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大全(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30:27 页码:10
最新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大全(通用12篇)
2023-11-18 11:30:27    小编:zdfb

通过制定合理的方案,可以更加有序地进行工作,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错误。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你正在寻找关于方案的实用信息,以下是一些收集整理的范文,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建筑业规模日益增长,增加值占gdp已达到7%左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增大。但从2015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建筑业形势不容乐观,如营改增的实施,使得诸多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深化建筑业改革,国办2017年19号文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诸多方向。那么,就实际工作而言,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当如何为之?接下来小编带大家看看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十策"。

项目直营,是检验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标准、第一要义和试金石。作为施工企业,如果不实行项目直营,就存在管理“空心化”,企业管理理念、品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等,都将成为空话,公司总部对于项目的管理就失去“约束”。这是因为,项目经理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项目管理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偷工减料、安全文明施工混乱、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无法正确实行,项目管理隐患重重。而对于公司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凡是影响利益追求的,就会被“弃之如敝履”,最终导致项目各自为政,企业没有形成一盘棋,公司一切的战略、目标的落实就失去了基础。因为,这种对项目的要求,都被认为是一种负担,项目经理不予配合,或只会变相配合。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总部与项目部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不是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而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而这也可能导致,几个项目赚的钱,一个项目没做好,可能都亏了。因此,挂靠是绝对走不通的,直营是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躲都躲不掉,除此别无选择。尽管转型难度很大,公司要有能力、体系相配套,但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而从营改增来看,要求企业四流合一,有进项抵扣,若做不到位,就可能增加税收负担,导致公司财务成本增加。最近一直听到民营企业反映说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了,追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前是不规范的财税管理,即使逃了税,也不好追究,但现在逃不了税了,原先逃掉的税,现在要补缴了,而公司又应对营改增乏术,表现在财务上就是税负增加了。

因此,如果我们还以建筑业为主业的话,项目直营是必须过的一个关,这个不做,什么都是空谈。

众所周知,当前建筑市场鱼龙混杂,开发商千差万别。如果不甄别,就可能被套牢,导致全盘皆输。

从实际看,有些项目好接,有些是朋友的项目,有些甚至是烂尾楼,甲方资信不强,手续不全,资金不全,规划没落实,资金链可能会断,要垫资,若继续承接,可能就全盘皆输。实践证明,一定不能接一些把公司拖垮的项目。民企没有太大的固定成本,即使没项目干,还可能活下来,但干这种高风险项目,把钱砸进去了,就收不回来,可能就彻底整死。

民企一定要矢志高端市场,开拓资信实力强的高端客户。这里所讲的高端市场、高端客户,不一定是项目规模大、档次高,不是说一定要承接到500-600米的大项目,而是指业主资信一定要高端,有诚信、实力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经营正常情况下,即使项目利润比较低,但对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树立形象,或者具备创品牌的条件,或者公建项目,为公司在建筑高度、跨度上增加代表工程业绩的,或者可以为公司带来一大片市场机遇的项目,即使第一次进,不赚钱,也要做好。比如,武汉的民族建设集团,即使只有一级资质,但已经顺利承接到位于武汉雄楚大道的诚功大厦项目,该项目高195.2多米,总建筑面积13万多平米,该工程的承接,将对公司突破高端市场大有裨益。

总之,在没有任务情况下,一定要防止干把自己砸进去的项目。不能吃毒药、苦酒,宁可挨饿,也不能吃泻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民营建筑企业应该具有一种觉醒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一味靠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强化质量意识,铸造经典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认知。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价格因素已不再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质量好、品质高、耐用的产品,消费者宁可多掏钱,也愿意买。建筑行业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同一个工程,若一家企业虽然承接价格低,但工期拖延,履约差,而另一家拼质量、拼工期履约,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结果可想而知。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使用功能基本相同的一款衣服,价格从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都有,以致对于某些高消费人士,任何一件衣服,哪怕只是一双袜子,一条内裤,你要不让他多花点钱,他心里都不舒服。服装业早已告别廉价取胜的时代,品牌战略在这个行业非常成功。赚大钱的几乎没有一个靠的是偷工减料,真正成功的是品牌创造者,而非产品生产者。对于广大民营建筑企业而言,就要树立经典意识,为客户、市场、社会“生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产品。

这里所说的服务意识,不是指服务员的服务,而是作为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过程中,不是挖空心思搞签证,钻营心计,而是为客户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值得信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内涵来讲,具有服务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常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首先以别人为中心,服务别人,才能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

建筑行业内客户类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市场开拓、客户对接、项目考察、工程建造、工期履约、工程品质以及其他所有与客户有关的事项,都应该纳入服务体系范畴内,为客户提供高效配合、协调,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最后一定都能获得回报。比如,中建三局的客户服务体系涵盖局、公司、分公司三个层面,从高层、中层、基层全方位无缝对接服务客户,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能引起整个体系的纠偏,这种高效、全面、无缝、及时的服务体系,为中建三局保持领先优势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在这方面,仍需不断改进。

近年来,很多施工企业在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进入高端市场,承接高端项目,开拓高端客户,这是行业细分带来的客观结果。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靠单打独斗进入这样的领域,合作是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习惯了同行竞争,一个项目,几十、几百家企业同场竞争,投标时,一个屋子里挤满了几百号人,这壮观景象让外人胆颤心惊。

但是行业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合作可能更应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尤其是在ppp、工程总承包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趋势的背景下,同行合作则是主要选择。这种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一般而言,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具有合作的基础。随着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资金条件越来越苛刻,单靠一家企业根本无法拿下,一定要合作。当前国家大力推行ppp,很多民营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只能与ppp擦肩而过,“同行也只能看热闹”,这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ppp本质是激活社会资本,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从各省市发布的ppp目录中看到,项目资金需求非常大,但具有强大资金实力的民企屈指可数,且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这就决定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分得一杯羹。

又如,国家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从中建三局这几年探索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的“441计划”来看,要完善四个管理体系,打造四个职业团队、构建一个管理模式,这样庞大的系统性管理工程,对于诸多民营企业而言,可能只能望其项背。但,通过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展联合经营,民企也大有可为。前几天,与一家民企老总聊天,他说新洲区以ppp模式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总承包方是一家大型央企,但新洲的几家建筑民企也在其中干。很明显,这几家民企通过与央企合作,得以进入ppp领域。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在一定不再片面的强调竞争,而合作是提升实力、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路将越走越窄。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承载着管理制度、理念、文化、技术等,是实现企业所有目标的唯一凭籍,很难相信,抛开人才而谈论其他一切有关企业发展的课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每天可能都在考虑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可能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企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但由于激励、信任的缺失或不足,尽管管理者懂得珍惜人才,但又很难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使用,而只是一种依附性、配合性的角色,导致公司与人才之间的“合作”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对双方都无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形,我们在企业调研中经常发现,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资质升级搞信息化,专门从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但是人才招进以后,由于长远的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的缺乏,导致其感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心灰意冷,人才流失。

