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竹林的故事(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08:40 页码:14
竹林的故事(精选8篇)
2023-11-12 03:08:40    小编:夜紫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经历和学习的一种检验和评估,有助于我们持续进步。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相信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竹林的故事篇一

在我家乡的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小河的两旁长着青青的翠竹。远远望去,象一条青龙蜿蜒于乡间的田野上,郁郁葱葱,重叠起伏。

竹,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嗜竹咏竹者众多。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大诗人苏东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竹的种类很多,不过我家乡的竹大人们都叫它做黄竹。

竹的用途很多,可以编织各种各样的器皿,因为它和的根系发达,长在河堤上可以防止河堤倒塌。

从我懂事起,这片田野上的竹林就存在了。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在茶余饭后拿着篾刀到竹林里去把一捆一捆竹子砍回来。然后编织成竹篮、鸡笼,猪笼或者其它器皿到圩上去换钱填补家用。听父亲说:这片竹林是上一辈的上一辈种植下来的,不知道有多少年月了。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主要的经济还来源于这片竹林呢。竹林,是农家人的希望,是孩提时游玩的乐园。

到了夏天,竹林是我们小孩最常去的地方。放牛,游泳,骑竹马、捉迷藏。那些天真的童年时代几乎都是在竹林度过的。

小时候,我们经常到竹林里去捉竹虫子,竹虫子是伏在竹笋上专门吃嫩竹笋的。大人们就告诉我们说:竹虫子能吃,而且很补呢。那时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能吃就行。竹虫子长得很可爱,黄橙橙的,有拇指般大小,长长的嘴巴非常坚硬,还有一对坚硬的双翼,飞起来嗡嗡的响,最特别的是那六只锋利的小腿,它能抓破人的手指,开始时我们并不知道,常常会被它抓得指破血流。不过后来就有了捉竹虫子的`经验,捉到的竹虫子把它的脑壳掰开,再把几粒食盐塞进去,然后放到火里烤熟,剥掉双翼,除去锋利的小腿,慢慢的享受。最好玩的是用一根针线把竹虫子的后腿绑起来,任由它飞翔,然后就跟在后面追着跑。

最难忘的是在竹林里掏鸟蛋,竹林里有很多鸟,有斑鸠,还有小黄雀,还有布谷鸟,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鸟儿。小黄雀最喜欢在竹子密林最多竹叶的地方筑鸟窝,鸟窝是用竹叶或者其它草料筑成,圆圆的,象草球一般。搭在竹杈上并不牢靠,只须用一根长竹杆一捅,鸟窝就下来了,我们就在下面轻轻的接住。从小小的窝孔里倒出鸟蛋来,放在火里烤着吃。

竹林还是大人们劳动时休息的好地方。每到夏季炎炎,在田间劳作的人们都喜欢到竹林里休息,凉风吹来,竹叶沙沙的响,鸟儿在竹林里歌唱,给疲劳的人们带来一阵阵清凉。大人们抽上一支烟,讲一讲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故事。

后来长大了,就比较少到竹林里玩了,不过,村里的小孩们还是玩着我们以前玩过的游戏。重复着过去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现在在外打工的我,每次回去时都会到竹林里去游览一番,寻觅儿时留下的足迹。我的竹虫子,我的小黄雀们。在我的天真年华里,留下了云淡风轻的影像,那些天真的悲喜,丰盈了原本寂寞的岁月。

竹林的故事篇二

竹子,密密地、错落地长了一大片,翠绿翠绿的,绿得好像要滴出水来、冒出烟雾来。然后,只听传来一阵细细地,人的脚踩在竹叶上的声音,三姑娘从这片竹林中走出来,微一抬头,朝我们,羞涩地笑。

