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洛阳景点导游词(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25:32 页码:10
2023年洛阳景点导游词(大全13篇)
2023-11-11 14:25:32    小编:zdfb

发展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之一。怎样写一篇总结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总结范文中的观点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总结过程中的参考和借鉴,但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加以筛选和运用。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一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夏季气温不超过26℃,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有动物204种,植物1991种,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被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博物馆”。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顶海拔2216米,为中原峰,是看日出观云海的处。这里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有以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鸡角尖、千尺崖为代表的险峰奇石景观;以万亩原始林、唐代银杏林、野生牡丹园、高山杜鹃园、红桦林、白桦林、箭竹林为代表的森林景观;以黑龙潭、黄龙井、珍珠潭、青龙瀑布、白龙瀑布、九龙瀑布为代表的瀑潭景观;以白云洞、青蛇洞、锣鼓洞、洞天栈道、仙人桥为代表的洞窟景观;以乌曼寺、云岩寺、玉皇阁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云海日出、盛夏避暑、金秋红叶为代表的物候景观。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顶、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被誉为“人间仙境”、“中原名山”。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森林公园,升格为自然保护区,被社会推荐为“河南省十佳景区好去处”第三名。经过开发建设,公园初步形成吃、住、行、游、娱、购配套旅游服务体系,筹建10大宾馆,完善道路及服务设施,建成玉皇顶高山滑道和“亚洲跳”——白云山云飞蹦极,形成万人日接待能力。目前已成为中原地区旅游新热点和洛阳南线重点旅游区。

白云峰观光区有七个奇峰,常年白云缭绕,颇有仙山灵气。白云山主峰海拔2050m,峰顶有一白蛇洞,相传为白蛇修炼之地。山上还有一线天、金兔拜月、望夫石、天桥、白云洞、千年银杏、乌曼寺塔等景点。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春季万木吐芳,繁花似锦;夏季,青山苍翠,气候凉爽;秋季,硕果累累,红叶满山;冬季,银装素裹,冰雕玉砌。自然景观,千变万化,令人陶醉。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二

大家好!欢迎光临神州牡丹园参观游览!

“神州神奇神圣地,花国花海花映天”。神州牡丹园依托对面佛祖释源白马寺,坐落在汉魏故城后花园的遗址之上,全园占地面积600余亩,总投资1.2亿元,是具有盛唐建筑风格的山水园林景观。园内定植名优牡丹50余万株,1021个品种,香草芳卉30余万株。由于她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汇集天下牡丹精品于一园,故称之为“神州牡丹园”。同时,神州牡丹园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四季牡丹专类园。

这个景区是由一组盛唐风格的建筑群组成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大唐开元盛世是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是当时社会特定时期下形成的一种奇世盛况。景区内我们布置了与牡丹文化相关的诗词、文赋、绘画、楹联、雕塑、史料及实物展览等,集中展示了中国牡丹文化的丰富;同时,我们还有一座四季牡丹展馆,用世界领先的花控技术,让牡丹随时开放,将原有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改为“花开随人愿”,将原有的“每年四月份才能观赏到的牡丹”发展到了“一年365天,天天看牡丹”,让富贵之花天天伴随您身边。

百米国花颂。

我们眼前这个壁画,是国内首次采用唐三彩工艺与牡丹绘画艺术有机结合制作而成的大型牡丹壁画——国花颂。画卷长100米,目前是我们国家仅有的大型牡丹三彩壁画。大家知道,唐三彩是我们的国粹,牡丹又被誉为国花,二者有机结合就成了我园的镇园之宝。

西侧壁画是武皇赏花图。这里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相传,天授二年(691年)腊月,武则天冬日游上苑,下诏百花开放。她的诏书是一首五言绝句: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第二天武则天携文武百官来到上苑,果然一派春光,百花齐放,但唯有牡丹闭蕊不开。武皇不禁大怒,遂将牡丹连根拔起并从长安贬至洛阳。谁知被烧焦的牡丹不屈不挠,仍顽强生长,每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她依然把美丽献给人间。因此,人们称之为“焦骨牡丹”。

武则天的五言诏书见于《全唐诗》,确有其事,但怒贬牡丹于洛阳的故事则属民间传说了,不过它却表现了牡丹不畏强权,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其实,武则天是非常喜欢牡丹的,曾让人将她家乡山西文水一带的牡丹移到皇宫。后来,武则天将洛阳作为武周神都,又将长安牡丹带到洛阳。唐代长安、洛阳牡丹繁盛,武则天是功不可没的。

再请大家欣赏东侧壁画。清朝末期,牡丹曾被钦定为国花。在北京颐和园建有国花台,设有专门管理国花的官员。这是慈禧太后和清宫贵妃宫女在国花台赏花的情景。

文化区中心国韵阁。

在这里,我们通过当代画家的神来之笔,撷取了二十多个牡丹发展的重要历史场景,系统展示了牡丹从一个野生植物,发展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国花的辉煌历程;揭示了“国运昌时花运昌,太平盛世喜牡丹”的历史哲理。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汉白玉雕像。为什么在此树一尊欧阳修的雕像呢?因为他与洛阳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欧阳修在1031—1034年间任洛阳留守推官。在他任官期间,写下了闻名于世的《洛阳牡丹记》,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牡丹专著。他在《花品序》中讲到: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闻名海内外,流传至今。而周围的二十幅图画展示了牡丹从野生植物发展成为我们心中国花的一个过程。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四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立隋朝,隋代历两帝只有短短38年,但它的功绩是不容磨灭的,它结束了汉末以来长达300多年纷争割据的局面,为唐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代取消了自两汉以来形成的举孝廉制和九品中正制,开始进行科举取士,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将作大匠宇文恺修建东都洛阳城,同时,开始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运输,使江南富庶之地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东都洛阳,保证京师长安的粮食供给,也使洛阳再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昌盛。东都洛阳城历时一年建造完成,此后唐朝和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相继以此为都,历时300余年。唐代的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东西两京,当时洛阳经济之繁荣,文化之昌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隋唐洛阳城内街道纵横,里坊井然,三市繁华,店铺鳞次栉比、商贾往来如织,万方来朝、辐辏洛阳,煌煌帝京,气象万千!

武周时期,东都洛阳城的规模更是达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盛况。隋唐洛阳城由皇城、宫城、含嘉仓城、外郭城、曜仪城、圆璧城、东城以及上阳宫城等部分构成,自北向南,以龙光门、玄武门、天堂、明堂、应天门、端门、天枢、天津桥、定鼎门大街及定鼎门,贯穿圆璧城、曜仪城、宫城、皇城、外郭城,形成城市南北轴线。外郭城西南有上阳宫,始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高宗晚年常居于此,武则天还政于中宗李显后也居住于此,并驾崩于上阳宫仙居殿,唐代大诗人王建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赞颂上阳宫:“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可见上阳宫建筑之奇、景色之秀。皇城东北角,圆璧城、曜仪城东有含嘉仓城,从发掘情况来看,整个含嘉仓应分布着口径15米左右、深度10米左右的仓窖400余座,刻有年号的铭砖显示,含嘉仓主要囤积着高宗、武后及玄宗时期来自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糙米、粟和小豆,由此可见,运河在漕运方面的突出作用。含嘉仓城规模之庞大,保存之完整,贮藏粮食之多,均为全国罕见。

宫城中核心区域是天堂和明堂,这两处建筑也代表着帝国的政治核心和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宫城正门应天门北部的明堂依《周礼》而建,是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其所在位置是隋代的乾阳殿,武后垂拱四年即公元688年,毁乾阳殿而建明堂,据史书记载,明堂高294尺,合今天80米,共有三层,上圆下方,下层四面墙壁上绘黑、白、红、青四色,代表一年四季,中层12面,象征一年12个月,上层有大圆盘,九龙簇拥,喻义九州,圆盘顶端设高一丈的涂金铁凤。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僧人薛怀义纵火烧天堂而殃及明堂,旦夕之间明堂和尚未完工的天堂都焚毁殆尽。

