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机械效率教案(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13:38 页码:7
最新.机械效率教案(模板11篇)
2023-11-11 10:13:38    小编:zxfb

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那么如何编写一个优秀的教案呢?首先,要确保教学目标明确,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过程紧凑有序,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最后,要注意评估和反馈,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效的反馈,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案经验,希望能给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机械效率教案篇一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机械效率教案篇二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2

.机械效率教案篇三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大小有关。

2.教学重点/难点。

机械效率是重点;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是难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5.阅读p实验,实验之前需要测量哪几个量,怎样计算有用功,怎样计算总87功?

6.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机械效率?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功,用_______表示。

2.使用机械工作时,人们不可避免要做额外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机械_______;二是机械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的_______。

3._______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_______表示。计算公式是_______由于_______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1。

4.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_______,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_______。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

(二)合作探究2--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

(三)合作探究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要求:按课本步骤完成探究实验,填写实验表格,分析实验数据,准备展示,比比哪个组又快又好:

回扣导入新课时的问题,学生作出解释。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80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上升了1m.已知拉绳子的力f为500n,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

a.做的有用功是800jb.拉力f的功率是80wc.绳子自由端被拉下3m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2.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重为200n的货物提到9m高的楼上,所用拉力为80n;则总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是()。

a.1800j83.3%b.2160j83.3%c.1400j80%d.1800j80%3.如图的剪刀剪纸机械效率为80%,这表示()。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中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n,将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375cm,则钩码上升的高度为____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

(2)取下2个钩码,再做实验,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在斜面上拉一个重4.5n的物体到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1.8n,斜面长1.2m、高0.3m。把重物直接提升h所做的功作为有用功,求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小结。

板书。

.机械效率教案篇四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机械效率教案篇五

一、知识回顾:

理解: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注意:1、做功:w=fs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物理学习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物理学习技巧。

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机械效率教案篇六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效率教案篇七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说明与建议。

有用功和总功。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想想议议。

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讲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同时还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有用功是14400j,总功是24000j,机械效率是60%,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效率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总功的概念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机械效率教案篇九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有用功和总功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想想议议

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

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讲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同时还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1、有用功是14400j,总功是24000j,机械效率是60%,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

一、背景。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一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