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散文祭祖(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34:46 页码:8
最新散文祭祖(优质15篇)
2023-11-11 11:34:46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平凡的付出可能会创造出不平凡的结果,我们应该珍惜每个细微的努力。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让我们的总结更精彩。

散文祭祖篇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昨夜,看到路边、江畔的堆堆祭火,我的心情很复杂。国人的某些传统祭奠方式的确有悖现代文明,可我们的传统还剩下什么?作为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接受了哪些外来文明,都无法忘记“清明”这个节日。也许年会被圣诞节取代,也许七夕会被情人节所取代,也许端午节国人只记得吃粽子,举世混浊无人独清,众人皆醉无人独醒,可唯独清明在国人的内心中的位置是无法被取代的。数典忘祖,破四旧,砸滥孔家店,几乎荡尽中华大地古迹,却仍然未能熄灭清明的点点祭火。

每年清明,祭祀引发的大火都不同程度地扣响我们的灵魂。祖宗在我们的心目中,难道就剩下这点点纸火了吗?天底下活着的父母,面对灵车的长龙,面对壮观的祖坟,面对数不尽的“纸船明烛”,焉能不羡慕祖宗!祭祖在一些国人的内心已经不再是种亲情的思念,文化的传承,成了满足活着的子孙欲望的祈祷。

我家的祖坟移到现在的墓地前,曾经在郊外的山上。每每祭祖,多因防火限制不能秉承传统给先人烧纸,家里的长者除了给祖坟添添土,望着孤零零坟茔茫然不知所措。而我却想象着未见过面的爷爷(从老照片里看到过爷爷),思念把我带大的奶奶,采摘些野草敬献到先人的坟前。也只能算野草,因为北方的清明时节只有稀疏的野草,野花都还含苞未放,偶有点点绚丽的色彩也吝啬地若隐若现。野草也好,“纸船明烛”也罢,不过是种寄托哀思的形式,我奉上的一束野草象征着虔诚的思念,而叔叔、姑姑们献上的野草是不能烧纸的无奈。长辈们从旧时代走过来,他们那种无奈与我的虔诚一样都是浓浓的亲情反映。

因为修公路,祖坟移至现在的墓地。每年清明时,人们“不约而同”来祭奠先人。尽管祭祖的人们心态各异,但至少都表示一种认同——“认祖归宗”。受防火制约,墓地不让烧纸,于是有的把传统的祭品放到墓前,有的干脆效仿西方人给先人奉上几束“鲜花”。只不过鲜花多系人工的塑料工艺品,白天放上去,晚上就被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收拾去,再拿到街边去卖。国人祭祖,同行善施舍一样,只求一种心理满足,所以也无人追究。祭祀管理,在我国还未有相应的法规,人们多约定俗成。因此祭祀成了某些特定的人群发财的途径。

8月22日,我与二叔王忠耀、三叔王忠志、四叔王忠贤、大姑王淑珍、二姑王淑芹、老姑王淑华、表弟沈龙、表妹夫黄文刚一行到欢喜乡公墓拜祭爷爷奶奶。我奉给先人的'仍是早春的野草,坟前的野草虽然没有塑料花鲜艳,却能长久留在祖先的坟前寄托我的哀思。从坟地回来,感慨于形形色色的祭奠方式,于是在“全球祭祀祈福网”注册了一个网上陵园,用来随时表达哀思。

先祖,王公讳永泰,字锡丰,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小核桃树底下人,生于1894年卒于1960年,享年66岁。原配王徐氏、续弦王陈氏、王卢氏,壮年举家闯关东来到吉林。经商为生,身后留有四子四女;笔者为长房长孙,亲祖母,卢氏玉芳,吉林人。生于19,卒于1988年,享年79岁。育有四子三女,长子王忠荣、次子王忠耀、三子王忠志、四子王忠贤、长女王淑珍、次女王淑芹、三女王淑华。孙辈14人,长孙王正平、王文岩、王俊松、王贺亮、王俊宏、长孙女王娣、王维静、王薇、王卉,外孙陈东、沈飞、沈龙、外孙女陈卫、张金铃,儿孙满堂。这些内容,也许是本家祖先与后人之间留在这个世上仅有的信息了。今录于此,权留存照。供同宗后人分享。

网上祭祀,是种全新的文明祭祀。世人由于受工作生活限制,无法随时寄托哀思,在网上注册一个网上陵园,不但可以文明祭祀,还可以通过这种祭祀方式搭起与同宗亲人交流的桥梁。人过留名,雁过留影,坟茔不过是先人留在世上的遗迹。过去普通人很难通过文字在世上留下信息,现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这种条件。遍布世界的网络,能够让同宗后代便于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延续同宗亲情。这应该是传统祭祀方式的一种沿革。值此清明之际,与同宗亲人分享祖先的恩赐,与读者诸君分享这种时代文明。

散文祭祖篇二

当天气慢慢转凉的时候,星走在一个北方城市的街头。街边一片片金黄的法国梧桐叶子,星驻足在这金黄耀眼的氛围里,凝视着一个个飞舞的精灵,回到母亲的怀抱。不时有小孩拉着妈妈的手从身旁走过,那依依呀呀的童声萦绕在星的耳畔。那童声和那精灵一起触动了星心中那根久未弹奏的琴弦,奏响了思家的恋曲,心一酸,泪模糊了双眼。

星揉揉眼,深深地叹了一口声,稚嫩的脸上由凝重变得有些激动。此刻,在外漂泊的种种辛酸,如风一样向他扑面而来。

初到这座城市,星茫然四顾,梦想碰撞城市冷寞的墙壁,像儿时屋檐上的冰凌碎落一地。随人流挤向人才市场,除了一张初中毕业证,别的一无所有,滞在人流中间不敢上前询问,张不开口。羞怯地开了口,四周就射来卑夷和嘲讽的目光,无情地穿透了仅有的自尊,羞愧得无地自容,连忙逃离了现场。去劳务市场碰碰运气,如同一棵纤弱的小草挤进了高粱地里,谁也瞧不上他。找不到工作,住不起店,蹲过候车室,睡过公园,钻过桥洞。站在河边凝望密密麻麻的雨点敲打着水面,让泪水与雨水一起奔跑、一起迷茫。在黑夜里,在桥洞下,星被恐惧包围着,缩成一团。他想起在外打工的爸爸和在家辛劳的妈妈,悔恨自己不该意气用事赌气离家出走,可自己又不愿就这样败下阵来。心中的倔强又苏醒过来,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