这是读完《竹林的故事》,在我脑海里浮现的三姑娘和她的竹林的形象,宁静美好,正如我现在正听着的《一人一花》。

废名的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值乡土小说潮。而《竹林的故事》虽然也是描写故乡生活的,虽然也被归在了乡土小说里,却不同于其它大多数的乡土小说。它不是主要着眼于描写家乡落后的民风民俗什么的,而是表现了一个纯朴干净的乡村世界,全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禅宗的达观睿智及亲近自然的思想。这与废名的家乡——佛教禅宗兴盛的黄梅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与胡适、周作人在佛禅方面对他的启发也是分不开的。而废名的这种佛学思想对本文的.浸润,使得文章具有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使读者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并暂时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想象世界的王国,使读者得到灵魂上的净化。

《竹林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的,文章前两段,叙述者“我”以一种非常怀念的口吻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乡村图,里面有和气豪爽的老程,迷信但爱惜三姑娘的老程家的,爱玩的“我们”,还有,非常害羞又爱笑的三姑娘。

接下来,文章先是写了三姑娘随着父亲老程去河边看爸爸打鱼这么一件事。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三姑娘则在一旁的草地上自己玩耍,只在爸爸捕到鱼了才兴奋地拍着掌,欢跃地叫着,蹦跳着,好久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竹林的故事篇三

与生俱来的敏感和脆弱,让我对烈日感到无端恐惧,尤其是七八月这样热得不着边际的月份。好在,我居所下方一片龙竹日日陪伴着,给燥热的天气添了一份阴凉。

之前,我从不知道龙竹可以在这样的月份落叶。入伏后,当路边裸露的土地显出郁郁葱葱的绿来时,恰是竹叶和笋衣掉落的时候,那情状,不萧瑟,却是满地的好看。

这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因为出发得早,路上鲜有行人,石级上、空地中,便落满了层次不同的黄,一脚踩上去,被露水润了一夜的叶子并不会发出很大的沙沙声,而是低低的声响,像有人在晨风中想大声说话,但又担心影响他人而只能低语,这让我在盛夏的心变得柔软了许多。

时间的充裕,让我常常放慢脚步,向自己的脚尖凝目。我看见,黄色是落地的竹叶和笋衣共同的色调,但每一片又有着不同的斑驳,叶片是赭色的,叶脉却不一定,或绿或暗红,于我这样一个口讷之人,要想说清每一片的颜色,甚难。我只能驻足,摸出包里的纸和笔,记录着那一刻的心事,顺带把其中一片落叶夹在笔记本中。待我直起身,不知何时,身旁已多了一妇人,她看着我,一脸讶异。

因为枯叶已落,龙竹的枝头,没有半点枯萎的痕迹,有的,只是如女孩一样光泽的头发,密而不乱,在夏风里矜持地摆晃着新绿。从阳台上俯瞰,我看到未舒展开的竹叶如欲开的花,有着竹的香气,淡淡的,那种淡,非凑近不能嗅到,如此奇妙、如此清净而又如此繁华。我的心,因为这样不露痕迹的香而变得满满的,它们以它们的柔,把自己的心事说给我这颗弱的心听,一种被信任的温暖瞬间弥漫得无形。

有友来坐,看到窗下蓬勃的龙竹,说:“这东西,移到市中心就更好了,在这里,多浪费。”我反驳:“怎么能说浪费呢?在这里,它们至少找到了懂自己的人,比如我。天地虽广,但这里的地绝对是它们最好的地,这里的天也绝对是它们中意的天。”朋友无语,笑笑了事。

意识到自己的霸道,我于是也笑了起来。

虽如此,可我还是固执地将它们称为“我的龙竹”。它们虽是偏僻的、没见过世面的树,但却簇拥在我的窗下,施我一窗树荫,密集处,它们是竹林;独立的一篷,它们也自成风景。哪怕不在闹市,不可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即便对着我一人,它们也如此心甘情愿地绿着,坦坦荡荡地绿着,没有多余的心思,更谈不上奢望。