次年再度建起,形制照旧但规模略小。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总耗铜量280吨的九州鼎被安放在明堂,由于神都洛阳处于豫州,故豫州鼎最大,高一丈八,其余各州高丈四。武则天曾命薛怀义督造夹苎干漆佛像供奉在明堂,但佛像形体巨大,仅指头就可容十数人,明堂根本无法容纳,于是武则天决定在明堂北面再造一座五层天堂用以供佛,据《资治通鉴》记载:“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天堂在建到第三层时就可以俯视明堂,根据《朝野佥载》描述:“天堂高一千尺,中有大佛高九百尺,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因此,天堂的高度应在130米左右。明堂和天堂是隋唐洛阳城的标志,也是帝国的象征,展现了古代工匠杰出的建造水平。

皇城正南门端门外铸有天枢,天枢原意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枢星,无论季节转换,北斗七星斗柄如何轮转,天枢星总会指向北极星,以此命名,喻义万邦辐辏、万国来朝。天枢于天册万岁元年即公元695年铸成,高150尺,合今天40米左右,下方为105尺高的八棱铁柱,由铁山擎托,环绕有蟠龙、麒麟、狮子。顶端设腾云承露盘,盘上有四龙托举一火珠。据《资治通鉴》记载,天枢是武三思率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铸成之后,由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工人毛婆罗造模,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洛阳博物馆正门东侧的观光塔便是依照天枢的外形而建。天枢南边的桥是天津桥,隋代为浮桥,唐代改砌为石桥,“洛阳八景”中的“天津晓月”指的就是此处。当时洛阳城的正南门是定鼎门,贯通定鼎门与天津桥的是定鼎门大街,这条大街是当时的主干道,也是城市中轴线的一部分,长3公里,宽90-120米。隋唐洛阳城因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成立了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将被复原展示,让今天的人们也可以领略大唐帝国的奢华与壮美。

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一条贯通南北的人工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淅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11.62亿公斤),使隋唐时期的东都洛阳成为京师长安重要的粮食保障地。

唐代实行两京制,但帝王墓葬主要集中在长安附近,洛阳的唐代皇陵只有李弘的恭陵和昭宗的和陵。恭陵的墓主人李弘是唐高宗与武后的儿子,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李弘被册立为太子,据史料记载,李弘生性仁孝敦厚、温良谦恭,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李弘去世,时年只有24岁,高宗极为哀伤,于是下令以天子之礼葬李弘于偃师缑氏,按照《新唐书》记载:“营陵功费钜亿”,可见陵墓等级之高。李弘的太子妃裴氏死后陪葬恭陵,称为哀皇后陵,这组器物便出土于哀皇后陵之中。

上世纪末,一伙不法分子潜入恭陵哀皇后陵中,大肆盗掘陪葬文物,警方侦破案件后追回被盗文物,经鉴定国家一级文物有24件,而展柜中所展示的蓝釉瓶、蓝釉灯、酱釉三足盖罐、酱釉盆等器物便是哀皇后陵中的精品,它们器形规整、做工精湛、釉色亮丽,有典型的唐代皇室器物风范,也是唐代釉陶器中难得的精品。

唐代釉陶器造型生动、釉色光鲜,其中的代表就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流行于两京地区,主要用于随葬,三彩的种类多种多样,这组展柜中展示的三彩骆驼和牵驼俑,也是对唐代的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再现。

隋唐时期,不仅有商人往来于两京至西亚、欧洲,也有大量的西域人定居中原。正如这组展品所展示的,牵驼俑的相貌、装束各不相同,证明他们来自于西亚或者欧洲。骆驼是西域的产物,原本不该出现在中原地区,但洛阳和西安都发掘出土了大量三彩骆驼,说明骆驼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最好的见证,也证明西安和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玻璃瓶,唐代盛香料的器皿。1971年洛阳市关林18号唐墓出土。玻璃表面有一层银白色锈蚀薄膜,呈现出与玻璃相一致的平行波纹。此种形制的玻璃瓶,我国罕见,当从外国传来,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波斯银币说明:1955年洛阳老城北邙山30号唐墓出土。正面为脸向左的王者半身像,背面中央有一祭台,两侧有祭祀两个,左侧有五角星,右侧有弯曲的明月。两面都有波斯文字。为波斯萨珊王朝俾路斯时期(公元459-484年)的铸币。

东罗马金币:1981年龙门安菩墓出土。圆形,正面为一王者形象,左边缘有铭文“focas”,背面是胜利女神像,左边缘有铭文“ctqpia”,为东罗马皇帝福克斯的铸币,其铸造年代为公元602-610年。这是洛阳出土的第一枚外国金币。

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于1992年在洛阳南郊龙门镇花园村南被发现。当时墓地面残存封土高6.5米,南北长22.3米,东西宽约22米。墓葬由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组成,甬道和墓室用小砖砌筑而成,全长36.2米。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唐睿宗的贵妃豆卢氏,墓葬建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豆卢氏曾经抚养过年幼的李隆基,因此为其修建了一座奢华的墓葬。

豆卢氏,在北朝和隋唐时期皆为望族,慕容氏后裔,其家族历代多与皇室通婚。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强盛,各种手工业不断发展,瓷器烧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以烧造白瓷为主,南方以烧造青瓷为主,这种格局影响到后世中国瓷器烧造的基本风貌。唐代的瓷窑遍布全国,著名的有北方的邢窑、定窑,南方的越窑、铜官窑等等,这些窑口不断发展、融合、创新,为宋代制瓷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以前,瓷器的烧造多数以单一釉色为主,而绞胎瓷和长沙窑的出现则打破了唐代以来单色青瓷独步天下的局面,因此,长沙窑和绞胎瓷器是我国釉下彩绘瓷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铜官窑位于长沙,是南方最大的青瓷窑口之一,《水经注》中记载:“铜官山土性宜陶”,洛阳博物馆所藏的长沙窑执壶,通体施青釉,执壶的腹部彩绘一只奔跑跳跃的小鹿,笔法细腻娴熟、造型精巧灵动,动感十足,是难得的长沙窑精品之作。

绞胎瓷又被称为“搅泥”或“透花瓷”,它是唐代制瓷艺术的新工艺。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这件绞胎瓷器,虽然体型小,但做工极为精巧,黑、黄两色充分交融、交相辉映,代表了唐代高水准的制瓷工艺。绞胎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瓷工艺的革新,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青睐。

唐太宗与魏徵关于镜鉴的故事脍炙人口,根据《旧唐书魏征传》记载,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进谏的魏征去世,唐太宗难过地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鉴矣!”这里的“鉴”,指的就是镜子,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有四千多年,先后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战国铜镜为代表,鼎盛期以汉代铜镜为代表,繁荣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最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摆脱了汉镜的拘谨板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其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既有艺术的魅力,又有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

飞禽走兽、植物花卉纹饰是这个时期铜镜装饰的主要题材。这一组展柜中所展示的铜镜,充分显示了唐代铜镜多样化的造型和装饰手法,其中,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门类。根据史料记载情况可以判断,海兽葡萄镜在唐代高宗和武周时期较为流行,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量方形或菱花形,使用范围主要在唐代的关内道、河南道、淮南道等地。这种铜镜在洛阳地区也有大量发现,镜背主要装饰海兽以及葡萄的枝蔓和果实。

海兽是古人以狮子为蓝本创造的神兽,而狮子和葡萄都原产自西域,在流行于内地的铜镜上装饰西域的物种,由此可见唐代与西域乃至欧洲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十分密切,许多物种和工艺都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原,传到洛阳,因此,洛阳自然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

在铜镜的式样上,突破一直以来的圆镜和方镜的局限,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和带手柄的铜镜,在尺寸方面也出现了直径超过30公分的大镜。铜镜的使用方式也开始多样,不再单一被用作日常使用,也兼具装饰、占卜、馈赠等多种用途。

唐代洛阳的繁荣,不仅表现在造型艺术和手工业制作方面,也表现在金融、经济和税收方面,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元宝”,意思是指元代的宝货,元代才开始出现,而元代以前的贵金属货币多数是像这样的银饼或银锭。

这件文物是杨国忠银饼,因为背面刻有唐代权臣杨国忠的名字而得名。银饼背面的刻款让我们了解到它来自四川达州,主管税收的官员名叫朱义,而作为主管全国税收和经济工作的权臣杨国忠也自然要在银饼上留名。

唐代所实行的租庸调制规定,每个男丁每年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量的粮食和布匹,还要服徭役20天,到唐代晚期租庸调制接近崩溃,赋税和徭役都可以折算成银两直接缴纳,朝廷和官员便借机搜刮民脂、卖官鬻爵。这件银饼可以让我们了解唐代的赋税政策,也见证了洛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都会的地位。

