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6:11:40 页码:13
2023年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模板17篇)
2023-11-26 16:11:40    小编:zdfb

它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记录和总结,能够反映出我们的成果和困难,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和提升。1.写一篇完美心得体会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下面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亟需寻求创新发展的方式,通过项目机制改革来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项目机制改革中的心得体会。

在进行项目机制改革前,需要明确项目的属性和意义。项目是一种有限的、独一无二的、逐步实施的活动。通过项目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项目的可控性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项目的改革也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改革主要涉及项目组织、项目过程以及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在项目机制改革中,需要注意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同时也需要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保证项目进程顺利实施。

1.目标明确。在项目机制改革中,确保项目的目标明确、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是非常关键的。

2.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确定项目所需的资源,以及并制定应急预案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项目团队建设。组建能力强、专业素质高、配合默契的项目团队至关重要,同时注意项目管理经验的积累。

4.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机制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

1.确定项目目标及相关评估指标,明确项目目标后,最好是为每个目标建立评估指标。

2.制定实施计划。按照项目目标和评估指标,制定实施计划,保证实施效果得到最大化。

3.组建项目团队。运用职业素质较高的人材组成的高效专业团队同时,则是项目机制改革实施的关键所在。

4.强化风险管理。在实施项目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风险管理意识,在设计中就考虑各种可能向实施员工提出的问题,避免政策的失误。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对项目机制改革的认识,可以普及项目管理理念,优化公司的管理模式而达到提高企业发展的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同时,我们也需要认清工作具体情况,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直接行动,达到改革的目标,从中总结经验,也方便我们进行后续的工作。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二

机制改革是指对社会、组织或团队等的基本运作规则、流程、机构等进行革新和改进,以提高效率、动力和适应性。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通过进行机制改革来推动社会进步。下面我将简要介绍我在机制改革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机制改革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过去的机制往往建立在旧的认知和传统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要进行机制改革,我们首先要摒弃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开放头脑,引入创新的思维方式。只有抛却旧有观念,敢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例如,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思维偏向于命令与控制,而现代的机制改革则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只有改变思维才能推动改革。

其次,机制改革需要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不同的企业或团队在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来了解现状,并确定改革方向。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听取内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还要向外界寻求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获得更全面的信息。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机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保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机制改革需要大胆试错和不断优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而是应该敢于担当,勇于尝试。机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不断地试错,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优化机制。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机制,以推动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四,机制改革需要有效执行和跟进。机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效率和适应性,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和跟进措施,那么改革就只是一纸空文。在进行机制改革时,我们要给予充分的权力和资源,让有责任心和能力的人去执行,并设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同时,我们也要及时跟进改革的进展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只有执行和跟进到位,机制改革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最后,机制改革需要形成良好的机制文化。机制改革不仅仅是一次次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文化。机制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组织或团队的精神支撑。在机制改革中,我们要培养团队成员的改革意识和改革习惯,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形成共识和合力。只有形成良好的机制文化,我们才能保持持续的改革动力,不断推动组织的发展。

总之,机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智慧。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深入调研和分析、大胆尝试和优化、有效执行和跟进、形成良好的机制文化,我们才能取得机制改革的成功。机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要时刻保持敏感性和创新性,持续改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三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较高的协调能力和梳理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项目管理,促进了项目机制改革的出现。在改革中,我从我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第二段:改革前的项目机制。

在我所工作的公司,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项目意识不足,项目没有固定的时间、质量和资源,往往需求增加或减少。其次,缺乏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项目领导人员管理能力相对薄弱,无法保证项目的高效率与优质品质。这些问题导致项目的效率和质量不能保证。

第三段:改革的过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决定进行项目机制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制定了一套项目管理规程,明确了项目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同时,我们也加强了项目团队沟通,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启动了培训计划,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技能。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成功地解决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段:改革后的项目机制。

经过项目机制改革,我们的项目的效率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的项目经理能够保证项目周期和成本控制,并得到了客户的好评。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团队凝聚力和互信感得到了提高。我们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的能力和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变得更加规范化和高效化。

第五段:结论。

企业进行项目机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变化并赢得客户的信任。在项目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了团队的强大作用,通过合理的项目管理流程,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也将持续改进,不断地完善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取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我国的科技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对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次,改革需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改革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第四,改革要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最后,改革要注意评估和监测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首先,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科技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科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这需要教育部门、企业界、科研机构和家庭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课程标准,企业界要提供实验室和实地实习的机会,科研机构要提供前沿科技的研究方向,家庭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够真正推动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其次,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科技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获取,往往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代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实验课程、组织科技创新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科技项目等方式来实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虽然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其成功的做法和教训。例如,可以学习美国的STEM教育模式,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学习芬兰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提升我国科技教育的水平。

第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要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发展潜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以通过开设不同层次的科技课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可以为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只有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

最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要注意评估和监测效果,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也不例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估,例如学生的科技素养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估、教学资源的利用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举措,确保改革不走样、不偏离初衷。通过不断评估和调整,可以使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更加科学有效,为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注意评估和监测效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科技教育体制将会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五

第一段:导入教师改革机制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推进改革,其中教师改革机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成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大问题。因此,改革教师的评价、激励和提升机制变得迫切而重要。教师改革机制的建立旨在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师改革机制主要包括评价体系的创新、激励机制的优化和培养机制的完善。首先,在评价体系方面,由传统的重视教学经验和年限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教学质量和学生评价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评价作用,使得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其次,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了重视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和岗位晋升制度,以及科研成果和专业发展的奖励办法,有效激发了教师创新和发展的热情。最后,在培养机制方面,加大对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由初级到高级的全面培养体系,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教师改革机制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评价体系的创新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学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其次,激励机制的优化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最后,培养机制的完善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通过教师改革机制的实施,我深切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积极影响,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教师改革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评价体系的实施需进一步科学和完善,避免片面追求学生满意度而忽视教学质量的问题。其次,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更好地平衡教师的实际需求与教育管理的要求。最后,培养机制应更加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面对教师改革机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保持积极心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教师改革机制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加积极的变革和持续的进步。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六

主题教育是我们党近年来推出的一项全民参与、深入开展、重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主题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站在了党的高度上,深入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了党的全面领导,推进行业创新,防范风险挑战。本文将就主题教育的改革机制进行一些体会的总结,以期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改革是推进主题教育的源动力,是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原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改革,我们才能将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实践,有针对性地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使全党同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段:优点与难点。

改革机制必然存在着一些优点与难点。优点主要体现在制度完备、体系有效、掌握先进制度等方面,这些是改革机制的基本优点所在。但同时,改革机制还有一些难点,比如改革思路不同、改革焦点有限、改革路径尚需深化等。对于这些难点,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推进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着眼于发挥优点,克服难点,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革机制环境。

