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6:54:10 页码:7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优秀17篇)
2023-11-26 06:54:10    小编:lookoud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编写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一些教案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制定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一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的辨证思想。

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一、引入

复习提问引入

二、新课教学

【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一下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_,所以相当于不受力。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判断下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放在桌面上书b、正在起步的汽车c、悬吊着的电灯d、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

2、二力平衡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如图6、6-1所示,进行实验。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回答下列问题:悬挂的电灯受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电灯受到的重力是5n,则电线对它的拉力是____n;放在桌子上的书受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这本书重3n,则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n;在水平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________和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如果牵引力是5×104n,则它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n;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总重为700n,则他受到的阻力是_____n、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1、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

2、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

三、巩固练习

1、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当国旗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b旗对绳的拉力和绳的旗的拉力

c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引力d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

2、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

a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

c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

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汽车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

4、起重机臂下吊一个质量为5t的重物,下列情况中钢丝绳所受的拉力t应为( )

a只有静止时,t=4、9×104n b匀速上升时,t4、9×104n

c匀速下降时,t

5、下面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一定平衡

b若两个力的合力为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c若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d用一水平推力推水平放置的木箱,但没推动,其原因是推力小于摩擦力

6、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 )

a瓶子受到的重力增大b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c瓶子受到向下滑力减小d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和重力不变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做做”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

1、条件: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b大小相等c方向相反d在同一直线上

2、应用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二

(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 探究:力的平衡

1、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1) 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4)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b、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d、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e、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习: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平衡”吗?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判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一课三练:基础练习。

七、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三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1、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教具】: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原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状况下,而在现实中我们把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板书)

1、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第一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第二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第三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第四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抽1-2个小组同学说出方案。学生做实验,收集证据。

2、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情况,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提问:刚才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

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三)拓展:(教者总结点拨)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比较【练习巩固】:

1、下列情况,两力平衡了吗?为什么

f1=5n

f2=5n f2=5n a f1=5n c

f2=5n f1=5n d

f1=3n b f2=5n

2、某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一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没有推动,则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改用150n的力推也没有推动,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

3、起重机以1m/s的速度匀速吊起一个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6000n。若起重机吊着这个物体以2m/s的速度匀速下降,这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是()

a、12000n

b、6000n

c、3000n

d、无法判定六、作业:想想议议,p138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四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习题5、6、7。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给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条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五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明确研究对象:人所受到的平衡力;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六

本节课采用预习、展示合二为一,把本节知识分成五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识点二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知识点三是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四、知识五分别是二力平衡的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学生能事先预习,完成学案;二是学生能敢于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三是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在小组内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配任务,组长教会组员,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学生乐于参与,几乎全员参与展示。

较以往老式课堂,学生多了一份活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采用“三三六”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时显得拘谨、生涩,语言不很流畅。而且有的学生怕忘记自己的分配任务,事先写好稿,而在展示时不能脱稿展示。

二是学生尽管分成了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所以,没有达到小组帮扶、结对子的作用。当别组同学展示完某个知识点时,帮扶小对子没有重新讲解巩固的过程,这样印象不深刻。

三是没有学生质疑的过程。三三六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能够质疑,但在讲课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某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很少提出疑问。

今后上课的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实施三三六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全员参与,尽量消灭“差生”。二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每节课学生小组评价时,向这方面倾斜,给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分。这样,由于教师评价的导向,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质疑活动中来。三是各小组展示完后,对重要内容,重点的习题让组内每两人结成帮扶对子,由程度较好的学生再讲给程度较差的学生听一遍,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七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

教师用:演示用弹簧秤,铁架台,滑轮组;学生用:每组(四人)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图1一、引入新课

[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 1、力的平衡

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板书1]: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于提供的实验器材感到不能满足的,还可提出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f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图4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板书2]: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思考:根据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回答:此时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3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板书4]: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举例并分析。

4、反馈练习

a组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b组

(1)、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2)、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c组