佛教的发展在隋唐时期可谓几经波折,曾有过武周时期的繁荣与鼎盛,也有过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但佛教的许多宗派都形成、发展和壮大于唐代,如法相宗、法华宗、华严宗等。

佛教最大的宗派——禅宗,在唐代高僧慧能和神会的努力下传承有序并发扬光大,唐中宗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神会和尚生于湖北襄阳,拜在禅宗六祖慧能门下,后来被尊奉为“南宗七祖”,驻锡于洛阳菏泽寺,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在荆州开元寺坐化,永泰元年也就是765年在洛阳龙门宝应寺龙岗建身塔,整理发掘神会和尚身塔时,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这组展柜中的铜净瓶和黑釉陶钵便出自于神会和尚墓,这件黑釉陶钵体型较大,保存完整,釉色深沉凝重。这些文物体现了神会和尚涅槃后人们对他的追思,其墓葬对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五

欢迎大家来到玄奘故里,参观玄奘故居纪念馆。

大家知道,玄奘是唐朝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玄类文化。他的精神和成就,是中国人民的骄傲。14前,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玄奘法师出生在偃师市级氏镇陈河村,也就是诸位脚下这块景色秀美的土地。这座玄奘故居纪念馆,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北依白云岭,南望伏牛山,占地25亩,期工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依照故居遗址原有的地势层层北上。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幸会各位与此,共同探讨玄奘大师的人生历程与思想真话,实在令人高兴。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玄奘大师故居的门前。让我们先来欣赏这一用汉白玉作材料而建成的精美石刻建筑吧--它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叫做”乌头门“,和富丽堂皇的高大门闾交相辉映,成为这一儒学世家不同凡响的标志。”乌头门“的由来相当久远,据说,它是由远古母系社会群居的”衡门“演变而来。先民在自己家族的土寨子门口,竖起两根圆木立柱,上端加固横梁,形成一个大门,立柱超出横梁的柱头部分被涂上黑色,”乌头门“就成为很形象的命名。到了唐代,这种建筑形式被达官贵人接受,建筑材料被石质所替代,位置依然建在大家族聚居的出口,以显示门第的高贵。唐代以后,这种建筑形式逐渐消失。

请大家回过头来共同欣赏一下大师故居的门楼。这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大家在广场上已观赏过石碑上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玄奘故里“的精美书法,这里门匾上的”玄奘故居“四字,出自北京大学著名大师季羡林教授的手笔。这里还有启功、程思远、王任重、刘炳森等名人在玄奘故里的题词和匾额,大家不妨仔细地欣赏这些精美的书法和丰富的。

各位朋友,大家对面前这一别致的迎壁墙一定产生了兴趣。迎壁上”六尘六识“四个大字,是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题写的。它是一个佛学用语,意思是指佛学造诣达到的境界--”六根清静“的意思。因为靳先生的小名叫和尚,所以后面画了一个和尚的坐像图,而且是一笔划成,代替他的署名。请往迎壁东边走,绕过丛丛翠竹,有一座雅致的展厅,展示着玄奘家族的”世代书香“。

在玄奘故居纪念馆内,这个展室相当重要。今天我着重给大家介绍的是玄奘大师的籍贯变迁和诸多”先辈“。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法师”俗姓陈,陈留人也“。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是玄奘祖籍。

《慈恩传》上说玄类的祖父陈康,”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周南“属河南府,即今洛阳地区。就是说,玄奘一家从祖父陈康起,迁居河南洛阳缑氏县。玄奘的父母、兄弟就住在陈河村这座大宅院里。如今,陈河村的陈姓居民都是玄类大哥的后裔。

这幅图中的中年男子,就是玄奘的父亲,名叫陈慧,文献上说他是个美男子,而且很有学问,富有正气。图中抱着小孩的妇女,是玄奘的母亲宋氏。宋氏是是隋朝洛州长史宋钦的女儿。两家结亲是标淮的门当户对。公元600年,玄奘出生时,前面已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玄奘原名陈袆,十三岁出家和称法名玄奘。玄:深奥,奘:宏大。是一个很有气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经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爱佛学,这个家庭研读佛经的氛围对玄奘走向佛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口水井,被称为陈家古井。据传,此井为北齐年间迁居于此的玄奘的祖父陈康所开。井深25米,水质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说此水可使人聪明,玄奘就是饮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故而号称”慧泉“。祖籍孟津的台湾同胞靳天锁先生面对这口古井,深悟其妙,捐资4000美金,修建了这座古色古香的井亭。

再来看井边这棵奇树,这是一棵具有千载树龄的皂角树,需两个大汉方能合抱,俗称”望子树“,又叫”慈悲树“。

现在我们置身玄奘故居纪念馆西展厅,主要了解大师玄奘怎样在故乡的土地上皈依三宝,步人佛门。

公元6,隋文帝仁寿四年,年方五岁的玄类经受了童年岁月次重大打击,就是母亲宋氏病故。第二年,玄类的父亲一来不满场帝的无道,二来中年丧妻,家有幼子,就辞去官职,回到缑氏故里隐居,他”早通经术“,辞官之后,很注重对少于的培养教育。因此,少年时期,玄奘就对以汉语为载体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养,为日后准确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玄奘的父母信佛,对玄类的吸依三宝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从童年就播下了种子。

公元6,隋场帝大业五年,玄奘童年岁月经受了第二次重大打击,正直的父亲去世了。这年玄类十岁,在儒学和佛学的学习中,已明显地热衷佛学。加上二哥陈素早已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在佛门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随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净土寺,成了一个少年行者(也称”童行“),开始学习佛教经典。公元6,隋炀帝大业八年,十三年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玄奘从十三岁起,以正式僧人的身份,在洛阳净土寺研读佛教经典,一直长到十八岁,没有离开过洛阳。公元6,隋场帝大业十四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占洛阳东北的兴洛仓,与隋军展开争夺洛阳的大战,十九岁的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投奔长安,远离故里,直到四十六岁取经归来,才再度返回故乡。

到长安不久,兄弟二人很快又去了当时西南佛教中心成都,住进空慧寺,跟随高僧道基学习佛经。

在成都空慧寺一年后,玄奘受了具足戒,进入高僧行列。由于坚持要读遍全国经书,公元623年,二十四岁的玄奘在成都与二哥长捷分手,泛舟三峡,沿江而下,经荆州、游扬州、又北上至相州(今河南临漳县)、赵州(今河北赵县),一路拜师学经,收获甚丰。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秋天,26岁的玄奘西赴长安,住大觉寺。第二年六月,唐太宗登基,玄奘为读真经,联合众多高僧,上表朝廷,要求西行天竺,却被刑部驳回。因为当时唐朝同西域各国尚属敌对状态,严禁关内人等出国。众僧不再申请,惟有玄奘不屈,不惜身命,伺机偷越国境。公元627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二十八岁的玄奘,混在逃荒的人群之中,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壮举。

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县),新任都督李大亮发现玄类的西行意图,通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的帮助下,连夜西行瓜州,过玉门关、烽火台,穿越八百里大沙漠,九死一生,到达伊吾(今哈密),然后又到达高昌国,与国王鞠文泰结为兄弟,继续踏上天竺取经的征途。跋涉将近一年,行程14000多里,终于在公元628年夏末进人北印度国境。从这张”玄奘负笈图“,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取经的可敬形象。这个展厅陈列的还有石刻莲花底座,是玄奘取归来的宝贵文物,上面原来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虽经千攫风雨,仍然清晰可见”大唐龙朔三年“等字样。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这时玄奘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慈恩堂“,是故居纪念馆的建筑,需攀登二十多个台阶,请大家拾级而上,一同前往。

这座厅堂是纪念馆前院的主体建筑,为仿唐式,歇山顶,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斗拱硕大,稳重大方。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玄类故里纪念馆,在玄奘祖辈大厅遗址上新建展室,主要考虑展示玄奘在佛学上的辉煌业绩,并以此来纪念其父、祖营建这一故居、造福后人的恩德。故而取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在春宫当太子,为其早逝的母亲文德皇后建”慈思寺“的故事。命名大厅为”慈恩堂“。