幸运降临了,却很吝啬。星去了一家小饭店,刷盘洗碗,择菜扫地,什么脏活累活全是他的。他像一根被老板上紧了发条的秒针,分分秒秒不停地转着。有次地板湿滑,不小心摔碎了两个碟子,不仅被责骂,还被扣了工资。一气之下摔门而去,又回到街上,回到迷茫之中。后来与自己的一个“难友”去郊区的一家工地干活,住进“贫民窟”与农民工混在一起,其实自打一走出家门,星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工,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已。

城市很大,却没有星的容身之处;街上热闹非凡,于星而言犹如空城。星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一粒飘浮的尘埃,被强大的呼吸气流推来搡去,饱尝各种恶心的异味。

回到工地,星向工头辞职,工头扣了星一个月工资,理由是合同未满。星反抗了几句,背着与星一样瘦的旅游包昂头走了。在车站买了车票后,趁空余时间他先进了一家小理发店,将头发简单收拾了一下。再去了超市,用剩余的不到二百元钱买了两样东西,一个铜烟锅和一条丝巾,小心翼翼地装进包里,要给爸妈一个惊喜。

坐在飞驰的列车上,凝视窗外。一个窗口就像一块幕布,外面的景致放电影似的迎来退去,星无心观赏。列车向南呼啸而去,像走进时光深处,星被带进了往日的悠悠岁月之中。

星长在农村,家在县城的边缘。他从小就很孤单,有个姐姐,大他十几岁,与爸妈一样有隔代感。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忙于劳作,对星疏于管教,顺其自然。在星眼里,大人们都忙,只有小孩无所事事。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稚嫩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辨是非,没有好坏。星常在妈妈面前大声大叫,头脑里根本没有“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这些词,我行我素。星妈以农村女人的纯朴和善良,给予无限理解和宽容,面对孩子的无理行为,被爱蒙蔽了双眼。在这种环境下,星这棵树长歪了,且愈发明显。

上学后,星在最好的私立学校上学,成绩中等偏上。初三时星爸托人将星转入县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同学成绩个个出类拔萃,而星的成绩每次垫底,信心严重受挫,就厌学逃学放纵自己。中考前别人忙于复习,他却在网吧玩得不亦乐乎。可想而知,中考成绩惨不忍睹,连县里最末的公办高中都没上线。星爸不愿放弃,想再次托人将他塞进普通高中,碍于面子,星说啥也不同意。星爸执拗不过,同意星上职高。

星的心太大,而职高太小,非久留之地。一天,星突然要妈拿钱买吉它,决定要搞艺术当艺术家。星妈说:“吉它是什么东西?买它干啥?”“你别管,给我钱就行。”星口气很硬,不容迟疑。而后蓄发染发,有了行头,也有了派头,似乎就有了艺术的范儿。搞艺术,星只有热情没有天赋,一开始与吉它形影不离,亲热了没几天,就将吉它打入“冷宫”,抛之脑后。三分热度过后,艺术被游戏彻底打败,在网吧与游戏通宵粘在一起,乐不思蜀。星妈急了,告之在外打工的星爸,星爸怒火中烧,赶忙赶回来,从网吧里将星揪出来,一顿暴打。星从未受此大的委屈,怒气冲冲地与爸展开“对决”,“我反正不是你们亲生的,打死我算了!”语出惊人,星爸星妈无言以对,唯有伤心流泪。

就这样,星负气离家出走,北上漂泊。走得潇洒自如,走得气宇轩昂,心想:不闯出个名堂,决不回来!

看着窗外,窗外风景如画星,摇头苦笑了一下,笑自己当初是如此天真幼稚。

家近了,星心情激动而又忐忑,爸妈不知道我回来,见了面该说什么好?当星站在院门口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震:院门口堆放着许多装满玉米棒的编织袋,院内妈妈正低头弓背吃力地拖着一个编织袋,一点一点往屋里挪动着。不小心手没抓牢,往后踉跄仰面坐在地上,星连忙冲上去扶起妈妈,自责、怜悯和酸楚齐齐涌上心头,潸然泪下。他将妈扶进屋里,“妈,你坐下休息,我来搬吧。”星放下包,走进院内干起来。星妈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热泪模糊了双眼。自从儿子出走后,她常常伤心流泪,不过这次流的是欣喜的泪。

几天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下楼准备去广场晨练,远远看到在小区垃圾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将垃圾装进手推车上,旁边站在一个穿黄色工作服的妇女。走近一看,正是星和星妈,星一锹一锹地装着,满头大汗干得很卖力。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恶臭气味,我掩鼻快速走过。走过后,我回头看了他们一眼,投去了敬重和欣慰的目光。再后来,星又回到了职高,踏踏实实地坐在教室里。不过,他没有在校寄宿,而是跑通学,每天放学就回家,因为他妈一人在家,他放心不下。

星回来了,这次真的回来了。

散文祭祖篇三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人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世界不断地追问,对万物之理不懈地追求。正是这种追问和追求,才使人类不断进化,脱离了动物成为了人,而对天地之理的解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为信仰,一为科学。

信仰在原始社会时期便产生了,那时的人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万物的生老病死无法解释,便创造出一些所谓的神,相信是他们掌控着天地万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模糊的信仰也随之进化,逐渐完善,构成一套完整的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慢慢形成了宗教。宗教也慢慢成为人类信仰的主要形式。

科学则起源于人类的实践与生活,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满足一些生活需要,便出现了以技术创造为主的原始科学。科学创造渐渐发展,便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单纯为人们生活的需要服务,转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探讨,随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成为了近代乃至现代科学。

由此可以看出,信仰与科学的起源不完全相同,然而发展至今,却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宇宙万物的真理的追求。只不过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信仰是人主观构思出一套理论,然后与事实去匹配,若符合,便可以此来解释世界。而科学则先不主观下臆断,而是从事物中寻找共同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并试图加以解释,并以此解释去对照事物进行验证。两者似乎不可调和,方法的不同导致了结论的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然而彼此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希腊的科学家,许多也是哲学家、宗教学家,科学与信仰在他们身上并不矛盾,因为可证的事物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而精神世界则可用信仰来构筑。即使在现在,西方许多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基督教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因为总有科学说明不了的事实需要用信仰加以解释。

