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37:01 页码:8
2023年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优质8篇)
2023-11-11 23:37:01    小编:zdfb

总结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列出主要的要点和思考问题,以确保全面的总结内容。接下来是一些写作示例,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创作灵感。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一

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中考作文题:其乐融融。

范文:人生如戏。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如游戏。不错,人生就是一场残酷的游戏,优胜劣汰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游戏规则。胜利了就代表你可以有所获得;落败了,就意味着你将有所失去。

在游戏中,总能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或失败者。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活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鸣啭,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注入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来活海接纳河水并不保守,海里每流进一滴水,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死海则小气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就这样,这场游戏的胜利者呢?它不明白地,成为了被讽刺的对象。其实,人生的获得与付出是相受相承的,要取得胜利,就要有牺牲。正如故事中的活海,它愿意付出,只要它能够永恒地保持下去,那它永远都是胜利者。

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正值青少年的中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家境却非常清贫。在中考时,他由于一时的疏忽,竟将一道他平时经常训练且在考前也复习过的。数学题做错了。从而导致他以1分之差,被他们省的重点高中无情地拒之门外。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正正当当地坐在课堂内学习过,终日游手好闲,与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最后还在一次不良帮派的斗殴中丢掉了性命。这是多么可惜啊!但是,回头看看,这件事却又体现了游戏中一条不变的定理:失败了,你就必须承认和抵受,并力求重振雄风,否则你将掉入无底深渊,再也无法爬上来。

游戏,充分体现了人生的得与失的关系。它们是互相扣在一起的,如果失去了任意一项都不可以。只要你愿意付出和承受失败,那么恭喜你:你将成为人生这场游戏的胜利者。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二

1、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2、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三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看淡了很多事物,比如玩具、游戏、零食、玄幻小说,等等。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迷恋它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迫切地需要它们。

但是,也有一些事物是永远不能看淡的,比如亲情、友情、家国情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重视它们,感觉到越来越离不开它们。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人生中的舍弃与坚守”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的主题是“人生中的舍弃与坚守”。材料提供了我们一些方向,比如我们会舍弃玩具、游戏、零食、玄幻小说等,会坚守亲情、友情、家国情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等。考生可以从材料中获得灵感,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总之要围绕“舍弃与坚守”。可以阐述舍弃与坚守的关系,如坚守与舍弃之间,坚守还是舍弃。也可以在二者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比如坚守自己的道路,理性地放弃等。注意不要脱离材料作文,应适当地引用材料。

文体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

参考立意:

(1)舍弃与坚守;。

(2)坚守还是舍弃;。

(3)在适合自己的事业上努力;。

(4)走自己擅长的路;。

(5)坚守本心;。

(6)理性舍弃;。

(7)舍弃是智慧。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四

此题在前几年成功探索的基础上,保持了命题一贯的稳定性,依然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审题、立意方面不给考生设置过多障碍,在材料的选择上,虽然选取了史料,但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没有增加阅读难度,充分体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背景下,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试题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选取古圣先贤作为讨论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写作形式上,延续了写书信,写演讲稿的实用文的特点,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写作实际,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本次作文的“规定动作”,即写作任务,既限定,又开放,要求考生在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最有感触的人物加以评论,参与讨论,有较自由的写作空间;同时,加入孔子和司马迁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又起到了一个提供讨论切入点的作用,降低了审题和立意的难度,使得考生人人有话说,体现了高考命题公平性的原则。

总的看来,今年全国一卷作文题,既借鉴了传统作文命题的成功经验,又巧妙地避开了备考热点,防止了过去通过猜题押宝侥幸取得备考成功的做法,是一道非常成功的高考作文题目。

西汉·司马迁《管仲与鲍叔》原文:

原文:

西汉·司马迁《管仲与鲍叔》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翻译: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写作背景: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讨论文学之时曾说过:“我听董生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害他,卿大夫阻挠他。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

而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

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人物背景: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五

高考在6月7日上午拉开帷幕,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中国教育在线将在第一时间汇总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希望为2013高考生提供服务。下面为您盘点各地历届高考作文题目及作文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两句话任选其一展开论述,根据考生小邓口述,这两句话分别为:“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和“你不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没有拥有什么”。