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市场急剧变化,行业企业竞争环境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国家对建筑业改革的纵深推进,比如住建部2017年19号文还强调人才还可以搞事务所,以后企业资质并不重要,而是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国外的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建造师事务所等已经实行多年,我国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我们理应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如果没有一批会管理的人才的话,项目直营可能就成为空话。如果没有有业绩的高素质项目经理的话,可能接不到活。如果没有在企业战略制定、团队的凝聚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帅才,企业发展就可能成为空话。

法人治理是企业长治久安、减少内讧,激励各方面积极性的制度核心。我们一般谈论的是狭义的法人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和创始人的原因,目前一些民企股权呈现非常分散和非常集中两种形态,表现为一股独大、金字塔型、监事会形同虚设、二元结构等,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困难重重。股权持有者与公司员工的利益存在冲突,天天就是人和人斗,没有更多心思抓企业经营生产,长久下去,企业发展岌岌可危。

从内涵来看,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董事会如何定位及如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以及解决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关键在于分权制衡。如果从更广义的概念来看,法人治理还包括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股东、经理层、员工、客户、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相关各方等。因此,要保持企业长久治安、持续发展,实现上市,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说,前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那么,至少从2016年开始,这种窗口期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即经济增速放缓,l型走势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掣肘。国家在改变,社会在改变,人心在改变,你不变,就将被改变,甚至抛弃。

近几年,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各种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事物不断涌现,bim、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放管服改革、电子招投标、统一市场、工匠精神、智能建筑、资质改革、建造师事务所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国办2017年19号文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业第一个与国际高度接轨的文件,很多内容都代表了国际发展趋势。这让人不得不得出一种印象,就是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关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他人瓦上霜,就可能刻舟求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民企存在很多困境,如市场开拓后劲不足、任务承接储备不足、项目管理规范不足、工程款回收持续性不足、营改增后减负效应不足、科技研发成果应用不足、ppp项目合作融资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后来经过深度了解,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好大喜功、贪大求全,跟不上时代发展。比如,国家对企业资质开始进行改革,不再重视特级、一级等企业资质的培育,而更强调建造师、项目经理个人职业资格的管理,但有的企业仍然一门心思升特级,恕不知,也许等升为特级,可能就成为一张废纸了。又如,有的企业一开始从劳务做起,赚点钱了,就做总承包,然后开始做房地产,最后亏得一塌糊涂。说得好听这是延伸产业链,说得不好听,其实是一种不务正业,对自身认识不足,专业化也是一种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不要非要往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拓展。前几天,湖北新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个高管来拜访我,听他说,他们公司bim做的不错,在投标中经常使用,以至于给他们投标带来了很大好处,业主非常认可。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也许,以退为进,将会海阔天空。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本质上看,最经典的定义将管理界定为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从实践看,除战略谋划、制度制定、决策执行、文化建设等,连员工的日常言行、行为举止、用餐习惯、精神状态等,都可成为企业管理的表现形式。当前,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兴未艾,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抢占的先机,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武汉建筑业企业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建三局、山河集团等行业领先者就率先进行管理变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集团管控力。比如中建三局的“两化融合”、山河集团的“一事一议”灵活决策机制和终端审核等,都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加强管理变革,增强集团管控力,可能还未意识到紧迫性,对于信息化、bim、互联网+等,可能还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具体工作仍未开展。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民企仍在进行前期的“听”、“看”、“学”。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要开展相关工作,这是一种进步。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型升级,如果不提升管理,就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企业发展不能只有技术工人,就只会干活而不会管理,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将成为空话。

文化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有了文化品牌,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有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就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品牌做好了,就能吸引人才,提升实力,占领市场。

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承载者,而不是一个被教化的对象。企业文化也不光是做一个ci,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要对理念、愿景具有共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看,员工是建设者,每个员工都要践行,而不是仅仅对外的宣传,一种符号。比如中国建筑的十典九章,早已成为全公司上下几十万人的共同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引。

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吸引力、凝聚力,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一致认同,形成共识,最重要的在于对员工的关爱,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有了人,什么就都有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将企业打造成为员工实现理想,获得幸福感,成就感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只是打工谋活的工具。总之,文化建设,就是要企业员工都有一种主人公精神,只有这样,企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就都能够真正的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将文化建设放在最后,并不是说企业文化最不重要,相反,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要将企业建设成为员工事业的舞台,能将所有员工凝聚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时企业就焕发出竞争力。

当然,在这里所讲的“十策”,并不是搞一个教条,一个课本,大家照本宣科就完了,而是针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针对当前的行业环境、政策导向和时代特征。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我们祝福所有建筑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绩,为自己、为企业、为行业、为历史,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应有的贡献。

(李淼磊系武汉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建三局总经理助理、党委委员,兼任湖北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武汉市建筑行业协会联席会主席;向延昆系武汉建筑业协会综合管理部主任,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十佳”期刊主编)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二

(一)为保障遗留问题的顺利解决,各企业应及时成立“解决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各企业法人代表为该领导小组的第一责任人。

(二)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企业要将有关解决遗留问题的原则、相关政策向职工进行宣讲,并积极主动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

(三)在充分听取广大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精心制定合法、规范的操作方案,并依法操作。同时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各单位应分别查找信访维稳风险点,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及应对方案。

(四)关闭和破产企业,严格按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及程序做好清算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五)企业领导班子应恪尽职守,勇挑重担。此次遗留问题解决完成后,市局将根据每个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在此项工作中的表现,对各企业领导班子重新进行调整。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七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完成我县七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三

一个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对该地区的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做出决策之前应该做出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2

“必须把握重大机遇叠加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

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5

根据县政协“加快我县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课题调研方案要求,3月份以来,课题组就我县针纺织业转型升级,分别听取了县经贸局和横村镇关于我县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情况的汇报,走访了横村镇部分针纺织企业,赴上虞平湖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召开了相关层面的座谈会。

6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xxx同志为核心的xxx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7

