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4:29:32 页码:11
最新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精选12篇)
2023-11-26 14:29:32    小编:夜紫

总结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了解总结的目的和重要性,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旅行的攻略和建议,快来看看吧。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一

p3卢梭生为自由国家日内瓦的公民,并且参加过全体公民大会,行使过国家主权。

p4名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5社会秩序是神圣权利,这一权利建立在约定之上。

p5家庭在解除照顾关系之后,只能靠约定来维系,p6国家层面,领袖关爱子民,其代价是要对子民发号施令,p7反对亚里士多德所谓人天生的不平等。

p10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p12放弃自由不符合人性,p14一个国家只能以别的国家为敌,而不能以人为敌,p16奴役权不仅非法,而且荒谬。

p18多数表决的规则必须来自于事先约定。

p19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找到民众联合的共同力量来捍卫个体的财富与人身安全,但这一力量不能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一旦公约遭到破坏,个体立马恢复拥有原先的权利和放弃的天然自由,p20每个人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个成员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21全体个人结合形成的公共人格,就是国家或政治体,结合者集体被称为人民,个别参与者是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叫臣民。

p24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p25此为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

p26由于社会契约,人类丧失的是天然的自由和无限的权利,但获得的是社会的自由和他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p30基本公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法律的和道德的平等来代替自然造成的人与人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以在力量和才智上不平等,但由于约定并且依据权利,他们都是人人平等的。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二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三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1888年作为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的核心是唯物主义,而且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共有十一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条是整个提纲的总论,主要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第三至九条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十和第十一条则是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提纲的总结,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对比了新旧唯物主义,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当作实践改造的对象,不懂得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这也是旧的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虽然也讲实践观点,但他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认为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实践则是“犹太人营商牟利的活动”。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思维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把主、客观统一起来,确定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借用“思维的此岸性”概念,强调了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认识的真理性,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第二部分揭露旧唯物论的唯心史观及其根源,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勾画出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纲要。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因而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并由此导致唯心史观。马克思所说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者。马克思批判的不是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本身,而是片面机械地理解这种决定作用。马克思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揭露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从中引出在实践中改造世俗社会的革命结论。指出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及其局限性,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且提出要消灭宗教,必须通过实践对“世俗家庭”进行革命的改造。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费尔巴哈的理性直观,没有把认识与社会实践、与改造现实联系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不是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结论正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所以,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环境和人的关系,更不能揭示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和旧唯物主义有着基本区别的新唯物主义,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又把它们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并认为这种活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这就是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变革之所在,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作为总结的第三部分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基础、阶级根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对新旧唯物主义原则区别的阶级基础进行了归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以及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在提纲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四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法国作家、学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尽管只有短短不到200页的篇幅,但本书应该是卢梭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直接为本书问世之后不久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及其各自随后的建国方略,提供了理论纲领。其提出并阐释的人民、公民、主权者、立法者、行政官等诸多概念,以及对于所谓社会契约的缔结、运营与退出的解释,仍然对当今的政治学理论,以及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建构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五

p133无论是国家良性运转,还是濒于毁灭时,公意都一直存在。

第二章讨论投票:p134人民的意见越趋于一致,公意就越占统治地位;而越是争吵不休,个别利益就越占上风,p135公民全部处于奴役状态时,也会出现全体一致,社会公约是唯一一种需要全体一致同意的法律,部分人对公约的反对不能使公约无效,而只是将这些人排除在公约之外。

第三章讨论选举:p138抽签决定行政官是最富有民主制性质的,p140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适合选举任用;而一般性公共事务,适合抽签。

p156在君主与人民(主权者)之间,需要建立一个比例中项,这就是保民官制,p157保民官是法律的保卫者和行政权的调节者,一旦保民官篡夺了行政权和执法权,那保民官制就蜕化为暴君制,p158为防止保民官篡权,最好让他们不要变成永久性职务,而必须有各种间歇期。

p163在需要建立独裁制时,独裁制要么导致国家毁灭,要么能使国家保全;而在紧急状况过去之后,独裁制不是变成暴君制,就是徒有虚名。

p164监察官仅是人民意见的宣告者,而非仲裁者。

p169改变一个民族宗教信仰的唯一方式就是奴役这个民族,p173—174三种宗教的区分——人类的宗教,公民的宗教,牧师的宗教;在民族国家公民的宗教中,君主是唯一的教主,也只有行政官能成为牧师,p177人类的宗教要确保良好运营,必须所有公民都是同样善良的基督徒,否则广大公民将会受到个别伪善者的奴役。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撰写的一份提纲,这份提纲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后,才公开发表。恩格斯给予了这份提纲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份提纲的发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整篇提纲不足1500字,一共分为11条。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七