高考作文题目——江西卷:材料作文,以“孟子三乐”为主题。

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700字左右。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因为现在社会太功利了,小朋友们压力过大,童年早已离开。

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需要找回童年。

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

记叙议论都可以,文体要明确。

以一个社会热点,作为评论的`中——兽首拍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江西:以零七洞庭湖鼠灾背景自由命题,题目是以零七洞庭湖鼠灾背景。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八百字以上。

作文:二选一。

(一)心中的一泓秋水。

(二)要说爱你不容易。

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六

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范文:

近墨者黑。

“和好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好,和坏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坏”,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吗?不对不对,我条件反射地翻开成语字典,出处是晋傅云《太子少博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原来我所理解的也不离谱,虽然这是一句让大多数人都信服的格言,但我仍然有许多疑问。

对,“近墨者黑”,一张雪白雪白的画纸,被一桶黑漆漆的墨水涂满后,你再怎么往这张纸上颜色都无法让它变白。但是一块金子,无论你把它浸泡在多黑的墨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它仍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该用问号结束呢,还是感叹号?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干了几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

范文:最美乡村。

乡村生活宁静美丽,乡村美景更是如诗如画。

我走在伸延至乡村的小路,朵朵油菜花开放着,和茂盛的树林合成一幅美丽的锦缎,给游客展现出最美的一面。

转移视线,翠绿的秧苗依着温暖的春风,在田地中摇动着,似乎在对我打招呼,欢迎我的到来。秧叶上似乎泛着水光,好像是因为昨天的那场雨。露水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与秧叶交相辉映,它的身姿令我如痴如醉。它使我想起了农民们辛苦插秧的情景。那时,温暖的春天似乎还夹着一缕寒风,燕子就已经来到了这里,为春天增添一份生机。农民们已经开始播种,从近处看,我们能看到农民脸上的风霜。从远处看,我们能看到农民的身影和稻田连成一片的图画。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随处可见的野草在乡村也成了一道令人注目的风景,狗尾巴草毛茸茸的样子令人喜爱,牛筋草的结实令我感叹万分。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草也令我不能自已。它们互相交错,连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蜘蛛网”。

母牛在草地上津津有味的吃草,又贪婪的喝着水。小牛不知什么时候从母牛的怀中钻出,和朋友一起嬉戏打闹。母牛发觉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便呼唤小牛。小牛说:“可我还没玩够呢。”

骄傲的公鸡飞到了屋顶上,“喔,喔喔,喔喔喔”的唱起了歌,它站在屋顶上居高临下,像一位王者,俯视着世界。

能与公鸡斗歌的只有青蛙了。它“哇哇”的叫声和公鸡势均力敌,它们一唱一和,,似一个奏乐团。

黄昏了,夕阳渐渐沉落了。黄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黄色外衣,小动物们都回到了家,为明天的黎明欢呼雀跃。

21河南高考作文题目优秀篇八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类书写的千年智慧,有时竟比不上大自然一次慷慨给予的启迪。在安顺观黄果树瀑布,看滔滔河水从高处飞泻下来,像无数大大小小的银龙从天而降,那么有气势,有风姿,突然明白了《易经》中的一句爻辞“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句爻辞说的是龙飞升到九天之后,无法再往高处飞升,便只剩下两种可能:其一是原地不动,其二是下落。原地不动难以做到,所以往往只能选择第二种情况——离开显赫而崇高的位置。

