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47:40 页码:11
最新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通用10篇)
2023-11-11 17:47:40    小编:zdfb

优秀的领导者懂得倾听和赏识团队的贡献。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采用适当的段落划分和标题设置,使文章的结构清晰可读。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一

1、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同一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机制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证的基本概念: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都属证的概念。

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证的时相性特征。如肺痈(肺脓疡)在不同的病变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出现不同的证,当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证也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具有空间性特征。如感冒病分为风寒、风热、风燥、暑湿等几种证,它们都可能出现在疾病的某一阶段,一般不表示病变发展的时相性。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3、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相抗争,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形体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从而体现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过程,即邪正斗争。疾病反映的是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感冒、胸痹、痢疾、消渴等,皆属疾病的概念。

症、证、病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是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和证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组成,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二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三

急则治其标的治则,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这时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或急治。此时病证过程中的危重症状已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若不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要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如病因明确的剧痛,频繁呕吐,二便不通等,可分别采用缓急止痛、降逆止呕、通利二便等治标之法,缓解危机再图其本。又如水臌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臌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又如大出血病人,由于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故不论何种原因的出血,均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紧急止血,待血止,病情缓和后再治其本。

急则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一旦标病得以缓解,仍当治疗其本,以获得长远之疗效。

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病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得了轻微感冒,也当先将后病感冒治好,方可使先病即心病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

缓则治其本的治则,一般对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如痨病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潮热、盗汗是标,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多不选用单纯止咳、敛汗之剂来治标,而采滋补肺肾之阴以治其本,本病得以恢复,咳嗽盗汗等诸症也自然会消除。再如气虚自汗,气虚不能固摄津液为本,自汗为标。单用止汗之剂,难以奏效,此时应益气固表以治其本,气复则自能收摄汗液。另外,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治宿疾,也属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是在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则。若采取单治本病或单治标病方法,均不能适应病证治疗的要求时,则必须标本兼顾同治,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如在热性病过程中,热盛伤津耗阴,津液与阴气受损,凉润作用减退而致肠燥便秘不通,此时邪热内结为本,津液与阴气受伤为标,治当泻热攻下与滋阴增液通便同用。又如脾气虚衰,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此时脾气虚衰是本,水湿内停为标,给疗可补脾与祛湿同用。再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外感,如单纯补气则易留仅发汗解表则易伤正,此时治宜益气解表。

总之,病证之变化有轻重缓急、先后主次之不同,因而标本的治法运用也就有先后与缓急、单用或兼用的区别,这是中医治疗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体现。区分标病与本病的缓急主次,有利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最终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四

三焦亦为六腑之一。因为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

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水液运行之通路。

(1)上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组织。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2)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3)下焦:其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五

中药学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等。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体观念,即指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完整性的思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和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病,即疾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辨证和论治:辩证就是通过四诊等手段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论治:亦称施治,即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理方法和治疗原则。重要考点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患者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阶段,表现的证不同,故治法各异;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种方法来治疗。(一般会以a型题形式进行考察)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的相互关系分别为:阴阳的对立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这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平衡,包括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具体体现例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在临床上,用阴阳来分析症状进行辨证;在疾病治疗中一是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实热证“热者寒之”,寒实证“寒者热之”;阴阳偏衰中,阴虚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阳病治阴;阳虚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亦称阴病治阳。此外阴阳也用来归纳药物性能。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木曲直,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火炎上,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金,具有清洁、速降、收敛等作用;水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在临床中也有应用。 五行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疾病,也用来确定治疗则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补土法;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法。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即脏腑。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分为三类:一是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二是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二,其一是化生储藏精气;其二为藏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1)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功能: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又因肺叶娇嫩易被邪侵,又称“娇脏”。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朝百脉,主治节。

(3)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传输其精微物质,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主统血,脾能统摄、控制血液,是指运行于脉内。

(4)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主藏血,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肾藏有“先天之精”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对精气有封藏作用,主生长生殖对组织有着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作用。肾主水维持体内津液代谢。肾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心与肺的关系,体现在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运行方面。心脾两虚:即气血两虚,脾气虚,心血虚。

心与肝的关系,心主血,肝藏血,表现在血液神志的依存和协同。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

肺与脾的关系,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与肝的关系,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津液的代谢和运动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液亦相互滋生。

肝与脾的关系,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肝与肾的关系,表现于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肝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成为水不涵木。

脾与肾的关系,表现于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

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胆:储藏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主决断,具有对事物判断决定的机能,又属奇恒之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故又称: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故又称:大肠主津。

膀胱:主要功能为储尿和排尿。

三焦:有“孤府”之称,主持运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水液运行的通路。

上焦如雾,主气的生发和宣散。形容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的作用。

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形容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

下焦如渎,形容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二便的作用。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似六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功能似脏,“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其中脑为元神之府。

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有心包护卫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六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如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则:化痰通腑。主方:星蒌承气汤《验方》加减。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如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如头晕重,可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若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茯苓,夜交藤等育阳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则:益气活血。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如半身不遂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作用;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则:滋阴熄风。主方:大定风珠加减。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七

凡能损害胎元或可引起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

(二)确定原则。

按药性和毒性的强弱一般分禁用和慎用。

禁用药一般毒性强、药性猛,属于绝对禁用,如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牵牛子、水蛭、土元、麝香、三棱、莪术、大戟、甘遂、芫花、商陆、水银、砒霜、雄黄、轻粉等。

慎用药要根据病情慎重选择,要注意用量和时间,一般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攻下通肠及辛热滑利等药,如牛膝、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姜黄、丹皮、王不留行、大黄、芒硝、枳实、附子、肉桂等。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八

(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皮类药材在秋冬两季采收,如苦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肉桂则在春季和秋季各采一次?。杜仲、黄柏等可采用“环剥技术”。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等。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而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一,如茯苓立秋后采收较好,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九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1.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2.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zui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3.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常见考点通用篇十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腰为肾之府。肾在脏腑系统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脏器,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又主纳气,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有关。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1)主生长、发育:幼年时期,肾中精气开始充盛,人体生长发育迅速,更换乳牙,头发亦逐渐茂盛;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逐步旺盛,身体日益健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肌肉强壮,牙齿坚固,头发黑亮;待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体逐渐衰老,不但生殖机能丧失,而且头发斑白,牙齿动摇,耳聋失聪,面憔无华。

(2)主生殖: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殖功能主要与肾有关。一方面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是一种能够促使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由先天之精所化,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成熟。随着“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2.主水液: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

4.濡养温煦脏腑:肾中除藏有精气外,还有肾阴、肾阳。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所以,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