编写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地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明细表采用不同种类的提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作品不同角度的内容。做提纲式笔记既概括了读物内容锻炼了概括能力又使我们印象中的作品更具条理性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复习时便可凭借这些提纲生发开去产生丰富联想而又不把主要意思遗漏掉。不少读者就是通过提纲的办法把书“读薄”的。

提纲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段落提纲、情节提纲、描写提纲、说明提纲、人物提纲、论点论据提纲和论证提纲等多种。但使用最多的是段落提纲。

提纲式。

举例:。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1-8小节)可编写提纲如下:。

(1-2)夏秋季百草园的景色及情趣。

(3-6)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

(7-8)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的乐趣。

提纲式笔记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书或文章的论点或主要论据,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或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式笔记可分为提纲和提要两种:

1.提纲。

提纲笔记要忠于原书或原文的框架体例或段落层次,对原书或全文作轮廓式的勾勒。它可以用原文的语句,例如:

《怎样写好。

教案。

(北京八十中林镜仁,杨善禄主编:《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l991年9月版)。

一、要充分认识写好教案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一份教案包括哪些内容和教学环节。

(一)确定教学目的。

(二)确定教学重点,找准难点。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

3.传授新知识4.巩固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三、教案的形式和编写教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文字式教案。

(二)表格式教案。

(三)程序式教案。

2.提要。

提要与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还可带有一些评述的色彩。例如:

‘岷江流域工业污染区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动物体内富集规律研究;5.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同工酶活性和呼吸代谢影响的研究;6.大型土壤动物毒性毒理研究。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八

在《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提纲》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提纲》批判费对实践的错误理解,马克思认为“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九

编写提纲就是把整本书的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依次地记载下来。提纲是一篇作品的明细表采用不同种类的提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作品不同角度的内容。做提纲式笔记既概括了读物内容锻炼了概括能力又使我们印象中的作品更具条理性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逻辑结构、作者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复习时便可凭借这些提纲生发开去产生丰富联想而又不把主要意思遗漏掉。不少读者就是通过提纲的办法把书“读薄”的。

提纲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段落提纲、情节提纲、描写提纲、说明提纲、人物提纲、论点论据提纲和论证提纲等多种。但使用最多的是段落提纲。

提纲式。

举例: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1-8小节)可编写提纲如下:

(1-2)夏秋季百草园的景色及情趣。

(3-6)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话般的色彩。

(7-8)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的乐趣。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十

p71自由行为是精神层面的意志和物理层面的力量共同决定的产物,政治体也是如此,前者叫做立法权力,后者叫做行政权力,p72政府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和政治的自由,p73人民服从首领所根据的行为不是契约,而是一种委托和任用,首领行使的是主权者委托给他们的权力,p74行政官享有主权者委托的行政权,主权者享有立法权,二者之间如何发生颠倒或错乱,国家便会解体或陷入无政府状态,国家规模越大,主权者相对臣民个体的比率就越大,自由就越缩小,p75国家的扩大给了公共权力的受托者更多滥用权力的机会,因此主权者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权力的受托者),p76国家由于它自身而存在,而政府只能由于主权者,即公意而存在,p77本来最好的政府,在其所属政治体的相关比率改变之后,有可能会沦为最坏的政府。

p78行政官的人数越多,政府就越弱,p79行政官身上的三种不同意志:个人固有意志(倾向于个人特殊利益),全体行政官的共同意志(即团体的意志,既有公共性,又有个别性),人民的意志(真正的公意);在完美的立法之下,应该是公意主导,团体意志次之,个人意志毫无地位;然而按照自然的次序,则是完全相反,政府中每个成员都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行政官,最后才是公民;如果政府只有一个人,此时个人意志与团体意志完全合一,这样的政府最活跃;而如果主权者成为君主,全体公民成为行政官,团体意志就跟公意混同,个别意志仍将保留全部力量,这样的政府,活跃度就最低,p80行政官对政府的比率应该跟臣民对主权者的比例成反比,p81立法者的艺术在于:让永远互为反比例的政府的力量与政府的意志,结合成一种最有利于国家的比率。

p81—82三种政治制度的区分:民主制(行政权力被授予全体人民或大多数人民),贵族制(行政权力被授予少数人),君主制(行政权力集中于一人手中),p83如果遵循最高行政官数量比公民数量应该成反比的规律,则民主制适用于小国,贵族制适用于中等国家,君主制适用于大国。

p84就民主制的严格意义来说,真正的民主制从来不曾有过,也永远不会有,只要政府职能被许多执政者分掌,那么少数人迟早会掌握最大的权威,p85民主的政府最易于发生内战和内乱,对公民的力量和恒心有着极高的要求。

p86政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内部政策,但除非以主权者或者说以人民的名义,政府是绝不能号令人民的,p87三种贵族制的区分:自然的,选举的和世袭的,选举的最好,世袭的最差。