(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三、课堂小结

[电脑展示]:本节课整体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八

本节课采用预习、展示合二为一,把本节知识分成五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识点二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知识点三是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四、知识五分别是二力平衡的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学生能事先预习,完成学案;二是学生能敢于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三是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在小组内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配任务,组长教会组员,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学生乐于参与,几乎全员参与展示。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刚刚采用“三三四”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时显得拘谨、生涩,语言不很流畅。而且有的学生怕忘记自己的分配任务,事先写好稿,而在展示时不能脱稿展示。

二是学生尽管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所以,没有达到小组帮扶、结对子的作用。当别组同学展示完某个知识点时,帮扶小对子没有重新讲解巩固的过程,这样印象不深刻。

三是没有学生质疑的过程。三三四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能够质疑,但在讲课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某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很少提出疑问。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九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ties;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习题5、6、7。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讲好,学生不易理解,具体问题分析经常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

在授课中,我以桌子上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进行了受力分析,但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分析力学问题;为此,在习题课上,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讲好,学生不易理解,具体问题分析经常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

在授课中,我以桌子上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进行了受力分析,但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分析力学问题;为此,在习题课上,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6)让两个同学面对面站立,双手互推,进行感受。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学生叙述)。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七、作业。

习题5、6、7.。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八、作业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想到用实验的方法。

用一个测力计、两个50克的钩码、一个铁架台、一个滑轮、一根细线。先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并放在水平面上,钩码挂在测力计下,测力计用细线吊起穿过滑轮,然后用手拉住细线使测力计分别静止、缓慢匀速上升、缓慢匀速下降,可发现三次测力计示数相等。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可是学生表情似乎还有疑问。于是将实验再次进行,再观察,强调让学生观察刚开始运动的瞬间。学生会发现,在向上运动的开始瞬间,测力计示数稍微略大,然后迅速等于重力,向下时则相反。

为什么这样呢?再将向上运动由匀速改为加速,可发现测力计示数大于重力,向上减速则相反。于是得出结论,加速时,拉力大于重力,减速运动时,拉力小于重力。

再思考匀速运动的整个过程,可明白其实从静止到匀速向上运动的瞬间实质是向上加速,所以拉力略大于重力,从静止到匀速向下运动瞬间实质是向下加速。所以在由静止到运动的瞬间拉力会略有变化。

再思考可得出结论,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所受拉力等于重力,物体会保持静止;某一瞬间拉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会向着拉力方向开始运动,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体沿着拉力方向继续匀速运动,即向上匀速运动;某一瞬间拉力小于重力,则物体会向着重力方向开始运动,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体沿着重力方向继续匀速运动,即向上匀速运动。所以当拉力等于重力时,物体究竟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的条件。

2、会应用用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的条件。得出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1、能够识别两种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1、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教具】: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原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状况下,而在现实中我们把物体受了力仍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所受力称为平衡力。(板书)。

1、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第一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第二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第三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第四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抽1-2个小组同学说出方案。学生做实验,收集证据。

2、学生汇报刚才的实验情况,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提问:刚才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

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三)拓展:(教者总结点拨)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的力的比较【练习巩固】:

f1=5n。

f2=5nf2=5naf1=5nc。

f2=5nf1=5nd。

f1=3nbf2=5n。

2、某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一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没有推动,则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改用150n的力推也没有推动,木箱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n。

a、1n。

b、6000n。

c、3000n。

d、无法判定六、作业:想想议议,p138。

《二力平衡》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所以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当45分钟过后,回想起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是有许多成功之处的。

第一、引课比较自然,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课,加上书上的图片,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视听材料比较充分。但有一点遗憾就是多媒体教室被别人用着,所以课件没看到。

第二、探究实验准备的比较充分,因为实验器材比较充足,所以做的是分组实验,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总结,得出二力平衡条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对的地方多加表扬、鼓励。

学过二力平衡条件后,注意两点联系。

二力平衡与两个力的合力的联系;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受到平衡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联系;物体受到平衡力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