摘要:浙江经济一直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和特色,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基本在75%左右,企业数量达到82%。

8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途径。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四

摸清底子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为确保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首先严格资产认定,对企业涉及的资产、债权、债务,坚持从审计和评估摸清家底入手,摸清两方面的情况。

1、人员构成情况。

__区粮食系统有军粮供应站(此次改革不涉及)、收储经营总公司及6户附营企业:食用油脂厂、面粉厂、广告公司、饲料公司、编织袋厂,粮贸公司共8户企业。

全区国有粮食企业共涉及改革对象532人,其中退休职工259人(含内退50人),应置换身份273人,各企业人员组成情况为:收储公司职工总数:327人,其中退休职工184人(含内退35人),应置换身份143人;油脂厂职工总数:47人,其中退休14人,应置换身份33人;面粉厂职工总数:79人,其中退休职工30人,应置换身份49人;广告公司职工总数:10人,应置换身份10人;饲料公司职工总人数:26人,其中退休3人(含内退1人),应置换身份23人;编织袋厂职工总数:19人,其中退休9人(含内退6人),应置换身份10人,粮贸公司职工总数:24人,其中退休19人(含内退6人),应置换身份5人。

2、资产及债权债务。

7户企业共有资产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万元,固定资产万元,其他资产95万元,负债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12%。

(二)制定改革方案。

20__年5月,我局成立了粮食系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在弄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粮改领导小组认真领会上级粮改政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经过充分讨论,反复研究,分别制定《__县粮食收储经营总公司改革方案》、《__县塑料编织袋厂改革方案》、《__县食用油脂厂改革方案》、《__县粮贸公司改革方案》、《__县面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改革方案》、《__县广告公司企业改革方案》及《__县饲料公司企业改革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分别于20__年4月、12月对收储经营总公司、面粉厂、粮贸公司、编织袋厂、油脂厂等5家企业改制方案给予批复。改革方案中明晰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身份全部终止,明确了收储企业以出让部分国有资产,现金安置职工,清偿债务,创建国有粮食独资公司的形式进行改革。其余4户附营企业资产实行公开拍卖,现金安置职工,清偿债务的形式进行改革。并根据各企业实际明确职工安置补助标准,收储总公司在职职工每人4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814元安置补偿金,面粉厂、粮贸公司、编织袋厂在职职工每人3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736元安置补偿金,油脂厂在职职工每人3000元再就业启动金,每年工龄500元安置补偿金。

(三)认真细致做好改革所需资金的详细测算工作。

为使企业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我局粮改领导小组对改革所需费用进行详细测算,7户企业改革安置资金及其它支出所需资金为万元。其中:在职职工终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人员273人,需安置资金552万元;内部退养职工50人,在内退期间需发放生活费及应缴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失业保险,所需费用为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万元;退休职工209人应一次性缴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大病保险费用为万元,需支付抚恤、丧葬费为万元;应支付107名退休职工未领安家费和建房费万元;应退22名职工现金入股股金万元;支付职工遗属补助费用为万元;应支付改革前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万元;清偿其它债权单位和个人欠款万元。

(四)盘活资产,筹措改革成本,妥善安置职工。

支付职工安家费万元抚恤费万元一次性支付职工遗属补助万元补交改革前欠交养老保险金万元、清退职工股金万元。并结合企业实际对男年满50周岁工龄30年女年满40周岁工龄20年再就业困难的64名职工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办理提前退养手续13人目前通过清收旧帐和变现资产筹集改革成本万元尚缺口资金万元。(五)成立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中心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为更好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经报区人民政府同意,我局成立xxx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中心。收储经营总公司深化企业改革及附营企业民营化改制后的离退休人员和办理内部退养人员全部进入中心管理,使企业改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内部退养人员管理工作得以继续进行,实现对离退休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落实老同志的“两个待遇”。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五

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原有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部分企业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这些都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xxx倒逼xxx机制,在调整中提升,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做法】。

1、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营。

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等四个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以xxx万元田xxx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艺科技、服务体系、经营体制、产业体系、投入机制五大创新。

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扶持吉利、吉奥、巨科等排头兵企业,加快培育xxx专精特新xxx的xxx小巨人xxx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2、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xxx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xxx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适时考虑在区内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

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继续发挥路桥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这一优势,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六

说到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产业支柱,当然是建筑业了,这些年的飞速发展和建筑业规模的日益扩张,以及建筑业的增加值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非常大,所以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该怎么做?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10条计策。

项目直营,是检验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标准、第一要义和试金石。作为施工企业,如果不实行项目直营,就存在管理“空心化”,企业管理理念、品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等,都将成为空话,公司总部对于项目的管理就失去“约束”。这是因为,项目经理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项目管理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偷工减料、安全文明施工混乱、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无法正确实行,项目管理隐患重重。而对于公司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凡是影响利益追求的,就会被“弃之如敝履”,最终导致项目各自为政,企业没有形成一盘棋,公司一切的战略、目标的落实就失去了基础。因为,这种对项目的要求,都被认为是一种负担,项目经理不予配合,或只会变相配合。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总部与项目部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不是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而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而这也可能导致,几个项目赚的钱,一个项目没做好,可能都亏了。因此,挂靠是绝对走不通的,直营是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躲都躲不掉,除此别无选择。尽管转型难度很大,公司要有能力、体系相配套,但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而从营改增来看,要求企业四流合一,有进项抵扣,若做不到位,就可能增加税收负担,导致公司财务成本增加。最近一直听到民营企业反映说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了,追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前是不规范的财税管理,即使逃了税,也不好追究,但现在逃不了税了,原先逃掉的税,现在要补缴了,而公司又应对营改增乏术,表现在财务上就是税负增加了。

众所周知,当前建筑市场鱼龙混杂,开发商千差万别。如果不甄别,就可能被套牢,导致全盘皆输。

从实际看,有些项目好接,有些是朋友的项目,有些甚至是烂尾楼,甲方资信不强,手续不全,资金不全,规划没落实,资金链可能会断,要垫资,若继续承接,可能就全盘皆输。实践证明,一定不能接一些把公司拖垮的项目。(经营部门把好关,不能为了有项目而盲目承接项目)民企没有太大的固定成本,即使没项目干,还可能活下来,但干这种高风险项目,把钱砸进去了,就收不回来,可能就彻底整死。