人类不可能单纯利用科学而无信仰,部分原因是人类内心对于宇宙的无知,对于外界的本能恐惧,使得人必须以信仰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物理定律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故科学永远只能得出近似的相对的真理,而无法被证实。现代社会,信仰解读万物的功能削弱了,被用来构筑精神世界。但其解释世界的观点仍对人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信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科学和信仰这对同源兄弟还会相伴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评点。

首先,逻辑错误。“偷换论题”:文题中“信仰”在行文被“宗教”替换;“自相矛盾”:“信仰与科学的起源不完全相同”与“科学和信仰这对同源兄弟”相矛盾;概念误解:“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文中“物理定律只能被证伪”是对“可伪证性”的误解。

其次,相关论断有违常识。依据人类学研究,在人类的混沌时代科学与宗教信仰二者是同源的。在认知模式上,信仰是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如中医中的“五行”理论。同样,许多科学发现在未得到确证之前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科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是:在宗教信仰的人文背景下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是西方科学与宗教并行不悖、齐头并进的关键。对西方文化而言“因为荒谬,所以信仰”(德尔图良),信仰无需解释世界。文中对科学与宗教信仰的“体用”之辨,并未触及西方文化的实质。

最后,不适当的议论往往会破坏文章的说服力与严谨性。类似于开头人类好奇心的论述本身并无大碍,但置于人类学的严肃探讨之中则有不妥。

散文祭祖篇四

昨天在新华书店买了四本书,其中一本是林清玄的《心的丝路》。今天闲暇之余看了几分之几,被开头一个“一句话也没说”的故事给打动。它讲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们相见即钟情,当晚一句话也没说便毅然私奔,直至相守一生。从现在的社会角度看来,这是件多么不可思议和需要勇气的事,更何况当时的司马相如还只是一介贫寒书生。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谁能有如此勇气,一句话不说为爱走天涯呢?倘若谁能得此爱情,那当是天下最幸福和最勇敢的人。我想我们能为爱情单纯的相爱只停留于学生阶段,这时期的爱情是不掺杂质的。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段子如是:大学时代,妹子没看上你,不是你没钱而是你真的长得太寒碜。的确,学生时代的爱情,没有社会爱情这么多现实要求,只是单纯为爱而爱。可即使是这样的爱情也大多无法相守一生,随着毕业而劳燕分飞,更别说社会爱情的相守了。诚然,爱情需要讲物质条件,可只要你拥有双手和大脑,你就能为你的爱情打下物质基础。因为在别人穿名牌戴名表时,我们可以简朴节俭过一生,只要心中有爱,粗茶淡饭是享受;心中无爱,山珍海味也无趣。

能相守的`爱情是经得起贫穷的考验和富贵的诱惑,精神相依即使贫穷依然幸福,貌合神离即使富有也同床异梦。有精神追求的爱情才能走得长远,才能走到相守一生的时刻。可现在社会人们对于爱情只止于婚姻,难得说忠诚与相守,更比不上古人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和相守。有古诗《上邪》为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爱的誓言,是几千年前古代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与追求,这不是我们所讲的“海枯石烂”,而是天地毁灭。沧海可变成桑田,巨石可化为细沙,可天地能毁灭吗?这种爱情誓言实在让我们后人汗颜,也让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三年之痒”的爱情观或婚姻观相形见绌。我相信很多青年特别是有文艺情结的人都会引用它,可用了它的形却忘了它的神,没践行它所表述的爱情真谛。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即使拥有也不见得能相守一生。人生不幸之事十之八九,所以每个少年憧憬美好爱情是应该的,拥有并相守,是何其幸运呀。所以相信爱情的人们,不要被太多的物质打败你的爱情,少一点物质要求,多一点精神追求,保有爱情信仰,即使你是穷人,你也是一个让所有人羡慕的“穷人”。所以拥有爱情的人们,你们要相信自己能为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与相爱的人相守一生。

我是个感性的人,时常被一些小故事感动,这次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又感动了我。

散文祭祖篇五

那份浓浓发的香味依然萦绕在我的耳旁!关于故乡的文字,在我的笔下已经描述过无数次,然而,每一次故乡归来都给我无限的遐思!

农历七月十五,在我们这里也是祭祖的日子,和清明节一样,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回到故里,给离开人世的仙人吊祭!

车厢里的人挤得满满的,在车厢里那个忒小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流动着的'是一股股浓重的汗臭味!可这些似乎影响不了人们的心情!

面对这浓浓的乡音,我也想说些什么,但不知道话题从哪里打开,只好将自己扮演成一个观众去聆听乡人的心声!

故乡,永远是我们心里的一份牵挂,无论身在何方,也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心里就自然想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这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心情,凡是着身瓢泼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心情!

我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游子,因为我所居住的地方与自己的故里只隔着一座城市,时间浪费在不断的倒车上,然而,寄居在外十六年的我也曾一次次怀有游子的心情留恋故乡!

这样兴许好一些吧?不知道为何,我突然理解了哥哥在信息里包含着对乡人的心情,原来,那份乡情一直保留在乡人的心里!

客车就像是我们儿时在地里见到的毛毛虫,在乡间的道路上蠕动着!

正在我茫然于一片片乡音的时候,一个个沉沉的手便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下意识转脸,在我后边站着一个人,高高的个子,脸上的胡须似乎还保留着汗珠的迹象,没有穿上衣,胖胖的身材,但在额头上那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却给人最深的印象!

——你,你不认识我啦?

正当我看着他疑惑的时候,对面的那个大胡子男人说话啦,我真有些尴尬,一时的确记不起那个人的名字,我陪笑着,而脸上流露出那份尴尬的情调不言而喻,直到那个讲完自己的故事,我才知道那个人竟然是我初中时候的一个同学,在初中二年级就辍学在家,他记住我,那是因为我曾帮助他做过一次数学题,他的话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总是说:我不会介意!于是,我们便闲聊几句!

原来记住一个人给自己的好处,就一定能记住那个人呀!

一支烟的功夫,我们回到家里,原来母亲与妹妹早已做好晚饭,在等待着我们的归来!人生有许多不舍,其中也包括这份乡情!

