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民风民俗图片(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40:50 页码:10
最新中国民风民俗图片(汇总9篇)
2023-11-12 02:40:50    小编:夜紫

时间总是不经意间流逝,总结让我们记住成长的足迹。做好总结可以提高自身对工作的理解和把握。以下是我们精心为您准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一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

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节”。虽然酸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终于,扣人心弦的比赛开始了,人们拿起碗,拉开了嗓子,“咕噜咕噜”地喝着。开始,人们不分上下,时间长了,许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赛,在一旁给别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强壮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胜利,人们一起开心的为他祝福。

比赛好了以后,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人们一边吃酸,一边看戏,真是不亦乐乎。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二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中国传统节日dd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人们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叫上坟,也叫扫墓。

清明时节,山野小草发芽,河边柳树长叶,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习俗,这叫“踏青”;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叫“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除鬼怪和灾难,所以,人们纷纷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现在,殡葬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实行火葬,废止土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来越少了。但是,清明节祭祖踏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中国传统节日dd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过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举行这些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总想吞并其他六国,称霸天下。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坏人的反对。楚王听信了这些坏人的话,不但不采纳屈原的主张,还把他赶出了楚国的国都。屈原离开国都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拯救祖国,就跳进汨罗江自杀了。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把食物仍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这样做。久而久之,人们又改为用芦苇的叶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进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dd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按照中国的历法,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中秋节这天,中国人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天上很少出现浮云,夜空中的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圆之夜,成了人们赏月的最好时光。人们把圆月看作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三

北方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去逛庙会,今年,我来到了南方过年,这里的人每缝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去逛花街。

听说广州花街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这几年,花街分别在8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几十里、几百万人在一起逛花街的壮观景象。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舍弃与家人一起团圆的机会,从各地赶来,特地来目睹广州花街的气势。

今年的除夕前夜,我们也来到越秀花街来沾沾喜气。看来传闻是真的,还没走到花街入口,只见花街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来来往往的游人手上大多拿着桃花、水仙、小柑橘树、兰花。我问爸爸:“为什么游人买的都是这些花呢?”“这是人们为了寓意大吉大利、大展宏图!”爸爸摸着我的头说。

我们来到了花街的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有高贵典雅的兰花、有粉红动人的桃花,有千姿百态的菊花、有暗香浮动的水仙、有艳压群芳的郁金香、有红色美玉之称的玫瑰……你看,那一朵朵百合绽放出一个个笑脸,像在夜风中向你问好;一枝独秀的大花惠兰傲立在花海中,像是高傲的公主;天真无瑕的马蹄莲迎着微风翩翩起舞;蓝紫色的兰花如同一只只花蝴蝶在微风吹拂下向我们飞来。实然,我被眼前一串串金黄色的葫芦吸引住了。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花?长得这么古怪?”爸爸说:“这是金葫芦,人们叫它“五代同堂”,把它放在家里象征健康长寿。”哦,原来每种植物人们都给它蕴寓了丰富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花街上不光只卖花,还有各种卖小工艺品的档口,我自己买了一个迷你五彩小风车,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陶笛,我一直吵着要买一个肉肉小植物,爸妈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给我买了一盆内内小植物。这次逛花街我们真是满载而归。

耳边听着喜庆的新年歌声,鼻子闻着醉人的花香,眼睛看着千姿百态的花草、工艺品,我不由得唱起妈妈教我的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四

南北方的春节过年习俗有很大的不同,你知道中国北方春节的民风民俗吗?下面本站小编就告诉你中国北方春节的民风民俗,一起看看吧!

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

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赶年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临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中置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引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

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间,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回娘家。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1、饺子。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2、腌腊肉。

腊肉在成都年夜饭里的地位可绝对不低于任何一样肉类制品。一般是由猪肉经过盐浸渍数日,而后经过柏树枝条树叶熏烤和晾干,最独特的就是烟熏香的美味。

3、馒头。

对于北方人来说,馒头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过年蒸的馒头与平时蒸的馒头有所不同,里面有很多说道,过年蒸馒头的面发酵得越好,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意喻“发财”、“蒸”象征生活“蒸蒸日上”。

4、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5、鱼。

鱼也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而且不可以吃光,要剩下一点,寓意着“年年有余”。在银川,清炖鲫鱼和红烧鲤鱼是年夜饭桌上的常见菜,有“大吉大利”的意思。鱼一定要在宰杀之后放置2~6小时烹饪。在做红烧鲤鱼时,放些豆瓣酱,鱼肉会很入味。

1、糖瓜。

东北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

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2、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过年必杀猪,大块大块地切下来,有亲友来访,便和粉条一起下锅炖之。粉条也都是用东北特产土豆淀粉轧制而成的,大火咕嘟一阵后,香气四溢。盛一碗米饭,把猪肉炖粉条连汤带水扒拉到碗里,大伙围在一起,吃吧!生活是如此热烈而美好。

东北人对年饭的要求很高,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少了任何一件,那就不“地道”、不“东北”了!小鸡炖蘑菇、大烩菜、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酱骨头……都是过年时的必吃菜!

