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民族民风的作文(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49:49 页码:14
2023年民族民风的作文(通用16篇)
2023-11-11 17:49:49    小编:lookoud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我。总结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不要泛泛而谈。接下来将呈现一些具体实例,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一

作文。

欢迎阅读。

每年除夕去田头祭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火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年代以来,建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我的家乡。

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一般持续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语叫做“麦日”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恼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网玛”竟为守岁。人们把“叭网玛”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古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四处飞溅,在这一天谁身上的水最多,谁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满!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胜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呀泼。

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赞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欢声笑语在耳边回荡,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现。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想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二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荆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景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三

青海互助县是全国的土族自治县,是彩虹的故乡,迷人的景色、美丽的花儿,引人瞩目的轮子球、安昭舞,让你看了,犹如进入了世外桃源。

土族人热爱土地,因为他们的祖祖辈辈是靠土地的耕种繁衍下来。传说王母娘娘曾命令一只仙鹤将一根稻草抛向人间,结果这根稻草正好落到互助,人们就开始了种植生活。秋天,在天地里可以看见黄黄的麦子,开着黄花的菜籽,远远望去,犹如一幅巨大的抽象化,无不显示出土乡人对土地的热爱。土族人的服饰也引人注目,如果你来我县逛二月二。

丹麻会,一定会被阿姑阿哥的服饰吸引:土族阿哥穿小领,斜襟,袖口镶黑边的白色短褂,外穿紫红或黑的坎肩。妇女们穿小领斜襟的长袍,两袖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布制成,腰际宽而长的腰带,上面刺有花,十分鲜艳。穿上这些衣服,阿姑比花儿更美。

如今的土乡人不仅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精神食粮也很充沛。老人蹲在大门前哼小曲。田间地头花儿声响彻云霄,有的夫妻对唱,有的围成圈一起唱,你一句、我一句,田野成了欢乐的海洋。土族人不仅豁达开朗,而且热情好客,客人登门拜访做客时,一定要喝三次三杯酒:进门三杯酒、吉祥三杯酒、上马三杯酒,进屋后还会让你吃?锅,煎饼还要喝奶茶。这足以表现土族人的热情。

和谐安宁的土乡一定会让你在互助玩的尽兴,欢迎你到土乡来做客!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四

羊肉串,羊肉串,新疆羊肉串,好吃的羊肉串……”吆喝声中,香味阵阵钻进你的鼻子。“羊肉串就得吃炭烤的,香!”----在人们的感觉中,只有新疆烤肉串才正宗,才地道!

新疆羊肉串,顾名思义,新疆的羊肉串。可是烤羊肉真的源于新疆吗?考古专家在鲁南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石残墓中发现两方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经研究发现这两幅画中所见的人物形象皆汉人,他们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这两幅庖厨图反映出18前鲁南民间饮食风俗。

虽说这样,但我们在大街上所吃的羊肉串都是由维吾尔族人烤的。所以大家心里自然就有了一个意识:烤羊肉串就是新疆的标志。

除了这些,能歌善舞也称得上是维吾尔族人的特色。瞧!远处那个姑娘与小伙子穿着他们别具特色的服饰,在跳着他们的舞蹈。那轻盈的舞步真是迷人。瞧!那姑娘长长的黑发在空中旋转跳跃,仿佛也在空中舞动!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五

在上小学的六年里,我有好多骄傲的事,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我当六年的中队长而感受到的.。

从一年级起,我就被光荣的选为中队长,你们可别小瞧的中队长,中队长在全校职位排第三,除了校长和大队辅导员以外,没有人的官职比中队长高了。就算如此,我也不能骄傲,我要认真做事,要以身作则,给每位同学和老师心中留下好的映像。

有一天,我发现有一个人在校园吃口香糖,他不经意的把包装皮扔到地上了,然后我忽然想到我是中队长,于是又把包装纸捡起来放到垃圾桶,这时候大队辅导员走过,看见了这一举一动,夸我做的很好,并且批评了扔包装皮的学生,也不知怎么回事,自从大队辅导员表扬了我,我越干越起劲,越干越认真,每次开会都不迟到,每次检查卫生都不拖拖拉拉,且要求每个班学生把卫生搞好,从此我成了大队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由于我成绩优异,做事认真负责,所以我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同时也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

中队长这个职位伴随我六年小学生活的成长,使我这六年生活多姿多彩。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六

中国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小编收集了民族民风。

作文。

欢迎阅读。

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民族,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有的东西;一个国家若要成为该民族的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1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2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3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4正月不剪头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5初一初二不扫地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羊肉串,羊肉串,新疆羊肉串,好吃的羊肉串……”吆喝声中,香味阵阵钻进你的鼻子。“羊肉串就得吃炭烤的,香!”----在人们的感觉中,只有新疆烤肉串才正宗,才地道!

