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大全(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4:26:55 页码:14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大全(实用8篇)
2023-11-10 04:26:55    小编:zdfb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籍内涵和主旨的理解和解读,也可以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写读后感时,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读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讨论,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一

今天我又捧着我的"良师益友"——《传承中华文化》这本书,利用课余时间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颇有收获。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有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有百读不厌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豪迈奔放的诗歌,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建筑艺术,有众所周知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每个故事都向我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一面,不一样的道德主义。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强不息,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范仲淹长大后,到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读书认真刻苦,分秒必争,5年的时间竟然不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读感到昏昏欲睡,把水浇到脸上醒脑提神。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不但领悟了六经的主旨,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社会,必须刻苦用心学习。我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而深感内疚。

于是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过去我是个顽皮的孩子,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到学校就跟一群同学讨论穿着打扮、谈论玩手机的乐趣;上课时人在教室心在外,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趁机大惊小怪、乱喊乱叫,有时还会尽出洋相,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每次老师布置作业抄写生字,多数同学写完了又读了十多次,我才写了不到一半歪歪斜斜不太像字的字;听写就更不用说了,每次上交的都是干干净净的空本子;再看看自己的作业吧,可惜我的老师说看不懂,甚至还要请我当翻译;每天放学到家,奶奶都把可口的饭菜做好了,我急忙吃完饭,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总之就是厌学。每天都是这样虚度光阴,我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第一,老师拿我没办法,妈妈也为我感到伤心。学习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读书的精神,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决心改掉缺点,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了。

“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书中的这句话说得特别好。对我特起鼓劲。从今天起,我一定要痛改前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范仲淹为榜样,刻苦学习。上课时,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不懂的虚心请教,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放学回家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多抽些时间阅读课外书,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要懂得惜福,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少年。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二

在我的小书桌上,摆放着一本淡蓝色、清秀典雅的《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它是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读本,由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委会编写。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除引言以外,主要写了“爱国如家”、“孝悌友爱”、“尊师重教”、“诚实守信”、“明礼守法”、“勤学励志”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从引言中,我知道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爱国如家》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孝悌友爱》中,我读懂了“亲爱利子谓之慈,子爱利亲谓之孝”;《尊师重教》令我陷入思索——怎样做一个尊敬老师的小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我们,做人应当“言必诚信,行必中正”;《明礼守法》指出,法律是天下的准则,人要能够始终保持纯正之德;《勤学励志》篇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学不可以已”。

我最喜欢的,是《六尺巷的故事》。从前,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他们为了墙基争地界,打起官司。张家的张英在朝当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英的家人就写信给张英,想让他出面处理。但张英读过家书之后,沉思片刻,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将院墙退后了三尺。吴家人深感惊讶,非常佩服张英的肚量,于是也将院墙退后了三尺。这就是有名的桐城“六尺巷”,爸爸曾带我去瞻仰过它。

读了上面这个故事,我也非常敬佩张英。是啊!修身为先,大度做人。张英的谦逊礼让,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三

周末,我上街购物。突然,乌云密布,天气骤变,我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

骑到一个小区附近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身后还有一把歪倒的轮椅。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车看着那个老人,只见他手臂支在地上,略带肥胖的身体艰难地扭动着,还带着微微的呻吟声。却始终爬不起来,我刚想下车去扶他,脑海中却突然闪过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画面,再看看眼前这位老人,心想:他会是讹人的老人吗?扶,还是不扶呢?此时我的内心异常矛盾。天下起了毛毛细雨,有点冷,而我的心,好像也是冷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爬起来。环顾四周,我发现在这条新建成的街上,除了我,就只有店门口的两个小伙子了,而那两个小伙子也像我一样,看着老人。嘴上在说着什么,却没有出手相扶。这时,一个中年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开了过来,他偏头一看,正好看见了那个摔倒的老人,连忙停下了车,就地停放一旁,不假思索地向老人跑去。看到那个中年人去扶老人,我和那两个小伙子也急忙过去帮忙,几个人吃力地架起老人肥胖的身躯,再抬起他瘫痪的双腿,我帮忙按住那辆乱跑的轮椅。齐心协力地将老人扶上了轮椅。中年人将老人推进了小区老人的家里。而我看见被中年人遗忘的连钥匙都没有拔的车子还在那儿,便在一旁守着,直到中年人返回来。

