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扬州大明寺导游图(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2:39:51 页码:9
2023年扬州大明寺导游图(实用17篇)
2023-11-25 22:39:51    小编:zdfb

总结是归纳经验、提炼核心的重要工作。9、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总结。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二

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蜀冈中峰,唐天宝元年(742年),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千年古刹,历经劫难,终获新生。隋朝仁寿元年(6),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

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然而咸丰三年(1853年),寺庙又毁于太平军兵燹。此后,大明寺几经修建,规模渐大。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建。

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内佛像。周恩来紧急电谕,命令坚决保护大明寺古迹。地方政府及时封闭了寺庙,使古刹幸免于难。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大明寺焕然一新。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三

现在我们再去瞻仰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国选址重建。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总造价达1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总高度为70米,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登l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江苏大明寺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江苏大明寺,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四

国庆黄金周,天天有惊喜!这不10月4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组成的旅游小组就来到了扬州大明寺。

对着寺门,我们像其他游客一样,虔诚地鞠躬作揖,跨过高大的门槛,进入寺内参观。

别看大明寺外表很普通,似乎与一般的.寺院无异,可里面却别有洞天。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高达4米的巨型玄铁香炉,上面依次铸刻着多位菩萨。香炉身后便是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降魔万世功德天神手持降魔杵盘腿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四大天王脚踩小鬼,手持武器,气宇轩昂地侧立在两旁。如此气势使人不寒而粟。

依次走过各个小殿,我们去了钟楼,撞钟祈福。紧接着我们又迫不及待地攀登栖灵塔。该塔呈方形,共九层,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第四层“塔中塔”供奉着释加牟尼的骰骨——舍利子。今日终于有幸目睹了这至尊圣物。登上塔顶,极目远眺整个扬州城尽收眼底,其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忽然我们好像看到大日如来在远方的天际向我领首微笑。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五

何园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是清光绪年间任过湖北汉黄德道台何芷舠辞官归隐后建造,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主人附庸风雅,从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取意,为“寄啸山庄”。但人们习惯因园主人姓何而称何园。

何园一改我国私家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把住宅融入叠石理水的花园之中,力求人居环境的最大美化,被我国文史专家罗哲文题为“晚清第一园”,它也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官邸园林。

何园大体上分为东园、西园、园居、片石山房和祠堂五个部分。我们的参观路线是从东门进,南门出,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请大家跟着我参观游览。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东园部分,东园入口是一座玉带小桥,不仅玲珑可爱,还使全园充满水的灵性。何园的三个花园全部有真水,这可能和主人的名字有很大关系。

我们迎面看到的就是牡丹厅,牡丹是何园的园花。请大家向西屋山墙顶上看,那是砖雕“风吹牡丹”,是晚清扬州砖雕中的精品,牡丹厅也因此而得名。

东园中央的点石是一峰太湖石,点石的北面是贴壁假山。过去大户人家的围墙都很高,不高没有气派,也不安全。但高高的围墙会挡住视线,让人拘束。于是对高墙进行装饰的贴壁假山在中国的私家园林中得到普遍运用,增加景色,丰富视野。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往前走。现在我们到了东园最精致的建筑群船厅了。厅是船形,汉白玉砌为船舷,四面玻璃透明无碍,人在厅中,犹如置身甲板。厅外地面用瓦片、鹅卵石铺成水波纹,给人以水意。而环顾四周,竟无一滴真水,船厅成为我国园林中旱园水意的经典之作。何园主人一生与船有着紧密联系,何家祖居安徽古雷池,因三面临水而改叫望江,主人为民为官为商,几乎天天与船打交道,楹联中的“船为家”就点出了主人有水就有我家的豪情。船厅周边的铺地,分别是“松鹤延年”的寿字、“如意莲子”的福字、“九鹿藏松”的禄字,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图案。

下面我们登上一段小山道,去看一看读书楼。读书楼是何家大公子何声灏读书的地方。里面有当时大公子乡试试卷的复印件,以及当年考上全国第九名的喜报。何家先后出现祖孙两翰林,兄弟两博士,父女两画家,姐弟两院士,他们的故事分别陈列在玉绣楼的史料陈列馆里,大家到时再去参观浏览。