玄奘取经归来,从公元649年五十岁起至五十九岁。奉朝廷之命,主持”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建立译经院,全身心投人弘扬佛教文化。这座”慈恩堂“,塑了玄奘和两位高足弟子的金身。请大家细看玄奘大师的塑像,高2。3米,像前译案上,放置梵文佛经,译文手稿等,整个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显示出高僧和学者的博大气质,左为高足弟子窥基,他是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确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亦称慈思宗、识宗)。玄奘右侧为新罗籍(朝鲜)高僧园测,生于6,比玄奘小13岁,十五岁就人唐朝敬习佛业,玄奘归国后,虚心向玄奘请教,甘愿为徒,弘扬佛法,对朝鲜的古代佛学影响极大。

玄奘一生的事业,可用”读经、取经、译经、建宗“八个字来概括。在西天取经十七年,有两件大事可传永恒。件大事,是公元631年,三十二岁的玄奘到达印度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并在此求学五年,共受听三遍《瑜迎师地论》,取得了极高荣誉。再一件大事,就是公元641年,玄奘大师参加了在印度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公元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46岁的玄奘回到长安,又昼夜兼程赶到洛阳拜遏太宗,二人相见恨晚,畅谈从早到晚,难以离开。

玄奘大师取经归来,带回了24匹马驮的物件。主要有大小乘佛经六百部,因明学、声明学经典若干(因明学即逻辑学,声明学即语言文字学,这些在古代印度也被包括在佛学之内),佛舍利一百五十粒.5高三尺三寸的金佛像、高四尺的如来银像及大小佛像若干;还有印度的帐舆,做佛事的器具,僧尼的法服、袈裟等,这些物件对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流传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玄奘大师回国后的贡献是翻译佛经。从公元645年回国至664年圆寂,中共翻译佛学经典74部,1335卷。每卷1万字左右,共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印度佛经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翻出的佛经都是线装书。他还撰写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玄奘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优势,更突出的表现在质量的上乘。他开辟了佛经翻译史上完全由中国学者主持的新时期,他虽然主持译经院,实际上主要是他一人在翻译。由于青少年时期精通儒学汉语,在印度学习又精通梵文,因而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玄奘故居纪念馆前院的观光至此告一段落,请大家到后院继续参观。故居的后院是正在修建的佛光寺。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六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从郑州、开封、洛阳乘汽车,可直达寺院门前。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正如《说嵩》中所说:“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0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他广集弟子,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少林寺原有建筑较多,分布较广。现在少林寺包罗的范围除主体建筑常住院外,还有离寺西不远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园,钵盂峰下的二祖庵,寺东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围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少溪河北岸,院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卢阁)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门至最后大殿南北长300余米,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前后六所院落。

山门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创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为清康熙皇帝御书。据《少林寺志》载:此匾原悬于大王殿正门上方,大王殿焚毁后,移于此处,入少林寺山门,是一条宽阔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许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关系。郭沫若为此曾题诗说:“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寺内还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苏东坡观音赞》等。另外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即藏经阁),1928年这三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军阀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烧毁的殿堂还有:钟楼、鼓楼、客堂、库房、香积厨、东西禅堂、紧那罗殿、六祖堂、阎王殿和龙王殿,还烧了7棵大柏树和“五品封槐”等。据说,大火蔓延了40余天,这是历史上少林寺最惨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已决定对被毁的建筑进行修缮和整理,天王殿、紧那罗殿、六祖堂、东西禅房和僧院已重修复原。紧那罗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内恢复了达摩、慧可等禅宗六代祖师朝拜观世音菩萨的一组泥塑。菩萨身后是一组巨型山水图景,表现的是达摩只履归西的故事,寺内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内还新建了拥有14厅的捶谱堂,堂内塑造有坐掸、念经、练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朝阳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别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挂师平倭寇等,英姿飒爽,给少林寺大增风彩。

穿过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积约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于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庙,路过少林寺,当晚即以方丈室为行宫。

方丈室后是达摩亭,又称立雪亭,相传这里是禅宗二祖神光为求佛法、恭候达摩、雪没双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庞殿式建筑。此亭建于明代,现石柱上有题记。亭内神龛中供奉铜质达摩坐像。龛上悬有清乾隆皇帝所题“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现为寺僧做佛事的场所,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铜钟及其它鼓、钵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卢阁,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帧三年(1630年)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后进行重修,现为硬山建筑。殿内正中的神龛里,供奉昆卢铜佛。殿东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汉白玉雕造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尊,西墙下供达摩像一尊。殿内东、西和北墙上,绘有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昆卢”。画面以山水云气作底衬,并将五百罗汉区别为上、中、下三层,画中罗汉,有的降龙伏虎,有的持钵显法,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朝觐上尊。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东,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内绘有少林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白衣菩萨铜像。南北山墙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墙绘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切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风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侧,原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龛内塑有地藏菩萨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侧还有塔院等。据记载,从隋代起,少林寺内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时又加整修。现在塔院内有古塔两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少林寺僧广庆所建。少林寺为千古名刹,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七

牡丹起源于古老而原始的被子植物,据考证已有2亿8千年的历史,它和芍药是同科同属的植物,也并称“姊妹花”。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将牡丹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在隋朝时候,进入皇家园林;到唐朝时候应经赢得了“国色天香”、“百两金”的称号,同时也被誉为“国花”;到了清朝时期,被钦定为了“国花”。中国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牡丹野生种共有9个,全部原产于中国。其分布范围包括西藏、云南、四川、甘肃、河南、湖北、安徽等11个省(区)。人们把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认为它“娇气”,其实野牡丹生长在深山荒野,海拔最高达3600米,温度最低达零下30度,它都能适应。

中国人喜爱牡丹花,外国人称牡丹为“中国花”,他们也非常喜欢中国牡丹。中国牡丹最早于公元724—749年传入日本,经过多年栽培,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选育品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日本牡丹品种群。

从1787年开始,中国牡丹相继传入欧洲;18前后又传入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欧洲、美国的科学家经过杂交选育,培育出一批很有特色的新品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欧洲牡丹和美国牡丹。现在,中国的牡丹已传播到世界上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牡丹在世界上的分布越来越广泛,但是它根在中国,始终传承着中华文明与繁荣,成为了富贵之花、文明之花、和平之花和友谊之花。牡丹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它的商品化生产发展很快。

牡丹“宜凉畏热,喜燥恶湿”,所以中原一带、西北地区都适于牡丹生长。但也有一些品种耐湿热,适应江南气候;育种家培育出耐零下30度的品种,可以在寒冷地区栽培。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这幅群芳图,展示的是神州牡丹园丰富多彩的牡丹品种。大家可以看到,牡丹富于变化的九大花色系列,十三种花型,体现了牡丹富丽堂皇、仪态万方、国色天香的神韵。中国牡丹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

牡丹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牡丹雍容华贵,仪态端庄大方,表现出风采迷人的自然美。牡丹花的形象通过艺术家、民间艺人的再创造,又更富神韵,更富艺术美。

彩照壁“花潮迎宾”及牡丹石。

上面有我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洛阳牡丹甲天下”七个大字。照壁上共绘有9大色系,13个花型,105朵牡丹花,分别象征着洛阳作为13朝古都,105位帝王在此君临天下,也寓意牡丹有九五之尊、贵为国花的王者风范。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而今,在洛阳南部伏牛山中发掘出一种里外都有牡丹花的奇石—牡丹石。地上盛开的牡丹花与地下生辉的牡丹石相映成趣。牡丹石仅产于洛阳,据地质年代测定形成时间,距今三至四亿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被列为世界珍稀石种。

“洛阳之春”四季牡丹馆。

国家为了发展牡丹,将牡丹产业化列入了863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神州牡丹园作为该项目的试验示范基地之一,为实现牡丹“全年开花,四季观赏,天天供花,常年销售”这个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

东边是四季牡丹工厂化生产基地,由组合保鲜冷库和系列催花温室组成。在这里您可以系统了解到牡丹从大田生产——起挖处理——冷冻保鲜——装盆催花——开花观赏的全过程。

现在,我们将走进一座占地平方米的“洛阳之春”四季牡丹展示中心。这里电脑自动控制,四季如春,使温、光、湿、气满足牡丹自然生长条件的最佳要求,名优牡丹天天盛开,喜迎四海嘉宾。“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秋来不相关”,无论严寒酷暑,不分春夏秋冬,您都能一睹国花芳容。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八

