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清明手抄报高二(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2:03:05 页码:10
清明手抄报高二(精选13篇)
2023-11-27 02:03:05    小编:lookoud

在繁忙的生活中,总结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总结要具备可操作性,即能够指导实际行动和改进方法。如果你需要一些总结范文的参考,这里有一些值得阅读的例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写作。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一

寒食节又称为禁火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那么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呢?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二

3、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5、记前度、刘郎曾赋。——《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6、小院重帘燕飞碍。——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7、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8、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9、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0、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11、把紫府清都作一家。——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12、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3、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14、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点绛唇·时霎清明》。

15、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6、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扫花游·西湖寒食》。

17、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8、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9、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郑刚中《寒食》。

20、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扫花游·西湖寒食》。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三

“清明节期间,雨下得很大,路上的行人都想死。请问,餐馆在哪里?牧童指着兴化村每当我想起这首诗,清明就不远了。

大约8:30,我和父母从家里出发。一路上,远处的群山蜿蜒起伏。附近茂密的冷杉林旁的几片松林稀疏而清澈,潺潺的溪流清澈如画。它就像一个天堂。

我们下了车,爬上了山。坟墓藏在杂草丛生的灌木丛中。高耸的坟墓似乎在期待着我们孩子的到来。当我们面对祖父母孤独的坟墓时,我们的喜悦和悲伤一扫而光。

大约几英里外,我来到了奶奶的坟前。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只有一英寸长的杂草疯狂地吸收营养,掩盖了高高的坟墓,成为名副其实的灌木丛。

在清理了现有的杂草并疏通了旁边的排水沟后,我们放了祭品,点燃了香和蜡烛,并拿出了折叠的纸钱,为死去的祖母放了一个思念。我在墓前默默地磕头三次,祈祷我能永远获得庶人学校的第一名。

在烟雾弥漫的山野,我们走回泥泞的小路。扫墓的人,无论老幼,都可以三五成群地独自行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严肃的神情。

“滴答,滴答”,不知何时,刚刚停止的春雨又开始下了。像牛毛一样,像细线一样,它密密麻麻地斜织着,半波半波,漫射的轻纱包裹着一种绿色、清新、水灵和如画的颜色。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个接一个地落在雨水形成的水坑上。春雨倾盆而下,把山染成绿色,把水染成绿色,把绿色的石径染成苔藓。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向山林鞠了一躬,跑进了远处的雨帘...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四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五

清明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为清明节制作一份。

手抄报。

可以如何制作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节手抄报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1、明天月圆你要注意呀!!不好出来,不要往天上看!你还是朵在被子里面吧!!千万不要让你的尾巴漏出来呀!

2、暮至清风阁楼,幽月残瘦。佳人倍显娇柔,万分清秀。谈笑之间,山盟海誓苍天。万年守侯,我心依旧!

3、清明到,扫墓节,缅先人,孝子孙,传统日,不忘怀,齐心做,合家祭;清明到,踏青日,出郊游,一起乐,朋友聚,祝开心,愿快乐!

4、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养生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在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且心脏会过于旺盛,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高度重视;另外,此节气尽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到户外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5、朋友,让清明的雨水带走你的伤痛吧,剩下的只是透亮的人生!祝福天堂里的人,也祝福你!

6、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寒食清明传千载,岁岁祭扫岁岁安。清明时节,祭扫先人,缅怀先烈,珍惜生活,把握现在。

7、那绵绵的细雨滴答滴答,那春后的知了低叫蝉鸣,那雨后的泥土清香绵延,那漫山的杜鹃竞相绽放。又是一年清明来临,送你祝福,愿你平安。

8、清明到,忘记烦恼问声好。清明来,跪拜祈福发大财。祝福送,愿你平安多保重。祝福到,让快乐幸福把你抱!开开心心把你围绕!

