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3:53:47 页码:14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汇总15篇)
2023-11-26 23:53:47    小编:zx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将复杂的信息和观点归纳整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核心要点。总结要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一定要有明确的结构框架和逻辑顺序。学习一些好的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在幼儿已有了3以内分与合的基础上,如何让幼儿理解加法的含义真是不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幼儿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3的加法计算。在教学中确立这样几个环节:

3的分与合是幼儿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拍手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3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用卡通图片作为奖品,调动了幼儿学习的欲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一层次,认识加法,理解含义。因为小兔、小鸭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动物,因此,我以小兔、小鸭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幼儿独立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在教学中发现幼儿都能认识到:把原来的1只小兔和又来的2只合起来一共有3只。然后,我小结引出加法的算式,并教幼儿读算式,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主题图的创设既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引导探究,掌握方法。我再次创设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2只小鸭和1只小鸭合起来是3只小鸭,就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在交流中掌握把2和1相加就是把2和1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

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送信”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熟练计算3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幼儿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我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幼儿表达图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在说中很好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活泼,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二

“百数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1页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百以内的各个数。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我在教学时,分了三个层次进行。

一、在观察中发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完整的“百数表”,让他们认真观察这100个数,根据这些数的排列顺序,看看在它们身上都能发现哪些“小秘密”。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横着观察;有的竖着观察;还有的斜着观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规律。

没想到,这样一张看似简单、枯燥的“百数表”,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能够发现这么多的“小秘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

二、在发现中应用。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时的教材地位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减法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名称还没有认识,是在第五单元的时候才认识。另外,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了初步的分类,按加减分和按得数分。基于这种情况,本课时的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虽然我自己也是刚教完一年级,但是这次的备课与授课,我发现,每一份教案从课本走向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与解疑下通透的。本周我上的这个内容,从一年(7)班、一年(6)班的试上课,到一年(5)班的正式开课。其实我自己是在与不同的学生对象交流中悟出教材的编排意图的,也真正理解教材定下的教学目标,进行不断地修改教学设计中的各环节。

下面我就结合所上的三个班级,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如下对比与反思。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三组口算题(一组减号前面的数相同的,一组减号后的数相同的,一组得数相同的)进行开火车的练习。一年7班的学生能比较快速说出口算得数,但由于课件中没有呈现算式,只是师生的'口头交流,学生没法很快发现每组算式的相同点。一年6班的学生有了课件中的呈现,很快说出每组的相同点,但是由于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和差要在本册第五单元才正式介绍,所以个别学生会把减号后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即被减去的数),我没有及时理会学生的说法,以为学生会认识减法算式中的三部分名称,就纠正学生说被减数是在减号前面的数,时间稍微停顿一些。一年5班在开火车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后面坐的听课老师很多,加上我有点紧张,教师语言与表情影响了学生,每组算式开下来都不顺利,如12-4等于几,叫到的学生说不出来,这时我有让其他学生来帮忙,并说出破十法的思考过程,但是第二组中又有一位学生说不出得数,此时我又让其他学生来帮忙说出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时间比较拖拉。在说出各组算式的特点时,所设计的三组算式第三组是得数教是7的算式,不巧第一组和第二组也各有一个算式得数是7的,这时有的学生就横着看。

这个环节我是在小结第一环节后,用语言引导学生可以按三种不同的标准(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得数相同,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进行分类整理,一年7班没有适当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是按第一种分法和第三种分法,在一年6班试上时,我面对全班学生提醒了一下:可以先算出得数。不想一经这样提醒,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按得数相同来分。上一年5班前,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按学生年龄特点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分法是占大部分的,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这种分法人数最少。全班交流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上展示台展示分法,是为了让学生有个对比,怎么排列有序,有序排列有什么好处。这种作法在一年5班体现了比较清析,为第三个环节做好铺垫。

