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0:03:16 页码:10
最新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优质20篇)
2023-11-27 00:03:16    小编:夜紫

总结是对过去所做努力的评估和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评价,要以客观事实和真实体验为依据。总结范文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和要求。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一

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和自然经济,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是还极其微弱。甲午战后的严峻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均严重不足。而他们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从控制军政实权的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以及只会写八股文的士子文人,为了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而下构织成了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还有,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的问题上与他们有共同语言,但是为了“中体”,却站到了保守派阵营一边,使维新派势单力薄。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因此,敌强我弱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仅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来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原本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是他们却脱离了人民群众,甚至害怕和敌视人民群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他们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此外,他们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才想起需要军队,于是去找袁世凯,结果被袁世凯出卖了。因此,脱离人民群众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想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采用一些过激的做法,在自己并未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就要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尽管翁同龢提出让慈禧太后而不是让光绪皇帝来充当维新派的领袖,但是被康有为拒绝了,最终慈禧太后怀疑他们变法的动机是要从她手中夺权,这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反对派一边。还有,维新派采取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在短短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其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就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和恐惧,这无疑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因此,过于激进是变法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理论指导上,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就是打出“孔圣人”的招牌来进行变法的,这虽然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是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使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好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然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是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以免于列强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列强来帮助他们变法。结果原想不流血的戊戌变法,以流血的戊戌政变而告终。因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二

人的一生虽然会感悟到许多的启示,可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从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放学了,爸爸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无言应对。爸爸从我郁郁寡欢的样子里仿佛看出了什么。爸爸把我带到了黄河边的树林里,放一块比较小的馒头粒,不一会便吸引来了一只小蚂蚁。

小蚂蚁第一次搬馒头末没搬起来,第二次没搬起来……终于,小蚂蚁用力翻动馒头末向前移动。

爸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为一次的失败而灰心,成功总会有的。考不好没关系,主要是要分析错因,改变战术,你这次错在哪里?”我把卷子拿出来,分析了一下说:“是计算”,爸爸笑了。

是呀,不要为一次的失败就灰心,一定要像蚂蚁搬食物一样,有信心,成功总会有的。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三

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

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四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从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3、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4、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5、进程方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推动清政府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这给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实权派惨痛的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废科举,建学堂,办工厂,改革法制,排大臣出洋考察。这其中很多政策已经超过了当年戊戌变法的内容,但从政策中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激起民众对清政府的愤恨: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都转变成了革命党人。这也是清政府失去民心的一个象征,推动了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但戊戌变法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更多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把先进的思想带回中国,中国的思想变的更为活跃。

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戊戌变法之后,国内出现了办学热,创办了新式报刊热。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曾对人民进行“启蒙”,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白话文等却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受提倡。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五

看到题目你可能会想,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反义词,怎么会一起出现呢?过一会儿,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在上一个周日,我去少科站参加了一个机器人比赛,虽然我已经把程序倒背如流,但在比赛前我还不免会紧张。走进赛场,看见信息老师金老师也在,心里踏实了许多。

比赛开始了!我们要比两个项目,我先打好了一个机器人,给电机定义,接着顺利背出了程序,经过几次试跑失败后,我调整程序,最后跑出了一个好成绩,排名暂时在这个赛区的第五名。我成功了!

接着进行第二个项目,我按原定计划做好了机器人和程序,成功跑了三次后,还剩两次提交成绩的机会,跑第四次后,发生了意外,由于我的机器人中途掉出了赛道,所以是0分,但我却在按“返回”键时,不小心按到了“提交成绩”键,白白浪费了一次机会。接着,我又像“吃错了药”似的,又故伎重演,浪费了一次机会。成绩只排到了这个赛区的二十几名。我觉得十分可惜。

就是一场比赛,却让“成功”和“失败”都发生在了我的身上,真是十分奇妙。人生有时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当机会从你身边溜走时,才会懂得珍惜,觉得弥足珍贵。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六

俗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假如一个人没有品味到失败,那他就永远得不成功的快乐。

我的失败有许多,一些是自己马虎大意而造成的。但是一些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如果我遇到失败,我要勇敢的去面对。一定不失去信心,相信下次一定会更好。记得那是四年级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语文是非常好的,所以上课就不认真听讲。老师点我的大名,我也不害羞,心里抱着自己语文是非常好的心态。

