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思考图片(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17:21 页码:8
2023年思考图片(通用11篇)
2023-11-12 04:17:21    小编:夜紫

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回馈和借鉴。怎样写一个简洁而有力的题词?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思考图片篇一

摘要:建筑环境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其实,建筑环境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而是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建筑环境利益之争,是人们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结果。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建筑环境关系的冲突与对立是通过人与社会建筑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反映并转化为现实的。从而,建筑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自然辨证法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对建筑环境问题进行研究,要求人类活动既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又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环境问题哲学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人类的产生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仅源于自然,还把大自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历史解读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崇尚与依赖自然的古代,这一时期,是人直接依赖自然界现存物质资料生活、人与自然界直接统一的时代;试图控制与统治自然地近代,这是人与自然界加深分裂的时代;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与协调发展的现代。

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但有些进步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在古代,由于人类活动水平低、规模小、进展慢,因而自然对人的负面作用大多是潜在的、轻微的、局部的。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两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方面全面跃进,建造了宏伟的楼宇水榭,发明了神奇的飞机火箭,制造了原子弹与高能加速器等。当人们正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和欢愉之时,现代文明也大大加剧了不利于自身的异己力量,其负面效应与日俱增,愈益昭彰,带给人类一个又一个苦涩之果。如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氟利昂气体造成的臭氧层破坏、酸雨所带来的湖泊酸化及森林破坏、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人口剧增,周围生存建筑环境恶化。总之,地球建筑环境与生态圈正遭到工业文明以来最为严重的侵蚀,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又用自己的双手制造一系列富有现代特征的全球性建筑环境问题。

2建筑环境问题的提出。

2.1建筑环境成了“问题”

到20世纪中旬,周围建筑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并朝着持续不断恶化的趋势发展,带来的后果是生态系统失衡,已严重危及人的生存状况与条件、人的幸福与利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整体性趋势扩展,难怪有人惊呼20世纪是“全球规模建筑环境破坏的世纪”。建筑环境问题从社会的边缘问题上升为社会的中心问题。

认定建筑环境问题成为大问题,从社会生活的边缘问题上升为中心问题,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建筑环境问题表现为“全球问题”。所谓“全球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阶段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失去控制带来的影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极其复杂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包括“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控制的人口增长,各国人民之间的生活差距和分隔,社会的不公正、饥饿和营养不良,贫困、失业、拼命追求物质增长、货币贬值、经济危机、能源危机、民主危机等。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自身的变化,但它们往往都相互影响”。

2.2研究建筑环境问题的意义。

2.2.1建筑环境问题的厘定。

建筑环境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指与人类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因素或作用的总和。建筑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所有物质来源;二是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各种作用的场所。

建筑环境问题,又称建筑环境危机,由于建筑环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建筑环境危机也称为生态危机。它是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当代社会生产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人的认识、经济、技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历史制约作用而产生的,反映20世纪以来人对自然的`作用导致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不利的后果。根据《自然辩证法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建筑环境危机的本义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建筑环境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我们整个建筑环境的生态退化趋势和资源、能源面临下降的趋势”。或者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2.2建筑环境问题的意义。

就字面意义理解,“危机”包括危险地“危”和社会的“机”。由于危险的存在,人类面临困境,必须进行思想和行为的调整,这就为人类提供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当人类认识到危机产生的根源、性质、规模和对人类的危害时,就能面对挑战,调整自己的发展观念,树立建筑环境意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危机得以缓解与客服。

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角度看,危机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客体的生成与进化对主体的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体现了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结果的矛盾。一般说来,主体的人改造与变更客体,是人类活动发挥外化功能的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的活动。同时,客体的进化与发展,本质上是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和自由个性,这实质上是客体主体化的活动,即人类活动发挥内化功能的过程,“人在建造自己的世界的过程中,同样也‘完成’了自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不仅造就了世界,也造就了自己。更准确的说,人在世界中造就了自己”。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运行,构成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与共促关系,主体的人与活动的产物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实在内容。然而,在以往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活动所创造与变更的客体也常常表现出意料不到的负面后果,这体现了人类活动具有利弊二重性的特点。

面对建筑环境危机,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它,在认识和行动上麻木不仁或反应迟钝,那么它将会以更加严重的症状来报复我们。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建筑环境问题必然会引起社会的稳定度下降,造成社会的混乱,导致社会发展进程发生中断。如玛雅文明的消失就是最好的案例。据考证,玛雅人曾建造了雄伟壮观的神殿庙宇,去探寻天国的秘密,发明了象形文字,并掌握了只有少数早期文明所拥有的高深的数学等等,被称为文明史的奇迹。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灿烂的玛雅文明很快就因人口激增、人为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系统失去生命支撑能力而衰败。如果人们能够冷静反思,从思想上寻找建筑环境危机的成因与根源,认识其紧迫性与严重性,并从行动上探索克服危机的手段、方式与道路,树立建筑环境危机意识,实施创新行为,人就能绝处逢生,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3建筑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

3.1建筑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

3.1.1工业化发展观利弊分析。

工业化发展观,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与动力,将工业和经济增长率视为社会发展水平的惟一尺度,追求gnp的增长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做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具体表现为注重速度而忽视效益、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注重当前而忽视未来、注重自然而忽视社会、注重“客体”而忽视“主体”等等。