改革机制的重点理念是“系统化、科学化、务实化、导向性、创新性”。其中,“系统化”主要体现整个机制和体系的协调性和相互关联的性质;“科学化”主要体现对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把控的能力;“务实化”主要体现在办事过程中要注重实际困难和解决实际问题;“导向性”主要体现为对改革过程和成效的重视和考核;“创新性”主要体现为对改革机制的尝试和不断挖掘创新的空间和方法。这些理念的内涵和拓展是重要的支持方案,将推动改革机制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第五段:结论。

主题教育改革机制是一项具有足够重要性的任务,需要我们全党共同努力,提高机制优效,积极去除思想顾虑和主观影响,完善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确保改革工作的推进和有效实施。这需要我们在贯彻改革精神中,真正理解并有效执行改革机制,进一步落实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推进党的领导体系和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拓展我党的执政优势,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取得更加重要的成果。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七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当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卡脖子”难题。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导向与改革不适应所造成的。2020年9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首次系统提出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可以说,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变革是否成功,考验着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智慧、勇气和魄力。

推动这场变革所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拿出实招。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评价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尚武主义要求培养勇武坚毅的人,宗j至上需要培养驯服虔诚的人,政治至上要求培养忠诚认同的人,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也决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然而,一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也不是单一的,宏观的教育价值观是比较明确,但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在有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有些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国家要求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公民,家庭和个人则仅仅希望通过教育改善自身处境,谋求较好的社会地位。中央政府要求教育符合国家对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需求,地方政府则关注通过教育显现政绩,争取社会资源,而学校则看重教育资源的分配、生源的优劣。教育价值观既反映了对教育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教育的利益诉求。从国家利益出发,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从家长的利益出发,考试分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兑现教育利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家庭利益的角度看,普通教育却能带来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教育都不可避免的处于价值观的割裂和对抗之中,而且价值观的割裂又往往是非难辨。

20世纪20年代,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影响,美国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固有的课程,鼓励尊重儿童本性,让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然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却看到进步主义教育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导致美国学生学业能力下降,文化水平、数学水平、语法水平降低。要素主义强调教育要促进社会进步,就要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帮助学生进行严格的理智和道德训练。要素主义强调教师要拥有权威,保证学生遵守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认为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甚至厌恶学习,不能仅凭兴趣学习,提倡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并强迫自己专心致志,在教学过程中不排除灌输,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服从。两种价值观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实意义上要素主义对美国教育影响更大。

本世纪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素质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之争。以钟启泉为代表的“素质本位”认为应试教育对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育和成长,扼杀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要大力推动课程改革。以王策三为代表的“知识本位”认为新课程改革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应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不能一味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追求升学率本身并不是一个要被完全否定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必将长期存在,教育改革只能是调整、渐进。观念上的争论反应在现实中就是,一边高呼“素质本位”的口号,一边走着“知识本位”的路子。两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观念的冲突之中,教育在观念的碰撞之中才有了进步。应试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的现实利益,素质教育关注教育对群体的长远利益;行为主义希望通过控制人的成长实现教育目标,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自由成长。

教育中经常面临着注重教化还是注重规训,注重品德还是注重能力,注重适应还是注重改造,注重个性培养还是注重集体意识等观念的冲突。

我们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但观念又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观念是人的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超越现实、理想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少数人的追求。作为评价改革应该跳出单一观念的“窠臼”,关注到各种观念冲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既要调和矛盾,又要引领进步。

今天,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建立符合当下国家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超越传统的问题,传统教育观念中“学而优则仕”“重伦理轻技术”“重整体轻个体”“面子文化”“人情社会”“盲目攀比”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严重制约了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扭曲了教育的意义。二是正确对待西方教育观念的态度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中国原生的,而是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移植和发展,西方教育注重实证,重视创新和批判精神等对我们教育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西方教育表现出过于强调工具理性,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功利性又被我们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今天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既要学习西方教育的优势,又要克服盲目照搬引发的“水土不服”,要树立起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教育价值体系。

二、教育评价标准是把“双刃剑”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价值、作用、水平、发展等作出优劣判断,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标准体系,需要把教育认识变成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标准作为一种工具,既有甄别、判断的作用,又有诊断、引导的作用,适切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相反则导致教育发展的异化。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几乎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总体方案》里确定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五个大的评价主体,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围绕这个教育评价的框架,建构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却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甄别到选拔,从量化到质性,从综合评价到单一评价,从教育内部到教育外部,重新建构一套评价标准绝非易事。评价的标准化是把“双刃剑”。教育评价标准的归宿是能切中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本质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由,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的控制;要重视保护学生安全,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又要让学生重视集体和他人;要让学生充满理想,又要不被理想束缚;要鼓励学术自由,又要强化学术规范;要强化对教师的标准化考核,又要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不追求升学率无法体现教育质量,过度追求升学率又让教育过程丧失人性,等等。

教育评价正是要在这种矛盾对立中把握方向,引导发展。但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又受到现实和时代的局限,评价的标准也会偏离发展的目标。所有的评价都会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忽略评价的负面作用。教育评价过于追求理想的目标,可能就会忽视现实的局限性,导致改革目标适得其反,南辕北辙。2002年,美国小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水平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这一法案客观上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但是由于它采取了强制的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的形式,并把考试成绩与学校经费及教师的绩效挂钩,督促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导致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备考时间,减少不参加统考的课程,延长学校上课时间,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学后补课。学校为提高考试成绩不择手段,教师丧失了课程决定权,强化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独立的批判性思维。高风险、标准化的考试将丰富、复杂、不确定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2015年,奥巴马政府废止了这一法案,取而代之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

新法案虽然继续保持了学生学业的高标准,但不再把测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校表现的唯一方式,学校不再因为单一的考试成绩而面临严厉的惩罚,允许各州创新使用各种方式,自己决定如何评估学校进步,自己决定标准测试成绩在评估中所占的比重,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业进步目标及时间表。新法案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评价标准需要在这种矛盾的张力中引导发展,就要充分估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迎合、投机、规避等负面行为。教育评价中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内容“外在化”,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过程“一白遮百丑”,而忽视了教育实质。简单的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部,忽视了教育质量也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健康、行为、情感等方面。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等级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全部,忽视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实质性贡献。把教育投入作为考察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全部,忽视了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活力也是重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兼具实践性、规律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社会活动,不能简单用各种量化指标评价,特别是教学活动,往往关注了指标化就会偏离育人活动的丰富性。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工具主义思想影响到教育评价,任务分解、指标分配、效率评估等,就连课堂教学也要追求高效课堂,这都是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需要反思和改革。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三、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进行一场治理体系改革。