在洛阳及豫中等地,新婚之夜都流行有一种压床的习俗。

所谓压床,即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压床的人也有条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随便就能压的。首先,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压床人的第二个条件,比须是未婚青年。如果是结果婚的弟弟辈,他们已经知道结婚的奥秘,懂得男女之间的私情,新郎家就不再把他们排在被请之列了。被请的压床人,都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少男,他们是纯洁和阳刚的象征。对娶亲的人来说,压床是一件吉利的事情。而作为被请的人,经过重重筛选能被选中,也是一件荣耀的事,他们会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另外,民间传说新娘的床有灵气,睡睡可治百病。腰腿疼的睡过新娘的床后,立刻就会痊愈。

除了请十七八岁的少男压窗外,有的地方还讲究请四五岁的男孩儿压床,这是从延续子孙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个压床的男孩儿与压轿的男孩儿一样,都是新娘婚后生育的象征。如果男孩儿在压床的时候,不小心尿在了新床上,这是吉利加吉利,人们更是欣喜异常。

压床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压一两天,有的要压到新婚后五六天。有的地方压床的孩子们故意逗乐,随心所欲地延长压床时间。特别是十七八岁的大孩子,他们以懂得结婚后夫妻急欲亲密的心理,所以故意插在新郎新娘中间,使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这时的新娘,刚刚从少女跨进少妇的门槛,在新婚之夜,一下有婆家的这么多弟弟睡在自己床上,恐慌羞怯,心神不定,她们蜷缩在墙角里,始终不敢放心大胆地进入梦乡。

至于压床习俗的来由,大多数农民都说不清楚,只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到现在人们依然沿用。大多数人认为,民间只是把压床作为闹洞房的一种形式。特别是有的地区对压床人的挑选不那么严格,村里成群结队的男孩子都跑到新房里来压床,人们诙谐地称压床为“逗新媳妇哩”。由此可见,压床习俗实际是一种民间的闹洞房游戏。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九

洛阳人对于汤水丰富的传统水席,有着外人难以理解的深厚感情。它不仅是盛大宴会中倍受欢迎的席面,就是平时民间婚丧嫁娶、诞辰喜庆等礼仪场合,人们也惯用水席招待至友亲朋。当地人还把水席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以此来款待远方来客。它作为传统的饮食风俗,和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成为洛阳三绝,被誉为古都洛阳的三大异风。

洛阳水席的格式非常讲究,24道菜不多不少,8个凉菜、16个热菜不能有丝毫偏差。16个热菜中又分为大件、中件和压桌菜,名称讲究,上菜顺序也十分严格。客人到齐坐定后才上凉菜。8个冷盘分为4荤4素,冷盘拼成的花鸟图案,色彩鲜艳,构思别致。水席首先以色取胜,客人一览席面,未曾动筷就食欲大振。

冷菜过后,接着是16个热菜一次上桌。上热菜时,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组,也就是一个大菜和两个略小的中菜配成一组。一组一组地上,味道齐全,丰富实惠。在水席上,爱吃冷食的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凉菜,爱吃酸辣菜的人,水席菜能让你辣的冒汗酸的淋漓。有人喜食甜食,第四组甜菜足以让人吃的可口,吃的惬意。如果有人爱吃荤菜,席面上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尽可饱口福。不愿吃荤想吃素菜,以普通蔬菜为原料的素菜,粗菜细作,清爽利口。

汤水多是水席的特色,赴宴人汤菜交替食用,能让人感到肠胃舒适。看到鸡蛋汤上桌,了解当地风俗的人都知道,24道菜已全部上完,这碗送客汤说明水席到了尾声,宾主皆大欢喜,纷纷起身离席。

由于洛阳水席内容丰富,味道齐全,所以它的适用面比一般的宴席宽。上到王宫贵族,吓到庶民百姓,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点菜,丰俭随意,实惠大方。据说唐代时武则天就品尝过洛阳水席,食后赞不绝口。如今,许多品尝过洛阳水席的外国元首和中外宾客也对洛阳水席倍加赞赏。

洛阳水席的名称的由来,一是紧扣水席汤水多的特点,二是指似水流云的上菜顺序。它精美的造型、丰富的品种和严格的菜序,令人耳目一新,事之不忘。来此旅游的朋友不妨亲口尝上一尝,领略一下洛阳水席的风味。相信大家吃了都说好!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十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19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十一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早、朝代多、历史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十二

关林庙位于洛阳市郊区关林镇。相传是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葬地,冢前有关羽祠庙,俗称关帝庙。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关羽褒崇至极,尊奉为关圣帝君,同文圣孔丘并提,称为武圣。

按《后汉书》说,东汉建安十五年,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遭到东吴孙权的偷袭而败走麦城,于湖北当阳被东吴将校俘杀。孙权怕刘备作复仇攻伐,而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献给曹操,以图表明进攻荆州杀死关羽是奉曹之指令,从而嫁祸于曹,孙权的这一阴谋被曹操所识破,曹反以王侯之礼,把关羽之首级葬于城南,称之谓关帝冢,即今天的关林。

关林广场中央的舞楼,是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舞楼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为前台,不设山墙,从建筑形式看,它把前台的歇山式顶和后台的硬山式顶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地加似歇山式顶,使整个建筑的外观宛如一座重榴楼阁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如此巧思设计,精妙构筑的舞楼,殊为罕见,是中国早期舞台的精华之作。

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两边的八字墙上篆书"忠义仁勇"4个大字,昭示着关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门镶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颗金黄色乳钉,标志关羽的至崇地位。门外这对白色大理石石狮,雄健威武,是洛阳地区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请再往大门东西两侧60米处看,高高耸立的是对称的三门道石牌坊坊额上都是颂扬关羽的题字。

关林始建何时已无从稽考,现存的关林位于洛阳市南7.5公里的地方,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林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宫殿式样建造的,它以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家到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严谨有序,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苍翠,掩映殿字楼阁,使关林别具林园特色。历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记载有关关林的沧桑岁月。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骁勇善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溢他为"壮缪侯"。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扬名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儒学立国的国度,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至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根据礼制,皇帝的墓称"陵",王侯的墓称"冢",百姓的墓称"坟",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关羽被封为武圣,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埋葬文圣孔子的"孔林"和这处埋葬武圣关羽的"关林”了。

赤兔马:《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上说:“布有良马名曰赤兔”《三国演义》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宝马良驹。董卓为了拉拢年轻将领吕布,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后来,这匹马跟随吕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门楼,因为刘备的一句话,曹操痛杀吕布,赤兔宝马也就归了曹操。也许是机缘巧合,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爱惜关羽这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宝马赠英雄”。但关羽终究不是吕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为了更快地找到刘备。从此以后,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就成为了关羽的代表形象。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可这次它不再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了。

但根据史书记载,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因此《三国演义》有虚构成分。民间又传,赤兔代代繁衍。宋朝时由方腊重金买来。梁山泊征讨时,被关胜夺来。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罗贯中在民间搜集资料时,被误传了。

仪门为关林第二道门,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原为关林大门。清代扩修大门后,改此门为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正门额上悬有慈禧太后所题"威扬六合"匾,意思是关羽的英各威震天下。仪门檐后檐下访上绘有大幅反映关羽生平事迹的故事图等,再现了关羽当年激战沙场的生动场面。大家注意看仪门上的乳钉只有49枚,为什么和大门不;样呢?噢,有些朋友已经猜对了,这是因明代修此门时关羽的封号还是侯爵的缘故。

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相传是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西侧为"关帝诗竹",宽54、高120.5厘米。画面上有两竿竹子,一竿枝叶飘飞,宛如狂风袭竹,一竿枝叶低垂,又似骤雨落叶,所以又叫"风雨竹"。这幅竹画妙就妙在全部竹叶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表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由仪门到大殿之间这条长35米、宽4米由石栏板夹筑的甬道,是我国关庙中惟一的一条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关林有三个最绝妙的景观,这是第一绝。据碑文记载,现在的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这是在洛商客捐资,依帝王宫殿式样修建的。36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个石狮,它们分立在甬道两旁,像两列卫士夹道护卫。这些石狮没有凶猛威严之感,个个活泼生动,逗人喜爱。这些可爱的石狮,给关林的庄严殿宇、苍郁古柏、如林石碑平添了无限生机和温馨氛围。

甬通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钟楼和鼓楼,两楼建筑形制一样。中国的寺庙里,多有钟鼓楼,晨钟暮鼓不仅作为报时之用,更为隆重的祭祀平添几分神秘与神圣,关林的钟鼓楼,起的便也是这个作用。