“扶不扶”渐渐成为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话题,扶还是不扶?也成为一个艰难的抉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从2014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播出后,无不引起国人的反思。扶还是不扶?扶了又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诬陷,值得思考。如果盲目地扶了,会不会和那句经典的台词“扶之前是开大奔,扶之后是骑二轮子”一样呢?南京彭宇案、重庆万鑫案、天津许云鹏案……一系列的案例接踵而至,让扶不扶再一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次,我和小伙子都犹豫了。因为“扶不扶”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这次,中年人毫不犹豫的行为犹如醍醐灌顶,使我恍然大悟。是啊,我怎么忘了,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人’字的一撇一捺紧紧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就好像是我们大家,是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帮扶的。”

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雨水遮挡了我的视线,但我的内心却逐渐清醒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我脑海浮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伸出援手,播撒爱心”等语句萦绕耳畔。我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我相信,大雨过后,天更蓝,水更清;我相信,老人是可以扶的!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四

“我们,是中国人。”

短短的六个字,却深深地、深深震撼了我。

翻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小书,我眼前浮现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那光耀百代的文化成果令我惊叹,如此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无疑是历史长河中夺目的智慧结晶。

中国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著称,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如今的隶书、草书、楷书,汉字一直以一种独特的神韵吸引着我们。

记忆里,在妈妈亲切指引下,我早早地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童语中熟稔了“上中下,人口手”,长大后,我开始学习书法,在这奇妙的墨韵世界里,感受到了汉字之美:古朴长的隶书、行云流水的行书、挥洒自如的草书、优雅严谨的楷书……我沉醉于她母亲般的魅力,似乎与我的血脉相连,难以割舍。

你看:一个个汉字构成了多彩的.诗词世界,当中有“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妙意境,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高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非凡想象……这是汉语独有表达,而丰富的文学体裁,《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则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学的姹紫嫣红、瑰丽璀璨。

我喜欢看两档节目:《中国汉语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它们都以一种让现代人较易接受的方式,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受益匪浅。著名学者叶嘉莹如是说:“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若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诗词”

其实,传承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全世界都在学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我们说的话,让全世界都认真听话。”是的,只要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总有一天,孔夫子的语言会成为国际的流行语,世界都会是我们至美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五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作为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尤其要做到知礼仪,识大体,和为贵。

书中,“仁义胡同”、“六尺巷”的两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一户人家拆建房子,想把自家的墙砌宽一点儿,可是邻居不同意。结果他们两家便争吵起来。一气之下,这户人家就给他当官的儿子写信,想借他的官势为家人出一口气。可儿子听后,立马给父亲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那家人主动将墙往自家退,邻居见了也愿意往自家边上退。两户人家又和好了,各自很快都建好了新房子。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我和妹妹只相差4岁。我们都喜欢观看电视动画片,而为关电视机的'事情,妹妹大哭几次,因为她也想参与,都被我抢先关掉了,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我读了《传统美德世代传扬》一文后,懂得了许多道理: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于是每次看动画片后,我就先让妹妹关电视机的电源,我关机顶盒,这样妹妹也高兴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如今,我们身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更要懂礼貌,顾全大局。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峭壁。”我们小孩很多事是这样,大人之间也是这样,国与国之间更是这样,凡事以和为贵。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六

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我感悟到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知道了许多感动人的故事,也有许多名言警句。

这本书从序言中就告诉我们,我们是中国人,要做中华文化的传人。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太平洋西岸这块土地上,我们讲中国话,写中国字,做中国事,讲中国人做人的道理。看到这些,我也想为祖国事业做出努力,虽然我的年龄不大,但我也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了这,为了我的梦想,我现在一定要努力地学习。现在,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但将来我们将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支撑起祖国的明天和事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出过不少英雄人物,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应有梅花的秉性和精神。这些人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了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有的人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世界上有360行,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劳累地奔波着,努力着,想打造出一片美丽的明天,在此,为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但这个世界已离不开这些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付出了。在此时此刻,我要向这些守卫祖国疆土的英雄们,向传递知识与勤劳付出的老师们;还有世界所有辛苦努力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致敬!书中还有许多著名的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中华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影响之深远。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构筑自己人生的梦想,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创造美好未来。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七