当对学生提出独立完成书上第17页减法表的填空时,我这时才引出课题——做个减法表,时机比较合适(板书的安排比较满意的。)。三个班下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横着写,这样比较快,有一部分学生是想从中间下手的,比较慢。一年7班、一年6班在交流——说说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时,学生说得不是很清楚,才想到要在课件上文字体现规律,但是发现一年5班学生想要全部说得很完整还是比较不够的,但是一年5班的孩子很积极,在交流完横着看的规律后,学生竖着看说不好,于是才让学生同桌说一遍的,但效果还是不是很好。

抛给学生这三个开放式的算式,旨在运用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写出多种算式。时间比较仓促,设计是留为作业。

不同的班级能说出的收获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次课上完都做设计上的调整,但是一年5班的学生能说出“按顺序”,我觉得本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然,最后的公开课上还是存在着不足:

1、教师的语言比较啰嗦,不够简练。

2、时间安排上不是有欠思考。

3、虽有一定的教龄,但是教师还是比较紧张的,课一开始这种紧张气氛就影响了学生,在课一半后,逐渐进入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

4、课堂中生成的部分,教师的处理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四

“百数表”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百以内的各个数。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我在教学时,分了三个层次进行。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完整的“百数表”,让他们认真观察这100个数,根据这些数的排列顺序,看看在它们身上都能发现哪些“小秘密”。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横着观察;有的竖着观察;还有的斜着观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规律。

没想到,这样一张看似简单、枯燥的“百数表”,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能够发现这么多的“小秘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

当学生对“百数表”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而是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因为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的目标,它的价值在于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利用“百数表”做进一步的研究。把其中的大部分数去掉,形成了一张只有第一行和第十列的数而其他皆为空格的“百数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及刚才发现的规律,你能不能把25、58、97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面对这么多空荡荡的小格,要把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位置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们开始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认真的思考着。突然,有一位学生胸有成竹地走到图前,拿起25这张数字卡片,把它贴在了第3行、第5个的位置,并且向大家解释说:“这一行除了30这个数,其余的数都是二十几的数,而这一列个位上的数都是5,所以我把25放在这个小格里了。”多么有条理的分析和判断呀。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把25这个数看成了二维空间的一个点。其他同学也立刻茅塞顿开,很快把58和97找到了自己的“家”。

接着,我把原有的数都去掉,只留下学生刚才贴上去的25、58、97这三个数。“百数表”变成了“三数表”。这时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怎样根据这3个数的组成、大小和它们各自的位置,把15、24、35、54、69、90和99分别填到相应的小格里?”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时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会考虑到要贴上去的数与哪一个数比较接近,它们个位上或十位上的数有什么联系,甚至可能会根据一个已知数通过纵横两个方位的变化找到另一个数的位置。这一系列的数学思维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百以内数的认识。

最后,我把“百数表”拿去,组织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你能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学生进行猜数游戏时,会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数的组成、数位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上,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一过程又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

以上对“百数表”的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实践和感受到了“观察——发现——应用”这样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引导学生发现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后的应用,在应用中体会和体现发现的价值。发现、应用,再发现、再应用,这样不断循环,可以使学生的“认知链”保持良好的运行和发展。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五

“百数表”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读数、写数之后。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的设计思路是“两观察”、“两应用”。

“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完整的百数表,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百数表(见附页)去观察。让他们快速发现百数表的横行、竖行、斜行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从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次观察是百数表的横行数、列数百数表中书的关系。从而达到使学生对数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两利用”是在“两观察”这后进行的。一是利用百数表找数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因为学生对数字间的相互联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学生只要利用学会的方法对重排的数字进行推理论证,就能形成结论,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本课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

反观课堂:

开始找规律的时候,有些学生对规律的表述还是存在表述不清的,特别是斜行的大11和大9,学生是很难发现大几个的。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说出十位大1。个位大1,已经是很好的答案了。行列的规律的寻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得还是太快,有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反应过来。幸亏练习的设计比较好,还是能帮助学生逐渐清晰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第1。

1页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百以内的各个数。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我在教学时,分了三个层次进行。

一、在观察中发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完整的“百数表”,让他们认真观察这100个数,根据这些数的排列顺序,看看在它们身上都能发现哪些“小秘密”。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横着观察;有的竖着观察;还有的斜着观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规律。

没想到,这样一张看似简单、枯燥的“百数表”,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能够发现这么多的“小秘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