焚香炉位于甬道两旁,东西各一。明清时期,关林每年要举行春秋二祭,按当时朝政祀典规定使用太牢,祭祀在月台之上拜殿之下进行,隆重而热烈。为了防止庙宇着火,保证殿堂安全,就在月台下建焚香炉两座,可见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识。焚香炉高6.52米,四面坡亭式顶,为清代所建的砖砌仿木构建筑,充分展示了清代高超的砖雕艺术水平。正面雕刻窗根,其余面砖雕"腾龙戏珠"、"松树麒麟"、"双狮戏绣球"和"岁寒三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侧焚香炉后壁的大幅砖雕"岁寒三友"图,它寓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意于画中,用松、竹、梅喻三人的高风亮节、博大正气,构图巧妙,寓意深刻。

大殿前月台两侧有龙头柏和风尾柏,西为龙头柏,东为凤尾柏。龙头柏因柏树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龙头而得名。风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环纹极密,似凤凰尾巴。

月台之上,前为开敞的拜殿,后为宏阔的大殿,两者相连,浑然一体,巍峨壮观。拜殿为五开间卷棚式建筑,为祭祀关羽时百官僚属谒拜之场所,又称为"启圣殿"。拜殿虽梁架结构简单,但斗拱檀枋色彩斑斓,与高耸的赤柱相映生辉。拜殿下高挂着一块块歌颂关羽的匾联,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拜殿西端放置着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所用的"青龙偃月刀"。此刀高3.5米,很是神气,每每吸引着游客前来一试身手,领略当年关大将无尚英风。

启圣殿:现存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大殿为关林最大建筑,位于关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为尊的建筑意图。大殿为砖木结构的单檐庑殿顶式,高近20米,面阔7间,进深3间,总面积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殿四周飞檐外伸,如燕展翅,檐下斗拱交错,檐柱耸立,绕以回廊。大殿四据角各站有一人,有种说法说他们分别是庞涓、韩信、罗成、用瑜,只因为他们都曾背信弃义,遭世人唾骂,被称作历史上有名的"四短人"、"走尽人",他们与关羽的浩然正气形成鲜明对比,让他们站立檐角也是在警示世人啊。

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慈禧太后题的"气壮嵩高"匾。大殿门窗雕饰精美,正门自东向西的高浮雕是关羽生平故事十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斩蔡阳、水淹七军、三结义、三顾茅庐、斩车胄、单刀赴会、挑锦袍、战吕布、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表现了明代木雕艺术的杰出水平。而且这些木雕因为有高大宽阔拜殿遮蔽,所以较少遭受风吹雨蚀,因而木雕上色彩依然鲜艳如初。

大殿内现有塑像五尊,中间这位帝王装扮、神圣庄严的就是关圣帝君像,此像高6米,为我国关羽塑像中最大的一尊。两侧分立的是威猛暴烈的周仓、沉着稳健的廖化、深谋远虑的王甫、英姿飒爽的关平。我们走到大殿后门,看这组正对后门的高浮雕,中间这位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脂、身着绿战袍、手拂长髯、睿智英武的关羽像,真实地再现关羽音容笑貌。罗贯中据民间传说关羽是个红太阳大汉的说法,塑造出了《三国演义》中一个肝胆侠义、正气凛然的关将军形象。这个关羽像就是依罗氏描述雕塑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羽左右则分别是扛大刀的忠诚侍卫黑脸周仓和儒雅英气的义子关平。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中平元年(184年),汉室宗亲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被封为平原相,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当刘备坐下时,关、张二人更不辞辛劳随身守护。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因曹嵩被杀而迁怒于陶谦,于是发兵攻打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和关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关羽与刘备屯兵于小沛。而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领徐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刘备被袁术、吕布夹攻,丢失徐州,关羽便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后与曹操许田围猎时,关羽劝刘备杀掉曹操,但刘备此时认为当时的曹操是要匡扶汉室的,觉得杀了他可惜,于是不从。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夺得徐州,关羽与刘备便跟随曹操班师回许昌,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后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奉曹操命拦截袁术于徐州,刘备趁机袭杀车胄,命关羽守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代行太守职务,刘备则返回小沛(今江苏沛县)。

阵斩颜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后袁绍派大将颜良、文丑、郭图等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当时,曹操为知道关羽有没有久留的心意,叫张辽用人情试探。关羽对张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张辽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但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欲追杀之,不过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民间文化把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单骑”。

镇守荆州: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南逃,另遣关羽乘数百艘船驶向江陵(今湖北荆州)会合,但刘备于途中当阳(今湖北宜昌)长坂坡被曹操军追至,幸而关羽驶至汉津(今湖北荆门),一同乘船至夏口(今湖北武汉)。

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荆州,于是刘备又与孙权大将周瑜夹攻曹仁,命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路。待刘备取得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武陵、桂阳),拜关羽为元勋,受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此时襄阳实为曹操势力范围,由乐进驻守,所以关羽驻于江北。在此期间,关羽重修了江陵城。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入蜀助刘璋防御张鲁,张飞、赵云、诸葛亮与关羽共守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在攻打雒城(今四川广汉)时,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刘备乃召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支援,荆州只留关羽驻守。刘备平定蜀地后,以关羽董督荆州事,授权掌管荆州地区刘备控制的部分,包括荆州南部四郡和从东吴借来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关羽事实上镇守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

关羽听说马超归降刘备,他过去与马超毫不相识,于是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气傲心高,于是回信答道:“马孟起(马超)文武兼备,勇猛超群,不愧一代人杰,是英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众、卓尔不群。”关羽蓄着一副漂亮的长须,所以诸葛亮称他美髯公。看了诸葛亮的回信,关羽十分高兴,把它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

关羽曾被流矢射中,箭头穿透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一遇阴雨天气,臂骨便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其毒已渗入骨中,需要在臂上重新开刀,刮去臂骨上的毒素,才能彻底除掉这一病患。”关羽当即伸出手臂让医生为他开刀治病。当时关羽正请众将饮酒进餐,臂上刀口鲜血淋漓,流满了接在下面的盘子,而关羽却在割肉把酒,与大家谈笑自若。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知道刘备已夺得益州,希望取回荆州。刘备却说:“当得到凉州时,便会把荆州交还。”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鲁肃索要荆州。孙刘两方的将领在阵前“单刀会”,据理相争但最终不欢而散。孙权命吕蒙准备进攻荆州南部,鲁肃将万余人马于益阳牵制关羽,刘备从益州带兵回援。时关羽号称有三万人马,自选五千精锐准备从上游渡河,吴将甘宁率领一千人前往驻守,关羽得知后就没有过河,在河对岸扎营,这个地方后来称为“关羽濑”。此时,曹操进取汉中的张鲁,刘备便迅速和孙权修和,协议平分荆州,即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湘水划界。

威震华夏: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但不久事情败露,几人被曹操所杀,曹操于是召曹仁为征南将军,讨伐关羽。曹仁屯樊期间,大肆征调徭役,南阳郡一带军民苦不堪言。宛城太守侯音与卫开于是劫持太守造反,与关羽联合。曹仁率军前往平乱,于次年正月攻破宛城,将侯音斩杀,并屠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军与曹操军相争汉中,魏将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所斩,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汉中,刘备据守,赵云又在汉水劫去粮草,曹操无奈只得退出汉中,刘备遂占据汉中。

同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并派益州前部司马、犍为人费诗去关羽驻地授予关羽官印,关羽闻知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愤怒地说:“大丈夫绝不能和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创立王业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样。以前萧何、曹参和汉高祖年幼时就关系很好,而陈平、韩信是后来的亡命之人;可排列地位,韩信位居最上,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有过怨恨。如今汉中王因为一时的功劳,尊崇黄忠,而在他心中的轻重,黄忠怎能和您相比呢!况且汉中王与您犹如一体,休戚相前,祸福与共。我认为您不应计较官号的高下,以及爵位和俸禄的多少。我仅是一个使者,奉命之人,您如果不接受任命,我就这样回去。只是我为您这样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要后悔的。”关羽听了他的话以后,大为感动,醒悟过来,立即接受了任命。

当时孙权进攻合肥。曹魏的主力都驻守在淮南。扬州刺史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此处虽然有贼人,却不值得担忧。现在刚刚涨水,征南将军曹仁却孤军深入,没有长远的准备,关羽强悍狡猾,只恐怕征南将军会有变故。”不久,关羽果然令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他自己率军向樊城的曹仁进攻。