一个学期慢慢的过了,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学到。期末考试来了,我依然是抱着语文好的心态,就不复习,考试也是不认真。但是等语文成绩出来时,我只接不敢相信。我才考了,考了六十七分。我是第一次考了这么底的分数,只接不敢相信这是我的分数。我一边折骂自己,一边鼓励自己下次一定要考好。我想了一个晚上明白了:如果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复习,那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通过这件事明白了,如果这次考的好,那我一定还会抱着那种心态去学习的。一次失败让自己懂得失败是什么味道的,让自己更喜欢骄傲的味道。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七

面对发下来惨不忍睹的物理试卷,试卷上鲜红的“x”试卷上那寂寥的“79”。“唉!”要是把分数反过来就好了。我不怀好意的想到。我沉浸在我虚拟的世界里,也不知道那个人推了我一把,把我的思路全打断了。从虚拟的世界中跳了出来,我不得不回到这个残酷的现实中来,79分,再多打一点就好了,可惜天公不作美啊!

考试的失败,我们永远都在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找借口,我们总是抱怨老天对我们的不公,这样,只会让我们甘于平庸,最终碌碌无为。

当我们放弃了努力拼搏任务的精神,当然肯定也会有比你更糟糕的人也去放弃,有人放弃,就肯定有人努力,他们不会给自己找理由,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获得成功,成功的人必定会有失败。我们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时,我们不妨停下来去看看比自己更好的人,去学习他们。

这样,我们肯定会告别失败,迎接成功。

正所谓,用宽容之心往后看,用希望之心往前看,用同情之心往下看,用感激之情往上看。我们要告别失败,去迎接明天太阳升起的光芒。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八

摘要: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守旧势力的阻挠和镇压;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等等。但是,这些情况与其说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不如说是改革者在进行改革之前应当考虑的客观现实条件。所以,真正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戊戌变法人士激进的改革心态及其改革战略的失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主观因素。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世界列强肢解瓜分的严重危机。俄、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加紧了对其在华利益的争夺。在甲午战争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沿海重要的港湾旅顺、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落到了他们手中,中国几乎全部国土都被划分为各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1]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强烈的危机感给其内心以深刻的刺激与震撼,导致他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变得越来越激进。

大体上,以康梁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的激进改革心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愤世心态。

在封闭的条件下,民族危机的深度只有少数敏感的知识分子精英能够真切地感悟到。他们的敏感与其周围一般官僚士绅的沉闷平庸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一种与此相联系的道德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激愤而孤独的精英意识与优越感,会使变革者与广大官僚士绅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并导致后者对前者产生同样的情绪化反应。造成这种愤世心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体制吸纳这些有变革志向的知识精英的渠极其狭窄,改革者精神上深受压抑,他们既然无法通过正常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来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也就无法以正常的方式来疏导自己的压抑感。依次戊戌变法人士一旦获得青年皇帝的知遇之恩,就使得他们的求变心态以高度情绪化的亢奋激烈的方式表现和宣泄出来,力求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变革着的愤世心态与广大官僚士绅的沉闷平庸相冲突,导致了戊戌变法走向两极化的对立。

(二)急剧改革的心态。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之患,旦夕可至”,急切的高呼要是还不进行变法改革“皇上与诸臣,虽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受这种心态影响的变法者,总是以他们主观上所感受到的危机感的强度来作为激进变革的理由,而变革成功所须考虑的客观条件却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三)全面“大变”的心态。

能表达这种心态的,是康有为在呈光绪帝第六份奏书中所说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2]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它要求在旧的基质上寻求新的生长机制,要求在顺应历史传统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但变法人士却不自觉地排斥这种传统的改革。这种“全变论”有其片面性。变革者仅仅注意到传统政教与制度文化对中国应付民族危机所构成的障碍,而忽视了这种传统政教与制度文化在许多其他方面对庞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继续承担着传统的整合功效。他们仅仅根据中国旧体制无法抗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这一点来认定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这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四)简单化的乐观预期。

改革者一方面对中国危机的前景充满了焦虑,另一方面又对改革的前景有一种过于简单的,不成熟的乐观判断。改革者对变法的简单化的乐观判断的原因主要是少年气盛,血气方刚而又缺乏实际阅历,而且康有为认为,由于中国与日本在民俗文化方面相近,只要以日本为借鉴,中国的改革也就“易如反掌”。“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之政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养成之,若以中国之广士众民近采日本”,那么,其结果将是“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3]康有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乐观心理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它会使变革者忽视变革过程的复杂性,它引发的那种虚幻的自信会进一步起到鼓动变革者提出不切实际的,与现实脱节的变革方案的消极作用。