出了读书楼,我们现在走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说到廊,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是全长700多米的颐和园长廊,而何园的复道回廊总长度是它的两倍,达到1500余米。跟颐和园的湖廊不同,何园是楼廊,楼廊之妙,不在于长,而在于曲。复道回廊犹如彩虹飞落,环绕何家五大楼宇,使园与宅、中与西、闹与静融为一个整体。因此何园复道回廊坐享“第下第一廊”的美誉。

我们沿着复道南行,就进入了何园的园居部分。我们先去看一座独立的小苑“赏月楼”,这是园主人母亲生活的地方,是专为吃斋念佛喜欢独处的母亲建造,围绕着“奉亲”的主题,你们看就连从法国进口的铁铸栏杆上还镌刻着“延年益寿”的字样。

现在大家看到有点欧式特点的楼房就是主人起居的地方,前后两栋用回廊围成了院落,院里栽种的是广玉兰和绣球树,所以取名玉绣楼。玉绣楼中西合璧,主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串楼理念,房间里使用西洋的吊灯、壁炉等。各位游客,你们注意看一下,在两边的廊道上,为什么要留下六个圆孔呢?是留给佣人从楼下递送饭菜和物件的的通道。因为那时规矩大,下人是不能到上房走动的,更不能上楼。

现在我们下楼去何家的正厅“与归堂”,这是扬州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楠木厅。楠木厅为主人会客之用。大厅所用的9毫米玻璃在当时是进口的,是用同质的黄金换的,采光效果特别好,一扫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洋溢着开放、敞亮和明快的气息。不过,可惜的是玻璃的上面现在有一个弹孔和一道裂纹,弹孔是红卫兵留下的,裂纹是拍戏时留下的。

走进何园,仿佛走进一幅自然和人文的美丽画卷,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近代造园艺术,一个近代大家族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在这里生动展现。我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说:“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我们扬州,再来何园。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六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冈中峰,它以悠久历史和优美环境,依山面水,享有“淮东*胜境”的盛名。众多的文物古迹,迷人的山水景观,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高僧辈出,君王贤圣,骚人墨客,国内外风雅名流,曾云集于此,游览观光者无不流连忘返,虔诚祈求者,无不吉祥如意,福寿无量。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隋建“栖灵塔”,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栖灵塔因皇帝诏令存放释祖之圣灵,使大明寺更具盛名,有栖灵寺之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刘禹锡与白居易于宝历二年(820xx年)二人同游扬州,赋诗《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内容是“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忽闻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可见当年诗人对栖灵塔的赞誉和游人之多。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后来观光者无不感慨叹息。栖灵塔塔身方形,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内部木结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两窗,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

塔高各层不一,总高度为70米。塔底层供奉四尊玉佛,面朝四方。这是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于1996年赠送的,同时赠送的还有一尊高2.2米、长5.7米、重18口屯的卧佛,供奉在卧佛殿内。九层宝塔内绘制系列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组画体现尊师重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这是扬州画师李赖贤先生的作品。该塔设计气势雄伟,雄踞蜀冈,一年四季,特别是秋高气爽,游客登塔络绎不绝,扬州全城景观尽收眼底。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废圮。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至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改名为“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从日本到中国展出,称之为“回国探亲”乃恢复大明寺原名。

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卧佛殿为单檐殿庑式建筑,翘角飞檐,气势雄伟。卧佛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今堂内还挂有“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匾额,堂北檐挂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七

大明寺雄踞在古城扬州北郊蜀冈中峰之上,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大明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蜀冈中峰,唐天宝元年(742年),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千年古刹,历经劫难,终获新生。隋朝仁寿元年(620xx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

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然而咸丰三年(1853年),寺庙又毁于太平军兵燹。此后,大明寺几经修建,规模渐大。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建。