2018年4月,西安电视问政教育问题,现场观众给教育打分21.89分。在一种情绪化的情境中,在一个只看问题不究原因的氛围中,不以改进教育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教育评价,倒是让现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但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成绩却因为缺乏客观性,而让问政教育变成一场闹剧。

现实中教育评价数量繁多、频次过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的教育评价纷纷扰扰,评价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评价误导社会和家长,过于频繁的评价评估督导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教育评价的随意的、不规范的现象还有很多,各种机构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全国高中百强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评选,很多学校被各种评估、评选、评价搞得疲惫不堪。

教育评价改革也是一场教育治理改革。教育评价的治理需要从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体制完善和评价主体资质方面保证评价的规范科学、有效有序。教育评价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很关键,对各种教育评价的性质、类型、主体、内容及结果运用等都需要建立规制,让教育评价回归科学、理性。需要明确教育评价实施中,谁能评价、评价什么、不能评价什么、评价结果如何使用,保证评价的价值性、独立性、客观性,规范评价过多过滥,重复性评价,同质性评价。

教育评价治理关键是对使用评价结果功利化的控制。要充分估计到,一些评价涉及到政绩、经费、项目、资源等分配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投机行为,弄虚作假,过度投入的出现。关注一些涉及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荣誉、地位、等级、收入、获得的评价,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评价程序。控制功利化的结果使用主要是克服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目标短视,导致教育生态破坏。规范教育评价,不是限制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多元化和多样性是由教育的外部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类别的学校也因为所处的环境、办学主体、办学性质、生源结构、师资水平、历史积淀等差异,需要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

同样是小学,如果用优质学校的标准评价一所乡村薄弱学校,显然是不能指导乡村学校健康发展。同样,各级各类学校的理念、条件、文化、管理、教学都需要评价引导,过于笼统地评价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很难认清教育的真实面貌。要鼓励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社会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认识一所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让社会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问题,也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教育评价治理要推动第三方评价,现行的教育评价八成以上是政府组织的评估、监测、督导,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也是教育的评价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教育评价很难做到客观、中立、科学。

四、教育评价是一门有待振兴的未来科学。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教育评价更是一门科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备,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历史阶段有关,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认识水平有关,更与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不深入有关。教育评价的思想观念、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呼唤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提高。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加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预测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教育评价学科建设,提高评价的科研水平,培养大量的教育评价人才,满足评价改革的需求。教育评价研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借用了西方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克拉斯沃尔的行为结果评价等,这些理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但是这些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并没有顾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社情。如何对待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对待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的心理机制,如何关注攀比文化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去研究。教育评价研究要关注未来学习的科学化。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学习问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用学习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就要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脑科学、机器学习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看待学生的学习,认识学习规律、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能力甄别,从而破解根深蒂固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同时,未来社会淡化文凭、淡化学校的牌子,如何建立并使用伴随一生的学分银行,或者像可汗学院提出的微观证书,来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造能力,以及普遍认可的“绿色评价”,都需要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支撑。另外,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教育评价研究还要关注对教育风险的研究,如乡村学校如何布局建设才能避免浪费,人工智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一些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等。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改革成败,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任重道远。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八

科技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急需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世界的需求。在我参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科技教育体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去的教育体制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科技永远在不断涌现,作为一个未来的创造者,学生们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因此,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

其次,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去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科技的应用需要有实践能力的支持。在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有更多机会通过实践项目来实践他们学到的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或者参加科技竞赛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科技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许多科技创新都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然而,过去的教育体制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过于分散,没有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改革中,应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跨学科的项目来学习并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

第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然而,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新的知识,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提供更多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他们的科技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家长的参与。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家长通常只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于科技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真正的认识。然而,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学生的科技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他们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科技学习活动。

总之,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改进。在我参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家长的参与也是推进科技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通过这些改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并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九

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不断进行教师改革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改革进程,并通过实践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机制优势和改革效果。在此,我将分享我对教师改革机制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教师改革机制有效激励教师积极性。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机制往往将教师评判标准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狭隘范围内,这导致教师容易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动力。然而,教师改革机制则注重从多维度全面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等形式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课堂效果评估、学生评价等方式检验教师的教育效果。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励教师根据自身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通过考核和评估结果,教师有机会获得奖励和晋升机会,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提升自身素养的欲望。

其次,教师改革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培养体系。过去,教师培养主要依靠教师教育学院进行培训,但这种培训模式的单一性导致教师难以适应社会对于教学的需求和要求。而实施教师改革机制之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推动了多元化的培训机制的建立。比如,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研修班、开展教育研究等方式,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和教学思路。此外,采用定期评估机制,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培养体系的优化使得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再次,教师改革机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去,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努力,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范。而现在,教师改革机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职称评审体系,将教师的晋升与职业水平挂钩。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声誉和影响力。这样的机制设计使得教师发展得到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热情。

最后,教师改革机制为教师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过去,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地域差异、学历差异等导致了教师的发展机会不均衡。而教师改革机制则通过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消除了这些不公平因素。只要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无论其任教地点、任教年龄,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机会和待遇。这种机制的公平性使得教师敢于追求更高的教育品质和个人价值,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推动了教育的繁荣和进步。

总而言之,教师改革机制是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改革效果和机制优势。通过对教师的激励、培养、发展和促进,这一机制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个改革浪潮,通过不断反思和提升,不仅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成长与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现代企业日益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项目机制改革成为当前管理中的必修课。在我所在的公司,我们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对项目机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得出了一些体会和心得,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段:改变思维,从“完成任务”走向“达成目标”

在过去的项目管理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而忽视了项目的目标和价值实现。项目机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更加注重项目目标的设定与绩效评估。一个好的项目,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深入了解业务需求、整合资源和协调分工,来达成更加全面、系统的目标界定,并通过控制和衡量细节上的进展,保证项目的完成。

第二段:武装自我,从“会做事”走向“会做人”

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角色至关重要。传统管理模式下,我们往往强调团队执行力和技能技术,而忽略了管理者的文化素质和领导能力。项目机制改革要求我们在培训、审视与调整中,注重机制与人的匹配来促进个性风格、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软实力的立体增长。

第三段:完善机制,从单线经营走向多点互动。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以往的项目管理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协调不够紧密,导致了很多项目进度延误、质量欠佳、人员冲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内部机制建设,明晰各个团队角色和职责,强化项目质量、安全和进度管控,改进项目组织和管理模式,提高项目完成效能。