这种以危机感的强度为基础的求变心态,固然是可以促进变革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危机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因素,很容易使变革者脱离现实的允许条件来确定变革的幅度、速度与范围。危机感比较容易使人们确认变革的“必要性”,而变革的约束条件则较少地为人们所重视,这样就会使改革的分寸与火候的把握失去依据。也正是这种激进的求变心态导致变革者的政治行为与政治选择上的激进性。他们是在这种激进心态的支配下,来设计和制定变法的基本战略和策略的,结果使得康有为等改革派在变法的具体战略措施上没有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

二、康有为改革战略的失误。

(一)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

变法一开始,康有为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地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反对改革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当荣禄问康有为如何改革时,康有为竟回答:“杀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只能被保守派视为变法派准备大开杀戒的公开声明。并从而引起荣禄等势力派官僚的嫉恨,徒然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其次,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作为变法的第一步计划。在光绪帝尚没有取得真正的最高权力的情况下,大誓群臣的做法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把皇帝从变法过程的仲裁者的至高地位,推向改革派一边。一旦改革派与对立派的矛盾日益发展的情况出现时,皇帝本人将由于其明确的政治倾向性,而失去足够的政治回旋余地。

(二)改革理论不成熟。

公羊学说是康有为维新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它把儒家经典解为伪书,对中国知识界无疑是当头棒喝,它动摇了封建正统儒学的思想基础和封建正统思想的合法性。因为几千年来的儒家正统教育并不是用一两篇文章或一场精神运动就能否定的,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即使在工业化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儒家思想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所以康有为的公羊学说一出笼,自然遭到一大批守旧和保守人士的攻击,即使本来对社会危机有很深的认识,同时主张政府变革的一大批洋务派官僚也不能认同康有为的价值观念。公羊学说使得改革者失去了广泛的支持者和同盟军,使戊戌变法最终演变为改革精英的独舞。另外,在没有对中外国情作出深刻的历史比较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中日两过历史表象的类似性匆匆设计出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急进的改革方案。日本在分封制的条件下,具有传统权威合法性的君主可以在传统的幕府体制之外另起炉灶地建立中央集权的机构,当他在推想改革时可以从社会中直接引用大批新人来充实自己的新的政治中心而无须顾忌传统贵族的意见。而中国与日本不同,在中国这种传统的官僚集权体制下,君主可以提拔少数人,但不可能变更整个官僚阶级,他必须采取缓进的方式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在维持旧式官僚的声望与利益的前提下发挥新官僚的作用,否则就会引起旧官僚的剧烈反抗。所以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情境下用激进的改革方案就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这种改革理论的不成熟也埋下了导致改革失败的理论陷阱。

(三)“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

当变法派取得皇帝信任并开始推进改革时,他们不是采取步步为营的渐进方式,而是主张“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在这种变法战略的影响下,光绪帝在一百零三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这种毫无章法的不顾实施条件与后果的做法,只能使变法的实施停留在形式上。而且,改革产生的利益受到的影响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反对派一边。尤其像科举制改革这种涉及全国数以百万计士绅前途的大举措,变法策划者要求在当年就把全国的生童试改为策论考试,连给考生做贮备的时间也没有。这对历经数十年寒窗之苦的一般人士来说,实在是过于苛求,他们难以对这样的变动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与思想上的准备。这样容易产生反对情绪。