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内佛像。周恩来紧急电谕,命令坚决保护大明寺古迹。地方政府及时封闭了寺庙,使古刹幸免于难。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大明寺焕然一新。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冈中峰,它以悠久历史和优美环境,依山面水,享有“淮东*胜境”的盛名。众多的文物古迹,迷人的山水景观,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高僧辈出,君王贤圣,骚人墨客,国内外风雅名流,曾云集于此,游览观光者无不流连忘返,虔诚祈求者,无不吉祥如意,福寿无量。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隋建“栖灵塔”,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栖灵塔因皇帝诏令存放释祖之圣灵,使大明寺更具盛名,有栖灵寺之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刘禹锡与白居易于宝历二年(820xx年)二人同游扬州,赋诗《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内容是“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干;忽闻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可见当年诗人对栖灵塔的赞誉和游人之多。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后来观光者无不感慨叹息。栖灵塔塔身方形,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内部木结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两窗,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

塔高各层不一,总高度为70米。塔底层供奉四尊玉佛,面朝四方。这是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于1996年赠送的,同时赠送的还有一尊高2.2米、长5.7米、重18口屯的卧佛,供奉在卧佛殿内。九层宝塔内绘制系列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组画体现尊师重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这是扬州画师李赖贤先生的作品。该塔设计气势雄伟,雄踞蜀冈,一年四季,特别是秋高气爽,游客登塔络绎不绝,扬州全城景观尽收眼底。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废圮。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至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改名为“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从日本到中国展出,称之为“回国探亲”乃恢复大明寺原名。

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卧佛殿为单檐殿庑式建筑,翘角飞檐,气势雄伟。卧佛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今堂内还挂有“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匾额,堂北檐挂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大明寺位于扬州瘦西湖西北角的蜀冈中峰上,因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而得名,现在看到的寺是清同治年间建的。唐代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大明寺传经授戒,该寺因此出名。

整个大明寺分三个部分,中部是主体寺庙建筑,东部是栖灵塔,西部是园林式的后花园——西园。按中部-东部-西部的顺序即可游览全大明寺。

沿着舒缓的台阶爬上山——山不高,海拔才28米,即来到大明寺的正门。山路两边有很多出售香火的小贩,不要买,外面的香是不准带入寺内的。请香在寺内,60元起,比较贵,你可以不烧香只拜一拜。

景区中部的主体寺庙建筑沿南北走向分三路。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牌楼、同时扮演着天王殿角色的山门、大雄宝殿。西路上主要看欧阳修,南边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的平山堂,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为纪念欧阳修在平山堂后建造了谷林堂,北边是欧阳祠。东路南边是方丈室平远楼,北边是鉴真纪念堂,鉴真纪念堂东还有藏经楼。

其中鉴真纪念堂是大明寺最重要的建筑。鉴真曾六次东渡,为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教与文化,在日本奈良主持建造唐招提寺并最终圆寂于此寺,鉴真纪念堂于20世纪6、70年代建造时即模仿唐招提寺的样子。纪念堂前碑亭里立着刻有郭沫若题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汉白玉碑。院子的正当中有一个石灯笼,为日本唐招提寺长老所送,与唐招提寺中的另一个石灯笼是一对。纪念堂内供奉着楠木做的鉴真坐像,仿唐招提寺里鉴真像,是他圆寂时的模样。纪念堂对面原来的晴空阁现为鉴真史料馆,可以从图文介绍中了解到鉴真的事迹。

景区东部的栖灵塔,原是隋朝皇帝杨坚为庆贺生日而建,现在看到的塔是按照隋朝的塔复原重建的。塔高9层,里面供奉着舍利子和一尊楠木佛塔。爬到塔顶则可俯看整个大明寺,远眺瘦西湖与扬州城景色。栖灵塔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塔北的卧佛殿能看到来自缅甸的玉佛。

景区西部的后花园西园,因与乾隆下江南有关,又叫御园,园中和所有江南园林一样,假山、亭台楼阁林立,正中一片湖水是放生池。湖东有乾隆御碑亭,立着三块乾隆御碑。湖中有天下第五泉,这个“第五”是唐代《煎茶水记》的作者张又新评的。乾隆御碑往南走一点,即能看到“第五泉”石碑和一口古井。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八

现在我们再去瞻仰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国选址重建。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总造价达1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总高度为70米,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登l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江苏大明寺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江苏大明寺,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九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教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得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扬州人爱喝茶。喝茶先得种茶。扬州种茶历史悠久。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紧密,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扬州不仅茶叶好,而且讲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准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闻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谨慎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准备好茶具相候。不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陆羽不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惊吓不已,跪地请罪。原来他最初确实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近以江水加满。李秀卿和宾客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曾记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

