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7:03:55 页码:13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优秀13篇)
2023-11-26 17:03:55    小编:zdfb

总结是心灵的反思之镜,让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做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领悟其中的智慧。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一

今天我给我们学校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牧童》与《舟过安仁》。一课授完,反思颇深。备课时浏览两首诗,感觉诗意浅析,描写的`都是诗人童年生活。想必学生定会感兴趣。但授完后,虽谈不上大失所望,也有点失落之感。就如校长所评:课堂气氛沉闷,难点仍没完全突破。学生似乎存在似懂非懂状态。我与校长同感,但我也知道成功的课堂要学生多说,老师多听,学生欲言又止时我也作了引导,但答案仍不尽人意。继续耗下去,时间又不够。只好“敷然了事”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出现了课堂效果不尽人意。仔细剖析失败之处:一是本人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这一块,老师总想让学生跟着自己转。二是学生基础较差,平时古诗积累阅读贫乏,更谈不上理解想象。三是对古诗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如本课教学如能够使用多媒体随时出现牧童玩耍的情景,会使画面活起来。借助文字教学,学生理解会更容易些,想说的话会更多些。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三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诗人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

生:两个淘气可爱的小孩。

生:两个聪明可爱的小孩。

师:你喜欢他们吗?那么诗人喜欢吗?

生:喜欢。

师:喜欢他们的什么?

这样的设计虽然说也达到例如表达诗人喜欢儿童的感情,但心里反问自己,这是深刻的体会吗?课后指导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沉思。经指导老师点拨,我才恍然大悟,应该抓住诗眼“怪生”来教学。所谓的诗眼其实就是整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可以紧跟着问一句: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怪生”

师:诗人喃喃自语“怪不得,怪不得”,诗人在感叹什么啊?

生:感叹两个小孩的顽皮可爱。

抓住诗眼“怪生”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两个渔童的赞美喜爱之情。从而了解到诗人从不理解两个渔童的行为到理解的感叹,为何而叹?即为渔童的奇思怪想、聪明调皮而感叹。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四

《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五

1、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习生字。出示“篙”“棹”二字,猜猜它们的意思,然后出示图片进行理解,并指导书写。

3、自由读。要求吐字清晰,声音饱满。

4、指名读。教师随机指正,同桌互相检查。

1、方法。(看图、联系上下文、看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等)

2、尝试。自己读古诗,说说没句诗的大意。

3、检查。指明学生讲述当时发生的事情,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讲述。

4、对读。老师将诗歌的大意,学生朗读对应的句子。

这首古诗,还可以变一变:

一叶渔船两童,收篙停棹船中。

怪生无雨张伞,不是遮头使风。

一船两小童,停棹坐船中。

无雨都张伞,不遮头使风。

两小童,坐船中。

都张伞,是使风。

两童,船中。

张伞,使风。

促成张力:猜猜看,还能变吗?

一叶渔船两个小童,

收篙停棹端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要张伞,

不是遮头而是使风。

你能读出诗人的疑惑不解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你能读出诗人恍然大悟的感觉来吗?

——怪生无雨要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扬万里看到这一切,内心的兴奋,溢于言表啊!他为何这般兴奋啊?(为自己的发现,为小童的聪明、顽皮)于是,他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古诗——《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要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1、背诵古诗。

2、读一读《牧童》,看看诗中的牧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诗的教学,我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那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古诗。

一、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将初步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

二、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看看他们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这样来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三、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要求朗读时紧密联系诗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来体验那种亲切感。四、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和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而且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六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2、借助插图。3、发挥想象)。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情感朗读:读出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齐读)。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自己读,一边给诗画上节奏再读。

(生自由练习读,画出节奏。指名读,抽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节奏)。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三、改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画里会有声音,也会有色彩,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下来,不过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要求:1、写上小孩的动作、语言,能恰当地用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就更好了。如:笑嘻嘻、着急、目不转睛等。

2、字数100字左右,限时5分钟。

小小渔船江边靠,我和同伴上了船,

·拓展延伸。

杨万里是一位善长写田园诗的南宋诗人,今天老师还带了他的另外一首诗给你们,供大家欣赏朗读。(学生小声朗读——齐读)。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钲()磐()。

【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大意:清晨,儿童将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彩的丝线穿起当钲(古代乐器名)。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忽一声响把它敲碎了。

下课!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难点:理解后两句诗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前准备: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预习探究。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

生:愿意。

提示一:此人性别男,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

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生:杨万里。

生: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2-3人)。

师:那诗人坐着小船路过安仁的时候,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分享吧!

二、合作交流。

划节奏读诗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

指生读。

师范读。

师:请你根据老师的范读,画一画诗的节奏。

生读诗划节奏。

师板书诗的节奏。

指生根据诗的节奏再读。

抓重点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在读古诗,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你不懂的?

生结合书中的注释理解诗文,质疑。

生汇报交流自学收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怪生”以及后两句诗的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的都很好!

三、品读体验。

想诗境悟诗情。

师:再一次读读诗文,想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多说、多想,保证学生的回答时间)。

生汇报交流(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充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

吟诗句诵诗篇。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两个孩子的形象记在心里吧!!

生自由背诵展示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瞧!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敲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出示古诗的挂图小黑出示古诗)。

生自由读诗指生读诗。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

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拓展延伸。

(板书:安适、悠闲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2、借助插图。3、发挥想象)。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情感朗读:读出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齐读)。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自己读,一边给诗画上节奏再读。

(生自由练习读,画出节奏。指名读,抽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节奏)。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三、改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画里会有声音,也会有色彩,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下来,不过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要求:

1、写上小孩的动作、语言,能恰当地用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就更好了。如:笑嘻嘻、着急、目不转睛等。

2、字数100字左右,限时5分钟。

小小渔船江边靠,我和同伴上了船,

·拓展延伸。

杨万里是一位善长写田园诗的南宋诗人,今天老师还带了他的另外一首诗给你们,供大家欣赏朗读。(学生小声朗读——齐读)。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钲()磐()。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十一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十二

1.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有感情诵读古诗词。

3.通过想象,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的情韵。

一、话题导入。

(板书“童年”,生齐读。)。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学习《牧童》。

(课件出示《牧童》。)。

师: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整首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生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读,纠正读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

师:吕岩,字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后来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们说,神仙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指名说。体会诗人情感,随机点拨:“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齐读诗歌。)。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生:悠闲自在。

生: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师:这真是美好的童年。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齐读。

师:谁知道杨万里还写过哪些古诗?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描写孩子的诗。同学们先读一读,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诗人。(指读一二句。)。

师: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生说。)。

师: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呢?(生说。)。

师: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说。)。

舟过安仁的教学目标通用篇十三

《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本诗的教学,我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那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古诗。.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将初步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看看他们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这样来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要求朗读时紧密联系诗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来体验那种亲切感。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和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而且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整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比较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