二、在发现中应用。

当学生对“百数表”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而是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因为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的目标,它的价值在于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利用“百数表”做进一步的研究。把其中的大部分数去掉,形成了一张只有第一行和第十列的数而其他皆为空格的“百数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及刚才发现的规律,你能不能把25、58、97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六

百数表是一年级小朋友形象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其简单规律的很好的工具。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百数表,可是里面藏了许多知识,如单数、数的知识,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的数数方法,等等。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思维型较强的知识点。有些学生在刚入学就会从1数到100,对补充百数表和读百数表的兴趣特别大,可是当要求他们真正掌握百数表中的一些规律时,却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的,尤其这些数的规律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就要寻找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横着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一个;竖着看,相邻两个数相差10;从左上角往右下角斜着看,相邻两数相差11;从右上角往左下角斜着看,相邻两数相差9。鼓励学生多讲自己的发现,充分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百数表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小小的一张百数表,让学生观察填写,分层展示发现,逐层深入,在孩子们的眼中,数学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令他们神往的世界。在数学的海洋中,总有新的发现引领学生,让学生激动、兴奋。学生的不断发现,学生的言语,构建了一座数的殿堂,令学生神往,令教师感慨。学生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发现者,使得整节课教者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冲满了活力和生机。

文档为doc格式。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七

在这节课上,学生填写百数表和按要求涂表,确实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学生填表是否可以师生共同填写,填写过程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学生讨论的是填写完整的百数图。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百数表的规律和百数表的运用,而填写百数表只是学生对百以内的数的复习,所以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涂色的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各个数字,教师在课件中演示,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探究百数表的规律。

所以,在一节课堂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探究百数表的规律,并按照百数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在其他方面,教师尽量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在不降低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八

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填表,一个是找规律并利用规律填数。但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发现第一个内容填表大约耗时十分钟,而且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完成这张表格,特别浪费时间。所以在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我利用课间时间提前让孩子们完成这张表格,把重点放到第二个教学内容,即观察表格找规律,运用规律填数上。实践证明,课前准备的确帮了不少忙,课堂教学不紧不慢,在规律的寻找、把握和运用上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加清晰。

另外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我把这节课的新课和练习部分设计成“数字大冒险”,通过闯关冒险、武器挑战、勇夺礼物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大冒险中探究知识,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最终发现效果非常好。

首先用动画效果让百数表活起来,通过两三行的数字阅读让孩子横着观察发现规律,再竖着发现规律,并通过各种比赛阅读进行巩固记忆。而斜着发现规律比较难,且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挑战,但只要孩子能说出道理即给予鼓励,适当的表扬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紧接着设计孩子们所特爱的“一级武器”、“二级武器”、“终极武器”——横框和竖框、田字框、十字框进行探索,利用规律填写数字。仅仅几句武器语言的设计却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不一样,把书本上静态的各种框冠以武器名,孩子特别投入,在填数的过程中非常开心,与同伴的交流很顺畅。这就提醒着我数学的学习不能就书本按部就班,有时需要冠一些儿童化的语言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数学学习。

最后将三道练习包装成三个大礼包,挑选今天所学的“武器”争夺礼物——加星,虽然只是一颗小小的星星,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却是极大的,那一颗星星代表着他的努力,代表着老师、同学对他的认可,对他的夸赞,教学中需要运用孩子的心理及时进行表扬与批评。

但一直也有个困惑,就是练习题的设计与取舍,每一道习题精讲不太可能,可又不敢轻易舍弃任何一道习题,就会带来时间不够的现象。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九

“百数表”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读数、写数之后。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的设计思路是“两观察”、“两应用”。

“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完整的百数表,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百数表(见附页)去观察。让他们快速发现百数表的横行、竖行、斜行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从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次观察是百数表的横行数、列数百数表中书的关系。从而达到使学生对数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两利用”是在“两观察”这后进行的。一是利用百数表找数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因为学生对数字间的相互联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学生只要利用学会的方法对重排的数字进行推理论证,就能形成结论,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本课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十