曹操派出大将于禁率领七军援救襄樊。立义将军庞德与关羽交战,引箭射中关羽前额。其时庞德常乘白马,关羽军皆谓之白马将军,对他甚为忌惮。

到了八月,天降大雨十余日,汉水因此暴涨,关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于禁军,于禁军虽在平地,却被水淹五六丈,于禁七军都被淹没,于禁只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关羽乘大船进攻于禁,于禁投降。曹操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非常惊异。

关羽乘船进攻庞德军,庞德的军队大多投降关羽,庞德寡不敌众,最后被关羽所擒,庞德的兄长在蜀汉汉中为官,关羽因此想要劝降庞德,但是庞德大骂不肯降,关羽于是将其斩首。

关羽乘胜对樊城发起猛攻,樊城进水,城墙崩塌,而曹仁的守军也因为多次战败而大量削减,只剩下几千人,樊城被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也快被吃完,众将都惶恐不安。曹仁在满宠的劝说下,与将士们盟誓,以死守城。关羽又派别的将领把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

同年十月,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

败走麦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认为很难与关羽抗衡,不过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还有驻军。徐晃于是扬言将进攻围头,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关羽在堑壕前围有十重鹿角,徐晃追击关羽,二人都进入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包围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杀死,关羽于是撤围退走,然而关羽的船只仍据守沔水,去襄阳的路隔绝不通。

起先,孙权曾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十分恼恨。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当关羽领兵出征时,由糜芳、士仁两处负责供应粮草军需,两人不愿全力救援关羽。关羽放出话说:“回去后就惩处他们。”糜、士二人都恐惧不安。于是孙权暗中派人去诱降糜、士二人。

此时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回师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在城中各种游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对待超过以前,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同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汉后主刘禅在追谥几位重要大臣时,追谥关羽为“壮缪侯”。他的儿子关兴继承了爵位。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中国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佛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走出大殿来到二殿,光绪皇帝题的"光昭日月"匾高悬于正门上。二殿是关林现存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殿宇,五开间单檐庑殿顶式,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檐下主要绘有反映关羽骁勇善战的故事图。殿内塑有关羽戎装坐像,旁边侍立手持大刀的周仓和手捧玺印的关平。二殿后门有一对圆雕盘龙石墩,设计之巧在石刻中罕见。整个看来似一方柱体,细看则见是由一条龙盘缠,龙的眉、眼、唇、须乃至片片龙鳞无不点画到位,而且龙的气势不减,真可谓绝!

财神殿:现存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

二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东为"圣母殿",内主供关羽夫人胡氏。西为"五虎殿",内供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虎将。

结义柏和旋柏长在三殿前,西为结义柏,东为旋柏。结义柏为一棵三叉柏,树身在一人多高处分为三枝,而三枝树权粗细相当,正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故名为结义柏。旋柏则如螺旋一样生长,不仅树干旋生,而且连大小枝条都呈旋转状,甚为罕见,被列为中国"三大奇柏"之一。

春秋殿: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三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因殿内原有关羽睡像,故称"寝殿"。其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搪下昂头外伸,刻以龙首,可谓群龙相聚,气势非凡,这在斗拱木作中比较少见,非常有价值。三殿额枋上彩绘表现关羽英勇形象的三国故事画面。殿内塑关羽夜观《春秋》像,关公左手捋须髯,右手持《春秋》,神情专注,研读《春秋》,再现当年秉烛达旦情景。殿内还有采用先进工艺制成的关羽睡像,他能翻身坐起,怒目圆睁,颇能吸引入。殿内后壁为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的"关帝出巡回宫图"彩色壁画,展示出关羽至尊的武圣人、帝王之风。

这两座石坊,分别为明清所建。前面这座宽10米,高6米,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钦差太监胡滨所书。后面这座规模较小,正额题"中央宛在",意思是关羽的头颅依然在此,为清康熙五十五年由三韩弟子高镐所书。两坊柱各面分别题刻不同时期对联九副,书体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对关羽忠义仁勇品行极尽赞美之辞,充分反映出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比如"义参天地,道衍春秋"、"浩然之气塞天地,忠义之行澈古今"等。

紧靠石坊为清康熙五年所建林碑亭。该亭为八角攒尖歇山项,碑亭结构复杂,它集历代斗拱之优点,拱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众多的拱昂似一座密据式阁楼外观。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绘成绿、蓝、黄、红诸色,富丽华繁。整座碑亭全用木构件架接勾连,其用力之均衡、构筑之奇巧、造型之典丽,尽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经历了300余年暴风骤雨,依然稳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筑的精粹,全国亦为数不多,此为关林第二绝。

亭内立石碑一通,高近4.8米,龟趺座,碑首雕刻盘龙,碑额九叠篆书"效封碑记",碑阳正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关羽最高封号,碑阴是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对研究关羽的生平事迹以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提供详细资料。新加坡华人梁三旺先生多次越洋跨海前来拜谒关林,瞻仰圣容,见林碑亭彩饰剥落,木构朽坏,于是概然捐资8万元重修碑亭,才使这座经典之作焕然于天日。

最后面这个高在丰隆、青草茂密的土丘就是关冢了。据《三国制·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这则史料说的是孙权杀关羽,但又恐刘备兴兵报仇而使的嫁祸之计,但被曹操识破,曹操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城南十五里,即今关林。古今中外,世间关庙何只千万,只有关羽葬首处的洛阳关林、葬身处的当阳关陵、出生地的解州关帝庙称为三大关庙。尤其是洛阳关林作为埋葬武圣关羽首级的圣地,是我国惟一的家、庙、林三把合一的古遗存,亦是封建品级最高、地位独尊的"武圣陵寝",位居全国三大关帝庙之首。

关林土家南墙有清康熙时期修筑的石墓门,额题“锺灵处”,门两侧行书对联一副"神游上宛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深切地表达了对关羽的怀念之情。民国二十五年,国民党将领张学良等见关林土家围墙毁坏,遂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并立碑铭记。1998年,中国台湾富景集团连万生先生在捐资30万修钟鼓楼、仪门广场之后,又捐资15万元,再次对此围墙进行重修。台湾同胞报效祖国,保护文物的拳拳之心和对关羽的真诚爱戴尊祟之情,令人感动!

关林第三绝——"关林奇柏"。关林古柏参天,蔚茂成林,浮苍滴翠,与红墙绿瓦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颇具特色。尤其是风中登上关家南望,看到的是柏叶飞舞,碧浪翻卷,如绿海叠翠。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关林翠柏"、"关林叠翠"的美誉。关林的柏树有800余株,树龄最老的达700余岁,树干围最大的达1.2米。

关林朝圣大典活动:千百年来,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祟,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淮则,朝廷达官,黎民百姓,景仰日深,海外华人更是把关羽奉为平安神和武财神,香火之盛,无以复加!海外华人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他们一致要求关林祖庙恢复设坛致祭,以答神明。为了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高涨的祭关热情,1994、1997、1999、20__年,关林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大典期间中外游客云集,关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华人不远万里前来祭拜关帝。

青龙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种。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偃月刀在宋朝开始出现,因重量关系,主要用于练习臂力,而非实战中的武器。在《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青龙偃月刀与丈八蛇矛相媲美;它们先后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扬名天下。使用它的,有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爱将——“美髯公”岑彭。而最著名的当属武圣人——关羽,一个义字当头的英雄,所以他成就了刘备的霸业。青龙偃月刀就象是拥有灵魂的东西,他会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主人。所以它在拥有了巨大的力量的同时,也拥有最完美的主人,得到最大极限的发挥。

在小说中,对青龙偃月刀的描绘更是登峰造极。譬如《三国演义》的第一回,说到刘关张得到镔铁一千斤,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有一奇名“冷艳锯”。《三国演义》中对于青龙偃月刀的打造过程和刀的样式,仅一笔带过:“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虎牢关三战吕布有诗说道:“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青龙偃月刀与赤兔马一起成为关羽的辨识标记。在乘雪破羌兵时,还安排了一段“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情节是多么的显圣,让关羽的威武形象渐渐地深入人心。

不仅仅如此,《三国演义》围绕青龙偃月刀还另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例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等,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似乎比关羽还要长。

