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1:54:58 页码:10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大全12篇)
2023-11-25 21:54:58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思绪整理成一篇连贯的文章。如何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一

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15.约公元前16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20.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

23.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5.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26.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7.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28.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29.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二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自1840年到的中国是充满着急剧变化的一百六十年。这一百六十年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会阶段,是一个世纪的屈辱,抗争和探索;1949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半个世纪的曲折探索。

(1)资本主义列强此消彼长变换各种手段勾结中国的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半殖半封社会,并扶植反动势力不断深化这一统治秩序的历史。

(2)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和经济富强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国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阶级的师夷论,洋务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方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维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的斗争和探索尽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皆归于失败,但都作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在中国半殖半封的夹缝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产生和发展着,为中国革命史的深刻转折提供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

1919-19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曲折斗争,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其中中共经历和外部敌人与内部左右倾的斗争,不仅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列毛的正确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采取革命的武装斗争方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是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开始萌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实践证明其确实是我党革命斗争的结晶。

如果说建国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独立史,那末建国后就是建设史,是经济史,是求富强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开局不错,到误入歧路又到拨乱反正,成绩辉煌的历史。总的内容就是建国前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赢得独立;建国后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走向富强。建国后的历史四个阶段(考试说明将其合成三个阶段,即56-76年合为一个阶段)。

(1)1949-1956总的来说我国是处于一个过渡的社会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前后联系相承的两个转变: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由半殖半封的残破经济转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得到恢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买办的独裁政权转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由多种经济并存到公有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开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78年全面拨乱反正,实现了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就。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三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四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目的。换而言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则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甚至是破坏作用。实践对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并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力争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vs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发展过程要经历两个飞跃过程:

第一次飞跃为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其中,经过两个步骤,即收集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且对于感性材料经过加工整理,即获得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为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即理性认识付诸于实践,并且要看付诸于实践的理性认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如果取得,则证明获得了真理。

两种属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五

引导语:建筑工程“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建建筑工程高频考点盘点,欢迎参考!

从投资者的角度讲,建设项目投资亦称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交验及试运行所需的全部费用。一般包括以下八个部分:

(1)建筑工程费;

(2)设备购置费;

(3)设备安装费;

(4)工具、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

(5)其他工程费;

(6)预备费;

(7)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8)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

从承包商的角度讲工程发承包价格,俗称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通过立项、审批等相应程序后,主要工作就是编制招标文件、招标、合同签订、施工管理、竣工验收与移交五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中分别称之为:

招标控制价、投标价、签约合同价、竣工结算价。

(1)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技术经济标准;

(2)工程施工合同或招标投标文件;

(3)工程设计文件;

(4)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现场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

(5)与工程有关的资源供应情况;

(6)工程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建设单位对施工要求;

(7)施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机具设备状况、技术水平等。

(2)积极开发、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应用新材料和新设备;

(4)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施工;

(5)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个管理体系有效结合。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3)施工部署、

(4)施工进度计划、

(5)施工准备与资源计划、

(6)主要施工方法、

(7)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8)主要施工管理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环境、成本、其它)。

(1)工程项目的规模;

(2)复杂程度;

(3)专业特点;

(4)人员素质;

(5)地域范围。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六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考点9:

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考点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考点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成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即:

一个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考点12: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

(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七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八

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反攻阶段: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5日。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九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主权进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十

(1)时间: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日本占领了广州武汉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后方,日本基本上停止了正面战场大规模战略进攻;从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上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3)结果:宣告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__中国计划破产。日本改变对华战略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4)影响:国民党发生分裂,蒋介石集团抗战动摇;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的伪国民政府,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工具。

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政治上:扶持工具、以华制华。

2、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农业方面:强占耕地,掠夺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实行统制政策,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从中攫取巨额利润。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3、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消磨、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4、军事上: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抗日力量;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十一

(1)代表: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主张:

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

(3)影响:

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盘点图片精选篇十二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