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1:37:57 页码:9
2023年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通用10篇)
2023-11-26 11:37:57    小编:zdfb

跑步是一种简单且经济的户外健身方式。怎样撰写一份有深度的环保总结?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总结的可操作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传递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一

认真学习了田院长《做人要大气的文章》的文章,感觉做人就是要大气点好!

做为一名普通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怎么做到大气呢。结合文中的观点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大气是境界。正如文中所说人不能免俗,即便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除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外,还是要讲一点境界的。做为一个“小人物”不能整天低着头把眼光停留在养家糊口,追求那一点物欲上。要抬起头看看更高的境界,感受一下“海到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格局,要不断用德行去修养,向身边先进职工学习,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系医院发展,做一个思想境界开阔的人。

大气是智慧。智慧是把静态的知识运用起来,惠及别人、惠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气度,靠的是人格、是大气。作为负责医院一项工作的中层干部就应当有这种大气,要把本科室在这一信息领域掌握的经验、方法及时传授给应用科室,使他们能够及时、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同时科内要开展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做固守自己的所谓学识,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书呆子。

大气是淡泊。淡泊说白了就是“看得开”,一个人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凡事“名利”至上肯定是不好的。“争名夺利”让人活得太累,还可能得不偿失。我们不能为个人“名利”而工作,医院是所有职工赖以生存的平台,是职工的大家,这个大家没有了,我们的小家也就不好过了,因此我们要为医院这个大家而工作。

大气是宽容。“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我这个人是老实人,遵循尊敬别人的人格,损害别人的话不说,损害别人的事不做的原则。

在生活和工作中基本能够做到小事不较真,不计较一语一言的宠辱,吃得了亏,受得了屈。为他人着想、宽容别人,还逐渐学会了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遇到和同事间的矛盾总是想着别人曾经的帮助,以德报怨。在共同为医院工作的前提下,即使吃点亏也不是问题。

大气是担当。担当是一种敢于、勇于把责任扛起来的浩然大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气势。我们且不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不敢忘忧国”这些国家天下之大担当,对于我们这些“小人物”来说,家庭里扶老携幼,单位里攻坚克难,朋友间鼎力相助,工作上爱岗敬业,食其禄,终其事,敢负责任,能负责任,就是担当。这就是我们这些现实中小人物的“大气”,有了这种“大气”,就有了人格力量。有了这种力量,肩负之事能成,托你之人心坦,而你的路就宽,就好走。以上担当谨记并努力做好。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二

作家梁晓声在评价高考作文时说,当今中学生的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反观之,一些中学生的作文的确飘逸着一缕衣食无忧、自恋自怜的小资情调,而难见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那么,中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少一些浅薄、多一份厚重呢?法宝只有一个:积淀。下面笔者通过品析一篇习作,来解读“积淀”的三个要旨。

我选择向你致敬。

江苏省阜宁中学苏璐。

天似乎越来越蓝了,像大块的蓝宝石镶在那里。路旁的树木直挺挺地插向天空,地上已落满了一层黄叶。漫步街头,有时会看到乞讨的妇人,破旧的衣服裹了一层又一层,她们或眼神浑浊,或步覆蹒珊,与夜晚城市里闪烁的霓虹格格不入。这时我总会想起家乡村口那个瘦骨嶙峋却目光灼灼的老人――红姥姥。

她为什么叫红姥姥,我已经记不清了,好像她曾孙的名字叫红。她是村里年龄最大精神却最好的老人。她的儿媳和儿子对她都不好,记忆中的她经常被儿媳赶出来,深秋时候她甚至只穿着单薄的衬衣。她儿媳就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双手叉腰,跟圆规似的,嘴里还不停地叫骂:“老不死的,有种你别回来!老不死的……”她喜欢跑到我家来,因为我外婆是她唯一的朋友。“咋又被打,还被赶出来了?”外婆一边给她冲糖水一边问,她瞪着眼睛,目光呆滞,说:“儿大不由娘啊。”然后手指绞着衬衣,沉默不语。不过,她很快就会开心起来。开心起来的她,会从衬衣内侧掏出手帕,里面是几个未吸到底的长短不一的烟头儿,她眯着眼睛细细地看着。是的,她喜欢吸烟,可没钱买。于是总跟在别人后面拣烟头儿,如果还没熄灭,就用力吸两口,熄了的话就小心翼翼地收到手帕里,包起来揣在怀里,贴身放着。有时我会偷拿爸爸的烟给她,她总是不停地摆手,还说红姥姥就爱吸烟头儿,所以我后来在路上看到烟头儿总会拣回家带给她。

有一次,她带着我晒太阳,问我:“小囡,你看到过彩虹吗?”我使劲想了想,又使劲摇了摇头,她努了努嘴:“那是很漂亮的东西!有好几种颜色呢,红色、绿色、黄色,样子就像咱孙庄的那座桥。”我抓着她的手摇了摇:“我想看……”她有些无奈:“那在天上呢,下过雨才会出来。”“可以走上去吗?”我问道。“可以啊,不过得是人的灵魂。听说,走过它就会到一个没有人打你,没有人骂你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鲜花和糖果。”说着,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块糖:“给,吃。”糖块有些脏,还粘着棉絮,我愣了愣,没有去接。她的脸霎时沉了下来:“连你也嫌弃我……”然后转身,走回家。她走得很慢,全无了往日的精神,她的白发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无力的光。

后来,她便很少带我出去摘野果了,也很少陪我晒太阳。直到某个早上,妈妈告诉我,她走了,永远地走了。

那天天阴着,下着小雨,像谁家女儿忍着哭丧的脸似的。我看着红姥姥躺在那里,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灵柩旁,她的儿子和儿媳哭天喊地,不懂世事的红还在忙着和其他孩子追逐。我忍不住了,冲出了门,脸上全湿了,已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雨一连下了好几天。红姥姥下葬那天,天放晴了,七彩的虹桥横跨在天际,光芒夺目,恍惚中我似乎看到她在向我招手,告诉我她就要跨过那座桥去(本网网)那个充满幸福的地方了。

对不起,红姥姥!其实我一直想对你说:在我心里你活得最有尊严,就像天空中那座七彩的桥,从不为谁弯腰,却为每个人支起了通向自己梦想的路!

上文的最大亮点在于“厚重”,而这份厚重又因为作者浮雕式的工描让人心头别样的“沉重”。那么,这份“厚重”又是怎样练成的呢?探究之,皆源于以下三个“积淀”。

一、素材的积淀。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在成名作《人生》发表之后,自感“‘路’郎‘材’尽”,几年时间笔端再无片字流出。于是,他“闭关”三年,翻阅记录了间的五种报纸,采访范围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又历经三年呕心创作,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终于横空出世,它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当然,我们中学生不可能像大作家那样为一篇作文而“三年生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重”之材,又何来“厚重”之文?就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半径而言,完全可以按照下面的序列进行写作素材的积淀:自己都不震撼的素材自己当时很震撼的素材自己现在还震撼的素材。时间是一把筛子,它在推移中不仅过滤着素材,而且过滤着素材中的撼人“因子”。“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要始终坚信这样一点:吃了无数次仍觉满口生香的菜,第一次吃一定可口。同样,当时你很震撼、现在仍在震撼的素材,一定可以震撼读者,因为读者是第一次接触你的写作素材。

上文的小作者是如何积淀红姥姥的素材的呢?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师:这篇文章不仅感人肺腑,而且撼人心魄,请问是原创的吗?

生:是的,这个“红姥姥”萦绕在我心头已经十多年了,不仅挥之不去,而且日久弥香。一看到“我选择向你致敬”这个文题时,我的心头就立刻浮现出了这位可怜而又可敬的“红姥姥”。

师:为什么你只写了“拣拾烟头”、“拒接糖块”这两件事呢?

生:红姥姥的生平往事似“一地鸡毛”,纷繁而杂乱,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还铭记于心的独有这两件事。我想,能用十年时间刻进我心灵深处的故事,也应该能震撼读者吧!