当学生对“百数表”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而是把它作为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因为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的目标,它的价值在于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利用“百数表”做进一步的研究。把其中的大部分数去掉,形成了一张只有第一行和第十列的数而其他皆为空格的“百数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及刚才发现的规律,你能不能把25、58、97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面对这么多空荡荡的小格,要把这3个数填在相应的位置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们开始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认真的思考着。突然,有一位学生胸有成竹地走到图前,拿起25这张数字卡片,把它贴在了第3行、第5个的位置,并且向大家解释说:“这一行除了30这个数,其余的数都是二十几的数,而这一列个位上的数都是5,所以我把25放在这个小格里了。”多么有条理的分析和判断呀。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把25这个数看成了二维空间的一个点。其他同学也立刻茅塞顿开,很快把58和97找到了自己的“家”。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十一

《百数表》是一年级小朋友形象认识100以内数极其简单的运算规律的很好的教学工具,虽然是简单的一个百数表可是里面藏了许多知识,如单数,双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等,所以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思维性较强的知识点,因此在本单元中是一个重点还是一个难点。

对于有些小孩子,在刚入学的时候就会从1数到100,所以对于补充百数表和读百数表的兴趣特别大,可是当孩子真正要掌握百数表中的一些规律,却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的,尤其当这些数的规律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就要寻找一些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数学中能够找到问题解决的模型,作为老师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找寻和百数表的规律有关联的生活问题,结果发现“十进制”的记数方法决定了百数表以10个数为一行的排列规律,上下数之间的差距为10。在找规律的时候,引导孩子发现最后一竖排都是整十数,横行中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逐渐增大并且相邻两个数相差1;而竖行个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的数逐渐增大并且相邻两个数相差1;学生还发现上下两个数相差10,还运用特殊表格让学生根据规律填数。这些抽象的规律要让孩子很好地掌握,在学习时应该就是这些孩子“自己的数学”,是最“贴近”他们的数学,也是他们最想知道和探究的,同时也是应该孩子自己探究所得到的规律,这样才能牢而深刻的掌握,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一张百数表的课件,把各种规律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让孩子通过我不经意的引导自己发现。对于这类思维性较强的课,与其是让学生艰难地表述思维过程,大部分学生努力地学习着别人的思维,还不如让这一抽象的思维过程外显为一种行动化的具体表达,如:让学生在猜数的游戏活动中自觉地利用规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也许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更快乐地学习。

学习数学本应是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从发现问题的迷惘——黑板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数,到初见有趣现象的惊诧——数的上下前后是有规律的,经历探究过程的刺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填写百数表,最后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清晰理解各种规律。只要让学生体会到这蕴意丰富的每一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十二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减法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名称还没有认识,是在第五单元的时候才认识。另外,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了初步的分类,按加减分和按得数分。基于这种情况,本课时的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课一开始,第一环节出示了20以内的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然后对这些算式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在分类整理时,学生有按得数、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号后面的数相同进行分类的,还有按算式卡片的颜色、单双数进行分类的。第二环节学生先独立完成减法表,再进一步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横着写,这样也比较快,而有一部分学生想从中间下手的,反而降低了速度。在之后交流减法表中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虽然有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但总体表达都不是很清晰,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年龄小的缘故,但孩子们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的,对描述规律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本堂课我觉得我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语言不够简练。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第一环节“按标准分类整理”用时太长,用了30分钟左右,刚开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随着课堂的深入,有部分孩子出现走神现象。第二环节时间太紧,只剩10分钟时间完成减法表,交流发现的减法表中的规律,没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如果第一环节时间能够把握好,把教学环节时间合理把握分配好会相对合理。

2、孩子在说分类进行整理时,有提到按“从小到大进行分类”,从小到大不是一种分类标准,属于排序,没有及时引导孩子把思路转化为分类,此时如果能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减数,发现可以减数相同的可以分成一类会更好。

3、在给算式进行分类时,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想到的分类标准比较多,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个分类的范围,问题要有针对性,按数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例如得数相同、被减数相同,减数相同等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课堂上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4、提问方式有点单一,一对一提问较多,个别孩子没有关注到,和全班集体交流较少,如果提问方式形式多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部分,处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十三