青龙偃月刀的实际用途:礼仪用品,在外交、礼葬、加官进爵等大型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礼器,观赏性高,显贵,但并不称手,不是战场以及武力相搏的兵器。同时,青龙偃月刀大多出现于戏曲舞台,而不是战场。

相关历史:根据史料研究,小说和传说中提到的三国名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并无此物,真实的青龙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兵器。而关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称“掩月刀”,最早见于《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初期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书中“刀八色”章节共绘制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形,除手刀为短柄武器外,其余七色均为长杆刀,包括“掩月刀”。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当时虽有细分,在后世则基本以“偃月刀”通称这一类带背刃的长柄大刀。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为宫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

史书记载:事实上,关羽是否用刀作战一直是个疑问,《三国志》上说:“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陈寿的一个“刺”让人有了诸多的疑问,如果是刀,应是“劈”“砍”等说法。

汉末时,虽已有骑马用刀作战者,但他们用的均是一种短兵器——环首刀。战场上厮杀,“环首刀”这种专门用于砍劈的单刃厚背的短兵器,极具构造上的优势。三国时,各国军队大量生产过环首刀,并使用了两汉以来如炒钢、百炼钢、淬火等钢铁生产技术。《太平御览蒲元传》记载,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命“蒲元”这个人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万来计算。如果关羽有用刀,应是此种短兵器才对。

相关传说:成为纵横乱世的一代神刀.......

相传,天下第一铁匠只选月圆之夜打造它。完工时,突然风起云涌,从空中滴下1780滴鲜血。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所以,有青龙偃月刀之名。所以,有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后来,这把刀杀1300人,斩首480人。

另有说法,关羽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只恨没有一把称心如意的大刀使用。于是他将附近几个庄上打造兵器手艺最好的师傅请到关家庄计议,为他打一把最好的大刀。其中一位老师傅问:“不知关壮士要哪一等的大刀?”“有铁刀、钢刀、纯钢刀、柔钢刀、青钢刀、宝刀六等。铁久炼成钢,钢久炼柔纯,再炼成青,更炼成宝。一般人只会打造铁刀与钢刀。至于纯钢刀,打造十把要坏九把,柔钢刀,打造百把要坏九十九把,至于青钢刀、宝刀就算世间稀有的珍宝了。”听完后,关羽就说:“关某要把宝刀。”师傅们听后都摇头吐舌。但由于关羽的“不管打坏多少把,都由我一人承担,不少分文。”

炼刀过程不是很顺利,当炼到最后一火时,天已黑了,一轮皓月当空,突然炉火迸出雪亮的毫光,直射天空,老师傅大喊:“快躲开刀要炸了!”这时天上有一条青龙经过,被毫光击中。毫光斩了青龙,随即退回刀内,龙血染了刀头。刀没有炸——而青龙偃月刀则炼成了。

关羽是不是用刀。

这是几百年来谈的最多的。估计很多人多能背出来:历史上的关羽使用的兵器不是刀,自然也就更不会是所谓青龙偃月刀了。陈寿《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关羽用什么兵器。《三国志·关羽传》中仅有这样一段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通过这个“刺”字,很多人都认为关羽用的兵器属于矛、戟之类的直刺兵器〔《三国志·关羽传》不曾记载关羽斩文丑〕。

有专家考证出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象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长柄大刀。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通过专家的释疑,终于可以将关刀杜撰说确定下来了。

不但如此,综合专家对各个时期兵器起源和各个时期发展使用的考证,小说中黄忠和魏延的大刀、徐晃的大斧、黄盖的铁鞭、武安国的铁锤、吕布的方天画戟也全都是虚构出来的。

洛阳景点导游词篇十三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九大古都之一,它像是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著名景点。

导游词。

欢迎参考!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洛阳白云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休闲胜地。景区总面积168平方公路,现已开发白云峰、玉皇顶、鸡角曼(小黄山)、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和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园、留侯祠、芦花谷无大休闲区。

白云山景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于一峰,集三河之灵于一山,为中原独有,堪称“中原山水大观”之绝品。

白云山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6℃,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有动物204种,植物1991种,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被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博物馆”。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顶海拔2216米,为中原第一峰,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

这里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飞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观有:

有以中原第一峰玉皇顶、鸡角曼、仙人桥为代表的奇石险峰景观;以高山杜鹃林、万亩原始森林、唐代银杏林为代表的森林景观;以九龙瀑布、珍珠潭、黄龙井为代表的瀑潭景观;以留侯祠、玉皇阁、乌曼寺、云岩寺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云海日出、鸡角晚霞、金秋红叶为代表的物候景观。

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现已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

洛阳白云山景区内林深谷幽,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置身白云仙境,总有“人在画中游,云在树上飘,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视察洛阳白云山景区时题词“中原名山”。穆青题词“白云天下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挥毫“人间仙境白云山”。

出行时间。

郑州—洛阳的火车特别多,随时都可以出发。郑州火车站对面就是中心汽车站到洛阳的大巴很方便。

从洛阳到白云山有很多选择:

1、直接从洛阳一运站(火车站对面)到白云山上,票价46元/人。早晨6:30分发车,而一个小时还有一班(但是周一到周五第二班不一定发车)大下午1:30还有一班,大概行程3个小时。

建议用第一种方法,比较快,车子也不错,车老板水平也很好,而且时间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后就到九龙瀑布去玩。

从白云山上到洛阳可以还坐豪华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从中心广场场发车。

乘车路线洛阳--伊川--嵩县--栾川合峪镇--白云山。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从郑州、开封、洛阳乘汽车,可直达寺院门前。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正如《说嵩》中所说:“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0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他广集弟子,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少林寺原有建筑较多,分布较广。现在少林寺包罗的范围除主体建筑常住院外,还有离寺西不远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园,钵盂峰下的二祖庵,寺东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围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少溪河北岸,院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卢阁)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门至最后大殿南北长300余米,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前后六所院落。

山门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创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额悬“少林寺”黑漆方匾,为清康熙皇帝御书。据《少林寺志》载:此匾原悬于大王殿正门上方,大王殿焚毁后,移于此处,入少林寺山门,是一条宽阔的慢斜坡形雨道,两旁有许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还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禅师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关系。郭沫若为此曾题诗说:“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寺内还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苏东坡观音赞》等。另外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书写的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碑林的尽头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即藏经阁),1920xx年这三座重要建筑都毁于军阀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烧毁的殿堂还有:钟楼、鼓楼、客堂、库房、香积厨、东西禅堂、紧那罗殿、六祖堂、阎王殿和龙王殿,还烧了7棵大柏树和“五品封槐”等。据说,大火蔓延了40余天,这是历史上少林寺最惨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已决定对被毁的建筑进行修缮和整理,天王殿、紧那罗殿、六祖堂、东西禅房和僧院已重修复原。紧那罗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内恢复了达摩、慧可等禅宗六代祖师朝拜观世音菩萨的一组泥塑。菩萨身后是一组巨型山水图景,表现的是达摩只履归西的故事,寺内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内还新建了拥有14厅的捶谱堂,堂内塑造有坐掸、念经、练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朝阳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别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挂师平倭寇等,英姿飒爽,给少林寺大增风彩。

穿过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积约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于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庙,路过少林寺,当晚即以方丈室为行宫。

方丈室后是达摩亭,又称立雪亭,相传这里是禅宗二祖神光为求佛法、恭候达摩、雪没双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庞殿式建筑。此亭建于明代,现石柱上有题记。亭内神龛中供奉铜质达摩坐像。龛上悬有清乾隆皇帝所题“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现为寺僧做佛事的场所,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铜钟及其它鼓、钵等法器。

千佛殿在立雪亭北,又名昆卢阁,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明崇帧三年(1630年)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先后进行重修,现为硬山建筑。殿内正中的神龛里,供奉昆卢铜佛。殿东端的神台上,有明代汉白玉雕造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尊,西墙下供达摩像一尊。殿内东、西和北墙上,绘有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昆卢”。画面以山水云气作底衬,并将五百罗汉区别为上、中、下三层,画中罗汉,有的降龙伏虎,有的持钵显法,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朝觐上尊。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东,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内绘有少林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白衣菩萨铜像。南北山墙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墙绘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切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风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侧,原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龛内塑有地藏菩萨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侧还有塔院等。据记载,从隋代起,少林寺内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时又加整修。现在塔院内有古塔两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少林寺僧广庆所建。少林寺为千古名刹,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