9、记忆中每次的清明节总是细雨纷飞,有人说那是人留下的眼泪,也许那是离别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不舍。活着的人,更要好好的生活,给逝者以安慰。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六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七

清明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祭奠已故的先烈与亲人。在这一天往往下雨,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说。下面是关于清明学生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清明学生手抄报1

清明学生手抄报2

清明学生手抄报3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来了,因为今天是清明节,所以,我们一家准备回老家给爷爷扫墓。

我坐在车里向外张望着,我看见好多的树上面已经很少有花了 , 但是,地上的粉花瓣却特别得多,像天女散花。突然,我觉得好晕,所以,就靠在妈妈腿上睡着了。

等我起来的时候,我迷迷糊糊地问爸爸:“爸爸,什么时候就到老家。” 爸爸耐心地回答:“ 还有几分钟吧!”

于是我坐在车里,我看着表,表“滴答、滴答”的响着,好像在说:“耐心等待、耐心等待……”终于,我等了七分钟,我们就到达了老家,我们先回家里拿蜡烛、香及纸钱,然后就去了墓地。

一路上,天灰蒙蒙的,阴沉沉的,感觉就要下雨了,我突然想起了《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感觉有点悲伤,我们来到了爷爷的墓地,我跟爸爸用铁锹把坟上面的杂草铲掉,再培一些新土,好累呀!然后摆好祭祀品,点上蜡烛,上上香。现在,只剩最后一个任务,烧纸钱,为什么要烧纸钱,爸爸告诉我:“烧纸钱是因为只有在天上的人(也就是死去了的亲人)收到了这些纸钱,在天国上好好享用。”

于是,爸爸就拿出了打火机,在一张纸钱上面开了火,于是,我们一张一张地扔向被点燃的纸钱,火苗很小,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小小的火苗吹成了熊熊大火,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烧纸钱,不到一会的功夫,我们就把纸钱全烧完了,不过,在烧纸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呀!大火很容易烧着你的,也容易引发火灾。最后,我们一家给爷爷鞠了三个躬。

回到家里,我问妈妈:“今天为什么要去扫墓呀?” 妈妈笑着说:“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所以,我们就要在清明节来祭拜死去的亲人呀!” 听了妈妈的话后,我渐渐懂了,扫墓,也就是要祭拜死去了的亲人。

清明节这天,我们全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龙华烈士陵园。

进入陵园,两边的`松树、柏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好像士兵守护着烈士们的英灵;又好像正在检阅;还好像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穿过那参天大树,就看到了江泽民题词的纪念碑,上面写着“丹心碧血为人民”几个大字,我们慢慢走上台。这时,在那宁静安详的墓园里面,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荡,似乎有无数的英灵在我的身旁萦绕。静静地听听那小鸟雀跃,好像是在启迪着我们的心扉。我们全家都深深鞠了一躬,以此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墓碑两旁各有1个雕塑。左面一个怒目圆睁,露出杀气,好像要跟敌人作殊死拼搏。右边一个手拿抢,正在瞄准敌人发射子弹,他目光炯炯,使敌人惧怕三分,这些雕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表现了烈士们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气概。

接着我们走进了展览馆。大家都注视着那一张张照片,遥想着无数中国革命志士在民族存亡关头,为国捐躯的那段峥嵘岁月。先烈们的艰苦奋斗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及浩然正气,深深感染了我们。

我们随后来到了无名烈士雕像前,大家都被这动作惊呆了。他虽然倒下了,但是仍举起手臂,好像还要攻击敌人,又好像在呼唤;“后代们,年轻人,你们一定要把新中国建设好!”雕像,熊熊燃烧的长明火预示着今后中国一定能繁荣昌盛。

这时,仿佛我的耳边想起了《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八

清明节,在众多的习俗与作用中,时刻蕴含着中国文化。

清明前夕,郭德纲亲率德云社众人到侯耀文坟前哭祭,诉说“委屈”。尽管只有一束白花,看着跪倒一片的徒子徒孙,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明文化的压抑。

中国已进入泛文化时代。其实,郭德纲完全可以让形式更世俗一点:电子炮、鼓乐队、花圈花篮阵......轰轰烈烈,岂不风光?但他没有这样做,“一花,一跪,一哭”大有意境,惠而不费,高调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郭德纲是有文化的。此次“四分真情六分示威”的“祭师秀”让世人充分领略了中国清明文化的魅力。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只看到了德云社众人统一的黑衣黑裤,一起下跪叩拜的镜头......当这样的视觉冲击被一次次放大的时候,清明文化便只剩下下跪叩拜、一色白花之类的物质化外壳了。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九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十

清明节手抄报大全精品.

