节成功的班会的完成需要长期的准备,付出的精力不可小看。那么它带来的效果是不是也随着一节班会课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对孩子的熏陶培养仅限于这一堂一堂的班会课吗?我们要如何延续班会课的这种力量?在书本的启发下,班会课只是一个固有的形式,一个较好的集中渲染的平台,而这种班会的精神可以把它延伸到生活中,不断地增强。我思考后得出有两个方法,一是外化到课室的布置上,让课室布置融入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这一栏。二是借助家长的力量,校内校外共同营造这种大氛围。总之,一堂课不是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二

哲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智者牵手。”《山东教育》就是我人生中遇见的智者,我们教学创新之路上的忠实、可靠、常新的朋友,在她的熏陶下,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是它拨开了沉寂在我内心许久的那片乌云,照亮了我并不宽阔的人生之路。

作为教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没有多少教学技巧,没有多少管理方法,书籍更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不知从何起,便开始迷上《山东教育》。这本书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鲜活经验的生动展示,让我获益良多,成为我工作中爱不释手的同伴。

《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而这种爱源与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辉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艰辛付出,从该书中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还特别喜欢《山东教育》中的教学板块,它让我这种教学新手快速在教学路上成长,让我接受最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关注最新教学动态,学习课堂经验等等。也让我在备课、讲课中有了学习的模板,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模式。她开设的“教育版”和“教学版”“校园文化”专栏,包括中学、小学教育、教学论点,从语文到数学到各科教学,从备课的方法、课前的学生预习和随机训练、课堂的教学法运用、课后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让我们教师把教育新理念落在实处,落在一个个教学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强,实用性高,让我读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能以此作为指导,展开活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山东教育》像一缕春风,给了我成长的力量和温暖的扶助。阅读此刊,让我获益匪浅。每当我捧起《山东教育》这本刊物,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书中的一篇篇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论文,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耐人寻味的校园文化,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为我指明了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没有时间,不去读书;都说买书费用大,也不方便,很少走进书店挑选;都说可以到网上看看,不需要读书。可当我初次读到《山东教育报》时,就被它深深吸引。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的精彩,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学到许多。于是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山东教育报》。

教师爱孩子,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仅要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爱,他们更需要。从报纸中读到班主任老师为孩子们的付出,令人感动。读到了作为一线教师,他们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奇思妙想,令人敬佩。它使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学生上还可以做得更好,还可以付出更多,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平淡无奇的教育才会自然。该上学时就上学,不必披着星光进校门;该放学就放学,学生可以“忙趁东风放纸鸢”;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不能让主课老师把音、美、体这些课给“抓走”了。真正的教育就应当在生活中,在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老把目光盯着奖状、奖杯的,最终都将跟良心活南辕北辙。不论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全员参与是最重要的。让孩子们体会到参与过程中的快乐,虽然我们希望有好的结果,但重要的是孩子们享受了那个活动的过程。让孩子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当人心变得浮躁,认为读书是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山东教育报》却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它。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它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更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这里,我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文学风采精彩纷呈,我看到了教师的成功与艰辛,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它是我内心的“定海神针”,有了它,我没有再彷徨,生活有了乐趣,有了新的希望。每当在工作中遇到烦心事,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我都会把它拿出来,读一读上面的文章,内心就会平静许多。感觉有那么多的同行在和我一起努力,我的内心要重新燃起了希望。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被自己打倒,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快乐。不知不觉中,《山东教育报》陪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有它在身边,我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过得充实。每一次它都不会让我失望。闻着它散发的清香总是可以让我激情满怀走向那三尺讲台。有它,总是可以让我信心十足在这最平凡而又最光荣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它的陪伴,我一定会更出色!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更稳!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己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三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是在某个学校的宣传条幅上,当时不甚了解其意。后来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才知道它的出处,原来是朱永新教授在谈新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的观点。这句话应该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应该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终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应该解读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讲一个故事:1536年瑞士的钟表大师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入狱后就被安排做钟表,在那样一个没有欢乐和自由的环境中,无论狱方采用什么高压手段,他都无法做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整天乐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钟表的日误差低于1/100秒。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他后来越狱成功后总结为是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个钟表师的创作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环境,那我们祖国花朵的学习与成长呢?

他们整天处在一个“唯分数是图”的环境下,整天除了中规中矩的接受式学习,刻板式训练,分数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赞扬,分数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种氛围,这样的一种心境,孩子们的心情能够放松?禁锢和压抑已经使孩子们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甚至会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上学是一种负担。更有甚者,就连该让孩子们动起来的体育课上,由于安全问题的禁锢,孩子们连最起码的“随意奔跑”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何其可悲!

叹其可悲的同时,多羡慕《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向往的巴学园,在小豆豆的心里,巴学园是个充满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里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为了闯祸而遭到批评,当然你得给自己闯的祸用自己的力量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在那样的环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觉得在这里到处都能让他学得开心快乐,让他充满斗志,让他怀着感恩的心和尝试的勇气。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这么一画,就能让孩子们在小林宗作所创建的那样的巴学园里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充满激情与成就的学校生活。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这样的光环下,我们的教师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后顾无忧去辞职不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尝试过一种幸福快乐的教育职业生活。快乐的心境是一切创作的源泉,当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工作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这时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快乐的心情可以让教师精力充沛,思维缜密,想象丰富。

另外,我们的学校也要为我们的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驾护航,不要再用那种亘古不变的制度来压抑教师的成长,应该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致管理,让我们教师的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用快乐的心境,专业化的心态,端正的态度点亮每一个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时的每一盏灯。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这是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构想,我们的教育领导机构、学校、教师能紧贴这样的旋律,在顶层设计,在制度构建,在氛围营造等诸方面形成一种环境,唱响音符。这样,专家、学者所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触手可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会成为望梅止渴的一种奢望,摇篮里的教育永远也体会不到驰骋在草原上骏马的风采!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四