传统的经济学家习惯用投入、产出、效益、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等去阐明他们的理论和基本概念,或在表达上刻意追求数学式的简洁和美感,试图以经典自然科学的创立为模板,很少考虑经济活动所不能脱离的生态背景,不顾及经济活动所付出的建筑环境成本、生态代价以及各种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事实上,经济行为一刻也不能脱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主要是非线性的相互协同关系,很少存在线性的因果决定关系。所以,天真地设想去追求经济增长的线性态势,没有考虑建筑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往往以牺牲生态建筑环境的承载力为代价,必然导致资源“赤字”、生态灾难、自然系统失衡。

威廉莱斯是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马尔库塞的弟子。《自然的控制》是他的代表作。莱斯指出,控制自然这一观念才是建筑环境问题的最深刻的根源,“控制自然这一观念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其进步性也是其退步性的根源。”而“人类控制自然观念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阻碍对人际关系中新发展的控制形式的觉悟”。即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存在相互关联,通过控制人使得人丧失对建筑环境问题根源的认识、觉醒与预防。

3.3交往层面:建筑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

建筑环境问题说到底是由人造成的,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作为与影响的结果。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用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由人类劳动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中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巴里康芒纳在分析建筑环境危机的根源时指出:“危机既不是一个自然的骤然而来的结果,也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活动的力量用错了方向。地球受污染的原因,不关乎人口自身的数量,也不关乎人类本身的数值。而仅仅取决于人类本身的行为方式一旦危机的社会根源被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去计划可行的解决它的社会行动。”

4中国的建筑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众多的人口给中国生态建筑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建筑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解决建筑环境问题的艰巨性。要认识中国的建筑环境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国情着手。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建筑领域我们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可持续化,减少建筑垃圾对于我们美丽家园的破坏,促进生态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5结语。

建筑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人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到我们自己活动的结果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危害,不仅要看到现实的,当前的结果,还必须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后果。为了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人类要把眼前自己的利益与世界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结合相结合起来,人类只有将自己的目光放得远一点,以一个更长的时间作为参考的坐标,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建筑环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式落实到行动上,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思考图片篇二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应多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去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用电教激情去优化学生的心境、用先进的网络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注意在开放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抓好教学的同时,还应看到目前体制上的弊端,要积极倡导体制的改革、观念的转变、课本的优化。

关健词:作文信息优化现状分析改革措施教育畅想。

一、现状分析。

(一)心理畏惧。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听说作文,如见猛兽”、“作文作文,听到就头疼”、“作文就是敌人”,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背上了不轻的思想包袱。

(二)内容虚假。

一是内容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雷锋、赖宁、雨中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都是学生写作的救星,这类作文约占一半以上。另一种是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心态。还有就是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

(三)结构死板。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多数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记叙文总是那么几大块,平铺直叙,不少人甚至写成了“流水账”;议论文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比较机械、缺少变化。

(四)语言空乏。

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贯通;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观念上的迅速更新跟语言表达能力的滞后产生了矛盾,语言跟不上内容表达的需要。有些学生囫囵吞枣地搬用新名词、新术语和港台流行歌曲中的某些词句,欧化的句式和朦胧的词语时有出现,搞得不伦不类,十分别扭。

二、改革措施。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摆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难以解决可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一直处于“困难户”阶段的作文教学更是受益颇多。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声音,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一改过去那种呆板、单一、平面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丰富、新颖、多面、立体,而且可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观察、表达、作文、评改,从而优化了作文教学效果。笔者总结几年利用电教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心得,描述如下:

(一)正确引导,加大阅读量。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而社会信息化使学生学习的信源明显地增多了、扩展了。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上网查阅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的报纸杂志及图书网站。装入一张诸如《藏书大师》、《家庭藏书集锦》之类的光碟,无异于拥有了一座属于个人的中型图书馆,且比去图书馆更方便。课外视听读物更是应有尽有: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cd、vcd、dvd等。上网之后,更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国内外各大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随着通讯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各种人际交往远比现在方便得多,交际量也大得多。撷取信息途径的多源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发展了智力、增长了才干。当然,目前网络的管理还不够规范,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要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抵制不良诱惑。

(二)电教激情,优化心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和爱好越强烈,思维的动力就会越大。是学生的自我表述的形式之一,是自内而外的输出。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以至于作文内容空洞,题材狭窄,语言枯燥,形式呆板,作文时产生畏难心理。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时,先让学生观看自制的录像片《老师的一天》。为使此次作文取得好的效果,事先摄下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带领同学们活动、游戏等工作场景,并配上歌曲《走过老师的窗前》,学生看着那一组组熟悉的画面,听着那动情的乐声,自然激起了对老师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时教者因势利导:“这就是老师平凡的工作,那么你喜爱的老师是谁?为什么喜欢他(她)?”这时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情动而辞发”。于是他们写出一篇篇饱含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可见,学生习作心境一旦得到优化,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这时的习作便成为学生的抒发自我情怀的“需要”,打破以前的“心无所思,情无所动”气氛,由原来难为的“无米之炊”变成大家乐为的“有米之炊”。