因为住的楼层最低,有来过我家的朋友说不好,那么多龙竹,抢了光。我说好得很,前窗后窗,无论什么时候,撩起帘子,满是清爽的绿,这是我天然的场院,无需打理。

每天从它们身边经过,我心里时常如静水漫流,闻着它们若有若无的清芬,看着它们一寸一寸高过我的窗台,我常想,它们对我的关注会毫无知觉吗?我不能肯定,然而又想,没准,它们也把我当成它们的主人呢。

七月,在乡村深处。

七月,我在乡村深处,看壮实玉米,赏青青稻浪。

说喜欢庄稼,多少有些矫情。然而这个季节,庄稼的美,却让我心中生出许多欢喜来。

庄稼究竟有多美,我说不上来,但我知道,悉心呵护它们的庄稼汉全明白。一陇地、一丘田,玉米和水稻成长的过程,都倾注着庄稼汉的目光,这目光,与阳光、雨露、肥料一起,成为庄稼的养料。

我是在看到农人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才觉出庄稼的美的。七月,玉米已经打苞灌浆,而稻子也正茁壮,清晨或傍晚,总能看到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到田地里转悠的农人,有时,他们会扶起倒伏的玉米,拢土,踩实;有时,他们会扒开稻子,看看根部是否又长出了小苗;或有时,他们什么也不干,就坐在地边和田埂上,点一支烟,吸一口,再慢悠悠地吐出烟圈,和庄稼说会话,轻言轻语的',那样子,仿佛在和久别的朋友谈心。

这样的场景,总能让从城市走向乡村的人感到平静而宁静,进而溢满绿色的愉悦,一些价格不菲的名画,在七月,都抵不上这青青的庄稼。七月的庄稼,是一幅任何人都丈量不了尺幅的巨画,土地、庄稼、雨水、日光、肥料、农具、庄稼汉是画中灵动而饱满的色调,有着最流畅生动的线条和最原汁原味的色彩。这是一种纯粹、质朴、无言的美,不刻意着色,更没有丝毫伪饰成份,这样的美,至真至纯,在庄稼人眼中,胜过了牡丹玫瑰,美得实在,美得本真,也美得大气,它们比城里人的盆景更能点缀农人的生活。

在庄稼汉面前,庄稼是一群听话的孩子,玉米长在地里,水稻扎根田间,各就其位,不喧闹,不乱跑,该发芽时发芽,该拔节时拔节,该扬花时扬花,该吐穗时吐穗,而且几乎同步,季节是它们最权威的发令者。庄稼是农人的名片,这名片,自制作结束那天开始便一直被农人装在心中,它们的出身、履历、品性,不用翻阅,庄稼人也能一一道出。庄稼是农人没有血缘的孩子,被农人打理得干净可人,微风送爽时,它们彼此打量着对方,或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或仰望天空,因为年轻,它们还不懂得颔首,然而它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它们会以最虔诚的方式向大地、向农人表达自己的感激。

七月,乡村,庄稼正美。

竹林的故事篇四

宜宾——哪吒三太子的出生地,也是长江的发源地。趁着今年春节放假,我们去了宜宾的蜀南竹海。下午3点半我们抵达了目的地。第一个景点我们去了忘忧谷,郁郁葱葱的竹林映入我们的眼帘,成片成片的绿连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我们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一瞬间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忧愁,真不愧是忘忧谷呀!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坐着览车上山,一层层的雾环绕着成片成片的竹林,我们犹如进入了仙境一般,我和爸爸高声地唱着歌。心情愉悦地来到了翡翠长廊,两旁的竹林排列地整整齐齐,它们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海中海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因为在那里可以划竹筏,我们一家人划着竹筏,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划,竹筏好像不听我们的指挥,一会儿往右,一会儿往左,费了好半天功夫它终于听我们指挥了,这时湖面上慢慢地升起了一些薄雾,不一会功夫雾渐渐浓了起来,我们又一次宛如在仙境一般。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天宝寨,这里有很多的石刻,其中刻有著名的天书——三十六计,一路上,有很多的佛像,它体现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来到回音壁,我和爸爸大声的叫喊着,声音传过去又清晰地传了回来,我觉得很有趣,于是又喊了几声。在这里我们把心里所有的不快都释放了出来。下午,我们品尝了竹宴,还有燃面,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了竹海之旅。