明白盛极而衰之道而知进退也被老子视为人生的智慧,春秋末期的名士范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周景王二十四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吴王阖闾阵亡。周景王二十六年,阖闾的儿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范蠡投奔越国,为勾践出谋献策。范蠡被拜为上大夫后,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范蠡访到才貌双绝的西施,运用“美人计”里应外合,终于使越国雪耻灭吴。在举国欢庆之际,范蠡却携西施泛舟江湖,悄然隐退。他辗转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意思是说自己就像盛酒的革囊,用起来可以很大,收起来可以很小,能随机应变把握命运。范蠡在齐国经商,很快就获利千万。齐人推举他做了国相,可是才过了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归还了相印,散发了家产,搬迁到陶定居,自称陶朱公。定居陶后,他不仅经商,还养鱼,没几年,又获利巨大。当地民众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纵观范蠡的人生,无论是治国还是齐家,是从政还是经商,他都能游刃有余,在云诡波谲的时代掌控自己的命运。与范蠡一同辅佐勾践的重臣文种就是另一番命运:他在越国灭吴后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离开越国,不幸被勾践赐剑自绝,应了范蠡的预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具有名士风流的魅力,这当然不仅仅是指他在功成身退后携得西施美人归,而主要是说他的人生表现出一种进退有度的艺术格调。如同一位与命运博弈的高手,范蠡运筹着自己的人生,并且每一次都稳操胜券。范蠡两次辞去高官,通行的说法是为了避祸。当然,范蠡洞悉了勾践嫉贤妒能,“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但以范蠡的智谋与勾践周旋,勾践恐怕不是他的对手。范蠡在辅助勾践成就霸业后选择离开,其实另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动因:如果范蠡继续留在越国,官位已封顶,政绩也达到顶峰,已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因此他另辟蹊径,转移商场,再显英雄本色。后来他放弃齐国国相的地位和万贯家财来到陶,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为了避免他人的嫉妒和觊觎,另一方面为事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细细思量,范蠡一次又一次将自己从高位降落到平地,与瀑布的降落何其神似,都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瀑布甘于居下,是有进取精神的,它在降落的同时也在积蓄势能,为奔向前程提供动力;而范蠡主动辞官,散发家产,也是以退为进,为才能的施展腾挪出更广阔的空间。对范蠡而言,权力和金钱并非他生活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因此他需要一种将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充分调动起来的环境,这促使他在越国濒临灭亡之际投奔勾践,在功成名就之时又洒脱地放弃已经拥有的资本从头再来。在瀑布和范蠡身上,印证了这样的道理:退,其实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越!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对他的手下说过这样一段话: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口井,这口井既是财富,更是镜子。

贪欲乃万恶之源。贪心不足,不仅让人烦恼忧愁,还会被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灾难的深渊。古往今来,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嫌自己的水井不满,总是喜欢拿自己的荣辱得失与别人相比,结果越比越不平衡,越比越不安分。于是就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唐朝卒徒出身的宿州太守陈蟠,因贪赃被处死时,索笔提词:“积金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四句小诗,言简意赅,一语道尽人生。

面对自己的一口井,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平静地生活。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不自暴自弃。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清朝倪元坦曾言:“别人骑马我骑驴,自觉无颜叹不如。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夫。”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不会嫌自己的水井不满,就会守住自己的那口井。

守住自己的一口井,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那股劲风;机遇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的那场科考;机遇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以桃花一处开”中的那次变乱。机遇的重要不言自明。所以,当机遇叩门时,请紧握。

历览前贤,哪一位不是紧握机遇?湖北襄阳,卧龙岗上,茅草庐中,羽扇纶巾的青年儒生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若非机遇垂青,得刘皇叔三顾草庐,诸葛孔明岂不是终生“苟全性命于乱世”?又岂能有隆中之对、联孙抗曹、三足鼎立之势?孔明自非池中之物,遇“风云”机遇自然扶摇直上飞龙在天。遥想,姜尚渭水之滨直钩垂钓,如未遇上求贤若渴的文王,岂不要老死川泽,如何助武王成万世之伟业?蔺相如渑池之会,如非遇上百般刁难的秦王,又岂能不卑不亢、力挽狂澜,成一世之名臣?毛遂寄人篱下身为门客,如非主人临危,又岂能自荐并脱颖而出?可叹,机遇如斯!

机遇当然重要,真英雄当能紧握。然而,当机遇叩门时,也有人与其失之交臂。

新丰鸿门,风云际会,风起云涌。鸿门宴会上,项羽刚愎自用、偏听偏信、优柔寡断,致使刘邦脱逃,后患无穷。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节节败退,最后自刎乌江。项羽的悲情谢幕令人扼腕。慨叹之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不争的事实:项羽错过了稍纵即逝的机遇,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正所谓“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无独有偶,近观,清政府闭关锁国,终日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痛失强国机遇,直至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方才醒悟,导致近代中国的积弱积贫。可悲,机遇如斯!