二、思想的积淀。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和各种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洞察力和穿透力也在“与时俱进”,而这也决定了他们写作上立意的“由浅入深”和选材的“去粗取精”。“厚重”之文和“浅薄”之文的真正差距更多的不是文笔等技术上的差距,而是认知水平等思想上的差距。如果思想积淀的火候不到、认知事物的水平不到,想铸就厚重之文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我们中学生要想做在架子上随兴蹦跳的百灵,就不仅要加强思想的积淀,还要加强思想的实践,积极投身辩论、演讲等活动,因为思想是越积越深,也是越辩越清、越说越明的。

上文的小作者对红姥姥的认识,也是随着思想的积淀逐渐“潜”人红姥姥精神的内核的。

师:你觉得红姥姥身上最震撼你的是什么?

生:小时候,我就觉得红姥姥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但进入高中以后,我隐隐觉得,在生命的寒冬中,红姥姥能不訇然倒下,一定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她。对此,我一直在苦苦探寻。

师:那么,你是什么时候探寻到这“天地苍茫一根骨”的呢?

生:大约是在高二下学期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尊严”一词一下子拨开了我认识上的迷雾:“被打出门”、“拣拾烟头”足见其身份卑微,但我偷爸爸的香烟给她,她拒绝了,因为她有尊严;当我拒绝她的糖块时,她却黯然神伤,因为她渴望得到尊重。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评价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面对着这样一位“活得最有尊严”的老人,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向你致敬”。

三、艺术的积淀。

厚重素材的调遣和深邃主旨的表现都需要深厚的艺术积淀作为支撑,否则就会陷入…力’(艺术表现力)不从‘心’(对素材、思想积淀的用心)”的僵局。那么,“力”从何来呢?首届全国十大推动渎书人物高万祥说:“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书香中国、文化中国的梦想?”我想,肩负着“读写并举”重任的中学生更有必要对名家的名篇名著进行悉心的涵咏,在涵咏中感知其技法,感受其妙处,感悟其真气。只有这样,我们对厚重之文的驾驭才能似“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中学生进行艺术积淀有三大抓手:一是研习语文课本,这是“教学”;二是自习语文读本,这是“自学”;_一是课外品读名著,这是“游学”。三管齐下,自身的艺术修养一・定能日益深厚,写作手法一定能日臻圆熟。有此底蕴,对厚重之文的驾驭自然会少几分斧凿刀痕、生硬呆滞,而多几分自然流露、举重若轻。

上文的小作者对红姥姥素材的驱遣和“有尊严地活着”主旨的表现正是建立在其所积淀起的深厚的艺术功底之上的。

师:你这篇文章有些地方似乎有我们学过的课文的影子。

生:是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那座“七彩的虹桥”的构思。

生: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带着“灵魂的有无”的疑问走向末路的,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太太是沐着天国的光辉升入天堂的,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以身化彩蝶来演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在我的文章中,“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古华《芙蓉镇》)的红姥姥之所以能在灵与肉的撞击中屹立不倒,她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根精神支柱在支撑,于是我让红姥姥在今生憧憬着“七彩的虹桥”,在来生走上了“七彩的虹桥”。这座“七彩的虹桥”,是珍爱生命的泰然,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忍,更是人性中那抹最亮丽的光。我在构思时就一直在思虑,红姥姥如果走不上这座“七彩的虹桥”,于情不忍,于旨也不深。

有高原,才有高峰。只有在深厚的素材积淀、思想积淀、艺术积淀的高原上,才能矗立起“厚重”之文的高峰,我们应该坚信:“厚积”必能“薄发”,只要你积淀的火候到了,厚重之文则一定能“可望”亦“可即”也。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三

提起老家村南的那一方池塘,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精彩句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不断闪现在脑海,那种精美极致的画面久挥不去。北方的池塘虽然缺少江南水乡那种旖旎无限的风韵,荷叶笼罩恬淡舒适的温情,更无一轮玉盘下水朗月仰望空中皓月的脉脉含情,却充满了雄浑粗犷的气势,挂满了各种棱角分明的线条和洋溢着四季分明的性格。在心里,那方池塘与我的意义丝毫不输于朱先生对荷塘月色的留恋。

池塘位于村南,离家箭步之遥。南北长三千多米,东西宽两千多米。形状巨大,水面呈三角状,底边一道宽大厚实的堤坝,顶角对着远处叠嶂青魆的山峦。池塘立体为漏斗形,两边坡高草密,一泓池水如同掬在手中的珍珠,不离不弃几十年,滋润和造福一方百姓。岸边各色果木杂树相间,如阴的绿岸如同两只臂膊伸向远方的大山,在视野尽头与池塘顶角交汇一处,如同一位靓丽少女的丝滑披肩,随风轻摆,嫩绿便滴满池塘。

晴日里,塘含远山,巨峰倒映其间,身侧两袖绿绒昂起,头顶云白风轻,耳畔鸟语阵阵,隐隐透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鲑鱼肥”的江南诗画意境。

池塘在老家被唤作水库。一来此塘水极深、占地广,二来旱涝时节兼有蓄水调节生产之用。因此水库到是最妥帖的称呼。历史不长,大约50,60年的样子。听父母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天降大雨,山沟上游山体滑坡垮塌,山洪下泄淤积堰塞至此,后来村里派人依据地势拦坝修筑才初具规模,后来历经多年改造,才逐渐形成了眼前这一方水光潋滟的村中盛景。

春节回家省亲,一到家就带着孩子来到这童年时让人流连忘返的塘边。儿子兴奋地在一旁不停地燃放爆竹,噼噼啪啪的声响不绝于耳,像极了水库对归家游子的欢迎。现在的水库看起来比当年巍峨雄伟了许多,重新修葺过的大坝已全部换成了石质和水泥的基座和平面,规规整整,焕然一新。岸边的树木移栽修剪过也整齐不少,水面也较以前开阔了许多,全然没有了当年恣肆的树叶枝条横七竖八蓬在水面而形成的伞盖,也没有了曲折明灭的岸形,一腔姿色抬眼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点燃的爆竹被调皮的儿子一颗颗扔进水里,掉入水中拖着一缕长长的烟尾,一路逶迤像蝌蚪一样弯弯曲曲向前滑行游走,须臾爆响,水面升腾起一阵烟雾,一圈圈的波纹好像在儿子的鼓掌声中层层激荡开去,夹杂着孩子一阵开心的笑声,童贞乐趣也瞬间清澈荡漾如眼前的一池碧波。

村庄变化不小,水库的变化也确在意料之中,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她也经历着社会的变迁,从一个贫穷的时代走向一个富裕的时代,她还会继续下去。

回过来再看眼前那规整的模样好像在那里见过,不是在城市的公园里么?是极,是在城市的公园!难怪此时站在她的旁边突兀地生出些许陌生,似乎我不再和她有着当年的亲近了,我唐突的出现和伫立遐思的神情与她的现在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了。我找不出问题在哪?或许是大坝两侧的岸堤上没有了碧绿的草,石缝中少了娉婷的花吧!

小时候的水库堤坝还是一片黄土和花草的天堂,塘岸是泥土的,大坝也是泥土夯筑,只是近水的地方有一层巨大的石块,用来减抵塘水对于大坝底部常年的冲击和侵蚀。那些巨石也刚好给了勤于家务的主妇们提供了一方洗衣濯足的场所。一年春夏秋三季都常有人在此忙碌。冬季则变成了调皮的孩童们溜冰的巨型冰场。那时这里早已约定俗成变为了家庭主妇们交换相夫教子的经验和拉扯东家长西家短的交流场所及村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所在。不信,你可仔细聆听,那些大老远都可以听到的主妇们突然爆发出的笑声和喊叫孩子们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回荡呢!