夜已深,天空中铺满了繁星。我还在书桌前不知疲倦地读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几个小时过去了,不知不觉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但我的脑海中却像电影般放映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中华民族创造的无数的辉煌成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人物们创作了许多著作流传至今: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还传到了西方——那就是“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样子,下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目标是使中华崛起,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书法家。虽然这个目标在他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渺小,但我会努力地实现它。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被赞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现在的书、材料都是由打印机打印,不用手抄,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书法的用处越来越少;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把这项传统文化学好,想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的我天天练书法,但还是不够美观。要是参加比赛的话很难得到高级别的大奖,所以我要坚持不懈地练。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捧着我的书法作品去领取奖励呀!上个学期,在学校的硬笔比赛中,我已准备充分,但还是只得到了二等奖。不过,我不气馁,心想,别人可以得一等奖是他们刻苦练习才写得好,这一等奖其实是证明了他们刻苦努力的结果,是一种荣耀,只要我不放弃,坚持练习,一定能不断进步的。所以我现在要加把劲儿练习,争取下一次比赛名列前茅。机会终于来了,去年暑假的时候,得到广西要组织开展西南部赛区的书法比赛的消息后,我就努力、不停地练,最后虽然只得了三等奖,却让我感受到了努力的收获,也让明白练习书法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得大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今后,我要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书虽然已经读完了,但是思考还在继续,书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我回味无穷。

中华文化读后感1000篇八

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是他最新的文化随笔。全书是其在北京大学开辟中华文化史课程的精彩讲义,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间隙穿插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一问一答间,余秋雨心目中的中华文化史便新颖别致地呈现开来。

书中,余秋雨以时间为经,精心挑选中华文化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逐一解读的同时,还将洋溢在其间的文化韵意,深入浅出地解构出来。尽管每堂课的文字篇幅都极为精简,那些与之相关的“闪问闪答”也不过短短的四五个答题,但有限的篇幅无疑蕴藏着极为宏阔的思想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个历史疑问和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余秋雨一个人在探究和思考,他的一些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大家一时之间众说纷纭,甚至文化视角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层面启发着我们的心智,吸引着我们去了解这些文化记忆背后的真相。

余秋雨的这四十八堂中华文化课,讲求“开门上课”。他提倡文化互动,课首开宗明义讲清本堂课所要讲述的主旨,而后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让历史疑问和现实思考激烈碰撞,然后,他在解析和引导学生思路的同时,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总是给人一种理论上的自信。他的中华文化课,重在现场交流和探讨,没有填鸭式的强行灌输,更没有先入为主的揣测和臆断,从头至尾都以大文化的视角,以开放的胸襟,倡导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正是有了这种“开门上课”的思维,让他的每一堂文化课都充满盎然情趣。在本书里,他时而引经据典,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某一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时而引入历史传说和民间轶事,对一些文化现象和典藏记忆予以去伪存真的澄清,使一堂堂看似枯燥乏味的讲史课,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引领和思想启悟。他没有之乎者也地故弄玄虚,也没有照本宣科地拾人牙慧,更多的是运用他学识上的广博和思想上的敏锐,一步步地带着大众,剔尽历史的尘雾,让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盛景浮出水面,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迪。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普通的读者,虽然我们没有亲历现场,聆听到余秋雨韵味十足的文化解析,但看完本书,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濡染和思想上的浸润。通过他鲜活的讲读,老子的清静淡泊,孔子的博学广闻,庄子的豁达超脱,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王国维的勤勉好学这些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巨人,以及秦朝时的“焚书坑儒”、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等,都让我们在还原历史真相中有了全新的认识。

《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在纵论评析中华文化史的过程中,以灵动广博的思想内涵,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精致、准确地诠释了中华文化悠久而独特的人文魅力。精彩的评议和讲析唤醒了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但愿这样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大课能持续下去,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