(四)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由于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作出的举措,掌握着事实上的否决权。因此如何处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对于变法能否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尽可能地减少太后对皇帝的猜疑与不满,防止保守派与太后之间结合成政治上反对光绪改革的政治联盟,是确保变法成功重要条件。然而康有为拒绝采取“调和两宫”的主张,主张“尊君权之道,非去太后不可”。[4]可以说,这是康有为在政治战略上最严重的失策。这种政治战略的前提,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首先,太后在变法问题上并非极端保守,她同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变革。其次,太后对光绪皇帝所具有的权威性以及她在群臣中的至高权势乃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而康有为等根本无视这一既存事实,他们认为既然太后已经归政于皇帝,那么在法统上,皇帝就应拥有相应的实权,一旦他们认为皇上并不拥有这种相应的权力,就应排斥太后作为改革的目标。事实上,康有为为排斥太后的做法,在变法派内部就受到不少人的反对。连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也曾上奏指出,“皇太后亲将天下授之皇上,宜遇事将顺行,行不去处不宜固执己见。变法宜次第。进退大臣不宜太骤。”而戊戌变法派内部的重要人物之一的王照,就曾主张把变法的荣誉花环戴在太后头上,以此来满足这位老妇的虚荣心,以尽可能地减少变法的阻力。然而,康有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张荫桓的影响,坚执挟此抑彼“之策,把慈禧太后视为”不可造就人物“来加以排斥。而在这种情况下,变法派不是分化了太后与荣禄的联合,而反而使两者由于利益与共而更为紧密地联合起来。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人们还可以从康有为一些有关政策的具体建议中,认识到这位政治人物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康有为在变法过程中提出的另一建议是以孔子纪年。光绪年号是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的象征符号,以孔子纪年历来就是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汉族反抗运动的统治做法,它无疑会引起满清权贵与王朝效忠者们自然而然的猜忌:康有为这样做是否有否定大清王朝的统治而谋求恢复汉族统治的险恶用心?人们还可以从康有为对变法中的经济问题的建议,来看出这位过于自信的变法设计者的轻率与无知。康有为在建议统筹全局,举办新政的奏议中,认为举办各项内政所需的费用,通过发行六亿两公债来筹集,在这以前,清政府曾发行过昭信股票亿一两,而事实上却极少有人愿认购。六亿两的公债,当时政府一年的总收入还不到一亿两,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按当时中国的国情是不可能筹集到这么多的资金的。

从康有为等变法派人士在中国变法所作的战略设计中,更为切实具体地认识到,有康有为这样的书生政治家来主持复杂而艰巨的变法大业,其失败就决不是偶然的,尽管我们并不怀疑康有为与他的青年同志们在道德上的真诚与热情。

如果说,光绪是荆棘丛生的危崖的脱缰之马,是江海巨浪中失控的风帆,那么,始终受到这位年青皇帝尊崇的康有为,却对光绪的思想与政治选择的激进化负有最直接的责任。当光绪帝最需要冷静的关键时候,康有为却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正是他促使处于极度的焦虑心理状态的光绪皇帝作出一系列更为激进的决策。

三、光绪帝的激进政策。

(一)裁汰冗官事件。

(二)礼部六堂罢官事件。

如果说,裁汰官员的举措在中下层官僚中普遍引起了惊恐不安,并进而形成对戊戌变法不满的社会气氛,那么,五天之后出现的王照事件与此后的六部堂官被罢事件,则进一步在上层官僚中引起严重不安,礼部六堂罢官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礼部主事王照上书建议皇帝巡行中外,从日本开始,体太后之意变法。而保守派礼部堂官认为日本历来多刺客,让皇帝出访日本,这样会使皇帝置身于危险之中。他们认为王照的意见荒谬,不肯代递。王照起而抨击礼部堂官,于是引起冲突,结果光绪帝以礼部堂官壅蔽言路为由将礼部六堂官全部罢免。这件事的发生,使新旧两党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不满开始表面化,他认为光绪帝办事操切,性情暴烈而且处理政务的能力极不成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礼部六堂官被罢之后的第二天,光绪下谕,赏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为四品章京上行走。这四位新官与康有为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皇帝现在已经完全受康有为的想法支配。由此产生的政治后果是,光绪帝从此本人成为众矢之的。

(三)从开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明确指出“若欲变法而求下手之端,非开制度局不可”。他设想的制度局职掌十分重要,包括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定立法典。对于开制度局的建议,反对派一开始就表示抵制,他们认为制度局的开设无疑是对军机处的“釜底抽薪”,所以这项方案也没有被采纳,此后康有为则转而提出在宫中开设懋勤殿代替制度局,新旧派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守旧派屡次否定了康有为的设立的制度局的请求之后,康有为并没有改弦更张,改换斗争方式与策略,而是抓住制度局不放,一味纠缠于此,以致影响了其他新政的推行。在制度局受到抵制之后,又开设懋勤殿,议政处,立法院,这些机构花样翻新,其预期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引起守旧派的反感。而光绪帝也同样受其僵硬的思路的影响,并始终以制度局为唯一的改革思路。