竹林的故事篇五

你听说过竹林七贤吗?你知道竹林七贤是哪几位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竹林七贤的故事,欢迎阅读!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雄壮富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崇尚新奇,好侠仗义。他与陈留人阮籍、阮籍的侄子阮咸、河内人山涛、河南人向秀、琅邪人王戎、沛国人刘伶是至交好友,号称“竹林七贤”。他们都崇尚虚无的道家哲学。轻蔑世俗的礼仪法度,每日纵情饮酒,不问世事。

阮籍担任步兵校尉的时候,他母亲去世。当时他正在与人下围棋,对方要求别下了,但阮籍定要留下他一决胜负。下完棋,又喝了两斗酒,高呼一声,吐出几升血,衰弱憔悴得只剩皮包骨头了。居丧期间,阮籍仍然和平日一样饮酒无度。

司隶校尉、何夔的儿子何曾很讨厌他,就在司马昭座前当面指责阮籍:“你这个纵情无度、违背礼仪、败坏风俗的人,如今忠诚贤明的人执掌朝政,要综合考察人物是否名实相符。像你这类人,决不可以助长你们的.气焰!”于是对司马昭说:“您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却听任阮籍居丧期间在您客座之上饮酒食肉,以后还怎么教导别人?应该把他流放至荒远之地,不让他污染我们华夏的风气。”司马昭喜爱阮籍的才华,常常帮助保护他。阮咸喜欢姑姑的婢女。姑姑带婢女离开的时候,阮咸正在陪客人,听说后马上借了客人的马去追,然后两人共骑一匹马回来了。

刘伶喜欢喝酒,经常坐一辆小车,带一壶酒,让人扛着锄头跟随着,说:“万一我醉死,就挖个坑把我埋了。”当时士大夫都称赞他的行为,争相效仿,称作放达。

钟会正得宠于司马昭,听到嵇康的名声就去拜访他。嵇康张开腿坐在那儿打铁,根本不理会主人应有的礼节。钟会将要离去,嵇康问他:“你听到了什么而来,见到了什么而去?”钟会答道:“听到听到的而来,见到见到的而去!”说完就走了,从此对嵇康怀恨在心。

山涛任吏部郎,推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写信给山涛,说自己无法忍受流俗,并且有菲薄商汤、周武的意思。司马昭听说后很生气。嵇康与东平人吕安是好朋友,吕安的哥哥吕巽诬告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作证证明他并非不孝。钟会借此事挑拔说:“嵇康曾经想帮助毋丘俭,而且吕安、嵇康在世上享有盛名,然而他们言语放荡,为害当世,扰乱名教,应该借此机会杀掉他们。”司马昭就把嵇康和吕安杀了。

嵇康曾经拜访隐士汲郡人孙登,孙登说:“你才华多而见识少,想要在当今之世界避免被杀,恐怕不容易啊!”

西晋统一中国以后,王戎担任了高官。他随着时势变化而升降,却不做任何积极的努力。他把事务都交给手下人去办,自己则出去游玩。他性格又很贪婪吝啬,土地田产遍布天下,常常自己拿着统计用的算筹,不分白天黑夜地在那儿计算,总是仿佛还不满足的样子。他家里有品种很好的李树,卖李子时害怕别人获得种子,就用钻子把李核钻透,让人无法再种。他所赏识和提拔的人,也都只看重虚名。