每到清明节,难免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谁写的,写于何时,有争论。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这首诗都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变成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画。

和许多中国节日不同,清明节是一个来源相对复杂的节日。它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同时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明节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负载。

首先,清明节传递了中国古人的一种科学经验。中国古代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长期观察和总结,创造出一种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视为一年时光钟表盘的指针,如果说有所谓“天机”,那么这便是天机,天机一露,便指示了人间的“时机”。所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天道酬勤,也眷顾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中国农业源远流长,发达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劳,更要拜这套经验科学之所赐。事实上,人类的每一步,莫不和经验有关,向前人的经验讨教,又创造新的经验,为后人所用,由此沉淀下来,便成为了科学的知识。

其次,清明节蕴涵着中国人的人文关怀。谁说中国人没有终极关怀?十字架前的忏悔或许因为内心的拷问而显得深沉,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诗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祭奠,是一种仪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远远超越了仪式的范畴。在先祖坟前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看袅袅青烟腾上天空,继而消散,那一刻,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里。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所以,清明节虽然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欢乐,就像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个节日也鼓励踏春和愉快的运动。

最后,清明节也渗透着中国人的维新精神。清明这时节,春风化掉冬雪,万物开始生长,生命开始孕育。而且,由于纳入了寒食节的节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烧起来。有古人以诗自况,“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个寒窗晨读的学者形象迎面而来。这里的“新火”,毋宁说是新的希望、新的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都得告别昨日的沧海桑田,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所谓新旧,相反相成。《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就是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国,维新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辩证之后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来。我想,清明节就是这样的一个日子,它提醒我们怀念,让我们从过去看到现在;它也提醒我们去做规划,让我们充满希望、充满想象力地走向未来。

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非议。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清明扫墓名堂越来越多,风气也越扫越浊,使得扫墓变了“味”。扩坟、烧纸、放鞭炮,传统的祭奠仪式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伦理观,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想清明节时烧“纸钱”送给祖宗花,只能说是一种心愿、一种企盼,留下的除烟熏火燎、垃圾遍地的环境污染之外;雾霾让更多人看到鞭炮的另一面;耕地减少推动着丧葬方式的变革……如今时代不同了,不妨采用文明、低碳、环保的方式来扫墓。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十一

近年来一些地方清明扫墓名堂越来越多,风气也越扫越浊,使得扫墓变了“味”。扩坟、烧纸、放鞭炮,传统的祭奠仪式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伦理观,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想清明节时烧“纸钱”送给祖宗花,只能说是一种心愿、一种企盼,留下的除烟熏火燎、垃圾遍地的环境污染之外;雾霾让更多人看到鞭炮的另一面;耕地减少推动着丧葬方式的变革……如今时代不同了,不妨采用文明、低碳、环保的方式来扫墓。

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节,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缅怀先烈的日子。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此刻,人们更不会忘记为国家和民族捐躯的英烈们!牢记历史、继承传统。清明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去凭吊一下民族的英雄们!”

这是一位网友近日在网上的留言,跟帖一个接一个,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在清明时节凭吊、缅怀我们的先烈。

随着清明节脚步的临近,连日来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迎来了祭扫高峰。人们自发地为英雄先烈们的墓碑轻拭灰土,在革命烈士的纪念碑前深鞠一躬,重温他们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又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儿童公园。儿童公园中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它是1950年为纪念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的。

站在烈士碑前,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民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社会,建立社会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的。

先烈们,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是你们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斗争,是你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让后人翻身做了主人。先烈们,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

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建设了我们的美好家园,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争光,为她添彩。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址,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的明天。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十二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15年,又改为三天。2015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七日。

清明手抄报高二篇十三

(1)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南气象谚语贵高原气象谚语)。

(2)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河北气象谚语、山西气象谚语)。

(3)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江苏气象谚语、湖北气象谚语)。

(4)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龙江气象谚语)。

(5)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龙江气象谚语)。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龙江气象谚语)。

(7)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江西气象谚语)。

(8)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山东气象谚语)。

(9)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广西气象谚语)。

(10)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山东气象谚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