第四段:创新方法,从优化产品走向创新服务。

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优化产品已经不能再带来明显的增长和业绩。项目机制改革要求我们从优化内部流程走向了解顾客的需求,关注顾客的服务体验,并探究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出新的增值服务。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处理在市场上的服务提升,打造细分化、差异化的产品。

第五段:持续优化,从标准流程走向精益改进。

项目机制改革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需要持续细致管理,保持对业务流程和企业战略的持续关注。我们将精益思维的理念融入到项目管理中,一直追求提升业务流程的效率、缩短信息反馈周期、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内部运行更加流畅、高效。

总之,项目机制的改革需要从思维、人、机制、方法、流程等多个方面入手,始终保持警醒的态度,积极探索、试错改正,才能实现内部管理的整体提升和业务绩效的稳步提升。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党的各项工作也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近期,党中央掀起了一阵主题教育热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而这项主题教育的改革机制,更是引来众多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结合自身实际体验,对主题教育改革机制心得体会进行探讨和总结。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所在的单位将主题教育作为重要工作,不断探索符合本单位特点和实际的改革机制。首先,在选题上,变以往既定的课程安排为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其次,在组织上,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学习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最后,在考核上,采取了“先评议后考核”的方法,既鼓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主题教育的改革机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优点和亮点。一是强化了工作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推动了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三是巩固了思想政治基础,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这些优点,都彰显了主题教育改革机制在党建工作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完美,主题教育改革机制也有着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在选题上,由于计划安排等原因,过程中出现了研究课题的重复和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再如,在组织形式上,线下学习时长不足、难以安排等问题也逐渐浮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解决,不断完善主题教育改革机制。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主题教育改革机制的理解与体验,我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推进的重要性。主题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党的建设之必由之路。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机制。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更好地履行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体制机制改革逐渐深入人心。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的普通人,我深切感受到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对于农村的重要意义。在参加一系列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活动和实践中,我有了一些关于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心得体会,接下来就来谈一谈。

第二段:改革带来新气象。

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新气象。农村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农村创新基地的建设,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农产品生产的绿色、有机化。此外,建设乡村旅游区、文化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也对农村的经济状况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容易发现,在这些新气象背后,是农村改革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

第三段:解决老问题。

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也解决了一些老问题。其中农村土地经营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在过去,农民土地流转、经营难,但现在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农民的土地得到了更好的管理、利用和保护。同时,经济分配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之前,许多优秀农民失去了成果的回报,但现在随着各种金融机构及融资平台设立,优秀农民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激励了他们的生产热情。

第四段:推进农村发展。

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也推进了农村发展。改革提高了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引领农村实现了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也让在农村生活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

作为一个关注农村发展的普通人,我在实际的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中,也做了自己的一些尝试。比如,支持家乡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参与农村旅游发展等。同时,我也关注到一些当地的问题,跟农村党委、政府沟通并提出解决方案,力求将自己对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的理解和体会转化为现实行动,参与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来。

总之,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是时代的需求,是农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我们一起投身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中,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三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教师改革机制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有体会地参与了教师改革机制的实践,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改革机制要注重对教师发展的支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只有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改革机制要注重提供培训、研讨、交流等多样化的专业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师教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其次,教师改革机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学术成果和科研经历,容易忽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改革机制要注重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包括教学效果、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从而全面评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个人和专业发展。

再次,教师改革机制要鼓励创新实践。教育是不断发展的领域,只有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改革机制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权力和空间,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尝试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改革机制要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教育环境,让教师们有勇气和热情去创新,推动教育的发展。

此外,教师改革机制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尊重和权益保障。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扬。改革机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改革机制要加强对教师的权益保障,包括改善教师的待遇和福利,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确保教师能够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

最后,教师改革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教育是社会的事业,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教育改革机制。家长、学生、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机构等各方面力量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改革机制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

总之,教师改革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注重对教师发展的支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创新实践、职业尊重和权益保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不断努力,积极参与教师改革机制的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四

我仔细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尤其是学前教育这部分。做为幼儿教师,了解到国家非常重视学前教育,深感欣慰。目前学前教育的形式着实让人揪心。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根基。人们越来越清楚这个道理。可很多原因致使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停滞不前,甚至混乱。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加强。

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时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市场混乱,各类机构鱼龙混杂,国家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市场价格差距过大。

国家没有同意幼儿教育的时间要求和教学内容要求,通俗的讲,就是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幼儿园到底教什么?学前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以致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材都有,有些人挖空心思编教材来赚钱,令幼儿园不知用哪套教材好,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国家应统一幼儿园的教材。

目前幼儿园教师的.绩效工资得不到保障,而幼儿园教师又是最辛苦的,当自己的付出未得到回报时,教师的积极性又从何调动,所以说应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里去。

当前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都来自一些小中专学校,而目前该类学校都处于倒闭边缘,可想而知该类学校人力资源差,幼师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建议一些本、专院校设立幼师专业,加强幼师后备力量的建议。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五

项目机制是指项目开展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而改革则是指在原基础上进行同步、同向、协调的改变。项目机制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产生的,也是现代化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改革机制可以拓宽思路、以管理为核心提升效率、创新方式降低成本、政策及法规配合推进改革等方式,提高项目实施水平和质量。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项目机制改革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有效的项目机制将会起到规范、制度化和高效的作用,促进了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稳健以及其他关键的流程。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项目机制改革会面临一些阻力。可能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考虑,也可能会是受到个人或团体利益的影响。因此,实施项目机制改革的过程极易面临阻碍和困难。

三、推进项目机制改革的关键过程及科学依据(400字)。

推进项目机制改革的关键过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需要建立在科学和数据驱动的基础上。一开始,必须评估现有模式的优缺点、障碍和机会。在这个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决策者必须设定目标和指标,这些指标应该既贴合组织战略,也能够适应一定周期内的变化。接着,需要开发出完整的实施计划,确保措施和时间表的细节得到落实。最后,实施不仅要能够纵向落实整个计划,还需要横向沟通和协商,确保所有相关方的参与。

完成完整的实施计划并不是项目机制改革最终的目标。对于项目机制改革的成效的评估将是持续运营成功的关键步骤。时时刻刻作出调整,更好地应对手头的挑战,如果发现实施有任何问题,相应的调整应该适时地作出。这样,整个改变的过程才能得到保证并且达到预期目标。

实施项目机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进程。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把握所有因素、以目标为导向、并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员工和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教育和培训。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以确保所有相关方能够实现成功的改变。项目机制的改革,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具有极大的价值,它提供了不断创新和优化的新机会,我们需要坚定地推动自身向前,积极参与其中。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六

xx省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调研报告省教育厅综合改革处组织相关专家组就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专家组成员,以省内教科研领域的领导、专家为主,并选聘了省外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领域具有较高影响的学者。通过实地学校考察、专题座谈以及网络信息核对等方式,调研组对全省17地市基础教育、部分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