扬州人爱喝茶。喝茶先得种茶。扬州种茶历史悠久。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紧密,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扬州不仅茶叶好,而且讲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准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闻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谨慎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准备好茶具相候。不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陆羽不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惊吓不已,跪地请罪。原来他最初确实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近以江水加满。李秀卿和宾客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曾品尝该泉水,并在井上建美泉亭,还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苏东坡守扬州时曾记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一

游客们: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所以建亭于其上。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被称作“天下第一泉”的有四个:江苏镇江中冷泉、江西庐山谷帘泉、北京玉泉、济南的趵突泉,而被称作天下第五泉的只有扬州一个。

在第五泉东面依墙筑着一块石碑,上刻“鹤冢”二字,顾名思义,这就是鹤的坟墓。大家对北宋诗人林和靖的逸事可能略知一二,传说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杭州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冢”。

各位游客,平山堂是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夏天,公务之余,他常带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女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大家注意看“风流宛在”的匾额,“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大概是提醒大家做事要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吧。

当人们提起欧阳修时,必然会想到他的学生苏轼(苏东坡)。从平山堂往后走数米便是“谷林堂”,这是苏东坡56岁任扬州知府时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

游客们:现在我们最后再去瞻仰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栖灵塔初建于隋文帝时,塔高九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原塔在唐武宗时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新建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登上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大明寺从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这段历史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多次修葺,才有今日新貌,来之十分不易。大明寺既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又有古老的宗教寺庙,更有鉴真、欧阳修、苏东坡在此留下的历史印迹,观物赏景,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二

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岗。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扬州大明寺。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鉴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有着崇高威望,享“江淮化主”之誉。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识见和坚强决心。

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却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他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令后人无比景仰与敬慕。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栖灵塔共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反映了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

栖灵塔自唐会昌三年(843)毁灭,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而无栖灵宝塔,香客和游人深深引为憾事。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这座宝塔又于南宋时毁圮,自此,大明寺再也没有重建栖灵塔之举。

时值1980年,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兴建。1988年,大明寺主持僧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择址奠基,仪式隆重,并立石为记。瑞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赓续其志,募化资金,虔心操作,企求早日建成栖灵塔。

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卧佛殿为单檐殿庑式建筑,翘角飞檐,气势雄伟。卧佛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今堂内还挂有“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匾额,堂北檐挂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相传,隋炀帝杨广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于泰陵旁边创建了此寺。由于福荫寺的创建有皇帝支持,所以当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福荫寺和其他佛教道场一样,也随之香火日少,武宗灭佛,福荫寺也在劫难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毁。

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间,福荫寺曾三次重修和补修,多次兴盛,较以前规模更大,僧人更多,计有土地一百八十余亩,极一时之胜,清末民初,战乱四起,盗匪泛滥,福荫寺多处殿宇被毁,仅存三间大殿、六间厢房和钟鼓二楼,有数僧看门而已。

1949年后,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余亩,殿堂、佛像、钟、鼓齐备,但不幸毁于“文革”。1987年由净天法师倡导,在原福荫寺旧址下恢复重建,l989年7月大雄宝殿落成,改寺名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为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道场。此后,在当地政府、村组干部和四方信众的支持下,特别是香港印行、圣一、悟达等法师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十多年来修建未辍,发展很快。现已成为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庄严圣地。该寺现占地12亩建有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5间、斋坛两层14间、祖师殿3间、伽蓝殿3间及念佛堂、学戒堂、储经阁、钟鼓楼等,并有电房、浴室、客舍、厢房等配套设施。

如今的大明寺,已经焕然一新。这里距县城仅10华里,交通便利。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可观太白积雪,西可见西岐後河,北可瞻法门寺真身宝塔,东有隋文帝泰陵相对。景致幽雅,气候宜人,花木茂盛。更奇妙的地方是、寺中央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东方的隋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即使用经纬仪看,也不偏丝亳。这是古人的刻意杰作,还是天意之合,至今不得而知,但它使人们好奇,更使人们感到神秘。寺中廊坊顶上长有一参天古柏,悬空而生,数百年来,虽经风雨、战火等种种摧残,但仍旧枝繁叶茂,香客、游人无不叹为奇观。

