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3:55:20 页码:1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精选13篇)
2023-11-11 13:55:20    小编:zxfb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学挂图。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

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二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一)导入新课。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维斯瓦河疾弛而去催人奋起。

蜡烛亡国之恨消逝肺结核。

深渊雾霭盛满呐喊。

5、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四

1、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讨论、交流:

(1)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三、精读指导,因文悟道。

1、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1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联系电影电视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的情景。再次听《革命进行曲》,说说波兰人民听到那催人奋起的旋律后会如何呐喊与抗争。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理解“彻夜”。

2出示:工作工作再工作让学生点标点。(让学生比较顿号与逗号的区别)。

3引读。

[设计说明]学生所处年代是和平安定的,与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肖邦的音乐在波兰人民抗战中的作用。

四、看插图,小结: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肖邦既然那么爱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为什么不留在祖国和波兰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二、继续精读课文。

(一)讨论学生的疑问。

1、学生分组讨论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师提示指导: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只有一种方式吗?)。

2、出示: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评价“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设计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倡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探究下文。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过渡:肖邦如此爱国,他不得不离开祖国,他告别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一定令人难忘。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哪儿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3、交流指导朗读。

(1)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师友前来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别曲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2)老师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明老师何等激动。

(3)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3、课件播放师友送别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分组讨论想象埃斯内尔与肖邦的动作、神情、心情。可以写在书旁边,然后,把这段改写成剧本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学生喜欢也可以感情朗读。)。

[设计说明]让学生改写并表演,是以课文为载体,在创设的情境中渗透创新作文训练。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肖邦难以离开祖国,也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思想。

小结过渡:就这样,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像一匹战马开始乘风飞驰,他把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的一个个音符激励着波兰人民,同时,也化做一把把李见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依然滚烫。

(三)指导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4)肖邦此时会想些什么?

(5)指导读肖邦的话。

3、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年轻的、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1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2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3)指导读好第四段。

三、总结全文,延伸巩固。

1、总结: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2、延伸交流。

古今中外,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艺术家,无一不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与诗歌。

3、再次播放《革命进行曲》,同时出示波兰是人维特维斯基的诗《战士》。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设计说明]爱国总让学生认为太高尚、太伟大,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一些小事有时更能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维斯瓦河疾弛而去催人奋起。

蜡烛亡国之恨消逝肺结核。

深渊雾霭盛满呐喊。

5,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六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悲愤咏唱一腔热血。

忧虑巴黎肺结核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

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1、我——肖邦。(简介肖邦)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爱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

a,悲愤。年轻的……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不得不回首。

c,思念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生计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一、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二、写诗,悟情。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出示歌词,默读。

三、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齐背,下课。

板书设计。

悲愤。

肖邦留恋。

钢琴家思念。

爱国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dd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雾霭呐喊盛满疾驰蜡烛。

维斯瓦河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19世纪初,波兰到欧洲列强的肥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板书设计。

肖邦(波兰)   不得不离开。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读音写汉字。

2.把你了解到的肖邦的资料写下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九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欣赏《革命练习曲》片断。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要求1.认识四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利用字典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弥留之际的“把我的下子心脏带回祖国!”的灵魂深处的呐喊,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图片、录音。查找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内容。

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读后交流:

我是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读课文,画出生字,边读课文边认字。

2、注意读准字音;

交流:渊、霭、盛、肖、邦、逝。

3.读课文画出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自由交流。

完成课后练习2,先描红,再临写,说说字的写法特点。

4、检查自学情况,互解疑难;

5、指名试读课文,交流析题时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小结,表扬与鼓励。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课文,画出生词和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再全班齐读。

学生合作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交流说说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其余同学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体会和领悟。如: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勉励、四处奔波等。

学生质疑初读内容,集体解疑。

指名读课文段落,读后简单评议,指导再读。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语熟读课文,体会肖邦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前后内容,通过读、说、想,去感悟,从中体验肖邦那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感受他那非同寻常的爱国行为。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读读复习,读后听写词语。

说一说,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等着我们今天来学习。学生按卡片读生词,听写词语。

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按要求自学。复习课文,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课文内容。提出学习任务:

1、分节朗读课文,结合文章的中心(强烈的爱国热情),理解文章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学习结果,进一步理解文章,体会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好体会深刻的句子。

第一自然段,肖邦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自己的祖国的?

第二自然段,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场景来体会。

把以上两句话联系起来朗读思考。

第三自然段,肖邦是怎样做的,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第四自然段,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怀。

第五自然段,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第六自然段,表达对肖邦的痛惜之情。

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课文学习结果,进一步理解。

抓住“不得不”、“瓜分”、“陷入”等词语,在理解与朗读中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

“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受下吧!”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意在要他永远寄住祖国,朗读时要体会此时此刻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理解“悲愤欲绝”,朗读并体会“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等语句,感受句子中的爱国情感。

理解弥留之际的意思,说说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卡的手”?反复朗读和体会。

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体会。

读老师送别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时激动的神情,体会“……无论……都不要……”的深刻含义。

运用领—分—合的形式开展朗读、体会。

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补充习题。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五、采用多种形式读懂、读好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1、第一自然段,相机理解“瓜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

2、第二小节(重点指导)。

(1)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方法)。

(2)最后一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3、第3、4小节,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4、第5、6小节,抓重点句“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

六、轻声自由再读全文,检查对问题的理解,交流。

老师相机评论,总结。

七、默读,感悟。

八、交流感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投影片、挂图。

三课时。

一、设疑导入: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质疑。

4、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1、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2、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熟读课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