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阁夜(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56:37 页码:14
阁夜(模板9篇)
2023-11-11 11:56:37    小编:zdfb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它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方向。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下范文中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阁夜篇一

一、说教材:。

新课标指出: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诵读教学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交流,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朗诵吟咏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师生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降低难度,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使学生有所得。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诵读法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而杜甫以其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圣”。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一次导入,把李白和杜甫对比,能使学生对两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二)知人论世:

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百姓生活困顿,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解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调整情绪,与作者的情感同步,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融入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在班上展示。

1、读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景(jng)霁(j)。

注意韵脚:宵,摇,樵,寥。押平声韵,读时,拖长字音。

二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读,把握诗意:

首联:催,说明时光飞逝,寒,不仅写雪后初晴天气的寒冷,还写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冬季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自己浪迹天涯,客居他乡,雪后初晴的夜里更冷。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的这种对人生的悲慨就更深沉了。

颔联:“鼓角”暗示的是战争,“声悲壮”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星河”、“影”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五更时听到鼓角的声音很悲壮,三峡上,星辰的影子随波摇动。

颈联:郊野之外百姓的哭声传来了战争的消息,渔夫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尾联:运用典故,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一代名人最终成为一抔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漫漫长夜里,我寂寞无聊难耐。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决诗歌“写什么”的问题。

2、品一品: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1)品味情感: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诗言志。通过品读,体会诗歌中字里行间渗透的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2)品味语言:。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我最喜欢颔联。此联上句从听觉角度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与星河波澜壮阔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这句通过声音来写战争,视听结合,上下句对仗,用典故,暗示天人感应,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通过找喜欢的语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把握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进而拓展到全诗,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3、议一议:对读:

学生分组讨论后在班上展示,教师指导点拨。

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

《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将这两首诗作对比阅读,在对比中认识这两首诗的异同,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课堂小结: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到五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国家历史到百姓生活再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全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声音来写战争,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更加痛切地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作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通过自己的笔为民请命,为百姓代言,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或许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小结,由读文到读人,由做事到做人,相信会对学生的做人有所启示。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诗歌学习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题实际是一个小专题,旨在通过梳理所学的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首联:时光飞逝客居天涯。

颔联:声音写战争星河动摇听觉、视觉、对仗。

颈联:百姓哭声渔樵歌声听觉。

尾联:卧龙跃马寂寥无奈用典(原意、用意)。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对理解本文有指导意义。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标的精神,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吟咏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很好地解决了诗歌阅读的三个问题,即“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明白了这三个问题,就是读懂了这首诗。课堂上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同步启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参与度高,在积极的讨论中有所收获,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讨论的.时间有限,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打开的力度还不够,这些还有待于灾难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阁夜篇二

《母鸡》是在学了精读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后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学习提示是这样写的:在老舍的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下面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写的。认真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并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的两个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讨厌,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时,学生说母鸡的讨厌体现在“叫声如怨如诉”,我让学生先理解什么叫“如怨如诉”,为什么如怨如诉?怎样如怨如诉?学生的理解到位了,再结合结合整段理解内容,效果明显。为了把学与理解相结合,我还安排了说话练习。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讨厌母鸡后,请学生说话训练:这是一只xx的母鸡。以此对刚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高学生对内容情感进行提升。

在课文的结尾,我推荐给学生的一些写母爱的课外阅读文学,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等,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得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讲得太多,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阁夜篇三

知识与力能:

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诵方法。

朗诵 涵咏 探讨

1课时

一、知人论世——导读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这册书中已学习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歌,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阁夜》。

1、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歌。

2、指名介绍作者(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3、师介绍《阁夜》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引导,整体感知

1、回顾本单元对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学生自读感知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结合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师从诗歌押韵、节拍、平仄、对仗、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朗读引导(多媒体展示)。

4、采用自读,指名读等方式掌握朗读方法。

5、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问题:读了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示例: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

二、析象解意——赏读

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1、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2、小组交流,发言汇报,师生互评。

3、教师点拨,赏析示例明确(多媒体展示)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旨。

5、学习检测,表达练习。

学习了这首诗歌,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三、学以致用——比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较此诗与《阁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学生读后交流,各抒己见,师点拨明确。

四、因声求气——辨读

多媒体展示不同情感的朗读方法,举例练习。

五、拓展升华——悟读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了解时代特征及诗人人格。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读杜甫的《望岳》,看看与《阁夜》在风格上有和不同?

板书:

首联 点明冬夜寒怆

阁夜 颔联 夜中所见所闻 忧国忧民

颈联 拂晓所闻 雄阔萧瑟

尾联 生发感慨 沉郁顿挫

阁夜篇四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登岳阳楼》导入。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a、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b、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c、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d、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阁夜篇五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阁夜篇六

教师: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学生:杜甫。

教师: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讨论。有人说出可能是老师。

教师:出示横批“年年有余”,而且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这是嵌名联。

评点:在借班上课中,用这种中国式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自我,自然且有语文味。

二、朗读。

学生(男):朗读。读错了夷、樵、寥等字。老师:纠正学生读音。

学生(女):朗读。语速快。

老师:要能够把自己放进诗歌的意境,投入朗读一遍。范读。学生:掌声。

评点:通过点名朗读,可以了解学生,同时纠正读音。教师范读比录音朗读好,原生态的声音容易营造场,容易把学生带入诗境。

三、诗歌品读。

教师:公元766年的这一个夜晚,比以往时候来的?学生:快!

教师:这又是在一年将尽时候,不像今天,我们的面前365个日子排班战队,等我们去撕下来。所以,要读好哪个字?学生:催!