这个星期五,老师让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内啃完这本《爱的教育》。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个人,他们是卡隆、戴洛西和洛贝蒂。

卡隆是一个为人正直、善良的小男孩。大家都很喜欢卡隆。有一些爱欺负人的坏小孩不喜欢卡隆这样爱保护人的人,因为卡隆一直在保护弱小的、可怜的小孩子。

戴洛西是一个爱和同学一起分享图画卡片的班长,爱帮助同学,功课也很好,无论是算术、作文还是美术,总是第一。他还会剑术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很英俊也很敏捷。

洛贝蒂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很善良、爱乐于助人。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如果没车还好,但是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有车,洛贝蒂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救下孩子,但是自己的脚却被车子轧在车轮下。

《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善良、勇敢、自信、努力……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好孩子。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五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己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习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六

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技能与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本书中既有纵向的中外美术教育发展的梳理,又有横向中西方美术教育特色的比较,脉络清晰。尤其是对美术教育内容的划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在中国普通美术教育中,具象美术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但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是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意向美术没有良莠正误的客观标准,学生不会因为画不像而苦恼,也不会因为过于抽象而盲从。

如何才能使具象、意向、抽象美术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安排合理?

在美国小学美术各年级学习阶段要求中,从学科体系出发,注重学科要素,按线、面、体、色彩、明暗、肌理等划分,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目标。同时规定了每个学段要了解的艺术家。例如1—2年级,保罗·克利、夏加尔、梵高等;3—4年级诺曼·罗克威尔等;5—6年级,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等。围绕一个画家,做主题单元性课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

中国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美国从学科体系出发,各自的划分和要求不尽相同,各有偏重,但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划分阶段的。年龄的不同,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各不相同。

在儿童发展的涂鸦期,更多的是一种混沌的线条积累和重复;处于图时期,则表现为一种省简、夸张和孤立的“形”的排列;到了写实期才表现出对客观自然的意向,追求具象、自然化的安排。在儿童美术向成人的具象美术发展中,众多的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都对儿童美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以及阶段的划分。如麦卡德、赫伯·里德、罗恩菲德等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大体上的趋势是差不多相同的。即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到详细客观,从线到面到体,从主观到客观。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在多元化的今天,美术课的开放性增强,我们也不单单只是框在了各个学习领域中,讲求综合性学习。从上面提到的儿童美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三种美术教育也是一样,存在于各个学段,但在各个学段各有偏重。抽象美术和意向美术相对于具象美术更适合低段的学生,如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中国写意绘画、印象派、立体主义等。而需要客观理性、讲求复杂详细的具象美术相对地更加适合高段的学生,如古典绘画、现实主义美术、自然主义美术、超现实主义美术等。一些形式法则,如平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以及多样统一等都会在这三种类型的美术中有不同特点的反映。三种美术教育相辅相成,意向和抽象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具象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创造性、生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不给其他方面任何容身的余地。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七

最近,拜读了汤勇老师的著作《致教育》,觉得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这几年读到的最好的书籍之一。发现这本书对教师工作、教育发展等有着全面的诠释,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教材或指定阅读书籍。相比于他的前几本书,此书则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颇为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一些辨析与看法,无不给人以新的启迪。

在《致教育》中,汤先生结合自己对书的认识与理解,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位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的确,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换言之,阅读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气质不凡。因此,宋代诗人黄庭坚深有感触地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义。每次看到我们的同胞在国外旅游时摘花乱扔垃圾,在国际航班上大声喧哗或大打出手时,我总在想,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解决。一个认真阅读过孔子、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人,其素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会对学习和研究产生兴趣。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

在漫漫教育路上,汤老师对读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用他自创的一手打油诗诠释他读书的境界:“每天阅读一刻钟,即便无师自相通。气质魅力会无穷,人生从此不相同”。他是这样写的,其实也更是这样做的。长期坚持读书的他把读书一直当做一种信仰,一种眼光,一种人道主义行为。在读书的时光里,他觉得读书永远是自己的事,永远是快乐的事,而最重要的是读书贵在坚持!

我要感谢汤老师,还要感谢《致教育》,该书既是教科书,也是指导书;既是学术著作,也是经验总结;既是教育现实的写照,也是心路历程的升华。

该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读书活动会让更多的老师获益匪浅,享受书香人生!会让更多的孩子沐浴书香,成为爱读书、好读书的人!我也更坚信:每位教师会因读书走向卓越,教育也会因读书走向美好!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八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一、终身学习。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九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篇二: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活教育与思教育读后感篇十

看完《“大语文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心中有一点窃喜: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基本吻合,虽然做得不彻底和不深入、不全面,但还是按着那样的理念去做的,看官可别以为我自吹自擂哦!(给我一点面子哦!)“大语文教育”走过的今天虽然和昨天一脉相承,但有了诸多了突破、发展和延伸,一如一个人照着自己的目标和设计的轨迹往前走,走过了一些弯路,在弯路的困难和挫折中获得了新的有指导意义的启迪,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完善预设的目标,心情越来越好,目标越来越接近。

譬如理念的修正,从“一体两翼”的“两翼”昨天理解为并列关系,而今天则理解修正为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

这正应证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语文教育”既经得起应试教育的检验,有经得起素质教育的考验,张孝纯老先生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但这个语文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众多的语文教师通过实践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的。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实施得不错,也收到喜人的成效,但在语文活动方面,特别是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结合方面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进行拓展。

我们要牢记“大语文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