散文祭祖篇六

真应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句话,外面春雨蒙蒙,似乎提醒人们又到了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时节。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通过祭祖扫墓寄托浓浓的哀思,表达真诚的敬意。

但今天再大的雨我也必须下乡,因为今天是清明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每年这一天是我们家族祭祖的日子,也是我到母亲坟上祭扫的日子。母亲去世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每年到这时候我都要回去祭祖扫墓,从未间断过。

况且,今年祭祖是由阳子家承办。去年祭祖结束后,是家族中最长者亲自将家谱交给阳子的。家谱是一块很大的白布,上面密密麻麻的记载着各代列祖列宗的姓名,每年轮到谁家承办祭祖,就由谁家保管,等到祭祖那天挂在中堂,供族人朝拜。

按理,今年祭祖根本轮不到阳子承办。我们家族是按照辈份从高到低、年龄由长及幼的顺序,每年由一户人家来承办的,现在才轮到阳子的爷爷辈,如果阳子的爷爷在世的话,今年正好轮到阳子的爷爷。不过,阳子的爷爷已去世好多年了,去世的人是不包括在轮办的人中的。但去年祭祖时,阳子还是找到家族中几位最长者,软磨硬泡,要替已逝去的爷爷承办今年的祭祖。几位长者拗不过,看他也挺心诚的,加上其他族人没反对,便同意了。破例让阳子承办今年的祭祖其实是原因的。阳子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落了个腿部残疾。等到他刚上小学时,父亲又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好在有爷爷奶奶的.照应,有乡里乡亲的帮助,阳子才读完初中,之后便被照顾进了镇上的福利厂工作。阳子知道自己的家庭,常常加班加点,而且省吃俭用,等到攒了些钱后,便到江南开了个废品收购站,把个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硬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盖了房娶了妻生了子。

也许是我心诚的缘故吧,等我到了村庄墓园时,雨停了,欲露还羞的太阳透出淡淡的阳光。墓园其实也是梨园,坟旁是梨树,梨树下是坟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梨花香,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那繁盛如雪的梨花此时正静静的开着,飘荡着丝丝素雅的幽香,更增添了几分肃穆、几分哀思。水泥浇砌的两座高大祖坟前已摆好了供品,阳子和家族中的几位长者正在举行祭拜仪式。墓园里原先都是土坟,每年清明扫墓时都要添上些新土,还要到河里舀些泥浆重新粉刷一下,然后再挖一个新的坟帽放在坟顶上,不过,现在绝大多数土坟已被用水泥重新浇砌过了,以前那些程序不用再走了,只需摆上供品,烧些纸钱就行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供品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就连“毛甲长(鱼)”也成了供品,不像以前净是些豆腐、卜页之类的素食。

看到我回来了,阳子连忙上前跟我打招呼。近年来,由于外出经商的、打工的越来越多,特地赶回来祭祖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是一些留守老人、学生以及我们在本县工作的人,因此去年阳子就约了我,让我务必要回来,为他架架势,撑撑场子。

大家一起祭拜完祖坟后,各人便到自己已逝去的亲人坟前祭拜,并烧些纸钱。整个墓园人来人往,祭扫活动从早上开始,陆陆续续要进行到傍晚才能完毕。晚上全族人要在一起聚餐,因此有些地方将“祭祖”称为“吃祖”。这“吃祖”的钱是由家族的各家各户出,不过我们家族的祭祖不包括女性,只有男丁才出“份子钱”,每人只缴十五元,而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需出“份子钱”,这对于物价飞涨以及酒宴档次不断提高的今天来说,“份子钱”断然是不够的,因此每年承办祭祖的人家都要贴钱去办酒席。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家承办祭祖的热情,能牵头祭拜先祖,把全族人召集到自己家相聚一堂,这是积德的事,也是很荣耀很有面子的事。

阳子偌大的院落里已搭起了帐篷,摆满了餐桌。酒席照例是请家宴置办的,家宴的出现让农村里做红白喜事的人家置办酒席省去了许多麻烦。阳子西装革履,忙着倒茶递烟招呼来客。今年回来参加祭祖的人还真不少,有在上海经商的、有在无锡办厂的、有在南京打工的,加上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儿童足足坐满了七、八张圆桌。大家兴高采烈,叙说着趣事,谈论着经商之道,分析着国家形势。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每年负责家族祭祖事宜的四叔照例又开始报账,今年共受份子钱多少,祭祀用品及酒席支出共多少,阳子家共贴多少。话音刚落,阳子端起酒杯站到桌席中间,说:“以前我们家很穷,我又是个残疾人,是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才使我有了今天,今年的费用我全包了,份子钱就留在账上,我起个头,以后条件好的也可以将份子钱留在账上设个基金,以后家族中谁家有难处就拿这些钱去赞助。”说完,阳子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我看得出,阳子虽然有些醉意,但他肯定早就想好了要去这么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饮水思源,心存感恩,也许这就是“吃祖”的意义所在吧!

散文祭祖篇七

爱情中,勇于低头的那个是伟大的。

相爱久了,本来相敬如宾的两个人也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却都想要压倒对方,不能说这样的不是爱情,只是这样的爱情还不足够成熟,这样的爱情还需要时间的锤炼。但是我们要始终坚定一点,绝对不要因为矛盾,因为挫折,因为倔强,因为自尊,因为所谓的面子而失去一个相爱的人。有些人一旦失去,我们便会后悔不已,会一生怀念。

都说恋爱能够使人成熟,但是失恋能够让人看清更多事情。失恋一次,我们仿佛一夜之间就能够听懂所有的情歌,能够瞬间明白那些前任教会我们的事,我们也必将带着满心的沉痛在爱情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着。2010年的春天,一个依然下着大雪的季节,我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告别了初恋的时光,那时我一个人站在漫天雪花飞舞的校园里,望着到处白茫茫的雪地,内心是多么地茫然和心痛。