孩子们自然也是这地方的常客。他们通常围在洗衣服的`农妇们周边,从泥里挖几只蚯蚓做饵,趁机撒下自制的鱼钩,不经意时常会有不错的收获。间或会有正在洗涤的张家婶,李家妈喊叫着钓鱼的孩童帮忙拧干洗净的衣物。于是那一片片的衣物、床罩、被单之类的东西又像一朵朵张开翅膀的大鸟飞开去停留在库坝的斜坡上,千姿百态,神情各异。

早些时候的衣物黑灰色居多,样式也常显单一,后来就色彩缤纷,样式更是五花八门了。一只只黑灰的大鸟逐渐变换为一片片五彩的祥云点缀在满坡的青草碎花之上。当最初的皂角换为肥皂后,那些洗干净的衣物就缓缓地散发出缕缕的阳光的味道和淡淡的肥皂的青香。孩童们最喜爱躺在那些彩云之间,那种暖暖的味道就像躺在母亲的身旁。常会有孩子贪恋这种芬芳,在一旁甜甜睡去,忘记了回家吃饭。那一方花草彩云的岸,就是孩子们花花绿绿的天,也是他们眼中的整个世界。

儿子的鞭炮声倏地让我回过神来,此时已是冬季,这里自然没有了满坡的彩色和享受阳光的少年。眼前的这种石质的坡面似乎也不太适合躺在那里享受蓝天吧!回家问过父亲,他说,现在大家都用上了洗衣机,去库边洗衣服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近几年污染加重,即使三伏天,去水库游泳的孩子也少了很多。听完我的心里一凉,沉默很久。

不过说到游泳,哦,游泳!记得就是在这一片水塘里我才学会了的。那时候的游泳是不用专人教的。不像现在的儿子们一代,选教练,交费用,还要选择教练和孩子都便捷的时间。每次训练带一大堆物品,如眼镜,拖鞋,防晒霜什么的,还要接送。本来一个好端端快乐放松的活动却成了父母和孩子的负担。

那时看着一帮小伙伴在水里游来荡去,我心里实在痒痒。只是当时过于胆小,在水边略高水面的地方修一个泥滑道,一头高出水面,一头潜入水中,泼上水,和几个不会游泳的伙伴光着屁股在上面滑来滑去,也会开心半晌,一个暑假,整天把自己弄得泥猴一样,大人们也不过问,我们也自得其乐,常常是乐不思归。

玩久了也有烦腻的时候,于是开始央求伙伴们教我游泳。那年代农村学校夏季的午休时间很长,大约有三个多小时。于是一帮孩子趁着老师午休,偷偷溜到水库边,甩掉裤子,鞋子,找一处水浅之处,几个同伴架着我一步步踏入水中,直到水没至脖颈时,他们突然撒手,泥鳅一样四散游开,只剩下我在水中挣扎。说来也怪,连续喝了三天池塘水之后,我居然也会游泳了。现在想起来好像那时候的塘水是可以喝的,也并没有给我带去什么疾病,反而让我留恋那种乡土的味道,一生难忘。会游泳了,就企求更刺激的冒险,开始一步步游向池塘深处。不到一个星期,我欢天喜地的喊叫声就会顺着水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响彻起来。

学会游泳后水库边上的菜地就遭殃了。那时村里派了一位老人看护菜地。午休时,一群光着屁股的孩童猫着腰,不顾杂草荆棘,爬上山坡,潜进菜地。一颗颗红艳欲滴的西红柿很快就像手榴弹一样被扔向水中。激起坡边的水鸭子一片喧闹和孩子们一阵阵紧张的心跳。若是被老人发现,也决计无甚大的麻烦,一个个滑溜溜泥鳅样的孩子就纷纷从崖畔上一跃跌入水中,一个猛子,便失去了影踪,只有零星的西红柿沉浮在水面,点缀着孩子们的欢乐,给大家的冒险行动增添了不少喜庆的色彩。

后来,上学了,这里依然是上学,放学路上的必经之处。

特别难忘的是放学后几个人躺在草坡上仰望蓝天,憧憬未来,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有时候因为学业不佳,这里就成为躲避家长责罚的极好的避难所。一阵抓青蛙,掏蚯蚓,找蝉蜕的玩乐,什么学习的事,家长的责备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水库岸边不仅给了我们小时候最适时的安慰,也是我们儿童时代最值得留恋的天下。

身旁的儿子突然问道:“爸爸,明年夏天回来时,我可以到水库里游泳吗?”我沉吟片刻,缓缓地摇摇头,残忍地拒绝了他。我知道我的行为让他很失望,但可以有别的选择吗?我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我的做法是对是错。

儿子的问题我只能淡淡地回答,污染太严重。看着身边的儿子为了几颗鞭炮就乐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我真不知道是不是该告诉他真相。他们这一代的确很可怜。我们的儿童时代在真山真水里生活过,真正地快乐过。他们比我们见识多,拥有的书籍多,电子产品多,却少了许多乐趣。当小学的他给我讲伊利亚特,阿克流斯,大流士,莎士比亚的时候,我很惊愕,我们那时最多只知道孙悟空和满世界的乱跑。

我有我的传承,他们又怎么面对自己的后代呢?

我沉思着,想象着眼前水库的未来。看似清澈的水,村人怎么就不来戏水?

记得暑假回家时村里大面积种植的黄瓜成熟,我带着孩子到隔壁串门。村人无甚招待孩子,随手拿了根黄瓜,我揶揄道:“怎么不给孩子拿个大一点,好看的?“对方嘿嘿一笑,指着角落里不起眼的一个篮子说:”这是留给自家吃的,绝对没有农药和化肥。”我愣了半天:“你们把用了农药和化肥的卖给我们城里的人吃啊?!”农村人是实在的,道出:“没有化肥农药的黄瓜长得不好看的,菜贩子们不收,价格也低,那其实才是你们叫的绿色蔬菜呢!”我无语良久。

看来我的乡愁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分成施了肥的和纯天然的了吧!

那么这眼前的水库是不是也和我们的下一代,地里的黄瓜一样是急功近利的产物?我真不愿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怎么会污染呢?那时候的水明明是可以打回家盛在水缸里喝的!生活中也绝对离不开的。

那一方养人的天地,随着我逐渐长大,水库也成为了我一个惯常的劳作之所。家中牲畜饮水,大件物品的洗涤在当时都是要去水库才能完成的。

记得最常做的家务就是淘洗小麦。

农村人做法是把从粮仓里取出的小麦装入竹篮,挑至水边,慢慢浸入水中,再快速摇摆竹篮,让小麦中的空壳,尘土一点点漂渗到水中。如此几次,淘洗干净后的麦子再被倒在蔑席子上晾晒,直至干透后送至磨坊碾磨成粉,晚上一家人就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馒头了。

整个过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光着脚站在水中,任小鱼儿啄着脚趾,看着大些的鱼儿抢食麦粒的惬意景象了。把竹篮缓缓沉入水中,一群贪食的鱼儿们会不邀自来,纷涌在竹篮四周,胆大的不时游入篮中觅食,这时,淘麦人只要眼疾手快,突然把篮子从水中拎出,一定收获颇丰,一解多日不见腥荤的馋虫了。

那些年的水滋润了大家的生活,也和村庄的命运连在一起。

还记得全村人集体和水库相关的几个情景。

第一次时我大约六七岁的样子。那年天旱了很久,平常吃水的井已经打不出水来了,村旁的河流也干涸了很久。于是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水库,约有一个星期,全村的人、畜、庄稼饮用水,灌溉水都来自于水库,导致水库的水位内急剧下降,村里人都在担心的时候,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却大大地开心了一次。

那时的水大约下降到了成人的肚脐附近,水库里大鱼儿游动时的背鳍时刻都清晰可见,于是有几个好事的,跃入池中,三五下就捉到一条大鱼。消息一传开,全村的人都由抗旱转为了捕鱼。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被甩上坡岸,在草丛里杂乱地蹦跳,孩子们雀跃着扑上去。整个场面蔚为壮观,大人们在水里捕鱼,孩子们在岸上捕鱼,一副热闹的景象。后来村子里统一了行动,把大家捕获的鱼进行了分配。一时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飘起了鱼汤的鲜香。那年父亲穿着皮裤,怀抱一只巨大鲤鱼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保存至今。

第二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修水利工程。乡里要把我们村树立为农业灌溉示范区。于是水库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既是鱼塘也担负起灌溉区的蓄水调节池。要先抽掉水,在临近灌溉管道的地方筑造水泥阀,于是很快,全村人集体捕鱼的盛况再次得以演绎,池塘里的鱼也再次成为了各家各户餐桌上的佳肴。与此同时村里也专门派人清理了水库里多年的淤泥,在一片改革的春风中,村子和水库都换发出了新的生命。从此这一方黄土地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相,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这些都仰仗于水库对灌溉水量的调节作用。

后来我家承包了水库的管理权。于是爷爷和我就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平素大家浆洗衣物,牲畜饮水依旧,但只要有人拿着鱼竿前来钓鱼,哼,肯定不行。家里每年专门放养鱼苗,爷爷说要给后代一个鱼虾满池的水库,于是就再也没见过集体捕捞的场面了。后来爷爷去世,我离家读书,家里人手不够,就归还了承包权。后来听父亲说,水库几易其手,再后来就不知道归谁管理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里的休闲族们也纷至沓来,只要交上几元或几十元就能支开小木凳,架起鱼竿,消磨掉一天的功夫了。