(三)优化过程,培养能力。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可适当利用多媒体、网络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如用直观的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在指导苏教版初中教材第六册的作文《__的自述》时,采用把画面分解投影和展开投影的手段,把写作内容和观察顺序用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因学生观察细致、深刻,加之老师的启发、点拨,因而学生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关键要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形成鲜明而丰富的感性表象,然后用生动确切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观察到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知觉形象。尔后指导对所获丰富素材的筛癣梳理,要使学生在明白写什么,用哪些最具典型意义的素材去反映后,接着还要弄清怎样写,还要应用学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写什么、怎样写两者达到和谐的统一。通常情况下通过开展活动或通过已具备的形象化的生活素材,启迪学生积极开启生活的仓库,积极思维,准确表达,这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再次运用电教手段,把作文的难点制成电视特写镜头,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重点描述,便可使“怎样写”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作文教学中,还应注意要充分利用电教以说促写,提高口头作文能力。其实作文包涵“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两方面内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必须先在头脑中形成内部语言。而在“想”与“写”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说”的训练。一般地说,说得通,也就能写得顺。运用电教手段或创设说的情境,或再现生活画面,或拓展思维空间……是训练由说到写的最好手段。在指导《小议“学习和劳动”》一作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先让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观看有关学生劳动的录像,然后展开辩论,不时用屏幕出示双方论据,最后,自然引出一个“适度”的观点。本次作文,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言辞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书面作文也因有了大量的材料而水到渠成了。

(四)开放评价,培养兴趣。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电教手段,能提高修改的效率。如在批改周记、作文的过程中,可设立多种奖项,挖掘学生不同的长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写作文、周记的兴趣。如“个性奖”,“好词奖”,“佳句奖”、“创新奖”、“进步奖”、“幻想家奖”等。评奖时注意学生习作的过程,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使学生在老师、同学、家长及自我肯定中激发习作动机。学生每次得奖后,都会及时的记在网络评价表上,以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有不少学生天天写日记练笔,还有的同学自发地组成雏鹰笔会,竟把写作当成高雅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能优化学生的习作心境、优化指导过程、优化评改途径,使学生观察有对象、思维有凭借、表达有内容、作文有方法,解决了我探索多年的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大难题。

三、教育畅想。

笔者认为,当前的许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扼杀优秀作文的凶手,要想真正改变作文教学的困境,还得从根入手。当前的教育应当作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变革:

首先是人才观念的转变。我们培养人才,不能再把着眼点仅仅瞄准那可怜巴巴的升学率,而应瞄准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瞄准21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当是只会背答案和考分数的庸才,而应当是既会学习,又会创造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应是智能型、通才型的,还具有很强的语文实用能力。这样学生才不会为了写作而写作,化被动为主动,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大快事。

随着社会的不断信息化,语文能力的构成可能也要发生变化。一是听与说的重要性将会不断提高,因此要克服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力求四项能力全面发展。二是传统的“听说读写”可能就不足以概括语文能力的全部了。我认为“读”中应加上“视读”——“视读”影视声像资料;“写”中应加上“写图”和“写声”——在文字中添加图像和声音。因为那时的“书”已经不仅是纸质的,也不仅是用文字写成,而可能是“会说话的`”、“能活动的”、“立体的”;那时的“作文”,也不仅是文字或文章,而可能是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就像制作网页。到那时如果只会传统的“听说读写”而不会“视读”和“写图”、“写声”,可能会成为“现代文盲”。

语文课本要变。一是删除陈旧落后的篇目,及时吸收新时代的新内容,以缩短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其可读性。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二是扩大容量,提高效率。三是配备电子课本,增加多媒体内容,如“影视语文”和“声像语文”(或称“视听语文”)。

结语:

“做人和作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学生作文,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思考图片篇三

今天的`第二节课,老师给我补了一节游戏课,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吹乒乓球》。规则是:将乒乓球从第一个杯吹到另一个杯,再吹到下一个杯,一直吹到最后一个杯子,如果一次吹过了两个以上的杯或直接吹到终点这都不算,得重来。

游戏开始了,我一吹球就到下一个杯子里,高兴之余,回头看看那位小女子,她还在目不转睛地顶着那乒乓球转,好在等待都会机会吹。我看她的样子,我觉得十分好笑,就继续往前吹,当我吹到第三个杯子,终点就在眼前了,我使劲一吹,啊!球飞出杯子了,但是没到达终点。失落的我回头看那女孩,依旧是稳稳当当地吹,最后她赢了第一局。

紧接着第二局,我吸取教训:不要太过于着急。有了这个教训,我就耐心地吹了。首先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球,当它转到了中间时,我一吹,“噔”一声它稳稳当当地落在我前面的杯子上,接着按照这种吹法,我过关斩将,无可披靡,所项无敌。吹球的速度,快得像脱了羁的野马,似离弦的弓箭,仅仅用了五秒钟的时间,比起原来的方法,还要快还要准。

比赛结束了,虽然我与小姑娘打成平手,但是我其实是输了,我输就输在我不能像小姑娘一样稳稳当当吹,输就输在我没有一颗冷静的心,输就输在我没有经过思考就擅自行动。对于这件事,我有了很深的体会:“无论今后遇到什么事,都要经过思考,做出最好的处理方法,做到省时,省力。这样才能达到高效益啊!