那时起我终于听懂了张信哲的《白月光》,在后来半年的时光里我不停地单曲循环着这首《白月光》。世界上最无情的是时光,最温暖的也是时光,转眼间已经六年过去了,那时的心痛已经消失殆尽,随着岁月的流水流进了不见边际的茫茫海洋。只是有时偶然听到《白月光》,当时那种心痛难耐的感觉又会突然来袭,从那时起我就不停地思考着这是一种什么因由。我不停地叩问自己的内心:“我还在害怕吗?”只听内心深处传来一声坚定有力的声音:“我不再害怕。”终于我敢于勇敢地去面对,鼓起勇气再去听过往悲伤的歌曲,内心却再也泛不起半点波澜。从这时起我终于走出了当年的.人生阴影,敢于去回忆前任教会我的事,能够去理性地分析我败在哪里,突然明白以往所有的伤痛似乎都是为了如今的爱情寻找矢志不渝的良方。我深刻地记在心里那些女孩教会我的事:我爱你,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

爱情中,千万不要提起“分手”两个字,除非心已死。怕的是那时的年少无知,怕的是那时的年少轻狂,因为自尊说出倔强而无情的话,一句推一句,最后断送了大好姻缘。不要因为一时的任性就轻易放弃一段感情,如果没有努力过,你怎敢说你真爱过。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相遇,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才有了那一次人生之初见。遇见你不容易,遇见了,我就再也不想放手。爱情中,低头并没有什么,自尊也并没有那么重要,起码没有那个人重要。只要在内心认定:“只能是你”,坚定告诉自己:“我只要你”,其实所有的困难也都变得不那么难了,心里就再也不会动摇。我们会因为别人的忠言劝慰而“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我们要牢记爱情中那些刻骨铭心的箴言,在关键的时候自己能够想起,能够说服自己,只因为我爱你。

真正爱一个人,我们会思考,会反省,会默默付出,会用心改正缺点,会对她很用心,会对爱情很上心,会想着在平凡的日子里制造出只属于她的惊喜,因为爱情需要仪式感,这样才能保持爱情的新鲜和浪漫,才能够一生履行“我爱你”的诺言。真正爱一个人,会为了她而拒绝一切暧昧,因为我们的内心非常地清楚,因为别人而失去她是非常不值得的,会让我们终生悔恨。真正爱一个人,你会知道她什么时候是发小脾气,什么时候是真的生气,什么时候是任性,什么时候是小孩子气,而你能够以一颗从容爱怜的心,微笑地看着她在那里闹,只因为看着眼前的她会觉得很幸福,会觉得她在身边是最重要的。

相爱的两个人是勇于低头认错,是相互珍惜的,这样的爱情才是深沉的,才是成熟的,而爱情中勇于首先低头认错的那个人则是伟大的。

想起《匆匆那年》中,陈寻在毕业晚会上深情地望着方茴,大声地唱着张信哲的《信仰》:“我爱你/是多么清楚/多么坚固的信仰,我爱你/是多么温暖/多么勇敢的力量。”听着陈寻深情的告白,方茴奔跑着拥入了他的怀里,紧紧地抱住陈寻,不停地哭着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喜欢这样的爱情,一个爱得深情入骨,一个爱得努力用心,这样的爱情才是我们渴盼的刻骨铭心吧。

在2016年的跨年晚会上,听着张信哲深情地唱着那首《信仰》,吴昕感动到泪流满面。但是我们不应该为情歌流泪,也不应该为“情歌王子”流泪,我们应该为爱情流泪,只应该为爱情流泪。因为爱情,那么美。

听着张信哲的《信仰》,我总会感情深陷,沉醉不已:“每当我听见忧郁的乐章/勾起回忆的伤/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月光/想起你的脸庞/明知不该去想不能去想/偏又想到迷惘/是谁让我心酸/谁让我牵挂/是你啊/我知道那些不该说的话/让你负气流浪/想知道多年漂浮的时光/是否你也想家/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也许结局难讲。”是啊,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也许结局难讲,我一时的低头是对你最大的温柔。

爱情,也许真的就如方茴说的那样:“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祭祖篇八

按辞书诠释,所谓信仰,指的是相信并奉为准则或指南的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等。如此看来,信仰是一种生活理念,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亦有良莠之别,所以,绝不可以对信仰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加以褒扬。比如,对在上个世纪荼毒人类的几大魔头希特勒、斯大林、“四人帮”、波尔布特,至今还有人顶礼有加;这是一种邪恶的信仰,我们当然要去谴责、去唾弃。和邪恶信仰同样危害极大的,是毫无信仰。一个什么也不信的人,向上、向善缺乏支撑,向下、向恶没有底线,他们坠入万劫不复之渊,常常是在所难免。

和邪恶信仰、毫无信仰的人截然相反,尘世间众多良善之辈,是在高尚信仰的支撑下,努力向上、向善,不断优化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元宵节前后我第一次在台湾访问期间,曾专程去高雄和花莲拜谒了星云大师和证严大师。星云大师孜孜不倦地弘扬佛教文化,证严大师殚精竭虑地投身慈善事业。和他们相向而坐,听他们侃侃而谈,真是如坐春风、如沐雨露。我深感,人世间有着这样以信仰之光烛照天地的楷模,实在是吾等凡俗之辈的大幸。

我不曾皈依佛教,但对佛教文化,却一直心怀崇敬。爱屋及乌,对展示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也非常喜爱。摄影家宋艳刚先生和我交往不多,但他的善良和真诚,却通过几件小事让我历久难忘。近几年来,宋艳刚把镜头聚焦在寺院、聚焦在僧人,虔诚地展示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文化。我深感,宋艳刚也是一个有着崇高信仰的人,他的`镜头长久地定格于寺院、定格于僧人,应该是源于一种无法解脱的缘分。也正是由于此,作品中那种艺术家和艺术创作对象和谐交响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使得我在无法自已地向佛教文化鞠躬致敬的同时,也由衷地要向宋艳刚先生表达深深的谢意。

散文祭祖篇九

脑海中关于描写海的文字,歌唱海的歌曲记忆中太多,太多,不在海边长大,也一直没看过海的我,太久太久以来,一直就梦想着亲临一下大海,领略下大海的风情和神秘,此次出行终于有机会亲临。

来自文字记忆的拼凑,脑海中勾勒的大海轮廓是蓝天白云下金色的沙滩,蓝蓝的海水一望无边,或微风吹拂,或火辣辣的阳光,可以看潮起潮落,听海螺的声音……就是这样一幅具有童话色彩颜色的海,赋予了大海的那份神秘,让我在不久就将于不惑的年龄段里还揣着一份对大海好奇的梦。