教师:这是一个早早降临的夜晚,虽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学生:寒!

教师:这种寒冷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吗?学生(数人)回答不到点子。

教师:讲述下雪的故事。再问学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注意“天涯”一词。学生:沉默。

教师:解释。范读。突出两个重音“催”“寒”。

评点:“天涯”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李叔同《送别》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来佐证,更有诗意美。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

教师:我们来看下一联。在这样的晚上,杜甫听到了什么?学生:五更鼓角。

教师:五更是什么时候。学生:3点,5点?

教师:古代有不同的标示时间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可能杜甫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可能杜甫的梦很轻很轻。这样的声音可以用“雄壮”或“豪壮”来形容吗?学生:不能。看注释,因为这里的鼓角声是**的意思。

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情景种.种,让学生体会杜甫雄壮不起来的情感。教师:看到三峡星河这样壮丽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会用哪个词?学生:招摇。

教师:如果是周迅呢?学生:飘摇。

教师:美丽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诗人心中的确是动摇之感。可见诗人对战争的敏感。

评点:学生对“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师原本准备了颜真卿的一首诗,能够很好解释五更之早,却没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师:我们再来看下一联。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诗歌造诣登峰造极,他常常故意编排出不同的语序,给人别致的美感。这两句诗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怎样?学生:思考。调整出正确语序。

教师:这两句诗歌一是写眼前,一是写想象,你觉得各是哪一句?学生:无语良久。

教师:自语。这两句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学生:无语。教师:虚实结合。

评点:这里是本课最拽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联是本诗解读较为多元的,但是教师横来一个“虚实”手法,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这一个内容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想起来要增加的知识。看来,上课还是做减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师可以改成这样问同学,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悠闲的,他为什么会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悲伤的,他惯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诗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办法,不要添枝加叶。

四、探究。

教师:介绍《倦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欣欣然。为这样的发现而喜。

教师:夜晚在诗歌中是一个母意象。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关夜晚的诗歌学生:柳永等。

教师:出示《君子于役》。

教师:请学生课后听齐秦《夜夜夜夜》。

评点:这是体现探究的一部分。教师的发现,学生来举例。课堂出现了新意。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这是取悦学生呢,还是恰到好处?值得思考。

阁夜篇七

岁暮阴阳催短景1,天涯霜雪霁2寒宵。

五更鼓角3声悲壮,三峡星河4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5,夷歌数处起渔樵6。

卧龙跃马终黄土7,人事音书漫寂寥8。

1阴阳:犹日月。短景:冬天日短,故云“短景”。景:同“影”。

2天涯:天边,此指夔州。霁:天晴,此指雪光明朗。

3鼓角:更鼓和号角。五更鼓角:天将启晓。

4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西阁临瞿塘峡西口。星河:星辰和银河。

5几家:一作“千家”。战伐:当指去年闰十月以来的崔旰之乱。

6夷歌:指当地少数民族的歌曲。数处:一作“几处”,一作“是处”。起渔樵:起于渔人樵夫之口。

7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述曾据蜀称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终黄土:指都死而同归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夔州有白帝城,故联想及之。

8人事:指交游。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已死去。音书:指亲朋间的音信。寂寥:孤独寂寞。漫:漫然,有随他去、不管他之意。此句似自我解脱,实则愤激之词。

杜甫善以壮景写哀,此诗即为显例。诗写阁夜所见所闻景象,悲壮动人。首联起势警拔,颔联尤为壮阔,使人惊心动魄。由鼓角悲壮而联想到野哭战伐、渔樵夷歌,由阴阳代谢而感世变无常,友朋凋谢,人事寂寥,独身飘零。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起承转接,犹如神龙掉尾,浑化无迹。胡应麟论“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即举此篇与《登高》、《登楼》、《秋兴八首》等诗为例,认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诗薮·内编》卷五)。

阁夜篇八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读准字音,熟读诗歌。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而杜甫以其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圣”。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解题:

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1、一读,读准字音:景(jng)霁(j)。

注意韵脚:宵,摇,樵,寥。押平声韵,读时,拖长字音。

2、二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3、三读,把握诗意:

首联:催,说明时光飞逝,寒,不仅写雪后初晴天气的寒冷,还写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冬季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自己浪迹天涯,客居他乡,雪后初晴的夜里更冷。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的这种对人生的悲慨就更深沉了。

颔联:“鼓角”暗示的是战争,“声悲壮”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星河”、“影”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五更时听到鼓角的声音很悲壮,三峡上,星辰的影子随波摇动。

颈联:郊野之外百姓的哭声传来了战争的消息,渔夫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尾联:运用典故,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一代名人最终成为一抔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漫漫长夜里,我寂寞无聊难耐。

4、四读,品味情感: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5、五读,品味语言: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我最喜欢颔联。此联上句从听觉角度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与星河波澜壮阔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这句通过声音来写战争,视听结合,上下句对仗,用典故,暗示天人感应,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6、对读:

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到五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国家历史到百姓生活再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全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声音来写战争,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更加痛切地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作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通过自己的笔为民请命,为百姓代言,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或许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首联:时光飞逝客居天涯。

颔联:声音写战争星河动摇听觉、视觉、对仗。

颈联:百姓哭声渔樵歌声听觉。

尾联:卧龙跃马寂寥无奈用典(原意、用意)。

阁夜篇九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1、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岳阳楼》导入。

二、解题:

“阁”指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合作交流学习: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2、学生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四、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把握诗歌节奏和情感: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评点:(节奏、情感)

2、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书本p43

3、再指定一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五、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