思考图片篇四

今天,我在一本练习册上遇到了难题。

题目是这样的:小华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两门课的平均成绩是91分,如果加上英语,三门课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华英语考了几分?我想:91×2=182分,是小华语、数两门课的成绩,但加上多少分才能让平均成绩变成93呢?这是,妈妈走了过来。苦思不如让妈妈只指点指点,于是,我把练习册拿过去给妈妈看。

妈妈只说了一句:“那93×3=几呢?”我马上反应过来了,直接用93×3=279分,279-182不就等于英语的成绩了吗?原来这道题是这么简单啊!妈妈还说:“你不能只往一个方向去思考,有时候想不出可以换一个思路想。”听完妈妈的话,我才知道换一个思路思考试多么重要。老往一个思路去想,你可能就像我一样把如此简单的题目变成复杂的题目哦!

接着,妈妈又出了一个类似较难的题目:小红和小明的语文平均成绩是89分,小明和小刚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2分,小刚考了93分,求小红考了几分?哈,我知道了!93×2=186分,186-93=87分,89×2=178分,178-87=91分,小红考了91分。哈,我以后不怕不会类似的题目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思考图片篇五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国营企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1.首先,将上海纺织工业局改名为上海纺织控股公司,由原来的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资产为纽带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模式。

其次,上海纺织控股公司把全行业的机构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定位,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第三,为了加强资产管理,实现资产增值,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建立和完善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体系,并且将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人事、劳保、福利关系集中到控股公司,促使他们在资产运作过程中与控股公司坐在一起,拧成合力。

最后,上海控股公司以观念为先导,以资源配置为原则,在较大范围内实施资产流动与重组,着重抓四项工作:实施资产联结,企业重组,塑造资产运营载体;推行“三名”战略,扶优扶强,促进企业优势扩张;加大调整力度,重组止亏,从速改造不良资产;加快产权流动,变现求活,实现资本结构优化。

最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成国营企业改革。

11级企业管理公司管理方向。

11108039008刘辉辉。

思考图片篇六

今天我很想把这篇文章写了,因为这是一篇批改试卷后的思考,我感觉很有教育意义。

批改试卷本是一件很有教育意义的工作,因为通过批改试卷我们要学会通过这次考试来激励学生的成长,激励孩子们更加愿意的去参与到课堂,更加乐意去学习知识,这才是考试的目的。

今天我发出一篇考试。

日记。

后,紧接着就是一位朋友回复到,你们还期中考试?不是不允许了吗?我就思考,为什么不允许了?这里面肯定会有文章。要么就是考试成了孩子学习的阻力,要么就是考试成了老师给家长的一次批斗孩子的证据,要么就是成了孩子学习的路上一次倍感痛苦的而毫无教育促进意义的活动。因此才有上级这个看似合理却不合理的规定。我想告诉老师的事,期中考试或者是平时的考试,不是为了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只体会到它所带来的一种挫败感,如果是孩子得到的只有挫败感,我们的考试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我更不想看到,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而压低他人成绩,来彰显自己的教学的成功,这也是违背教师的良心职业的。无论什么我们都应该让孩子们从考试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找到自尊,找到安排事情的顺序,找到做题的步骤,最后通过试题找到自己成长的空间,特别是习惯成长的空间。

我今天看了一下批阅后的试题后就思考,有人反映这道试题批有出入,我也看了一下,我就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去批改。一道试题是这样的,一个画图题,要求是让孩子们画出一个直角,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当孩子把这道试题的直角画好后,写上了角各部分的名称。有的孩子没有标注直角符号,被一个简单的叉号封杀全部,这是否会对孩子的学习带来什么影响?或者是带来什么促进?我们要求严格是好的,但我们是否应该过度严格而让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一种积极的进取之心。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考试也就是失去了他的教育意义。试卷的批改不是为了衡量老师的水平,这是孩子的进步一种鼓励的工具。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个目的上,我们都该反思教育考试的是否有必要取消了?也就是说取消考试是上级合理的举措。但我还想说,请我们每一位老师和领导端正好考试的目的,和引导好考试的目的,这样我们的考试才能更有教育意义。

最后我想告诉我们的老师,无论他人批改的结果如何,无论他人的想法如何,我们都应该去面对,都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教育孩子的意义。因为我不想让孩子的考试仅仅成为一种衡量的工具,一种毫无意义的工具,其实这本应该是让孩子成长教育中的促进剂,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加速剂。其他的一切价值都是外物更孩子考试的一种枷锁。这个枷锁是很没有必要的。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通过这次考试完成自己生命的一次成长,而不是一次泄气,一次给自己颓废的借口。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前几天的弑师案就是最好的解释。

思考图片篇七

我的日记本上,最常见的题目,是静心思考。

没过几天,就会出现一次这样的题目。思考的内容很多,有关工作,有关生活,有关其他。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题目,不清楚,已经想不起来第一次起这题目时的感想了。只知道当自己思绪紊乱,记忆衰减的时候,我就会写下这几个字,然后开始接下来的对话。

当然是和自己的对话。我用静心思考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拷问,对公司的很多事情进行推敲,有时候也会去推敲宇宙人生的事情。