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大明寺。大明寺位于扬州城西北的蜀冈中峰,是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的古刹。

唐代鉴真大师曾主持此寺,传经讲律。寺内建有九层的栖灵塔。今大明寺内的鉴真纪念堂为唐代风格建筑,于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1973年建成,正殿须弥座上供奉的以干漆夹贮制作的鉴真坐像,闭目冥思,神态坚毅安祥。其前院有一株高丈余的名贵琼花树,树叶繁茂,春天花开白如玉盘,有“扬州琼花,世间无双”之誉。到了大明寺我看见那里人流如潮,刚进去就能看到上有一个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进去之后我们拜了佛祖。

最后我们又来到栖灵塔。进入栖灵塔后里面就有四座佛像,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一直爬,才爬到第七层就已经精疲力竭了,爬到上面歇了一会儿,透透气,通通风又继续往上爬了。终于爬到第九层了,我感到非常的自豪,非常高兴,我对爸爸妈妈说:“我真是太开心了,这里的风好舒服啊!”我往下看,下面好小啊,好像一些玩具,人们就像一只只小蚂蚁爬来爬去,我又往远处看,原来世界是这么大呀!

下去之后又看见一座钟楼和一座鼓楼。离开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的,那天实在是太高兴了!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江苏大明寺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江苏大明寺,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四

各位游客:“园林之妙在于借”,这是中国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可是当我们踏上位于扬州市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时,却发现这里民宅林立,远处无山,近处无水,周围光景可惜,可见在这里造园是多么的艰难啊!整个何园占地面积为l.4万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只有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那么何园到底有哪些造园手法呢?请游客们跟我前去游览。

【何园概况—何园的布局】。

各位游客: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台何芷舠离任后归隐扬州,购得“片石山房”旧址进行扩建,历时13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园林。建成后,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的意境,题名为“寄啸山庄”,又因为园主人姓何,故俗称何家花园,简称“何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园吸取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园空间有东西花园、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厅堂98间,主体建筑前后三进,全部用水磨砖砌成。《扬州揽胜录》一书,称其为“咸(丰)同(治)后城内第一名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

【东园:牡丹厅—船厅】。

穿过一片建筑群,迎面看到一幢磨砖门楼,这就是何园大门,进入大门,就来到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可分为东、西两部分。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东花园的过院,穿过“寄啸山庄”圆洞门就来到东园部分。东部以厅堂为中心构成一组院落,前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两座厅,南面嵌有“凤穿牡丹”砖雕的厅,我们称其为“牡丹厅”。这幅砖雕是扬州晚清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正中还刻有牡丹、凤凰等图案,四周牡丹枝叶的形状有正有反,花纹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整幅画面造型丰满,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在东部所有建筑群中,最精致的要数北面的船厅了,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柱上有对滥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游客们,当您看了这幅祖联后,你或许已忘却这是一个陆上园林,仿佛漫步在湖滨,坐在脑内荡桨。我们不得不赞叹构园者在东园的山水楼阁中居然能使“无水而有水意,无山却有山情”。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是一座秀丽的假山,长约60余米,上有盘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绕山行,遍植梅树,山上有座小亭,过小亭可登串楼。远远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国的大好河山图。如果把风火墙比作画家笔下的宣纸,那么眼前的贴壁假山就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通思。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五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六

欢迎您来江苏大明寺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江苏大明寺,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扬州大明寺导游图篇十七

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鉴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有着崇高威望,享“江淮化主”之誉。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识见和坚强决心。

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却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他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令后人无比景仰与敬慕。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栖灵塔共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反映了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

栖灵塔自唐会昌三年(843)毁灭,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而无栖灵宝塔,香客和游人深深引为憾事。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这座宝塔又于南宋时毁圮,自此,大明寺再也没有重建栖灵塔之举。

时值1980年,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兴建。1988年,大明寺主持僧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择址奠基,仪式隆重,并立石为记。瑞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赓续其志,募化资金,虔心操作,企求早日建成栖灵塔。

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卧佛殿为单檐殿庑式建筑,翘角飞檐,气势雄伟。卧佛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今堂内还挂有“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匾额,堂北檐挂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