3、杀猪菜。

东北地区过年虽然少有新年特色,但餐桌上还是要要求鸡、鱼、猪肉俱全的。旧时过年东北要杀猪来庆祝,猪的各个部位都会做成美味,而其中杀猪菜也成了过年大菜。

所谓的“杀猪菜”就是以冻好的肥猪肉为主要原料,加上酸菜、血肠一起炖,大年三十儿晚上热腾腾的一上桌,又香又暖和!如今,东北人过年早已不拘泥在家里做饭,更不局限于只吃东北菜,但对年菜的要求上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大鱼大肉管够”的豪放作风。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五

凤凰山下,清江河畔,山歌悠远,舞裙飞扬。土家族传统节日女儿会正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上演,新一代土家族儿女们在通过女儿会找寻缘分的同时,也在找寻渐行渐远的民俗文化。

有300多年历史的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过程中形成的以择偶为目的的节日盛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

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标志公布。

过去,每年农历7月12日,土家族青年男女都会穿戴一新,前往乡场赶会,姑娘们借赶集售物寻觅意中人,小伙们则假装买货,看中哪位姑娘便上前搭讪。双方在“讨价还价”中增进了解,若姑娘有意相许,便降低价钱,两个人找一偏僻处对唱山歌,自定终身。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婚姻更加自由,结识朋友的途径日益多元,女儿会上以经贸方式相亲的形式早已消失,但为青年男女搭建“鹊桥”的作用依然在延续。

24岁的土家族青年王波是恩施一名公务员。他和女友向娜是去年女儿会上认识,准备今年10月结婚。“作为土家族的一员,我们还是很怀念女儿会过去的一些传统习俗。如今,女儿会依旧为许多忙碌的都市男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友平台。通过一些活动,大家不仅增进了了解,也感受到土家族的民俗文化。”

青年小伙刘锐报名参加了此次女儿会相亲活动。他坦言,虽然自己是土家族,但由于常年在外打工从未参加过女儿会。这次参加女儿会,一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同甘共苦的恋人,同时也想多了解一些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他说:“虽然现在女儿会原有的一些习俗已经淡化了,但我们仍需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土家女儿会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希望它能焕发新的光彩,吸引更多人关注。”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民风民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一些民俗故事和体验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我对中国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的关于中国民风民俗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民间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是中国民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曾经去过许多寺庙和庙会,考察了这方面的民俗活动。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在那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购买到各种特色产品。人们在祭拜过程中明确了种种人文景观,如中国民俗的天地祖先,地祇、水神、龙神等,此外还有星神、兽神、草木神等。在这些神祇的保佑下,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和祥和。

二、传统的节日庆典。

中国还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受欢迎的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逛庙会、贴春联、放鞭炮、吃传统美食等。这些活动展现了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底蕴,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内涵。在这些节日中可以了解到人们的一些商业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规范。

三、传统婚俗。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是中国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婚礼上人们的习俗习惯和婚姻习俗在每个地区都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是对亲情和家族的尊重和关注。传统婚礼还有很多细节,如道具的准备和穿戴,如新娘的盖头,新郎的浴衣和并戴手镯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

四、传统习俗。

除了以上的活动和节日外,还有一些中国传统的其他习俗。例如,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为家里做庙会、庆贺这个节日,庆生为“团圆”,传统的武术教练习、书法、绘画等等也是代表着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深厚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断的发展和积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掘其深刻内涵,也在不断地融入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也呈现出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和创新,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总之,中国民风民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于社会的心态。通过了解民俗文化这些方面,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注重保留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繁荣兴旺。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七

中国历史悠久,民风民俗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时,我不断感悟到这些曾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过的智慧和精神。

第一段: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有很多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例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从年节的祭祀、祈年、辞旧迎新等仪式中可见,中国人民对待岁时的态度一直以来都非常敬重。古代民众的生活与思想离不开传统文化,像花灯、龙舟等民间习俗,就足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段:现代中国的民俗习惯。

尽管现代中国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但是传统民俗风情却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历久弥新。例如,早茶、夜市、传统戏曲等民俗活动依旧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得以延续。另外,在结婚、生日、喜事等重要场合,人们仍然会遵循传统习俗,如举行婚礼时要有红色的喜字,表达着新人幸福美满。

第三段: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民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貌、宗教信仰等方面。例如,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圆月”“合家团圆”等象征意义在民间十分普遍。在民俗活动中,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对家族、家庭和社会的情感和尊重,其背后显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社会的重视。

第四段:民俗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民俗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例如,传统的“尊师重教”信念和“仁爱”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使其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得以不断传承。此外,像一些端午、春节等民俗节日背后所表现出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同样是中国文化智慧的一部分。

第五段:中国民俗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智慧和启迪,使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琐碎与挫折时,能够获得更多力量与勇气。在传统文化中,人与环境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在中国民俗中深刻体现的精神品质,仍然对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精神层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结尾: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说,中国集体意识、文明修养、人情笃厚、智慧精神等方面的内涵,都可以在民俗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已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海外朋友而言,其独特性与深刻性,则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我们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探求和推广,进一步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为人类的文化共享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八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是指一定的风俗习惯和地方习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经过时间考验、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传统。在我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过程中,先后接触了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魅力所在。

第二段:地方民俗。

在浙江,我体验了许多令我难忘的民俗文化。比如说,在端午节上,我们吃粽子、赛龙舟;而在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这些习俗虽然简单,但却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数千年。这些传统的活动不仅仅是品尝佳肴,还代表着人们心中的文化情感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第三段:宗教信仰。

另外,在我接触的许多地方,宗教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西藏的寺庙里,人们祭拜佛祖,互送哈达。而在云南的民间信仰中,人们信奉土地神、山神,常常会举行祭奠活动。这些宗教信仰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的信仰之情,也代表了对自然界的崇拜。

第四段:节日文化。

中国节日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儿女们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传统节日里,总是会表现出其独特的热情和活力。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深深地植根于汉族文化中。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些接触和体验,我理解到了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一种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无处不在,精彩纷呈。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现代文明的进步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这些民俗文化,让它们的魅力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中国民风民俗图片篇九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到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始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目前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且节俗各异。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阿细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