现在再去看池塘,却再也不见了当年满塘鸭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景象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动人场面了。

到家许久了,儿子刚才的问题还盘桓在心头。

水库还是那个水库,对于她的怀念还是丝丝牵绊,那些融入记忆和骨子里的岁月是无法抹去的。

怀念她四季鲜明的个性。春季由黄转青的山坡和槐花满树的温馨蕴育了生长的气息。夏季里火热朝天,畅游其间的惬意与自由。秋季鱼虾满塘,四周硕果累累,崖畔上满园菜香。冬日里皑皑白雪下的冰场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酷。怀念她“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那种朦胧可爱,怀念她夕阳西下“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悠远意境,更怀念她月色静寂中倒映其中的玉盘和几点星光,几声虫鸣的浪漫。

水库作为以前交流、集散、相聚的重要场所,现在她的功能已经丧失殆尽。每年,像我这样从外地归来的游子们还会如约到这里安抚自己积蓄已久的思乡愁绪。只是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孩子们大呼小叫相互召唤的嬉闹声,那些洗衣的主妇们棒槌锤出的韵律节奏也随风逝去了很久,坡岸上花草和槐树的花香与繁茂也随着岁月的冬去春来散尽了妩媚,取而代之的是别的观赏植物。社会不断发展,水库的功能也日新月异。

对于那些青春已逝,远在他乡的归人,池塘的水不再是那时的水,池塘的景也不再是思念中当年的模样。

物是人非,除了探望家人,难道真的会泯了让人留恋的希冀吗?

我永远希望答案为:不!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四

麻姑山佛海禅寺(又名铁佛寺、观音寺),位于嵩县田湖镇古城村西和于岭村东的麻姑山上,由中华金慧集团董事局主席、《佛海》编审委员会主席、《佛海》总编辑,两地三岸民间交流协会主席陈林峰大师命名。

佛海禅寺历史悠久,相传兴起于西汉时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道安法师的僧团曾在陆浑一带住过,伏牛山的佛教开始记于史册,伏牛山的僧兵抗倭的故事享誉世间,影响仅次于少林。麻姑山佛海禅寺是伏牛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九皋喂母寺、西岩龙兴寺、明皋寿圣寺(原属嵩县)同为嵩北修行的重要场所。

佛海禅寺在清代鼎盛时期有殿房二十余间,僧人多大数百人,寺田百余亩,铁佛像二十余尊,四方信士不计其数。据现存碑文记载,佛海禅寺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时,殿宇恢弘,寺规森严,法事隆盛,香火兴旺。据村里90高龄老人回忆,寺里原来有个与西岩山相对的大钟,两钟一响,声音洪亮,余音不绝于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延至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寺院荒芜,僧侣凋零。建国之佛事不兴,经纬失散,铁佛炉熔,钟磬不闻,僧舍仅存数间。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好背景下,当地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生活,人们对佛教信仰的热情大增,为了满足当地的信教需求,发展当地经济和旅游事业,以及解决嵩北信徒较多而活动场所较少的现象,同时为嵩县的发展添砖加瓦,在释延凯法师的帮助下,在数千信士和上万信奉佛教的群众的支持下,当地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初步已完成重建寺庙的各种筹备工作。

在于岭村村长于法和村委书记杨永智的大力支持下,嵩县宗教局对我寺拟主持释延凯法师进行了考察,认定其爱国爱教、作风正派、资质优良、出家二十多年,定能胜任我寺主持教职。另外,经佛海禅寺村信众认定,已成立释延凯法师、张团斌居士、李多女居士、王老代等成员组,专门负责筹备工作。

我寺重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当地居民除提供集体荒坡十余亩归寺院永久使用外,在修建道路、疏通水路电路等各项工作中都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无私的奉献。同村村民及当地村民纷纷献策献计、捐钱捐物,前期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展顺利。

现在,每天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信徒及百姓到寺院上香。这是他们信佛向善虔诚之心的见证,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寄托。

然而,重修寺院是一件需要更多人参与与关注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是一件需要充足时间和资金的大工程。我们希望社会各界更够奉献自己的力量,用滴水穿石的决心和勇气使佛海禅寺重建工作早日完工!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五

父母都是属于性格强悍的人,这样的家庭注定战争不断。从我记事时起,父母经常发生争吵,有时是因为一方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有时是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每次都是母亲骂父亲,然后双方互骂,继而就是父亲劈头盖脸打母亲,直至母亲不再咒骂,不再挣扎。每次他们吵架,我都会恐惧地蜷缩着身子躲在床角,尽力往里缩,好离他们远些。但不幸的是,每次我都是他们之间战争的见证者,我无从逃避。

有天半夜,我被打骂声吵醒了,睡眼朦胧中我看到,父亲骑在母亲身上,一巴掌一巴掌地狠狠煸着母亲,母亲开始还低声骂着,后来不出声了,我以为母亲死了,放声大哭,邻居听后赶来,父亲才住手。那一晚,我彻底恨上了父亲,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对父亲的仇视。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生活得小心谨慎,战战兢兢。

平时只要我做错事,父亲总会不顾场合地骂我,当着邻居的面,当着朋友的面,甚至当着同学的面。不可想象的是,他甚至诅咒过我死。我的自尊被肆意地践踏,我的情感被恣肆地摧残。每次我都被他骂得体无完肤,心碎成片,痛不欲生。如花的年龄,我却不只一次想到过死。

父亲在外地工作,一个月仅回家呆四五天。就是这几天,也让我感觉如坐针毡。他在家时,家里的空气似乎都是凝滞的。每次他回家,我都希望他的假期快快结束,希望他能远离我的视线。

长久以来,我一直恨着父亲,我自问对他没有丝毫的感情。他不会善解人意,不会宽以待人,不会与人相处,只知道指责与咒骂。我不止恨他,而且鄙视他。

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我嗤之以鼻。我只知道,他是我内心挥之不去的“劫”。还好,母亲的爱一直陪伴着我,这让我伤痕累累的心感受到些许的温暖。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报了离家很远的长沙,我希望离他越远越好。但事与愿违,我只考上了本省的一所学校。

我毕业的时候,分配不景气,工作大多是找关系。每次父亲去给别人送礼,都会骂我一顿。是啊,是我令他委曲求全,是我令他低三下四,我的出生或许完全是个错误。

要结婚了,母亲希望我能招婿在家,我死活要出嫁。只有我知道,我内心里有多恨父亲。对这个家,我没有丝毫留恋,有的只是对母亲的不舍和担心。

结婚那一天,临出门的时候,无意间回头,看到躲在角落里的父亲。父亲老泪纵横,满脸凄惶与不舍。那一刻,我竟感觉到丝丝快感。

婚后,怕母亲孤独,我经常回娘家,但大多都是趁父亲不在时去。我怕见父亲,更怕他咬牙切齿的咒骂。重要的是,他咒骂的形象已经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我努力想忘却,却不能够。

有次,记不清因什么事,他又骂开了我,我气血上涌,多年来积压的怒火终于爆发,我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绪,狠狠回骂了他几句,然后扬长而去。走在路上,眼泪象断线的珍珠,流个不停。那一刻,我真希望他不是我的父亲,我知道我有这样的想法太离谱太偏激太不孝,但那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想法。

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爱过我,是否在意过我,外人看我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内心的伤痛只有自已知晓。一直以为自已是可怜的,从没有得到父亲宽厚深沉的爱,有的只是呵斥和指责。

有次和母亲聊天,谈及父亲,压抑多年的不满终于喷薄而出,我嚎啕大哭。母亲很惊讶,不知我对父亲的恨意竟是如此之深。母亲说,一个父亲怎会不爱自已的孩子?是啊,一个父亲怎么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而且是唯一的孩子。我也尽量在想,可能他爱的方式与众不同吧,留给我的总是伤痛与恶梦。总感觉,父亲是个自私的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同时也是个勤勉顾家的人。

其实父亲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钻一行爱一行,会做裁缝,会做饭,喜欢做家务,爱清洁,年青时还爱打猎,所以小时候我经常能吃到各种野味。那时兴喝红茶菌,他几次试验,终于成功,每天一杯红茶菌,是我的最爱。