在中国传统的官僚集权体制下,在皇帝与太后分享皇权合法性的条件下,在少数先知先觉的精英与多数后知后觉的官僚士绅对峙的条件下,只有一个改革者被充分地“官场社会化”,以获得官僚群体认可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他才可能游刃有余地从事政治活动,并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取得相应的对旧体制进行的政治经验与政治技巧,才能使改革的计划更为周全,各种举措更为切合实际,而不至引起广大官僚阶层的严重对立与反抗。

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解决这一困难的前提是皇帝必须握有实权。而皇帝要取得实权,决不应是通过大张旗鼓地发动变法的声势,甚至不是以变法的名义来清洗保守派,因为,这样做必然会打草惊蛇。另外,在传统力量十分强大的情况下,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多数人,无法接受那种明目张胆的对传统价值观念与习俗的挑战性的言辞与主张。正因为如此,改革者应采取多数官僚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观念来阐述与表达改革的理由,通过隐蔽含蓄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锋芒鄙露。

真正富有成效的改革,应采取疏导与渐进的方式,力求做到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把复杂的矛盾,问题,阻力与障碍予以分散,并逐步地克服与化解,主张小步地持续地推进,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地既存秩序作根本的决裂,使新制度的创设与旧有的现存秩序之间,大体上可以保持相适应的状态,在历经了上述各个阶段之后,最终将使变革的结果逐渐转化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风尚,习惯。这样就不再会引起新旧派之间由于界限分明与对立而出现的两极冲突。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九

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名字叫百日维新,它之所以还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对于它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分析。

第一是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即便当时是光绪皇帝称帝,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利,而真正掌握权利的人主要还是慈禧。

第二是维新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写了一些书但是都无法说服群众,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但还是会大力得宣传,导致社会阻力不断地增加。

第三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做法有些偏激,戊戌变法刚开始光绪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便把他们全开除了,导致很多人都失职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光绪皇帝的行为有点冒失。

第四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手段很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纯。

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仅仅经历了百天就被慈禧扼杀最后失败了,但是它还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比如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等,它失败的原因也将成为日后先进人士进行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社会上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地发展。这样一来很多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处于世界的前列,本来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发动资本主义之后也飞快地发展了起来,在这样的局面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潮流。资本主义国家强大了,他们便开始侵略落后的地区,而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于是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所以一些资产阶级改良者希望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能够快速的发展,于是戊戌变法便爆发了。戊戌变法自1989年9月21日发动后,没过多久就在慈禧发动的戊戌政变中失败了。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正在快速的发展着,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都非常的强大,在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一些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西方的有些国家一旦强大就想着如何采取一些措施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虽然这些措施是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国力便开始瓜分一些落后的国家,中国就是被瓜分的国家之一。因此很多爱国人士,发起了拯救国家的爱国运动,而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在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况和国际的情况完全不同,尤其是面对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显得十分落后。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之后,民族的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的领土、主权、经济、政治都受到重挫。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期的发展,在这之前面对国家的危难,中国人也进行了一些举措,比如洋务运动等,在戊戌变法爆发之前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亲自参加了洋务运动,所以他们有一定的经验。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地发展,中国正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瓜分下身处危难,这是当时中国的情况,也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所以戊戌运动是一场发生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运动,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被遗忘的。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

戊戌变法是由光绪帝和维新派主导的一次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清朝晚期实权掌握在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手中,当戊戌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时,就遭到了遏制和镇压。

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说服顽固派,甚至连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另外,在变法的过程中,维新派一些激进的宣传也为变法增加了社会阻力。

戊戌变法的目的虽说是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但是却缺乏实际考虑,过于乐观的估计改革形式和变法的难易程度。同时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新派变法最大的依仗不过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

在戊戌变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开始就为变法埋下了祸根,而且这种冒进的措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另外,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采取的就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和平、合法的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一

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免不了被岁月冲刷而变淡。但是,有一件事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终生难忘。那就是上一次的失败带给我的启示。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参加羽毛球比赛。一路上,花香鸟语,风和日丽,可我心里却忐忑不安。老师不断地鼓励我:“加油,调整好心态……”

到了比赛场地,我很紧张,手一直在抖,掌心也变凉了,脸开始有一点白了。裁判吹响哨子了,我打了一个哆嗦,立刻站好位置,握紧拍子,准备比赛。比赛开始了,可能是平时没训练好的原因,我不是打出界,就是球没打过网,要不就接不中球……老师在旁边,看着我越来越慌张的脸,不时地摇一下头,我心里更慌乱啦!最后我惨败给对手。我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地坐在一旁。

