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2:35:59 页码:13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大全8篇)
2023-11-26 22:35:59    小编:zdfb

总结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好机会,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内容。这些总结范文是由经验丰富、观点独到的人撰写,对我们的写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一

简介: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 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4、加强了医患沟通,和谐了医患关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所有的诊疗行为均公开、透明,每天的诊疗活动在入院时已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患者和家属签字认可,同时需要患者参与和配合,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清晰了解整个诊疗流程和安排,有利于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医患间的良好沟通,促进了医患和谐,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1、信息化程度滞后于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

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国家无统一建设标准和要求。也不利于试点工作后期相关资料的收集、利用。

2、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历经要求实施诊治。

3、部分医院、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路径要求检查的设备和技术缺乏等,阻碍了临床路径单病种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1、加快电子化临床路径进程。下一步将逐步实现电子化路径管理覆盖所有路径病种,实现全面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建立科学高效、特色鲜明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提供支持。

3、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试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医院两级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二

我科于20xx年7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1.妇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黄玉梅主任担任组长,吴秋云副主任、刘跃群护士长担任副组长,曾声雯任个案管理员,邓映岚、黄春燕、郑玉梅、王丽娜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7月1日制定了《妇科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7月1日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7月无符合本科临床路径病例,20xx年8月1日妇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近6个月来,收治卵巢良性肿瘤病例中,除两例因严重合并症和诊断不明确未进入路径,其余病例均进入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共33例。进入路径管理病例中1例因家中出现意外情况中途退出路径,其余32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妇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妇科每月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低组织妇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试点病种同比总费用比以前减低了5.6个百分点,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0.8天,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试点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3.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我科执行和开展与各职能及相关科室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护理、医技、机关等部门密切配合,机关加强指导和检查,妇科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配合制定好临床路径文本并及时安排各项检查,做好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各部门要共同抓好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

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科室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科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妇科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科室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同时,在稳定开展好现有病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病种,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在全科全面推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例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警告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妇科临床路径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妇科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xx〕8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启动会议精神,我院于xx年xx月启动了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探索、不断深化,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医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评价组、科室实施小组等组织网络体系。

(1)领导小组由院长任主任,业务副院长任副主任,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院感科、信息科、财务科以及试点科室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确定本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审核临床路径文书,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2)指导评价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学科专家为成员,负责对本院制定实施临床路径、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指导,组织培训临床路径试点科室医务人员,组织制订并实施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定期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及时反馈领导小组和试点科室。

(3)科室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该科室高年资医护人员

为成员,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定期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20xx年,我院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12个病种临床路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选择5个专业6个病种(内科专业肺胀;外科专业乳痈、腹股沟疝;骨伤科专业单纯胸腰椎骨折;针灸科专业项痹;妇产科专业盆腔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取得一定经验后,我院不断深入探索,20xx年,扩大了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范围,外科专业增加痔(混合痔)、精浊病;骨伤科专业增加股骨颈骨折;内科专业增加中风病;针灸科专业增加偏痹病;妇产科专业增加癥瘕病。随着业务发展和收治病种变化,20xx年,我院深入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进行调整,现有四个专业15个病种(外科专业胆石、痔(混合痔)、脾心病、肠痈、泌尿系结石、精浊(慢性前列腺炎);骨伤专业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胫腓骨骨折;针灸专业腰腿痛、项痹病、中风;内科专业肺胀、胸痹、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实行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1、通过院刊、简报、院内网等方式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专业科室和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通过强化培训,让各科室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内容,掌握本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目标要求、步骤、环节、措施等。

3、指导评价组加强对各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1、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范畴,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医务科、质控办负责平时督导、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院考核,考核结果与各科室评优评先挂钩。

2、实行单项考核。医院于20xx年下发了单项考核指标的通知,要求各临床科室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质控办负责考核,根据各科室完成情况严格落实奖惩规定。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推进,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促进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化、流程化,提高了疾病诊治的准确性、预后的可评估性;二是降低了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三是降低了医疗费用;四是改善了医患关系,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以20xx年、20xx年为例,相关数据对比如下:

1、现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专业病种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凸显专科特色。

2、有些患者较难按路径规定时间做好相关检查,存在认识的误区,住院不愿意检查,仅要求药物治疗;患者的习惯或工作状况使部分患者无法按路径要求实施下去,从而出现变异退径现象。

理工作的推进。

4、督导力度有待加强,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评估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不利于总结总结和积累经验。

1、应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专业病种范畴,根据病种收治情况,做好调查研究,适时调整病种,不断优化路径,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对临床路径管理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患者对临床路径管理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要正确引导舆论,宣传积极的正面信息,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全院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强院、科两级培训教育,转变医务人员传统观念,想方设法调动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4、不断总结,勇于创新。要加强对全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做好资料的收集、存档、总结,善于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稳步推广。

xx医院

年月日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四

我院自xx年开展试行临床路径工作以来,对部分病种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总结了不少经验,现总结评估如下: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由医务科长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病案管理员,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试行病种,实践临床路径管理。确定了1个试行病种——痔疮折,并制定了相应的文本文件,第一季度来共实践临床路径病种9例,其中1例因合并其它疾病、患者转院治疗、初诊有误、病情变化等情况退出或终止路径,其余8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试行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小组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小组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并对下一步试行工作提出质量改进建议。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试行病种同比总费用比以前减低了5.6个百分点,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0.8天,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试行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

2、加强医疗质控室成功推行基础。

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不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适合的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它疾病或有并发症,或者病情变化较多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下一步工作:

1、逐渐增加试行病种,及时搞好分析总结。

2、继续加强质量控制。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科室质量监控,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临床路径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五

我院自xx年开展试行临床路径工作以来,对部分病种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总结了不少经验,现总结评估如下: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由医务科长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病案管理员,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试行病种,实践临床路径管理。确定了1个试行病种—痔疮折,并制定了相应的文本文件,第一季度来共实践临床路径病种9例,其中1例因合并其它疾病、患者转院治疗、初诊有误、病情变化等情况退出或终止路径,其余8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试行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小组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小组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并对下一步试行工作提出质量改进建议。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试行病种同比总费用比以前减低了5。6个百分点,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0。8天,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试行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

2、加强医疗质控室成功推行基础。

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不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适合的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它疾病或有并发症,或者病情变化较多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1、逐渐增加试行病种,及时搞好分析总结

2、继续加强质量控制。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科室质量监控,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六

根据x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市20xx年公立医院重点任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布署,结合实际情况,我院从20xx年x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现对我院半年来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1、成立相关管理、实施机构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办公室设医务部,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指导工作。成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或副主任担任。

2、行政保障根据我院具体情况,制定并发布院医发x号、院医发x号文件,对我院的临床路径工作做出具体规划。

3、积极宣教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药、技及其他科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并采取电教、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培训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于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两次召开全院职工大会,集中培训临床路径知识;临床路径办公室成员反复巡视临床科室,指导、讲解临床路径工作原则。

通过仔细学习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参照卫生部下发《临床路径管理汇编》、《临床路径管理汇编20xx-20xx增补版》及国家中管局下发《中医临床路径》,我院挑选并结合自身情况,于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分2批制定、颁发50个病种相关57个临床路径文本,涉及市医保单病种25个病种相关30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我院制订并执行50个临床路径的目标,满足省厅要求的三甲医院不低于20个临床路径的要求。每个路径文本经过初定、指导评价小组审定及修改、复审及修改三步,做到贴合我院实际情况、路径本身正确可行,并组织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的协调,保障已制定临床路径的切实可行。

截止到20xx年x月x日,我院现已完成619例临床路径、单病种病例,外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外科制定36个病种相关42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72%、73.7%,涉及单病种24个病种29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485例,占总完成例数的78%,内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内科制定14个病种相关15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28%、26.3%,涉及单病种1个病种1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134例,占总完成例数的22%。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可控性强;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关、医护、医技、设备、信息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临床路径管理机构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经治科室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要配合临床路径文本及时安排各项检查,设备部门要提供临床路径执行所需的各种设备,信息部门要配合做好临床路径规范执行(临床路径医嘱电子化)、信息回顾、统计、分析等工作。