当我写下这几个字,我的注意力会瞬间聚焦,人会投入到接下来的深度思考里面去。很多事情是这样子理清的,很多问题也是这样子发现的。

我那天给我一个朋友讲,到,我几乎没有写过一篇日志。写不出来。最多就是发说说。我说我那段时间其实一直在写字,但都是用手写的。写的全是思考的东西。我用那样的方式训练自己,碎片化的思考,这次想一点,那次想一点,然后又有一次把两次的整合起来,慢慢的,就形成了我很多看世界的方式。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静心思考,其实是诚心思考。你直面你人生遇到的所有问题,抛出来,拆解开,找到方法。人应该有这样的习惯。

“静心”是一个暗示,是希望自己收心。可能是走路走得太急了,可能是事情出现了太多变故。紊乱的思想需要好好整理整理。整理不清,下一步就很难走。

我始终觉得每一个问题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答案,大多数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少部分问题需要探索思考。我们错就错在,问错了问题,找错了原因。

一件事情不能做,原因很多,我们习惯于归因给世界给的障碍太多。其实细想,是你自己不知道怎么做,而不是世界不让你去做。你问对了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案。

公司人都知道,我用笔记本是最厉害的。基本上我用四五个,其他人才用一个。我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的,就是思考的事情。这也许是一种笨拙的思考方式,但我觉得相比凭空地想,有个本子写写画画,可能更好些。

思考图片篇八

环境问题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破坏,从而对人类或生物圈造成负面影响,需要防止、改善以适合生物与人类生存的那部分环境现象的总称.环境问题是个集合概念,是各种具体环境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的集成;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人类乃至生物圈而言的,如果超出这个基点,环境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

作者:罗孝高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6刊名:湖湘论坛英文刊名:huxiangforum年,卷(期):20xx17(2)分类号:b0关键词:

思考图片篇九

人生当中有很多时候都在等待。

等恋人,等友友,等亲人,等机会,等未来,很多很多!这期间,免不了内心那种忐忑不安的心!还有就是不同事,心态起伏跌宕也不尽相同的!

我这几天就是这样,先是等同学,再是等车,再是等客户,再是等机会!内心虽然准备了很多种方案,给自己缓解压力。但是还是,不停的思索变换;最终其实就是很简单就处理了。

坐在候车室里面闭上眼睛,思索这些天就是等朋友、合作伙伴、机会;但也可能就是见个面吧!但是事情都是需要从思想到到构建实施到成熟到产品(成功)!然后又在脑海里,思索着未来的发展,勾勒出未来团队框架,产品的结构,梦想的童景!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认真做事,谨慎做事,思索做事吧!

思考图片篇十

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

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水土合德、水火相依,12+2经络没有出现在解剖的世界里,所有被冠以不科学的学科,谁曾想左右蕴含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正如科学蕴涵于不科学里,真理最先就生长在无知里!贪就在口头拒贪的后面隐藏。我们可以体检出五脏的毛病,却难测其虚弱,更难测其“气数”!

被众多概念困扰,更被各种中医及传统文化的种种概念之关系纠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之经脉穴位、五脏与五藏、三宫二十八宿、地球的“人相”及方位时辰之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之道、中庸之道、阴阳的生长收藏、风湿暑热寒之辩证等等等等。当我们总是说不清楚“缘分”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知识面太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伏藏的右脑”等等的纽带注定了你我会相遇相知。

就如:开方,就是开时间和方位一般。

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有一股温暖支撑,那就是小肉球的存在,这种情感就像人体的“真阳命火”,得到他便可温温而生煦煦而养。上个星期天又搬家了,离小肉球的学校也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下个星期要去黑龙江出差一个多星期,但爱却越来越浓了,不时的想起,不时的泛起爱意,也许他不是最好的情人,但确是今生最好的爱人,那种敦厚,那种秀气,那种担当,那种纯净,那种幼稚,那种朴素,再过十天就认识九个月了,爱逐渐从血液渗入骨髓,穿透心脏。

思考中医读后感(二)。

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四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着,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

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有些人说作者的观点态度过于激烈,这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写作动机相关,首先对于普通读者,刘教授非常希望他们真正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而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作者则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定中医的信念。这也可以在侧面看到刘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人们常说我们90后接受新鲜事物外来文化的能力高,这不能否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转变我们的文化观去学习中医这门传统学问?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科学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文化环境中,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很强,日新月异,我们每天上网寻求最新时讯以免被时代狂潮甩在身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必然会改变我们认识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的方式(就像现在你也许正在跳跃性看本文),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了。高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一定要点题这样才可以高分,我的题目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语出自孔子《论语》,在《思》书中也出现过。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医学生,也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在加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倍感迷茫,我的看法是不要在意这些,不患无位,不要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市场份额,患所以立,而是你凭什么去取得工作,创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每天许多同学疲于兼职接触社会,当然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有利无害,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社会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何况我们谋生不是靠耍嘴皮子,我们靠的是真才实学,大学一定要跟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学术的圣地。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有时会被沙子掩盖”。但是掩盖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在拥有才能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思考中医》是一本好书,是我中医启蒙的一本书,开启我对中医的信仰之门(至于你们信没信,反正我是信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不局限在医学层面的框架中,他承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有他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门涵盖性很广的学科,我觉得中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学科可以弥补中国教育缺失的人格教育。