调研组分别与17地市教育局的基教科、职教科、教师科、人事科、财务科、教研室、办公室等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和学校校长进行座谈,并调研了威海一中、烟台城市建设学校等35所中小学校及xx交通职业学院、xx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11所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大学、鲁东大学等39所高校。

调研组针对我省立德树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与优质均衡发展、考试招生制度与评价、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资融资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xx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但同时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课题组在充分实地调研与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发展。

第一部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成效一、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全省17地市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等新型德育工作制度初步确立,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显著。

(一)政策引领,体制建构,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顶层设计政策深化层面,17地市均已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注重适应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出台了一系列细化、具化与可行性的政策文本。其中莱芜市出台了46个配套改革文件。

体制建设层面,各地市积极响应上级职能部门的相关要求,建构了较为整全完备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体制系统。

机制建设层面,全省高职院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各市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基本构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

职业学院等院校单独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部,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合一。

(二)内涵丰富,载体多元,构建立体互通的系列课程17地市在开齐开足国家德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基本建立立体互通、内涵丰富的课程体系。如:临沂市已成功研发出孝道、诚信、感恩共15个德育专题视频案例课程;德州市通过“特色示范课堂”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德功能等。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加深入,普遍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各地市和高校还积极探索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可能实施路径。如:滨州市开展了“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淄博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威海市依托民族复兴基地,组织开展以“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民族复兴教育实践活动;济宁市建构“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等。临沂大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加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

成立了16个班主任工作室,发挥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区域内培养骨干班主任的“孵化器”。东营市建立了教师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师德育培训和研修课程;潍坊市成立186个“学科育人研究共同体”和1508人的虚拟学科育人研究团队。全省高职院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在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倾斜。如:xx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念坚定,勇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荣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纵横交叉,合力推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各地市在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现已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在家校合作方面,各地市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教育现场会,并与相关科研机构签订了“家校共育示范区”框架协议,多措并举,有效保障了立德树人工作的科学性、长效性。如:济南市颁布了《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聚焦调整机制公益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指导模式多样化,着力破解家庭教育“缺位、越位、错位”问题;淄博市积极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等。

(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职业院校涌现出一些值得推广的创新教育模式。如:青岛滨海学院的思政课“1+1”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大力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xx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思政课“访谈教学”。xx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与自身实际、与专业学习、与社会生活“三结合”。滨州职业学院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我省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管理责任清单及负面清单制度,其中比较突出的改革内容有:中小学校长的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教师的“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的“学区化”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改革创新意义。

(一)校长职级制改革有序推进2014年底,我省出台《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化的改革方向。调研中发现,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随着各地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的取消,校长管理专业化意识得到重视。如:烟台先后印发《高中校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烟组发﹝2016﹞63号)、《高中校长年度考核实施意见》(烟教党发﹝2016﹞25号)等配套文件。

二是。

积极探索了形式多样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如:威海市在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将校长、副校长和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全部纳入职级制改革范围,建立了市域统一的校长职级绩效工资标准,把学校应有的自主权全面下放,激发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县管校聘”改革取得进展2015年,省教育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进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调研中发现,现各项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17地市认真转发文件,烟台、青岛、济南、潍坊和淄博等地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文件,确保该项政策有效落地。

二是完善“县管校聘”配套保障机制。济南、青岛、淄博和威海等地专门成立了人才服务中心机构,确保教师考核、聘任、交流的科学化和有序化。

三是深入推进教师“系统人”的身份转变。目前各地区初步建立了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学校编制核定新机制,基本建立起编制部门负责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负责核定岗位总量,教育部门负责进行动态调整,学校负责聘用管理的工作机制。如:济南市通过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从全市跨区域、跨层级调剂4000余名编制,最大限度保障中小学校用编需求。这种做法从全市层面宏观调控教师用人,实现了区域间教师编制的优化组合。

(三)教育行政管理学区制改革作用明显。

2015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各地市按照“保基本、促发展、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地域条件,实行“学区统筹,校际交流;学区为主,辐射带动”;探索“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与优秀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共享机制。如:济宁市积极推行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引导名校建分校、名校领新校、名校带弱校,促进校长、教师在城乡与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截止2017年底,济宁市共有219所城乡学校完成结对帮扶,已组建教育学区、集团87个,覆盖933所中小学校。威海市探索建立了“以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为重点、以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为纽带”的学区制机制,实行招生培养、教育教学一体管理、教学质量统一监测、名优骨干教师常态交流、特长教师区内共享“五个统筹”的学区制模式,整体提升教育水平。

三、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硕果累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乃至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民生工程,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7年,xx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发﹝2016﹞40号文件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7﹞24号),标志着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启动。调研发现,该项改革推进路径扎实,效果显著。

一是各地。

市政府均制定了相关实施政策。

二是各地义务教育学校严格遵循有关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加强“全面改薄”,积极推进城乡校园建设一体化。

三是统一教育经费投入标准,达到了普通小学生每生每年710元、普通中学生每生每年910元、特殊教育生均6000元的基本标准。寄宿生则再增加了年生均200元的公用经费补助。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均经费标准更是超过省定额标准,并实现了城乡统一。潍坊市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连续13年保持在25%左右,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加强了城乡学区化管理以及教师交流与校长轮岗制度。各地城乡学校学区化、集团化或者共同体等结对联盟发展成为了基础教育学校改革新风,送教下乡、走读支教等城乡教师交流已被纳入职称晋升的基本指标。

五是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机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与巩固率稳步提升。如:东营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与巩固率均接近100%,初中生综合升学率也达到了99.7%,东营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四、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政策扎实推进2016年,我省印发了《xx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省教育厅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2017级选课走班工作的通知》,以进一步推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我省高中招生考试改革亮点表现在:

一是地方政府积极支。

持,配套文件落实有力。

二是各地市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基本建立了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如:济南市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专项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推演,既落实上级改革方向和重大决策,又延续改革经验,最终确定了符合济南实际、体现教育公平、符合多元选拔人才和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评价办法。

三是选课走班稳步推进。目前,全省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选课走班工作方案,整体教学秩序良好,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如:临沂一中务实地选择了“以固定班级为主开展教学班教学,以‘固二走一’为原则稳健地实施有序走班,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半走班”模式。这种模式在全省比较有代表性。

五、“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头良好目前,xx省共有普通高校145所(仅次于江苏的167所、广东的151所位居全国第三),现在校生数达25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为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高校砥砺前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效。