民企一定要矢志高端市场,开拓资信实力强的高端客户。这里所讲的高端市场、高端客户,不一定是项目规模大、档次高,不是说一定要承接到500-600米的大项目,而是指业主资信一定要高端,有诚信、实力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经营正常情况下,即使项目利润比较低,但对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树立形象,或者具备创品牌的条件,或者公建项目,为公司在建筑高度、跨度上增加代表工程业绩的,或者可以为公司带来一大片市场机遇的项目,即使第一次进,不赚钱,也要做好。比如,武汉的民族建设集团,即使只有一级资质,但已经顺利承接到位于武汉雄楚大道的诚功大厦项目,该项目高195.2多米,总建筑面积13万多平米,该工程的承接,将对公司突破高端市场大有裨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民营建筑企业应该具有一种觉醒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一味靠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强化质量意识,铸造经典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认知。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价格因素已不再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质量好、品质高、耐用的产品,消费者宁可多掏钱,也愿意买。建筑行业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同一个工程,若一家企业虽然承接价格低,但工期拖延,履约差,而另一家拼质量、拼工期履约,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结果可想而知。

这里所说的服务意识,不是指服务员的服务,而是作为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过程中,不是挖空心思搞签证,钻营心计,而是为客户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值得信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建筑行业内客户类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市场开拓、客户对接、项目考察、工程建造、工期履约、工程品质以及其他所有与客户有关的.事项,都应该纳入服务体系范畴内,为客户提供高效配合、协调,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最后一定都能获得回报。比如,中建三局的客户服务体系涵盖局、公司、分公司三个层面,从高层、中层、基层全方位无缝对接服务客户,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能引起整个体系的纠偏,这种高效、全面、无缝、及时的服务体系,为中建三局保持领先优势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在这方面,仍需不断改进。

近年来,很多施工企业在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进入高端市场,承接高端项目,开拓高端客户,这是行业细分带来的客观结果。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靠单打独斗进入这样的领域,合作是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习惯了同行竞争,一个项目,几十、几百家企业同场竞争,投标时,一个屋子里挤满了几百号人,这壮观景象让外人胆颤心惊。

又如,国家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从中建三局这几年探索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的“441计划”来看,要完善四个管理体系,打造四个职业团队、构建一个管理模式,这样庞大的系统性管理工程,对于诸多民营企业而言,可能只能望其项背。但,通过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展联合经营,民企也大有可为。前几天,与一家民企老总聊天,他说新洲区以ppp模式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总承包方是一家大型央企,但新洲的几家建筑民企也在其中干。很明显,这几家民企通过与央企合作,得以进入ppp领域。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在一定不再片面的强调竞争,而合作是提升实力、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路将越走越窄。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承载着管理制度、理念、文化、技术等,是实现企业所有目标的唯一凭籍,很难相信,抛开人才而谈论其他一切有关企业发展的课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每天可能都在考虑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可能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企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但由于激励、信任的缺失或不足,尽管管理者懂得珍惜人才,但又很难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使用,而只是一种依附性、配合性的角色,导致公司与人才之间的“合作”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对双方都无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市场急剧变化,行业企业竞争环境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国家对建筑业改革的纵深推进,比如住建部2017年19号文还强调人才还可以搞事务所,以后企业资质并不重要,而是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国外的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建造师事务所等已经实行多年,我国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我们理应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如果没有一批会管理的人才的话,项目直营可能就成为空话。如果没有有业绩的高素质项目经理的话,可能接不到活。如果没有在企业战略制定、团队的凝聚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帅才,企业发展就可能成为空话。

从内涵来看,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董事会如何定位及如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以及解决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关键在于分权制衡。如果从更广义的概念来看,法人治理还包括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股东、经理层、员工、客户、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相关各方等。因此,要保持企业长久治安、持续发展,实现上市,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说,前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那么,至少从2016年开始,这种窗口期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即经济增速放缓,l型走势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掣肘。国家在改变,社会在改变,人心在改变,你不变,就将被改变,甚至抛弃。

近几年,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各种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事物不断涌现,bim、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放管服改革、电子招投标、统一市场、工匠精神、智能建筑、资质改革、建造师事务所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国办2017年19号文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业第一个与国际高度接轨的文件,很多内容都代表了国际发展趋势。这让人不得不得出一种印象,就是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关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他人瓦上霜,就可能刻舟求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也许,以退为进,将会海阔天空。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本质上看,最经典的定义将管理界定为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从实践看,除战略谋划、制度制定、决策执行、文化建设等,连员工的日常言行、行为举止、用餐习惯、精神状态等,都可成为企业管理的表现形式。当前,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兴未艾,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抢占的先机,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型升级,如果不提升管理,就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企业发展不能只有技术工人,就只会干活而不会管理,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将成为空话。

文化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有了文化品牌,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有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就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品牌做好了,就能吸引人才,提升实力,占领市场。

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承载者,而不是一个被教化的对象。企业文化也不光是做一个ci,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要对理念、愿景具有共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看,员工是建设者,每个员工都要践行,而不是仅仅对外的宣传,一种符号。比如中国建筑的十典九章,早已成为全公司上下几十万人的共同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引。

当然,在这里所讲的“十策”,并不是搞一个教条,一个课本,大家照本宣科就完了,而是针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针对当前的行业环境、政策导向和时代特征。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我们祝福所有建筑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绩,为自己、为企业、为行业、为历史,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应有的贡献。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七

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一)制定方案。县xxx结合本地实际,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制订改革实施。

方案,明确任务和目标。实施方案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县xxx20**年4月底前要将实施方案报送县政府审批。

(二)清产核资。成立清产核资小组,对纳入整合重组企业的资产、仓储设施、土地、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做到人、财、物、账、卡、表等齐全、准确、一致,20**年5月底前完成。

(三)实施重组。县xxx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县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整合重组,统一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20**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整合重组工作。

(四)总结评估。认真分析整合重组实施情况和采取的措施,客观评价整合重组后企业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改革后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年12月底前完成。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八

“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区域在各类生产要素趋紧的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十分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笔者深入到城南经济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城南经济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促进高邮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园区经济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新区土地供给困难,土地规划性质是农业用地的也不能作为工商业用途使用;三是经济外向度较低,外向型企业不多,利用国外资本、技术的能力不强;四是功能配套不全。新区的定位是“城市新区”、“工商新区”,但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偏重工业化,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知识型、科技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发达。

二、加快新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以科学规划指导转型升级。根据高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区发展方向,借鉴外地城市新区提升经验,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科学修编符合高邮实际要求“一体两翼”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公司对新区产业策划、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多方论证,形成商务配套区、商住区、工业区、物流园区等功能区,避免无序布点、无序开发。同时根据发展实际,有计划地调整规划,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面优化二产推进三产。