就如母亲说的,可能他是爱我的,可是方式不对,除了让我有一颗恨他的心以外,对他再没有半点感恩的心。

我无数次想改变我的想法,从内心对父亲亲近起来,但往事如昨,伤痛依旧,每每想来,仍是痛彻心腑。我该何去何从呢,怎样才能走出心灵的困惑呢?我不知道。

爱人今年调到其它城市工作,日子一下变得灰暗起来,幸好还有女儿陪伴着,生活总不至于那般寂寞。爱人走后,母亲经常给我打电话,叫我去吃饭,然而因为不想面对父亲,我总是推推托托。

父亲退休后在家也没闲着,反倒比上班时还要忙碌,也是,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做饭、种菜、养花、弄草------,他做的事情很多,做饭是他最爱。相比之下,母亲倒显得轻闲多了。经过岁月的磨难,他们相互之间也知道彼此珍惜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母亲也不再发牢骚了;母亲偶尔发脾气,父亲则一笑置之。对父亲的恨意在他们彼此相濡以沫中慢慢淡却。父亲老了,在我面前再也不会疾言厉色了,反倒学会了看我的脸色了。

父亲越来越象个小孩了。每次得知我要去吃饭,他都要精心准备。看我和女儿吃得香甜,他眉梢眼角都透着喜悦。有次,女儿不经意说了一句:姥爷做的饭真好吃,我以后要每天来吃姥爷做的饭。父亲明显地愣了一下,眼泪慢慢沁了出来。母亲打趣说:孩子说一句,至于这样吗?要你一直做饭你倒还乐意了?父亲笑着对女儿说:以后想吃什么就告诉姥爷,姥爷给你做。

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微微佝偻的`身子,我极力抑制着想要流出的眼泪。那一刻,我对父亲再也没有丝毫的恨意,有的只是女儿对父亲的爱和理解。

扪心自问,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的倔强我的冷漠我的偏激我的不屑一顾也曾深深伤过父亲的心。一直以来,我记住的都是他带给我的伤害,忽略了我带给他的更深的伤害,更忽略了他的付出他的爱。

父亲其实是爱我的,他是以自已的方式在爱着,只不过当我的恨意蒙蔽了双眼时,他的爱我也就视而不见了。

子欲养而亲不在。父母大了,属于他们的时间正在变少,孝敬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真心爱着他们,我很庆幸,我醒悟得不算太晚。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六

几年前我生日的那天早晨,万物已经苏醒,阳光也很清澈。可是我知道,即将被送出去领养的猫崽,它已经再也醒不过来了。

我把小猫的尸体,安葬在房屋对面的山坡上,那是当初发现它的地方。四周野生的牵牛花藤蔓和青草铺满一地,在土坡间那棵茁壮的小杨树树根下,土堆隆起,那里是它最终解脱和安眠的归宿地,也是葬着我愧意的怀念墓园。

九月初的某天,无意间听到对面土坡上有细嫩的小猫叫声,看到有过路的小女孩儿和他的妈妈循声走去,似乎听到女孩儿说着什么,她们俯身看了一会就离开了。我横穿过街道走到那里,发现砖头瓦砾间有四只幼小的猫崽在玩耍,显然有人是来看望过的,有个纸碗里装着牛奶,还有其他米饭等食物的迹象。我想可能是喂大猫吃的吧,虽然看着不像有母猫照管它们。我简易地给它们搭了个遮蔽处,就离开了。

又过了两天,我看到附近的一个男孩在那里抱着只猫崽玩儿,还提着它尾巴耍,就赶过去劝说他放下看,不要那么做。看到搭的猫窝已经被搞坏,另三只小猫也不见了踪影。我想起去年有人说过附近小狗被哪个男孩弄死了,看他迟迟不想离开的样子,最终还是不放心,就把这只小猫带回来收养。

这是只蓝眼睛的白色波斯猫。它太小了,身体比手掌大不了多少,刚好一只手就能托住它,挺可爱也挺健康的样子,就是稍显脏乎乎的,身上还有猫虱。没办法,还是用温水给它洗了澡,趁着虱子暂时不能快速爬动时,用镊子一个个为它清除。隔过两天再清洗,才算彻底帮它除虱干净。

我没有养小幼猫的经验,也没有更多时间去照管它,想给它找个最终的收养人。联系了很久,终于在q群找到个尚未谋面的网友,表示愿意收养它。又说十一假期回乡探亲照顾不了,我想那我就多照管几天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吧。

小猫晚上在暖和的垫子上睡觉,它会侧躺着蜷成一团,尾巴尖一定是触碰在小鼻子那里,看着就让人想笑。有时我会对它说“呀,咱都睡成这样啦!”当然它是睡死听不见的。而在白天,它会趴睡在一块垫着报纸的半弧形绿色琉璃瓦上。我注意到有几次它睡得太惬意了,竟侧转过来把小脑袋搭在瓦帮上,或者一只小爪也搂搭在那里。这时候往往是在阳光正好的门边,被暖暖的照晒着。每次洗过澡也是把它安放在这瓦片上,给它吹干或日光浴,那个时候,它基本很长时间里都不乱跑动。

和所有健康活泼的小猫一样,它会去扑抓地上和它身体差不多大的食品包装袋,或着是椅子腿。也会在屋里像巡逻兵一样走来走去,或者蹲守在房门口“站岗瞭望”。它好奇时,会睁着两个圆圆的眼睛,从家具后或缝隙里看你,即使你向它做出任何滑稽恐吓的表情,它都不为所动,仍是一副单纯迷惑的样子。

我是基本素食的人,小猫食量也不大。手边没有奶粉,刚好有含奶粉成分的咖啡伴侣,就在小食盒里冲调好喂它。它鼻子很灵,一闻到食物的味道就开始叫,喝得很欢。后来还发现它喜欢吃“源力”的甜面包切片,就买过两次,喂自己也喂它。有时,我早餐煮了速溶燕麦粥,把伴侣调到里面,味道很香,它也给舔食干净了。

发现它吃过后不爱活动了,以为它犯懒,怕它消化不了,就用小竿子轻轻赶着它活动。它往往是声如羔羊地咩咩叫着,挪个地方仍然蹲在那里。随后换猫沙盆的时候,看它的便便比较软,我想可能是偶尔的食物原因,没有引起警觉。

10号的时候,它有点爱睡觉,吃的东西也不多了。我正忙着填写标书赶任务,自己都不顾上自己了。11号发现它有点走路打晃,晚上它开始有点拉稀,我网上咨询了养过猫的人,决定带它去动物医院。附近还没有,就又坐公交又走路,到那里都快中午了。

医生听我说过症状后,先检测看是不是猫瘟,确定没有后又输营养液。它太小太虚弱了,腿上的血管太细,左右两条腿都无法下针,只好扎脖子。它躺在我的腿上,没有多少体温,连站立和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医生坐在对面把着针头,三五分钟时,小猫有点微弱的呼吸急促,瞳孔有点扩张,不过还好很快恢复原初的样子。医生叮嘱了保暖和饮水问题,表示小猫如果能挺过今晚,明天就再带它来输一次液。我心里惦记着工作事务,匆忙离开时也忘了问问有没有治疗药。

回来又给它加了保暖措施,让它安安静静地休息,大约每两个多小时喂它点水。它不能自己吃喝了,只有医生教的用注射管灌喂。看着那点奶水顺着它咽喉蠕动,滑进身体,我心里感觉到无比怜惜。那一天基本耽误得没做成什么事情。

13号天气有点阴雨后来转晴了。看它能蹒跚站起来走了,想找便盆,也能开始找点吃的,我就边案头工作边抽时间照料,没有去成医院。到晚上十一点左右,听到它哼叫两声,我揭开纸盒里给它垫盖的保暖垫子,发现它还是有点拉,摸到肚子却柔软的像空口袋,我心里有些着急,就跑去药店买了治肠胃炎的胶囊,回来兑了一小半药粉在牛奶里灌给它,当时能感觉有时能吞咽下,有时就打湿在头下垫的纸巾上。小猫清澈的眼睛始终是无神睁着的,让我有点不忍再去对视它,我想它也许真的挺不过这个午夜了。

这一晚睡得很不踏实,为了不想小猫,我大脑半醒半梦间试图考虑标书中涉及的预算,然而似乎总有小猫身体的一部分又浮现在我脑海中,不是它毛团的样子,就是它的一只爪或者是小耳朵。我想,这也许是同屋的小猫让我别忘记和抛弃它的心灵托付吧。

有人说,猫狗牲畜等动物,是前生有孽罪灵魂的投胎,要在今世有生之年修满福德,才能在来生的转世中得享好报。撇开迷信传说不论,在物竞天择的严酷现实生存中,小动物本身也不容易享有圆满福分,而我们作为高过它们性命的人,如果没能好好关爱照料它们,没能帮助它今生功德圆满就短寿早夭,增加了它们的修福阻力,那是自己难以原谅与忏悔的罪过啊!