办公会议事规则以及“三重一大”管理等重要制度,学校领导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建立并完善了学校理事会制度。

三是健全了学术委员会制度及其运行体制。

四是建立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二)对标“双一流”建设标准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标准,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在调研的39所高校中,有26所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计划。各高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建设。

一是各高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发展。如:xx师范大学化学与工程学相继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曲阜师范大学大力推进学科建设,重点按照三个层次(即xx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推进,积极打造学科高峰。至2018年,我省已有3所省属高校进入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分别是济南大学(82位)、青岛大学(85位)、青岛科技大学(100位)。

业工程一流学科,对接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三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完善应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人才培养模式。如:xx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组建“智能海洋机器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团队于2016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团队成员陈天祥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三)积极推动多元化办学,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高校与各级政府的合作日益加强。如:xx财经大学是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参与单位。xx理工大学主动对接淄博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战略,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临沂市长期支持临沂大学发展,实现双方的共建与共赢。二是校企合作广泛深入,产教融合成绩突出。聊城大学生物制药研究院以纳米给药系统、固体纳米释药技术、缓控释技术及临床营养为主要开发方向,现已为几十个公司和研发单位提供了医药、临床营养方面的研发和技术咨询等服务。青岛黄海学院学校与31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了124个校外实习基地,共同搭建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生产性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四类合作育人平台。

三是社会力量办学得到支持与发展。仅高等教育阶段,xx省现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0所,包括普通本科高校12所,独立学院11所和高职专科学校17所,共有在校生36.4万人,分别占全省高校的27.6%和18.1%。

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2015年,烟台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合作建立烟台格罗宁根大学,这将填补中国北方没有中外合作大学的空白。此外,烟台政府还支持了英国考文垂大学的xx研究院项目建设。

(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的整合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一系列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合工作逐步展开,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有:整合泰山医学院与xx省医学科学院、xx省立医院成立xx第一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xx省科学院成立新的齐鲁工业大学,以及省内燃机研究所并入xx交通学院,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等等,进一步优化了xx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

六、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地市、各高校正认真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师德师风建设,并逐渐完善教师管理与评价体制。

德教育机制、宣传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惩处机制、教师违反师德行为问责机制和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并普遍建立了师德惩处机制。如:xx政法学院将每年9月确定为“师德建设月”,聊城大学建立健全了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中小学教师招聘与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不断优化一是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不断优化创新。随着核增编制、其他事业编制的调剂使用以及教师编制临时周转户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教师紧缺问题。如:菏泽自2016年始,连续三年教师招聘计划在4000人以上。青岛市探索形成“1+n”(“1”即事业单位统一的公开招聘,是教师补充的基本方式;“n”是其他教师补充方式,主要包括五种:学校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自主选聘紧缺专业人才、学校自主招聘免费师范毕业生、职业学校自主聘用高水平兼职教师、学校自主招聘师范院校高技能毕业生。)的多元教师补充机制,实施教师“聘用制”改革。滨州市在现有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中小学教师,近三年来全市共招聘347人。很多地市改进招聘方式,选拔优秀师资。如:济南市直学校可以对六大部属院校的毕业生直接录用。滨州市对国家免费师范生和xx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采取免笔试、由面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招聘。

制度文件。调研发现,各高校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注重引进高层次专家与特色人才,特别是一些高校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方式引进人才,如:齐鲁工业大学的“3151”人才计划、xx农业大学人才“筑峰”计划、德州学院的“天衢英才”工程、滨州学院的“黄河英才”工程等。

(三)教师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全省建立了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教师继续教育分级管理制度,建构了从面到点,从普及到提高,从大众到精英的持续发展机制。

二是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构建起“核心技能、系统培养、评价驱动、统筹管理”的培训模式,12个大类专业率先开展。在高校教师培训方面,形成了“以校为主、省级引领、岗前培训、骨干示范、名师团队”的培训体系。近两年,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审中,我省获评数分别位居第2位、第4位。

发挥效力。调研发现,对乡村教师倾斜的职称评审政策已经在省域范围内得到良好的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审时单列,并享受适当倾斜。如:滨州市乡村教师职称评审通过率明显高于城镇学校。

二是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更加科学合理。部分高校在职称评聘政策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强化职称评聘的学术标准,保证了职称评聘工作的科学、规范和透明。如:青岛大学实行了教师职称岗位“确认制”和“评审制”双轨竞聘运行模式。齐鲁工业大学根据不同岗位层次、不同学科类别设定评聘条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支持条件。部分高校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引进第三方评价,并积极落实学院职称岗位聘用的主体地位,实行分类管理。

(五)积极创新兼职教师管理体制一是兼职教师机制日益完善,兼职教师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据调研统计显示,全省32所高职院校中制定了42个兼职教师文件,就兼职教师的准入、管理、发展、考核、奖惩等进行了符合政策要求和学校实际的约束和界定,建立了兼职教师任教的常态机制和充足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如:xx城建职业学院设立了120个固定岗位用于聘任行业企业工程一线技术骨干、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工作,建立了800人的高水平专业课兼职教师资源库。xx经贸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兼职教师资源库也高达500人、800人。

二是发挥兼职教师制度优势,大胆任用兼职教师。如:xx旅游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比例均超过50%;xx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兼职教师年度授课量29544学时,xx电子职业学院兼职教师工作量达30084课时。

三是建立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如:泰山职业技术学院、xx信息职业学院创新性实施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结对帮扶,鼓励双方合作开展教学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出台了《兼职教师培训制度》《兼职教师培训实施方案》等文件,对聘后的考核培训做出了相关规定。

七、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当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中职高职3+2、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3+2、中职本科3+4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制。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如:xx科技职业学院和xx商务职业学院分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保障“3+2”教学团队建设。

二是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得到完善。如:潍坊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5个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实现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三是课程体系建设。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如:xx科技职业学院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确立了构建由达标课程、优质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的“五级”课程体系的目标。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冠名班”等校企合作新范式层出不穷。如:菏泽医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得到进一步深化一是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如:xx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xx省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吸引省内外165家企业、31家高校、职业院校,11家行业协会加入集团。xx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不断扩大xx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影响力,发展会员单位186家,组建了全国首家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成员覆盖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二是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稳步推进。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共建“海尔学院”,潍坊职业学院与万声集团等企业共建现代服务业学院。

三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服务社会机制不断健全。如:滨州职业学院围绕“十强”产业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传统专业向中国智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转型。

和名师工作室的两室。威海职业学院教师2017年度以科研项目的方式完成了6个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潍坊职业学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4名科研人员利用科研成果、专利等成果留职创业。