以特色园区培育助推转型升级。整合资源,引导特色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走“错位发展”、“特色制胜”的.路子是加快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构筑与开发区错位发展、互为呼应、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建议打破地域局限,站在全市统筹发展的高度建设新区特色园区,要继续重点引导新区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通过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批科技研发中心、一批创业孵化中心、一批创业风投基金,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构建科技研发平台。新区要通过政产学合作,建成一批科研机构,共同构筑区域创新平台。二是提升创业孵化功能。以加拿大客商投资的科技孵化器为起点,积极构建从孵化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形成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三是集聚一流科技人才。积极实施省“双创计划”、扬州“绿杨金凤引才计划”,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来一批项目,带活一个产业的思路。

以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充分依托载体创新平台,放大优势,主动出击,着力招引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一是强化产业招商。按照产业定位,坚持集聚、集群、集约,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重点是消费品工业类项目,牢牢锁定世界500强、国字头、中字号大企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政策,大力实施服务外包、创意设计、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业态,通过一批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旅游文化产业、软件产业。二是强化专业招商。进一步加强招商、谈判、捕捉信息等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招商能力。三是强化企业招商。切实把企业招商作为重要抓手,在引导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全面催生“葡萄串效应”,促使产业链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后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以品牌培育拉动转型升级。实施商标战略是提升企业乃至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商部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重要抓手。作为主管商标工作的工商部门,要当好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通过宣传和指导,增强入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推动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登记联动、企业联动、护牌联动等方式,引导入区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以品牌撬动大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以服务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作为工商部门,要把服务项目建设当作促进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优质、高效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做到主动介入、超前介入、全程介入,确保入区新企业早注册、早落户、早达产、早见效。鉴于城南经济新区已经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载体,工商部门要主动与新区商务、外管、招商等部门和企业联系,收集项目信息,争取服务的主动权。一是事前介入指导,详细了解项目情况,向投资人或引进人介绍国家产业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提供相关行业(产业)情况、合作方信用情况、企业名称预查结果、工商登记注册要件和登记注册示范文本。二是事中协助指导,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指导投资人或引进人准备书面申报材料,对申报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帮助解决。加强与上级局沟通,根据企业需要积极负责联系或全程陪同办理。对已办结登记的企业,提示办理刻章、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外汇登记等手续。三是事后跟踪指导,与重点项目企业建立长期联系,综合运用提醒、建议、规劝、警示、约谈、公示和信用约束等多种柔性方式,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经营。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九

当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落后状态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严重背离,因此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下面小编准备了关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动力的文章,提供给大家参考!

金融危机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支撑中国经济三十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新能源、新技术行业成为资本和信贷市场翘楚,传统经营理念与落后的产能遭遇着严峻挑战。

在浙江台州市,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近95%的生产总值,75%以上的财政收入,吸纳了全市85%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主体。但是在台州民营企业,典型的家族式经营和家长式管理模式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等的问题,未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严重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

如何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快恢复生产,摆脱企业发展困境,已成为当前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民营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既要从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开发、设备升级上创新;又要在流程再造、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企业、节能减排上下工夫。主动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竞争力,这是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在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世界驰名的大企业纷纷倒闭,国内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受到严重冲击。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并购就成为国内企业热衷的话题。但是,一年多来,除了个别资源型企业成功走出国门之外,真正实现海外并购的国内制造型企业可谓少之又少。但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却逆势发展,2010年3月28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这是继2006年10月收购英国锰铜公司、2009年3月27日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箱公司dsi之后,上演的一个“帽子戏法”。

吉利集团之所以能够逆势发展,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企业的元动力开发。李书福先生在公司学习丰田经验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率先研究企业的元动力理论,在企业推行元动力管理。他认为,“原动力就是要发挥企业最前沿、最前端、最神经末梢的一股能量和作用,要把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管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激发出来,这是一套比较新的管理学理论。”他把企业的元动力比做人的“元气”, 认为企业与人一样,生命力是否旺盛要看其元气是否旺盛;企业有没有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是看企业的厂房、设备,也不是看企业规模大小、资金是否充裕、技术是否先进,也不在于现有利润水平高低等因素,而关键是企业“人”的因素,即企业人力资本优化与创新团队建设。在元动力管理思想指导下,公司已经拥有一支创新性的管理团队,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这个充满活力与发展后劲的民营企业发展轨迹,看到了浙江台州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元动力开发的必要性。

然而,目前台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现阶段,大部分台州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么是企业高层的亲属或关系户,要么是一些老员工转岗而来,这些人缺乏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具备相关的管理思路和方法,有些甚至不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者所必需的协调、沟通能力等基本管理素质。

2.人力资本投资少,主动性不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以人为投资对象,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的企业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流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实现。台州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办培训、支持员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即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由于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强,人力资本会随着员工的流动而流动,一旦员工流失,企业就会人才两空,使得民营企业缺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观能动性。

3.人力资本产权不清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一样,都应该获得产权方面的收益,这是现代企业发展运营的大势所趋。而在台州民营企业家的意识中,员工只是被雇佣者,员工的劳动投入只作为换取劳动报酬的依据,而非企业的一种投资形式,因而不可能分享企业的投资收益回报。

4.人力资本外流现象严重。台州的多数民营企业,依然实行家族化经营,外来人才即便有能力也很难跻身企业的核心经营管理层。他们在企业一般处于中低职务,加上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岗位分工不明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使得外来人才在企业很难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收入期望和结果差距甚大,一旦有更好机会即选择离开。尤其在多数企业看来,人力是一种成本而非资本,企业主主要考虑如何千方百计节约人力成本,却忽视由此产生的高离职率、低产出率使企业陷入更高的生产成本当中。

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大伤元气,缺乏元动力。

企业元动力的开发与建设工程可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实现从“管理员工”向“服务员工”的转变。企业元动力的开发与建设工程应作为企业的战略定位,这是关系到企业全局与长远发展的大问题。要注重对人性的尊重和能力的实现。在满足员工需求、保障员工权益、促进员工发展的基础上,在为员工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基础上,完成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实现“管理就是服务”目标,帮助员工全面发展。

实现从“反应管理”向“预警管理”的转变。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外部环境的全面监测,识别有代表性的危机征兆,并进行正确的诊断、评价和预测,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损失 。只有主动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诚意面对问题,找寻合适的办法,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稳定人心。