国外教科书在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有这样一句描述:“汉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据统计,国际中医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份额是由日韩把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将中医这一国粹拱手相让给日韩,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所以在此我想对同辈的朋友们说: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青年确实任重而道远。

思考图片篇十一

1.感谢科教科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中医经典的机会。我自己中医学的不太好,所以我就不在某个知识点上做深入的讲解了,今天主要讲讲认识和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大家也没有多少需要做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认真听,仔细的去理解就好了。10年前,我看过一本书,叫《思考中医》,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刘力红教授写的,可能在座的有人也看过,写的非常精彩,很受启发,所以我在里面挑选了一小部分内容作为今天讲课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很多话都是引用的原文,部分引用的案例也是以本书作者的角度讲给大家听,并不一定是我本人真实的案例,希望大家听后能有所感悟,对中医的认识上有所启发,就足够了。

2.既然是思考,那就肯定要有问题才能思考,这次我们主要谈谈以下三个问题:中医是什么、中医怎么学、中医怎么用。听起来题目好大吧?不要紧,时间有限,我们简单点讲。3.首先,第一个问题,中医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吗,中医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嘛,我想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特别时学西医的人,是不是这样的呢?绝不是这么简单,这只是最肤浅的一层意思,中医的中字真正的含义是我的理解是中庸之道,什么叫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医就是要让某样事物保持在中间或者动态平衡在某个水平的一门医学。那这个事物是什么,我们后面会讲到。

4.讲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一个普遍存在的认识上的问题:那就是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这几十年来,中医的局面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临床疗效为什么老上不去?遇到高热降不下来,最后还是得上抗生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中医的理论已经形成两千余年,在这期间,没有大的突破,大的变化,会不会是因为理论落后,已经不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了呢?大家可以思考,今天我们的临床落后,我们的治病水平上不去,是不是因为理论落后造成的?我的看法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中医的理论不但没有落后,在很多领域还大大的超前,我们如果认为理论落后于临床,认为理论不能指导临床,那我们就要问自己,我们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对于中医的理论,对于《内经》的理论,我们把握了多少?有十成把握没有?如果不到十成,两、三成呢?如果连两、三成都不到,有的甚至搞了一辈子中医,最后竟然还分不清阴阳,那我们怎么能说理论落后于临床?这个问题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认识好,那导致中医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症结就不容易抓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临床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错误的把这个原因归结到理论的落后,而去寻找理论方面的原因,那我们就可能会形成真正的倒退,真正的落后!所以对于中医理论我们应该放心的去信任它,在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理论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

5.前面刚才提到了,中医是要让某样事物保持在中间状态。这个事物是什么呢?很简单,两个字——阴阳。它也是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最核心的东西,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不开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这个本就是阴阳,阴阳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6.阴平阳秘就是健康状态,阴阳失衡就是疾病状态,中医就是要恢复已经失去平衡的阴阳。7.那阴和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也就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诉,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古人就是通过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悟出来的这些道理。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天以后,白日渐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的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就像夫唱妇随一样。与以往我们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如果用现代一些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就是阳生阴长,希望我这样讲大家能理解了阳生阴长是什么意思了。同样道理,阳杀阴藏就很好理解了,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能量的释放是不会无休无止的释放下去的,就好比我们打拳击,拳头伸展出去了,如果还是老停留在那个状态,就没办法进行第二次出拳,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达到顶峰后就要转为收藏,能量收藏起来了,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的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上述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8.弄懂了阴阳,我们再看看第二个问题,中医怎么学,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真的很大,也是令很多中医学子困惑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我认为学好中医的有效方法就是依靠经典、熟读、记忆、理解经典,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已经将经典改为选修,从必修沦为选修,经典的这个地位大大的下降了,它给人们的信息就是对于中医的学习来说,经典已经不是必须的了。有关部门也做过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很多人认为经典的学习没有太多意义,学也可,不学也没有什么损失。这是中医的悲哀,我的观点于上述这个认识截然相反,经典的东西不但不能消弱,而且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为什么呢?9.历史的经验会告诉我们一些理由。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直到清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大多数医家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中医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去思考,经典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从这些历史事实中我们感受到:自古医家出经典。那么近代和现代的人呢?只要我们翻阅周凤梧等编著的《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就会有相同的感受。就以大家比较熟悉的蒲辅周老中医为例,蒲老在初出茅庐时,就诊的病人很多,但是有有效的,也有无效的,为此,蒲老毅然停诊,闭门读书三年。将中医的经典熟读、精思、反复揣摩,三年后,复出江湖,便能在临床上得心应手,以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大医家。对于这段经历,蒲老深有感概的说:当时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无独有偶,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也强调,要做好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每年应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来温习经典。两位老前辈的话值得我们重视。10.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些经典的书籍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写的,过时了、落后了,我们还学它干嘛。可是我要说的是,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过时了,落后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地否定它、遗弃它。学习经典不是守旧。经典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里给大家讲两个故事。南宁有一位老中医叫廖炳真,廖老从医几十年,在某些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经验,廖老有一次讲到蛇咬伤的治疗:在旧社会,有些江湖郎中治疗蛇伤往往会留一手,这一手的方法很巧妙,让你根本没办法察觉。郎中给你治蛇伤,很快就把蛇毒治住了,让你没有生命危险,很多症状也消除了,就是有一点,伤口老不好,隔上一段时间伤口又腐烂,你又得到郎中那里去买些药,在江湖上,这叫郎中钓病人,病人养郎中的招数,但是,这个窍门被廖老从他的父辈那里得知了,窍门就是什么呢?就是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快就长好,而且再不腐烂,就这么一点小奥秘,可要是你不知道,就会被折腾的够呛。听完这个故事,大家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内经》的东西吗?《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北方黑色、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谷豆,其数六,其臭腐。”肾家的臭是腐,凡属腐烂一类性质的病变都与肾相关。肾病需要忌盐,“多食盐则伤肾”。蛇伤引起的伤口腐烂,忌盐几天,再吃几剂普通的中药,伤口便从此愈合,这是一个多么神秘而又极其简单的事实。经典的东西就是这样,没有揭开时,他非常神秘,揭开了,又这么简单。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廖老治骨癌的经验,骨癌的疼痛是非常剧烈的,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麻醉剂,效果也不理想。廖老对这个疼痛有个杀手锏,虽然骨癌最后不一定能治好,但这个疼痛却可以大大的减轻甚至消除,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廖老用的什么药呢?就是在一些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然后煎汤外洗患处,洗几次后疼痛就能逐渐消除。这个特殊的东西很灵验,加上它很快止痛,不加它完全没有这个效果。这个特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棺木的底板上长出的一种东西,过去人死了,用的是土葬,随着尸体逐渐腐烂,腐烂的这些东西就往下渗,渗到棺木的底板上,连同木质一同腐坏,上面的这个东西就是感受这个腐气而生的。大家可以沉思片刻,在所有的腐气里面,还有比人的尸体腐臭更厉害的吗,所以,说到腐字,根据前面讲的,大家应该就会悟到些什么了。按照内经讲的,它应该跟肾有非常特殊的关系,肾又主骨生髓,所以这个东西用在治骨癌上就有这样特殊的疗效。这么神奇的治疗又是《内经》的东西,为什么说学中医还需要点悟性呢,就是这个原因,不是非常聪明的人是学不好中医的,经典的东西早就告诉你了,就看你能不能领悟,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应用于临床。