新疆羊肉串,顾名思义,新疆的羊肉串。可是烤羊肉真的源于新疆吗?考古专家在鲁南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石残墓中发现两方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经研究发现这两幅画中所见的人物形象皆汉人,他们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这两幅庖厨图反映出1800年前鲁南民间饮食风俗。

虽说这样,但我们在大街上所吃的羊肉串都是由维吾尔族人烤的。所以大家心里自然就有了一个意识:烤羊肉串就是新疆的标志。

除了这些,能歌善舞也称得上是维吾尔族人的特色。瞧!远处那个姑娘与小伙子穿着他们别具特色的服饰,在跳着他们的舞蹈。那轻盈的舞步真是迷人。瞧!那姑娘长长的黑发在空中旋转跳跃,仿佛也在空中舞动!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七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荆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景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八

剪一段清风的柔情,送去春的绮丽;画一曳烛光的温暖,残留冬的霜寒;拂一轮皎洁的明月,挥洒袅袅的思念;撒一池盈盈的春水,弥漫夏的炽热。

恍然如梦间,六年的岁月已无声无息地消逝。一年级的岁月,是幸福的。每天,我们都会在大操场上,奔跑,玩耍,欢笑。记得那几棵高大的槐树下,珍藏我和同学的小秘密,悄悄话。那片生机的绿荫,随风摇曳,满树欢喜。最令人神往的是升旗台。当上一名升旗手,能让同学羡慕不已,让我连上课都是精神抖擞。

三年级是充实的。我们开始借助拼音读课外书。书里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有了一个个幻想,小小的心里充满着甜蜜。我们还开始写话。每写一句,我们都要冥思苦想一阵。我们还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成为少先队员。当哥哥姐姐给我们系上红领巾的那一刻,我们都为自己感到骄傲,为红领巾喝彩。不断做着“第一次”,成就感洋溢于二年级。

三年级是惊喜的'。在文学之种的播种、萌发下,我在文学之路上收获了芬芳,在现场作文赛中,我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其实,低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水平远没有陈嘉颖、项宁她们高。每次读她们的作文,我都会羞愧地自卑不已。我不愿低人一等,便多看书。不知从何说起,我的作文渐渐生动具体,有孩童的童真。自此,我坚定了自我,驰骋于文学路上。

四年级是叛逆的。我有些顽皮,不愿再做乖孩子。在课堂上,我在老师讲课时,和同学讲话,还取笑老师的口误。我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僵。是李老师及时疏导,让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弯路。四年级的亲身经历让我深知:做好学生是幸福的,当坏学生是不快乐的。

五年级,是飞跃的。我的文章相继在报刊上发表,完成了儿时的心愿。一篇文章还在县读书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我的绘画还在校艺术节上取得了三等奖,这也完成了我在校内各项比赛中获奖的目标。我还参加了象山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不断获奖让我在五年级完成了全面发展的飞跃。

六年级是五味俱全的。我沦陷于变声期,面对升学考试。纠结啊。六年级了――肩上似乎扛着重重的压力。作业多了,工作多了,时间少了。人生的转折点,带着一脸稚气,前方一片迷茫。这就是六年级。一样的紧张,一样的拼搏,六年级锻炼了我们,顶住压力,努力地披荆斩棘,奋斗。我的奋斗结果――考上象山港书院。虽然有些不满意,但我依然开心地接受现实。

六年的小学生涯,每天都精彩。我在母校的怀抱下,从懵懂的孩子蜕变成心怀梦想的少年。六年的征程,我感谢母校,感谢李老师;她们让我有一个舞台展示自己,让我沐浴书香,让我自信,让我改变,让我走向光明。

风景这边独好,有我成长的足迹,有令人动容的师生情,有梦想的起航。我在这里,接受知识的洗礼,收获少年的快乐。我在这里放飞希望的翅膀,播种理想的种子,哭过,笑过。虽然喜忧参半,但我享受这样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过程。这就是人生。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九