毕竟还是大意了、疏忽、失责了。在它患病怏怏不快的时候,它无法告诉你。那因喜欢去捧它揉搓的时候;恶作剧地给它举高放高的时候;看到它洗干净又滚了一身沙子而轻责它的时候;希望它多吃一点的时候……也许正是我们好心害死了它,一切的懊悔都在这小生命的了结之后,陡然增重了心灵的砝码。小猫用它的离世,让我进一步体悟,人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善待幼弱的生命。

那只我曾一遍遍教它并学会在沙子刨坑的小猫;在我投入工作时悄然卧在脚边,以致起身不知情就差点踩到的小猫;给它洗完澡晒干,抱起来问它闻闻自己香不香?它会用“哎”的叫声回答我的小猫……那噙满着留恋眼神的小猫!望你来生好运!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七

第一、文章的序言,是书的魂魄,请谁写很重要。经师长教师指导,让我请有影响的作家学者,谁会为一个初涉文学创作的我浪费时光写序呢?情急之下,我想起了李春林师长教师。李师长教师乃我省文学泰斗、诗人、文人书法家、编审,他曾担纲主编过畅销文学类刊物《微型小说选刊》,该杂志是我几十年来每期必购读物,它让我爱不释手。我今天能走上文学之路与它不无关系。于是我找到在省出版社退休的彭开天同窗,请他协助接洽原同在出版社工作的李师长教师。

早在岁首年代,我就有将本身在刊发的42篇文章出版成书的设法主意。为此我还特别撰写了一篇《闻鸡起舞、永一贯息》的文章,作为献给新年的礼品。之所以拖到如今才问世,是认为文章数量不足,如仓促出炉,稍显脆弱。如今与大年夜大年夜家会晤的《幸福时光》谢陈散文集,54篇文章显然厚重的.多。

本人才疏学浅,写作起步晚(始于客岁7月),根本差(业余水准)。但信念满满,干劲实足。虽不算高产,但保持每月2—3篇文章见诸;虽文笔稍逊,但贵在保持,虚心进修、不耻下问。天天上彀浏览美文佳作成为我必修功课。

我的文章虽算不了上乘之作,但也是辛苦奋动所得。因而对于出版,我视为人生盛典,非分特别负责严肃地对待。在接下来的预备工作中,让我又有一番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触感染: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准许了我的请求。面对敬佩的文学前辈,让我无比冲动,轰动大年夜大年夜驾,更让我被宠若惊。近期气候炎热难耐,推敲到早已年过七旬的李师长教师的身材,我起先只发给他十几篇重要文章。然而他执意要我把所有文稿发给他,还几回在德律风中询问我一些根本情况。想象他白叟家伏案亲自阅览十多万字的书稿和写序,让我深感歉意!我被他这种严谨负责的治学立场合折服。

我无数遍拜读过李师长教师饱含豪情的文字,一篇通俗的序言,在李老的笔下,写得似散文诗、含情脉脉、娓娓道来、有条有理。点评之精准、分析之深刻,文采之隽永,不得不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久久沉醉在李老用美文营造的意境中。感激李师长教师的辛苦奋作和对愚辈的厚爱!它必定鼓励我精进发奋,赓续攀登文学岑岭。

第二、书本的装帧和设计。能较好表示书的咀嚼。其实我也曾有过间歇编排设计书本、杂志的经历,凭本身的美术专业素养,拿出来的编排后果应当不会太差。但我照样找到在出版社工作,并在书本装帧行业赫赫有名的大年夜大年夜黉舍友揭同元师长教师协助。在策划和设计中,老同窗亲自操笔上手,让我十分冲动。如本大年夜大年夜家看到的这本书,代表了当今书本装帧的时尚品位,是以显得特别号贵。

最后借我的新书《幸福时光》面世之际,我还要感激各位审稿的师长教师、专家学者及文友们,你们给了我忘我的鼓励和赞助;感激广大年夜大年夜的热忱读者的分享和点赞;感激书中所涉及和表示的每一位亲人、师长教师、同窗和同伙。感激为这本书默默出力的每一小我!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八

陇东是塬的家乡,是塬的世界。陇东的塬最多,董志塬、枣胜塬、长武塬等大大小小达12个之多;陇东的塬也最大,超10万亩之巨;仅董志塬就有一万三千六百多亩;陇东的塬还最深厚,平均有150米以上。塬上有山,有河,有川,尤其众多的窑洞,独具特色。塬上生长着春天,流淌着甜蜜,蕴藏着珍宝,饱含着希望。每一粒黄土都有滚烫的记忆,难忘的回味;每一块黄土塬都有动人的故事,美妙的传说;每一孔窑洞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深沉的憧憬。塬是陇东的符号,陇东的名片,陇东的魂灵。

是地球上最苍茫雄浑的黄土塬,生长着陇东人辉煌的故事,书写了一串昨天的传奇。翻开久远的史册,轩辕黄帝最早的足迹,走出了播谷种豆的农耕文化,走出了衣冠文字的黄河文明;硕大完整的黄河古象化石,填补了世界的唯一,堪称完美的世界奇迹。阅读陈列的书页,延安窑洞的灯光,最先点燃了南梁的火种,第一个“陕甘苏维埃政府”的旗帜,不仅把整个黄土塬的天空照耀得一片通红,而且不断在四处漫延开来,刘志丹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先驱,用青春和追求,用鲜血和生命,激荡了许多伟大不朽的悲歌慷慨,在新中国的奋斗史上谱写出耀眼的一页;也有刘巧儿,一个及其普通平常的农家女子,向几千年牢固的封建婚姻恶习发起了永敢无畏的抗争,掀起了一股新时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用一腔滚烫的热血,滋润着无数青年儿女的情怀,在时代的记录中留下浓重的一笔。细数统计图表,“陇东粮仓”早已有名,每年上亿吨商品粮,支撑着新共和国建设的脚步,“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的一个边边”就是最公认的赞誉。

是地球上最古老朴实的黄土窑洞,孵化着陇东人灵魂的热情,勾画了一幅今天的努力。农家人的窑洞,黄土铸就的身躯,风雨炼成的性格,向阳而座,凿在厚实的黄土崖上,三孔一家,五面一院,朴实而简陋,热情而温柔。古旧的窗扉泛黄的窗纸,衬映着一幅幅剪纸花,折射着夕阳的余晖。窑内墙壁光滑的墙泥,镶嵌着一帧帧七彩的刺绣画,悬挂着形状各异的香包,辉映着农人的热情,散发着农家的馨香。陈年院墙上镢剔的锋痕,挥舞着一排排整齐的橄榄旗,托举着顽强坚韧的生命。

窑顶的塬面上,一缕缕炊烟正袅袅娜娜扭舞出来,好似少女窈窕的身姿,带着烤烟浓浓的清香,裹着桃杏甜蜜的情思,旋着黄花开心的笑脸。炊烟下面,农人们在热乎乎的锅灶里,烹煮着酸酸甜甜苦苦乐乐的日子。大自然给予的一切欢乐,他们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所有艰辛,他们毫不退缩的抗争,把淳朴豪放的西北风采和黄土深情的灵魂,添加到塬土味甚浓的悠悠陇东道情,注入到栩栩灵动的皮影,绣含到馨香醉人的荷包香囊中,从门隙窗缝里挤出来,感染得天上的星星眨眼跳动助兴,招惹得池塘中的争相和曲,诱惑得月光大胆弹拨帮阵,连悠闲的晚风都被挑逗得撩动塬土上所有的神韵,将热闹的欢欣涂抹在崖头小院,将坚定的自信裸陈在深沉的黄土塬。窑院边那个缠白羊肚子手巾的老汉,正蘸着夜色就着旱烟擦拭锄头,心里是和月亮一样又亮又圆的.心愿。这心愿,无论带到哪里,那里就能凿出一个又一个像窑洞一样矗立的大大感叹号,那里就会长出一片又一片绿树红花,粮茂果丰,那里就可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乡土味厚醇的永恒。

