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出师表教学设计(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59:20 页码:8
2023年出师表教学设计(大全10篇)
2023-11-11 12:59:20    小编:zxfb

总结是对过去的经历进行一个回顾和概括,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文字描述,我们还可以运用图表、表格等形式来展示数据和信息,使总结更加直观和清晰。总结范文的集合是为了展示总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便大家在写作时能够有更多思路和创意。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一

适用年级:九年纪(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能力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b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2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1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

2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三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a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b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指导背诵:

a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学生试着自己背。

c抽优生背。

5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2自然段。

2预习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

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思考:

a第3、4两段写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b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4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5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6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预习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并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的主要内容,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体会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方法。

4.反复朗读并背诵这篇文。

学习重点。

.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分析三条建议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良苦用心,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背诵文。

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时:三到四时。

学习步骤。

一、前准备。

》。

2.文体:表是的一种文体。

3.你了解的诸葛亮:

二、预习文: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远小——亲贤臣,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4作者围绕“出师”二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3第六段和第七段作者回顾了哪两大事?全文最能概括诸葛亮感情的六个字是什么?

一是三顾茅庐;二是白帝城托孤。“报先帝忠陛下”。

写作特点:

(1)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2)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评价: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7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计日而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临危受命:形容在紧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五、延伸拓展:

《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重要情节。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2从网络和其它资料中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目写一篇。要求中心明确,语句流畅,不少于00字。

3、附录: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两点说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三

1.能梳理和积累本文中丰富的文言词汇和重要语句。

2.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分析和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对表达内容和思想情感的作用。

4.能鉴赏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感情恳切忠贞的特色。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学习重点,欣赏美点,领会情感是难点。

语言方面在前面已解决,积累放于课后,阅读理解重在多读多体会多欣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感知,探究主题: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由朗读陆游《书愤》一诗,找出对《出师表》评价句,让学生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导入。。朗读和思考。

介绍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梳理内容,体会条分缕析的写法。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并帮助归纳。进一步阅读梳理,归纳,自由发言。

明确写作意图。

4深入探究:(1)开头从论述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入手有何用意?(2)你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3)诸葛亮在说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时先向刘禅叙述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之事有何作用?(4)本表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可是其中却满是嘱咐、词意恳切,语重心长。你能揣摩出诸葛亮的内心所想吗?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二、欣赏美点,领悟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表达以及语言特色说说《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身处那种境地,你会怎样做怎样想?思考,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课后学习:

1. 整理词汇和语句加以积累。

2.背诵经典片段。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四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的学习古文的历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篇表文情辞恳切的、感人至深的特点,特制定出的教学重点是有条有理地将此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而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学生知之甚少,可这一点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所以有必要适当介绍。

课时安排一课时。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

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结束语:

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表”的文体常识,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朗读,理解句意,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治国主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3、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5、感受作者对蜀汉的忠诚和崇高的人格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背诵全文;理解本文寓情于议(理)、寓情于叙(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作者三条建议的核心;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常识及“表”的文体常识,朗读课文,译读课文1—5段。

第二教时——译读课文6—9段、背诵全文。

第三教时——概括课文内容,探究课文内容,链接中考。

教学设想:编印学案指导学习;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略。

第三教时。

一、检查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二、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一)(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二)(6—7)追述往事,表达真挚情感和坚定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三)(7—8)归结责任,临表拜别。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第一段。

1、内容概括:作者提出三条建议的目的各是什么?

2、内容思考:

(1)开篇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的核心是哪条?为什么?

(4)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二)第二段。

1、内容概括:

(1)概括文中6、7段涉及刘备和诸葛亮的事件有哪些?。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2、内容思考。

(1)怎样理解诸葛亮自述本志和志趣这段的内容?

(2)追忆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的作用是什么?

(三)第三段。

1、内容概括:作者对自己、贤臣和陛下各自归结的责任是什么?

(四)全文探究。

1、你从文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2、文中13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四、赏读品味,总结全文。

1、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2、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3、总结课文。

五、练习。

1、链接中考。

2、课外练习。

(1)完成《基础训练》上的本课练习。

(2)课外练笔: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短文。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七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八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明确】学生可能质疑的词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义复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师前的国内形式是怎样的?明确: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总之是危急存亡之秋,倘不奋发图强,国必亡。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两点建议?明确:这两点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述的,极具针对性。广开言路,主要是广开贤者的言论,听进忠言,抛弃偏言;赏罚分明,是要执法如一,忠有所赏,奸有所罚。这两点都是要刘禅弘扬先帝遗德,不要伤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们能继续为国竭尽忠心。也只有这样,国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乱。而这两点恰恰是刘禅没有做好的,也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五、当堂练习反馈。

完成《拓展强化》p92语段一。

六、作业:

复习1-2节,自译3-5节。思考:你认为三条建议中哪条是最重要的?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九

于丽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b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2能力目标:

a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b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

b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设想:教学方法;a讲解法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b提问法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2指出“表”这种文体。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c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b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4指导背诵:

a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3-5段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2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愚:诸葛亮的谦称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思考:

a第3、4两段写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第2题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b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分析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五布置作业课后背诵课文3-7段2预习翻译8、9段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课文中以讲解过的可跳过),并进行批判的接收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五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全文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齐芳于丽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一、猜人物激趣,导入新课猜人物。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师读,故意读掉“闲”字)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朗读挑战赛: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10.课件显示:我这样概括文意:

苏轼,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四.探究与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课件穿插显示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课件显示)。

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六、小结。背诵。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师:(课件显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师: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生(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齐背课文。

七、作业设置:

1.请收集: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2.请选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八:板书。

出师表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4][5][6][7][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