p90君主制具备最多活力,但同时也最容易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其他意志之上,p92君主制适用于大国,而为了更好地联系人民,在君主与人民之间,需要构建不同层次的权力等级,共和制政府比君主制政府更适用于选任贤良,p93君主制要想治理得好,统治者能力最为关键,p96君主制政府变化无常,缺乏连贯性。

p98根本就没有单一的政府,所有的政府都是混合型的。

p102—104从气候、饮食和衣着入手,谈不同国情下人民生活习性的不同——没有一种政府形式,适用于所有国家。

p108如果没有别的意志与君主意志相抗衡,君主总有一天会压过主权者,并毁坏社会公约,政府蜕化的两条路径——政府的收缩或国家的解体,p110—111国家解体是指君主或行政官篡夺了原本由人民或集体享受的主权权力,此时政府的滥用职权被称为无政府状态,民主制变成群氓制,贵族制变成寡头制,君主制变成暴君制。

p114主权者除了立法权力之外,便没有其它任何别的力量,它只能依靠法律而行动,而法律又是公意的体现,只有当人民集合起来时,主权者才能行动(古罗马共和国的例子,重点引用)。

p119当公民不再愿意承担公共服务,宁愿掏钱也不愿自己本人服务时,国家已濒临毁灭,p120国家的体制越好,在公民眼中,公共的事情就越重于私人的事情,p121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起源于封建政府,p122在立法权力上,人民不能被代表,而在行政权力上,人民可以而且应该被代表。

p124—125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契约,那就是结合的契约,政府的创设绝不是一项契约。

p126政府的创设由法律的确立和法律的执行构成,对首领的任命是法律执行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项措施。

p129在国家之中,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废除的,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只要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那么修改法律甚至社会公约就是合法的。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十一

p31不同利益的共同之点才构成社会的联系,主权的使用要依据这些共同利益,p32首领的号令,在主权者普遍缄默的情况下,被视为人民的同意。

p33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分割。

p35公意和众意的区别,前者着眼于公共利益,后者只是个别私人利益的总和,p36为很好地表达公意,国家之内最好没有派系存在。

p37社会公约赋予了政治体支配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在得到公意指导时,就是主权,p38主权者不能对臣民加以对集体毫无用处的约束,p39公意倾向于某个个别的、特定的目标时,就会丧失天然的公正性,p41主权者永远不能有权对一个臣民要求得比另一个臣民更多。

p47法律只考虑臣民的共同体及其抽象的行为,法律是公意的行为,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和对象的普遍性,p48一切合法的政府都是共和制的。

p51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非凡人物。

p59每个政治体都有其不可逾越的力量极限,之一——距离越远,行政越发困难,p60之二——人民对于首领、祖国和同胞,缺乏感情和认同感,p61之三——所有民族都有离心力,稳定国家的规模适中性。

p65既不富有也不贫穷而能自给自足的人民适合立法。

p66任何立法体系最终的两大目的:自由与平等,p67立法的力量应该倾向于维持平等,p68稳定体制的奥秘,在于自然关系与法律总是协调一致。

p70四种不同的法律种类:政治法(根本法),民法,刑法,宪法。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篇十二

这本《社会契约论》共分为四卷,每一卷的内容之间紧密相连而又递进关系分明,因而介绍这本书,可以参照全书四卷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进行。

1.为什么需要社会契约?

这一部分可以由这样几方面内容组成:一是什么是社会契约,卢梭为什么会把这些看作是社会契约;二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三是社会契约缔结的要义,包括每一个个体放弃的个人权利与获得的公共权利,公意与社会契约之间的关系,社会契约与多数表决规则之间的关系等;四是由于缔结社会契约所引发的众多政治概念,包括国家、人民、公民、臣民、公意等。

2.社会契约如何构建一个国家?

这一部分可以由这样几方面内容组成:一是国家主权的界定,以及这种主权与公意之间的关系;二是公意与众意的区别;三是法律与公意之间的关系;四是由立法衍生的种种问题,包括立法者的界定与产生,立法的两大目的,不同的法律种类等等;五是每个政治体的力量界限。

3.社会契约如何构建一个政府?

这一部分可以由这样几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立法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区分,以及政府和行政官的产生;二是行政官身上的三种意志,以及这些意志在立法状态和自然状态之下的不同体现,从而引出好的立法者,如何利用政府的力量与意志之间的反比例,构建最有利于国家的比率;三是由行政权力的授予范围,引出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这些不同制度适用的不同范围;四是介绍政府的滥用职权导致的国家解题,以及为了规避国家解体,立法者所能做的工作。

4.社会契约的维护、修改与退出。

这一方面起到的是收尾和总结的作用,可以由这样几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社会契约如何修改与退出;二是社会契约之下,投票、选举等民主制度的适用范围;最后总结社会契约的要义以及其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

整个介绍过程中,注意结合案例一起介绍,最好是美法社会中建立的东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