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习主动探索的重要前提。前面学习数数时,对学生感觉数有了很好的整理。《百数表》是一年级小朋友形象认识100以内数极其简单的运算规律的很好的教学工具,虽然是简单的一个百数表可是里面藏了许多知识,如单数,双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等,所以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思维性较强的知识点。却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具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横着,竖着,斜着,还可以让他们比比,横着看,第一行是前9个是一位数,竖着看,相邻两数相差十。斜着看他们相差11,等等,鼓励他们讲讲自己的发现,充分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百数表有更清晰的认识。

课程的最后我将三道练习包装成三个大礼包,挑选今天所学的“武器”争夺礼物——加星,虽然只是一颗小小的星星,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却是极大的,那一颗星星代表着他的努力,代表着老师、同学对他的认可,对他的夸赞,教学中需要运用孩子的心理及时进行表扬与批评。

但一直也有个困惑,就是练习题的设计与取舍,每一道习题精讲不太可能,可又不敢轻易舍弃任何一道习题,就会带来时间不够的现象。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十四

每次计算的单元教学结束后,在单元复习中总会出现加法表或减法表,以此整理所学过的加减法,形成计算题的网络。

加减法表教学时(以加法为例),往往采用教师出示整理好的加法表,然后让学生竖着、横着、斜着找规律,然后再按规律把缺少的算式填出来。在找规律时,往往比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思想容易走神。今年在教学20以内加法表时,做了一些尝试,感觉还不错。我先提问“你学会了哪些20以内的加法算式?”学生零零散散地说了很多。这么多算式,如果要整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类?有的说“可以把得数一样的放在一起。”也有的说“可以把9加几的分为一类。”……学生想出来很多种方法。我们按照第二位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我事先把算式做成卡片,反面贴上磁钉,然后把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卡片贴到黑板上进行整理。在贴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现了加法表排列的规律,培养了孩子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思想也集中了,生怕自己贴错。在斜着找规律的时候,我并没有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而是改成了“你能找出得数是11的算式吗?”9+28+37+46+55+64+73+82+9,孩子们找了很多,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这些算式在加法表中都是斜着排的。最后填加法表中缺少的算式,我也创设了一个“猫捉老鼠”的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老鼠偷算式,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猫根据规律来判断被偷掉了哪些算式,以抓住老鼠。学生很感兴趣。

反思:我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课的前面在进行口算时,我采用的是全班抢答的形式,8道算式学生抢答时因为声音拖沓嘈杂所以*听不清,采用开火车形式更好。

2、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在11-18之间的算式时,我采用的是*思考再汇报。如果采用小组形式,先明确活动要求,然后小组把算式记录下来,再集体讨论交流更好。

3、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如果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规律给学生看,对学生尤其是中下学生是个很大的帮助。

4、节奏把握不好,并且有些过程略显重复。学生在粘贴算式和发现规律时,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游戏“猫抓老鼠”只进行了一组,游戏不够尽兴和到位,另外,学生也缺少一个动笔填写书本的时间,整节课几乎没动笔,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数学除了需要学生的思考,还需要学生沉下心来练习,所以本节课非常值得再推敲再商榷。

做个百数表的教学反思篇十五

“百数表”的教学是在学生学过读数、写数之后。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我的设计思路是“两观察”、“两应用”。

“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完整的百数表,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百数表(见附页)去观察。让他们快速发现百数表的横行、竖行、斜行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从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次观察是百数表的横行数、列数百数表中书的关系。从而达到使学生对数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两利用”是在“两观察”这后进行的。一是利用百数表找数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因为学生对数字间的相互联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学生只要利用学会的方法对重排的数字进行推理论证,就能形成结论,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本课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

反观课堂:

开始找规律的时候,有些学生对规律的表述还是存在表述不清的,特别是斜行的大11和大9,学生是很难发现大几个的。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说出十位大1。个位大1,已经是很好的答案了。行列的规律的寻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得还是太快,有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反应过来。幸亏练习的设计比较好,还是能帮助学生逐渐清晰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