实现从“成本管理”向“价值创造”的转变。要加强企业价值理念、文化建设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建设,将员工的能力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释放出来,提升单位的有效产出,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真正成为组织的战略伙伴和利润中心。

目前,台州虽有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但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已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期,为实现这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促进其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2.抓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要从单纯重视制度和技术管理转向兼顾价值理念和文化建设,从单纯依靠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规范和管理转向兼顾民主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在制度化、技术化等硬性管理基础上,注重工作态度、沟通技能等方面内容,关注员工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建设,采用更多柔性化的管理措施,从内心深处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实现与员工间的平等和合作。

实现从“行为管理”向“心理管理”的转变 。应关注员工包括工作压力、心理承受和心理需求等内容,善于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员工的心理现象,把握员工的心理规律,以激励、沟通、理解和关爱取代生硬的要求和约束。

实现“个体管理”向“团队管理”的转变。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将优秀的个体整合为有效整体的优势,应了解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每个成员的反应和变化,寻求互补的途径达成增值的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整体效能,实现从“个体管理”向“团队管理”的转变。

实现从“契约管理”向“盟约管理”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认识到,企业和员工间由单纯的合同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对于企业各种激励与约束措施的不足采用情感认同进行有效弥补,从而建立起融洽与和谐的员工关系。

从台州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现状和其所面临的挑战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人力资本吸收方面,应注重培养、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具有全球化观念的高级人才;其次,在人力资本激励方面,应设法激励、留住企业所需人才,打造一支敬业、忠诚的员工队伍;再次,企业要想办法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如果能为自己的员工提供长期的发展机会,即使不能提供足够的晋升通道让员工有奔头,也可以留住人才。这里,既需要传统的培训、开发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也可以实行内部创业、职位轮换等等,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

3.创建学习型企业,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一样,在一个环境中可以增值,在另一个环境中也可能贬值。增值的环境就是学习型企业,它可以帮助人力资本增值,使人力资本持续地自我优化。台州民营企业要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人才资本积累、开发、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建立一个内部信息网,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员工知识更新;大力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倡终身教育等。要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职业经理人,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企业更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认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等。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十

1.宣传启动调查阶段(9月15日至11月30日)。

召开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县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各系统行政主管部门召开系统相关企业人员动员会议,传达省市会议精神,宣传改革政策。调查改革范围内的企业,充分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定义职工身份、服务年限、工作类型、工资、工伤。

2、方案制定、审核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改革计划和职工安置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充分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为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做好准备。企业改革计划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人员、资产、负债)、改革费用计算截止日期、分流安置对象、职工安置方式、职工安置标准、各项安置费用计算及相关问题处理。企业改革计划制定后,主管部门应当报告七个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

3、全面实施阶段(1月1日——4月30日)。

根据县政府批准的企业改革方案,依法依规处置各类资产,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企业与职工签订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发放各项安置费用。为下岗职工办理、发放相关证件,预提社保、医保等经费的拨付移交。

4、总结完善阶段(5月1日——6月30日)。

将企业退休人员、离岗退养人员移交社区管理。做好职工档案、党、团组织关系移交及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工作。对持续运营企业做好改制后企业运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涌现的典型进行宣传表彰,对改革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总结。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十一

各镇人民政府,农林牧场,街道办事处,各派出机构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2015。

86。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理

“个转企”登记手续。

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审批服务,强化政策支撑,积极引导和扶持

“个转企”,充分尊重个体工商业户的意愿,注重激发其内在动力,让转型主体多受益,不增加转型企业的负担。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作,落实政策措施,推动

“个转企”工作顺利实施。

2013。

50%。

2014。

22。

号)“实施对产值和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转企”的原则,符合下列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督促其转型升级为企业:

(一)工业:从业人员。

20。

人及以上的;

(二)批发业:从业人员。

5

人及以上的;

(三)零售业: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的;

(四)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

20。

人及以上的;

(五)仓储业:从业人员。

20。

人及以上的;

(六)住宿业: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的;

(七)餐饮业: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的;

(八)信息传输业: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的;

(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的;

(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的;

(十一)其他未列明行业:从业人员。

10。

人及以上的;

(十二)经税务部门核定为一般纳税人的个体工商户;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登记为企业而目前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业户。

其中,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

10。

万元(含。

10。

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不含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2016。

年底前,其所得减按。

50%。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

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责任部门:县国税局、地税局)。

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按照规定加计扣除。(责任部门:县国税局、地税局)

(责任部门:县地税局)

(责任部门:县国税局、地税局)

(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地税局、房产处)

(责任部门:县国税局)

企业所得税,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责任部门:县残联、国税局、地税局)

对缴纳所得税的企业,税务机关可按核定方式缴纳税款。(责任部门:县国税局)

(责任部门:县国土局、房产处)

(责任部门: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各镇场、街道办事处)

(责任部门:县财政局)

对由个体工商户转为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的,每户给予

3000。

元资金支持。(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经信局、服务业局)。

过渡期结束后,统一按照企业缴费比例缴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个转企”后,即以上月工资总额作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基数。原按照企业参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的,仍按照原规定执行。(责任部门:县人社局、地税局)

(责任部门:县财政局、残联、国税局、地税局)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求、发展前景和信用较好但暂时有困难的小型微利企业,贷款利率尽量少上浮或不上浮。(责任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台安县支行)

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转企”小型微利企业,予以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责任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台安县支行)

市场监督管理局开辟

“绿色通道”,由专人负责,开展“个转企”工作咨询、指导及业务办理,主动提供登记指南、登记表格、指导申请人填写申请书、准备登记应提交的材料,及时出具《个体工商户转型证明》,为转型升级个体工商户办理税务、城建、国土、环保、安监等有关手续提供证明。(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一销一立”程序办理,即原个体工商户办理注销登记,注销原因为转企,同时申请转型升级企业设立登记;也可以采用直接办理变更登记的方式,无需办理个体工商户注销手续,只要在业务信息系统中标注已转企即可,沿用原个体工商户注册号。(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允许继续使用原登记字号;转型为有限公司的,允许沿用其原名称加

“有限公司”。只要投资主体、经营场所、经营范围不变,原许可批准文件仍在有效期限内的,可先行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其中,企业名称没有变化的,可继续沿用原许可批准文件;企业名称变化的,申请人可持登记机关出具的《个体工商户转型证明》,到相关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向登记机关备案。(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不改变住所(经营场所)的,且企业投资人与原个体工商户经营者一致的,不需重新提交住处(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改变住所(经营场所)的,只要提交合法使用证明即予登记。(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个转企”后,转企前个体工商户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荣誉授予部门应予认可。(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部门)。