脚踏鼓浪屿之时有一份新奇,也有一份激动,无疑都是第一次即将面向大海带来的。当置身于鼓浪屿的第一时间,也许是由于天气的原因,我没有感觉到碧波白云,眼帘下的海水浑浊,沙滩上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凌乱的小树枝和纸屑垃圾,沙滩上躺著几艘弃置的废船,零碎的种种有点煞脑海中拼凑的大海风景。

傍晚,人潮散去,来到海边感受到了海风习习,一次次的深呼吸,让人突觉心旷神怡,淌着暮色路灯,沿着大海的边际,借用手机忽明忽暗微弱的光线捡拾贝壳,出行之前有朋友交代需要带点不要钱的东东捡拾点贝壳回去。大家在想象中都觉得只要是在海边贝壳就有得捡,恕不知此刻捡拾贝壳是那么的不易,睁大眼睛行了好长一段路都没看见一个像样的贝壳,原来拾贝也需要天时地理和人的配合,这就是我们想象和现实的误区。

次日晨,天气很好,灿烂的阳光许了我一个金色的海面,游客们都争相着在岩石上跳来跳去的照相留影,海面中央有几艘渔船和快艇,如果不是渔船的忙碌和游艇的'轰鸣声,此时的海面尽管泛光点点,也当属于非常非常的静谧,岸边的海浪不时的拍打着沙滩和岩石,徜徉阳光下,让我想起了郑智化《水手》中的一句歌词: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在那样的环境下,这种情愫会自然而然的陡生和流露,在阳光的沙滩上尽情的释放和撒野,发呆或嘶吼,又或遐想无限。

在离开鼓浪屿的瞬间,情不自禁地滋生出了一丝惜别。凝绪于海,感触无法潜伏于心中,看海的静谧,看海的潮起潮落,观波来浪去,亦如此次游历过武夷山,南普陀,厦门大学,永定土楼,会展中心,集美,大嶝岛等的行行足迹,欣赏过的风景,领略过的风土人情,哪怕只字不提不说,有些即使只是那么一瞥,依然会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唯岁月和历练让人轻悠。

看海归来,浪花层层,去留无意,此梦非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祭祖篇十

当春季蜕去厚厚的坚冰层,温暖便像贴身小棉袄一样,骨附于身,许多知名不知名的小生物自冬眠中慢慢醒过来,爬墙藤悄悄爬上那面历久的老墙,柳叶也悄悄吹着丝丝短笛。几场春雨下来,微风就嫩绿了江南岸。而清明是人生小站的一束小花。看到时近清明,天色显得深沉,总像一触碰就出水的架势。清明放了一天假,加之挪来周末的两天,共三天,号称小长假。4号是第一天,便与儿子到九溪老家挂山,祭奠家里那些亡灵。九点半的车,到九溪老家近十一点,与八十岁的大伯妈说了几句,匆匆上山。带路的是老表,姑父姑母的女儿王姐。一个黛青色蛇皮袋,内装香枝、腊烛和鞭炮,三把伞,一把弯刀。

五分钟,还没到奶奶坟前,雨就从淅淅沥沥到辟辟啪啪由小而大,来势凶猛。就让它淋吧,来了,本就诚心,又岂能因了雨水而半途而废呢?香照样点,纸照样烧,山照样挂,头照样磕,鞭炮照样放。山路的崎岖泥泞与和着雨水的兜头浇灌,几把伞像是风吹残月,漂泊在风雨飘摇的天宇下。依路的远近,先到奶奶坟头,次到何冰坟上——那是我最亲近的一位小堂弟,在生时常跟着我鞍前马后——再到大伯坟前,大伯子嗣繁盛,两儿两女,都出落得风风光光的',最后是三伯和四伯。三伯是单身汉,没有结婚,没有子嗣,我每次都告诉他侄儿如己儿,我们都是您的后人,您只管安息,每年我们都会给您送香火的。四伯有两个儿子,十多岁后随四伯妈去了河南信阳,都参加了工作,但也就从此人间蒸发,没与家里有一丁点儿联系。断了根,断了线。曾听说他们俩有一年来寻过根的,但没到老家,周边有人见过,终只是听说过而已。每次到这种怀人的时节,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念及他们。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四伯一个人躺在这儿,虽则侄儿不会看他的冷,但没了自己儿子的香火他在天之灵又怎会安宁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故与王姐、儿子每人虽都一身透湿,倒还觉得感觉非常好。我们的祖宗我们祭,当我们成了祖宗时,谁来祭奠我们呢?见儿子难得的如此虔诚,想中华文明也是如此这般由家到国一路薪火传承的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散文祭祖篇十一

本人有幸参与家族事务,接触很多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宗亲。按中国哲学的分类有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对祭祖持认同态度。

而唯心主义者又分类为认同与不认同,不认同类一般是基督教。本人就曾经接触很多基督教徒的宗亲,在祭祖一事也曾经进行激烈抗辩。今天有幸得阅邢福曾博士的《中国的祭祖问题》,本人结合个人的观点整理下文。

在当今,很多的宗亲基于本身的信仰,对祭祖一事在心里产生极大的涟漪和挣扎,有心存挣扎而随亲人参与拜祭者、有激烈抗衡,与家人势成水火者。故此如何处理信仰与祭祖之问题便极需辩释清楚,以资参照。

基督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我国唐朝时期,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所载,景教在中国的传布,曾经“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可见唐朝时景教在中国曾大为流行,可惜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

但纵观其他有关宗教的文献资料显示,当时的一神教徒如犹太教、也里可温教、回教等对中国人的祭天、祀礼、拜祖制度均作了适度的调适,所以也没有引起任何的冲突与纠纷。

基督教《圣经》的本义也是劝人为善,是人自己的修养。只是它通过上帝的启示、基督的赎罪,人只需要有信心,便能直接与真理恢复关系;他的良心便能从罪中释放出来,他的罪亦得蒙赦免。

从正面来说,它开出一条途径,赋予神与人和好后的新生命。而具有新生命的人,同时要关怀社会,治国平天下,实践出爱。它使人上可通天,下可通人,更可通物质与科学知识,贯串着天、地、人三大观念。这具有新生命的人就是善的表现。

而祭祖的本义继承与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亲睦宗族,和谐宗亲,爱家爱国的情怀。两者的本义有着共同之处,儒家的伟大理想是高尚的人格、丰盛的人生,基督教也是成全了这个理想。只是途径的不同。更何况没有祖先,怎有现在的你在上帝面前赞美它的机会。