11.学好经典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素质,就是信受奉行。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字面上理解就是:信任、接受、去实践。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的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可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就整个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读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是有这个髓溢病,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我们读古人医案,不是去考察它的真实性,而是要去理解它里面所蕴含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生,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按照五行规律,土克水,所以肯定是约束水的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就是对经典的思考,想通了,就会有收获,甚至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经典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曾经诊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疼痛厉害,足跟不敢落地,痛苦不堪,按常规的思路,补肾、活血、除痛等方法都无明显疗效,我突然想到了髓溢病这个案例,大家知道,骨刺是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病有什么差别呢?道理应该是一样的,于是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两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几天疼痛就明显减轻,坚持1月余,足跟痛消失,痊愈了。这些案例给我们什么感受呢?经典的东西你必须相信,然后才有思考,才会有收获,你不相信,后面什么也不用谈了,中医你肯定学不好。

12.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医怎么用,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学习中医,最后都是为了用中医来解决病人的痛苦,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用呢?不同的应用方法区分出了医者不同的层次,我们通常说医者分上工和下工,所谓下工层次就是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上工层次就是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怎么理解这句话?下工就是我们所谓的庸医,看到一个病,很想让它快点好,拿个方子就乱加,咳嗽就加点止咳化痰的,发热就加点清热的,头痛就加点治头痛的,食欲不好再加点消食的,等等等等,病人一堆的症状,结果药就二三十味,却不知道病机到底在哪里,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大家遇到过这样的医生没有?我想一定大有人在。我们不要做这样的医生,我们要做上工,要做到临证察机,就是把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归纳总结,找到病机,就像从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找到树干一样,树干砍了,整个树自然就倒了,用不着一根根的去砍树枝,看上去我们好像在找病机的时候费了点周折,但收货的效果将是立竿见影的,似迂而反捷!这其实是跟西医的诊断思路一致的,西医诊断疾病讲究一元论,就是尽可能的用一个疾病去解释患者所有的症状,中医也一样,我们要尽可能的用一个病机去解释患者所有的症状,当你这个一元论成立的时候,诊断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13.察机实际上就是求本,“察机药和”就是治病求本,机就是导致事物发生的关键要素,病机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那个最关键的因素。原子弹的威力大不大?当然很大,可是这个启动按钮没必要搞得那么大,一点就行了,病机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14.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审查好病机呢,审查病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勿失气宜,要抓住气宜,这个提法在至真要大论里有两处,其中一处说“谨候气宜,勿失病机”,实在的说,病机就是气宜,气宜就是病机,这两者讲的是一回事。那到底气宜是呢?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那么这个气宜要怎么求呢?比如现在天阴了,要下雨了,这个气宜我们知道不知道?当然容易知道!这是什么?是湿气来了,我们可以直接感受这个气宜的变化,在这个时候产生的疾病,不管它是什么病,都与这个气宜的有关,抓住了这一点,不失去这一点,那你就抓住了病机。如果天气突然转冷,北风来了,这就是寒的气宜,其他以此类推。这也就是我们写大病历的时候要写节气了,节气往往是六气变化的转折点,与病机有关,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点了。上面讲的这些气宜,都是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的,可以叫做外气宜,还有一些我们不容易察觉出来的,叫做内气宜,内气宜可以通过舌脉来查出来,时间有限,今天就不展开讲了。