老师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振作起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珍惜这次失败,吸取经验,然后努力练习,说不定你一下次就成功了。只有有了失败,然后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在会有成功。站起来!”我恍然大悟,站起来,坚定地点了点头。

以后,我每次练习羽毛球时,都会认真思考,改正不足。每天都要花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练习。

果然,在下一次的羽毛球比赛中,我拿了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兴奋的我脑海中再次浮现那句让我受益终生的话:失败了不可怕,只有怨声载道、闷闷不乐才会持续失败;失败了,勇敢去面对,并不断改正不足,奋发图强才能摘取胜利的桂冠。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二

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选择,有金钱、成功、地位......而我却选择失败。

有一次,学校开了一场运动会。运动会还有十分钟就开始了。同学们个个精神十足,生龙活虎。他们有的压腿,有的俯卧撑,还有的高抬腿,这真是一场不分上下的对战。“预备――跑――”裁判话音刚落,我们就一顺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去。与第一名平分秋色,还有150米就到终点了!我们像出膛的子弹一样划出了一道弧线,又似离弦的箭向终点飞奔,可意想不到的是――和我并列的那位“飞毛腿”摔倒了!

我心想:哈!我是第一名!可想来想去,我遇到困难时,别人也经常帮助,奥运宗旨也是这样。我决定帮助他,我把他扶起,问道:“你还能跑呢?要不要去打电话?”“不需要,我只是‘翻个跟头’罢了。谢谢你!”他感激地对我说。“啊!”欢呼声响彻了天空。我循声望去,原来,第3位同学夺得第一。“对不起。”他愧疚地说。“没关系。”我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我们开开心心地回到了班级。助人为乐,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帮助他人吧!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三

这件事发生在演讲比赛预选赛上。在我还没知道我落远之前,我总是那么地骄傲,我从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只相信我自己,我从不称赞别人,更不羡慕他人,因为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但是,当我知道我落选了,我心如刀割,我第一次感到失败的苦涩与无奈,我无法接受失败,因为我并不追求失败,我讨厌失败,我对失败根本无任何感情存在里面,我喜欢成功,我追求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接受我。面对失败,我曾经想哭,想用眼泪去争求成功,但是成功不相信眼泪。从这次落选了以后,我发觉我的落选并不是失败的错,而是我那无知的骄傲害了我。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个人会在骄傲中毁了自己!”有篇《桥》的文章给我的感触很深。文章是这样写的: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在面临悬崖绝壁时,我们渴望能借助它横跨天险;在面临激流险滩时,我们盼望能借助它顺利到达彼岸;甚至于,当我们被失败困扰而不得解脱时,当我们面临残酷的厄运而开始怯懦时,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而驻足不前时,我们更需要它,需要它在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让我们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它便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桥”。

我们从一个特殊的细胞,到一个完整的生命,母亲为我们架起了希望之桥,父亲为我们做起了人格之桥,老师为我们摆渡愚昧而修桥,朋友用可贵的感情筑起了友谊之桥,走过这些桥,我们便走向生命的起点,走向命运的开端,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桥”。这些“桥”帮助我们越过人生“天险”,跨过生活的“险滩”;这些桥在黑暗中为我们导航,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些桥帮助我们摆脱怯懦与无知,帮助我们坚定信心、掌握命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桥,是人生旅程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桥,是成长路途中一道美丽的指南针;

桥,是你、我、他共有的黄金之路。

还有当我面对失败的时候……。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四

1.进步意义。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爱国意义。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到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与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3.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这正是维新运动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之后,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已不单向官僚阶层聚集,转而向其对立面转化。戊戌思潮过后,不仅大量的青年学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阵营,相当数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团,另择他途。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五

1895年4月,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随后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六