向先人鞠躬这问题,一直是基督徒所争议的。其实鞠躬只是一种礼,并不是拜祭,甚至叩头也只是一种礼。让我们以圣经的原则去作为提醒。

在哥林多前书十章十四至三十三节里,保罗提到应否吃曾献祭的食物,他说:“凡市上所卖的,你们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保罗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一切都从上帝而来,所以一切食物都可以吃。但保罗又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荣耀神。

”他第二个原则是:假如所作的事会引致别人软弱,就不应去作。这些原则并不是教条,而是经过我们的自觉反省去决定我们做与不做,是用我们真正的自由作出选择,是将我们原有的生命转变,因而自然而然地放弃一些不应该作的事情。

在面对祭祖的问题时,我们应要达到一个境界,就是真正地敬拜,而不是跟随礼俗。其实,我们是真正遵从孔孟之说,诚心尊敬祖先,而不是叩拜先人的偶像。

然燃点香烛是否有违圣经的教导呢?燃点香烛是否能断然的作个黑白二分呢?反观圣经,由摩西五经至启示录就有多达60次提到烧香。就以出埃及记记载,在制造会幕时,上帝有明确的指示及规格来制造“灯台”(出25:31-40)及“香坛”(出30:1-10);“灯台”点燃的正是蜡烛,相信是古时用作照明之用;而烧香的香气乃代表上帝子民的祷告。(见诗141:2,路1:10,启5:8及8:3-4)。由此观之,从圣经的角度不单没有否定或反对燃点香烛,反而是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义。

在祭祖行为表现出爱与孝道,这不独与基督信仰并行不悖,更是上帝自然启示的结果;祭祖的伦理价值不仅与基督教不相矛盾,更是互相发扬彼此呼应的;故基督徒不该武断地全盘废弃传统的礼仪,而应努力发掘出传统礼仪中与基督教相通的精神价值。

祭祖本身是中国传统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行为,与及藉此达致道德层面的教化。在圣经十诫中,论到人伦的第一条便是“当孝敬父母”,就此而言,圣经与中国传统是没有抵触的;但我们却会因着十诫中的第一、二诫所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而使我们在祭祖的礼仪上产生很大的冲激和挣扎。

然而当我们仔细察看此两节经文的背景就可得知其指谓所拜的偶像是泛神中的一位,是指让这一切的偶像成为我们的.神。故此“慎终追远”的祭念先人而并不将先人等同神的话,是没有违反圣经的原则,反而正合信仰成就了中国传统之孝亲之道。

以上所论,谨呼吁基督教徒的宗亲们不要因祭祖而涟漪和挣扎,祭祖、丧葬或其他传统孝亲的行为,亦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答案,有人用洽谈沟通的方法与家人达成共识;有人以转化仪式的含意而彰显信仰。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见证与和家人有一个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方能在关键的时刻产生润滑剂的作用,以减低与家人亲朋的冲突和矛盾,从而达至最少的杀伤力及最大的见证性。

问题的结核是我们的所谓“祭祖”,本身是一个对先人的尊崇悼念,对先人德行的继承与发扬,还是奉为神明参拜,这系于奉行者本人(包含其他信仰者)的态度,这是见人见智的。

散文祭祖篇十二

感人至深的故事,有许多是发生在奥运会的竞技场上,但在奥运会的竞技场以外,同样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

比如我在这则短文里所要说的“归来和离去”……。

归来是说德国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的故事。

1991年,16岁的她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自由操冠军和跳马亚军时,还是苏联代表队的成员。1992年,这位乌兹别克姑娘在身披独联体战袍,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金牌以后,就退出了体坛。但过了将近以后,,丘索维金娜却忽然归来,频繁地参加各种体操比赛――原来,她是通过比赛给患有白血病的儿子筹集医疗费。在这期间,德国人给了她很大帮助。为了表达谢意,更是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丘索维金娜改变了国籍,开始代表德国参加比赛。

本来,为钱参加体育比赛、为挣更多的钱而改变国籍,都是特别遭人诟病的行为。但面对着丘索维金娜,人们却赞扬说:母爱和体育精神,是这个外表美丽柔弱内心却坚强无比的女性,在世界上所向披靡的通行证。6月,在丘索维金娜33岁生日之际,著名体育网站lg专门介绍了她的经历,无数“粉丝”回帖称:丘索维金娜是他们心目中“体育精神的典范”。

离去是说意大利女排主力阿奎罗的选择。

意大利女排是欧洲排坛上的一支劲旅,也是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有力争夺者,作为队里的主力球员,阿奎罗自然重任在肩。但不幸的是,就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从意大利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是留在北京打比赛,还是立马回家陪伴病重的母亲?阿奎罗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的临阵退出,使得意大利女排的奥运征战变得无比艰难,却未见有教练、队友有任何非议。新华社主办的《t望东方周刊》里的一篇文章,对阿奎罗的毅然离去有如下评价:“在重要的比赛和重要的亲人之间,阿奎罗的选择为人文奥运添加了重要的注脚。”

前几天,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体育的终点,绝不应该是民族主义,而必须是整个人类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另外,我还一直认为,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哪怕是像奥运会这样的顶级大赛),比金牌更为宝贵、更应该去关注的是人(包括人的健康、人的感情等等)。具体来说,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丘索维金娜和阿奎罗的选择,甚至还有刘翔的'退赛,似乎都有可指责之处。但如果是从人道、亲情、健康出发,真正把爱护人、尊重人、关心人视为至高无上,那他们的做法,还真是应该受到赞扬。鼓励着他们三位做出正确选择的动力,应该是深藏于他们自己心中的人文精神和人道勇气,而大众对他们选择的认可,则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那一面。

作为世界级的竞技体育大赛场,奥运会当然要收获金牌、收获好的运动成绩;但奥运会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要收获,这就是通过丘索维金娜、阿奎罗、还有刘翔的选择,所反映出来的他们自己、以及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

散文祭祖篇十三

应街坊秀姐之邀,在某星期日到教堂去联欢。事后,有人问我:“你家烧香拜佛,你却去教堂听圣经,岂不是叛教?成了叛徒?”