(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机制得到完善一是着力增加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满足更多学生的更多实习实训需求。如:曲阜远东职业学院与临沂众泰汽车、鲁南制药集团等知名集团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是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内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工艺标准,实现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如: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一起按照市场和实践教学需求,分别购置或建设了波音737-800模拟机舱、航空模拟实训室、老年医养服务与管理人才实训中心和互联网技术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设施。

(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一是高职院校普遍形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统计显示,15所高职院校出台了专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文件,这些政策导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淄博职业学院、xx商务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90%,烟台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更高达91.6%,其中具有中等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比95.6%,并有292人获取了相关行业或专业的高级职业资格。

二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制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如:xx。

外贸职业学院提出了“整体设计、分类推进、强化特色、满足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原则;xx服装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xx海事职业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等将教师职业发展分为若干层次,实施梯级培养;xx科技职业学院、xx商业职业学院、xx外贸职业学院等进一步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区别培养目标和标准,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淄博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以赛促教、“教”“赛”相长机制。

三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据统计,参与调研的45所学校中有12所学校出台了专门针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文件15个。

四是建立兼职教师、校企互兼机制。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进企业技能能手、技能大师来院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带头人”制度,聘请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xx商务职业学院、xx信息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校企互建工作站(室),协同工作、结对培养等形成互融互动的双师型工作团队。

府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支付,逐渐提高并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达到了普通小学每生每年71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910元。济南、青岛等地更是高于此定额。对于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或弱势群体,又适当进行了增加。如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对农村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高等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4万元,2018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积极打造xx高校的学科高峰。职业教育方面则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专业差异生均拨款制度,全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也达到了1.1万元。

二是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充足发展。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民办学校8972所,在校生278.1万人,分别占全省学校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27.3%和15.8%。特别是在学前教育方面,民办幼儿园8072所,在园幼儿121.4万人,这分别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42.4%和43.8%,可以说是学前教育“半壁江山”。在具体的直接投资方面,民办学校产权占地面积10.3万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达33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487亿元。该教育资产无疑是对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德育缺少必要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一是在现有学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德育工作陷入表面与肤浅。如:在烟台三中、泰安市岱岳区实验中学、威海二中等学校的实地调研中发现,教师惩戒权的缺失,致使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受到前所未有之挑战;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使教师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学闹”或“校闹”问题有抬头之势。

二是配套措施不完善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缺失或未能充分实施。如:德育生均经费配套不足,这在济南、枣庄、菏泽、淄博等地市均有不同程度存在。班主任津贴的地区差异明显,德州地区高中班主任的平均津贴400元/月左右,最高为600元/月左右,而济南平均水平是700/月元左右。

三是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尚不能满足立德树人工作的需求。专业德育教师数量缺口仍较大,德育课程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德育教师面临着结构性师资短缺的问题。

(二)德育教学方式单一且缺乏创新,一体化效果不尽人意一是专门德育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课程育人效果尚不尽人意。

二是学科德育教师存有畏难情绪,学科德育课程难以有效推进。

三是活动课程虽丰富多彩,但效果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将活动课程看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参加活动课程存在被安排、被组织、被学习的问题,活动课程的生成性、实践性和自主建构的价值功能弱化。

四是传统灌输。

式的德育方式仍占主流。说教而非对话、强迫而非自愿、解决当前问题而非立足学生发展实际等德育手段或观念,依然在学校德育中占据主流,成为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行为的主要方式。

五是尚未有效建构科学化德育评价方式。当前中小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仍局限在道德认知层面,考试、背诵、记忆仍成为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而理解、运用、实践等层面尚未引起学校德育的足够重视。

六是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度不够且沟通机制有待完善,目前17地市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家校社合作衔接不力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一是思政学科和学院建设基础较薄弱,思政课生师比过大,教师课时量较多,思政课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职称结构等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

二是思政工作载体有待进一步拓展,专兼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是大学思政课程与中学阶段的课程衔接不理想,存在内容重复设置现象。

四是思政课程内容游离于学生专业课程之外,学生缺少参与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存在的问题(一)校长职级制配套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

责问题。区域间职级评价标准差异巨大,校长专业化标准不一。职级制中校长职称评聘与退出、转岗机制不能有效衔接。在访谈的36位校长中,都明确提出要打通校长职称评审的通道。

(二)“县管校聘”整体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调研发现,菏泽、聊城、德州、泰安、枣庄、滨州、济宁等地均推进缓慢。在全省137个县区行政单位中,约60%左右的县(市、区)没有真正推行实施。各部门的教师管理权力、乡镇教育行政区划体制、“县管校聘”教师评价标准、教育经费短缺等因素影响了“县管校聘”真正落实到位。

(三)教育行政管理学区制改革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学区内学校间尚未健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共享机制。有些地区学区制改革存在明显“行政化”色彩,缺少科学性和灵活性。学区制在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增加了学区这一管理层级,权责尚不清晰。另外,学区制改革实践过程中缺乏科学可行的学区制工作评价机制、评价标准。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化过程中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城满村空”随着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城市大班额问题突出,乡村学校趋于萎缩。城镇学校面临着持续的入学压力,大班额问题化解困难。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费问题压力很大。

随着我省“全面改薄”工作的推进以及化解“大班额”的工作要求,现代化优质学校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特别是随着国家投融资政策的调整,解决大班额的融资政策已被停止,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各地都十分突出。以菏泽为例,全市仅“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工作,已欠工程款高达100亿元以上,下一步推动优质学校发展将困难重重。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淄博市,依然面临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或资源教室的严重不足,目前全市仍有130所学校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三)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严重滞后各级政府虽然制定了有关“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政策,甚至明确提出了“交钥匙”工程的工作目标,但是由于相关政策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很多新开发居住区缺乏配套学校建设。

(四)教师数量不足成为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难点中心城区学生入学的快速增长,与传统僵化的教师管理体制形成了新的矛盾。随着中心城区外来转移人口的激增以及子女入学需求的增大,中心城区学校发展受传统教师管理体制的制约,教师短缺问题普遍存在,“新代课教师”问题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风险隐患点。

(五)教师结构性缺编以及男女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新高考改革以及高中“选课走班”模式推广后,高中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明显。小学教师存在音体美等结构性缺编问题,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尤其严重。

四、高中改革发展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对招生公平存在一定的担心访谈中有地区教师反映,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高一数据采集与录入完成之后,到了高二年级学生选科之后需要重新采集信息,针对性地补充信息。教师评语中无法保证客观公平,尤其牵扯到学生的负面记录一般都回避。有教师担心,综合素质评价在城乡学校之间也会带来新的不平等。有学校和教师担心,“分数+等级”的高中录取方式,在强化语数外的同时,作为等级体现的理化学科,其重视程度被降低,这对于高中阶段理科方向的学习不利。