国土资源、房产、车辆管理等部门在办理土地、房产、车辆等权属变更(过户)手续时,要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凭《个体工商户转型证明》,对

“个转企”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审批,采用便捷的方法办理开户或财户变更手续。(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国土局、房产处)。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

“个转企”工作对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县政府建立县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县“个转企”工作的综合规划、组织协调和督察考核等工作。副县长陈海涛担任召集人,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范磊、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迟海同志担任副召集人,县经信局、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城建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服务业局、残联、国税局、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台安县支行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联席会议成员(详见附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市场监督管理局、国税、地税、人力社保等部门要建立

“个转企”培育库,对有“个转企”意愿的个体工商户,及时开展相应的帮扶、引导、培育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抓好政策落实,优化服务举措,出台配套措施,制作工作流,通过开通绿色通道、组织培训指导、设立咨询专线等措施,为“个转企”的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减轻其负担。

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

“个转企”相关政策,重点宣传个体工商户与企业、规下企业与规上企业的对比优势以及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政策,增强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个转企”的意愿和主动性,营造“个转企”工作良好氛围。

建立

“个转企”、“小升规”工作考核制度。县政府根据“个转企”、“小升规”重点行业个体工商户数量情况,细化“个转企”、“小升规”工作指数,并将其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评范围。同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定期通报量化完成情况,并实行年度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篇十二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么些年的高速发展使得建筑业规模增长很快,但是2015年以后,营改增的实施,使得诸多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导致转型升级,也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建筑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10个策略带你了解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10个策略带你了解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项目直营,是检验民营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标准、第一要义和试金石。作为施工企业,如果不实行项目直营,就存在管理“空心化”,企业管理理念、品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等,都将成为空话,公司总部对于项目的管理就失去“约束”。这是因为,项目经理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项目管理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偷工减料、安全文明施工混乱、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无法正确实行,项目管理隐患重重。而对于公司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凡是影响利益追求的,就会被“弃之如敝履”,最终导致项目各自为政,企业没有形成一盘棋,公司一切的战略、目标的落实就失去了基础。因为,这种对项目的要求,都被认为是一种负担,项目经理不予配合,或只会变相配合。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总部与项目部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不是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而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而这也可能导致,几个项目赚的钱,一个项目没做好,可能都亏了。因此,挂靠是绝对走不通的,直营是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躲都躲不掉,除此别无选择。尽管转型难度很大,公司要有能力、体系相配套,但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而从营改增来看,要求企业四流合一,有进项抵扣,若做不到位,就可能增加税收负担,导致公司财务成本增加。最近一直听到民营企业反映说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了,追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前是不规范的财税管理,即使逃了税,也不好追究,但现在逃不了税了,原先逃掉的税,现在要补缴了,而公司又应对营改增乏术,表现在财务上就是税负增加了。

因此,如果我们还以建筑业为主业的话,项目直营是必须过的一个关,这个不做,什么都是空谈。

众所周知,当前建筑市场鱼龙混杂,开发商千差万别。如果不甄别,就可能被套牢,导致全盘皆输。

从实际看,有些项目好接,有些是朋友的项目,有些甚至是烂尾楼,甲方资信不强,手续不全,资金不全,规划没落实,资金链可能会断,要垫资,若继续承接,可能就全盘皆输。实践证明,一定不能接一些把公司拖垮的项目。民企没有太大的固定成本,即使没项目干,还可能活下来,但干这种高风险项目,把钱砸进去了,就收不回来,可能就彻底整死。

民企一定要矢志高端市场,开拓资信实力强的高端客户。这里所讲的高端市场、高端客户,不一定是项目规模大、档次高,不是说一定要承接到500-600米的大项目,而是指业主资信一定要高端,有诚信、实力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经营正常情况下,即使项目利润比较低,但对企业进入高端市场,树立形象,或者具备创品牌的条件,或者公建项目,为公司在建筑高度、跨度上增加代表工程业绩的,或者可以为公司带来一大片市场机遇的项目,即使第一次进,不赚钱,也要做好。比如,武汉的民族建设集团,即使只有一级资质,但已经顺利承接到位于武汉雄楚大道的诚功大厦项目,该项目高195.2多米,总建筑面积13万多平米,该工程的承接,将对公司突破高端市场大有裨益。

总之,在没有任务情况下,一定要防止干把自己砸进去的项目。不能吃毒药、苦酒,宁可挨饿,也不能吃泻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民营建筑企业应该具有一种觉醒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一味靠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强化质量意识,铸造经典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认知。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价格因素已不再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质量好、品质高、耐用的产品,消费者宁可多掏钱,也愿意买。建筑行业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同一个工程,若一家企业虽然承接价格低,但工期拖延,履约差,而另一家拼质量、拼工期履约,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结果可想而知。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使用功能基本相同的一款衣服,价格从几十、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都有,以致对于某些高消费人士,任何一件衣服,哪怕只是一双袜子,一条内裤,你要不让他多花点钱,他心里都不舒服。服装业早已告别廉价取胜的时代,品牌战略在这个行业非常成功。赚大钱的几乎没有一个靠的是偷工减料,真正成功的是品牌创造者,而非产品生产者。对于广大民营建筑企业而言,就要树立经典意识,为客户、市场、社会“生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产品。

这里所说的服务意识,不是指服务员的服务,而是作为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过程中,不是挖空心思搞签证,钻营心计,而是为客户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值得信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内涵来讲,具有服务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利益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别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把利己和利他行为有机协调起来,常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首先以别人为中心,服务别人,才能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

建筑行业内客户类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市场开拓、客户对接、项目考察、工程建造、工期履约、工程品质以及其他所有与客户有关的事项,都应该纳入服务体系范畴内,为客户提供高效配合、协调,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最后一定都能获得回报。比如,中建三局的客户服务体系涵盖局、公司、分公司三个层面,从高层、中层、基层全方位无缝对接服务客户,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能引起整个体系的纠偏,这种高效、全面、无缝、及时的服务体系,为中建三局保持领先优势注入了强大动力。民营建筑企业在这方面,仍需不断改进。

近年来,很多施工企业在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进入高端市场,承接高端项目,开拓高端客户,这是行业细分带来的客观结果。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靠单打独斗进入这样的领域,合作是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习惯了同行竞争,一个项目,几十、几百家企业同场竞争,投标时,一个屋子里挤满了几百号人,这壮观景象让外人胆颤心惊。