3.良好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积极性,适宜的处罚制度可以保障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各科室对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距,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目的认识不清,医疗行为中对临床路径、单病种工作有抵触情绪,导致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少。

5.设备部门未能提供足够支持,卫生厅要求的三甲医院必须开展的2个临床路径因为耗材、设备问题无法进入临床实施阶段。

6.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项目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督规范工作开展困难。

7.部分科室所选病种不合理,长期无适合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导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8.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宣教工作,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

9.适期进行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的修改,淘汰不适宜或无法开展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增加新的文本,慢慢推进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

10.加强与信息科沟通、合作,提高信息化,让临床路径、单病种工作更科学、有效。

11.加强对临床实施小组的监督,保障已制定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切实在执行。

12.完善奖惩制度,更好的督促临床路径、单病种的落实、执行。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七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不合理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我院自6月开始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它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的时间等,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下,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医疗效果,促使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通过使用患者版的临床路径,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我院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院科两级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的考核,并提出整改方案,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三、确定试点病种。

每科选择1-2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作为试点病种。首批入选的病种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节性甲状腺肿、食管癌、股骨颈骨折、子宫平滑肌瘤、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老年性白内障、2型糖尿病等10个病种。

四、各种指标完成情况。

根据各科室上报数据统计,上半年来共有471例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其中有119例存在变异情况,变异率为25.2%,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共有101例,退出率为21.4%,临床路径完成率为78.6%,临床路径病种住院费用占医院业务收入比例3.2%,占所有住院病人费用比例5.5%。

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们体会到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

1.带动了全院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自去年6月份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以来,医院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我院依据卫生部临床路径规范模板制定适合我院的临床路径模板,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平均住院天数。

3.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了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全院更加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加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

4.促使医院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以来,大家认识到临床路径管理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推行临床路径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护理、医技、机关、后勤等各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同时要求医务人员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住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有效地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促使医院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5.加强了医患沟通,和谐了医患关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所有的诊疗行为均公开、透明,每天的诊疗活动在入院时已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患者和家属签字认可,同时需要患者参与和配合,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清晰了解整个诊疗流程和安排,有利于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医患间的良好沟通,促进了医患和谐,改善医患关系,减少了纠纷。。

六、存在问题:

1、患者较难按路径规定时间做好相关检查,存在认识的误区,住院不愿意检查,仅要求药物治疗。

2、医务人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试点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临床路径不一定能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目的,而且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3、试点工作执行力度不够。一部分试点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参加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执行力度。

4、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情况掌握不到位。

5、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

七、下一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完善相关组织、制度,扩大试点病种数。

2、加强对临床路径管理相关政策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管理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让全院职工充分理解到临床路径管理的重大意义,使全院医务人员统一认识,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工作。

3、完善临床路径文本,制定标准化医嘱。

4、加强对临床路径管理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患者对临床路径管理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同时,要正确引导舆论,宣传积极的正面信息,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5、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临床路径推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临床路径实施和质量监控须依托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我院将加大信息化系统的投入力度,引进临床路径管理软件,配备专职的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人员。

6、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改进工作。

临床路径年度工作总结篇八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4、加强了医患沟通,和谐了医患关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所有的诊疗行为均公开、透明,每天的诊疗活动在入院时已告知患者和家属,并且需要患者和家属签字认可,同时需要患者参与和配合,医务人员、患者、家属都清晰了解整个诊疗流程和安排,有利于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医患间的良好沟通,促进了医患和谐,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1、信息化程度滞后于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

大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国家无统一建设标准和要求。也不利于试点工作后期相关资料的收集、利用。

2、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历经要求实施诊治。

3、部分医院、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路径要求检查的设备和技术缺乏等,阻碍了临床路径单病种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1、加快电子化临床路径进程。下一步将逐步实现电子化路径管理覆盖所有路径病种,实现全面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建立科学高效、特色鲜明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提供支持。

3、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试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医院两级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