(二)高中选课走班带来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选课走班对学校管理和教师评价带来挑战,调研中发现各地、各高中学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另外,学生选科的不确定性造成教师配置的结构性缺编或超编;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凸显,现有的教室数量出现较大缺口。

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资源互通的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与普通高中“2+1”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

五、“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存在问题(一)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短缺、学科竞争力不足。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8年高考一本录取率,xx为10.6%,在全国排倒数第5位。从“双一流”高校数量来看,江苏有15所,广东有5所,xx仅有3所。就此数据而言,xx高校的实力,在全国显然是缺乏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不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环境氛围、政策保障还有待加强。弹性学制、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改革需要强化,集聚社会资源协同培养人才的政策性瓶颈需要破解。在加大高校自主权方面,学生招生、专业选择与学费标准等,都需要政府进一步放权。财政投入平均数偏低,2016年高等教育的“公用经费”全国平均为8067元,xx则为3258元,该数据是全国最低。教师待遇不高,相比于邻近的江苏省,xx省高校工资更是在绩效上短缺一块,同职称相差1/5-1/3左右。

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陈旧,实验实践教学手段落后等,都不利于高校与行业产业的有效对接。

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师德师风建设亟需加强一是师德教育重视不够,师德建设流于形式。调研中,有高校反映,师德建设存在片面强调业务工作倾向,将不出问题与做好师德工作划等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确立。

二是对师德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师德问题就是意识形态问题,忽视了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其他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招聘和职称评审制度需调整学校缺乏必要的招聘用人权。当前我省教师招聘大多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学科专业测试,学校更是缺乏必要的招聘自主权。中小学职称差别与待遇差异、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弱。另外,兼职教师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强。由于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缺乏长远的规划,学校与兼职教师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高等院校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人才引进方面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现象,人才退出机制不健全。人才评价较为片面,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和评价方面更多追求的是高学历、高职称、科研成果等,而忽视了其整体水平、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的评定。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高校人员招聘机制不够灵活,招聘环节仍受到一些体制机制的制约。人员招聘时间成本高,审批周期较长,增加了招聘成本,同时也给高校的人才工作增加了难度。

七、中高职院校质量整体提升存在的问题(一)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有待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力度不够强,职业教育学段贯通培养的专业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职业教育类型的应用型本科对口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中职升本科、高职升本科和本科为专业硕士提供有技术技能基础的毕业生数量都少,限制了贯通培养的发展。另外,各学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还有距离,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长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贯通培养的整体架构、综合设计和各段之间的有效衔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与校企合作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

(二)职业教育课程和专业建设机制还需强化课程体系化建设不足,专业群建设特色不明显,课程和专业建设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不完善。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还不明显职教集团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合作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合作成效低,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管理,职教集团的制度不健全、配套激励、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成员单位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需突破政策壁垒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试点过程中,存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与以育人为目标的公益性事业之间的一些相关政策壁垒。进入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教师人事关系,支持教育教学的产权归属和资产划分,学院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准入和退出机制等,均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另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多数县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的机制没有建立,市县区生均拨款经费差距较大。

八、教育投资融资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经费人均明显偏低若按照人均教育经费的公共预算支出排名,我省在全国仅处于中间水平。特别是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东部的江浙地区,以及中部的湖北、重庆地区。

力。与此同时,“引企入教”、社会捐资等多元化办学、助学体系发展滞缓,都限制了我省教育融资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建议一、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一是建构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增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研究制定生均德育经费制度,通过财政专款专项支持,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活动的组织、德育专项课题研究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是注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德育评价体系的优化升级。

四是加强德育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是重塑教师惩戒权,建构家校社合作联动模式。

六是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树立“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

二、进一步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是以校长专业化发展教育评价为前提,探索建立学校管理团队的激励机制,完善校长职级制。

现深度融合;强化评价,引导规范改革;构建新型教育行政管理学区制改革机制。

三、持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是高度重视经费短缺问题,加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与支持力度。

三是在争取教师编制增加的前提下,刀刃向内,正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编外教师管理办法。

四是“大班额”问题的化解,政策目标应坚持与教育部有关2020年消除大班额政策保持一致。

五是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能力的提升工程建设,尽快制定有关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四、稳妥推进高中改革发展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一是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督导。

二是积极完善“分数+等级”的中考招生标准。

三是建立新高考背景下资源保障机制。四是完善普职融通育人体制机制。

五、建立“双一流”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激励机制一是深化高校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是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三是强化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双一流”建设。

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学科高峰。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

五是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创新多元化合作与联盟发展的办学新机制。

六是充分发挥民间教育资本优势,特别是结合xx新旧动转换发展的新机遇,努力创造民办高校的“xx模式”。

六、多途径、多维度建设教师队伍一是开展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研究,构建多主体和多维度的师德师风评价体制。

二是多维度优化教师招聘机制,确保教师选拔的质量。

三是健全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职级制管理模式。

四是多管齐下,建立科学的兼职教师发展机制。

七、完善制度,确保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一是完善贯通培养制度,完善贯通培养机制建设。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加强专业建设的机制完善,健全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设置变革的驱动和调控机制。

三是健全混合所有制试点和职教集团运行的体制机制。

四是着力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五是完善服务社会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六是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

八、调整教育投资融资政策。

一是引资办学,完善社会力量办学的奖励激励机制,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引资助学,大力推进民办公助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引企入教”改革。

四是积极完善高等教育的融资功能,逐渐实现高校定价(学费)自主权改革。

总之,当前,xx基础教育办学资源不强,高等教育优势不突出,教师待遇普遍不高,这都是xx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落实政府责任,重视教育投资;强化市场机制,积极推动多元化办学;简政放权,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会是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心得体会汇总篇十七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正因为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科技教育正在对传统教育进行颠覆性改革。近年来,国家对科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科技教育是一种引领未来的教育方向,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这正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之初,我深刻认识到科技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第二段:改变教师的角色。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科技教育中,教师则更多地充当着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共同参与到科技项目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提供指导。这种教师的角色转变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我深信这种改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段:强化实践教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科技教育要求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注重开展各类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验,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第四段:提倡跨学科综合学习。

科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科技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需要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将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应用。通过跨学科综合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加强资源和合作共享。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到实验室设备、科技创新项目等资源的支持,而不同学校和地区的资源分配不均,限制了科技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不能孤立地进行科技教育,而是要开展跨学校和跨区域的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通过资源和合作共享,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总结: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一场使命光荣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伟大事业。通过这一改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科技教育的改革需要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和资源的合作共享,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必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