但是行业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合作可能更应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尤其是在ppp、工程总承包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趋势的背景下,同行合作则是主要选择。这种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联合行动的方式。一般而言,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具有合作的基础。随着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资金条件越来越苛刻,单靠一家企业根本无法拿下,一定要合作。当前国家大力推行ppp,很多民营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只能与ppp擦肩而过,“同行也只能看热闹”,这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ppp本质是激活社会资本,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从各省市发布的ppp目录中看到,项目资金需求非常大,但具有强大资金实力的民企屈指可数,且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这就决定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分得一杯羹。

又如,国家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对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从中建三局这几年探索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的“441计划”来看,要完善四个管理体系,打造四个职业团队、构建一个管理模式,这样庞大的系统性管理工程,对于诸多民营企业而言,可能只能望其项背。但,通过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展联合经营,民企也大有可为。前几天,与一家民企老总聊天,他说新洲区以ppp模式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总承包方是一家大型央企,但新洲的几家建筑民企也在其中干。很明显,这几家民企通过与央企合作,得以进入ppp领域。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在一定不再片面的强调竞争,而合作是提升实力、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路将越走越窄。

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承载着管理制度、理念、文化、技术等,是实现企业所有目标的唯一凭籍,很难相信,抛开人才而谈论其他一切有关企业发展的课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每天可能都在考虑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可能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企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但由于激励、信任的缺失或不足,尽管管理者懂得珍惜人才,但又很难将人才作为核心要素使用,而只是一种依附性、配合性的角色,导致公司与人才之间的“合作”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对双方都无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形,我们在企业调研中经常发现,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资质升级搞信息化,专门从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高材生,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但是人才招进以后,由于长远的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的缺乏,导致其感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心灰意冷,人才流失。

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市场急剧变化,行业企业竞争环境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国家对建筑业改革的纵深推进,比如住建部2017年19号文还强调人才还可以搞事务所,以后企业资质并不重要,而是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国外的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建造师事务所等已经实行多年,我国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我们理应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如果没有一批会管理的人才的话,项目直营可能就成为空话。如果没有有业绩的高素质项目经理的话,可能接不到活。如果没有在企业战略制定、团队的凝聚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帅才,企业发展就可能成为空话。

法人治理是企业长治久安、减少内讧,激励各方面积极性的制度核心。我们一般谈论的是狭义的法人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和创始人的原因,目前一些民企股权呈现非常分散和非常集中两种形态,表现为一股独大、金字塔型、监事会形同虚设、二元结构等,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困难重重。股权持有者与公司员工的利益存在冲突,天天就是人和人斗,没有更多心思抓企业经营生产,长久下去,企业发展岌岌可危。

从内涵来看,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董事会如何定位及如何对经理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以及解决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关键在于分权制衡。如果从更广义的概念来看,法人治理还包括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股东、经理层、员工、客户、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相关各方等。因此,要保持企业长久治安、持续发展,实现上市,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说,前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那么,至少从2016年开始,这种窗口期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即经济增速放缓,l型走势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掣肘。国家在改变,社会在改变,人心在改变,你不变,就将被改变,甚至抛弃。

近几年,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各种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事物不断涌现,bim、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放管服改革、电子招投标、统一市场、工匠精神、智能建筑、资质改革、建造师事务所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国办2017年19号文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业第一个与国际高度接轨的文件,很多内容都代表了国际发展趋势。这让人不得不得出一种印象,就是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关注,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他人瓦上霜,就可能刻舟求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民企存在很多困境,如市场开拓后劲不足、任务承接储备不足、项目管理规范不足、工程款回收持续性不足、营改增后减负效应不足、科技研发成果应用不足、ppp项目合作融资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后来经过深度了解,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好大喜功、贪大求全,跟不上时代发展。比如,国家对企业资质开始进行改革,不再重视特级、一级等企业资质的培育,而更强调建造师、项目经理个人职业资格的管理,但有的企业仍然一门心思升特级,恕不知,也许等升为特级,可能就成为一张废纸了。又如,有的企业一开始从劳务做起,赚点钱了,就做总承包,然后开始做房地产,最后亏得一塌糊涂。说得好听这是延伸产业链,说得不好听,其实是一种不务正业,对自身认识不足,专业化也是一种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不要非要往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拓展。前几天,湖北新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一个高管来拜访我,听他说,他们公司bim做的不错,在投标中经常使用,以至于给他们投标带来了很大好处,业主非常认可。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也许,以退为进,将会海阔天空。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本质上看,最经典的定义将管理界定为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从实践看,除战略谋划、制度制定、决策执行、文化建设等,连员工的日常言行、行为举止、用餐习惯、精神状态等,都可成为企业管理的表现形式。当前,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兴未艾,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抢占的先机,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武汉建筑业企业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建三局、山河集团等行业领先者就率先进行管理变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集团管控力。比如中建三局的“两化融合”、山河集团的“一事一议”灵活决策机制和终端审核等,都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加强管理变革,增强集团管控力,可能还未意识到紧迫性,对于信息化、bim、互联网+等,可能还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具体工作仍未开展。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民企仍在进行前期的“听”、“看”、“学”。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要开展相关工作,这是一种进步。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型升级,如果不提升管理,就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企业发展不能只有技术工人,就只会干活而不会管理,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将成为空话。

文化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有了文化品牌,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有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就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品牌做好了,就能吸引人才,提升实力,占领市场。

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员工要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承载者,而不是一个被教化的对象。企业文化也不光是做一个ci,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要对理念、愿景具有共同的认知。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看,员工是建设者,每个员工都要践行,而不是仅仅对外的宣传,一种符号。比如中国建筑的十典九章,早已成为全公司上下几十万人的共同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引。

文化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吸引力、凝聚力,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一致认同,形成共识,最重要的在于对员工的关爱,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有了人,什么就都有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将企业打造成为员工实现理想,获得幸福感,成就感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只是打工谋活的工具。总之,文化建设,就是要企业员工都有一种主人公精神,只有这样,企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就都能够真正的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将文化建设放在最后,并不是说企业文化最不重要,相反,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要将企业建设成为员工事业的舞台,能将所有员工凝聚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时企业就焕发出竞争力。

当然,在这里所讲的“十策”,并不是搞一个教条,一个课本,大家照本宣科就完了,而是针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困难,针对当前的行业环境、政策导向和时代特征。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我们祝福所有建筑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绩,为自己、为企业、为行业、为历史,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应有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