是地球上最衷爱青翠的绿色,昭示着陇东人热烈活泼的青春,滋润着明天的勃勃生机。从小南河沟,到关山林场,再到长长的子午岭,一路林荫草密,四野花红鸟鸣,满目翡翠珍宝。苍翠的松柏,浓郁的杨柳,茂密的沙棘,各种树木花草挤满了黄土塬的沟沟岔岔。悠扬的黄鹂,扑飞的野鸡,乱窜的灰兔,各种动物生灵出没于黄土塬的山山洼洼。这绿,仿佛褐黄中飘浮的一抹绿色云团,裸黄中镶嵌的一块绿色宝石,自信招摇地拂动着、召唤着,每一枝株干,都在竭力展示着生命的本色,挺直腰板去追逐触摸太阳;每一朵花叶都在拼力唱响青春的呐喊,张开手臂拥抱着黄土的旋律。这绿,因为饱含了陇东人辛勤的汗水、操劳的心血、浓厚的情意,才这样清新而有灵性。

陇东,也因这绿而成熟,黄土塬因这绿而年轻。置身于此,似乎被松柏所掩埋,被灌木丛所覆盖,被花香所熏晕,被小动物所牵引,听到了山泉的呼吸,闻到了南国的气息,感到了自然的情致,摸到了黄土的韵律。捧一把轻风在绿波中奔跑,呼吸满山沁脾幽香;掬一缕阳光在欢笑中描画,采摘一沟通红的硕果,郁闷会被拂去,疲惫会被消融,伤痕会被熨平,灵魂会被洗涤。这绿色,是陇东命运的兆示,是陇东的梦幻,陇东的憧憬,陇东的未来。

是地球上最庄严虔诚的信仰,支撑着陇东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引领着未来的追求。你瞧,那些点头翘尾不知疲倦的叩头机,高傲地立在黄土塬上,用执著捧出奉献,用朴实鼓舞着陇东人的情怀。虽然它不分昼夜,不管风雨,都在努力运转,虽然它散布在山边沟沿塬脚,它并不孤独,脉管里的血流进众多城市、乡村,与无数的汽车、拖拉机等车流同行,与无数的机器同鸣,或转化成无数的物资材料,变成生活的日常用品。尽管它因风雨的抚摸而皮肤粗糙,因烈日的炙烤而目光混浊,因长久的呐喊而声音深沉,它是一个刚强的化身。也因它领受着地火岩浆的焚烧,接受着日月星辰的注目,沐浴着风霜雪雨的洗礼,胸中总有一股沸腾的热流涌动。而且,它从土腥味的汗海中走来,从执著跋涉的脚步中走来,倾注着五彩光环的梦想中走来,汇集了几代人虔诚的信念和追求,一架叩头机就是陇东人一个充满朴实自信的身影,每一次抬起与放下,就是陇东人一组沉稳顽强的脚步迈动。

是地球上沉积最深厚凝重的黄土,托举着陇东人厚实执著的步伐,充盈着实在憨厚的梦想。黄土塬的故事古老而又年轻,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风风雨雨,踩着岁月的节奏,循着时光的年轮,富饶时不骄傲,不煊赫,穷困时不彷徨,不呻吟,委屈时不埋怨,不消沉,默默地做着自己最大的奉献,默默地塑造着自己感人的形象,默默地为人类提供可以索取、依赖和生息的家园,生生息息养育了多少流星般倏忽仓猝、伟大或平凡的生命,生,靠她,死,也离不开她。是生的源泉,是死的归宿。从她朴拙平实的酮体中,仔细阅读,准会发现许许多多热烈燃烧的题目,会寻觅到那股不屈不挠昂首挺胸的气势来。这气势,是山脉的雀跃,河流的图腾;用心倾听,准会听到一种激越昂扬的节奏和肆意蔓延自信的声音;也会感受到生长着强大的真诚的气息。这气息慢慢渗透那些与她长相厮守相濡以沫的人们身体里,便会化作一种神奇的力量。这力量,驱伴着先人们的驻足繁衍,追寻一个永恒不朽的信念,引导着后人们改造建设发展一个比脚下更大更美的塬,并把金色的阳光银色的河流黄色的泥土,甚至自己头上的青丝共同编织成一个又一个执著的梦,进而升华成心底的魂灵。

看呀,塬上天如蓝缎,云似白绢,羊儿在青翠的山坡上啃着嫩嫩的阳光,鸟雀在碧绿的枝头上摇着悠长的银铃,黄土塬裸露着坚实的胸膛和肌肉,显示着强悍的体魄和不屈的性格。陇东人正以山的气势,塬的胸怀,水的毅力,用汗水和智慧,用勤劳和勇敢,进行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黄土塬不再封闭,不再沉寂,陇东人不再徘徊,不再困惑。一切生命和活动,都在震醒一个古老而苍莽的睡梦。田野上那一头拉犁的黄牛,正躬身拉紧耕耘的绳套,启动开拓的犁铧,摇响前行的铜铃,昂起坚韧的头颅,向着前面的目标,一步一个起点,一步一个期待,直到把太阳从东山驮到西山,每一个毛孔都吸收着阳光,流淌着希冀的汗滴,在这片黄土塬上播种着心里的种子。这也正是陇东人的缩影。

安卧在黄土的怀抱里享受自然,是一种追求,依偎在天边的山峦下耕耘自然,同样是一种追求,奋斗在落后中发展自然,更是一种应有的追求。黄土塬,陇东人的性格,憨厚朴实;叩头机,陇东人的精神,坚韧执著;红花绿树,陇东人的向往,馨香深远;五谷杂粮,陇东人的日子,真切实在。

黄土塬,我永远无法忘却的一方热土。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九

在我的家乡青岛西海岸,有两座同为“岸海名山”的山峦,一座叫大珠山,另一座叫小珠山。传说西天瑶池的一位仙女外出游玩,不小心把自己戴的手链弄断了,珠子散落到了人间,其中的两颗落到了胶州湾畔的黄海岸边,变成了大小两座珠山。“仙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

其实,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大小珠山的雄奇秀丽却是实实在在的。同在“水云边”的大珠、小珠两座山大约相距三四十华里,小珠山海拔725米,而大珠山海拔仅有486米,因此当地素有“大珠山大,小珠山高”和“大珠山不大,小珠山不小”之说。两山呈南北雄峙之势,故又有“双珠嵌云”之说。

双珠之中我更钟情于大珠山。大珠山三面环海,北连陆地,远远望去,像一浸润在海中的地上仙境,又恰似镶嵌在云中的天上人间,雄奇峻秀,飘渺俊逸,充满神奇,不免令人心存向往。

初识大珠山,是在年幼时,通过当时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广播网上了解的,记得是当地广播站播诵的当地剧团自编自演的神话剧,内容就是关于大珠山的,自那时起就开始对大珠山充满了好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逐步增加,走进大珠山早已由幼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不仅如此,由于大珠山早已融入到生活的圈子之中,我们全家已连续多年办理了常年登山卡,时不时地邀朋携友经常到大珠山中登山游玩,怡情健身。

大珠山总面积65平方公里,可见大珠山的确并不小。进出大珠山主要有两条道,一条是从北而入的石门寺入口,另一条是由东而进的“珠山秀谷”入口。两处入口都是环湖拥抱,山映湖中,青山绿水,妩媚娇娆。

平时进入大珠山,一般是以健身怡情为目的,鉴于时间关系,总喜欢走从北而入的石门寺入口,原因是走这里路段不长不短,沿山涧上下自然形成一条环形山路,有上有下,有起有伏,曲折有致,溪桥相拥,风景秀丽,非常适合休闲健身,修身怡情,特别是约上几个家人朋友,边登山边说笑,浏览于大山之内,忘情于山水之中,既交流了思想,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调节了心情,虽累却愉悦,谈笑间不知不觉便沿山涧转了一圈,颇有成就感。