在人生的路途中,谁都经历过成功和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的教训当然珍贵。

那是一个星期六,李坤鹏约我下午在公园的凉亭里挑战象棋。由于,上次象棋比赛中,我在班里战胜了他,取得了班里的象棋冠军。让他耿耿于怀,所以他约我挑战象棋。那天下午,我带上象棋和李坤鹏在凉亭里汇合了。终于开战了。第一局我快刀斩乱麻,轻而易举得就把第一局拿下了。我开始有点得意洋洋。对李坤鹏说道:“哈!哈!怎么样,先给你来个下马威。”而李坤鹏却没有吭声,好像在思考第二局该怎样对付我。第二局开始了。没想到李坤鹏沉着、冷静,竟然和我下成了棋逢对手。“啊!我上当了。”没想到李坤鹏用一个小兵来当诱惑,把我的部队引了过去,让我输了一局。决战局开始了,李坤鹏和我都提高了警惕,认真起来了。突然李坤鹏大喊道:“将军!”我顿时呆若木鸡。原来李坤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给我来了一击。我连忙搬出我的救援部队,可是已经晚了。我又输了一局。没想到我这次竟然失败了,不但没有赢得胜利,还把冠军丢掉了。我便愁眉苦脸的回家去了。一回到家,爸爸看见我这副样子,便问我怎么回事。我把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听了后笑了笑说:“胜负乃兵家尝试,来我们也杀上一盘棋。”说完便把象棋铺在了桌子上。我不明白爸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答应了。爸爸几下就赢得了胜利。这时,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能总结出道理。你下棋时只关注你自己的棋路,不观察对手的下法,这样肯定会输得。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和下棋一样,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要换位思考,要从多方面去想,这样你才会想明白、想清楚。”听了爸爸的话后我点了点头。

通过这件事,让我更深一层的领悟出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七

生活中,在身边的一件件事日积月累成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述说着不一样的事情。摘下一片,让我回味无穷。

一次数学考试,我只得了82分,对于常常上90分的我实在是大跨越!考卷发下来的那一刹那,我瞬间愣住,这题目不是很简单吗?我答的难道不对吗?口算、笔算为什么会错呢?我摇摇头,不,一定是“粗心”倒的鬼!放学了,我跑回家,不管三七二十一,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我只考了82分。”我低下头。“什么?”妈妈放下手中的活,满脸惊愕。我拿出试卷,望着那鲜红的82,遗憾、伤心、气愤百感交集,心中不是滋味。妈妈看了看试卷,对我说:“先看看错的原因。”是啊,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看看82的原因吧。

填空题,概率混淆;计算题,抄错数字;应用题,题意不解!这些“重症室病人”有的“不良症状”我怎么也有呢?!我认真地一题题“地毯式”订正、读写,不肯放过一个细节。“哎,先吃饭吧!都七点半了!”妈妈叫唤我,吃饭补充营养。我点点头,吃饭去了。

打那以后,妈妈和爸爸齐心协力,为我出计算题、应用题,终于——。

又一次考试,我再次回到了久违的97分,“升华”咯!同学们,只要有付出就有收获。失败了,站起来,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八

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

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十九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个人会在骄傲中毁了自己!”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在面临悬崖绝壁时,我们渴望能借助它横跨天险;在面临流险滩时,我们盼望能借助它顺利到达彼岸;甚至于,当我们被失败困扰而不得解脱时,当我们面临残酷的厄运而开始怯懦时,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迷失方向而驻足不前时,我们更需要它,需在它在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让我们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我们走过了无数的桥,却总有失败的时候。

失败时候的桥它便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桥”。

我们从一个特殊的细胞,到一个完整的生命。有失败的时候,有成功的时候。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桥”。这些“桥”帮助我们越过人生“天险”,跨过生活的“险滩”;这些桥在黑暗中为我们导航。

母亲为我们架起了希望之桥,父亲为我们做起了人格之桥,朋友用可贵的感情筑起了友谊之桥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些桥帮助我们摆脱怯懦与无知,帮助我们坚定信心、掌握命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篇二十

成功就是拥有权力、金钱,拥有自由得人,而失败呢?失败就是功的过程,俗话说:“到成功的路上铺满了失败的纪录。”如果没有经过失败,就成功,也不能说是成功者。

像林书豪、周杰伦,这些人都是成功者,但在成功前,失败了无数次,还是不断向前走,前往成功之路,他们只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如果遇到失败就回头,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要成功,就必须付出代价。

成功后,也不一定能继续成功下去,如果成功后,保有一颗骄傲的心,总有一天,就会失败,像希特勒和项羽,都是从成功到失败的例子,所以成功后,也不行有颗骄傲自大的心。

成功会让人感觉很开心,很愉快,失败却会让觉得很烦,很不开心,但是要成功,就必需经历很多次的失败,吸取经验,才能成功,成功后,也不行很傲慢,以为什么事你都行,否则,又会重新走上失败的路,所以成功后,也要像成功前一样,什么都认真去做,努力去做。

没有失败之因,怎会有成功之果?只要有立志、有毅力,能忍受挫折,就能走上成功的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