15.讲到病机这个词,就不得不提中医里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很多学中医的对病机十九条的认识不足,以为天下的疾病那么多,那么错综复杂,怎么可以就用这么简单的十九条病机加以概括?十九病机到底能不能概括?回答是肯定的,能。歧伯在这里用了“诸”,“皆”等一些非常肯定的词语,就如我们前面说到的信受奉行,既然歧伯这么肯定的说了,那你就必须信,不要怀疑,大胆用准没错。在运用之前我们还要了解其中的一句话“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这句话什么意思?有或者没有我们都要去寻找,是过盛还是不足,我们都要找它,必须先了解五行生克关系,五胜就是指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我们就拿其中的一条来举例子,看看我们如何运用病机十九条来察出病机。就拿大家比较熟悉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条来说,凡是风、凡是掉眩,必定与肝有关系,你就从这个肝去找,一定能找到病机,一定能找到导致这个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眩晕的病人,病人一来,我们看到他一副肝病的模样,脸色青青,脉又弦,肝的色脉非常明显,这个叫有。但是,如果没有呢?如果我们看到这个眩晕的病人脸色不青,脉也不弦,一点肝家的色脉都没有,这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叫“无”,无者也要求之,反正就是认定它了,它就是与肝有关系,这是病机规定的前提,那怎么求呢?这就要根据“必先五胜”的原则,用五行之间的关系去求它。方法就是以肝为中心,利用五行生克的原则去考察。比如这个眩晕的病人你看到的是肾很虚的表现,那么,你就要思考,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是因为肾水很虚,母不生子导致的,所以治疗就应该补母生子,用补肾的方法这个眩晕就会治好。如果肾的情况没有,那就继续看,有没有肺的情况,如果是肺家盛,那你就又要开始思考了,肺属金,金克木,肺金太旺,那肝木就必遭克损,所以,治疗就应该是泄其太过,使木不遭克损,那疾病自然就会痊愈。同样道理,大家可以继续思考,如果是看到的心的情况、脾的情况又该怎么样去思考,从而发现病机。病机十九条是非常有用的,千万不能小看它,很多疑难杂症,它能帮你很大的忙,前提是你必须信它,认定它。它相当于帮我们把一个中心坐标确定了,你根据病人的实际表现,根据这个中心点去寻找,比你漫无边际的去寻找要方便很多,大家说是不是?这就是中医经典里的宝贝,大家可千万别把它丢了,要不真的太可惜了。

16.另外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就是“抓主证”,抓主证是刘渡舟教授提出来的,在坐的可能有不少人对刘老有所了解,刘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伤寒界的权威,人称北刘南陈,北刘就是指刘渡舟,南陈指陈亦人教授。刘老认为,抓主证反应了辨证论治的最高水平,因此,能否抓好主证,就成了临证的一个关键问题。

17.为什么主证那么重要,我的理解有两点:1.主证最能反映病机,而只有这个能反映病机的证才能称为主证,2.是主证最有可能反映疾病的祛除途径。它提示你,你应该用汗法、下法、还是吐法,或者用其他方法,这样的主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这个证就能辨别该从哪个方向着手。

18.说的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曾经有个女病人找我看病,西医的诊断是肾结石,肾积水,中西医都看过,效果不好,一位老病人介绍过来找我看。按照常规,结石、积水就要排石利水,对吧?一般人可能都这么想,也都这么开方,一般石韦散就开出来了。但是我没有这么考虑,只是静静的听病人讲诉病情,一边听一边思考,其实就是在等待主证的出现。当病人讲到这一个月都在拉肚子,心很烦躁,睡觉也睡不好,就是这一瞬间,主证出现了。我开出的方子是猪苓汤,没有加任何排石药,为什么开猪苓汤?因为伤寒论319条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这里明确讲到,下利然后心烦不得眠,下利就是拉肚子,看看这个病人跟它所描述的是不是很像?主证符合,那你就大胆用猪苓汤吧。病人吃了半个月药,症状很快消失,复查肾积水没有了。19.如何才能抓好主证呢?当然,这要建立在对伤寒论条文非常熟悉的前提下,先是要熟记,然后逐渐明白其中说明的道理,最后还要在临床上多多实践,多用多体会,不断磨练。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熟记,明理,多用。

20.今天的课接近尾声了,讲了这么多不知道我讲明白没有,总之,大家应该牢牢记住,上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下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虽然我们不能马上成为上工,但既定目标应该有。大家应该处处注意养成上工的习惯,处处注意避免下工的行为,不要一个肿瘤病人来了,你就满脑子想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这些抗癌药,我想这个不是中医,充其量只是半吊子中医。既然是中医,你就要有中医的思路,你就要临证察机,也只有这样,你才容易有体会,你才容易有感受。否则,这个病人治好了,你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治差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当了一辈子中医自己还是糊涂虫,岂不可怜。要是做这样的中医,那真的没意思,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上工,至少成为一个准上工。我想只要按照上面的这些方法去操作,我们在形式上就已经成为上工了。21.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