“珠山秀谷”入口,是由东而进的,走这条路进山,一般是于每年春天的“杜鹃花会”期间。“珠山秀谷”,顾名思义就是大珠山中的一条花海簇拥的美丽山谷,一听名字就不免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这也是大珠山景色之最佳处。每年春天三四月间,清明前后,这里便逐步成了花的海洋,先是漫山遍野迎风傲寒的连翘花,一株株、一丛丛竞相开放,金黄色的花朵压满枝条,抢先奏响了迎春乐曲。紧接着,不甘寂寞的杜鹃花也便陆陆续续地争相展露秀资。这里的杜鹃花区号称“万亩杜鹃”,是江北地区非常罕见的野生杜鹃,当然这些杜鹃也不止一个品种,开花最早的是一种当地人称为“蓝荆子”的花,也有人称为柴杜鹃,颜色是紫色的,这里的杜鹃花主要以这种花为主。还有一种是俗称映山红的杜鹃,开花较晚,一般是在“蓝荆子”杜鹃花开过之后才开放,不过也正好接续了杜鹃花区的连续性,大大延长了杜鹃花区的.花开时间,为游人提供了赏花的不同时间段。另外,为了增加花的品种,延长赏花时间,景区还人工栽植了不少花卉,如景区内外随处可见的樱花、桃花、梨花、玉兰花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美丽花卉,为整个“珠山秀谷”增添了无穷魅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识大珠山真面目,必须真正走进大珠山。因为大珠山的雄、奇、峻、秀,只有走进大珠山,才能真正体验到。而走进大珠山,最好的办法就是穿越大珠山,也就是对上述两个不同入口处都要走到,不走“回头路”。

穿越大珠山,一般需要时间必须充裕。若不紧不慢,边走边看,悠哉游哉地玩,大约需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甚至更长,当然是因人而异。因为两个入口相距约四公里左右,如果开车去的话,最好多约上几个人,开两辆车,一边停一辆,便于人员接送。我们“玩”的几次大珠山穿越便是如此。我们穿越大珠山时,多是约上三个家庭一起,专门拿出一天时间,有时还有意安排在山中打牌娱乐,吃喝玩乐,倒也悠哉游哉。

穿越大珠山,走进大珠山,可以体味到单纯从一个入口进出不同的风景与愉悦。大珠山的名胜很多,传说也很多。这里山谷处丛林茂盛,植被稠密;山峰中巨石嶙峋,惟妙惟肖。大珠山素以“峰奇、石异、谷秀、花繁”闻名于世,曾被誉为“古胶州八大景”之首。主峰大砦顶之阴有寺名石门寺,因寺门为两块自然形成的巨石而得名,始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隐于山坳,曾经多次毁于战乱而后重建。寺内多竹,外有塔林。大珠山南端濒海处,有湘子门、南天门、阎王鼻子等名胜。在湘子门侧有帽子峰,上有徐庶庙,传说三国时徐庶曾隐居于此。大珠山文物颇多,尤以石窟为珍,多为隋唐时代遗留下来的。相传大珠山有石窟99座,后大部分遭毁弃,现仅存3处,其中一处有佛像30多尊,皆为隋唐风格。大珠山还吸引了历朝历代的不少文人墨客前来以文会友,修身养性,并留下了很多诗词文赋、书画石刻,为大珠山的风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大珠山,更喜欢的还是大珠山的石。大珠山的石头与众不同,石面圆滑,奇石众多,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这可能是沧海桑田的缘故吧。因为我始终相信,大珠山是从海里冒出来的,经过亿万年海浪的冲击打磨,形成了它独特的山形石势。最为形象的是,在石门寺内向西南观山,峰顶有巨石如一尊大佛端坐,其东侧一小石僧正向大佛叩拜,其动作、神态,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石门寺东南山峰处有几个隆起的小山包,远远望去,其首、胸、臀部自然连接如一卧佛,特别是头部,嘴鼻眉眼栩栩如生,慈眉善目,安然静躺,千百年如一日地静观人间万象,大有无言胜有言之妙。此外,不同的山峰之上,还有许多惟妙惟肖的奇石,如金龟奔月、鳄鱼探海、飞来包袱、母子情深,如女儿石、老鹰石、鳖儿石、和尚石、书卷石等等,且从不同的角度观之,其动物肖形各有不同,据说每一处奇石背后,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不免令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喜欢大珠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特喜欢大珠山的水。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大珠山海拔虽不算高,但看上去却是巍峨挺拔,我想这也许是大珠山出自大海的缘故吧。大珠山的水清澈、透明,无污染、无杂质,观之愉悦,饮之甘冽,是名副其实的山泉水。在山中,很多石下流出清泉,最著名的当属位于山中段西坡半山腰的一处名为“茗泉”的泉水,无论春夏秋冬,天干天涝,常年水流不断,登山之人常常不惜路途遥远、罔顾旅途劳顿,从此汲水带回家中享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不少当地人还是专门为取此水而前来登山的。在山下的石门寺旁,有一眼年代久远的“玉泉”,泉水甘冽如玉,紧傍寺门跟下,与古老的寺院相映成趣,加之美妙的神话传说,更是成了人们观泉取水,甚至祈福求寿的必至之处。山上的雨水与山中的泉水,汇合成了山涧的河水,随着山势起伏,时而渗入地下,时而流出沙石,清洌洌的河水沿山涧一直流到山下的人工湖里,于是“一面湖水三面山,山水相映杨柳岸,微波荡漾起涟漪,风平浪静映天蓝”,好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秀丽无比的山水图!石门寺出入口如是,珠山秀谷出入口亦如是。

大珠山,风情万种。

风情大珠山,我喜欢。

厚重大气的散文优秀篇十

坐在草地上,仰望家乡的一方天,那是蔚蓝,不是落寞。

体验了京都的一丝繁华,看尽了欧美的帝国文化,都是浮躁的心,为何不静下来,拥抱家乡的一丝恬静。

阔别已久的家乡,终于在八月初,与你再次相见,没有一丝诧异,一切都是平常。火车终于停稳,期待已久的那扇门,承载着我的,缓缓打开,不是期待你的改变,而是想亲吻你的一丝湛蓝。但是你却给了我一通嘲弄,可能是你无法载动我的行囊,因为它,满是沉重与倔强。

那好,我就摘下行囊,放慢脚步,与你手牵手,共赴那一片草盛花繁。与你嬉闹,与你玩耍,放下顾忌,不顾世俗,在知了的见证下,与你紧紧相拥。不是想体验你的一丝落寞,更不是在讹取你的一心温柔,只是想,让你抚平我的伤疤,祛掉我的泪痕,割掉我的一丝躁动。我,还是个孩子,想你的孩子。

草地,你是青绿,而不是勃勃生机,但你是一腔独唱。不是因为你的青草不够丰润,也不是你的绿洲不够耀眼,而因我看,你的绿色不是高昂,而是默然。但你毫不卑微,你是自然的颜色,没有做作,与周围早已融合。

或许,不是融合,是从未受到过伤害的美丽。朴素,谦逊,是你教给了我,但我最终还是要离开你,把你给我的一切真谛,燃烧在一片我不熟悉的土地,反认他乡是故乡。我是,浮躁的我,无情的我,痛苦的我。我是,永不及你的稚嫩少年,只求,你,拉我一把。

此刻,我要为你,为你歌唱那永不朽落的摇滚乐,唱出你心中的那朵蓝莲花。你的沉默,不带代表你是落寞。反而,我看到的你是,永不停歇的蜗牛,永远前行。你的骨子里,总有种态度,你是谦虚做人,低调做事楷模。

我要为你正言,为你歌颂,还要为你鞠躬。但我想,这些都无法补全,你被我伤透了的心。我只求你对我轻轻地回眸,懂得我的`苦旅思愁。草地,你不会孤单,你有永远的伙伴,不是我,而是那方天。

湛蓝,空静,是头上的那方天,因为她太过娇媚,似乎从远方来的几片绚丽的云彩,于她,不过是多余几片,都难以进入她高傲的眼角。我想,其实他并不高傲,有的是东方的柔美与谦逊。之所以高傲,是它,不,还有我,余烬中的一派虚伪,在假装无所谓,只是不想说再见,更不要流泪,不再重复孤独。

此时,我早已流泪,不是又要离别。而是,我觉得,欠他们的太多太多,只有这样,早已破碎的心,才能得到,仅有的慰藉。归宿。此间少年,应是驻留,回家。

我在家乡,我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