机遇当然重要,愚者总是错失良机。

诸君试看,纵观古今,大凡成其伟业者,无不是珍视机遇者。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拿破仑的土伦献策。诸多事例,不胜枚举。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当今之世,风云多变,机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若要成功,需努力创造机遇。唯有创造机遇,才能走向成功。

生活事事离不开原则。

战场上,军规是打仗的原则。

交通中,规章制度是行驶的原则。

……。

既然如此,我们便要正确地坚持原则。

为此,我们就要做到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适度原则。原则有好有坏,好的要坚持,坏的则要废除。坚持适度原则是坚持原则的基础。

第二,与时俱进地坚持原则。原则中有它的弱点和缺陷,必须不断地更新。改善,使它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坚持原则是坚持原则的动力。

第三,巧于坚持原则。坚持原则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就需要灵巧地坚持原则。巧于坚持原则是坚持原则的保证。

下面就来具体说说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适度原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原,万事万物都要有个度,原则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算是适度呢?其主要标准是:(该原则)是否有助于事物的发展。如果是,就坚持;如果不是,就放弃。

再来说说与时俱进地坚持原则。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不断会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当原来的原则已不适应现在的情形,再固执地坚持,这样的墨守成规只会导致毁灭。只有与时俱进。善于改变,不断完善,才能够不被历史所淘汰,才能够永葆青春活力。

最后再来说说巧于坚持原则。要想做到巧于坚持原则,需做到两点:第一,有计划;第二,善于应变。有计划就是在遇到阻力(所谓“巧”也就是指在原则不被人接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坚持了原则)时,能够有节奏。有计划地让自己坚持原则而使反对者不察或者让反对者反过来支持自己。善于应变,就是要有平静的心态。善于应对的头脑,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使自己坚持原则。

总而言之,就是要有方法、有技巧地坚持原则。

朋友传来一段不知出处的对话,道尽多数人性之荒谬。

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

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自己从来不会死亡,直至临死前,却又仿佛从未活过。”

多数人皆活在上述状态,所谓生命简直成了“无意义之气球”,在荒谬稀薄的空气中,任意飘浮,直至死亡之日,气球落下。

人生许多终极核心的难题是:“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始终不快乐。”贫困的时候不快乐,富裕的时候也不快乐;有工作的时候不快乐,失业当然不快乐;健康的时候不快乐,生病的时候更不快乐。

自小我们学习许多课程,学数学“1+1=2”“9-5=4”,但我们没有学过人生何时该加、何时该减才会快乐。我们学英文、历史、地理、化学,甚至天文学、宇宙大爆炸,在某个点上创造了生命,偶然创造了我们。但人如何快乐?所有我们学习的课本,都少了这门课。人有许多天性,快乐、欲望、恐惧、嫉妒、自恋、爱、恨……当我们把这些天性列成一张表格时,赫然发现快乐在人的本性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如何在各种状态中将“快乐”极大化,是萃取的物理,质变的化学,相对的数学,智慧的艺术,以及博而深奥的历史学。

“快乐”比任何学问都难。乔布斯一生未曾快乐,直至面对死亡。当死神逼近时,他珍惜家人,和从不承认的私生女和解,致力iphone、ipad的创造。那一刻,他的亲生父母为何遗弃他,他创办的公司为何开除他……一点都不重要了。他珍惜还拥有的,死神的脚步步步逼近,他一天比一天更能体会到快乐,他放下了一切“怨与恨”,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这位天才没有能力从自己的创伤中脱离,找到快乐,因此,聪明的人在“快乐”这门功课上仍可能得零分。事实上,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大学拼命地教人如何盘算、如何夺取、如何自我保护……所有该教人“快乐”的方法不教,反而教的尽是怂恿人愤怒、忧郁、沮丧的“本事”。

人生无常,请珍惜平常。我们最终都要远行,好好习得人生减法,早日懂得“快乐”这门课。永远相信明天的朝阳,会有新的音符。和未来干一杯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