父亲生前常对我们说:

“信仰并不是迷信,而是要每个人心中存有信念,随时警惕自己,凡事不可任意妄为,要行善积德,做福社会,为儿孙积多些阴德,切勿作恶害人。”

我有位远房亲戚,原先她笃信佛教,每次远行或要做什么事时,她都求神问卜来作决定。越南几乎所有寺庙她都到过,供奉时的三牲祭品和元宝香烛,其数量惊人,每次花费不是一笔小数目,她毫不吝啬,似乎钱花得少的话,就不能表达她的诚心;其迷信程度,令亲人担心,怕她走火入魔,便好言相劝,叫她别太迷信,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劳而获的,所有的成果,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财富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她对亲人的劝告,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花费更多的金钱于拜神这方面,令亲人痛心不已!

直至有一次,她“遵从”菩萨的指示去办事,结果,令她一败涂地,损失了一大笔金钱,几乎破产。盛怒之下,她把神台上供奉的`神像,全都拿下来摔破于地上,然后把那些不能摔破的画像烧掉,自此之后,她发誓不再烧香拜佛。她的亲人暗中松了口气,以为她终于醒觉了,都替她高兴。

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她又找到了另一信仰,就是信耶稣,去教堂听圣经唱圣歌。每次有聚会,她从不缺席,而且风雨不改,其虔诚之心,比信佛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她那种传教的热情往往令人感到不耐烦,只要她和你谈话,就会滔一滔一不一绝的赞扬信耶稣的各种好处,然后叫你入教,不要再信奉佛祖。有很多朋友就是怕了她这“招”,远远见了她实时避开,不想听她讲“耶稣”。

所谓玩物丧志,迷信亦一样会令人理智尽失,做出一些伤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所以在信仰方面,大家都应该保持理智,切勿盲目沉迷于某个宗教信仰,应该明白,信仰只是叫我们存有信念,而不是迷信。因为迷信只会害人,并不会救人。

散文祭祖篇十四

又是一年清明节到,我的思绪飘至那遥远的记忆深处。

树叶上滑落的雨水发出滴答的声响,夹杂着我们的伤情,落于泥土之中。不知它是否能稍带着我们的思念,深入地底,触碰到婆沉睡多年的魂灵。

身后泥泞的路上留下一串串脚印,葱郁的林间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不免又添了几分伤感,心情也愈发沉重。

站在婆的坟前,爷爷取出饭菜一一摆好,点燃香烛,一边烧着纸钱一边说;妈,儿带您的曾孙女来看您来啦......爷爷絮絮叨叨的声音与记忆深处婆的叮嘱重合,我不免心中酸涩,眼泪在眼眶打转。儿时的记忆也不是荡然无存,脑海中还残留了几幅不大清晰的画面。婆活了八十二岁,逝世时--我八岁。

婆七十多岁时身子骨便已不大硬朗,却仍在菜园里帮奶奶打下手,任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就为了那一篮才换来的一小袋干枣。您舍不得吃,每每都是我一饱口福,您总爱看着我吃,还说:婆不吃,婆看着娃儿吃比自己吃还高兴......婆!您可知道,您那慈爱又满足的笑颜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还记得,记忆中的'您是那么慈爱、那么的疼爱我。腊九寒冬,您与我一同在火桶里烤火,您那干枯皱巴的手就这样握着我的手,您那饱含沧桑的声线穿越了时空,为我诉说那遥远的从前。您总是颤颤巍巍地跟在我的身后,手中拿着我的加凉衣裳,叮嘱我不要着凉......啊,婆!是您给予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爷爷的絮叨声渐渐化为虚无,随即鞭炮声在耳边响起,将我拉回了现实。

时光冉冉,转眼已过去了五六年,思及此我再压抑不住心中伤感,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在残留的鞭炮声中,我郑重跪下,朝坟前叩头。

婆......良久,我压抑住泪水,抬头想说些什么,终究化作一声低叹,消散在了风里......

散文祭祖篇十五

夜色蒙蒙来时,我走出了红灯高挂的家门。

一路悄然,山风也歇了。偶尔一两声从山沟里冒出的鸦叫撕破了荒岗地沉寂。几棵山杏树挺着嶙峋的瘦骨,似乎在清冷地坚持着什么。脚下那丛丛簇簇的荆棘和那高低不平的乱石组成的道越来越难走。其实去老坟地的'道慢慢走来也是很快就到地,无非是它隐没在山岗背后,隐没在活人的日子背后,才显得远罢了。如今又是一个大年三十的傍晚,我照例去祭祖。

老坟地荒草茂盛,一抔抔黄土隐现其中,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我伸手拨开那坟门前草,摆上水果糕点,敬上酒,为了防火,早已经习惯了不烧纸钱不焚香。在迷信和风俗两者之间,我们这辈人排斥迷信,但更尊崇风俗。我一时并不急于走地安于这种静谥而凝重的氛围里,任夜色缓缓流动,看酒杯内渐亮的星光隐约闪烁。渐渐地,祖宗先人那慈祥而亲切的音容笑貌象陈年冬日的黄叶,在我略显潮湿的眼眶里活生生支盛起来。有些交流的话是说在心底是只可意会不需言传的。不管他们知道否看到否,但是做为一种风俗习惯,行式虽然简单,然而内心的虏诚是无与伦比地,而且这种表达怀念的方式在心中总没有因为岁月地无情流逝而消失殆尽。因为荒土下那几捧骨灰是后人最至亲最至爱骨血相连的人。因为我们无论进化到什么地步,提升到什么层次,我们这些后代子孙都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当我注目到祖宗先人身下那块属于自己的三尺地方,忽然感慨曾经以为这冒在心头上地傻傻的想法也才正是最终面对的事实。于是不由轻轻地释然一笑了。看那几抔黄土默默地相依相伴,看那种深沉和谐与恒远不变,倒也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情。在我这个已不是小孩子的年纪,也已知道活着就是去死,这自然而简单的过程。死又有什么惧怕?最主要是应该懂日子地珍贵,好好活每一天,到死时候别无颜去见祖宗先人才是。

离开老坟地,我坦然地跨过荆棘和乱石,绕过那歪斜的山杏树。山岗前村里祝福的灯光和烟花把夜色摊开,在我眼前照出一条亮堂堂的道。我大步奔向那红红火火地新年新希望中去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