一眨眼时间匆匆过去,还为来得及觉醒六年便跑走了。

今天是20xx年11月5日周三晴。

上周的时间又匆匆地走了,一眨眼半个学期又过了,今天又有电脑课。早晨床头的闹钟又“不知好歹”的打扰了我的.美梦,我实在不想钻出温暖的被窝,去迎接冷空气。但是也不能回避,只好打一个颤再伸出手臂摸到闹钟把闹铃模式给关了。

之后立马缩回手又在被窝里暖和了一下,便定了定神,迅速爬起,一把抓过床头的衣服以最最最快的速度穿上了。之后,洗漱后便等爸爸起床和爸爸一起吃妈妈早已准备好了的粥,便吃了起来。后来我又吃了昨天买的火龙果,屁颠屁颠的坐上爸爸的车上学去了。到了学校,今天早晨是英语课,我理好了书包便开始了早读,英语老师是如约而至的来到了教室,准备给我们上课,一上午一晃就过去了,在中午,要做数学课堂作业本。语文课堂作业本。语文扩词本・・・・・・快写,老师又来了・・・・・・带会作业没做好可又是要挨老师的骂的。

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下一节是科学课,科学老师先叫我们复习一下前面的一二两单元,之后又加我们看书,写作业。老师刚坐下有的同学就像快乐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开始老师以为他们是在讨论问题很快就会安静的,那知道他们变本加利,老师终于按奈不住了,大哄了起来。这几只小鸟很快就愣住了,像受的到了惊吓。终于又认真的看了起来。但是是好景不长,他们又聚在了一起谈八卦。唉。・・・・・・这几个家伙。

我只好顾自己写起了作业。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十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等症。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

比如: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范例2】。

正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都要举行包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的活动。每年这天,我们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吃汤圆闹元宵,听说这样预示着来年团团圆圆、吉祥美满。

放学回到家,我便看见爸爸妈妈有说有笑地围在一张小圆桌前不停地忙碌着。仔细一看,原来他们在包汤圆。只见他们把揉好的面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然后搓成一个个小球,再用拇指在中间按一个小坑把馅子放进去,最后熟练地把他们搓成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汤圆。这时。我也迫不及待的丢下书包,洗好手,加入包汤圆的队伍中。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别提有多开心,今年的元宵节真让人难忘呀!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十一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大家好!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十二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服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祥、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空地里,人们一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十三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如。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十四

壮族原来叫作“僮族”。“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壮族有着和其他民族大不相同的特点,壮族人民过节的风俗习惯就是其中之一。

春节是壮族人最隆重的节日,和我们的春节大不相同。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十仍算春节期。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服装等等。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都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艺体育活动。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扮筋肉,制作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年三十家家要守岁,直到半夜鸡鸣,燃放鞭炮,除归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叫做“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又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给主人家效力了。

陇端节是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这个节日有700年的历史,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

吃立节是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为欢庆,在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壮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档为doc格式。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十五

你想知道今天我发现的一个新游戏叫什么吗?如果想知道的话,那就跟我一起来分享吧!今天,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又好玩、又精彩的游戏,名叫“奥拉星”。游戏的里面有补精灵的精灵球,有补充活力的.活力豆,还有一只只活泼、可爱的精灵……。活力豆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活力豆,第二种是中级活力豆,最后一种就是高级活力豆。精灵球同样也分三种类型:初级精灵球、中级精灵球、高级精灵球。精灵是数不完的,有可爱迷人的朵朵兔、毛球、有强壮无比的兔小子、吸力兔,还有火焰熊熊的吉拉式、吉拉……。我和一个名叫“我是最最厉害的人”对战,他出吸力兔(兔小子的进化)三十七级,我出吉拉式(吉拉的进化)五十九级,对战后不分上下。我们又各自出了自已最珍贵的精灵,他攻我守,我进他退,互不相让。最后我出了我最狠的一招,火海咆哮,他终于支撑不住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了解了我今天的游戏了吗?很有趣吧,我非常喜欢玩游戏。

民族民风的作文篇十六

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如“神仙炉”是用牛里脊肉和各种海鲜烧成的火锅,味道鲜美,是入冬后一些节日的名菜;“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用狗肉加各种调料烧成的狗肉火锅,鲜美味辛,滋补强身,是入伏后一些节日里的名菜。

明太鱼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菜肴,民间认为,清明节吃明太鱼,可保佑一年平安;吃明太鱼还有补肾壮阳的作用。所有的节日菜肴都要有冷盘和生拌。如生拌牛肉、生拌明太鱼等。朝鲜族在制作生拌菜时,要加适量香油和醋用以杀菌。节日的主食除米饭外,还有许多风味面点和小吃,如打糕、冷面等。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