竹林的故事篇六

《竹林的故事》写了在宗法制农村中少女三姑娘的成长。但是,祠堂里的《了凡纲鉴》,教书先生的戒方,这些宗法制的代名词在《竹林的故事》里就像陈年的鲜血仅在剥了漆的墙上留下淡黄的印迹,而三姑娘就如同竹林中的笋芽儿丝毫不受没落的宗族制度的影响,在竹林的滋润和菩萨的保佑下健康的成长起来。当三姑娘的父亲老程还在世的时候,三姑娘还小,她是爱玩的—背在爸爸的背上看龙灯,跟着爸爸去打鱼等。当被老程兜住的鱼儿进了挖就了的荡,“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悦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碰跳碰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望着爸爸”。三姑娘玩得入神的时候,连爸爸站在哪里都会忘掉,“只是不住的扣土,嘴巴还低声歌唱,头发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大概只有老天才知道三姑娘在想什么吧!天真无邪的三姑娘哟!

然而就在三姑娘八岁的时候,“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多了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和三姑娘鞋上的白布。老程走了,竹林里蒙着点淡淡的忧伤,日子却仍旧是平静的过下去。有时候,三姑娘走到竹林那边,看到了土堆,“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但是“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的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三姑娘总不在外面玩,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卖菜这一件事了。“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是这样的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同时,三姑娘虽然做的是卖菜的小买卖,但是她从不斤斤计较,反而很大度,“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称就了的堆里”多给买者煮鱼吃。

然而三姑娘却总是这样的忙碌,在花样的年纪里不多去外面玩,即使“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从不戴枝花衬托自己的美丽。在文章的结尾,在从竹林上坝的小路上,回荡着这样的一句话“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请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竹林的故事篇七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寓意?(6分)。

2.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3.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7分)。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情节不具备完整的连贯性,叙述语言跳跃、简约、清朗、隽永,作品风格冲淡朴实。

b.小说用第一人称手法,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情节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c.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但两人对爱的付出方式都不能被对方理解,心中藏着隔阂。

d.“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这是因为竹林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鸟儿的呜叫而不再在意这些声音了。

e.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剧,但被化解在静穆的描写和三姑娘母女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作者以“悲慈之心写人同悲苦,在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脱”的创作理想。

1.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2分)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2分)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2分)。

2“我”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1分),“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1分)“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1分)“我”的视觉出现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1分)。

3.相同:三姑娘和翠翠都是美丽纯朴、善良乖巧,容易含羞的女孩子。(1分)她们都对长辈有着浓郁的感情,(1分)都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1分)。

不同:翠翠沉于梦想,敢爱敢恨;(2分)而三姑娘更加恬静温柔,含蓄内敛。(2分)。

4bd(b项“冷静的笔调”错,全文笔调是怀旧、怅惘的;d项鸟儿的晚歌渲染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竹林的故事篇八

(3)断了翅膀的'凤凰——神气不了。

(4)凤凰落到鸡窝里——有辱贵体。

(5)凤凰麻雀换巢——贵贱颠倒。

(6)凤凰山上没凤凰——徒有虚名。

(8)凤凰树开花——红极一时。

(9)凤凰头上戴牡丹——好上加好;美上加美。

(10)凤凰站在凉亭上——卖弄风流。

(11)黑老鸹嫁凤凰——不配;配不上。

(12)鸡巢里的凤凰——至高无上。

(13)鸡窝里的凤凰——至高无上。

(14)家雀变凤凰——越变越俏;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15)金鸡配凤凰——天生的一对。

(16)孔雀遇凤凰——比不上。

(17)老鸹配凤凰——痴心妄想;妄想。

(18)柳树上落凤凰——迟早要飞。

(19)麻雀想学凤凰飞——枉费心机。

(20)拿着凤凰当鸡卖——贵贱不分。

(21)山鸡娶凤凰——不般配。

(22)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23)脱毛的凤凰——不值钱。

(24)乌龟想骑凤凰背——痴心妄想。

(25)喜鹊窝里掏凤凰——搞错地方了。

(26)小鸡配凤凰——想高攀;甭(beng不用)想。

(27)鞋上绣凤凰——能走不能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